高二语文《淳于髡》导学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7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高二语文《淳于髡》导学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7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高二语文《淳于髡》导学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7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淳于髡》导学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二语文《淳于髡》导学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熟读本文,把握人物性格
2.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说、引、止、绝、辞、遗”和“者、之、以、且、若”等虚词。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三.预习积累
1.写下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并解释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2、写下你认为重要的虚词并加以解释。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3.找出通假字
通假的字 例 句 解 释
4.古今异义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5.词类活用
词 语 例 句 活用情况 解释
6.特殊句式
例 句 翻译
四.研讨探究
1. 第1自然段中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
2. 第2自然段的隐语在向齐王暗示什么?
3. 淳于髡是个怎样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 请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阅读,看两者的异同。
提示:①在劝谏的方式上
②在表达主旨上
③在人物塑造上
2. 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用“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一语颂扬淳于髡的非凡讽谏才能。依据文本,谈谈淳于髡向齐威王进谏时“谈言微中”的具体表现,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文本链接
关于《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 后归汉,数年而卒。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这是太史公的疏忽。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 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 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高二语文《淳于髡》导学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六州歌头》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六州歌头》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方回乐府妙绝一世,感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一宋,悲壮如苏、李。
--张耒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 了解贺铸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 评价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3) 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体会贺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评价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学习难点: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体会贺诗的艺术风格。
问题导学:
一、结合注释①,填空并识记。
贺铸(1052-1125), 字----,自号----。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山阴(今----)人。其词作《青玉案》是当时传颂的名篇,其中“一川烟草,------,--------”尤为人称道。
二、了解背景:
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三、反复诵读,讨论评价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1、这首词的上阙,具体从哪几方面写少年们的“侠”“雄”的?
“肝胆洞,……矜豪纵”,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在胸,在邪恶面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朋唤友,活跃在京城内外。他们随时豪饮于酒肆,且酒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此处指酒。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部分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
2、下阙中“辞丹凤”至“忽奇功”十句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变化?
起初是嗟叹个人的怀才不遇,继而扩大到替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武士呐喊不平,最终把锋芒指向了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随着词人激愤情绪的一步步高昂,词的主题也在不断的深化。
3、本词中作者感情一波三折,结尾三句笔锋突转,体味这三句中词人的情绪有了什么变化?
结尾三句,词人的情绪由慷慨激昂转为悲凉舒缓,在游山逛水,拊琴送客中宣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沉郁,读来令人扼腕感叹。
4、“剑吼西风”取典于晋王嘉《拾遗记》:“帝颛琐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作者用词典故有何寓意?我们如何欣赏这一“吼”字?
作者用这典故,分明是以剑喻人,它象征着自己和一切热血男儿。一“吼”字,“吼”出了爱国军人报国无门的满腔义愤,真是掷地有声!千载之下,生气犹凛凛然。
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中回忆了作者少年时期任侠使气的豪侠生活,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爱国壮志难得一酬的愤激之情。
四、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体会贺诗的艺术风格
这首词表现出了怎样的艺术特色?
(1) 运用对比。
上阙回忆欢乐的少年时光,下阙写悲愤的现实生活,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全词不为声律所缚,反能利用声律之精密组织,以显示其抑塞磊落、纵恣不可一世之气概。
(3) 全词句式短小,音节急促,大部分押韵,形成了句短韵密、字音洪亮的特色,很好地配合了此词的豪放风格。
疑难解析:
本词中叙事、议论、抒情是如何紧密结合的?
提示: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答案:词开头记叙了少年时期交结各地英豪的情景,接着选取“豪饮”和“猎射”两个场面突出英豪们狂放的生活。词下阙抒发词人内心抑郁难平的悲哀和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的愤恨。
思维拓展:
列举几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古诗词并体会与本首词的异同。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巩固训练:
1、给画线字注音。
矜豪纵( ) 联飞( ) 斗城东( ) 酒垆( )
闲呼鹰嗾犬( ) 狡穴( ) 倥偬( ) i弁( )
2、文学常识填空。
贺铸,字----,自号----,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善于锤炼字句。代表词作除《六州歌头》外,还有《 》等。
3、名句填空。
(1) 本词中具体表现少年交友及性情的词句是--------------------。
(2) 本词中,抒发词人空有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空遗余恨的词句是--------------------------。
4、课内阅读。
(1)上片表现了少年武士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结合原句简要分析表现其精神面貌的典型细节。
(2)下片“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六句,是全词的高潮。“思悲翁”,一语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一个“思”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不请长缨”?
5、阅读鉴赏。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t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者因此词而得名“贺梅子”,其中写闲情的那几句最妙,试问妙在哪里?请写几句与之类似的诗句。
巩固训练答案:
1、jīn kng du lú su xué kōng zng hé biàn
2、方回 庆湖遗老 青玉案
3、(1)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
(2)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4、(1)“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轻盖拥,……狡穴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他们肝胆相照,极富有血性和正义感,听到或遇到不平之事,即刻怒发冲冠;他们性格豪爽,侪类相逢,不待坐下来细谈,便订为生死之交;他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答允别人的事,决不反悔;他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并且以豪放放不羁而自矜。立体地展现了一幅雄姿壮彩,不可一世的弓刀侠客的恢宏画卷。(抓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的思想感情。
不是“不请”,是“不能请”,或“请而不用”。在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的心愿只能落空。而渴望投身疆场的爱国志士,却无路请缨,不能生擒对方的酋帅,献俘阙下,就连随身的宝剑也秋风中发生愤怒的吼声!这几句,壮怀激烈,慷慨悲壮,正气凛然,可歌可泣,把词人的满腔爱国热诚和忧患意识抒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5、末尾四句最妙。作者在这里用设问,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多少?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漫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到是有多少吧!”回答巧妙,紧扣季节风物,用博喻。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用这些可以具体感知的事物来表现“闲愁”这种不可见、不可数的抽象情感,足见愁之多,恨之广,铺天盖地,无所不在。愁本很抽象,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使愁有了数量。
类似的例子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度),“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
李凡
篇3:春江花月夜(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说起我国唐朝文化,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对,唐诗)那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歌,却因为其中一首,他的名字流传千古。这首诗被评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连闻一多先生都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张若虚)这首诗歌是……《春江花月夜》。
好,今天我们就跨越时空的界限,和诗人张若虚共赏这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置身诗境,感受诗人此情此景下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二、配乐诗欣赏和朗诵
1、欣赏配乐诗歌朗诵,引导学生一边静听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随着诗歌的感情进展抑扬顿挫地诵读,更真切地体味诗歌感情。
三、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⑴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春江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
⑵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春江月夜美景: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从地平线升起,远远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闪耀于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江天一色,纤尘不染,一轮皎洁的孤月悬挂在半空中。
⑶画面回顾:通过课件展示画面,提问该画面对应哪句诗句。(这过程是先把诗歌文字转化为散文,再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符合诗歌意境以及学生审美情趣的画面。)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诗人所阐述的宇宙人生哲理”深刻”在哪?分析以下诗句,看看本诗与一般的宇宙人生哲理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
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⑶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教师小结:
人生与宇宙的奥秘一直是人类苦苦思索而永远感伤的命题。人生短暂,宇宙无穷。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没有落入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学生齐读诗句。
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诗人把这种相思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细腻,体现在哪里?我们通过填空练习来进行分析(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__月__”来___烘托__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__拟人_化,“__徘徊__”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_。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_落花、流水、残月_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_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_凄苦寂寞_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_沉沉_”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_无限_”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归纳:如何使描写更生动、抒情更真挚?(引导学生归纳)
抓住细节
篇4:家(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家(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
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
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
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三、《家》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家》的人物形象
1、觉新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2、觉民
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3、觉慧
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环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4、三个女性形象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5、琴
琴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6、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五、《家》的艺术特色
1、深刻的社会意义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2、独特的叙述角度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3、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第二、三课时
观看电影《家》,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更深刻地理解《家的社会意义。
篇5:听颖师弹琴(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听颖师弹琴
自 主 学 习
识 记 字 音
昵(nì)昵 恩怨(yuàn) 轩(xuān)昂(án溃
浮云柳絮(xù) 百鸟喧啾(jiū) 根蒂(dì)
滂(pān溃┿(tuó) 嗟(jiē)叹 丝篁(huán溃
跻(jī)攀(pān)分寸 颖(yǐn溃┦Φ琴 遽(jù)止
奔赴(fù) 冰炭(tàn) 省悟(wù)
识 记 字 形
恩怨 跻攀 奔赴 失势 嗟叹 丝篁 滂沱 冰炭
昵昵软语 划然轩昂 浮云柳絮 天地阔远 百鸟喧啾
文 言 实 词
昵昵儿女语 昵昵:亲近。
划然变轩昂 划然:突然。
未省听丝篁 丝篁: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湿衣泪滂滂 滂滂:流泪的样子。
起坐在一旁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无以冰炭置我肠 冰炭:形容极端相反的两种感情。
恩怨相尔汝 尔汝:表示亲密。
特 殊 句 式
喧啾百鸟群:主谓倒装句,应为“百鸟群喧啾”。
无以冰炭置我肠:省略句,应为“无以冰炭置于我肠”。
文 言 通 假
无以冰炭置我肠:“无”通“毋”,不要。
熟 语 释 义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如“只见诸葛亮气宇轩昂,舌战群儒,从而赢得了东吴的信任”。
高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嘹亮。如“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如“刘老师正在抑扬顿挫地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很入迷”。
高情远韵: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如“小李很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情远韵的人”。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如“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名 言 警 句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走 近 作 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全 诗 大 意
《听颖师弹琴》: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又转成悠悠浮云依依柳絮无根无蒂,天地广阔高远随风飞扬。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忽见在众鸟之中有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攀登却是那样的艰难,失势跌落下来一千丈还要多。可叹啊我空有耳朵一双,却对音乐太外行不懂得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令人在你的身旁坐立不安。伸出手我突然阻止你继续弹奏,泪水滂滂早已打湿了我的衣裳。颖师你好功夫,的确擅长弹琴,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的肝肠!
作 品 鉴 赏
听颖师弹琴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密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欢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写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指声;一者(三联)婉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合 作 讨 论
1.《听颖师弹琴》一诗中在摹写声音方面有何妙处?
提示: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2.《听颖师弹琴》诗中在造境或遣词造语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提示: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
随 堂 作 业
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未省(shěng)听丝篁 昵(nì)昵儿女语
B.喧啾(jiū)百鸟群 颖(yǐng)乎尔诚能
C.推手遽(jù)止之 勇士赴(fù)敌场
D.划然变轩昂(áng) 湿衣泪滂(pāng)滂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天地阔远随飞扬 自闻颖师弹
B.失势一落千丈强 勇士赴敌场
C.浮云柳絮无根蒂 忽见孤凤凰
D.挤攀分寸不可上 恩怨相尔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余有两耳 嗟:叹息。
B.失势一落千丈强 强:强壮。
C.推手遽止之 遽:急忙。
D.未省听丝篁 省:懂得。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然变轩昂 划然:突然。
B.起坐在一旁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C.恩怨相尔汝 尔汝:表示亲密。
D.未省听丝篁 丝篁:竹林。
5.从对仗角度看,下列诗句最不严格的一项是( )
A.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还会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吗?
B.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体坛明星、舞星……等众多的星。
C.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D.《听颖师弹琴》选自《全唐诗》卷3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
教 材 挖 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10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7.韩愈听颖师弹琴有何感受?
答:
8.“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琴声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有类似手法?试举一例。
答:
9.本诗前十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10.“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几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对比前面诗句,你认为琴师的高超技巧是怎样体现的?
答:
创 新 实 践
11.按照下面规定的情景,以“太阳”为重点,分别扩展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冬天 早晨 太阳
答:
情景二:夏天 傍晚 太阳
答:
12.根据语境,将扩展的内容写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
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荆轲刺秦王偏偏没有刺中, , , 。细品上述这些人,无一不是崇高者,而且当人们用自己的滚滚热泪对上述种种遗憾扼腕长叹时,不是正在展示着一种人世最纯真最崇高的情感吗?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漫画的主题。
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惊慌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加大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生之船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压力与动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详 解 答 案
1.A(“省”应读“xǐn馈薄#
2.D(“挤”应为“跻”。)
3.B(“强”应是“有余”的意思。)
4.D(“丝篁”应为“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5.D(ABC三组诗句词性相当或相对,属于严式对仗,而D只是顺对,属于宽式对仗。)
6.C(A项中去掉冒号。B项中省略号和等重复。D项中句号应该在括号外。)
7.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8.对比。用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琴声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10.表现了听琴者听后的感同身受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11.情景一:冬天的早晨,太阳从黑暗的地平线上悄悄地爬上了蔚蓝色的天空,向大地报告了又一个崭新的黎明的到来。
情景二:夏天的傍晚,太阳从大地上收起她那最后的一缕灼热的光线,满怀无限留恋地向钟情她的万物挥手告别。
12.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偏偏被宙斯钉在了高加索的山崖上 屈原忠心耿耿偏偏碰上个昏庸的楚怀王 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府偏偏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了临安
13.形式主义要不得。(这不是在搞形式主义吗?为什么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会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呢?)
14.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篇6: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铁凝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安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则通过红衬衫揭示了安然喜欢独立、张扬个性的性格特征,并通过红衬衫所引起的校园**进一步显示了拥有独立个性的女孩安然冲破因循守旧的环境阻障的勇敢与“豪侠”。
每个人对生活都怀有美好的渴望,每个人都渴望依照心目中的自己去活着。“成为所是的自己”本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但却成为每一个人解不开的“心结”。来自自我之外的种种权力意识,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出各种招数让众人屈从于权力阶层,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权力,老师对学生的权力……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的安然学习成绩优秀,为人热情、诚实、正直、天真,然而在班里却评不上三好学生。安然本没有错,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迁就他人,不迎合权威,只是她的不善于伪装,使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安然毕竟是安然,评选三好学生那天,她偏要穿上自己最喜欢的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电影《红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据女作家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而成,通过一个16岁女生安然的目光体味和展现着变革时代的社会和人生,意味深远。影片抨击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大量带有封建色彩的陈腐的世俗观念,揭示了发人深思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在变革时期,老一辈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年轻人要求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红衣少女》非常敏感地描述了一个少女的生活,那种青春懵懂的意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却又在朦胧之间感到大人世界的不可知,这种细腻的手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比较少见的。
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农村插队,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工作。主要作品集有《夜路》、《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麦秸垛》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其中,《哦,香雪》、《六月的话题》分别获1982、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铁凝怀着一颗善良、童稚的心走上文坛,早期作品《会飞的镰刀》、《夜路》、《灶火的故事》、<<小路伸向果园》等,充满着天真稚气的情调。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作者敏锐地捕捉富有诗童的场景和细节,把艺术的镜头对准列车的窗口和姑娘的心灵的窗口,抓住火车停留的短暂瞬间,把两个“窗口”巧妙加以对映。透过那只小小的铅笔盒,使人看到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也看到香雪们的苏醒。这篇小说清新明丽,像是一首纯净的诗。
从《哦,香雪》到《六月的话题》,铁凝作品中的抒情音符渐渐被客观描写所替代,以纯净透明出名的铁凝,开始转向多调性追求。《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叙述中学生安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和人生的故事,热情呼唤真诚,歌颂真诚,安然代表了一种新的性格和心理的萌芽。
铁凝对女性题材倾注了特殊情感,不断开阔视野,审美意识向纵深方面发展。《麦秸垛》是铁凝对生命这个神秘而又永恒的主题进行的关注和探索,肯定了女性的内在欲望,勘测人性的奥秘。小说找到不落俗套的切人点,着重叙述发生在麦秸垛下的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之间的一系列性爱与婚姻的悲剧故事。大芝娘是一个具有“杂色”性格的村妇,在她身上投射着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阴影。她被胜利后当了干部的丈夫遗弃后,又追上他表示“不能白做一回媳妇”,像“该落一颗瓷实的大白菜似的”生下女儿,母性的行为在这里成了作为第二性的女人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定的唯一可能。女儿被死神夺走后,那个放在被窝里磨得发亮又长又满当的枕头,伴随她度过无数漫长而又孤寂的长夜。尽管如此,她又是那样善良,在困难时期热心接纳照顾取代自己位置的人,还给受众人白眼的女知青沈小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大芝娘没有自我意识,愚昧麻木却又善良宽厚,正是由于身心交织着两重性,才使她的形象富有深邃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小说中的“麦秸垛”不是简单的自然风景点缀,面是包含着种种隐秘的传统重负的象征体,它的存在预示着生命不息、生命永恒的主题的继续。铁凝借助于这一河北农村的自然景观,讲述了人类生命的整个过程:生命的苏醒和成熟、生命中的慈悲和宽容以及生命中的占有和渴望等许多关于生命的理解和阐述。
在《棉花垛》里,铁凝开始探索历史对生命正常生长的影响。棉花垛,这一无处不在的意象,同麦秸垛一样,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同性、生命、死亡融为一体,作者借助战争这一残酷的时代背景,从新的角度探索人类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拷问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生命个体毁灭的过程。由于战争因素的加入,《棉花垛》对生命形式的探索,开始变得复杂和深入。
与王安忆一样,铁凝也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与自审意识,注重对女性的灵魂进行拷问,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哨杂的女性世界的“玫瑰门”。在长篇力作《玫瑰门》里,作者把女性之间的争斗放在充满封建气息的响勺胡同的四合院里,将冷峻的笔锋刺向虚伪的人生和复杂的历史。
司绮纹是一朵被父权制下的历史风雨浇灌成的恶之花,是一个被扭曲的畸形的女性。她所拥有的是一个孤独的肉体和一个孤独的灵魂,而又始终不甘心如此的孤独。她争取过离婚、再婚,却只得到短暂的幸福和留在额上的疤痕。这一形象最大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作者能从人的生命欲求与社会的外在压力的相互作用中,写出人物的奇特行为和变态心理,从而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开辟了一个灵魂自审的领域,一个女性自我认识的领域。从女性的视角和性心理的深层,去揭示人性的复杂及脉动,既审视丑恶的灵魂,也审出丑恶后面燃烧的生命力。
“玫瑰门”作为一个关于女性寓意的象征,是生命之门,更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性之门。作者以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那独特的目光和感受,静静地窥探里面的生命奥秘。用近似回顾往事的手法,使苏眉跳出过去的自己.对外婆司绮纹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去的自我,进行客观清醒的反省,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感,具有一种深层的文化意识。
从表现少女的天真之美转入描写恶妇的生存状态,铁凝的世界在步步扩大,由天真到成熟。
第二、三课时
观看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红衣少女》。
篇7: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 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4. 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1)之:对于。辟:偏颇,偏向。
(2)哀矜:同情,怜悯。
(3)敖,骄傲。惰:怠慢。
(4)硕: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释“齐家”和“治国”。
(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机:作用。
(4)偾(fèn):败坏。
(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6)帅:同“率”,率领,统帅。
(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8)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6. 第六段: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违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提示: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 条 目 关 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链接:
一、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教学过程:
一、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三、探究研讨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1、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5、6、(答案略)
四、思维拓展
1、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达标训练答案
1、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江苏省高二英语模块七第二单元单词导学案 (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选修七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高二英语模块七第二单元单词导学案
1. probability n. 可能性 ;概率
There is little probability of his succeeding.
There is little probability that he will succeed. 他不大可能成功.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his success? 他成功的可能性如何?
词组: in all probability =very probably 极有可能:
In all probability he's already left. 他很可能已经离开了.
【归纳拓展】 the probability is that…= there’s a probability that…= it is probable that… 有可能
probable 是该单词的形容词形式,注意比较probable likely possible 这三个形容词的区别:
【即学即用】 He is _____ to come here, so get ready for everyth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 .possible B. probable C. likely D. probably
(江苏卷26). The experiment has_________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any life on that planet, but it does not mean there is no life on other planets.
A. found out B. pointed out C. ruled out D. carried out
2.bark n. 树皮, 吠声 vi. 吠, 咆哮, 剥树皮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真人不露相)
His bark is worse than his bite. 刀子嘴豆腐心。
Dogs always bark at strangers. 狗总是对着陌生人吠。
The officer barked out an order. 那军官大声发出命令。(咆哮地说出、吼出)
3.trial n. 试验, 考验, 审讯, 审判
a trial match / flight 预赛;试飞
She succeeded in the examination on her third trial. 在她第三次尝试时
The man was on trial for killing a person. 此人因杀人而受审。
They let me have / take the computer on trial for thirty days. 把......拿去试用
by / through trial and error 通过反复试验, 不断摸索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will you find out what flowers grow best.
4.standardize vt. 使符合标准, 使标准化
standard n. 标准, 规格 adj. 标准的, 权威的, 第一流的
the standard of living / living standards 生活水平
Mr. Li sets high standards of behavior for his students. 对学生的行为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standard English pronunciation 标准的英语发音
5.length n. 长度,时间的长短
a length of rope/ cloth 一根绳/一段布
⑴它长200千米。(两种)
It’s 200 kilometers long. It’s 200 kilometers in length.
⑵这把尺子是那把的两倍长。This ruler is twice the length of that one.
at length 终于;详细地 in length 长度上
6.note vt. 注意,;记录;指出,特别提到
Please note that this bill must be paid within 10 days.请注意这张账单必须在10天之内付清。
The pupil noted (down) what the teacher said. 学生记下了老师的话。
n. 笔记;短信;注解,注释;票据,纸币;音符
make / take a note(notes) of ... 记下… make / take notes 记笔记
compare notes 交换意见;对笔记 take note of 注意到
change one's note 改变态度,口气 a 10-pound note
【即学即用】Just now, I took _____ of a thief’s entering the neighbour’s house.
A. notices B. notes C. note D. a note
7.quantity n. 量 数量
buy sth. in (large / small) quantities
large/small quantities of + n. 谓语动词用复数
a large/small quantity of + n. 谓语动词单复数由名词决定
Large quantities of goods / food have been stored for the winter.
A large quantity of beer has been sold.
A large quantity of books have been sold.
【即学即用】As a result of destroying the forest, a large ____ of the desert _____ covered the land.
A. number ; has B. quantity; has C.numbers; have D.quantity; have
8.mass n. 块;大多数,;质量;群众,;大量
the masses 群众,,民众,个人阶级
a mass of / masses of + n. [u] / [c] 许多,大量
a huge mass of data 大量数据 a mass of people 许多人
Before the rain, there were masses of dark clouds in the sky.
下雨前,天空有大片大片的乌云。
adj. 群众的;大规模的;集中的
mass production 大规模生产 mass education / media 大众教育;大众传媒
9.wonder adj. 极好的,灵验的 a new wonder drug 新的灵丹妙药
n. 奇迹,惊奇,惊愕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世界七大奇观
It's a wonder (that) no one got hurt. 难得
It’s no wonder (that) you've got a headache, the amount you drank last night.
昨晚你喝得太多,头痛不足为奇。 难怪;不足为奇
vt. 觉得奇怪;惊奇;想知道,不知道
I was wondering if / whether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不知可不可以(礼貌的请求)
I wonder if I'll recognize Philip after all these years.
vi. 惊讶,怀疑
-- Is she serious? -- I wonder. 我看不一定吧。
【即学即用】He hasn’t slept at all for three days. ______ that he is tired out
A.There is no point B.There is no need C. It is no wonder D.It is no way
10.relief n. 解脱的感觉,安慰;(痛苦等的)减轻;(债务等的)免除;救助,救济
give a patient relief from pain / pain relief 使病人减轻痛苦
provide relief for refugees 救济难民
To our great relief, the children all arrived home safely. 使某人欣慰的是…
The doctor said it was just the flu. What a relief! 谢天谢地
relieve vt.
Drugs helped to relieve the pain.
relieve oneself relieve sb. of sth. 解除某人的负担
He rose and relieved her of her bags.
relieve sb. of their post / duties / command etc. 免除职务/职责/指挥权
【即学即用】people in the world try their best to _____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 in India.
A. relief B. relieve C. release D. reliance
(2010山东卷33). Those who suffer from headache will find they get ______ from this medicine.
A. relief B. safety C. defense D. shelter
11.split (split split) 切开,分裂,分离,分享,分担
Let’s split the cost of the dinner party. The lightening split a big tree.
split up 分成小部分,划分 分离 分手
The couple split up. The party split up into two groups.
split n.裂口,裂缝 a split in the door/ rock/ coat
12.Pleasure n. 快乐;娱乐,消遣
【归纳拓展】
(It’s ) My pleasure. 别客气。(回答感谢) With pleasure 非常乐意。( 请求)
take pleasure / delight in doing 喜欢做…
have the pleasure of =have the honor of 有幸做
for pleasure 为了消遣 at one’s pleasure随便,听便
please vt. 使高兴 快乐 pleased adj.高兴的;满意的 pleasant adj.令人高兴的、满意的
【即学即用】-- W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the box?--______.
A.Yes,please B.No,please don’t C.With pleasure D.My pleasure.
13.sharp adj. 锋利的; 尖刻的;灵敏的; 突然的
I cut my foot on a sharp stone.
She has a sharp mind. 她头脑机敏。
The boss was very sharp with me when I was late this morning.
Sharp adv.准时地;突然地 Please be here at seven sharp.
Sharpen v. 使…锋利 sharpener n.卷笔刀
The knife needs sharpening/ to be sharpened. 这把刀要磨了。
14.let out 释放,放走,放气/水,放大衣服,泄露秘密、出租
Let the air out of the tyres.
They were let out of prison last week.
His trousers need to be let out round the waist.
Don’t let it out to the press.
let out a cry of joy/surprise/ excitement let out cars by the day
【归纳拓展】let sb alone 不管,不干涉 let sb/sth be 听任,不打扰
let off 放过,放枪,放炮,放烟火
【即学即用】He accidentally ____ he had quarrelled with his wife and that he hadn’t been home for a couple of weeks.(湖南卷)
A let out B. took care C. made sure D. made out
15.point n. 尖端;分数;细节 程度 意义 v. 指;瞄准
【归纳拓展】 on the point of 正要…的时候 to / off the point 中肯/离题
point out/ at /to 指出/着/向 There’s no point in doing sth. 做…没意义
【即学即用】介词填空:
(1) My teacher pointed ____ my mistakes.
(2) They pointed ____ her head with guns.
(3) I was ____ the point of leaving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4) Your criticism is ____ the point, I quite agree with you.
(5) There is no point ___ discussing the problem.
(6) ____ that point I thought she would agree, but in the end she refused.
(keys: out at on to in at)
We’re just trying to reach a point _____ both sides will sit down together and talk.(山东)
A. where B. that C. when D. which
I listened to Dr. Johnson’s lecture on biology yesterday, but I failed to get the key ____
A. points B. words C. information D. message
(析:key points要点 key words重要的词 key information重要信息)
【巩固训练】
(1) –We must thank you for taking trouble to cook us a meal.---________.
A. It’s a pleasure B.With pleasure C.It doesn’t matter. D.Never mind
(2) It’s often less expensive to buy goods in ___ quantity, but you’d better examine ___ quality
before buying them.
A.\ the B. the \ C.a the D. the the
(3) We’ve already discussed the subject ____ great length.
A. at B. in C. on D. to
(4) He has _____ letters to answer. He has to work from morning to night.
A. much B. a great deal of C. masses of D. the number of
(5) While traveling, whether on business or for ____ , you often need to stay in a hotel.
A. pressure B. pleasure C. patience D. purpose
(6) The processing secret of the new product was _____ by the reporter, who has little sense of keeping the secret.
A. let into B. let out C. let down D. let be
(7) Masses of people _____ come here, so quantities of drinking water ____ been used up.
A. have;has B. have; have C. has;have D. has; has
(8) ______ on point ____ to explain.
A. It is; in trying B.There is ;in trying C. It is ;to try D. There is ; to try
(9) I learned most of what I know about gardening through _____.
A. a lot tries B. to do experiments C. trial and error D. great try
(10) Can you put me ____ to this number.
A. across B. through C. up D. over
(11) The sofa can also ____ as a bed.
A. use B. make C. operate D. function
(12) The newly- discovered star was named ______ a Chinese astronomer _____ honour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astronomy.
A. for ; in B. after; for C. as ;in D. after; in
(13) --- I often see him working hard in his spare time.
--- _______ he has won the scholarship from time to time.
A. No wonder B. No way C. No doubt D. No wander
(14) _____ is worth doing at all is worth doing well.
A Whatever B Whoever C However it D Whatever it
(keys:AAACBBBBCBDDA)
篇10:第六模块第三单元单词导学案 (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选修六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模块第三单元单词导学案
1. difference n.差别,差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 in sth 这两部机器的构造没有什么区别。
There isn’t any difference in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machines.
make a / some/no difference (没)有影响,(不)起重要作用
It makes no difference to me whether he goes or not.不管它去还是不去,对我都没有影响。
different adj. A be different from B in sth differ vi. A differ from B
It won’t make much _______ whether you agree or not.
A. trouble B. difference C. troubles D. differences
2.in celebration of …: to celebrate 为了庆祝…
They held a party in celebration of his birthday.
People spend Christmas in celebration of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人们过圣诞节是为了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in favor of 支持,赞同 in need of 需要 =in want (n,需要)of
in praise of 为颂扬,赞美 in honor of 为了纪念,庆祝,欢迎
in memory of 为了纪念, in terms of 在---方面,从---方面来说
congratulate v.祝贺 congratulate sb on sth/doing…
congratulation n. congratulations to sb. on sth./doing…
Fred has passed the examination. Let’s have a little party to ___ him ___ his success.
A.congratulate; on B. celebrate; for
C. celebrate; on D. congratulate; for
The three sisters decided to hold a family party to ________ their parents’ silver wedding.
A. welcome B. congratulate C. memorize D. celebrate
3.embarrass v. (使)窘迫,(使)为难 embarrassing adj.令人尴尬的
embarrassed adj. 感到尴尬的 embarrassment n. 尴尬
He stood there with an_________ expression when he heard the __________ news
4.participate v,参加 participant n.参加者,参与者
participate in 参加。。。
He couldn't participate in the games because of his sudden illness.
Professionals cannot participate in the tournament.
5.adjust v.适应 ,调节,调整 adjust to (主语)适 合…,适应
adjust oneself to sth 使自己适应…… adjust sth 调整。。。
It was a few minutes before his eyes adjusted to the dark.
The body quickly adjusts to changes in temperature.
You can adjust this desk to the height of any child.
The button is for adjusting the volume.
adopt v. 收养,采纳 adapt v.适应,改编
adapt to 适应 adapt oneself to 使-适应
My camera can be _____ to take pictures in cloudy or sunny conditions.
A. treated B. adopted C. adjusted D. remedied
6.analyse vt. 分析…..,研讨;分解 analysis n. (pl. analyses) 分析,分解;分析结果
We analysed the cause of our failure. a chemical analysis 化学分析
We made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7.anyhow=anyway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You must finish the task within one week anyway.
somewhat 有点儿,有几分
The price is somewhat higher than I expected.
somehow 不知怎么的,用某种方法
Don’t worry, we’ll get the money back somehow.
I'm certain David's told you his business troubles. ______, it's no secret that he owes a lot of money to the bank.
A. However B. Anyway C. Therefore D. Though
8.approve vt. 批准;认可
The mayoress approved the new building plans.
vi. 赞成; 赞许 [(+of)]
I’m afraid your parents won’t approve of your going there.
My parents don't approve of my choice.
approval n. 赞成;赞许;批准
9.take up 占据(时间,空间),开始从事,开始做(某事)
Sorry, I've taken up so much of your time.
The large desk takes up most of the office.
He has taken up photography for so many years
take over 接管,接手,接任 take back 收回(说错的话)
take up 开始从事;占据(空间或时间);
take off脱下;起飞;突然成功,开始走红 take out 拿出, 带出去
take away 拿走,带走 take in 理解,领会,吸收,欺骗
take on 接受,雇佣,呈现 take after 长得像
take to 开始喜欢 take to dong sth 开始养成。。。的习惯
I took to John immediately. Recently he’s taken to wearing a cap.
10.give out散发,分发;释放;被用完,耗尽
The teacher asked the monitor to give out our exam papers.
The sun gives out heat and light, which brings us endless energy.
Our supply of sugar has given out.
give away泄露;赠送 give back 归还
give in 屈服 give up 放弃 doing sth
give off 散发出(气味)
Papers are ______ to all the new students five minutes earlier before each examination.
A. given off B. given up C. given in D. given out
After a week’s work, my strength _________.So I failed to see you in hospital.
A.gave way B. gave out C. gave off D. gave in
11.request n.请求,要求
I am sorry I cannot consent to your request.
at one‘s request / at the request of …根据……的请求
in (great) request有(很大)需求
①We came to the party at the request of Miss Li.
②He is such a good singer that he is in great request.
request v.请求,要求 request sth
request sb to do sth request that sb (should )do
①Many people have requested new book.
②Visitors are requested not to touch the paintings.
③I requested that he (should) leave.
It was requested that the play ____again
A. should put on B. would put on C. be put on D. put on
12.hold up意为“延迟,阻碍、搀扶,支撑;举起,抬起”。
The broken cars held up the traffic.
The plastic bag can't hold up your big dictionary.
The teacher told us to hold up our right hands.
hold back 拦阻;阻挡;隐瞒 hold down 控制,抑制
hold in 克制,忍住 hold on 挺住,抓紧, 不挂断
hold out 维持,坚持; 伸出 hold off (doing sth) 推迟
hold up 延迟,阻碍、搀扶,支撑;举起,抬起
The thieves _____ him _____ in the park, took his wallet and escaped.
A. held .. back B. held .. up C. held .. on D. held .. out
The young man is such a person who __________ and never speaks to the people around him politely.
A.holds up his head high B. holds back his own
C.keeps his head D. keeps his head above water
13.remark说;谈论;评述 remark that从句 remark on / upon sth
① The readers remarked that the article was well written.
② It would be rude to remark on her appearance.
remark n.所说的话,评论,意见 make remarks on / about评论,评述;谈论
remarkable adj 杰出的 remarkably adv. 杰出地
comment on sth make a comment on/about
make comments on /about sth 对…作出评论
14.contact n. (u)交往, 接触,关系,联络
be in touch/contact with与…有联系 get in touch/contact with与…联络
keep in touch/contact with与…保持联系 lose contact/touch with与…失去联系
be out of contact/touch失去联系,中断联络
15.account n.
⑴报道,描述,描写a vivid account of the event ⑵帐户 open a current account
on account of 因为 由于 by/from all accounts 根据各方面所说
take sth into account/ take account of sth 考虑到
account for
A number o factors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cores.
(是…的原因,引起,导致)
Repeat purchases account for 73% of our sales.(占据,占)
You should account for your behaviour.(对…作出解释)
16.belong vi.属于 belong to 属于
From now on, this house belongs to y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belongings n.财产;所有物;携带物
He packed his few belongings in a bag and left.
belong 不用于进行时,无被动形式
China is belonge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belong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
17.have power over控制,支配
It's impossible for you to have power over all things including your life.
come to power / be in power执政;当权;上台
beyond one’s power 超出…的权力
Multiple choices:
1.The village is a very different place it was when I was a boy and there are many _____ the villagers’ points of view.
A. from what; differences from B. from what; differences in
C. from that; differences from D. from that; differences in
2. Her singing career _______ after her TV appearance.
A. took up B. took away C. took off D. took on
3. The judges remarked ______ the high standard of entries for the competition.
A. about B. on C. with D. to
4. Madame Michel found herself in an position, and therefore she felt rather .
A. embarrassing; embarrassed B. embarrassed; embarrassed
C. embarrassing; embarrassing D. embarrassed; embarrassing
5. During our staying in London, we paid a visit to the hospital founded the nurse Florence Nightingale.
A. in celebration of B. in honor of C. in favor of D. in place of
6. - Why are you so late?
-The bus was for an hour because a tree had fallen across the road.
A. held out B. held on C. held back D. held up
7. The desks and seats can be to the height of any child.
A. adopted B. adapted C. adjusted D. admired
8. We a sentence when we explain the form and use of every word in it.
A. separate B. analyze C. explain D. summary
9. Can you move the desk a little further, for it most of the office?
A. takes up B. takes off C. takes in D. take on
10. A warm thought suddenly came to me _______I might use the pocket money to buy some flowers for my mother’s birthday.
A. if B. when C. that D. which
11. There was so much smoke in the factory _____ the workers were working _____ the firefighters couldn't see clearly.
A. that; that B. that; where C. where; that D. where; where
12. I just wonder that makes him so excited.
A. why it does B. what he does C. how it is D. what it is
篇11:《将进酒》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 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
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
(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
3、齐读
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
(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
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读出相关的诗句)
点拨:悲--“欢”--愤--狂
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
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三)、深读--读出内心境界
1、引入: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江边,一个小孩在吟诵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开玩笑地说:“你还呼儿?!”小孩说,太白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何为“万古愁”啊?小孩问完,周围一片寂然。李白没有回答,只是泪流满面。
虽是无知的童言,却值得我们深思,李白的这种种矛盾纠结,只能说是李白的一己之悲,一世之愁,为什么说是“万古愁”呢?到底什么是“万古愁”呢?也许我们不能穷尽这个答案,但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二呢?
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共有的愁,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理想的、对现实不麻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愁。这愁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慨叹。这种愁绪不只李白有,李白之前的人有,李白之后的人有,甚至我们身上都有这种愁绪。
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
提示: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课堂小结
李白为诗而生,为酒而生。酒,成就了李白;李白,丰富了酒的内涵。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得淋漓尽致,飘香流芳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李白激扬的文字中流淌的万丈豪情,与李白同销万古愁!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再次感受豪迈的风格。
五、附:板书设计
豪迈
六、教学反思(课后待续)
孙宇
[《将进酒》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篇12:《将进酒》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学习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悲 乐 愤 狂 愁
(板书)
(二)内容赏析:
1、教师朗诵前两句,
2、思考:诗歌本来是表现诗人“愁”的情感,为什么写黄河?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宛如自天倾泻的黄河水,激浪奔腾,势不可当,在形象上与诗人汹涌喷发的感情是相似的,诗人寄情于雄伟奔放的黄河,也借黄河把自己的精神性格映现出来。
3、教师朗诵三、四句,讲解:这两句诗表面上看是慨叹光阴迅速,人生易老。但李白在《日出入行》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落怨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李白是坦然面对的,可见,李白“悲”的不仅是“白发”,还有什么呢?(提示:结合背景思考)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叹息人生短暂,而年华虚度,未能建立功业。
4、教师概括: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 的。(学生齐读前四句)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学生齐读前四句)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提示:参照背景)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提示:参照背景)
明确:这里的得意是适性、快意的意思,是指遇到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好朋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处于自由解放的状态。遇到这样快意的场合,便可以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舒展一下身心。
诗人用“须”从正面肯定、强调;紧接着又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进一步加重语气,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的极其强烈,诗人的情绪也由悲伤变成了 ,这里的欢乐是脱下精神负担的自我拼搏。(学生朗诵,注意体会诗人的情绪)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脱下精神负担后,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仍然执著的想到用世,并且达到了自信的程度。
讲解:李白在人生面前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社会的不公平,使他功业无成,但是他生性豪爽,虽悲也有推开悲伤的得意之时,他天生高材,虽悲也不失自信。当他意识到自己具有反抗社会的能量时,就要大张旗鼓地尽情饮酒,尽情欢乐。“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有这样快意的抒发。
总结:诗歌进行到这里,诗人的情绪有悲伤到欢乐进而尽情地饮酒。以上可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学生诵读,体会诗人的情绪的变化)
7、诗人与朋友尽情饮酒,但并不是单纯的饮酒,在酒酣气足中评说社会、人生。 评说社会的是那句,起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岑夫子,丹丘生。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写席间劝酒,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富贵。他鄙视那些排挤贤能的贵族,诗人自己就是被贵族排挤出长安的。借鄙视权贵来抒发自己被排挤的 之情,并且由自己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古代的圣贤在贤愚颠倒的社会里也是备受冷淡的,当今之世难道还应再效法吗?那些饮者倒往往能惊世骇俗、千古留名。
思考:诗人把圣贤和饮者对举,是否定圣贤吗?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不是,是对圣贤的惋惜和不平,是对荒唐社会的嘲讽。
诗人的情绪又由欢乐变为愤激。
9、“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为了给饮者壮声色,诗人拉上了曹植,曹植曾经在平乐观与宾客狂饮,美酒一斗,价值十千,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作为效法对象,劝主人莫愁钱少,把宝马、轻裘典当出去,作为酒资,去买酒狂饮。这样狂饮的目的是为了“销万古愁”。
思考:结合全诗,谈谈如何理解“万古愁”?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以怀才不遇为中心,把整个古代史上才智之士未得舒展抱负的愤郁都囊括在内,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悲”。诗人要通过饮酒把“万古愁”销尽,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情绪。
(学生朗诵第二部分)
10、教师总结:就整首诗歌来看,诗歌第一部分诗人的情绪由悲伤到欢乐进而自信地饮酒;第二部分,诗人借饮酒评说社会人生。整首诗都让人感到诗人的感情始终处于激烈的拼搏之中,全篇就是一曲借助酒力,努力排遣愁闷,渴望伸展才智,在悲感中交织着自信的乐章。
(学生朗诵全诗)
11、作业布置:背诵全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悲伤
愁 欢乐 酒
愤激
狂放
孙宇
[《将进酒》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二选修)]
篇1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执笔人李春美
审核人 万珍娟 闫振国 于喜青 于学信 苗新丽
签批人 崔晓丽 年 月 日
课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学习要求,明确目标
1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2、从环境、人物、情节三方面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
3、从人物、情节、环境多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前知回顾,心中有数
新知预习,独立自学
1、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1574~1664),字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明末文学家。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他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冯梦龙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同时又是爱国志士,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他十分重视小说、戏曲、民歌和通俗文学。除编写“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他的作品以“三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2. 背景介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杜十娘是京城名妓,久有从良之志意,自从遇见李甲之后,要求跳出火坑,从李甲为妻。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出身来,随李甲南归。可是李甲薄幸,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看透李甲,看透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
3、查找以下生字:
在庠( )薄赆( )谄笑( )莲萼( )名姝( )宝珥( )
钟馗( )贾竖子( ) 隐讳( )贫窭( )亵渎( )教坊( )
新课导学,合作探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方法:抓住主要情节,用精简的词语概括)
1.开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2.发展:“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
3.发展:“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
4.高潮:“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5.结局:
问题探究
杜十娘形象分析:(方法:请依据情节的发展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进行分析。)
(一)文中开端和发展部分刻画了杜十娘怎样的人物形象?(方法:结合外貌描写、十娘对李甲的态度、柳遇春对李甲的评价进行分析。)
(二)随着情节的发展,杜十娘性格中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请结合以下细节描写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1、杜十娘听到李甲“夫妇之难保,父子之伦有绝”的话时“大惊”,等到李甲把“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见父母”的意思明白说出后,她却只是冷笑一声。”
2、小说是怎样写杜十娘的“严妆”?刻画出十娘怎样的性格特征?(可联系刘兰芝的“严妆”)
思维拓展:在理想破灭时,杜十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杜十娘有没有更好的结局?
探索思考,追求更高
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
本文通过杜十娘的悲剧写出了
寄予了作者(点拨:作者的感情)
课堂小结
随 堂 手 记
同学们,已学的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有哪些了解?有什么疑惑?
知识理解的的关键点是什么?知识运用的规律方法是什么?
做完课堂练习,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孙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
篇14:《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听《杜十娘》插曲,引入教学:杜十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 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1574~1646),苏州人,字犹龙,亦字子龙、耳犹,别号龙子犹、姑苏奴客、欧曲散人等。其兄冯梦桂是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苏州府志》卷八十“人物”中介绍:“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在科场中,他的命运不太顺利,直到五十七岁,才考取贡生。
在我国文学史上,冯梦龙是在通俗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他曾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列国志》,鼓动书商购印《金瓶梅》;纂辑过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创作和改编了传奇剧本十余种,合刊为《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录和编纂了民歌《挂枝儿》、《山歌》等等。而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
今天我们学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
三、速读法 (设置本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抓取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快速阅读全文,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在阅读课文之前,先来看看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读书在庠(xiáng):古代称学校。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入于北雍(yōng):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北雍”。
游资已罄(qìng):完、尽。
愀(qiǎo)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黜(chù)逐:贬斥;逐退。 衣衫褴褛(lán lǚ):指衣服破烂,不堪入目。
钟馗(kuí):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 诟(gòu)骂 :辱骂。
莲萼(è):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 赆 (jìn):临别时赠与、赠送或馈赠的财物。
亵渎(xièdú):冒犯,不恭敬 贫窭(jù): 贫穷。 收佐中馈(kuì):馈赠
屏(bng)去:退除;除却。
(文章中的生字词我们已经学习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通读课文)--答案相近即可。
1、请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杜十娘是京城名妓,久有从良之志意,自从遇见李甲之后,要求跳出火坑,从李甲为妻。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出身来,随李甲南归。可是李甲薄幸,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看透李甲,看透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
借此来分析课文情节结构
1、鸨母无义逼李甲 开 端 十娘有心欲从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2、柳遇春仗义助好友 发 展 众姐妹情深送十娘(”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
3、孙富歹意破姻缘 再 发 展 李甲薄情卖佳人(”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 )
4、痴情女怒沉百宝箱 高 潮 薄情郎愧失心上人(”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5、李甲愧悔成疾 尾 声 孙富受惊而亡(最后一段)
2、请谈谈你最喜欢和敬佩谁, 最厌恶谁, 最憎恨谁?
3、问题探究
杜十娘形象分析:(方法:请依据情节的发展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进行分析。)
(一)文中开端和发展部分刻画了杜十娘怎样的人物形象?(方法:结合外貌描写、十娘对李甲的态度、柳遇春对李甲的评价进行分析。)
(二)随着情节的发展,杜十娘性格中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请结合以下细节描写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1、杜十娘听到李甲“夫妇之难保,父子之伦有绝”的话时“大惊”,等到李甲把“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见父母”的意思明白说出后,她却只是冷笑一声。”
2、小说是怎样写杜十娘的“严妆”?刻画出十娘怎样的性格特征?(可联系刘兰芝的“严妆”)
思维拓展:在理想破灭时,杜十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杜十娘有没有更好的结局?
3、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
厌倦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妓女生活,希望摆脱妓女生涯,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正常人的生活。
4、杜十娘为什么要李甲去措办三百两(后来是一百五十两)银子?既然都成夫妻了,为什么还要瞒着百宝箱的真相?
A、用计考验李甲对她的真心;
B、不相信李甲,不希望她和李甲的爱情沾染上金钱的气息,她所渴望的是彼此珍爱与尊重的真情。
5、后来李甲痛悔了,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怒沉百宝箱”?为什么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后才“怒沉百宝箱”?
A、杜十娘看透了李甲的本性,她清楚地知道李甲此时的悔恨,并非为了山盟海誓的昔日之情,更不是因为自己的薄情寡义,而是为了这上万两的金银珠宝。而且杜十娘还要让他意识到千两银子与价值不下万金的“百宝箱”的巨大反差,让他在悔恨和痛苦中煎熬,惩治负心郎。
B、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杜十娘要他人财两空。
6、请同学找出与“百宝箱”有关的语言。(共五处)
(1)在赎身过程中,杜十娘拿出了“私蓄”一百五十两银子。
(2) 在出发前交给李甲二十两作为“行资”。
(3)杜十娘和李甲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从“封锁甚固,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都让这小小的描金文具充满了神秘色彩。)
(4)甲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开箱拿出了五十两白银。(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正面打开,但因李甲“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云里雾里。)
(5)怒沉百宝箱。(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
小结:在整个故事中,百宝箱忽隐忽现,前几次出现,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最后一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怒沉百宝箱”的片段(播放视频):
①思考:杜十娘在“沉江”之前有那些表现,说明她怎样的心理状态?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
当十娘知道李甲将自己出卖给他人时,便醒悟到自己选错了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她万分的痛苦失望,但又刚强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那样整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指斥李甲的“见利忘义”、痛骂孙富的“破人姻缘”,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最后“向江中一跳”,不惜以死来表示对恶势力的反抗。
②思考:百宝箱代表了什么意义?
它不是一般的财产,而是一个被压迫、被蹂躏的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寄托,是她热切向往新生活的思想的结晶。当杜十娘“做人”的希望破灭时,百宝箱也“消失”了。
③拥有“百宝箱”,还可以再重新选择,杜十娘为什么一定要自尽?
她渴望过正常的“人”的生活,渴望真挚的爱情。当她得知自己被卖后,那份洁净、高尚的爱的追求被击得粉碎,于是怒沉珍宝,举身投江,以此来表达她对不公平遭遇的抗争。这是纯厚的挚爱与金钱的对抗,在对抗中杜十娘是个失败者。
④讨论:杜十娘该不该沉百宝箱?
认为不该沉的同学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为了李甲这种人不值得;怒沉百宝箱的做法不一定能打击到李甲;生命是最重要的,不应该轻视生命;还有金钱,还可以有其他的出路等。(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因为追求幸福、追求真爱毕竟是杜十娘的生存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有物质基础,也就是百宝箱。但是这种看法不太符合时代的特征,也不符合杜十娘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在文本中是不大能找到依据的。)
而认为该沉的同学的理由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能够报复李甲;能够保住自己的尊严;已经绝望,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等等。(虽然认为该沉的同学占大多数,但理由都不够充分,认识也不够深刻。)
十娘有一段血与泪的控诉,在这段控诉中,有两句话是最震撼人心的(“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郎君”是指谁?(李甲)指责李甲什么?(见利忘义、见利忘情)那么,作者要指斥的是李甲还是李甲这一类人?(一类人)所以说,李甲这个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也可以叫张三、李四,作者所要鞭策的是以李甲为代表的所有见利忘义、见利忘情的负心汉,是要把这些负心汉永远地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李甲、孙富以及两船之人的具体表现,第一层“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最后一箱“李甲不觉大悔,抱持十娘痛哭,那孙富也来劝解。”“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谢罪”。在金钱面前,李甲可以说是原形毕露,丑态毕出。为了金钱可以不顾男儿的尊严,“抱持十娘痛哭”,何为“抱持”?(双膝跪地,双手抱住十娘的腿,痛哭流涕。)整个一副无耻的泼赖形象。而我们看看杜十娘,在自己如此辛辛苦苦地攒下的如此价值连城的珍宝面前,毫不动容,毫不吝惜地投之于江,在精神世界上,李甲等人是多么地可鄙,而十娘是多么地可敬啊!随着那强有力的沉江之声,我们看到了李甲的可耻,更看到了十娘的尊严和人格。
7、深入探讨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性格的原因。李甲庸懦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冲破一切阻力去与杜十娘结合。李甲是个不独立,无一技之长的书生,他不可能脱离封建家庭去独立生活,所以柳遇春让他善待十娘的忠告,敌不过孙富拿其家庭压力来提醒他的挑拨之词。李甲的无所事事、不自立、柔弱怯懦,决定了他遇到了困难就犹豫;遇到压力就退缩;遇到小人的挑拨就动摇 。
对于杜十娘来说,她性格中本身含有矛盾的因子。她刚烈却不能自立,尽管有用不完的私房钱,她还是想把自己托付给一个男人。当然,这是那时的社会把妇女当作男人的附属品,妇女没有地位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如:,三从四德,只有休妻却无休夫。可是她的交际圈决定了她能托付终身的人是很难寻找的,也就是说她找个男人从良的行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试想,常年住妓院的男子有几个能托付终身?偶尔光临妓院的人又怎能做到知己知彼、心心相印呢?此外,她富有心计、聪明之余又急于获得结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她在计赚鸨母后, 接二连三的考验李甲--让李甲筹集赎身银两,安置回乡事宜却不肯透露出自己的私房钱。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她又不断让步--自己拿出一半赎身银两,赎身后又先拿出二十两后拿出五十两作路费。直至李甲将她转卖给孙富时,她还对李甲抱有幻想。她“微窥公子”,寄希望于李甲能回心转意,难道是十娘傻吗?非也,一片痴情付流水!在杜十娘追求尊严的同时,她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了男性的附属品。所以她虽有百万家私,却把后半生寄希望于纨绔公子哥李甲身上。尽管她在考验李甲,可是她忽略了李甲负自己的可能性;因而对可能出现的变故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她料到了家长的压力,却未料到心上人突然负心。
第二、杜十娘的生活遭遇和妓女的身份
名妓的身份决定杜十娘的悲剧,更震撼人心。在封建社会乃至当今,妓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更谈不上有做人的尊严。对杜十娘来说,想要尊严,这无疑是件奢侈品。这也就注定了她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名妓的身份让她与意中人李甲相遇相识相爱。也成为她与李甲结合的重要障碍。门不当,户不对。为李杜二人的悲剧埋下重要伏笔。
第三、以李布政为首的封建礼教
第四、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
小结: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真正原因: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象杜十娘这样的风尘女子,在封建礼教和传统世俗的重重包围下,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她的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一个社会悲剧。
四、总结。
杜十娘是“误入风尘,烟花巷柳难没倾城之貌。倾心李甲,翩翩公子竟怀寡义之心”,杜十娘已经随着滚滚的江水而去,但她的美丽会留在我们的心中,她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还会继续,愿世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五、 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五百字的读后感。
孙宇
篇1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耿玉莲
教学目标:通过对小说人物行为动机的分析评判小说的主题意义,并能运用历史知识对社会问题做出深刻思考。
教学任务:探究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冯梦龙的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你认为杜十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十娘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忠贞不渝,坚强刚烈,并且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京城有名的色艺双绝的妓女,“久有从良之志”并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最终却以悲剧告终。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
二、活动一 :谈一谈杜十娘的“从良梦”
1、为了实现自己的“从良梦”,杜十娘做了哪些努力?
提示:(1)积攒“百宝箱” 可以看其中有出杜十娘富有心机。(为什么积攒?)
(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缘。)
(2)选中“忠厚志诚”李甲可以看出杜十娘追求“真爱”。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杜十娘对“从良梦”的执着?
与鸨母斗争 看到李甲手头愈短,心头愈热。智激鸨母(千两-三百两)
自己出一半的赎金 。以死要挟鸨母。 并且为未来做好了打算。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杜十娘的智慧和对爱情的执着。
2、讨论:杜十娘为什么会把自己的终身幸福托付给李甲?
提示:从杜十娘的性格和社会角度思考--不求荣华富贵,但求恩恩爱爱。
(1)把梦想托付给“文人”,希望得到真正的“知音”;李甲“忠厚志诚”
(2)把梦想托付给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希望获得真爱;“爱情”对于中国古代妇女,特别是妓女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品”.
两人“一双两好,情投意合”。
(3)把梦想托付给一个懦弱的文人,因为实在没有遇到更如意的真爱。
李甲就像一个救命稻草,能使自己跳出火坑。
二、活动二:议一议,杜十娘的梦破
4、正当两人向着幸福出发时,不料半路上却遇上了孙富,仔细阅读孙富劝说李甲的部分,思考讨论:杜十娘的“从良梦”为什么会破灭?
提示:直接原因(1)孙富的挑拨离间
5.假如没有孙富出现,杜十娘和李甲的爱情会不会持续下去?他们会白头偕老吗?
提示:要特别关注李甲其人的性格特点,关注孙富说服李甲的理由。
(1)李甲作为一个懦弱的文人畏惧家父、缺乏担当。
(2)为钱所困 一提到钱,李甲就进退两难,结合前面杜十娘给他钱时高兴的心情,可以看出钱对于李甲非常重要。
(3)即使有杜十娘的“百宝箱”,他依然会因为难以承受各种压力而放弃爱情。
a李甲的父亲认为杜十娘是不节之人,从中可以看出杜十娘作为妓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十分低下。门第观念 地位悬殊。深层原因
b众叛亲离 c 不能继承家业 关系到李甲的切身利益 - 自私
在金钱和切身利益面前,李甲的爱情已经不堪一击。
(4)杜十娘 一提到钱,李甲就进退两难,结合前面杜十娘给他钱时高兴的心情,可以看出钱对于李甲非常重要。而杜十娘并没有告诉李甲自己到底有多少钱,使李甲心中无底,对将来的日子充满了忧愁,所以被孙富一说,就点头称是。杜十娘虽然知道李甲的性格,但是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李甲着想。(李甲是一个官宦子弟,是出来读书的,自己又不挣钱,不独立。如果杜十娘再从金钱上处处为难李甲,使李甲失去了尊严。)爱情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所以,即使没有孙富,即使有杜十娘的“百宝箱”,李甲依然会因为难以承受各种压力而放弃爱情。
6、小说的结局令人震撼,也令人惋惜:美丽多情的杜十娘随“百宝箱”沉入江底。请思考:杜十娘为什么选择了投江?除了死亡,杜十娘还有没有其他出路?
找学生诵读杜十娘最后的话。读出感情。
过渡句:美丽多情的杜十娘,抱着无价的百宝箱投入了无情的江心。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为之感慨、为之惋惜。那么除了死亡,难道杜十娘就没有其他出路吗?
探究a:杜十娘为什么选择了投江?
这与杜十娘的性格有关。白首不渝,生死无憾
杜十娘的忠贞不渝,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刚烈的性格,容不得对方对爱情的不忠,被出卖的事实使他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b除了死亡,杜十娘还有没有其他出路?
(1)没有,a其他出路不是杜十娘追求的,除非能遇到一个懂她,爱她的男人。但是由于自身地位的低下,在门第观念严重的封建社会,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以金钱利益为上社会风俗,杜十娘渴望的真爱就如一株柔弱的小草,找不到生长的土壤;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及。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金钱利益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真情生长的土壤。
(2)因为杜十娘自身认识的局限。她把自己依托给一个男人。从来就没想过要依靠自己独立于社会。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社会根本就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权。(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提示:必须基于杜十娘内心的孤傲与清纯去关注几个方面--
(1)“她的身体”被继续交易的事实,宣告“从良梦”彻底破灭;爱情破灭
(2)杜十娘“从良”的策略选择是“依附”--依附一个男人的婚姻。
(3)在男权社会,杜十娘也不可能依凭“百宝箱”自立于社会。
7.小组讨论:那么造成杜十娘命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既要看到相关人物的性格悲剧,也要透过个案看到一个社会的问题。
(1)杜十娘从小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妓女的地位
(2)封建社会剥夺了妇女的独立权利。妇女的地位
齐读。总结:悲剧的作用就是引起人的思考与反思,或者从一个角度和侧面深入地去表现一种社会现象,唤醒人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这正是作者要通过杜十娘的悲剧警醒世人。
作业:以《杜十娘悲剧命运探源》为题写一篇书评。
在这个世界 ,有一种女 子,身 为下贱但心比天高,生 于泥淖仍然熠熠生辉。有一种女子 ,地位卑微内心却傲如雪梅, 在风尘但能将坚贞进行到底。她的人 格,她的灵魂令后人 景仰。
一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尽了血 泪,写尽了辛酸,写尽了一片真 情被负,写尽了女子的痴情 和男子 的薄幸。读着杜十娘,读出了几多惆怅,几多感慨,几多惋惜。
我敬仰你的勇敢坚贞。谁说女子不如 ,十娘,你是女中豪杰,直 压倒笑须眉。当你苦心经营、勇敢追求的 ,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时,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你在自己抛出一片真心之后,却被李甲“中道见弃”、卖与他 。你 悉了 的丑陋与自私,选择了以 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非贞烈之 ,决不会有如此下策,也决不会有如此勇毅之举。
但,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遇 不淑是女 最大的不幸,而识 不明更是主动犯下的错。你错就错在识 不明,你托付终生的 不过是一个懦弱无能之徒。我们来看看你的李郎--出生于富家,自幼读书却又未得登科,最后也只好由父亲出钱买了监生来混时度 。由此可见李甲绝非是有才之 ,更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和那些纨绔子弟一样,他倚靠的是他有钱的父亲,无法脱离老布政的经济支持而独立。一个连照顾自己都无能为力的 ,哪有能力和心思去顾及别 。李甲过的是极其奢华的生活,他挥钱如土,饮酒作乐,频频出入青楼而不务正业,在他花光 的钱而需要钱赎十娘你出来时,他的无能更是显露无遗,一连六天分文都未借到。再者,他贪恋的不过是你的美 ,有心相好却无长久打算,这样的 必然容易动摇,轻信别 的话,再加 金钱的作用,自然就败下阵来。
你太看重了 ,而忽视了金钱的力量。你是聪明 被聪明误。十娘,你曾经如此地接近过幸福,你计划浮居苏杭,逍遥度 ,你什么都有了,金钱,自由,青 , --只可惜,你的 是假象。在区区一千两金子面前,你的 还是败下阵来。要是你早一点拿出百宝箱,或许你的历史将要改写:李郎用万金“润 ”,老父捐弃前嫌,“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你太有尊严了,太相信 的力量了,甚至误以为你们之间是不受金钱玷污的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封建 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金钱观门第观的社会里,真 很难有生长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 就象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 分,只有枯萎和死亡!
古来滚滚长江 ,浊 里尽红颜。杜十娘,京城“第一名姬”,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奇葩,就这样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文学史 ,也写在了所有追求 的 的心中。问世间 为何物,直教 生死相许?杜十娘永远是杜十娘,为了 她只会义无 顾的选择死亡。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只能葬 于江鱼腹中,我除了感慨红颜薄命,还能说什么呢?我真想掬一捧长江 ,来祭奠她飘逝的魂灵
背景资料 《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一、明朝法律的实践及社会中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生活中看,明朝妇女在婚姻上的法律地位有了明显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婚姻自主权。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信条,导致女性婚姻的不自由不平等。而明代的一些女性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逐步摈弃“媒妁之言”、“门第相当”的旧原则,公开追求婚姻方面的自主权利。明代李开先在《村女谣》中描绘了一村女择偶观的变化。“东庄有个红娥女,不嫁村夫田舍郎……一心嫁在市城里,早起梳头烧好香。”显示出村女对城市悠闲富足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一些知识女性,追求婚姻自主,在择偶标准上注重对方的品行、外貌和学识。如张红桥在选婿时“欲得才如李青莲者事之”,非常注重对方的才学。(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下册,古籍文学出版社,上海,1957年,P739)有的妇女还不顾家长的反对,解除包办婚约,甚至与如意郎君私定终生。《列朝诗集小传》中记载着呼文如的故事。呼文如是明代的一个营妓,知诗词、善弹琴。她与丘生一见如故,私定终身,约定在丘生罢官之后嫁给他,并写下“一官生罢去,是妾嫁君时”的诗句。这段爱情遭到呼文如父母的反对,呼姬毅然逃走,经过三百多里的长途跋涉,寻找到丘生,大胆决定“明日,以书报其父,乃委成礼焉。” [10] ( P745 )两人终于冲破家庭的阻力,结为伉俪,从此过上“夫妇诗词唱和”的美满生活。这两个事例表明,一些明代的女子在选择配偶时,不再屈从父母的意愿,表现出一定的择偶自由权。
有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女性大胆追求理想的伴侣,反对无爱的买卖式婚姻。李莺莺和张浩的爱情故事也如此。张浩才华出众,深得出身于宦门之家的李莺莺爱慕,于是莺莺主动示爱,多次传书张生月下私会,并且暗结连理。在遇到父母反对的情况下,她先告之“女行已失”的真相,并写下诉状,慨然陈词两人已有私约在先。最后龙图阁待制只好“曲与成之”。 [11] ( P258 )名妓杜十娘看中宦家子弟李甲,毅然赎身从良;莘瑶琴被卖油翁的真情所打动,不嫌其贫穷而爱上他。罗惜惜与张幼谦、乐和之与顺娘都是在破坏封建传统观念的同时,建立起纯真的爱情。这种感情超越了等级贵贱,超越了父母之命,超越了节烈贞操,具有个性解放的要求,并反映了妇女们进步的婚姻观念以及在定婚上的自主权。
其次,妇女离婚与再嫁相对自由。明代虽忌讳离婚,而妻子因为贫穷或其它原因提出离婚的情况,还是存在的。《罪惟录马逵传》记载,明朝初年,马逵远征,在昌邑“重自刻责,蔬食水饮,率不能继”,他的妻子不堪忍受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大胆请求离去。马逵很是生气,但最终还是听之离去。明代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现象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她们敢于摆脱不幸婚姻的羁绊,去主动追求相对幸福的婚姻生活,这无疑具有相当进步的意义。
明代法律规定寡妇改嫁由公婆作主,但明朝社会风气大变,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有了较宽泛的再嫁权。女教书对于寡妇守节与否,认为应由自己作决定。如《温氏母训》上说“少寡不必劝之守,不必强之改。 ” [12] ( P142 )在民间风俗中,寡妇再嫁可以自行主婚。如《水浒》第二十五回;“王婆向潘金莲说道,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潘金莲最终自己主婚,再嫁西门庆。
明代中叶以后,夫丧改嫁已为一般民间妇女所认同,社会舆论也持认可的态度。在南直隶、江西、福建等省,从洪武到崇祯朝,民间社会的寡妇改嫁之风很盛行。以南直隶苏州府的吴县为例,崇祯《吴县志 列女传》入传列女 119 人,共有 20 个寡妇在孀居期间曾经受到父母、家庭或社会要求她们改嫁再婚的压力。 [13] 在福建省,嘉靖《汀州府志》写道: “ 再醮,固薄俗之常。 ” 又说: “ 妙龄无子,再醮之举,势不免矣。 ” [14] ( P196 )有的地方还有夫未病死时,媳妇就被聘为他人之妇的风俗。“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 [13] ( P4393 )又如嘉靖年间,江阴胡秀妇徐氏丧夫后,先后就有乡人陈煦和富户沈泽两位男子前来纳聘、求婚。 [15] ( P127 )可见,寡妇再嫁已成为民间的一种极为平常的习俗,人们对于寡妇是能够接受的。
在文学作品中,妇女改嫁现象的普遍也时有体现。在《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新思潮、新风气,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妇女在婚姻中有了发言权。孟玉楼改嫁西门庆时和丈夫的舅舅张四进行一席唇枪舌剑地辩论,表现出她不仅有再嫁的自主权,而且她勇敢的背离传统习俗,大胆的选择自己的归宿。《金瓶梅》中潘金莲改嫁两次,最初是张大户之妾,后改嫁给武大,最后又改嫁给西门庆。孟玉楼由布商杨家改嫁西门庆,后又改嫁李衙内。李瓶儿在丈夫花子虚死后先后改嫁给蒋竹山、西门庆。仆妇改嫁者也不少,宋惠莲原是蒋聪之妻,后嫁来旺。可见女子改嫁已成习以为常的风气。
第三、明代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拥有一定的财产。在明朝法律中对女子的财产权规定极为苛刻,但在明代的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明代妇女改嫁时可以带走许多财产。《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王三巧被休后改嫁吴进士,原夫蒋兴哥并不阻拦。临嫁之前,“将楼上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送去,当个陪嫁。孟玉楼、李瓶儿改嫁时也带走许多财产。改嫁妇女从婆家获得财产的多寡固然与夫妇感情以及家境有关,但这一事实与上文介绍的有关法律条文相比,无疑说明了改嫁妇女财产权利的扩大。
作为妻子或母亲的妇女,可以管理家庭财产的支配和使用。明朝“三殿鸠工,司空告匮”,当时有传言说,“诸素封拥厚资,不佐国家之急”。歙县商人吴希元犹豫不决,其妻知道后,“从中赞之,乃献万金,供将作费”。 [16] 这种义举受到天子的旌表,也受到乡人的夸奖。其间,妻子参与到家庭巨额资金的使用,可见在家庭财产的支配上有一定的权利。又如徽州淳安一寡妇徐氏依靠仆人阿寄,外出经商“致资产数万金”,有“寡妇则阜然财雄一邑矣”的说法。 [17] ( P156 )她有三女两子已完婚,但其家产名义上仍归徐氏所有。
综上所述,明代妇女的婚姻自主权、离婚改嫁权以及经济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其法律地位较之前代有很大提高。
二、影响明代妇女法律地位高低的原因
汉代之后,法律为儒家思想渗透,“男尊女卑”成为社会秩序的大格局,在法律上表现出男子的优越性和女子的附属性。从上文引用的唐宋明清律法,足以说明刑罚之规定与执行,基本上遵循“男尊女卑”的原则,显示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反映的礼教的法律观。但是,通过对明代妇女进行法律上的具体考察,不难发现明代妇女享有定婚权、退婚权、离婚权、改嫁权以及女犯的宽宥权,甚至享有唐、宋、元代的妇女所没有的权利,其法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明代的实际生活中,即从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中考察,明代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离婚改嫁权、财产继承和财产支配等经济权利,可见其法律地位呈现“低中有高”的特点。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宋到明末是儒家思想的鼎盛时期,儒家思想成了当时各种思想的根据,法律思想也不例外。儒家思想一方面以“三纲五常”来确认封建等级制度,一方面又强调“仁爱”即尚德思想。儒家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亲亲”、“尊尊”,这表现在刑法上主要就是恤刑制度。此外,未嫁女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主要依“长幼之序”划分其地位的高低;而为人母的法律地位相对于未嫁女、为人妻则比较高。
第二,与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环境密切相关。明朝处在封建社会后期,统治秩序开始出现混乱,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出现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和越礼逾制的生活方式。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必然促使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发生改变,而新的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又会带动反礼教思想和行为的发生。明朝社会上物欲横流,随着各阶层对酒色财气的追求,产生出新的尊卑贵贱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尺度。传统的伦理等级的高下不再是人们估量价值的标准,而金钱日益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和衡量人的价值的砝码,这使社会风气变得很放纵,使得人们对待妇女的离婚、改嫁等行为的看法变得较为开明。
第三,有识之士的呼吁对妇女的法律地位提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中叶以后,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异端思想风靡一时。它以“致良知”为核心,否定了正统儒家的圣贤偶像;并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进行否定。在此背景下,士大夫阶掀起了一股同情妇女疾苦的思潮。他们反对“女人是祸水”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词滥调;主张寡妇改嫁;主张婚姻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这些观点使传统的女性意识发生变异,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产生极大的瓦解作用,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起到启蒙作用,为妇女自身的解放提供思想理论的武器。
由于上述的原因,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当然,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存在、封建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妇女自身低下的文化素质等综合原因,使得这一时期妇女的实际法律地位不是很高。
孙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篇16:《甘罗》教案及练习(鲁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甘罗》教案及练习(鲁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甘罗》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相、使、强、难、事”和“于、其、以”等虚词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甘罗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樗里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他在惠王时受封,历任武王、昭王两代秦相,秦人称他为“智囊”。对此,明凌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残忍之国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间而结数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史记评林》)所言当是。甘茂则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尽管他是个“非常之士”,任为左丞相后,却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后仍遭谗逃往齐国。传文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还对当时秦国于其他诸侯国、秦国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了详细记载。
二. 甘罗
《樗里子甘茂列传》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司马迁在当时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难能可贵。
三. 研讨探究
1. 甘罗是怎样把握现实矛盾并妥善解决矛盾的?
提示:
①与文信侯对话: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
②与张唐对话: 对张唐的威慑
③与赵王对话: 对赵王的规劝
2. 如何理解本文个性化的语言?
提示:
抓住甘罗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由于作者善于选择、提炼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无论是较长的对话,还是三言两语,都能把人物的个性揭示出来。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则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的鲜明性格,都从他富有个性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3. 如何评价甘罗的作为?
提示:
可从两个方面探讨
①智谋
②品行
四. 拓展延伸
1. 甘罗在劝说赵王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辩才,而赵王只说了“闻之”之类的话,“就自割五城以广河间”。请描述一下赵王被甘罗说动时的心理活动。
2. 甘罗可谓人小鬼大,假如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了甘罗,请写一篇短消息,报道采访甘罗的全过程(200字左右)
五.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女焉能行之 通“汝”,你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通“欤”
2. 古今异义
令秦有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以为上卿 古义:以之为 今义:认为
3. 一词多义
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丞相(名词)
秦使张唐往相燕 辅助(动词)
燕、秦不相欺者 互相(副词)
欲与燕共伐赵 跟(介词)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给(动词)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通“欤”
与强赵攻弱燕 帮助(动词)
今之燕必经赵 到(动词)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的(介构助词)
臣请行之 他(代词)
臣请行之 请允许(表敬副词)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告诉(动词)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替 (介词)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做(动词)
君其试臣 副词,表希望语气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他(代词)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到(介词)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在(介词)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对 (介词)
以广河间之地 来(目的连词)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把(介词)
未有以强也 勉强(动词)
武安君南挫强楚 强大(动词)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承接关系连词
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转折关系连词
4. 常见实词
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侍奉(动词)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派(动词)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老师(动词)
何遽叱乎 急(形容词)
孰与文信侯专 权重,权大(形容词)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离开(动词)
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 病(名词)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缘故(名词)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赠送(动词)
5. 常见虚词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厉害(形容词)
女焉能行之 怎么(形容词)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 现在(名词)
请因孺子行 按照(介词)
6. 词类活用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做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
臣请行之 使……行(使动用法)
武安君难之 使……为难(使动用法)
武安君南挫强楚 在南面(名词做状语)
赵襄王郊迎甘罗 在郊外(名词做状语)
欲攻赵而广河间 使……广(使动用法)
请归燕太子 使……归(使动用法)
7. 特殊句式
甘罗者,甘茂孙也 判断句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省略句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状语后置
应侯之用于秦也 被动句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状语后置
方法指导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 了解作者经历性格
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6. 找出通假古今异义
7.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8. 常见虚词特殊句式
9. 做成卡片及时翻看
10. 适当练习延伸拓展
11. 背诵鉴赏经典片断
【模拟试题】
一. 语言知识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赏赐
B. 孰与文信侯专 权重
C.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离开
D. 武安君南挫强楚 挫败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B.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C. 以为上卿
D.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燕、秦不相欺者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B. 请因孺子行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C. 以广河间之地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 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权,然后知轻重
4. 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臣请行之
B. 请归燕太子
C. 欲攻赵而广河间
D. 赵襄王郊迎甘罗
5. 下列各句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唐者与(得唐者)百里之地。
B. (应侯)孰与文信侯专
C. (秦王)乃封甘罗
D. (武安君)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④。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有以强也 勉强
B.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请求
C. 与强赵攻弱燕 帮助
D. 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匆忙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与燕共伐赵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 臣请行之 牛何之
C. 君其试臣 安在其不辱也
D. 女焉能行之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9. 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
①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②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③令装治行
④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⑤秦归燕太子
⑥(赵)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④⑥
10.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派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帮助燕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因为惧怕经过赵国,不肯前往。
B. 吕不韦因张唐之事不太愉快,当甘罗请求去做说服工作时,吕不韦表现出了不信任。甘罗反驳说服了丞相吕不韦,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的鲜明性格。
C. 甘罗面对张唐,先进行了两组对比,向张唐陈以利害,让张唐意识到不出使就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的危险。于是张唐答应了此事,收拾行装准备出行。
D. 张唐行期已经确定,甘罗又请求出使赵国,他先向赵襄王讲明秦燕联合的目的在于得到赵国的河间地。赵王考虑到献出五城能打破秦燕联盟,就听从了甘罗的计策。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A 2. C 3. C 4. D 5. D 6. 略 7. B 8. A 9. D 10. D 11. 略
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篇17:《喀布尔人》(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喀布尔人》(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喀布尔人》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地位,文学成就。
2. 本篇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 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1861-1941)
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因而其文艺天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901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20世纪初,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这个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 。
(二)文学地位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就是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作家作品
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3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绚丽多彩的短篇小说,40余部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近2000幅美术作品。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
冰心《繁星》《春水》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命运如同海风,乘着青春的舟,曲折地,飘游地,渡过了时光的海。
小说
中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
短篇小说:《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短篇小说的成就
短篇小说是泰戈尔的第二个主要成就,仅次于诗歌。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印度古典梵文文学极为发达,孟加拉民间文学也绚丽多姿。就散文文学而言,虽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神话等等,但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在泰翁大量创作短篇小说之前,这一体裁在孟加拉文学中还处于朦胧状态。“泰戈尔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建者。”
戏剧:《顽固堡垒》(1911)、《人红夹竹桃》(1926)等
散文:《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被介绍到中国,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三)课文探究
1、故事中的喀布尔人是什么身份?喀布尔人是怎样与小敏妮成为朋友的?喀布尔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投入监狱?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
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在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看望敏妮时,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的亲生女儿重逢。
2、喀布尔人疼爱敏妮的原因是什么?
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所以对敏妮特别疼爱。
3、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
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
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
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
4、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例:“他伸手到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在他心上”。
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都会云消雾散,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仿佛一提到父爱,便会使我们想起这个喀布尔人,想起这一细节--它对喀布尔人爱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具文学史的`典型意义。
5、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怎样体现的?
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
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四)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不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突显。
2、诗化风格:把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结合了起来,从而抒发出激荡肺腑的情感。
泰戈尔短篇小说特色和艺术成就总结
短篇小说一直是泰戈尔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
16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
9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种兴致经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60余年他创作了100余篇短篇小说(约百万字)。这在短篇小说体裁刚在孟加拉文学中诞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惊人的成果。
从效果方面来看,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一样,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篇章。
泰翁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搏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 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两点)
2. 小说最后再次描写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有什么作用?
3. 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 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什么?
4.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
A. 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 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C.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的心境。
D. 把樱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樱子长着像蝴蝶一样的外貌。
E. 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也爱樱子。
F. 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的信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试题答案】
1. 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理解。①交代“雨”是悲剧的起因;②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③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2. 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这样写,既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更能表达出“我”对樱子的深切怀念和爱恋。
3.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两个细节基本一致,但前一个细节无感情色彩,后一个看似写景,实是写情,写“我”的内心痛苦。
4.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