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9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小学语文《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9篇)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本文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月光启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部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相信大家一定学到了不少,你知道些什么?看来大家学得都很仔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走入诗人孙友田的童年,相信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学习课文
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看出的?(引出最后一段)
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有何感受?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课文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这些启蒙的?请大家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②交流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过渡:如果面前的这位母亲就是你的母亲,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
学生说。
是的,“我”是多么想对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出示原文)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同学们,面对面前的母亲,请你再用心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这次读出了什么。
生读汇报。
是啊,母亲和孩子的心永远都是相连的,虽然作者的母亲失去了记忆了,但作者的感激、敬爱之情她一定能感受得到!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延伸
过渡: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样东西,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那就是母亲的爱。母亲经她一生无私的付出造就母爱的高度,我们又当以何为报?
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的场景,并用几句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好,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出示小诗:
雨水啊 ,你为何下个不停 星星啊,你是否也在聆听
但请你轻轻,轻轻 但请你轻轻,轻轻
别淋湿了她朴素的衣裳 别打断她送别的叮咛
母亲劳作在菜地,没有斗笠蓑衣 她呼喊儿子的乳名
我要送去雨伞,好为她遮挡风雨 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声音
自由读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读、汇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模仿例段选择其中的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话,注意文字要优美。
汇报点评。
总结全文
你写诗的目的是什么?那作者呢?看来大家和作者都是一样的心情。板书:(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篇2:小学语文五年级《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1.今天大家很精神,你们觉得今天老师紧张吗?我昨天在家里躺在床上,怎么写睡不着觉,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
2.让学生摸老师的心
3学生介绍自己,老师们一定给你最热烈的掌声。
班长发言
我这么想着你们,你们有没有想我,为什么?
师生交流
(吉建和老师想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放松,甚至有些试图得到全场听课教师的“……”的味道,但娱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殊不知对于我身边的盐城当地的老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您说的每一句话,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身边的一位教师就不断地提在你前面说您将要讲的话,呵呵!被人猜透了!)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十分精彩,老师让大家听一段音乐
一、课前谈话
1.当你回忆我们学的第一课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吗?(师生交流)
2.出示文章配图: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入水的夜晚,母亲给我唱歌曲,讲故事、唱歌谣,讲谜语
在母亲的陪伴下,作者是多么幸福啊?你们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作者做什么职业呢?
书上是怎样说的?打开书读一读。(你是从这句话提问出来的,你真会思考,我们一起把这一节一起读读)
学生读(很动听)
当你读完这句话之后,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不着急举手,想一想,想好了请提问?
学生提问
想了解孙友田写过哪些作品?(老师喜欢听不同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母亲为什么在月光下说和唱?
这些民谣为什么可以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请大家自读课文中的歌谣,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在读歌谣的时候,可能还很难把原因和歌谣结合起来想,至少我可能有些困难,把作者引向诗歌的王国,还要结合课文的其他内容来谈呢?读歌谣就是读歌谣。目标要准!)
学生自读
二、新授课文
1.指名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学生读(大屏幕出示相关的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还有谁愿意读读看。
(4)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齐读)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深情的”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母亲的爱?(学生读)还有谁也能像他这样深情地读读呢?(学生读――齐读)
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我再请刚才那位男生读这两小节。(学生读)这么断的时间,你的进步这么大,真了不起。
(5)这歌曲是母亲唱出来的,你们想唱吗?一起来。(老师领唱)
(老师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准备了这样的音乐。不知道是资料搜集来的,还是特意请音乐老师编谱的,反正很好,很适合学生的口味。)
(6)有谁有勇气来唱唱这首歌谣?(指名学生唱)
(这时老师选择一个音色非常出众的学生来唱,我想可能是有所准备的,全场七百多名教师,比这个孩子唱得还好听的人并不多,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唱歌,因为这不是音乐课,这是语文课,如果是为了展示某个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哪不如在音乐课上更好一些。也许有老师认为这是精彩的一个部分,我倒恰恰觉得是一个败笔)
学生唱完,老师很幽默地说:和你握了手,我都不想洗了。
2.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1)生:向往美好的'生活
(2)那第一首歌谣呢?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是还要为孩子唱歌,说明什么?她希望什么呢?
(4)母亲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像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那是我们的日子……
(6)你读到这儿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是清苦的呢?
(7)齐读这一句
在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这里不长粮食,长是什么意思?(体会一个字却不同的意思,挺好的)
(这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非常有必要,在随后的宋非老师的课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比宋非也还要自然一些。)
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的耕种,那歌谣便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吟诵了两首歌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自己读书吧。
3.学习童谣
(1)学生自读
(2)同学们读了很多遍了,你对童谣有什么感觉?
(3)师生交流
学生:有趣。你能把你觉得最有兴趣的童谣读给我们听吗?
再请一位学生读(老师说:不要看书了,太累了)
老师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除了有趣,你对于这个童谣还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琅琅上口)指名读
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
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到草原上,感受美好的生活,下面我们一起读(女生第一首,男生第二首,全班齐读)
虽然有点乱,但是乱的有趣
4.刚才我们读了这些童谣,你们的头脑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1)学生说:
(2)其他的两首诗有没有人来想像一下吗?
(3)师生交流
(4)同学们,这些童谣让你们浮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友田,飞向了童话的王国。再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5)教师语言过渡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
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聪明的母亲
也是在书中看出来的。(学生说)
(3)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
(4)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有自己的见解)
(5)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6.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当孙友田再次回到故乡,母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
(1)出示文章的内容,(配上一段关于赞颂母爱的歌曲)《这个人就是娘》
(2)同学们当你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
(3)师生交流(班长说)
(4)也许你的母亲并不会唱歌谣,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的母亲,健康长寿。
课后点评:
听了这节课,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汲取的,吉建和老师是一个教学基本功非常出众的老师,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他的语言和内涵都是比较深厚的。良好的基本功和比较独特的设计,也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受到了感染,最后的一曲赞颂母爱的歌,更让学生动情地流下了自己的眼泪。并表达了自己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样的课是非常成功的。我是自叹不如,这是本次活动中好的课之一。
篇3:小学语文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师生情课外阅读文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齐读课题——;介绍了解——刘绍棠。
2、师生交流刘绍棠的情况。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一)解决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请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请一位同学到前边讲给其它同学听一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3、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着7—10自然段,谈一谈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田老师爱编故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了迷。板书:入了迷。
5、师:田老师爱编故事,除了让我入迷之外,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开了窍;怎么让我开窍的?
6、师小结: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点什么?(谈感激之情)三个方面,师的评价。
学习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是啊,田老师在文学方面对我影响这么大,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感激——行礼,终生难忘)
7、小结总结板书,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出“师生情深”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认为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你想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说几句话吗?
五、结语
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多位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自己的恩师:
2、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师恩难忘》(梁晓声)《我的老师》(贾平凹)
3、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篇4:小学语文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斖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5: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歌曲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星期天回去扫墓,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当我踏进熟悉的校门,看着熟悉的操场,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又历历在目,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无法找到任何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于是,我找到了一首歌,来表示谢意,你们一起来帮我听一听,好吗?
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其实,像我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键孙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谢写成了文字。(板书课题)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三、抓住主线,展开学习
老师和你们不谋而合,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抵制日语课
课件出示“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1、读这段话
2、请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3、试想,在当时的环境中,日语翻译官会给中国的学生讲写什么呢?
4、在这个老师身上作者学到了?
抗日演讲
1、读这个故事
2、在里敌人炮楼200米左右的地方进行演讲可能回导致什么后果?
3、交流对这些老师的敬意
4、课件出示“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反复朗读,体验感情。
严格要求
1、学生讲一讲老师们对学习的态度
2、课件“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
3、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往往还一直对老师们念念不忘。再读“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
四、延伸感情
学了这篇文章,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忆交流自己的启蒙老师)
小结:启蒙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
五、倾诉情感
老师用歌声倾诉思念,沙老用文章表达情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或写诗、或作画、或写文章———————)
六、借助网络,完成交流
老师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已发到了网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篇6: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
学生视角:
什么是启蒙?这启蒙又为什么是难忘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这个令学生似懂非懂的题目,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要把课文读完,以便弄个明白。
难点:抓住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体会朴素的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追溯了在特殊的年代里启蒙老师们,对自己知识和人生的鞭策与指引,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敬佩。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节贴切近学生生活,情感纯真质朴。但于平易之中引发着读者的思考,感动着读者的心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读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结合生活实际的感受,体会文章朴素的情感。
信息资料:了解沦陷时期,学校教育的一些情况。
教学要求:
1、弄清启蒙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蕴藏着的朴素的情感。并从启蒙老师的言行中,受到优秀品质的熏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读书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启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叫启蒙老师吗?
2、你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有什么印象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引导学生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畅所欲言。
(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并抓实抓好;把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便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三、选读内容,体悟情感。
1、从初读的基础上,选读自己印象深刻的相关段落。
思考:从读中你感到启蒙老师们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启蒙是难忘的?
2、在自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彼此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中的具体事例,深刻表达出来的真挚而朴素的情感。
(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读文悟情,尊重了自主地位,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仿照课文的写法,回忆一下你的启蒙老师,给写几句话送给他们。
实践活动:
拜访你的启蒙老师,向她(他)了解你当年在她(他)眼里的印象,同时汇报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板书设计:略。
篇7:难忘的启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难忘的启蒙 第 1课时 总第 1 个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二)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难忘的启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3)齐读。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表演读。(感受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一环节通过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爱上了这一民间文学,也为下文体会 “启蒙”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
母亲不是不识字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3、师总结:是啊,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泥沙堆积,导致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创造了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四)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1、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故事 谜语
2、找生读讲故事部分。
3、母亲讲了哪些故事?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
(五)学习最后部分
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齐读。
5、我想此时你一定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了吧?(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
6、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三、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4、母亲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们还记得那些歌谣,师生齐诵歌谣。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
篇9:《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板书课题)师提问学生对“启蒙”的理解。
二 认真学课文,理解内容,展开联想。
1、师述:启蒙老师为什么使我难忘呢?他有什么优秀的品质激励着我们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作者从哪些事中悟出了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呢?默读课文后和同学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三 教师小结:
1、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启蒙老师们的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孩子们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同意)那好请大家在学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朗读九、十自然段)
2、大家想想:这些段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四 延伸:
师述: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说明了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你们还不懂事,老师的一次次表扬可能对你的帮助特别大;老师的一点关怀可能使你感到特别温暖;老师的一次批评可能对你的触动特别大;当然有时老师也可能让你受了委屈,联系实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呢?(指名交流)
五 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紧紧围绕“难忘的启蒙”这个题目,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分别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勤勉、正直、诚实的高贵品质。这样写的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 布置作业:
标出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7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之六
《难忘的启蒙》教学设计之六
作者:syndong
教学目标 :
教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的词句。
2.能回答课后的问题,理解文中采用的前后的写作方法。
3.理解“启蒙老师”当时播下的种子和后来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的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发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的写作结构严谨、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幻灯、小黑板
教学方法:合作自主学习法、讲读法、评议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释题:什么叫启蒙?
(2)简介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自读自悟)
1.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①朗读比赛,理解课文。②表演体会文章情感。)
3.汇报后小结:“那就按你们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吧!”
4.再读课文,明确朗读要求。(这次要以刚才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读完之后说说你们的想法。)
5.汇报:谈谈你理解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小黑板:这篇文章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怎样的品质?
2.小组交流,评议。
3.小结。
四、学生合作学习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段落)
1.老师出示自学要求(电脑)。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次。
②讲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
③提一个有分量的问题。
④回答各组的提问。
⑤给其他各组提个问题。
2.学生带着自学要求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
4.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品析句子,体会句意)
5.着重解决的问题:重点词句的意思,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全文。
1.回顾课题,“难忘的启蒙”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什么?
2.体会写法:前后照应,把握中心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中心明确。
篇11:难忘的启蒙第二课室教学设计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室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难忘启蒙老师的原因。
②理解启蒙教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情感目标:体会小学启蒙教师的三件事,从而反映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学习时间: 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1、感情导入: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平凡而又伟大。
本文作者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他难忘的启蒙时代。
2、文章回忆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呢?
教师相机板书:
举行抗日讲演
抵制上日语课
对我学习的要求
这三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问:你想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提示:A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找答案;B同桌讨论、四人小组的讨论;C问老师,包括听课老师:D走下课桌和学生讨论)
3、学习3——8小节
①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一想,反映了启蒙老师的什么品质?
②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
③读议理解。
(说明:三件事没有先后顺序,无论学生怎么说,教师要注意串联调控。)
A、举行抗日讲演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背景吗?
①文字背景:抗日战争资料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在短时间里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爱国之士纷纷投入到救国运动之中。截止到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有2100多万中国军民伤亡,财产损失达5000亿元。
②画面背景:南京大屠杀。
(播放《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帝国主义残忍杀害中国人的情景。
理解:当我们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时,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评价,齐读。
文中还有一件事能说明启蒙老师是爱国的。(过渡)
B、抵制上日语课。指名读。出示:
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宽”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指名读有关语句。为什么日语课逃课没有关系呢?老师们是想说什么道理呢?
小结:日本帝国主义是想让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从小接受日语教育,从而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
C、对我学习的要求
①指名读作文内容。学生评价,理解“嗅觉特长”的意思,指名读老师的话,评价,要读出严肃的语气,指名再读。
②指名读老师对我大字评价。评价,男女生赛读。
小结:启蒙老师对我的作文要求要真实,对我写字的要求很严格。
4、学习9—10自然段
过渡语:启蒙时代难忘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文章虽然选了三件事,但却反映启蒙老师的崇尚品质。50年代后期,作者也做了一名光荣的教师,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老师,自然也想起了很多……
出示:
“我由此想到,老师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会是徒劳的,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理解:“播下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
5、课堂作业:小练笔
回忆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记得有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板书:
举行抗日讲演
爱国
难忘的启蒙 抵制上日语课
对我学习的要求
严格
篇12:语文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语文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松散、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老师,也都会对启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板书课题,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2)治学松散,教育严格。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谈感受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篇1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由题目入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了解课文的内容,设置问题,更加准确地指导梳理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
2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手中的资料自学生字新词,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较为薄弱字词进行讲解。随后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朗读,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
3学习课文
两种方式:一是逐段精读课文,朗读和分析相结合,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对每一段落进行详略得当的字词句的分析和段落大意的把握。二是从课文的主旨段落开始讲解,详细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在对课文的细节把握之后再按照文章的顺序进行梳理。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第一种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事情的了解;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第二种方式,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概括理解。
4领悟道理
对于神话故事,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神话人物,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神话作品的思想内容,认识神话的本质。对于童话故事,教师要知道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表演、编写(包括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童话等手段,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寓言故事,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寄寓在故事中的哲理,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领悟,并学会用寓言中的道理来评论现实中的人和物;当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思想,不应当要求学生完全一致的认识,主要是“求同存异”,体味寓言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5总结课文
帮助学生,使学生可以全面地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清晰的讲述,并结合实际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诗歌教学
对于诗歌的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笔者根据教材上出现的不同体裁,将其详细地分为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和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这两类。
1古代诗歌
2揭示课题
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出诗歌的主题,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3初读指导
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之后由教师进行检查,并对有问题的地方随机指导。
4学习诗句
运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释诗题”,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课题中的生字并理解课题的意思;“知诗人”,教师对诗歌作者的生平进行讲解并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明诗意”,让学生互相提出难以理解的词语,交流解释,之后对诗句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诗句的大意;“悟诗情”,在总结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用图画、语言等方式创设美妙的诗句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5体会写法
帮助学生品味诗人的“炼字”(即诗句中语言的凝练),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指导学生对诗句的描写方式进行梳理,比如写景的诗句,描写的顺序(先后顺序)、描写的远近、描写的动静等等;写情的诗句,描写的手法、描写的深浅(一眼可见还是渐入佳境)、描写的表现(是扬还是抑)等等。
1指导背诵
2现代诗歌
3导入新课
教师用言语创设情境导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图片、音乐和视频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
4初读指导
首先学生自学课文,自由地朗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对课文中的生字词会写会认,之后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纠正字音以及指导书写。
5理清脉络
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找出每段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描写的方式,总结课文的写作情感,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6学习课文
教师将课文按照段落指导朗读,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自读时找出答案并有感情地朗读,随后,用优美、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
7总结课文
在对全文的把握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读出自己的独特韵味。当然,对于好的诗歌应当要求学生背诵精彩之处。一般情况下,还要将这一思想感情放入实际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二种是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来划分的,主要是指记叙文教学和说明文教学。具体教学设计模式归纳如下:
篇1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由题导入,整体感知
记叙文分为记人和记事两种(记人的,着重通过人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来认识所写之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格;记事的,要抓住事件的发生、发展及过程,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从具体的人物、事件的记叙中,领悟事件的本质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所要学习的课文的类型。从课文的题目中引申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读准生字新词,学会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布局,在这一基础上研究文章怎样开头、结尾,如何伏笔、过渡、照应等问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学习课文,借鉴写法围绕课文所写的事件,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对于文章之中的描写部分(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要着重讲解,让学生能在整篇文章之中抓到可圈可点之处,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主旨。
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重点的描写部分进行情感分析,并作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品出自己的感受,做到融情于文之中。除此之外,帮助学生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魅力,加深对文章的解释。
5总结课文
教师理清课文的发展脉络,和学生一道总结课文的思想情感,把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积累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和扩展生动的语言。笔者在这里所说的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指与写作相结合的阅读教学设计模式。小学语文阶段的习作主要还是以记叙文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对文章整体布局(包括文章线索的安排和结构的类型)进行把握,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尽快理清思路,做好文章写作的布局谋篇这一步;要求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常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指导学生对记叙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品味、解读,使学生体会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并在自己的文章写作中借鉴与运用。
说明文教学
1由题激趣
一般来说,说明文在内容上可分为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这两大类。但是,大部分说明文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都是科学小品文。教师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提出围绕课文中心内容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初读指导
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在准确掌握生字新词之后,学着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教师帮助学生在全文阅读后,把握课文所说明的事物的主体特征,从而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3理清层次
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按照所介绍的不同内容对课文进行分段处理,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方便学习。
4分段学习
教师按照分段的各个部分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说一说本段讲述了那些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较为重点的词语进行理解,体会语言的特点(三个特点:一是正确严密,二是简明清晰,三是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读懂课文。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归类不同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课文的有感情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指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感情并且读出自己的情感。
5扩展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去丰富课文的内容:对于课文中的事物,还有哪些是文章没有讲到但是你知道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所学的事物更加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文,注意课后的巩固和复习。
篇1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都好奇的阶段,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能让他们很轻松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其中,悬念导入就是一种有效导入方法。悬念能激发学生急切探究未知领域的心理,能激发小学生探索、追求的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悬念,以疑促学,激发学生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探究《向大树道歉》这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在做的每一位学生应该都有犯错的经历,当我们犯错了,要主动向别人赔礼道歉,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是,如果当着众多媒体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向一棵大树道歉,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媒体记者的脚步到现场一探究竟。学生们这个时候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充当大树接受主人公的道歉,在其他学生的带动下,连班级中最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都想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二、直接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新课讲解之前,开门见山地导入,也是教学时常采用的导入方式。直接导入的最大好处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与要求,简洁明了地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主要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种类与广泛的用途。学习本文需要认识掌握1个生字,还要会写10个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篇文章;要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这种直接导入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清楚地了解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为接下来的新探究做好准备。
三、游戏导入法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游戏是每一位小学生都喜欢的一种活动,游戏也是最能带动孩子兴趣的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借助一些小游戏导入,能快速带动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些比较常用的游戏包括击鼓传花、丢手绢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短暂的时间来缓解学生烦闷的学习心理,而且还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个重要环节,便于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更为积极的状态。果。在游戏环节中,对取胜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也要为那些没有取胜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能独立完成的,因为小学生的争强好胜精神是很强的,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分析《小守门员》一文时,就可以带领小学生们到操场开始一场和文章内容一样的简易足球赛,可以借用书包和帽子搭建球门,让孩子们自己也做一回小守门员和小运动员。实践证明,很多小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到其中来,既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四、实物导入法
小学生主要是以感性认知为主,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的认知阶段,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上课伊始,结合课文内容,借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些实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可以是挂图、卡片、自制教具等等。例如,在学习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笔者就事先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上和诗中的描写极像,而且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孩子们都很好奇,伸着脖子看。通过实物演示,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小学生们的面前,教学时,教师也不用再费口舌讲解,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极其深刻。实物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直观,恰当的实物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假如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小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会非常困难的,因为孩子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脑海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多,因此,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也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借助实物导入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总而言之,“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这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导入要灵活运用,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在导入的引导下,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之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导入的引导下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和求知欲走进文本,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篇1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以生为本”
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设计理念应当是“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今天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使“设计”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学生的参与创造留下空间。举个例子,北师大版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助车夫”一段中有个词“饱经风霜”,在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抓住这个词语来展开教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课前预习,查词典,课堂上谈到这段话时,老师就问:有谁知道“饱经风霜”的意思,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很流利地说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老师就让其他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都能脱口而出才继续往下讲。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讲到这个词时,先问:在生活当中,有谁见过饱经风霜的脸的请举手,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的这张脸,要求是不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但要把意思说出来;第三步,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脸上看出什么来;第四、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最后引到一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车夫的?”比较一下,这就是理念的不同。第一个老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以书本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第二个老师则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体验、猜测、想像、感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设计的策略——“简约有效”
1、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其础上进行,并且要注重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效性,学生能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或是简单的问题就不宜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用到点上,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有效地设计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进行有效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只有设计的问题带有启发性,问在“刀刃”上,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效。还是以课文《七色花》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最快乐”这个主题,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片花瓣?为什么?”教师的设计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回答“青花瓣”(因为青色花瓣让小男孩维佳的脚好了起来),可是在教学时,学生却不是这样回答的,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嘛!他们有的喜欢红花瓣,有的.喜欢蓝花瓣,有的喜欢……因为在孩子的心里,那些花瓣实现的愿望也是很有趣的。结果到下课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后来在第二次备课时,那位教师就换掉那个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经过读文思考就回答出“青花瓣”(前一篇课文才学过“意义”这个词,所以孩子们能理解)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帮助别人最快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以上的教学设计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要有效,教师的提问“简约而有效”至关重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沉下心来想一想,读一读,再读一读。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教学设计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特点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同构共生,一直是教学中所关注所争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能准确地捕捉到工具与人文的精妙结合点,充分地利用文本的资源,努力地设计贴近儿童的教学环节,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就可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以上文两位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对“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设计为例,第一位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表面上看,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学生都掌握了词语的意思,但是,这种工具性是僵化的,静态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受到人文的教育,而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则把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让情感的体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开发课程,能够跳出静态的僵化的“文本统一”,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学统一”,每一个语文教师就能理直气壮地站稳自己的讲台,“工具”与“人文”就可以画出一条快乐和谐的曲线。总之,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有“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陈燕露 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
篇1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虚实相存,重在双基
无论实施怎样教学过程,课堂设计必不可少。然而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五花八门的设计方案可谓纷纷而至。但在实际设计方案中还是脱离不了一真正的“实”字。实,即实实在在地利用课文内容增加学生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能力,重在抓双基训练。如人教版七年级下《济南的冬天》里有这么一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学生在朗读时能体会到这是一幅温馨、和睦而又惬意的画面,然而具体体现在哪里却无法用语言表过出来。这时我们就要引导他们分析文章具体词语“暖和、安适、唤醒”等,从词语的基础知识进行品味,品味之后又干什么呢?无非是进行下一个环节。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学生明白语句的好,可是却不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它们。我们常常抱怨学生语言贫乏,可是不教会学生自己运用语言又怎会不贫乏呢?我觉得在此环节上如果加上一个用所学的词语造句或仿写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因为这样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运用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两全齐美何乐不为呢?同时,一堂丰富多彩的课堂也离不开一个“虚”字,虚,即在课堂教学内容上,除课本基础知识的强化以外,也应该设计一些课外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精简得当,思路清晰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必要一一详细对学生进行讲解,应让学生有所取舍,突出一个“精”字。精,即精选教学内容,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能力训练,突出课文教学的重点。如人教版八年级下《我的母亲》,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结合教学要求,其实只需考虑学生弄清课文主旨就行,即弄清课文主要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然而这篇课文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时间上感到比较紧,内容上学生也会感到繁。因此,内容精简是很必要的。简,即教程简明,思路明晰,简中求动,简中求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满堂说道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教学中故意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动脑的时间,在思维中求得知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总结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三、动静结合,灵活多变
目前很多教学过程,过于的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举手越多,讨论越多,很多人认为课堂就活跃,学生训练就到位。然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接收变为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上的“动”,只能说是一种教法上的灵活,不拘泥,不呆板;内容上的灵活,学生活动充分而已。一个缺乏安静的课堂,就没有对学生知识的集体训练,没有基础支撑的知识,则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设置动静结合是很有必要的。
四、趣美双收,学有所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一个“趣”字,即教学上角度细腻,手法生动,能激发兴趣,能形成活力。但应该防止走入趣味的误区,反对为盲目追求趣味性而“耍花枪”。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例如,《孔乙己》设置教学时,可以设置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让学生进行课文主人翁孔乙己 “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的表演,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学生在趣味下获得知识之余,还应该教会学生在课文中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如在设置《孔乙己》教学时,应突出事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让学生透过孔乙己这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了社会生活,领悟课文所揭示社会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一堂课的优劣在于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于教师,我们唯有终身学习,丰富自我,设计好一堂课,从而上好一堂课,才能取得美好的教学效果。
篇18: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B自我评析
本“教学设计书写模板”主要是根据《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中的第五章《と绾涡纬捎行У慕贪浮贰⒌谄哒隆侗缚蔚(来自:WWw.SmhaiDa.com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一个完整过程分析》中的相关理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编写而成的。
1、谈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不要写得过多,写三点即可,所以我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点。我们的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没有设计好,而造成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影响了整体效果。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ぴ诮萄е校我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由本节教学目标引出来的,着重让学生应该掌握些什么,明白些什么。教学难点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的,要灵活处理。当然是面向大部分学生而言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课型来安排。课型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さ比唬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标准和要求:学生学得实在,学有所获,能够不断进步。学生“学有所获”,教师的“教”才有水平。
4、“教学时间”上,我赞同一个课时写一个教案,不连堂写。这样便于老师操作。编写教案中,“教具、学具的准备”必不可少。这有助于指导“教”与“学”,达到优化。
5、“教学过程”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四个步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学习;拓展延伸;师生交流、小结。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目标引路;有重点、难点的凸现;有知识点的归纳小结”,力促目标的达成。
6、“作业设计”不是布置作业。争取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实践等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纵观本“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书写模板”,我觉得过程清楚、明白,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流程,方便“教”,利于“学”。
篇19: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4、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扁鹊。)同学们,知道扁鹊是谁吗?生答。(预设:是我国古代的名医,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被人们成为神医。)
2、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扁鹊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他的弟子路过虢(guò)国,虢国的太子正好生了大病,人们都以为他要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只是休克,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板书: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这个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同学们这篇课文里人物的语言特别多,和你的学习小伙伴一起,把这篇再读读。
3、出示词语,这课里出现了一些生字词语,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扁鹊、蔡桓(huán)公、理睬、肠胃、汤药、几剂敷(fū)烫、骨髓(suǐ)。
4、(指导写字:蔡)
5、请几位同学把这这则寓言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出铅笔把他们读得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做出标记,等读完后告诉他们。
6、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吗?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7、读了刚才这则寓言,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潜心阅读,品读明意。
1、你提出了哪些问题与同学们讨论?
预设:
1、扁鹊是神医,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他?
2、明知道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劝说?
3、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
4、扁鹊明明是名医,他在蔡桓公的国家里,蔡桓公居然死了。
2、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看这个问题。扁鹊明明是名医,他在蔡桓公的国家里,蔡桓公居然死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再来读读这则寓言想一想原因是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和学习小伙伴讨论讨论。
一起来看一看他说的四次话吧。PPT出示: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想想扁鹊对蔡桓公说话的态度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他说的第一次话?指名读。第二次他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三次呢?指名读。一次比一次严重,再来看最后一次,谁来读?指名读。
从这四段话中,你感受到扁鹊是一位怎样的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病人着想,诚恳耐心)再读体会。
3、面对名医的劝说,蔡桓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
A、当蔡桓公第一次听扁鹊说,他(觉得扁鹊是在显示自己的医术高明)。
B、当蔡桓公第二次听扁鹊说(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他(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会想些什么?
C、当蔡桓公第三次听扁鹊说(),他(),他会做什么动作?生答。看来他是真的生气了。
D、当蔡桓公看到扁鹊老远就掉头跑了,他()。左右的人会怎样转述扁鹊的话呢?
(多媒体显示蔡桓公对扁鹊3次劝告不屑一顾的表情。)
4、请看第三、四、五、六段的开头,自己读一读,看看发现了什么?时间。一个多月。是啊,这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蔡桓公的病就由轻到重,最后甚至是无药可救。
5、课上到这里,大家对课本中的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蔡桓公这个人吗?(理解讳疾忌医:,讳就是忌讳的意思,疾是指疾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蔡桓公就是这样的人。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6、现在我们把扁鹊说的话以及蔡桓公的回应对应起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不断变化“对左右人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觉得奇怪、派人请扁鹊”。
面对这样的大王扁鹊深知怎么规劝都没有用了,所以他赶快逃跑了。
四、揭示寓意,总结。
1、同学们,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呢?
(在错误或者还是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及时的制止这叫做防微杜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定要听从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关键在于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判断遇到的各种情况,否则小事变成大事。)
2、同学们知道吗?《扁鹊治病》这则寓言选自于《韩非子·喻老》,它的作者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出示图片),他经常运用历史知识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在他的书中还有《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同学们下来以后可以选这本书来读一读,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