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那些芭茅优美散文(共3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那些芭茅优美散文(共3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些芭茅优美散文,本文共3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那些芭茅优美散文

篇1:那些芭茅优美散文

那些芭茅优美散文

那些芭茅,以千军万马之势,猎猎地行走于山野,迈着整齐的步伐,发出高亢雄壮的声音。风来,它们不低头;雨来,它们不弯腰。它们始终都在行走,抑或是奔跑。你听,你听,那声音,那整齐划一的声音。它们是要奔向哪里?举着红色的旗帜,昂首阔步。

每一次回去,总被这股雄壮的声音所充盈。常常地,走着走着,便停下来,静静地听它们。我听到童年的草马,一匹匹地飞来,飞到我的指尖,散发出清香的气息。有健硕的,有清瘦的。有草绿的,有麦黄的,有米白的。那红穗子变成马尾巴,在我的.手上翻飞。连同它们的主人,编织它们的主人———那些小小的稚嫩的脸,也一齐随着它们飞回来,一个一个地飞回来,停在小溪边,停在山路旁,停在田沟里。是的,是那些脚步,那些细碎的小小的脚步。他们的梦,停驻在一只只草马上。草马带着他们飞翔,飞翔,一直飞翔到远方,远方的远方。

是的,他们现在都在远方的远方。没有谁还守着这些芭茅,这些举着旗帜的草马,没有。他们的笑脸与脚步,都消失好久好久了。或者说,都只响在过去的一段河流里。在午夜,在无人的雨天。

而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来听听它们。是的,不是看,是听。我没有随我的草马奔跑到远方的远方。我离它们不远。即便不是重返故乡,在城边的山野,我也能常常看到它们奔跑的身影。那样矫健与铿锵,像一个个飒爽英姿的士兵。无论炎夏,无论严寒,它们的旗帜从不倒下。总在举着,永远地举着。当春风再一次吹彻山野,它们卸下旧装,披上新的绿装。年复一年,曾经编织草马的我,已成了脸上略带秋色的妇人。而芭茅依旧,岁岁年年,欣荣茂盛。不变的是,我还是喜欢隔一段时间,就来听听它们,听听它们之后,归入宁静。

记得小时候,老家的山路上,一路都是这些芭茅。河沟里,山路旁,田间地头,山崖上,举目皆是它们茁壮的身影,而沿途砍削它们的人,也络绎不绝。挑着,或者背着它们回家。“老岗岭,老岗岭,露水淹齐腰,芭茅割断颈。”曾经的山路确乎这样。前几天回去,它们的阵容更加雄壮威武了。刈割它们做柴禾的人,却越来越少,几近于无。绵延十多里,也找不到几柱炊烟。留守着的都是拄着拐杖、缺牙聋耳的老人。他们终年在山里守着,也烧不了多少柴禾。何况有的人家儿女孝顺,家里都装上了液化气,换了煤气灶了。

站在山路上,我久久地望着它们,听着它们。一步一回头。粉红的缨子,像一枚枚燃烧的火炬。猎猎的声音,川流不息。我不知道是不是一匹匹童年的草马,在飞?还是我童年的伙伴,正拍打着他们的翅膀,在飞?

篇2:芭茅墩散文

芭茅墩散文

笆茅是一种丛生的植物。主要生长在农村山野间的地头、路边、沟壑、塘坎等荒坡处沙滩上。既可当篱笆,又可起到防坡护堤遮风挡沙的作用。其茎叶最长可达两三米,叶片修长,两边呈锯齿状,很易伤人。其茎则是编织凉席、凉枕的好材料。

我的家乡位于鲁峰山和沙河之间,去沙河一华里,距鲁峰山三、四里,也算是个依山傍水的好所在。村子虽小,名气却大。这里是金马驹的故乡;又有千年古桑;明清两代出过天官、御医;又有载入县志的孝子贤孙。在最古老的地图上也能查到村庄的名字,而且没见过重复的地名。以前的村子似乎很大,因为从东到西约三华里左右,田野里断砖碎瓦很多。五六十年代深翻土地,不仅刨出过陶罐,在扎得很深的墙根脚,还捡到过金子。

我幼时,村子很小,吸一支烟的功夫,可以绕村子走一圈儿。但是,村子里天官、御医的旧府邸却是鲁山城东方圆五十里难得一见的豪宅。不仅雕梁画栋,房屋高大,几进几出,仅大门就有两道门。两道门的顶门杠就有碗口那么粗。我儿时常在这门里门外玩耍,那巨大的青石狮子和石鼓每天翻上翻下的也不知骑了多少遍。但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颓败,直到八十年代初,这些豪门大宅院才被彻底销毁。

随着人口的增加,现小村又已扩展了三、四倍,村路用水泥做了硬化,用笆茅和麦草苫顶的茅屋是永远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小楼,是青砖到顶的瓦屋。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三十年前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有目共睹。可我更怀念的仍是那儿时没有寨垣护持的圆形的风光秀美的村庄。

记得村子东、南两侧都有很大的坑、塘,坑塘的周围杨柳依依,绿树成荫、百鸟争鸣,笆茅墩郁郁葱葱。村子北面,地势低凹,比较荒寒,路边的笆茅墩很小。西去是通往县城的大路。不仅土地肥沃,路沟两边的笆茅墩也很茂盛。村南面坑塘以外就是从东到西一望无际的'大湖,只长水草不长庄稼,有大片大片的芦苇丛生。将相河自西而东穿湖而过。这里就是古时侯鲁阳湖的湖心。有几处被涡流漩成的深潭十分紧要。夏天。大人小孩寻常都不敢到那里洗澡,即便在岸上走一走,也是提心吊胆。高阜处也生长着几簇笆茅墩,但不及村边坑塘周围生长的旺盛。

五六十年以前,昭平湖大坝还没有修筑,将相河也没有治理,那时夏秋季节年年闹水灾,轻则南湖一片汪洋,重则连大街上的洪水也有齐腰深,倒房塌屋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无论是南湖还是村边坑塘,树也好,庄稼也好,许多经水一冲一泡,过不了几天就死了。但是笆茅墩却不怕水浸。它能在旱地活,也能在水里生。任是大水浸泡几天,水一退,它照样郁郁葱葱。许多塘坑堤岸路埂地头因了它的护持,还避免了塌方和溃决。

我们那一带,以前很重视栽植笆茅墩。它容易成活,不用照管,又是多年生草本。你种下一棵,它会自行繁衍,三五年就是一丛,一丛就叫一墩。叫墩,是因为他的根不会像芦苇、竹子那样四处乱窜。它是须根植物,它的家族团结的很紧。除非你用强力把它们撕开,否则它们总是抱做一团,聚在一起。笆茅到秋未冬初才可以收割,你不用忙,等它们自行长老长干,收割后的笆茅叶可用来苫房,其茎就是编席编枕的材料。收割后的笆茅墩再用火一烧,来年的长势就更旺了。

但是生长在荒山野岭之处的,因那里土地瘠薄,旱象较重,笆茅墩不仅矮小,更没有一点雍容华贵的富态。它墩小,叶茎也短。但它毕竟能倔强的生长下来。

城东一带各个村庄周围塘边堤坝上种的笆茅墩从七十年代将相河治理以后,由于水位沉陷,化肥厂污水的毒害,坑塘干了,鱼虾没了,昔日风光旖旎,水草丰茂的南湖也变成了不长庄稼的旱地。许多赖水生存的植物―包括笆茅墩也都已消亡!

岁月匆匆,韶华不再。一别故乡二十年,二十年很少亲近那稔熟的泥土的气息。每天徜徉在书山报海,相知无多,唯有笔墨纸砚与三尺书案伴我寂度春夏秋冬。梦如人生,人生如梦。梦醒之后,心里便会滋生出一缕言说不出的感伤。那生我养我的一方热土,那掩埋着父母双亲的坟茔,那昔年和谐宁静、竹枝摇曳、花影婆娑的庭院,今日竟成乱草埋径,蓬蒿没膝的断垣颓壁。至于旧居门外路边的几簇芭茅墩也早已成了记忆中的永远……

呜呼,抚今思昔,吾安能不感慨系之!去岁初冬,余返乡扫墓,曾吟咏二律。

其一曰:旧居(平水韵)

故园一别又经年,独对修篁意怅然。

老屋堪供蛛结网,破垣难禁鼠群颠。

青青翠竹穿墙过,月月红花减媚嫣。

何日重温陶令酒,东篱菊梦续乡缘。

其二曰:怀父母(中华新韵)

父母音容永世违,馨咳每忆感春晖。

生前少尽三分孝,逝后空浇酒一杯。

群雀枝头添寂寞,琪花沿砌减芳菲。

年年归燕添惆怅,独傍桑阴泪暗垂。

篇3:拔茅针优美散文

拔茅针优美散文

茅草生命力极强,在我们乡下,凡是有泥土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茅针是茅草的嫩穗,有甜味,可生食。茅草全身是宝,可作牧草,亦可作造纸的原料。茅根富含糖分,可制糖或酿酒,同时也是中药,性寒、味甘,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等功能。

小时候茅草一出青,我们就寻茅针吃,那是为了解馋,但清明吃茅针意义就不一样了,老人说这时吃茅针眼睛亮。

记得有一天,按学校的安排,我们要到三公里外的烈士纪念塔扫墓。上学路上,我们边走边不忘拔一些茅针。拔茅针有讲究,老的吃不动,小的一拔就断,最好是三寸长左右的,轻轻一拔就起来,又嫩又甜。四石鼓是我们中拔茅针最快的一个,也是最令人讨厌的一个家伙。他始终抢在我们前面拔,还不停地回头张望,生怕我们超过他,我们气得不理他,骂他“活土匪”。

突然,“哇”地一声,四石鼓吓得呆呆地站立着,一动也不敢动,接着就嚎啕大哭起来,一嘴的茅针不停地往下掉。

我赶上去问:“你哭什么?”

“我看见蛇了,它伸长舌头数我的头发。”四石鼓结结巴巴地回答。

“那你没有捂住头发吗?”我问。

“抽不出手。”四石鼓哭着说。

“或许没有数着。”我安慰他。

“真的`数过了,它还朝我瞪眼呢,这下没命了。”四石鼓哭得更伤心了。

这下我们也愣住了,因为我们都听老人讲过,看到蛇如果不捂住头发,被蛇数过了就活不过三年。

我们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谁也想不出好办法哄劝他,都怕极了,默不作声向学校走去。

好多日子,我们心里一直有个结。我们同情四石鼓、可怜四石鼓,我们为他难过、为他悲伤,我们不再讨厌他了,处处让着他,因为我们知道四石鼓的命不长了。

转眼茅草已经枯黄,我们也把四石鼓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以后的清明节,我们依旧拔茅针,只是四石鼓从我们这个队伍消失了。

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大人们怕小孩到外边太顽皮受到伤害而编造的谎言。

三十年后的今天,四石鼓不但活着,而且十分健壮,他现在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成立了建筑公司,拥有数百名员工,数百万资产。

童年是天真无邪的,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类似的经历,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