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集锦15篇)

时间: 李欢欢 互汇范文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集锦15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集锦15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本文共1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

篇1: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

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与树关系的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重视语言学习,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生动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丰富情感,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5分钟)

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文。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含有“树”的诗句有哪些?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枯藤老树昏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从刚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深受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影响的古人特别讲究情景交融,人和树和谐统一,甚至把“树”当作亲近大自然的媒介。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树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看看那一棵树经历了什么变化,人类对它的态度如何,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那树》

王鼎钧

二、整体感知(20分钟)

1、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预习了文章后,我们不妨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大体上写了那树的什么?(那树的一生,或生命历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大体结构:

⑴ 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分了几个时期。(引导:可以找段落开头提示性的词语来划分。)

明确:三部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板书:

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⑵ 大树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人对树的态度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一起来细读文章,看看人和树的关系如何变化。

① 早期:

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全班朗读第一部分)

A、“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祈求保佑)

B、“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树下乘凉)

C、“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吸引鸟儿,孩子的乐园)

D、“于是情侣止步”(营造温馨的氛围)

树的回应:

A、“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B、“千掌千指托住阳光”“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为人类献出浓阴)

C、“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滋润大地)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喜欢、利用大树帮助自己

板书:

喜欢利用

树对人的态度:无私庇护

板书:

无私庇护

②近期:

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概括)(个别学生朗读)

A、“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破坏根须)

B、“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谋划伐树)

C、“‘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抱怨挡路)

D、“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的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认为树不再有用处)

树的回应:

A、“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B、“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C、“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D、“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抱怨嫌弃大树阻碍发展

板书:

抱怨嫌弃

树的回应:依然奉献

板书:

依然奉献

③ 现时:

人的行动:(概括要点)

A、醉汉撞树

B、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要树偿命)

C、工人伐树

D、肢解搬运大树

E、议论树根用以作柴

F、挖走树根

树的回应:

A、“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

C、“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死得庄严)

D、“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老树的善良)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毁灭大树并逐渐遗忘

板书:

毁灭遗忘

树的回应:引颈受戮(听天由命,从容赴死)

板书:

引颈受戮

思考:在人与树不断变化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树对人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的一点是──永远奉献、庇佑生灵

⑶ 小结:

就是这一棵庇佑生灵的大树面对人类的步步进逼,仍然宽容大度;就是这一棵永远奉献、造福人类的大树,却惨遭人类的毒手,这让作者感到非常痛惜。面对大树的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仅仅是痛惜吗?作者还想到什么,还想表达什么?

3、理解主题:(15分钟)

⑴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醉汉驾车出事这件事,大树就能幸免吗?

(不能。从第6、7段可以看出大树已经和周围的环境不和谐,和现代工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

⑵ 作者想到了人和树的关系,推而广之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那么作者是不是反对现代化的建设,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呢?(不是)那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和谐共处──板书)

⑶ 那怎样和谐共处呢?人也需要发展的,那如何发展呢?

师举例:

① 泰国南部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非常贫穷,岛上长满了红树林,在减轻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小岛的居民为了脱贫致富,大力发展旅游业,结果砍掉大片大片红树林,变为人工海岸。此后,游客多了,居民富了,小岛出名了。但不久,海啸也来了,设施毁了,家园没有了,小岛成了重灾区。

② 佛山体育三街是一条浓荫大道,街道两旁的树枝繁叶茂,把整条大街都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夏天走在街上,特别清凉舒爽。但是住在街道两旁的`居民却怨声载道,因为大树挡住了阳光,家里总是不见天日,衣服难以晾干。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呢?(学生自由发言)

⑷ 小结:

诚然,现代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优质的生活,带来方便,带来繁荣,作者也曾经这样说过:“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我们决不后悔,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由此可见,作者并不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是希望文明的发展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平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希望大家能关注身边的绿色,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⑸ (如有时间)其实,这篇散文,留给我们思考回味的不仅仅是主题,里面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得最为突出第三部分,好好体会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的作者的激情。(欲知文字魅力如何,我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那树

王鼎钧

人 和谐共处 树

早期:喜欢利用 无私庇护

近期:抱怨嫌弃 仍然奉献

现时:毁灭遗忘 引颈受戮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

1、文章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往往是通过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或词语来品味作者的感情?

2、我们先来找找第一部分写大树的价值,对人类贡献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反复写“它就立在那里”,强调大树目睹这大地的沧海桑田,是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人。)

⑵ 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

(大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像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代表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成为世间有某种特殊神性的珍奇之物,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是人类的守护神。)

⑶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把大树的枝叶比作“千掌千指”,既能形象地写出大树的枝繁叶茂,又能让人联想到大树就像千手观音一样荫庇人类,护佑人类。)

⑷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大树在静静地、默默地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用看似朴实简洁的语言写出大树像人类的守护神那样,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从而表达内心对大树的赞美、敬重的感情。

3、我们再找找第二、三部分写工业的建设发展和大树忍辱负重,从容赴死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从“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和“一排一排”看出现代工业发展的速度飞快,以铺天盖地之势向自然界的生命冲袭过来,霸占了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空间,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而自然界的生命生长发展极为迟缓,在人类的气势冲冲的发展开发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这里也暗示着那树的最终命运。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类似的语句“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⑵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作者借“死鱼般的灰白色”指代密密麻麻、毫无生机建筑物,与“雨后滴翠”的大树“绿得更深沉”对比,形象地写出树的深沉与博爱与人类的残酷与野蛮,写出了大树在被肆意破坏时仍能忍辱负重,继续奉献自己的“绿”的品格,突出树有情,人无义。类似的语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在第三部分写大树惨遭杀戮时的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激愤。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嚼碎”形象地写出人类在伐树时的毫不留情,“骨粉”“呻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作者故意用这几个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与控诉之情。

⑶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比喻奇特,既写“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又能与工业发展对大树粗暴蛮横的态度形成对比。)类似的语句:“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至死一刻,老树仍然想着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可见老树的善良无私。难怪蚁群也深受感动,依依不舍。更能反衬出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自私自利,无情无义。

⑷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作者赋予那树人的性灵,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可见其对土地、对人类的忠诚。虽然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虽然受到生存的威胁,却不放弃保护每一寸土地,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同时也写出大树面对无情的人类感到无奈与悲哀。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着作者汹涌的激情──对大树遭遇的同情怜悯,痛心哀怨,对人类的无情更为痛心疾首。)

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特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自然造成威胁和破坏,用表面平淡的语言写出大树在遭受威胁下忍辱负重,默默做贡献,从而表达作者内心汹涌的激情──对大树悲惨命运的痛心、悲哀与幽怨,对人类野蛮行径的憎恶、愤恨与无奈。生动、简洁的语言(板书)可以说是沟通这篇散文中“形”和“神”的桥梁。

四、结语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么,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希望我们能关注身边的绿色,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篇2:《那树》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究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教学过程】

1、(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2、(出示教学目标)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后,请三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你们想听哪些同学的朗读?

4、欣赏完课文,你有哪些感悟?

(设计意图:对课文整体感知。)

5、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了大树的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可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其实刚才三位同学读的就是这三个部分,同学思考一下,课文是按照哪几个不同的时间来写的?

6、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探究课文的内容,也就是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这棵树的?围绕树都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各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7、归纳得很准确。总之,大树的状貌不凡,代表田园风光,大树讲人情、通人性、不利己、只利人,默默的庇护人类,可人类又是如何回报树的呢?

8、由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大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而大树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9、听完以上三名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你还有哪些新的感悟?

(设计意图:再次感悟课文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文章的内容我们探究完了,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11、本文的语言诗情画意、意味深长、值得品味。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2、有人说绿色是属于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也有人说绿是属于前人的,只有朱自清才会对眼前诱人心魄的绿油然而生出掬你入口的欲望。可惜现在的我们在书中看到绿,眼前却缺少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灰白。的确坏境保护已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请同学把你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坏境保护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13、其实我国的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你了解吗?

14、老师也准备了一份资料,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多媒体出示资料)

15、看到这组另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我想你们还会有好多话要说,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三题,把你要说的话写在日记上。

(设计意图:迁移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16、的确,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决不应以牺牲坏境为代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共同努力吧。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的空间中。

(设计意图:呼吁学生保护坏境。)

篇3:九年级语文《那树》的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出世预习检测题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5。教师总结: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篇4:那树 教学设计

课题:《那树》【目的确立】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确立目的的依据】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学习本文,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篇5:《那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先出示(PPT)(我取的书名是《情人眼》,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截取前三字而引申其义。“情”是“万物有情”的那个“情”。)(生读)师述:这个有情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王鼎钧,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二、检查预习

三、有情天地

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树被砍伐是因为树给人类带来厄运?相反地,那树对人类极其友善。(PPT)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5段,找出那树对人类友善的语句。

学生读书,勾画、回答。

生:那树给人清凉、给人欢乐、给情侣以浪漫

师:是啊,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我们应该尝试读出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的深情。请学生朗读,体会那树呵护人类的感情。

在同学的朗读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变得富足,生命更加丰盈,到处是欢声笑语,遍地是诗意盎然。这真是一片有情天地啊。

四、无情世界

师:我的眼前浮出了一副安静祥和的画面,可是往往静谧的表象中蕴藏着风暴。或许树还沉浸在奉献的美好之中,人们对树的态度却已经发生了变化。(PPT)速读7—11段,思考交通专家等人对那树的态度。小组内品一品。

A、交通专家对那树是冷酷无情的,他是宣判者。

宣判合理吗?合法吗?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宣判还是光明正大的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宣判多么荒谬、多么残暴!

有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交通专家宣判得荒谬性?

于是。

平常如何使用“于是”?

所以说“于是”是连词,连接前因和后果。用在此处,逻辑上不能成立。但是实际上偏偏要求成立,可见宣判得多么不合情理,多么让人匪夷所思!

B、伐树工人对那树无动于衷,他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古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师:①哪些动词可以看出这场屠杀的残忍?

“咬”、“嚼”、“撒”三个动词细腻、真实、震撼地记录了屠杀现场。

可否换成“锯”?

可见,有准确传神的词语的镶嵌,文章张力十足。

②再从修辞手法上入手,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咬”、“嚼”、“骨粉”,作者把树当成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电锯面目狰狞,那树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不断铺排,文章文采斐然。

③“咬”给人以触觉,“骨粉”给人以视觉,“呻吟”给人以听觉感。这些感官的混用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学生体验读,读得慢一点,读得深沉一点

五、缘何无情

师:曾经的亲密无间烟消云散了。人类为何变得这般冷漠?小说中,王鼎钧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别的东西”不仅指柏油路等,更指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逐。它是隐形的刽子手。

六、蚁犹如此

那树就这样倒在绝情寡义的深渊中,死在人们贪得无厌的追逐中。它没有完成上帝“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使命。作者心痛无比,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之余,作者依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有情有义的天窗。这不,一场葬礼拉开帷幕。(PPT)葬礼现场,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学生之间交流、展示

七、主题拓展

师: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王鼎钧想通过一棵树的遭遇向我们传达什么?

⑵出示材料:(PPT)

人教社《教师用书》

(学生齐读)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生读)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⑶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八、结束语

师: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存在的价值,从细微处看万物皆有生命。存在是有必要的,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正如作者在《〈情人眼〉自序》中所述:固然“无情不似有情苦”,但“无情何必生斯世”?愿我们以有情之眼,看无情人生,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希望!

结束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棵树。希望同学们所敬畏坚守的那棵树能茁壮生长、蓬勃成荫。

篇6: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采用说读的方式,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中,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训练学生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的散文他的诗都深受读者喜爱,还有一位与之同时代的,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人散文家,他就是王鼎钧。余、王二人都是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那树》是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明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3、集中交流明确。

4、教师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同学们在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

三、寻读课文绘形象

要求:速读课文,寻找文中描绘大树形象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试着画一画老树。

提示:要找准关键词(泥泞的小路老式平房佝接老态树顶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纵裂的纹)

四、默读全篇谈精神

问题:这样一棵佝偻老态而又坚固的大树,有着怎样的品格呢?请默读全文思考。

明确:那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追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五、精读局部议命运

1、读文章第三部分,讲讲现时大树的命运。

一个深夜,电锯锯倒了大树,伐树的工人又连夜对大树进行了肢解,然后运走了枝干,第二天早上,路上只剩下一些碎叶。

2、面对这棵老树,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又怎样看呢?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对它悲惨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对锯伐大树的这种行为深感愤恨;而交通专家却认为这棵树有害无益。

六、前后比照说感悟

话题:那树绿着生,最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下绿着死了,作者通过叙写那树的生命历程,是想向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思想?说说你读过课文之后的感悟吧!

示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

篇7:那树 教学设计

一、从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听课文朗读,感受形象

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

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三、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散文深沉、悲愤的'朗读基调,让学生把握好感情,朗读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并读准重点字词。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丛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触,赋予树人格形象。通过咬嚼碎呻吟割大头颅动脉静脉这些词,能够看出作者对那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砍伐者的愤恨和悲哀。

四、分组讨论,探究主旨

方法要求:学生可做深入阅读,并思考这篇散文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中有对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作形象地描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者是否持否定的态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做适时启发。

明确: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语句中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

这和那树一里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协调,那树的悲剧命运就难以避免。但作者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深沉的思考和感慨。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正如作者所说的。

五、结合生活,体验反思

方法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那树的悲惨结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交通专家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如果不值得肯定,那么是否有既保存那树又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办法。

值得肯定!不值得肯定!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辨中激发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更新认识,完善观念。对学生反思的结果,教师都可作积极的肯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方法要求:发放阅读材料《巨木之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教师可做提示: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纪实散文,表达了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们带泪的沉重的呐喊,从主题的表达上,两篇散文有相近之处。

篇8:《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我以为,本课教学应该分为两个维度:

一、文本维度: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纬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品味、理解,不求面面俱到,惟愿有所感悟。

总的目标不外是:给学生今后的散文阅读打开一扇窗。

具体过程有三:把握内容、品读赏析、漫谈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2、那树的命运如何?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先请大家根据自己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棵树?

二、分析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善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

茂盛——抓住了树的本质。

重点突破:

⑴文中说到不管是早期,还是后来,那树有一点一直没变,那是什么?

⑵请大家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那树叶子以及它的绿的语句。同时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那树的绿。这种方式可以是一种修辞,一个词语等。

那树有一点佝(gōu)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尽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那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⑶学生齐读。读出那树的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

2、那树的命运如何?

⑴“绿着生,绿着死”这句话在文中是谁说的?上帝为什么还要说“死复绿”?

⑵可现在那树的命运结局是怎样的?人们为什么要屠杀?他们又是怎样屠杀的?

(深夜砍杀、惨不忍睹)

⑶对于那树,人们仅仅只是把它砍掉,进行屠杀吗?那些刽子手还作了些什么?

(深夜挖根、毁尸灭迹)

⑷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地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如何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尽管那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希望和舒适,尽管那树在临死前还提醒蚂蚁们早点搬家,但它还是被无情地砍杀了,甚至宰草除根,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读到这里,我们也只能如作者一样,沉重地喊一声“啊”。

⑴下面请大家听老师读一下课文第八自然段,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表达了对那树的深切同情,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那树》而不是读起来比较亲切的《这树》或者《老树》?

⑵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灰飞烟灭中请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出示材料:

读者不仅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最终的完成者。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曲,一首乐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层次的'读者来演奏,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朱光潜《美学文集》

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那树

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国文教学手册》

我们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像那树一样所有的生命意志,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姚寒逸

王鼎钧就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舒婷

三、结语

聆听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感受了别人振聋发聩的理解,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感悟。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篇9:《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品格及命运。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导入课题,并介绍作者。

二、明确教学内容

三、字词积累(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2、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五、整体感知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课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归纳那树具有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

六、课文分析

1、文中树的命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大树的外型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特殊的生活环境

(2)、奇特的容貌

(3)、对人类有功德。

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

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两方面的矛盾:

(1)、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

(2)、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

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这部分着重写了四件事:

(1)、醉汉驾车出事;

(2)、电锯锯倒树身;

(3)、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

(4)、挖树根、平路面。现时的大树是悲壮之树。)

七、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味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八、拓展延伸

讨论一: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借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讨论二: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九、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十、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略)

篇10:《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10  那  树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 [5] [6] [7] [8] [9]

篇11:《那树》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 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xx-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学生交流、习作。

培养学生对身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板书

深沉稳健 生命力强

自然古朴 无私奉献

向往人与自然

抗台风 带来阴凉清净 是鸟儿的栖身之所 和谐相处的生活

那树 为情侣带来温馨 滋润泥土 让人们避雨 尊重生命 保护自然

醉酒出事-锯倒树身-蚂蚁搬家-挖树根、平路面

四、反思

篇12:《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就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

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

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五、课外扩展

1、老树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自然界万物最终的命运呢?你结合身边一些例子说说反面例子的,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正面例子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学生可能谈——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等,由大家的美好设想,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其它很多方面关系应怎样正确处理?

六、作业

以“人与自然”话题与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关系处理的看法。

篇13:《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棵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

1、生字注音:

倒坍( ) 模( )样 虬( )须 引颈( )受戮( )

2、解释词语:

倒坍 虬须 周道如砥

三、教授新课

朗读练习(请两位同学为大家范读,要求感情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其他同学要认真看书,之后对两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

请几位同学对朗读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范读时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四、探究分析

通过朗读,大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各组推荐代表概括,大家相互补充、完整、明确。)

分组思考讨论:

1、作者围绕“那树”,大体写了树的几个生命历程?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3、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请各组代表说一说各组的意见,相互补充、完整、明确;教师展示图片:早期的树;近期的大树;被伐倒的树。)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早期的大树”。讨论时请大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分组看书讨论:

1、大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2、它所生活的环境怎样?

3、大树对人类有什么功德?

(请各组代表可以就以上3题中的一个题作为重点,谈自己的认识。)

教师展示课件:

外形:佝偻、老态、坚固稳定、繁密、屹立不动;

霉黑潮湿的皮、隆起的筋纵裂的纹、生铁铸就、根的伏脉。

环境:泥泞的小径、老式平房;

破败而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功德:屹立不动-为人们做出榜样;

烧香求平安──给人心理安慰;夏天给人以绿荫;

给鸟儿栖身之所;

夜晚为情侣提供场所;

根部滋润土地。

五、教师小结

作者描写了早期的大树,着重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的奉献,为下文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考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几个词语:

倒坍 模样 虬须 引颈受戮 星临万户 周道如砥

2、集体朗读文章的第二、三部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课文第二部分描写了近期的大树,在这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

⑴ 哪些语句展现了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这与大树的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作者什么态度?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缓慢,而人类文明发展极为迅速,两相对照,极不和谐,突出矛盾。体现作者对此现象的担忧。

⑵ 在这种情况下,大树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个人看书解决,然后请几位同学发言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绿得滴翠、深沉;让人从容撑伞;滋润土地。

⑶ 在树与人的矛盾面前,大树有些什么想法和做法呢?请大家看书,自己解决。

请几位同学发言交流。

教师展示课件:世袭的土著;春泥的效死者;绿着生,绿着死。冒死掩覆,徒劳贡献。

教师小结:本部分,作者把一对矛盾无情地摆在人们面前。大树是无辜的,它只能引颈受戮,不能迁徙逃亡,可是人类呢?又该怎样做呢?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2、教师引导: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三部分,首先概括归纳一下,本部分集中写了几件事情?

学生回答交流:醉汉驾车出事;大树被伐的过程;蚂蚁搬家;挖树根平路面。

教师引导讨论:

⑴ 醉汉驾车出事嫁祸与大树,显然不合情理,然而却招来杀身之祸,哪些词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教师展示课件:咬 嚼碎 撒 白森森 呻吟——令人愤恨。

⑵ 类似这样表达愤恨之情的词语在后文中还有哪些?

明确:割下……头颅;刽子手……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没有人知道……闷死

⑶ 对于人们伐树的情景,请你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注意运用表达感情的词语。

(同桌交流分析。)

⑷ 作者写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确:动植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

⑸ 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特异现象?

(同学们交流、明确。)

三、拓展训练

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四、教师总结

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句子,成为文中的亮点,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生动自然;抒发感情含蓄深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大家课后认真体会并学习运用。

五、作业

1、查资料或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写一篇500字的关于保持生态平衡的小论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童话故事。(任选一篇完成即可)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认真揣摩和品味。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其缓慢的大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

篇14:《那树》教学设计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学生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学生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教学反思】

通过充分的备课和制作精美的课件,我信心十足的展示了《那树》的教学过程,讲过课之后,和同事们共同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些是我从来都没有考虑到的。

有的同事说导语有些短,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的字词检查更使学生的注意力松弛;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时间过短,学生不能认真朗读和思考,有些流于形式,尤其是第二个目标,在本次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课上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几条建议,而是放在了课后的作业中来完成,使这节课不完整。

有的同事说学生找错字的时间过长,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我没有给予明确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倒霉的一棵树这不符合答题的要求,这只是提到树的命运而非品质,我应该给出明确的回答;蚂蚁和树告别时的对话,作为蚂蚁一方的同学根本没有同情的感觉,而是定格在表演,说明学生没有做到人文对话,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感动学生内心世界的效果。

又有的同事指出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做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一个深入的探讨;课堂气氛不活跃。

根据同事们提出的意见,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删去啰嗦的内容,加上了必要的环节,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我做的修改有:

1、学生朗读时,我加强了朗读指导。(缓慢、沉重的语气及重音)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3、把语文教学进行延伸,课后作业改在课上来完成,并要求学生联系周边的生活环境来写。

4、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通过改进,第二次讲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流畅。但是,一节课永远也不会十全十美,通过评课讨论,再一次指出了这节课的进步和不足:注重学生的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合作的环节也渐渐成熟;学生想像力的培养落实到位;能联系周边环境来谈本文主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语言上的衔接比上次有了进步。但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要改进:

例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细化点明;学生对作者的感情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些武断;学习方式上教师还是居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走,学生缺少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环节欠缺,应该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缺少板书设计,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摒弃原来的教学手段,而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板书必不可少;音乐的选择上有些不妥,在结尾时如果配上《好大一棵树》,相信会使学生在音乐声中引起共鸣。

我想,如果我把大家提出的建议和自己的教学感受融合到课堂中进行第三次讲课,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真正的走进课文,走进那棵树,走进大自然。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那么,接下来我就谈谈本次讲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五年的教学生活并没有使我从内心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我一直遗传着我的老师教我学习的方法,并且牢牢记在心中,应用于教学。尽管参加了教改培训,但我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我站在讲台上来讲,学生在座位上听,延续那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由我带着少数优秀学生学习。我就是认为学生把老师说的重点都会背了,考试时就没问题了,而且仅仅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学习,结果是导致很多学生厌学,甚至辍学,一部分优秀学生也是学习疲劳,毫无兴趣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更加严厉,那么恶性循环就开始形成了。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把这一科学好,首先要让学生爱学这一科。能让学生主动的努力的学,我们为什么非要自己生气挨累逼着学生学呢?看来教学方法非变不可。记得以前上课,我问学生问题,学生也不回答,提示了还是不说,最后只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现在想起来,我讲的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他们怎能爱听呢?而本次讲课尽管还不成熟,但学生却明显的有了兴趣,从学生的目光中,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上看,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这就让我深深的感到,如果我再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给孩子充分展示的空间,迟早有一天我会被赶下这个讲台。所以我打算先从学习的主体性上转变,我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也尝试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全权代劳。而关于语文学科的价值,以前我的认识也不太完整,经常忽视情感教育,认为那与考试无关,而通过这次讲《那树》,我看到了学生内心掸去灰尘后的纯真,我想这颗无邪的童心如果不经常吹到春风,也终会笼上厚厚的灰尘。

篇15:《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以上语文教学设计之那树(集锦15篇)的内容,由互汇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