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初体验(整理16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初体验(整理16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初体验,本文共16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初体验
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初体验
靳明华
(江苏省金坛市指前实验学校)
摘 要: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学大纲的出台,考试命题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面对新形势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是长期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而对教学的变式处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教学,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变式教学略做了探讨。
关键词:变式教学;化学教学;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和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以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依此,我认为变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在保持概念、公式、图形等的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其非本质属性的各种形式上的变化,如不断变更提供材料或事例的呈现方式、变换问题的条件和试题的内容和形式、改变图形的形状、位置和大小等等。亦即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不变。对于化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化学理论教学中应用变式思想
化学概念能深刻反映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变式教学,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的全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多样化的变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心理学认为,是否充分而正确地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于能否正确掌握概念有显着影响。例如,在进行元素概念的教学时,可以提出“具有相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微粒总称为元素”“具有相同电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等问学生对不对,为什么。再如,针对分子概念可提出“分子是最小微粒,不可再分”“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等让学生判断。针对概念所包含的要点设置一些“陷阱性”的问题,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变式,也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挑战学生思维,需要学生“跳一跳”的同时,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可使学生进一步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纠正理解上的偏差,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在化学实验中应用变式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在实验中进行变式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以为化学实验只是好玩的心态,训练他们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而且也可以在有思维力度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例如,最常见的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氧气等气体的排水集气装置。它的本质属性是“小试管内气体产生的压强大于大气压,从而将水排出”。抓住了这一本质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变式思考:如果把小试管换成广口瓶或者圆底烧瓶,当气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将水排出,从而使广口瓶或圆底烧瓶内充满气体。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取出地窖中的气体(可能有毒),绝大多数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地窖密封,挖一个排气口,一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向地窖灌水,在排气口即可获得气体样品。显然学生设计的这个方案难以操作。其实根据排水集气法的本质属性我们应该很容易想到:把充满水的集气瓶放进地窖,然后将其中的水倒出,此时外界气压肯定大于瓶内气压,集气瓶内就自然充满了气体样品(地窖里的气体)。
三、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应用变式思想
作为化学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通过少而精的习题教学,既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训练、培养与提高。纵观历年的中考题也都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都是课本习题的变式。“变式教学”效果很好,对“题海战”完全可以避免。下面结合实例说明。
例如,把100克浓度为10%的NaCl溶液的浓度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水________克或再加入NaCl________克。
此题是一个具体的题,难度非常小,若将题中的.具体数据改为字母,这样可以使试题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可代表一种题型。例题可变为下面两题:
变式一:把m克浓度为a%的某溶液浓度减少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________克或再减少溶质________克。
变式二:把m克浓度为a%的某溶液浓度增大一倍(未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水________克或再加入溶质________克。
通过变换,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于溶液浓度变化的掌握,从而能适应中考和高考中有较多抽象题的情况。
当然,在进行变式教学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之外,还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要紧扣《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要以考纲为纲来进行变式,不要编出偏离考纲的“繁、难、杂”的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2)要注意变式的题量控制。如果不注意这个度,不但会增加学生的无效劳动,使其产生心理疲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增加学生的焦虑感和挫折感,得不偿失。
以上是本人对中学化学中运用变式教学的一些探讨。教师通过变式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增强其应变能力,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化学素质,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篇2: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浅谈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 ?”接着讲“好,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学习以后,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又如,在讲《乙醇的氧化、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的教学可用“酒为何越陈越香?”和“烧肉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酒或醋?”来引入课题。
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给予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造成认知冲突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如讲《盐类的水解》一节可以这样引入这样的问题:“酸的溶液由于c(H+)>c(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c(H+) 2. 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钠》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熟话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 3.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例如,学生接触到的氢气、氧气、氮气等常见气体都是双原子分子,就会想当然以为稀有气体也是双原子分子。这类悖论的形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三、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正确理解分层的含义并在教学中体现 所谓分层,并非简单的依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A、B、C 层,而是通过调查、综合分析,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A 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良好习惯的养成),B层(学科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稳定,智力水平一般),C 层(学习成绩好、意志力强、学习兴趣浓)。层次的划分不向学生公布,只是作为教师在提问、练习、作业中给予不同评价的依据。 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设标,教师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哪些学生应掌握的和应了解的,针对学生情况,为学生确定不同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分三层,第一层的学生只要求能掌握本节的要点,如定理、性质、简单的解题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点及应用的思维方法,并能完成一些复杂的应用;第三层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融合,可以灵活应用,并有一些创新思维。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反馈。按照不同标准分层测试,结果按很好、较好、再努力三等,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得。半年以后,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证明设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着提高。 四、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落实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培养后进生学习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化学教学。例如: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硫的性质等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避免了实验的重复,减少了有毒实验对学生身体的侵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微观世界宏观化,同时方便了人们获取更新的信息。 以上是我在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在进行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也更能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它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对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高考化学评价 命题思想:难度恰当,区分度好,知识为主体,能力为主题 总体情况: 全市 示范 非示范 历届生 人数 22320 7368 13667 1285 平均分 102.98 115.8 97.35 89.36 最高分 148 148 148 144 标准差 21.76 15.07 21.38 24.37 最低分 2 34 2 15 各题得分率(%)、区分度: 一、0.90 试题目标:关注社会,注重基本概念,选择题充分考虑试卷的知识覆盖面 1/81.1,0.24 2/96.7,0.22 3/96.6,0.12 4/84.5,0.43 5/97.5,0.10 二、0.79 试题目标: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进一步考查阅读能力 6/78.8,0.31 7/90.4,0.31 8/90.9,0.33 9/86.9,0.52 10/73.6,0.49 11/77.3,0.47 12/86.6,0.39 13/64,0.37 14/69.3,0.46 15/86.6,0.40 16/75.3,0.45 17/84.7,0.37 三、0.56 试题目标:正确判断的能力、推理能力 18/45,0.18 19/45,0.48 20/70,0.42 21/0.72,0.35 22/48,0.46 四、0.80 试题目标:结构原理、平衡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3A (1)88,0.58 (2)94,0.29 (3)91,0.30 (4)88,0.45 23B (1)87,0.55 (2)88,0.50 (3)79,0.40 (4)87,0.52 24 (1)77,0.38 (2)97,0.37 (3)77,0.47 (4)72,0.41 25 (1)96,0.36 (2)66,0.37 (3)65,0.33 (4)63,0.38 五、0.65 26A(1)81,0.51 (2)70,0.46 (3)86,0.42 (4)67,0.37 教学实验――巩固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 26B(1)82,0.61 (2)65,0.58 (3)58,0.73 (4)65,0.58 工业生产作试题背景,体现学科价值 27(1)87,0.33 (2)54,0.47 (3)58,0.44 (4)32,0.29 (5)75,0.53(6)38,0.48 离子检验0.544(不会表达);数据处理0.381;滤液的成分0.32 六、0.62 28.0.675/0.40 (1)86,0.40 (2)87,0.45 (3)59,0.42 (4)40,0.39 好学生拿满分不容易 29.0.593/0.34 (1)78,0.34 (2)56,0.50 (3)70,0.51 (4)67,0.32 (5)8,0.28(6)77,0.40 命题情景科学可信,以能力立意,深入浅出 七、0.39 化学计算:知识、能力、方法的综合 30.0.745/0.58 (1)72,0.58 (2)77,0.56 31.0.276/0.46 (1)84,0.46 (2)54,0.50 (3)28,0.54 (4)13,0.52 高考试题要求: 测试目标明确,情景科学可信,表述合理有效,题干及设问准确、恰当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目前对探究教学有哪些特征、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展开探究教学,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深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做” 来学习的。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到“金属材料”时,先安排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用到的金属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特性等活动,再介绍有关的知识。 4.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 寻求实证是科学过程中的重要特征。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收集有关的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说,证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实证资料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重要区别。例如,在讲“爱护水资源” 时,可以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本地用水情况和水体污染情况的资料,再提出合理化建议。 5.重视合作学习。 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强调教学只是为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融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 组织和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一般是将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分为5个阶段: 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科学性问题; 收集证据:学生获得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形成解释:学生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评价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 交流发表:学生相互交流和论证各自所提出的解释。 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但是,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宏观上的理论指导和可参考的框架,课堂教学中实际的探究活动则应根据特定的学习者、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的不同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先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如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士”。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于个小组,四人一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 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4.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写一些贴近生活的小论文;查阅并收集化学资料;利用家庭常见物品进行家庭小实验及小制作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对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研究表明,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是指探究式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实验经费、以探究为理念编制的教材和一定的活动空间等。在探究教学中,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探究式教学将难以进行下去。后者是指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各级管理人员一旦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不仅会予以人、财、物等的支持,还会在政策上予以优待。 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全方位进行培训。要搞好探究式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教师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提问、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怎样收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例,探究活动可以考虑如下的安排:在刚学习化学时,主要安排一些观察、测量、绘制图表、制作、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一些科学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后,可以安排一些局部探究和指导性探究,甚至包含多要素的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安排有关控制变量、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4.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从我国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吸收国内外多年来的教改经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将一些实验按照探究式教学的要求进行改造。例如,将用于验证结论的演示实验,改造成先做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又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此外,活动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 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理念,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弱化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化探究式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探究式教学内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首次提出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理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突破口。要理解探究式教学,首先得厘清什么是探究。顾名思义,探究即是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落脚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由于探究复杂多样,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包含了科学家们的特定研究又包含了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而狭义的探究特指科学探究。所谓的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可见,狭义和广义探究的对象和方式所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在此,根据广义探究理解的立场,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问题,经学生自主理性思考、设计方案、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侧重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价值 新课改后,探究式教学越来越深入人心。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堂的核心灵魂,是开展化学教学的有效方式。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对于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化学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多重价值,具体表现在迁移价值、认知价值以及情意价值等方面。首先,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却不懂得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探究式教学则重点突出了知识的迁移价值,即学生基于先前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其灵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去,这样一来,既巩固了旧知又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脉络。其次,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自主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组织、整理、归纳基础上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接收知识的过程,所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认知结构与知识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有了积极的探究认知活动,才得以让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自我完善,即是说探究式教学的认知价值体现在:探究活动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过程起着促进作用。最后,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感陶冶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包含着各种情感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动态建构领会到某种情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有理性层面的把握又有感性层面的体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举例 (一)以理论探究为价值取向的探究式教学举例 化学理论知识指人们在化学科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而获得的一切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经验规律、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实验方法、化学观念、科学品质等方面。化学理论知识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理论知识才能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笔者以为,探究式教学在化学理论中的应用可分四步走:设问、归纳、概述、应用,且第二步和第三部可任意调换。即设问:教师提出核心教学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生生间交流、自主探究;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的真理;概述:学生经探究讨论后对新知形成的概念;应用:将所学新知运用到科学技术、实践生活中去。例如,学生学习金属晶体时,从熟悉的宏观物质(金属)入手,学生归纳出金属共有的宏观物理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金属晶体微观结构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用乒乓球模拟微观粒子),并学习各种模型的配位数及空间利用率知识;掌握从微观粒子视角来理解宏观物质性质的真正本质。又如,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通过展示铁钉生锈、火箭升空等图片,由一系列化学变化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先从初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生组内交流、观察元素反应前后变化,进而得出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新判据;接着教师设问引出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学生通过资料卡片、原子结构、电子层模型图等深入探究出化合价变化是因为电子转移,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可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如此,不至让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感到枯燥、难学。 (二)以化学实验为价值取向的探究式教学举例 新课标强调:“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实验为重要手段,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探究式学习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可分三大步走:创设教学情景(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即实验探究过程、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应用创新。例如,学生学习乙醇时,教师可按如下设计思路教学:展示乙醇实物来学习其物理性质→应用李比希的定量分析法,对乙醇分子式进行理论探究→学生猜测并动手组装乙醇可能存在的结构模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乙醇的结构→动画模拟乙醇与钠反应原理,强化学生形成的物质结构观→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价值观。又如,学习简单有机物一节时,对于鉴别甲烷和乙烯,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明确教学问题(如何鉴别甲烷与乙烯)→收集资料,根据两者分子结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通入溴水,观察颜色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还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获取新知的乐趣以及化学自身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4.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0. [3]郑长龙,李艳梅.论化学科学经验的传递机制———兼论化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功能[J].化学教育,,(09):11. [4]兰祥春,高成.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J].化学教与学,,(12):70. [5]勒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探究是指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一般顺序。探究式教学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 一、“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示例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 中学化学教材中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它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好素材。教学时,可以不改变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内容,仅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来增加实验的探究性。如初中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将教材中实验1-6、1-7、1-8的实验顺序重新组合,先做实验1-6、1-8,学生看不到不加MnO2后分解放出氧气,而加入MnO2后分解明显加快,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①MnO2本身分解放出氧气。②MnO2受热不放出氧气,但能改变氯酸钾的分解速度。③氯酸钾与MnO2反应生成氧气,这时再做实验1-7(MnO2受热不放出氧气),然后教师再借助录像媒体的实验录像,证明MnO2在反应前后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结论。这样优化组合后,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就大大增加了。 2.次氯酸化学性质实验 在教材中,次氯酸化学性质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即先向学生介绍原理,可能有的反应现象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实,作为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次氯酸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实验:在氯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先变红,但很快褪色) 问题:石蕊试液为何先红后褪色? 假设:是氯水中的氯气还是氯气中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氧化石蕊试液使其褪色呢? 验证:向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干燥和湿润的石蕊试纸。 结论:学生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应用:向含有氢氯化钠的酚酞试液中逐滴滴加氯水(红色褪去),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呢?怎样用实验证明? 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探究是一种自主性学习,自主性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围绕课题进行活动,创设各种条件,恰当指导,而要淡化教师的驾驭意识。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探究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如在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笔者把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先通入二氧化碳看到什么现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后又出现什么现象?再进行加热,又出现什么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习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尤其是学生亲自做实验,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新物质生成,其中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味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是光、电、热现象。同时经历了学习之后的胜利感和愉悦感,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求知欲。这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在科学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具体体现。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参与性和自我意识得到不断提升。 三、教师的主导性 在“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的主导性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主导性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在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在成功中发现不足、在失败中找到希望;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勇于创新。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多样化,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的结论向重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转变。由重模仿向重创新转变。实现了这些转变,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性。 变式教学在初三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多年来,笔者在初三数学课堂中进行变式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不断对变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主要是将变式教学分为五种形式,使变式教学在操作上更简便易行,更易推广.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此方法已获得较大的成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开阔学生的思维方面有极大的作用.以下对变式教学的五种形式作一简要论述.篇3:高考化学评价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篇4:高考化学评价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篇5: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6: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论文
篇7:变式教学在初三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8:比较法在概念变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比较法在概念变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中的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本质或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的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包括概念性变式教学和过程性变式教学。变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题目情景变化中概括出相关的数学的本质特征。
无申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马顿的变异理论思想就是说学习源于变异,学习就是鉴别。有比较(差异)才有鉴别。所以比较法在概念变式教学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比较学习法就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其优劣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其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事物。运用比较法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事物。二是这些事物必须具有共同的基础。三是这些事物必须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很多事物在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相似的比重很大,但在本质上却大不一样。根据心里学的研究,客观事物的'相似点是记忆发生错误的重要根源之一,而且事物越相似对它们的记忆越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该学会在各种类似的事物之间尽可能的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使各类不同的事物精确、形象、牢固地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比较学习法的一般步骤:
首先,要根据学习的主题来确立比较的目的,并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既要明确比什么。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定义时,我们可以将其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进行比较,可以从一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只有过原点的一次函数才是正比例函数。同时,通过比较还能发现它们的增减性是相同的,都是由系数的正负来决定的。
其次,收集和分析与对象有关的资料。争取掌握比较对象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进行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断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些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比对它们之间的异同来归纳其性质与判定。
再次,及时进行变式训练。特别是要重视对课本的例题、习题的“改装”或引申。并注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特殊四边形之后让学生完成下列练习:满足下列条件的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为什么?
(1)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垂直的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的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导演)学生是探索者(演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变式情景的精心设计、指导、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变式问题的探索、对范式的过程概括之中。
最后,做结论。对所对比的材料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找出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做出结论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东西。
比较法在概念的变式教学中可以让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出“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其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篇9:讨论式化学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化学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在讨论的主题选定、问题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讨论等方面,探讨了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应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克服多媒体教学中易出现的节奏过快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
作 者:孙俊梅 漆文胜 甘亚 罗雯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节奏篇10:变式教学中习题研究论文
关于变式教学中习题研究论文
“引申”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恰当合理的引申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笔者在教学视导中发现,有些教师对引申的“度”把握不准确,不能因材施教,单纯地为了引申而引申,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高投入、低产出”,事倍而功半.下面就引申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1引申要在原例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要自然流畅,不能“拉郎配”,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给出了如下的例题及引申:
ダ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ヒ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引申方式、形式及内容,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永远要坚持的原则,恰当合理的引申,可使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它能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张宪铸币坏老蛄肯疤獾耐乒慵坝τ锚笔学通讯,,17
篇11: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论文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论文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教学”。关于启发式教学近几年已被广教师广泛采纳和接受。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讨论式教学在教学中还未打开局面。因此,探讨为什么要实行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行讨论式教学很有必要。
一、为什么要实行讨论式教学
所谓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面对讨论式教学即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下,或分小组或全班围绕教材中的重要问题、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对问题达到正确的、明朗的共识,实现知识的掌握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即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对教师是盲目听从,对知识是被动接受。实行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克服以上弊端。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知识变以前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主动接受。然而多年来,教师们经过努力总感到启发式教学虽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见到成效,却在另一部分学生身上成效甚微,认为这部分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其实原因不在学生身上,是因为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仍继续采用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有的甚至一问一答、一问到底。一堂课,被抽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多数学生无事可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一面虽使用了启发式教学,一面却死拖着传统的问答式不放,没有做到面向全体,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启发式教学再配合使用讨论式教学,就能扩大启发式教学的战果,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当然,实行讨论式教学还有它独到的功效和作用。
1.实行讨论式教学能解放学生思想,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中,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不受压抑,思维不受局限,放开思路大胆独立思考,不怕出错,学生从开始的敢想敢说,逐步发展到会想会说、有所创见,学生的个性得到开发,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2.实行讨论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旧式的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总处于旁观地位。而实行讨论式教学,可以使这部分学生由学习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人人动脑、动口,独立思考、积极发言;个个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在探索、研究、实践、运用中获取新知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将来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行讨论式教学
1.实行讨论式教学要认真钻研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正确选择讨论点,设计讨论题。 (1)要围绕教学单元训练重点选择,设计讨论题。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讨论题。
(3)围绕学生不易弄懂的问题设计讨论题。
(4)围绕学生理解上出现严重分歧、有争议的地方设计讨论题。
2.在讨论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讨论方法。
(1)根据讨论题目,确定讨论小组的大小,讨论人数的多少。可二人小组,四人小组或更多人一起讨论,也可自由讨论。开始实行讨论式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意见还未养成习惯,可多采用同桌二人讨论,以便讨论落实到每一个人。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逐步扩大讨论小组范围,增加小组人数,培养在较多的人面前发表意见,开展争论的习惯。
(2)讨论前使学生明确讨论题目的要求;二要明确题目所针对的教材内容。
(3)有的讨论需边议边动手在书中勾画出答案,可以让学生边议边勾画。
(4)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对开展讨论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点拨、启发,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
(5)要正确把握讨论时间,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不让时间过分宽松,学生无事可做,时间白白学学浪费。
3.要正确对待学生讨论结果。
(1)讨论结束教师抽各小组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2)对知识性问题,必须确定一种明白的、正确的答案,决不能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给学生造成模糊、知识混淆。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三、实行讨论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切忌出现讨论题目不明的现象。
2.切忌提出一些无关紧要,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不要每堂课都讨论,将讨论变成做形式走过场。指导学生开展讨论要围绕目标、注重实效。
3.切忌使讨论成为“放羊式”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讨论要热烈、活跃,又能放、能收。
篇12: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河北迁安●张翠平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进入21 世纪以后,许多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都广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是化学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一、多媒体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教师可利用投影媒体放大实验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利用投影媒体播放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化学反应实验过程,可以看到投影媒体画面中,在电解阴极的`碳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而在阳极的碳棒上,则不断有气泡产生。
二、多媒体在化学概念辨析教学中的应用
将电教手段应用于化学概念辨析教学,可提高化学概念辨析教学的效果。如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中:由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下面,我们映出下图所示的投影片进行辨析。
当辨不清概念的时候,只要回忆一下当时老师演示概念辨析的投影片时的情景,就可以使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条理地浮现在脑海里。
三、多媒体在化学实践记忆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可出示下表所示的复合投影片,进行演示分析,联系实践记忆。
学生掌握了这些记忆方法,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只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渗入、互相增补和完满,就能优化课堂教学。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篇13:生活中的化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化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化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文/常丽丽
摘 要:高中生学习比较紧张,有时不能明白学习的意义,将生活中的化学融入课堂,从身边的事实下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方程式和物质的性质!而是为了应用,明白学习化学的价值!
关键词:生活实际;教学;价值;意义
高中生每天都很忙,忙得没空洗衣服,忙得没空吃饭,忙得没空打水,甚至忙的没空和父母说句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天奔波在宿舍、食堂、教室之间,忙什么呢?学!学!学!还是学!!!忙成这样,当我问学生学这些知识觉得有什么用的时候,在连续几届的高中生调查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觉得没用,好像只是为了考试,生活中根本用不着。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并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教学设计,我是一名化学老师,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把生产生活中的知识、现象融入课堂是我最想改良的地方。
一、从新课中穿插生活常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的时候,学生课桌上的书本摆放方式就是分类方法,快速地找到上课所需的物品就需要分类方法得当,有按科目分的,也有按照课本、练习册、作业本分类的,但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可以使学生迅速找到自己想找到的物品,这都是合理的分类方法。真正领会分类方法的意义不但对学习化学有帮助,也可以使学生日常生活的'安排更有条理。比如在学习氯气一节中从84消毒液入手,在预防感冒杀菌消毒方面应用很广,那么这种试剂又是怎么制备的呢?它为什么可以杀菌消毒呢?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84消毒液与洁厕灵是否可以混用呢?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方程式和物质的性质!而是为了应用。
二、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学习化学平衡这部分知识时,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学生理解困难,但如果以拔河比赛或掰手腕这些现象加以辅助说明,当双方势均力敌时,处于平衡状态。虽然看似不动,但实际上双方都在用力。对于化学反应来讲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还在进行。(www.fwsir.Com)当打破平衡的外界条件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并且理解得非常到位。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很多是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同一反应的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能不同但是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这句话有很多学生不懂,为什么数值不一样,意义却一样呢?当时站在讲台上,我从教室第一排走到最后一排一共走了10步,我说如果我8岁的儿子走估计15步,那么这段距离是10步呢,还是15步呢?学生一下子都乐了。是呀,虽然数值不同但却表示的是同一段距离,意义是一样的。这种现象就好比小马过河。小马过河本是小马的妈妈鼓励小马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精神。但在这里却告诉大家同一条河用不同的参照对象来描述结果不同,但实际是一样的。还有例如,在学习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电离是微弱的,水解也是微弱的,但是在描述时没有明确的宏观物质,学生靠想象解决问题比较困难。以醋酸钠溶液为例,我教学生这样理解,醋酸钠溶于水完全电离出1∶1的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水发生微弱的电离出1∶1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醋酸根发生微弱的水解出1∶1的醋酸分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看成是去食堂吃饭打了两个馒头(其中一个代表钠离子,一个代表醋酸根离子),本来一样大,但是其中一个掉了一点点馒头渣(水解了一部分醋酸根离子),精细的称量两个馒头的质量(准确的测定两种离子的浓度),哪一个更大呢?学生不难理解,不但明白醋酸根的浓度比钠离子浓度略小,而且能发现醋酸分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与醋酸根、钠离子浓度相比较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差距太大了。
三、布置与化学有关的安全可行的家庭作业,进一步展现化学的神奇
在其中一次家庭作业布置中用白醋溶解鸡蛋壳,以证明醋酸的酸性大于碳酸。并且不少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发现要是用带色的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蛋壳不能溶解,看来是否溶解与醋酸的浓度有关。并且不少人看到了软膜包裹的鸡蛋,而且将鸡蛋倒出炒熟之后,鸡蛋是酸的,由此可见,鸡蛋膜是有小孔的。在元旦联欢晚会上,为了烘托气氛,我带领一部分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自制了少量易爆的炸药,制成踩炮。很多人都特别兴奋,不但懂得了制炸药的原理,而且不少人都掌握了安全常识。这样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不但学得快,接受容易,更明白了学习化学的价值!
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吻合的现状,应用了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会芬,丁素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医药教育。中国当代医药,(11)。
[2]周志强。论化学教学如何贴近现实生活。老区建设,(16)。
[3]桂耀荣。通过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来自课堂,(03)。
[4]格绒珠扎。新课程背景下要将化学教学融入生活中。读与写,2009(11)。
(作者单位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
篇14: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探究的最佳方式;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一探究能力.其地位的重要性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化学学科的发展与之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进一步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化学教育真正有形象、有特色、有效果、有魅力.
作 者:李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5: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教学
一、听课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①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四、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用对实验的观察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用有目的思维去指导学生观察,促进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思路去研究化学实验。譬如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在实验前我首先提出:“往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寻求理论解释。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去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讲清观察实验的思路。第一,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第二,涉及哪些化学知识和原理?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促发了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此时,教师还应讲清研究这些现象的关键知识是Al(OH)3的两性,而沉淀的生成及溶解决定溶液的酸碱性。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篇16: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环保问题中涉及许多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 者:刘秀荣 作者单位: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环境 化学 教育 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