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案(合集19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案(合集1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案,本文共1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你知道北京是下午14:00时,纽约是几点?伦敦是几点?为什么媒体报时,总是说北京时间几点钟?想要搞清楚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以下重要问题:
二地方时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时间的量度却是人为研究、规定的。
正午12时的规定:当太阳位于某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时,那里就是正午12时。
想一想当地球上的某一地点处于正午12时,其他地点处于什么时间?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吗?
地球上相同经度的地区时间一样吗?不同经度的地区时间一样吗?
请同学们拿出地图,想一想,某一瞬间,同一国家处于不同经度的城市的时刻一样吗?为什么?
请做模拟实验:
将地球仪北极朝向自己
1在不同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2~5根)观察时间
2在同一经线上用橡皮泥粘上不同的火柴,观察时间
完成教材提供的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读图与填空
地方时: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为什么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来的早?(与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联系起来考虑)
三、时区的划分
思考:教材提供的地方时问题,讨论
同一瞬间不同地方的不同时刻不同,为什么?
在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而又得避免大范围(如全球)共同使用某一时间。这个观点就是时区划分的根据。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中央经线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叫区时。
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所有地区采用北京时间吗?
仔细观察“国际时区划分图”,想象把此图粘在地球仪有重合的部分吗?
时区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为划分的?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左右各多少度?
计算:
1完成教材提供的关于世界各地时区的计算。
2北京午夜23:00时,我国新疆、巴黎、纽约、东京、等地的`时间是多少?
四.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假如北京是5月23日下午14:00,请你对照时区图,写下此刻不同时区的日期和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要划国际上统一遵循的日界线?
日界线在那个时区?
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什么这条线不是直的?
从北京出发,向西环球航行一周,每经过一个时区,应如何拨钟表上的时间,回到原地时,钟表上的时间有什么变化?怎样纠正?
相反,向东航行呢?
仔细阅读教材提供的关于日界线的“读图”,填空。
拓展:有两个双胞胎在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前后出生,他们出生的时刻一样吗?出生的日期一样吗?
提示:日界线所在东西十二区的时刻是一样的。
如何理解日界线西侧是新的一天的起点?人为规定的,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日界线西侧开始,自西向东每跨过一个时区加一小时,到日界线东侧时加了24小时,因此到了下一天,比如日界线西侧是5月2日0点,日界线东侧是5月3日的0点,根据地球每转一圈是一天,在任一时刻,日界线以东的区域已经转过一天,进入第二天,而日界线西侧还是该天的起点。如:在东西十二区里,如当日界线西侧为上午10点时,日界线东侧也为上午10点,它却已是第二天的上午10点。
完成教材提供的关于五一节的讨论
新课结束,小结
作业: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和科学作业本上的练习。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教案2》,来自网!
篇2: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飞船环绕地球飞行时,如果在舱内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不能完成的是( )
A.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 B.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C.用温度计测温度 D.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2.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南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 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 )
A.速度 B.时间 C.路程 D.质量
4.“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碰破而石头却完好无损,对这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鸡蛋受到的力更大,石头受到的力较小
C.它们间的作用力一样大,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孙悟空” B.平台 C.飘动的白云 D.烟雾
6.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3∶2 B.3∶1 C.3∶4 D.4∶3
7.如图1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木箱,受到两个水平
拉力F1、F2作用,F1的方向向左,F2的方向向右,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图
1 A.若木箱保持静止状态,则 F1 一定等于F2
B.若木箱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F1一定大于F2
C.若木箱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1 一定等于F2
D.若木箱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F1 一定小于F2
8.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
向上( )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 D.不受力
9. 某桥头立着一块如图2所示的标志牌,标志牌所表示的意思是
( )
A.这座桥只能通过质量为20t的车辆
B.这座桥允许通过重量为20t的车辆
C.通过这座桥的车辆质量不能超过20t
D.通过这座桥的车辆重量不能超过20t
10.天花板上吊一盏灯,吊线的重力忽略不计,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B.灯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C.灯受到的重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吊线的拉力和吊线对灯的拉力
11.体育课有爬绳和爬杆两种运动,某同学先后以相同的姿势顺着绳和杆匀
速上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爬绳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绳子较粗糙
B.爬杆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为握杆的力要大些
C.爬绳和爬杆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
D.若爬绳和爬杆的速度不一样,则速度大的摩擦力大
12.甲乙两物体直立在小车上,小车一起往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甲与车板间无摩擦,物体乙与车板问有摩擦。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两木块同时向前倒下 B.乙向前倒的同时,甲向后倒下
C.乙先向前倒下,甲后向前倒下
D。乙向前倒下,甲保持原来的直立状态匀速向前滑动
1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及细绳重力不计,砝码G重50
牛,静止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为
A。100牛 B。50牛
C。0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4.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拉力F
的作用,且F
A,该物体不可能运动
B.该物体有可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该物体运动方向一定变化 D。该物体运动状态肯定变化
15.质置为10吨的汽车,在平直的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劫,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所受重力的0.02倍,则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为 ( )
A.980牛 B。980000牛 C.196牛 D.1960 牛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7分)
16.,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流动起来,这说明力能______ _________ ;同时小车将向_____运动,原因是__ __ _______;类似的装置可应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试举一例___________。这类交通工具在月球上 (填能或不能)工作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重为2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______
图
3 N,物体所受的合力为_____N,若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16N,这时物体受
到的另外一个力的大小为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_。
18.⑴飞机投弹时,为了击中目标,______(填“应该”或“不应该”)
在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时投掷;⑵用铲子给锅炉送煤,铲子_______(填“必须”
或“不必”)进入灶内;⑶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由于______,虽然不再用
力,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⑷一个人站在匀速航行的船尾,往甲板上竖直
向下投一块石头,石块将落在____________(填“船尾的甲板上”或“水中”);
⑸自行车紧急刹车后,轮子不转了,车子还会向______滑动。
19.如图5所示,某弹簧测力计上挂着一个物体静止在空中,请你据此写
出3个有关的物理知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拔河比赛中,运动员要穿比较新的球鞋,而且不希望地面上有沙子。这是因为比较新的球鞋能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________,而地面上的沙子能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小摩擦。
21.用20N的力握住装油的瓶子悬空静止不动,若此时将手的力增加到30N,则手与油瓶的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2.小丽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______N.突然,小丽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过程中,小车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N。
23.高速磁悬浮列车是20世纪的一项技术发明.它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当列车与轨道保持约10mm间距在水平方向上悬浮运行时,在竖直方向上电磁力与列车的重力_________,此时轨道__________(选填“依然” 或“不再”)受到压力的作用。
24.如图6-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
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6-乙所示。由图像可知t=1s时物体处于 状态。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三、作图题(前两题各6分,第27题7分,共19分)
25.你玩过“竹蜻蜒”(如图7)的玩具吗?用手搓动它的杆部,它就能腾空而起。请画出它在空中旋转时竖直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
图7 图8
26.重10N的木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图8
所示是某同学所画的木块受重力的图示,其中错误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在平滑的水平地面上有粒米,两只蚂蚁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拖拉这粒米,可是米粒却不动。这时其中一只蚂蚁爬上米粒,另一只蚂蚁却轻轻松松地把米粒和同伴拉回洞穴。米粒虽然被拉回到洞穴,但它们都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你能告诉小蚂蚁其中的奥秘吗
四、实验说理题(28题8分,29题16分,共24分)
28.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而伽俐略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下面
如图8是三位同学在研究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后做作的交流:
图9
⑴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那么小刚的实验结果应该是 。 ⑵导致小强和下丽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存在 的干扰。 29.现代社会汽车的生产和使用量大大增加,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因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汽车要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汽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以上两段距离之和叫停车总距离。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开一辆保养良好的汽车在干燥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测得你认为:⑴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⑵在交通要道为什么对机动车辆的最大速度要限制?
⑶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多少秒?
⑷为了提醒司机朋友注意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旁边设置了“雨雪路滑,减速慢行”的警示牌。简要说明这句话的物理道理。
篇3: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检测
一、选择题
1.D 2. D 3.A 4.C 5.C 6.D 7.D 8.D 9.C 10 C 11C 12D 13B 14D 15 D
二、填空题
16.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右;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飞机(气垫船、轮船等);月球上是真空 (原因是(当电风扇工作时,电风扇对空气有向前的推力,则空气也对电风扇有向后的推力,而电风扇是固定在车上的,所以车在这个空气的向后的推力作用下,开始向后运动了)
17.20N 0N, 4N,竖直向上
18.⑴不应该,⑵不必,⑶惯性,⑷船尾的甲板上,⑸前
19.(1)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N;
(2)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
(3)物体的重量是1.6N;
(4)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为1.6N;
(5)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
(6)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答案不唯一)
20.增大摩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21.不变
22.5;15
23.平衡;依然
24.静止;2
三、作图题 25.略 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著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竹蜻蜓的叶片和旋转面也保持一个倾角,所以当我们用手旋转竹蜻蜓时,它会得到空气的反作用推力而向上飞出
26.重心应画在物体的中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7.两只蚂蚁拖拉米粒的力的方向相反,得到的合力更小,产生的作用效果比一只蚂蚁用力的效果也就更小。
四、实验计算题
28.同时落地;空气阻力
29.⑴速度,⑵避免突然遇意外情况,⑶0.6s-0.7s,⑷雨雪天,道路较滑,汽车所受的摩擦力较小。在相同车速的情况下,汽车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变长,汽车较难停下来,因此为安全起见要减速慢行。
篇4: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提纲
第四节 植物的一生
3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植物种类及特性由胚决定。胚受损不能萌发。
33.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种子不能分成两半
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种子能分成两半
34.有胚乳种子: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无胚乳种子: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
注意特点:一般来说,单子叶植物为有胚乳种子(慈姑除外),不能剥皮也不能分成两半;双子叶植物为胚乳种子(蓖麻、柿除外)能剥皮也能分成两半
3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淀粉遇碘会变蓝。)
36.种子萌发时需要的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一不可)
其他条件: 种子的形状 、大小 、饱满程度 及是否处于休眠状态
3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转绿。
3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一般会消失(提供营养)
注:①控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影响因素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②种子萌发时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自身的子叶或胚乳,跟外界无关
③多雨时,土壤中水多,导致空气变少,不利于萌发
39.芽的结构有叶原基(发育成幼叶)、顶端分生组织(使芽轴伸长)、幼叶(发育成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侧芽)等部分。
40.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 和 侧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41.顶端优势:顶芽发育较快,会抑制侧芽的发育。
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42.花的结构
43.植物的一生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植物的种族是在生长时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注:①植物生长的起点从受精开始,不是种子
②雄花只开花不结果
③果实主要食用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④注意区分胚(种子的结构)与胚珠(花的结构,内有卵细胞)
篇5: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类的新生命是从一个 受精卵 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 卵细胞 结合而产生的。
2、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由人的睾丸和卵巢产生的。
3、男性的生殖系统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精子的形状像蝌蚪 ,外形可分为头部和 尾 部两部分,长度约为 0.05 毫米。
4、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 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卵子的外形像球形 ,直径约为0.1毫米。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5、精子和卵细胞 在输卵管 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6、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 ,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7、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 脐带 与母体相联系。
(2)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3)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 的。
(4)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 分娩 ,产出的胎儿叫婴儿。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大哭能 除去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 ,从而获得氧气。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还含有抗病物质 ,因此 母乳 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0、试管婴儿是先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篇6: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节:走向成熟
1、人的生长过程的顺序排列应是: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2、从书中人类的生长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人一生中有两个迅速生长的时期,即婴幼儿期 和 青春期,生长的速度快。进入成人期后,人基本上就停止了生长。
3、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11岁到17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2年左右。
4、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出现的第二性征有 ,男孩出现的第二性征有 。
5、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在人体外表变化的同时,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1)进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 中排出。如果卵细胞没有受精,子宫内膜会自然脱落,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
(2)进入青春期的男孩 , 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
6、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尤其对 烟酒 、不健康书报刊 、音像制品、网络游戏 之类的诱惑,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7、总之,青春期是人一生中 身体发育 和 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8、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要死亡 。衰老的实质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是生命的终止。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大脑 停止活动,其中脑 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即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
篇7: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6、通过 精子 和 卵细胞结合,形成 受精卵 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不需要精子和 卵细胞 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1、蛙的各个生长发育顺序是:受精卵→ 小蝌蚪→大蝌蚪—→ 幼蛙→ 成蛙 。蝗虫的一生要经过 受精卵 、若虫(幼虫)、成虫 三个时期。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若虫、蛹 、成虫 四个时期。
4、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 出生 、生长发育、生殖 、死亡 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寿命 。但是,气候、食物、敌害 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会有较大的影响。
7、受精方式不同①体外受精的有 鱼类 、两栖类 、许多无脊椎动物 等;②体内受精的有 昆虫 、爬行类 、鸟类 和 哺乳类 等。
8、胚胎发育方式:①卵生的动物有 昆虫 、爬行动物 、两栖类 、鱼 和 鸟类 等;它们的胚胎发育场所在 体外 ,营养来源是 卵黄 。②胎生的动物有哺乳类 ,胚胎发育场所在母体子宫 内,营养来源母体。③ 卵胎生(也叫假胎生)的动物很少,如 鲨 、蝮蛇 是卵胎生动物,它们的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
9、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即一个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变成2个子细胞。水螅进行的无性生殖方式是 出芽生殖 。即母体发育到一定时候能产生一些芽体,这些芽体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就可以长成新个体。
篇8: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提纲
第五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植物的有性生殖:主要为被子植物
44.传粉: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豌豆花)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45.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
虫媒花,靠 昆虫传粉,特点是:花较大,较鲜艳,有芳香的气味、甜美的 花蜜 ,花粉较黏。如:桃、月季、橘、牡丹、油菜 、苹果、杜鹃 等植物的花。
风媒花,靠风力 传粉,特点是:花粉 多而轻 、柱头 分叉 或羽毛状 、能分泌粘液,并且伸出花瓣外面。如:玉米、水稻、柳树 、杨、榆等植物的花。
人工授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 花粉 。
46.被子植物受精过程:花粉受到柱头 分泌的黏液的刺激,萌发形成 花粉管 ;花粉管穿过柱头伸入 子房 ,一直到达 胚珠 。花粉管内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47.受精后,花萼、花瓣、雄蕊 、雌蕊的 柱头 和 花柱 一般都凋落。(也有少数花萼不凋落,如草莓)
48.子房发育成 果实,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胚珠发育成 种子, 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 胚 。
49.子房内如果只有 一个 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只有 1粒 种子,如桃子等。
子房内如果有多个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可以形成多粒种子,如西瓜等。
50.植物的无性生殖
(1)孢子繁殖:蕨类、苔藓类(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
(2)营养繁殖:被子植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分根(夹竹桃、腊梅)、压条(桑、夹竹桃)、扦插(月季、柳树、葡萄)和嫁接(橘、桃)。
嫁接能否成活的关键是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对齐。接穗与钻木上长的植物种类不同
营养繁殖的优点:1)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繁殖速度较快。
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注:①组织培养也为植物的无性生殖
篇9: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提纲
第六节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51.观察细菌的结构需要借助于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菌落概念:一个细菌或真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一个菌落约有百万个细菌。可用眼观察
细菌根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52.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没有细胞核,称为原核细胞。有的细菌外还有鞭毛、荚膜;细菌无叶绿体,一般依赖有机物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繁殖;为单细胞生物
53.细菌有对人类有益:嗜酸乳杆菌帮消化,能生产药品,制造食物,分解尸体;
有害:肺结核、炭疽病、鼠疫、霍乱等
54.真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称为真核细胞。一般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无叶绿体,依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如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如香菇等食用菌和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通过孢子繁殖;
55.微生物滋生的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人们研究出保存食物的方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
注:①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
②酵母菌一般用于发面和酿酒,食用菌: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用孢子生殖
③原核生物:细菌,无细胞核,故低一等
真核生物:真菌,(有细胞核的都是)
篇10: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木块、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1:看到什么现象?
2: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①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但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桌上有三盏台灯,请同学上前操作台灯的使用
学生操作:一盏灯亮,有两盏灯不亮
引入课题:科学探究
二、探究活动1:台灯不亮的原因
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有几种假设:
可能停电了
可能开关坏了
可能插销未插好
可能灯泡坏了
……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上台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结论
由于灯丝断了、接触不良导致台灯不亮。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探究活动2:人的`脚印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脚印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关系。
[讨论]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1):谁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找两个同学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脚印(鞋长度)
问(2):从这两个学生的个案能不能得出结论?
分小组讨论、回答
[强调]:还应测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问(3):怎样记录测量数据?提出的方法有何优点?
(表格法和图象法)
记录有何优点?(便于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同学间讨论交流)
学生对脚印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影视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探究活动1总结的方法,感受脚印探究的意义,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探究活动3:黑盒探究实验
简述: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
在我们研究的脚印实验中,我们可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如:我们生病发烧时,不能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就像手里拿的黑盒子。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里面的东西,对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探究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打开来看看,但很多东西是不能打开的。现在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来探究盒子里装的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
[实验]:探究盒子里装的东西。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学生上台交流,阐述探究过程,检验推测结果
根据推测结果,思考如何使设计方案更完备。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此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发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评析: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是在不断建立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可能是”什么,只有打开才能证明。
举例: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台灯不亮”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脚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通过“黑盒”问题参与了探究的实验,我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一起探究
三、黑盒探究实验
篇1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篇12: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XXXXX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XXXXXX。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XXXXXXXXXX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XXXX边,与原点的距离是XXXX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XXXX边,与原点的距离是XXXX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XXXXXXX侧,距原点的距离是XXXXXX;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XXXXXX侧,距原点的距离是XXXXXX;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XXXXXX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XXXXXXXX。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XXXXXXXX。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XXXXXXX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XXXXXX。
篇1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篇14: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似变换》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似变换》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似变换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的现象,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变换,进而探索相似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认识相似变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
2、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相似变换后的图形)。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2、教学难点: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F和F’(运用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从图形的形状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形状一样;也可能从图形的大小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大小不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思考,回答要全面。
二、细致观察、认识特点
由图形F到F’,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填入下列的两个空格中。
形状: ;大小 。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及相似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可以改变),这样的图形改变叫作相似变换。原图形和经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称它为相似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似图形。
并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如:按不同比例尺画的地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西与原东西。
让学生举一些在观察生活中的相似变换的例子。
如:相片的放大,缩小等。
例1:如图,把方格纸中的图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形的2倍,并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形
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的概念及其相似图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1、取特殊点的方法,在这个方格纸内确定图形的一些特殊点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将它们按原图形的形状用线段连结起来,就得到所得的像。
通过上述的练习,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个角的大小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2、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改变吗?怎样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并抽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然后归纳出图形相似变换的性质。
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的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补充例题:已知,如图从 ABC 到 A’B’C’是一个相似变换,OA’与OA的长度之比为1 :2
(1) A’B’与AB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2) 已知 ABC的周长为16cm,面积为18cm2
分别求出 A’B’C’ 的周长和面积。
A
A’
B’ O C’
B C
(补充此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应用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解决问题,也为今后学习相似形打好基础)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如何作出按要求相似变换后的平面图形。
3、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两幅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图形及相似变换的例子;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概念及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后,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解决后,要善于归纳规律,从而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归纳出相似变换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相似变换,体现了数学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本设计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设计的立足点。
2、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首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然后运用它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
篇15: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装液体的容器(各种药瓶、饮料瓶)。
2.教学器材:烧杯、水、量筒或量杯、不规则形状的小固体、细线。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体积的定义及单位
3.体积的测量
4.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1.思考并回答。
2.举例根据自己所带的装液体的容器的容积值并回答,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毫升和升。
3.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观察并表述观察结果。
动手实验,汇报数据。
分析、讨论、表述总结
总结利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自己归纳。
1.设问: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
2.讲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指出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出物体的体积?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用有刻度的容器,引导学生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设问:能否用量筒或量杯测较小体积的固体?
引导总结。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有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
二、新课教学
1.体积的定义及单位
教师讲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学生观察:根据自己所带的盛纳液体的容器的容积值,回答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毫升和升。
及换算关系。
教师指出: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1立方米的体积大小既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的大小。比立方米小的常用体积单位还有立方厘米等。常用单位的具体换算关系如下:
1立方米=1000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6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学生练习:
500毫升=( )立方厘米 1.25升=( )毫升
355毫升=( )升=( )立方米
2.体积的测量
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出物体的体积?结合上节课长度的测量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找到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
提出问题2: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用有刻度的容器,引出量筒和量杯。
类比观察刻度尺,让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完成教材P150过程3的内容。
学生:利用图1-29,让学生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3:能否用量筒或量杯测较小体积的固体?
学生: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观察并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评价,组织同学得到一个统一的方法,并由同学具体进行表述。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50过程4、5的内容。
教师:引导同学解决P150中的讨论。
三、复习小结
1.小结巩固: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内容见板书)。
2.布置作业:P135、6、7
板书设计
1.5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二)
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国际统一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3.测量物体的体积
规则形状的.固体或气体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计算
液体的体积――利用量筒或量杯(观察、读数、记录结果)
不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进而为下一步学习物质的密度奠定基础。因此,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通过设置一个初步的探究实验,以“怎样测量物体的体积”为题,利用学生小学已经掌握的体积公式来解决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激发可学生的思维,效果较好;对于测量具有流动性的液体的体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会提出用有刻度的容器来测量的办法,教师由此引入实验室中常用的量筒和量杯两个实验用具,最后让学生分析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多次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领悟量筒和量杯的使用知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操作能力。还应注意的是学生使用量筒或量杯,教师应强调:首先弄清楚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毫升;在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的凹面相平;排水法仅适用于不易吸水的固体物质的体积的测定,像海绵、棉花之类易吸水的物质的体积,不能用排水法测定。由于量筒和量杯是玻璃仪器,所以实验时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
篇16: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时间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时间的测量》教案
教学重点
1.时间的单位,停表的正确使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停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动手实验、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提前收集有关记时间测量工具的资料。
教学器材:常用的计时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时间的单位
用停表测时间
国际单位简介
复习巩固
思考并回答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合作学习。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
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个别答疑
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精讲
安排课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下节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人人都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启发并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最后点明是时间)
讲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时间又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请同学们自学回答如下问题:1。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以学习小组(4人一组)的形式交流自己提前收集的有关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和方法,相互合作学习
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在记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和主义教育。
常用:手表、闹钟、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原子钟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秒、分、时、天、月、年……
1小时=60分1分=60秒
设问:你知道现在最先进的计时方法什么吗?
教师简介:世界时、铯原子钟(也可以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设问: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呢?
3.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实验室常用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读数方法:机械表中的短针读出的是分,长针读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学生练习: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
强调: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师简介:国际单位制。
三、复习巩固
小结:让同学们自己进行。
课堂练习:P21T1——4。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查找当今中外最先进的记时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第八节时间的测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工具:钟、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2、时间的单位:秒、分、时
1时=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注意: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案点评: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燃香、沙漏(滴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变化等,并使学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时间的单位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可以简单介绍;实验室的计时工具的正确使用与读数,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是个难点,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多次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时间秒的规定和国际单位制都可以向学生作以简介,培养学生的兴趣。
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古今中外记时的方法与工具课堂上交流,即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条件;停表可以随堂发给学生练习使用,可以进行1分钟内同桌谁数的数多或数到100谁用的时间短的比赛,还可以同桌相互测一分钟的脉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17: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重点】
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
经度、纬度
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
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彩色粘贴纸、经纬网仪
教学课件:自编计算机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用远离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但对于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
认识地球仪
(观察、演示)观察地球仪,模仿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1.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仪的结构。
2.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转时绕的轴。
3.观察地球仪表面都有什么?
4.用地球仪我们可以干什么?
(小结)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着的一根轴、球体等结构构成,我们把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正对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点我们称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地球上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和北极点相对的点叫南极点,地球上的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到南、北两极等距离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的方向是西。利用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还能演示地球的运动。
(提问)1.地球仪上的球体是正圆球体吗?为什么与实际的地球形状不符?
2.地球里真有这么一根地轴吗?
3.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吗?如果可以,应建在哪里?
(活动)1.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2.若用一个圆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画在图上吗?
(承转)1.学生利用在教室的座次描述某同学的位置,引出描述位置的常用方法。
2.通过设问“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中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现在需要紧急救援,这时船长该如何告诉救援人员他所在的位置?海湾战争时美军地面战士在沙漠中发现目标,他该如何向指挥中心汇报目标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面上的横纵网格(教室座次)经变形后绘成球面上的网格(经纬网),引出在地球上准确定位的一种方法——利用经纬网来定位。
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仪介绍)在地球仪上,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统称为经线,又叫子午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就叫经纬网。
(提问)地球上有这些线吗?在地球仪上这样的经线、纬线,我们可以画多少条?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区别它们?
(活动)情景1:一艘油轮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风暴袭击,船舱进水,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并告知了船只所在的位置是北纬15°、东经165°,我国一艘行驶在附近海域的轮船收到了求救信号,决定前往营救,请你帮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遇险船只的位置,并将黄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个地方的。
2.经度和纬度
(老师追问)(视实际情况而定)(在老师追问下,通过已了解同学的介绍、老师的多媒体演示、量角器的不同摆放,使不了解的同学在地球仪上学会在什么地方找经度的标识,什么地方找纬度的标识;了解经度、纬度的划分并总结出经度、纬度各自的分布规律)。
(继续完成活动)没找到的同学通过交流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活动)情景2:埃特纳火山海拔3340米,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喷发一次。上一次喷发发生在7月23日,当时火山口的烟柱高达万米。埃特纳火山在“沉睡”了数年后,今年10月27日凌晨突然发生猛烈喷发,后又在连续遭到5次地震波的袭击后多次爆发,11月25日清晨它又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和黑色浓烟,上图是它喷发时的壮观场面。该火山位于北纬36°、东经15°附近的一个岛上,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出该火山的'位置并关注它的发展,找到后请将蓝色标记粘贴在该位置上。
(活动中老师要注意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发生的错误及时引导能力强的学生告诉其他同学正确的方法,如:1.找北纬36°
纬线时,要在地球仪上已绘制的相邻两条纬线之间估计;2.找东经15°经线时要从0°经线向东找……)
(展示)找到的同学利用实物投影向大家介绍自己寻找的过程。
(没找到的同学在听完介绍后找出自己没找到的原因并继续寻找,找到的同学可提供帮助)
(承转)为了需要我们有时会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半球,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纬线和经线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半球吗?
半球的划分
(多媒体演示)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边观看演示,边观察地球仪,边回答老师(提问)如果沿纬线分,你有几种分发?如果沿经线分,你是否能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半球?怎样才能将它分成两个半球?有几种分法?如果让你分你会怎样分?国际上是选用你提出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吗?为什么这样划分?
(小结)
项目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界线
赤道(0°纬线)
20°W、160°E
(练习)1.在地球仪上找到划分半球的界线
2.在地球仪上找出各半球分布的主要大洲
(承转)有时为需要我们还会按纬度将地球仪分成中、低、高纬度区。
4.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练习)你能读图说出各纬度带的纬度范围吗?
(小结)
纬度带
范围
低纬
0°- 30°
中纬
30°- 60°
高纬
60°- 90°
5.经纬网及应用
观看影片:“国家公敌”片断
(提问)影片中什么内容与我们今天所学知识有关?你还知道我们今天所学的经纬网知识在哪里有用吗?你认为经纬网的最主要用途是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目前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
(小结)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中都要用到经纬网的知识,如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它做为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很好的使用经纬网。
(练习)1.读出地球仪上所指位置的经纬度。
地球仪上找到40°N、116°E,并将红色标记粘贴在相应位置上,看看有什么你熟悉的大城市,说出它的名称,并判断它在哪个半球,属低、中、高纬哪个纬度带。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全章的重点又是全章的难点所在,也是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设计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案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得科学、合理,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流畅。设计本节教学的宗旨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做,在做中去学,在学中不断使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通过两个情景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进而主动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反思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又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已经内化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总之,利用创新性教学模式理论较好,“情景、留白、反思”三要素在教学中有明显体现。
篇18: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第一课时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提供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太阳系这一段落的内容编排,是依次介绍其中的各种天体——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陨星。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重点要学生注意各种天体形状、大小、组成、轨道上的区别。本节可在设计时注意了配以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星体,并产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篇19: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第二课时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银河系
【教学难点】宇宙的广袤空间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总结)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提供的练习第1、2题。
教案点评:
本节紧密衔接上节,使学生的视野由走出地球,变成了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意广阔的宇宙概念和宇宙中星系众多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多组数据的比较,给学生一个空间大小和星系数目的概念。宇宙中未知的事情很多,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思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