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速度与力量》说课稿(精选8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速度与力量》说课稿(精选8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速度与力量》说课稿,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速度与力量》说课稿
关于《速度与力量》说课稿
本人担任高二(3)班的教学,本班人数35人,男生14人,女生21人,上课的教材是力量练习中的第四次课和速度练习中的第四次课次。本次课的设计是根据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上下肢、腰腹部的肌肉力量;进行接力跑教学,积极营造竞争气氛,强化规则意识;激发学生跑步的兴趣和相互协作意识以及体验竞赛中的竞争情绪;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积极探究,提高自我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本课教与学的难点和重点是如何在提高力量的同时,使全身的肌肉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创新的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能用。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辅助教学,给学生以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营造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努力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观察思考、模仿实践、合作学练等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本次课通过教学预计本课整课密度为45%,基本密度为32%,平均心率为126次/分。使用的场地为操场,跑道以及16只实心球。结束部分利用意念放松来达到目的。
篇2:速度与力量作文600字
速度与力量作文600字
今年暑假,姨妈和姨父带我去体育馆打保龄球,这是一次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我从体验中得到快乐。
走进体育馆,我们直接来到了保龄球馆,一排排金色的球道吸引了我,场馆里的叔叔提醒我们,每人必须换上球鞋,因为木地板太滑,这样可以防止摔倒,还可以保持球馆内的清洁卫生。于是我选了一双最小最合适的鞋,跟着姨妈、姨父走进了球馆。
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我都会打,唯独不会打保龄球,所以我对里面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长长的.球道光亮如新,球道的尽头摆放着三排瓶子。姨父看出了我的好奇心,开始给我介绍游戏规则,并告诉我一共有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球,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重量,我从中选了一个最轻的黄色,便跟着他们有模有样的玩起来。
他们让我右手拿球,用自己的三个手指放进球体上的三个洞里,牢牢抓住球,并叮嘱我说:“助跑的时候脚上要稳,力量要大,速度要快,这是速度与力量的考验。”我拿起球,向前小跑了几步,用出吃奶的劲,把球抛出去,哎!因为力度太小,球直接进了偏道。
第二局开始了,我使出浑身解数,用力一抛,呀!这次又用力过猛,球还是偏出了跑道。我不服气,又开始了第三局的考验。
这次我把握好力量,控制好速度,均匀的抛出球,哇!终于打中了,而且全进,虽然此时的我已汗流浃背,但我还是像兔子一样高兴地蹦了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打保龄球,看似很简单的事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握球,跨步,用力,速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方法和技巧,这让我受益匪浅,既让我体验了乐趣,又经历了速度与力量的考验,我再次感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篇3:路程时间与速度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呈现了一个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意义,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实际运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每时行多少千米的问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解但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不明白,相对来说,对速度概念现实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决定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单位。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学习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
构建并运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学模型
5、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现实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法的指导贯穿始终,使的教法和学法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借助情境,建构数量关系,搭建数学模型。
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模型
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刘翔夺冠和羊村选一名参赛队员两个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顺利帮助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当路程相同,谁用的时间少,谁的就速度快;当时间相同,谁跑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就快。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环节二:借助情境,建构数量关系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情境,分析题意,引出矛盾。用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会帮它们比快慢吗?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初步感知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感受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第二结合线段图进行比较。线段图是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时将线段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能读懂线段图,体会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揭示数量关系
教师通过对比较方法的总结,引出小汽车1时行60千米,即汽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教师这样来引导:速度怎么求?你会求吗?12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0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3)、运用数量关系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生自主总结出数量关系后,马上引导其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矛盾,顺理成章的进入速度概念的教学,完成练习后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原来它们的速度都是12千米,它们的速度相等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速度虽然都是12千米,但它们所指的时间段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顺势进入速度单位的教学,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对速度单位这样书写的必要性更能理解,从而巧妙的突破难点。
4)、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本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等帮助学生感受速度的快慢,理解速度的内涵。
环节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模型
路程、时间、速度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利用教材63页的两个教学情境,通过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每个数据表示什么?你能根据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丰富的情境构建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数量关系。总结归纳出三个数量关系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数量关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环节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闯关形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分层训练,并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第一关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关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时间,也可以比路程,还可以比速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是直观教学的体现,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展现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生为本”,发展思维,张扬个性,享受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篇4:《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4页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会比赛实况。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板书: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
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①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距离
②我坐摩托车用了10分钟
③小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演示)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3)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4)师指导:他们每分钟奔跑的路程实际就是他们的速度。
(5)师: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全班齐读。
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
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
3、学生活动: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速度。
4、课外知识补充:了解一些关于速度的知识。(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师:你知道吗?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发现、总结。(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课件演示)
题目二: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①师:谁来说说图意?你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
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表格练习:(课件演示)你会列式吗?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口答算式并说出计算依据。
3、生活实际问题: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4、扩展练习: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课件演示)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估计能到达吗?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刘翔: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8.5米/秒)
谁跑的快?
路程 ÷ 时间 = 速度 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狗:300 ÷ 5 = 60米 小狗:60米/分
小兔:280 ÷ 4 = 70米 速度= 路程 ÷ 时间 小兔:70米/分
小猴:250 ÷ 5 = 50米 小猴:50米/分
小兔跑得最快,平均每分钟跑70米。(读法)
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路程 = 速度 × 时间
时间 = 路程 ÷ 速度
篇5:数学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促思
1.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
师:同学们,这是助学单的第一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昨天是怎么想的?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展示,并且进行互动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几个词(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请大家结合实例想一想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
同学们紧互动交流。
总结:这样我们把每分钟、每小时等等这样的时间可以叫做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行驶的米数或千米数就可以叫做(速度)
师:那速度单位应该怎么写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解
师:学会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走了9千米,这里的9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师:看来表示速度的时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个单位时间行驶的速度
课件出示:刘翔的速度是9米/秒,蜗牛的速度是9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师:哪里错了?
师:我们如果让刘翔和蜗牛比赛,滴答一声谁出去了?谁还在后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了速度、时间和路程,想一想老师接下来会提问什么问题?
学生猜测
师:没错,我们开始解决助学单的第三个问题,结合实例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现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互动交流,我们理清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再互相说一说。
三、拓展延趣
师: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去玩一个闯关游戏,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可爱的熊大熊二被光头强绑架了,你们愿意参与营救活动吗?
四、巩固练习
1、第一关:先说说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再填写下表(课本100页的1)
师:这是三种交通工具的形式情况,仔细观察,解决第一个你打算用到了什么关系式?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30÷2=15
师:第二个有关摩托车的,你能解决吗?第三个呢?
师: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时
(3)240÷60=4小时
师:请问第一个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两道题都没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请看
3、第三关: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每小时做得朵数×时间=一共的朵数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钟打100个字,5分钟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个字?
生:100×5=500 (个)
师:你能像上个题一样说说这个题的关系式吗?
生:每分钟打的字数×时间=一共打字个数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营救出熊大熊二,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仔细观察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然后回忆下刚上课时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老师等等你,仔细考虑一下
师:在数学上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我们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
师:这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关系式上。希望你带着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回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把本节课知识整理在思维导图本上,善于总结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篇6:数学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
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篇7: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4页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 、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会比赛实况。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 (板书: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 。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
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①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距离
②我坐摩托车用了10分钟
③小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演示)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3)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4)师指导:他们每分钟奔跑的路程实际就是他们的速度。
(5)师: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全班齐读。
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
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
3、学生活动: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速度。
4、课外知识补充:了解一些关于速度的知识。(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师:你知道吗?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 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 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0 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发现、总结。(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课件演示)
题目二: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①师:谁来说说图意?你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
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表格练习:(课件演示)你会列式吗?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口答算式并说出计算依据。
3、生活实际问题: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4、扩展练习: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课件演示)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估计能到达吗?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 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四、回顾反思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刘翔: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8.5米/秒)
谁跑的快?
路程 ÷ 时间 = 速度 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狗:300 ÷ 5 = 60米 小狗:60米/分
小兔:280 ÷ 4 = 70米 速度= 路程 ÷ 时间 小兔:70米/分
小猴:250 ÷ 5 = 50米 小猴:50米/分
小兔跑得最快,平均每分钟跑70米。(读法)
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路程 = 速度 × 时间
时间 = 路程 ÷ 速度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篇8:数学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数学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