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教学设计(精选14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教学设计(精选14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教学设计,本文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结合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竣工、轰动”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用“否则、赞叹不已”练习说话。
(二)能力训练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画图、讲解,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理解创新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组织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主动深究新知。
(二)学生学法
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主动探索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难点
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能克服坡度大的问题。
(三)疑点
居庸关隧道能不能用中部凿井法?
(四)解决办法
围绕中心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弄清“人”字形线路是怎样解决坡度大这一困难的。疑点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课上教师把所学的内容巧妙地融人各种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重点、难点和疑点给予适当诱导和点拨。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詹天佑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一讲他的故事吗?
3.教师补充介绍詹天佑。(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读字幕投影,找出中心句。
这里要让学生注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使之对詹天佑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可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时作批注的习惯。
(四)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交流过程中,要求各小组长把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质疑
学生质疑,有些学生之间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有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自由探讨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探究
1.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的第3句话。可抓住“第一条”。“完全”等词语来理解。“第一条”说明过去的铁路都是有外国工程师参与修筑的,这一条是詹天佑首开先例,可见意义之大。“完全”就是说京张铁路的修筑都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
2.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短语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如:“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接受任务”)
(2)模拟采访。
教师来当小记者,设计几个与本段内容有关的问题去采访同学们。如“帝国主义者为什么想错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3)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意思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这条铁路。再过几十年也修不了,要修这条铁路,只有依靠外国人。
(4)教师小结。
19,正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啊!
(5)指导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对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围绕中心词,学习课文第三部分(4――6自然段)。
(1)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自学“勘测线路”,主动探索学法。
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先提出几个提示性的问题,如:①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②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可抓关联词语,可抓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可抓重点语句等。进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詹天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教师不须多讲,学生自会明白。
①学生画草图。(可让一个人到台前画。)
②学生对照图进行讲解。
③引导: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时间,缩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这是本文的疑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辨中明理。)
④指导朗读。
(4)演一演,学习“设计线路”。
①读课文,思考: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
③演一演。
教师可用多媒体软件,演示火车爬陡坡的过程,条件稍差的,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最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认真理解。)
③练习朗读,边读边想像。
④教师小结。
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
篇2:六年级上册语文詹天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至结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因此,本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及“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将适时运用课件演示,促进学生对詹天佑这种创新思维的理解。
教材简析:
本文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有代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詹天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詹天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一说?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由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等)
对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詹天佑是一位。
(板书:杰出爱国)
2、回忆一下,詹天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3、这条铁路从南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然而詹天佑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他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个问题。
二、浏览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标题概括
1、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4—6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朗读、画图、演示等方法)
2、交流,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适时板书)
三、学习4自然段,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1、我们先来研究勘测线路,读读第4自然段,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既然修筑铁路有那么多的困难,还有帝国主义的嘲笑,为什么詹天佑会毫不犹豫的接受任务?他是怎么想的?
(相机出示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这是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修筑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如果修得不好,帝国主义国家看中国人笑话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
(2)如果铁路修好了会怎样?你能用“不但……而且……”来说一说吗?
(3)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么读?
练读→指名读。
3、詹天佑还怎么说、怎么做的?
(预设)
交流品读以下几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1)句子1:(课件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思考讨论:“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B、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C、谁能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读出来?
D、假如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勉励工程人员呢?谁来读读这句话来勉励一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E、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不是)
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请女生读)
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请男生读)
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既严厉而又勉励工程人员——(请男女生齐读)
(2)句子2:(课件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A、(指名)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B、请大家读读这几句,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詹天佑跋山涉水的身影、布满血丝的眼睛)
C、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
D、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
指名读。
小结:正是因为詹天佑有这样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样说。
四、学习5、6自然段,体会“杰出”的智慧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2、默读5-6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给居庸关、八达岭画一张施工图,用箭头表示;借助课文中“人”字形线路的解释,说说火车爬陡坡的方法。(火车可用你身边的.学习工具代替)
3、交流反馈。
(1)(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施工图)这样两端凿进施工会有什么困难?难怪詹天佑他要在峭壁上定点、测绘,难怪他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2)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
(3)既然中部凿井法能缩短工期,为何不用在居庸关?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詹天佑能够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总结出詹天佑的才干智慧和创新精神)
(4)詹天佑成功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但是,到了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
是啊,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经过青龙桥时是怎么爬陡坡的呢?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画的示意图?
(指名学生说,师边动画演示边总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好吗?为什么?
看了詹天佑的设计,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总结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或者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五、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如何?
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想象写话: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已过去了一百年了,但他伟大的爱国情感和非凡的创造才能仍激励着我们。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交流,点评。
3、总结全文: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毅然接受任务,他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首创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人”字形线路,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成功地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在我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完善小练笔,抒发真情,写出你心中的詹天佑。
七、板书设计:略。
篇3:六年级上册语文詹天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录像老师,建构阅读话题
现场老师: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将配合光盘中的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詹天佑》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回顾难忘岁月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铜像落成了,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题写吗?
现场老师:速读课文,找到你认为最准确的句子。
2、录像老师: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课文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现场老师: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划一划能表现詹天有杰出才华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
3、现场老师: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三、精读:深入研读内容,体会创新设计
1、现场老师:出示相关图表,同桌讨论后尝试用笔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2、学生讨论完成图表。
3、录像老师:讲读相关语句,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现场老师: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演示火车上坡的过程
5、录像老师: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上火车上坡的过程及讲相关故事。
四、品读:再现动人细节,感情朗读课文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杰出佑来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
现场老师: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录像老师:在修筑铁路的四年1400多个日子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詹天佑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关语句。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抓住文本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现场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教师引读:
师: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这时,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的,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4、现场老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让人感动的细节,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体会课文深意
1、录像老师: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的表现呢?
现场老师: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边读相关句子,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边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久久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现场老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回顾那一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静的,谁来读读让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静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主要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涧;技术条件落后;国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压力)。
3、学生交流体会。
4、现场老师过渡: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六、活读:倾诉满腔情怀,升华爱国热情
1、现场老师: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在张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铜像。孩子们,假如这一天,你亲眼目睹了铜像揭幕,我想,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话儿对詹天佑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课文里刚刚学过的词语)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2、现场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诉说心理话吧……
3、现场老师: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脑子里,出现得最多的画面,是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断。19,詹天佑拖着重病之躯,登上长城,深情地说(师朗诵):“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4、录像老师:学习一首有关詹天佑的诗,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七、附:板书:略。
篇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课文,其中10篇精读课文,11篇略读课文。第一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专题,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第二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第三单元以“深深的怀念”的课文的学习为主,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第四单元围绕着“外国名篇名著”,学习了本组课文,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第五单元教材围绕着“科学精神”这个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第六单元教材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专题,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除去第六组,本册教材共有五个语文园地,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全册共安排了三次“资料袋”,五次“阅读链接”。
三、全册教学要求:
1、本册要求会写80字。会使用字典和词典,有一定否认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细心观察,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8、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章的阅读,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9、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浏览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
10、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用普通话,注意语言美。
11、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3、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4、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5、文言文中古今字义不同时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6、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7、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
8、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作者融入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9、领悟课文让人感到的地方,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10、在经典故事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感受人物的栩栩如生。
1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1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单元 13课时
二单元 13课时
三单元 13课时
四单元 13课时
五单元 13课时
六单元 13课时
古诗词背诵 14课时
综合复习 13课时
共105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上好课,备好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备好课,进行创新性教学,有创新意识,不受经验和套路的束缚,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独辟蹊径,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思路,选择教学方法。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抓好学生的习作训练。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力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成长,多读书,充分利用阅读课,结合蓓蕾读书工程的实施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训练学生善于积累,有话可写,方法灵活,新颖,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
篇5: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3、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⑴ 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⑵ 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
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⑴ 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⑵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⑶ 背诵第6、7自然段:
① 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A、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B、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②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③ 同学互背。
④ 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6: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什么事演讲词的特点。
2.课件出示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3.介绍毛泽东和张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思考:演讲的听众是谁?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分五层讲;意思分别是: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2.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四、学习第三段。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加以论述。
3、每句说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五、学习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各层层意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标是彻底地、完全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六、学习第六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的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演讲人:毛泽东
听众:根据地军民
背景:张思德为革命牺牲,送葬的追悼会。
篇7: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语句投影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
篇8: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
篇9:六年级语文下册《牧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三、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二)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版块三、细读赏析,品出“趣”。
1、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2、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品。
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听到了牧童的笛声。)
①透过“铺”、“弄”,体会诗句画面的张力。
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一片的原野?(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师:“铺”将草地全景式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牧童吹着清脆悦耳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③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传达出来了。刚才抓住重点字“铺”,“弄”字去体会诗句营造的意境,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弄)
④引导学生体会“六七里”与“三四声”的虚指意味。
a、师:在这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你发现了什么?
b、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
(2)读。
①当置身于这一片广阔茂盛的草地,听着耳边时远时近、悠扬飘渺的短笛声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
②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指名读)
③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男生齐读)
④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
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⑤师:这是一个孩童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着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
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⑥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⑦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生齐读)
这样的生活真是——?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如此悠闲快乐、自在轻松,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我请全体女生读,读出你们的向往。(女生读)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生齐读)
篇10:六年级语文下册《牧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
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1、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2、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
(1)小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
(2)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3)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4)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1)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2)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3)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4)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1)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板书:弄。
(2)“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3)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4)出示:“抓重点字 体会诗意” 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
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1)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2)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3)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4)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1)出示:“学看注释 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齐读。
(2)“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
篇11:《灯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灯光》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 的围 ,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板书设计5 灯光
勾起回忆 | 战斗开始前
| 回忆往事 | 战斗打响
照应开头 | 战斗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上一堂课学的课文。
2、作者是怎样想起这段往事的?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漫步、清明节、(漫步是没有目的的悠闲地走。清明节是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这个时候很容易想起革命先烈。)
3、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再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
三、学习结尾部分
1、学生通过,弄清璀璨华灯的意思。
2、我怎么会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爱的战友?(一是见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3、教师小结:这个结尾部分和开头都写的是现在,相互照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下回忆往事,包含着不忘不过去,应该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准备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准备缩写第二段。
板书设计
5 灯 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幸福生活
| | | |
| | | 多好啊 |
| | | |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生命换取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照耀 漫步 挺进 微弱 双膝 漆黑 憧憬 千钧一发 豫皖苏
二、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导读思考 练习第六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这一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非曲直947年初秋;二是那一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三、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检查了解缩写情况。
四、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设计5 灯 火
缩写 一写清时间 二交待战斗任务
三战前营长怎么做 四营长的表现
五营长牺牲
《灯光》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灯光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几十年前,能够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光》一课,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相机板书:灯光
二、初读课文,思考:《灯光》写了一件什么事?你发现在写作顺序上它与我们所学的哪一课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学习。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三、课文的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是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语句加深理解课文,注意文中有关描写灯光的句子。
重点语句提示: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注:尽量地让学生自己说,多说,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想,这样才会更有效果。
师问: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与他的壮举有什么联系?
四、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提示:要求学生先找到多好啊!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对于郝副营长的回忆,是天安门广场上群众对于灯光的一句赞叹多好啊引出的。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1)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2)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板书设计:
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多好啊) 引起美好回忆
孩子在电灯下读书(多好啊)向往与憧憬
灯光 让孩子们在那样明亮的灯光下学习(多好啊)为之献身
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寄托哀思与愿望)
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好好珍惜!
篇12: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语句投影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讨论、交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
篇13: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本班六年级有学生19人,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敏捷,自读自悟的能力强。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a谁学下棋?
b怎么学下棋?
c学得结果怎么样?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与说出两则寓言的意思。
3,说出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九、附板书: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
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3、理由: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十、教后记:
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在遣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的短句,流利地朗读,使学生首先遇到的问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篇14: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螳螂捕蝉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2许多大臣都反对吴王攻打楚国,吴王很固执,也很生气,他下达了一道命令,谁来读一读?齐读。
3这是一道怎样的命令?(死命令)什么是死命令?
4吴王下了这样一道死命令,还有人敢去劝阻吗?
5少年凭借什么去劝阻吴王?
二精读
(一)9、11自然段
1谁来给我们读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少年给吴王讲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什么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件挺有意思的事?(9和11)
3这三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你自己画一个示意图。
4指名到黑板上,用卡片演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5它们心中都在想什么?课文中哪一句话讲了?(11段最后一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6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或者同桌讨论共同学习9和11自然段,先读一读,再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的祸患
螳螂
蝉
黄雀
7他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1)如果你是蝉,你在想什么?(指导朗读,把这种高兴、自在读出来)
(2)螳螂,找出描写螳螂动作的词语,从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螳螂已经蓄势待发,时刻准备好捕蝉)动作描写,写出心理和特点。我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动作描写去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3)黄雀又在想什么呢?
8小结蝉、螳螂、黄雀、都对眼前的利益志在必得,却忽视了身后存在的危险。
9读9、11自然段,用朗读体现这一危急的时刻和紧张的气氛。
10少年想要借这件挺有意思的事告诉吴王什么道理?
11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齐读)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12吴王明白了什么,用卡片摆一摆,揭示吴王明白的这个道理。
13这是一句多么有哲理的话,读一读,再读一遍。其实我们用八个字就能概括这个深刻的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4读到这,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二)体会人物特点
1少年用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很轻松地劝说那位下了死命令的吴王,现在吴王知道这件挺有意思的事,有意思在哪了吗?(吴王知道这件事其实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只是他当局者迷,看不清楚而已)那这位讲故事的人,究竟是位怎样的少年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体会吧。
2自读3—11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少年的什么特点。
交流:有决心,有耐心: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聪明:选择在花园里等候吴王并讲述故事
有计谋:什么是计谋,在合适的环境下,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正确的意见让对对方接受,这就是计谋。
三总结
1聪明的少年用计谋,让专横固执的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1)课文内容
(2)写作手法
四练笔
1用上一连串动词,写出一种动物或者人物的特点或者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