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锦集16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锦集16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本文共16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 1000千克。
教学难点:
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同学的体重
师:昨天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根据自己的体重能估计一下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师:为什么同学们在估计这位同学的体重的时候都用 “千克”而不用“克”呢?(学生答)
师:“谁再来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学生回答后,教师说:“咱们班同学的体重大约在30千克左右。”
2、引入“吨”
师:育红小学三(1)同学的体重和咱们班的体重差不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认真观察统计表,体重在多少千克左右。昨天我给同学们留了个家庭作业,计算出30人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回答)
师:1014千克也可以说大约1000千克,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生答“吨”),1000千克也叫1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吨”。
教师揭示: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吨”可以用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1t=1000kg。那一吨有多重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感受1吨盐
同学们平时都拎过东西吗?
(1) 现在每组同学有两袋沙子,每袋盐重10千克,请每人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来(学生拎沙子)都谁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来了,谈谈你拎沙的感受。想一想你拎多少次10千克才是一吨呢?
(2) 一袋10千克,两袋一共多少千克“(生答20千克)如果把两袋沙子同时用一只手拎起来,你有信心吗?(生答有)好,那你就试试吧!(生拎沙)都谁把20千克的沙子拎起来了,你感觉20千克的沙子怎么样(生答)还有没拎起来的吗?(生举手)你为什么没拎起来呀!刚才拎起20千克盐的同学想一想,拎多少次的总和才是一吨?
(3) 选出两名同学,比一比谁的力气大,下面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加加油,打打气。(生进行拎赛)下边的同学有没有敢挑战这个千克数的。(再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拎沙)老师宣布,咱们班的大力士就是这名同学。还有不服气的吗,课下还可以再挑战一下。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大力士 ,刚才你拎起了多少千克的沙,感觉怎么样?几个这样的 大力士才能拎起 一吨的盐呢?
(4) 咱们把这些沙摆一摆,一袋一袋的数,(1.2.3.4.5)一排摆了5袋,摆了2排,是多少袋,(10袋)多少千克(100千克)?街上看到的三轮车一辆一次能运走吗?摞两层是多少千克?三层呢?那十层是多少千克?(生答:1000千克)它是多大一堆,它有多长,多宽,又有多高?一辆三轮车还能装下吗?你们再想一想什么样的车能一次把这堆沙运走?(学生回答)
2、再次感受“吨”
师:刚才在汇报的时候,咱们班的每名同学的体重大约在30千克左右,在计算育红小学三(1)的同学体重的时候,30多名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30多名同学的`体重吧!这么多同学的体重加起来才是1吨。那现在你觉得1吨怎么样。
3、教师小结:
“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这个单位与你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相比怎么样,它是用来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单位。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用“吨”作单位的呢?
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让咱们一起看一下吧!
四、练一练
1.动物过桥,为什么他们几只能同时过桥呢?引导学生算一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练习
下面是小明在学完“吨的认识”后,写得一篇数学日记,有些质量单位用错了,请你先找一找,想一想为什么错了,再帮他改一改。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的芹菜,2吨西红柿,3千克的鸡蛋,每个200克的苹果8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师:我们应该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记录生活,养成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篇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案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我们日常的交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二、步行中的数学问题
1、边谈话边出示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图片,理解图意。
①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②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小东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
2、先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6510=650(米)
②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650+650=1300(米)或6502=1300(米)
③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路?
1300+1300=2600(米)或13002=2600(米)或6504=2600(米)
3、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126=72(秒)的错误。]
②帮助解决问题:小东共上了几层楼?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从1楼到6楼共走了几层?(5层)
③订正:小东从一层到家的时间是125=60(秒)=1分
三、买火车票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出示问题,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①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先明确689千米是在671~700千米之间,找到相应的.票价为每张156元;买4张就是1564=624(元)
②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1913=573(元)500元不够
③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310元)
④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票价+手续费=3102+52=630(元)
四、线路图中的数学问题
1、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独立观察并思考: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估计走哪条路最近。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算一算: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两方面结合起来。)
280+150+190=620(米)
五、课后实践活动
1、找一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与同伴说一说。
2、交通标志知多少:通过向父母长辈、交通警察请教,上网、看书查询,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
篇3: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课件
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从各种图形中区别出四边形。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看谁眼尖嘴快说出它们的名字。(出示各种图形)
2.看来同学们都没有忘记咱们学过的这些图形,(出示主题图)我们现在在这幅校园图中找一找,都有哪些图形?指出:看来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图形--四边形。(板书课题)
3.画一画:同学们,你们想象中的四边形会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一定对四边形有很多的想法,根据你的想象,动手把四边形画出来。
4.讨论四边形特点。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画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画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
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1)提问:看着同学们画的这么多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2)结合图形归纳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校园主题图中,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
2.在我们周围你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出示:生活中表面是四边形的物体
3.出示图形,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在众多图形中找出四边形,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
(三)动手操作
1.剪四边形。
提问:如果老师请你剪一个四边形,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可以使自己剪的是四边形。(老师给了小朋友一些白纸,想请你动手剪成四边形,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的特点,能不能根据你们发现的特点给这些四边形分类?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小结:通过同学的分类,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四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相等。
(四)课堂小结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篇4: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课件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课题:四边形)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
你认为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生自由汇报)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学校的校园)
师:其实,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有很多图形?你能不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你认识的四边形来?下面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先自己找一找,再和同桌交流。(生汇报,师贴图形)
师: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四边形,为什么它们都叫四边形,到底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和它交个朋友,认识四边形。(板书:认识)
二、探究展示。
(一)认识四边形 。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四边形,然后共同探究:我们所找到的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板书: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大家看这是四边形吗?为什么?(四条边不是直的)对了,一定要注意是4条直的边。(直的边加点)
(二)判断四边形,巩固对四边形的认识。
师:原来四边形有这样的特征,请大家齐读。(生齐读)
师:你认为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师:大家看,这幅图里面就有不少假的四边形混进来了,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金睛火眼找出真正的四边形来并涂上颜色吗?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1)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后可以在小组内小声交流。
(2)指名汇报。(出示35页的例1的图)直接让其他学生判断,找错误,说理由。特别是要说明不是四边形的原因。
师:大家可真聪明呀,能准确的找出四边形,非常好。下面你们愿不愿意当小魔术师,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变成四边形呢?
(三)把四边形分类,加深认识四边形。
(课件出示例1中的部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
师: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
师:大家可以看看温馨提示(出示课件温馨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组织全班交流,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分类标准。
(四)围四边形
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又成功地进一步了解了四边形。那在钉子板上,你能围出四边形吗?
(五)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通过大家的认真学习,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师: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表面形状是四边形的物体,看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
(六)游戏:
师:大家看,小猴下山摘桃,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课件出示谜宫图,小猴要朝着画有四边形的路牌方向前进才安全。)
师:大家先自己好好想想怎样走才能摘到桃子。
(生开火车说出小猴每次该选几号图形。)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篇5: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说一说。
1、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按顺序背,选背。
2、看图说一说。
○ ○ ○ ○ ○ ○ ○ ○
○1每份有( )个○,图中有( )份,一共有( )个○。我们也可以说( )个( )是( )。
○2有( )个○,每( )个○分一份,一共分成了( )份。我们也可以说( )里面有( )个( )。
3、4个5是( ),32里面有( )个8。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把几个物体分成一份,其实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学一学、议一议。
1、让学生自学P50例1,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让学生看书上P50例1的图,阅读相关的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上画了几种萝卜?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2两个两个地圈,不带叶的胡萝卜圈了几次?红萝卜和白萝卜圈了几次?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师画出三种萝卜。
3、学生汇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4、指着胡萝卜和红萝卜,让学生上来圈一圈。
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里面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就是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在图下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学们,你们是这样圈的吗?
5、学生试着圈一圈白萝卜,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白萝卜有10根,画黑板上,那10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准备怎样圈?
打开书,请大家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那10根白萝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同桌互相检查,同时请一个学生上黑板圈一圈,集体订正。
从上面可以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6、议一议。
根据你圈的情况,比较一下,你准备把哪种萝卜看作“1倍的量”?其他两种萝卜都与它相比,分别是它的几倍呢?
三、做一做、练一练。
1、自己完成做一做1,绿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每3片为一堆可以圈出几堆?请你圈一圈,说说黄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几倍?你能圈出蓝圆片是绿圆片的几倍吗?
2、圈一圈,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个( )个地圈,△圈了( )次,○圈了( )次,○是△的( )倍。
○2( )个( )个地圈,△圈了( )次,□圈了( )次□,□是△的( )倍。
○3想一想:( )个( )个地圈,○圈了( )次,□圈了( )次□,□是○的( )倍。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倍”。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倍?课后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课件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二、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三、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篇7:数学三年级上册广角课件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广角课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的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有条理的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三、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学什么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名侦探柯南吗?(想)他的经典台词是什么?(真相只有一个)柯南是一名优秀的侦探,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开许多不可思议的谜团。你们想成为像他那样出色的大侦探吗?侦探学院招生了,有谁想参加?赶快报名,名额有限啊?
2、游戏导入
师:这么多小朋友愿意来参加,真是太好了。那么就让老师来考考大家。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看谁能争取到侦探学院的名额?老师想请两个孩子做老师的小助手,一起合作完成,谁愿意来?(指名上来)
师:(将装有人民币的信封交给孩子)在这两个信封中装有两张不同面值的纸币。
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面值的纸币?(生猜)
师:大家猜什么的都有,到底是哪一个呢?你们能确定吗?看来缺少条件:请看提示一,他们手里拿的分别是5元纸币和10元纸币。
请你们猜一猜(生猜)有不同想法吗?(生答)
师:这两种情况到底是哪一种呢?你们能确定吗?(不能)看来还是缺少条件。
师:请看第二个提示,张亮同学拿的不是5元的纸币,根据提示二,你能猜出什么?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答) [你很会思考。]
师:现在请两位小助手亮出人民币,揭晓答案。你们猜的很准确。同时也恭喜你们都获得了侦探学院的入学名额。
3、引出课题
师:对于刚才的游戏,你想说什么?(生答。)
师:是啊,在猜测的时候,不能随便乱猜,而是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叫做推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4、出示学习目标
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指名读 齐读
(二)我来学
1、分析问题
师:了解了学习目标后,我相信侦探学员们一定更有信心。侦探学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侦探学院,开启神秘的推理之旅吧!
首先,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出示例1)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你能判断出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主题中,你知道哪些重要的信息?(生答)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答)
师: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把解决问题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现在开始吧。
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他们三人拿的是什么书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小组汇报)
描述法:(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又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他肯定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剩下的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板书(是 不是 就是 描述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
2、在推理过程中还会运用到其他方法,那么你能不能用连线法来试着连一连? ( 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3、还有一种方法叫列表法你们能试一试吗?(学生汇报展示)
4、小结
师: 无论是描述法、连线法,还是列表法,在推理时都要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经过有序的思考,才能推出结论。描述法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简洁、直观。因此描述法和连线法比较常用,而列表法不常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涉及到。
(三)我来用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侦探学员们表现的都非常的出色。柯南知道了,想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他的考验吗?(愿意)
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打开通关之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说出通关密码?
第一关:判断
第二关:推理(一)·(二)
第三关:连一连
第四关:游戏——猜图形
第五关:神探出击
小游戏:恭喜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有序思考的好习惯顺利地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大侦探。那么紧张的游戏过后,就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吧!(律动放松游戏)
(四)我来思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结合板书,师及时评价。)
师总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了推理的大门。老师希望孩子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时,进行一下简单的推理,排除一切不可能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答案。
篇8: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28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课时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
篇9:三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6 12 24 ( )
(2)128 64 32 16 ( )
(3)8 24 12 36 18 54 27 ()
篇10:三年级上册数学口算乘法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口算乘法课件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P56、57 例1 例2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答题纸、小棒。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你都玩过什么游戏?
2.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
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图上有很多游乐设施,有游乐项目价目表…..
3.课件出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再指名汇报)
生1:做旋转木马要每人5元,4人要多少钱?
生2:做激流勇进每人10元,5人要多少钱?
生3:做过山车每人要12元,6人要多少钱?
4.哪些算式你能计算出结果?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1)指名答题,会计算的算出结果
(2)观察不会计算的算式的.特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⑴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例1问题)从图和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列式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生1:20×3=60 想3个20的和,也就是20+20+20=60
生2:20×3=60 想: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生3:20×3=60 想:10个3是30,那么20个3就是60.
生4:20×3=60 想:因为2×3=6,所以20×3=60
⑵动手摆摆,理解算法。
师:你能根据算式的意义用小棒摆一摆,并讲讲口算方法吗?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选出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⑶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想一想;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推算出200×3得多少呢?
①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算出口算方法及结果。
②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0×3=600,200就是2个百,2个百乘3就是6个百,就是600)
③把正确的口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⑷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一个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整百“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
提问:如果有3位学生坐过山车,要花多少钱呢?(出示教材第57页例2问题)我们该怎样列式?又该如何计算呢?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12×3=,并试着口算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口算方法。
(3)集体交流
生1;12×3=36,想;12+12+12=36
生2:12×3=36,想:3×10=30,3×2=6,30+6=36
(4)摆小棒掌握算法
想一想,12×3的意义是什么?(3个12)
根据12×3的意义,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来。
小组互相说一说口算顺序。学生边说,边动手操作。
(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是30根小棒,再拿出表示3×2=6,3个2是6根小棒,合起来是36,30+6=36)
教师板书;12×3=36,想:3×10=30,3×2=6,30+6=36
(5)拓展延伸
追问:12×3我们会算,12×4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口算过程用小棒演示一下。
让学生把正确的口算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强调:一个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整百“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下面我们再回到游乐场去边玩边算吧:
(1)乘激流勇进每人10元,8人要多少钱?
(2)乘登月火箭每人8元,30人要多少钱?
(3)坐过山车要12元,8人要多少钱?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1: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一个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生2:整十数乘一位数,可以把几十看做几个与这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再乘得的积的末尾再填上1个0;整百数用同样的方法,在乘得的积末尾再添上2个0w
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一个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4;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五、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1 20×3=60 想: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00×3=600
例2 12×3=36,想:3×10=30,3×2=6,30+6=36
12×4=48
篇1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 1 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义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87-88页,及练习十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区分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机、录像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一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并概括总结:“一日就是一昼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一夜.”
教师: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时呢?(板书:一日=24小时)
拿出钟面模型,请同学演示一日时针所走过的时间.
教师:刚才××同学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能在钟面上调出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指名学生操作.)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是几点?(7点)这样说准确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几点?(晚上7点)
引导学生说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预告节目时是怎么说的呢?(19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24时记时法)
[由设问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出课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二、探究新知
1.24时记时法.
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教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生: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录像显示,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12小时)
(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教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生:下午1时)
教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教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熟悉的场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词,使学生赏心悦目,联想活跃,兴趣浓厚.]
2.24时记时法的写法.
教师讲解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 写作8∶30上午 12时24分 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 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 写作21时10分
3.反馈练习.
(1)第88页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
4.教学例1.
一列客车18时20分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由于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点,把时刻变为时间是复名数;学生列式较困难.所以,只要求口答.
同学们拿出线段图,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教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使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指导启发学生看图,计算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概括总结: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下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两段合起来就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投影):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5.教学例2(阅读教材第88页例2并讨论).
(1)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2)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适当提示将营业时间分为上、下午计算.
(3)第二块牌子又是什么计时法?又该怎样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呢?
概括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
[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巩固发展
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2.妈妈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3.选择填空:小平去看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①8时 ②17时 ③5小时 ④17小时
4.抢答题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
(2)一个展览馆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长时间?
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题目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全课小结(略)
四、作业
教材89页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24小时计时法
篇1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一、谈话引入课题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一张是“生”,一张是“死”,抽到“生”就可以获救,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请问,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么?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板书:可能(不一定) 一定 不可能【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介绍学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两种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猜想】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出示课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填在书上。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实践探索。
(1)【操作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组长负责)。
(2)【验证】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深化认识】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延伸:如果要一定摸到黑球,该怎么办?
如果要黑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怎么办?
四、实际应用
1.试一试(1)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试一试(2):让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 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课本85页练一练)
2、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分别摸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出示课件】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冬天会下雪),内陆地区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学生回答),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天不太冷,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说一说活动
【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平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把结果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自我问答: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与此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14: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日历,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会计算从哪年到哪年是几周年,从哪天到哪天是几天,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
2. 会计算周年、经过天数,会根据一些相关提示推算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时间和推算星期几。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年当中都有许多节日,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节日依次写到黑板上。
1. 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
2. 其实这些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大家要牢记它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 指导学生看日历。
随便翻开一页日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2. 分别在今年的日历上找到各个节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结合各个节日的特殊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用年、月、日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今年的日期,老师不用看日历就能推断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不信就试试。
生提问,师回答。
你们想不想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师交待方法:先算间隔时间(天数),用天数除以7,如果没有余数,即为原星期几;如果有余数,从起始的星期几往后推出余数所表示的天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见教材P72—练一练
篇15: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
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20×3=60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12×3=36
(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0×4= 10×6= 10×7=
20×4= 40×6= 60×8=
12×4= 23×2= 34×2=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篇16: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课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
2.借助实际操作,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考虑到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陌生,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小布艺这件物品,结合实际生活中,工厂生产小布艺前都要先剪好材料的实际需要,提出“生产两种小布艺,怎样确定每个小布艺的共边需要剪多长?”的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合作研究解决。在交流小组不同测量方法基础上,通过“花边的长就是小布艺布料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接着设计了指出硬币面、课本封面、课桌面边线的活动,进而告诉学生“它们边线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学情分析:
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流程预案:
一、情景导入:
(课件):秋天到了,秋姑娘带着礼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出示:叶子)秋天到,落叶飘,秋姑娘用这美丽的叶子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装扮我们的秋天。这份礼物,你喜欢吗?快拿出你的来看看吧!
二、实践探究:
(一)描周长
1、选择出你最喜欢的一片叶子,把它的轮廓描在纸上。
2、说说你是怎样描的?
3、刚才我们所描的叶子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叶子的周长。
4、看蚂蚁爬叶子和蜻蜓的图形,介绍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二)摸周长
选择身边物体某一个面,摸一摸它的周长。
(三)量周长
1、量生活中的周长:腰围和头围。
2、量老师给的物品的周长: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先估一估,再实际去量一量,算一算。
小结: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就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
3、量一量、
估计 测量
铅笔盒盖面的周长
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鞋底面的周长
三、拓展练习:
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可真不少!现在,小蚂蚁就遇到了困难,你能来帮助它吗?秋天,小蚂蚁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了。它背了这么多的东西,现在有两条回家的路,就请你帮它选一条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春季,希望大家能从现在开始,走好每一步,来迎接人 生最灿烂的丰收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