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共13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共1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本文共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
篇2:《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1
《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
篇3: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不少段落运用了描写。这篇设计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1.导入,介绍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突出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的先行者。
2.请去过中山陵的学生介绍中山陵。
3.诵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音:fQ遥悖瑷n灵柩jiù坡陀tuü牾茫妯辈未恚悒ィ睿悖酲跋讼福iān等。
4.结合探究二,了解中山陵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以及说明的顺序。①学生填图,教师解说“钟”形。②归纳说明顺序: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由南而北、由下而上)。
5.研读第2段,①学生诵读,体味优美的语言。②探究:为什么这一段用较多文字描写钟山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优美,孙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这也是钟山南麓被选做中山陵墓址的原因。)
6.研读第9段,①反复诵读,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佳句。②随文学习所用的修辞手法。③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和说明相结合,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7.回顾小结:中山陵的主要特征,“巍巍”的含义(①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②它在广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中包含不少历史、文化知识,这篇设计重点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积累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大字。①请学生解释意思,说明出处。②教者归纳:“天下为公”源于《礼记大同》,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此奋斗了一生。这也是人民爱戴孙中山先生的原因。③解说课题“巍巍”的含义。
2.学生默读课文,同桌合作探究,小结应积累的知识,制作资料卡片。
3.请几对同桌示范探究过程,检查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学生就下列话题展开讨论:①哪10个朝代、政权先后在南京建都?②“先驱”的含义。③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入选的原因有哪些?④文章按怎样的顺序说明中山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⑤设计者怎样体现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4.知识积累小结,投影显示:卡片一:南京是10朝古都,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卡片二:中山陵兴建于钟山风景区,于1926年1月动工,1931年10月竣工。是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卡片三: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吕彦直,中山陵的钟形图案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卡片四:工笔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泼墨画--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卡片五: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他领导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于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1929年6月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这篇设计把读写说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导入,简介孙中山和中山陵。
2.学生阅读课文,理清下列问题:①中山陵的主体特征和组成部分。②文章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说明?③找出文中生动说明的段落并诵读。
3.组织讨论:把本文提供的材料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游览区简介,应怎样取舍?(要突出钟山风景区的'景色优美;突出介绍中山陵的规模和建筑特点;略写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中山陵的兴建过程;补写去中山陵的交通路线和周边景点等。)
4.学生写作后进行交流、点评。
5.口语训练:假若你是一名导游,正带领一批游客乘车行驶在从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上,你现在开始向游客介绍中山陵……(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按游览顺序,把握每一景点的要点,模拟导游。)
【资料整合平台】
孙中山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11.12)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逝世于北京。幼名帝象;稍长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名逸仙。18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因名孙中山。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兴起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剧变时代,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吕彦直 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生于天津,九岁随姊侨居法国巴黎。回国后在北京读书,19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攻建筑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曾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校舍的设计,首次提出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华民族形式的建筑。他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享有盛名。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中国近代建筑中的杰作。
中山陵 位于南京东郊钟山第二峰茅山南麓,平面布局呈铎形,含有“木铎警世”之意。陵墓建筑以古代传统形式为主。陵坐北朝南,依山建造,从牌坊前的平台至墓室,水平距离约700米,上下高差70余米。建造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有牌坊、墓道、陵门、牌亭、祭堂、墓室等,还有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集资兴建的建筑分布在陵墓四周,如音乐台、行健亭、革命历史图书馆、光华亭、仰止亭、藏经楼等。陵墓前面为广场,与陵园大道相接。广场南面设八角形三层石台,上置紫铜宝鼎一尊。广场北面为石阶和两层平台。正中是一座三间三楼式花岗石牌坊,顶盖蓝色琉璃瓦,正中石匾上刻孙中山手书“博爱”两字。墓道长约435米,宽约39米,分成3道,道旁植松柏和银杏。陵门通面阔约24米,高16米,花岗石砌造,重檐九脊上盖蓝色琉璃瓦。下部3个拱形门洞,正面石额上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字。碑亭面阔约12米,高约17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顶。亭中立墓碑,高约8.1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碑亭至祭堂的正道,全部用苏州金山石砌成,共有石阶290级,分8段,每段设一平台,最上3段两旁建石栏。石阶两侧植草坪和树木。祭堂前面两侧立石华表一对。祭堂通面阔约27米,通进深约22.2米,高约25.8米,重檐九脊蓝色琉璃瓦顶,檐下有石制斗拱和铜质椽子,正面上下檐之间,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4字直额。堂前有廊庑,正面3个石拱门,安装镂空紫铜扇门,门楣上分刻“民族”“民权”“民生”篆字。堂内大理石铺地,前后排列着青岛花岗石柱12根,顶部为“覆斗”形天花。四壁下部嵌黑色大理石,东西两边分刻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堂正中为孙中山石雕坐像,高约4.6米,像座四周刻有反映孙中山革命历程的浮雕6块。墓室位于祭堂之后,呈半球形,直径16.2米,高约9.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用香港大理石铺砌。内部券顶饰“马赛克”,四壁镶米色人造大理石。正中为圆形大理石圹,直径约3.9米,上围石栏。圹中央是长方形石墓穴,上置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遗体安葬在卧像石座下5米处。墓室与祭堂通连处有2道门,内门楣上刻“孙中山先生之墓”7字,外门额上刻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4字。
使用建议:配合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注意分辨和课文的不同说法,增加学生模拟导游的资料。
篇4:《巍巍中山陵》(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适合?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畅谈孙中山
各抒己见
2 多媒体展示陵墓及周围环境
出示课题、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何联系?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3 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5 说说在作者指引下,参观完中山陵,你产生了哪些感觉?为什么? 思考交流
第二块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学生朗读、写批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 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自选超市:
1“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瞻仰完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中山先生的景仰。 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篇5:《巍巍中山陵》 3
《巍巍中山陵》 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
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
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3.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5.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6.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7.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8.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篇6:《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建筑类说明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初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事物特征、知道如何围绕特点进行说明、分析说明顺序和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点,说明对象、事物特征比较好找,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建筑物高大的特点。但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中山陵它是一个建筑群,它的高大是通过各部分的高大来简接说明的,课后的中山陵整体布局图完成也比较困难,而且课文还很长。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它确定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将课文读通顺,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弄清每段话的说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的结构,理清顺序;再细读第7—11自然段,找到课文中作者说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间顺序的句子,完成课后的中山陵建筑群的布局图。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点,并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赏析品味。公开课我进行的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现就对本节课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将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将45分钟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关于第一个目标的实施,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了。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第二个目标,我采用了给出案例,分析总结品味语言的方法和答题格式,让学生有迹可循。最后,齐读孙中山的名言,激发学生铭记先生教诲,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发奋读书,为中华之腾飞打好基础的情趣,实现说明文的情感目标。整节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手,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透彻,使得教学中对学生严谨的分析态度的培养有疏忽。例如赏析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时,有这样一句话: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我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蓝色”“苍翠”“紫红色”三个表示色彩的词,可以看出钟山景色“鲜丽”的特点,却忽略了对“和谐”一词的理解。因钻研教材不透彻,不能引导学生严密的品味赏析语言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另外,还有一些小枝小节也没有处理好,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困惑,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前的钻研教材和合理处理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钻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引领作用。
篇7:《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600字
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几个问题连结,虽然也是用的模式,有小组合作,有交流评价。但是由于我对于学生的控制痕迹太重,整个课堂有点枯燥,学生虽是一贯地积极,但是在听的学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心不在焉。学生的回答被我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比如:在讲“文中有哪些地方从中山陵建筑本身直接表现它“巍巍”的特征的?”学生的答案好多都不是建筑本身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些侧面的'说明孙中山的精神。我上课的时候总要强调是“建筑的本身直接”这几个字。但是上完之后我发现,那些间接表现的内容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忽视这些文本中的信息。
于是,在上另一个班的时候,我调整了策略。我想“巍巍中山陵”中的巍巍是本文最重要的要写出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我就问学生巍巍是谁的特征?学生第一反应是中山陵,在我等待过后,我的学生开始认为是孙中山了。我就让他们分别找哪里体现中山陵的巍巍,哪里体现孙中山的巍巍。在交流中,帮他们区分直接和间接。我觉得这节课才上出了味道。《巍巍中山陵》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了。
在上这课的时候,还有一得,就是让我感觉到了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我在讲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钟山作为墓地的问题时,没有说明要从文中找答案。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南京对孙中山而言十分重要,我认为他的回答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脱离了文本。但是我当时太急了,说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后来课后我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课后找到了他,和他又进行了交流。
篇8:巍巍中山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说明文知识,体会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行说明的特点。
了解建筑说明文常用的空间顺序
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体会建筑设计师通过建筑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行为要素
学生活动
思考:
中山陵美在何处?
明确: 美在环境的优美
美在设计的精巧
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
提问
学生通读文章作答
二、激发疑问:中国人历来有落叶归根之说?希望死后能安葬在故土。孙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中山陵为何会选址在南京钟山呢?我们从课文中来找一找答案。
教师可展示傅抱石先生绘制的
钟山图,帮助学生体会中山陵环境的特点。
明确:钟山山脉的雄壮更能衬托中山陵的巍巍
投影
提问
学生可初步探讨选址原因
结合背景图进行讲解。 (明确地理环境,提问选址原因)
三、朗诵第二自然段,体会中山陵设计特点
换位思考:
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什么会入选?
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
提问
学生可进行讨论,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 环境、地形结合。
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明确总体特征和总平面布局
四、具体感受中山陵恢弘气势,明确空间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绘制路线图,
完成课后二题
具体介绍中山陵
采用导游的形式。
要求:
1.选好立足点,按照课文中介绍的顺序进行
2.可以从文中选取适当的语句,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3.在介绍时注意明确介绍各部分的特征。(可自行概括,注意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
学生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师明确.
瞻仰了中山陵之后,你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
投影中山陵相应部分的图片
学生简单介绍中山陵各个部分名称
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以抽签方式决定介绍内容。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一名记录员。记录员将本组介绍的中山陵组成部分的特点列成表。
一组:南区(石牌坊、墓道)
二组:北区1(陵门、碑亭、石阶、平台)
三组:北区2(祭堂、墓室)
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由总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体会墓葬人的伟大人格。
明确中山陵巍巍的特征体现在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人三方面。
五、结语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愿我们铭记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内容
查找其它古代陵墓资料,体会中山陵独特的人文内涵
教案点评:
本课开门见山“中山陵美在何处?”直接诠释此建筑的审美要素 ,把握住了本课的精髓,“美在环境的优美,美在设计的精巧,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全面阐释了中山陵从外至内的魅力之所在。师生着力从这三个环节分别展示中山的秀美,吕彦直设计的巧妙,中山陵建筑的平面布局。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朗诵,换位思考,模拟导游等初一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构筑课堂主体,达到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参与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拟导游活动,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深入研究了课文,把握了观察点的变化,说明顺序,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在情感上体会到了导游工作的不易,产生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意。
篇9:《巍巍中山陵》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南北中轴对称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大面积绿化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南
北
篇10: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十一、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 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清明刚过,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 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刘叙杰,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 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及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 他写的《巍巍中山陵》发表到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经过改动后,又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12课 所著书籍:《中国古代建筑史 》 《 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
三、预习检测 :
给下列字注音:
山麓 莽原 嵯峨 汲取 参错 灵柩 坡陀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的体裁是?1分--说明文(师:好,恭喜xx组旗开得胜。)
2、说明文 五要素是?3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xx组再接再厉 xx组迅速反超了得分)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1分--中山陵
4、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1分--巍巍 加问:你怎么知道的?(标题,嗯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五、 合作探究: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
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特点:见文中第4段。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 确、简明、生动、形象。
6、这个不朽的建筑是为孙中山先生建造的陵墓,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找到先生的痕迹?又从哪些地方读出陵园的庄重?
明确:
(一)先生的痕迹:
1、入口处一座石牌坊上,悬挂着先生手书的“博爱”横匾;
2、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3、碑亭内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4、祭 堂面明间的又檐处刻有 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
5、三个圆券门上方分别刻阒“民族”、“民权”、“民生”六字;
6、祭堂内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7、祭堂中央置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视,神态安祥,栩栩如生。
8、看书后附的平面图,宛如一个“钟”字平铺,象征了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七老八十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
(二)庄重的气氛
1、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2、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 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 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六、 精读品析:
从山势到建筑本身,到处透着“巍巍”气势,我们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巍巍”的气势?
本文的巍巍气势还从大气而生动的描绘中得以展现:
例如:“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又如: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分析:这些生动大气的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采,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七、拓展延伸 :
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陵园
“巍巍”:
人格
方法: 列数据
语言: 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故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一、识记文中生字生词。二、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重点)并体会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难点)
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导学题。1、生字词2、找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3、说说文章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巍巍”的特征的?从课堂的教学 效果来看,导学三的问题出得有点大,学生回答起来有点困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整个课堂一点都不轻松,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细想之下,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体现了中山陵的巍巍?(2)这篇课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3)你认为哪些建筑、设计能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呢?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牒臀按笮蜗竽兀吭诖嘶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自学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方面准备得不是很充分?br>
雷真民
篇11: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十七、国宝--大熊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了解大熊 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难 点: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 动形象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 课
联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导入新课(生回答五个吉祥物)
教师过渡:五个吉祥物中,晶晶便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自然界中众多动物,为什么要将大熊猫作为吉祥物之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国宝--大熊猫》
二、走进作者:
叶永烈,男,笔名萧通、久远、叶杨 、叶艇。汉族,1940年8月30日生 ,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荣誉理事。
三、预习检测: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下列生字词的注音。
嬉( )戏 憨( )态可掬( ) 濒( )危 獏( )
上林苑( ) 璀璨( ) 岷( )山 邛( )
秦岭南麓( )浩瀚( ) 北碚 ( ) 栖( )息
孤僻( ) 分娩( ) 翌( )日 繁衍(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收集有关 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3.熟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4.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
5.编写课文结 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五、 合作探究:
1、文章从各方面向我们介绍 了大熊猫,如果让你来介绍,你会选择哪方面?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向大家陈述一下。
2、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3、分析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
4、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六、 精读品析:
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比较一下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各抒己见。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厅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辞海》
七、拓展延伸 :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国宝大熊猫之后,觉得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习惯养成了。
一是觉得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得有章法。今天课堂之上,我让学生分小组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然后展示在黑板之上,可是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却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也难怪,因为是第一次嘛,不不守细细分来,发现学生的涉及的面还是很全面的,有文章思路的,有写作特点的,有文章说明中心的,还有文 章说明语言的,不过也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也就罢了,但是这是一个小组的意见啊,可见这也反映了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啊!这也是今后需要引导的。
二是觉得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 ,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过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 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这也是我有所忽视的内容啊,今后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后在上课之前的几分 钟拿出来让学生来谈感想,讲故事,荐精文都是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力的,相信学生,他们一定是最棒的!
三是小组的评价差得仍然太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好处不用多说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得注意这个问题了!可以在上课时采用记五星的形式来表现,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做好利用,除去在班上应该有一个好的表现外,在学校的层面上也应该体现,比如可以评选优秀小组、小组长、发证书奖品、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举行优胜小组野游、电影会等,让学生有一个小组活动的动力。毕竟孩子们都是喜欢争强好胜的啊!
深感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也要向各位同行们认真学习啊!
雷真民
篇12: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4、游中山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说出“我”游览中山陵的顺序及沿途所见,了解课文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兴致勃勃、洒落”等词语,能根据词语确定“陡、安、生”等字的意思。
3、能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悟
1、出示课题,齐读。
2、揭示课题,介绍有关中山陵的知识。(出示课件)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南麓。始建于1926年,历时3年多。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葬中山先生遗体于此。
二、整体进入
1、昨天同学在家里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思考问题。
2、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语句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及中山陵留给你们的初步印象?
3、出示课件,介绍中山先生。
(我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领导过辛亥革命、历史伟人;雄伟庄严。)
三、学习重点段,了解叙述的顺序
1、课文的第几节到第几节是具体写“游中山陵”的?(2-7节)分段
2、重点学习文章第二段,学习新的叙述顺序。默读。
①用[ ]括出文章中出现的过渡句。交流。(8句)
②用小圈圈出过渡句中以及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③交流、整理、板书:
中山门→陵园路→博爱坊(入口处)→神道→正门→碑亭→石道(平台)→祭堂→墓室
3、师生配合读第2-7节。(教师读过渡句部分,要求学生注意这类句子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4、经整理后明确文章的叙述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
5、组织交流,深入体会。
①小组朗读第二段,讨论学习:2/3、4/5/6、7四组分配学习。
“我”在游览过程中在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用“--”划出。
有什么感受?用括出。
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②大组交流:
▲中山门→陵园路:个读,齐读。(第2节)
偶然有几缕阳光……金线图案。(比喻,突出了美丽。)
两边树林深处……鸣声。(听到的,突出了幽静,美丽)
朗读出语气:清爽、幽静、美丽。
▲博爱坊(入口处)→神道→正门:个读,师生配合朗读。(师过渡句,生文。)(第3、4节)
神道两旁……挺立着。(比喻,突出了威武。)
出示课件,理解“天下为公”(感到孙中山是一位伟人。)
找词替代“毕生”。(一生)
▲碑亭→石道(平台):个读,齐读。(第5节)
出示课件,了解石道建筑奇妙
设计者的别致、严密……惊叹不已。(奇妙在哪里?师引读:朝上面望去--,转身朝下看时--
概括说:朝上望,只见石阶,不见平台;朝下看,只见平台,不见石阶。)
放眼望去……闪闪发光。(瑰丽多姿)
▲出示课件,(了解石膏座像)祭堂→墓室:个读,师生配合读。(第6、7节)
这卧想雕塑得真切……似乎仍在散发着清香。
(逼真,传神,反映了人民对历史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深情。
“真切、自然”表现了这两座像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这句话是不是比喻句?(不是,是想象)
四、第三段,总结
1、回道了陵园出口处,小作者站在博爱坊下,抒发了对孙中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出示课件)
齐读第三段,补上板书:→博爱坊(出口处)
2、让我们怀着对孙中山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中山陵》资料。
板书设计:
中山门→陵园路→博爱坊(入口处)→神道→正门→碑亭→石道(平台)→祭堂→墓室→博爱坊(出口处)
[游中山陵(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练习3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的重点是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通过词语和看图,认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汽车类型,建立起文字符号与图画、词语概念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这几种常见车型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说出来。
2、读读背背。
3、写铅笔字。
4、口语交际,让学生学会给别人指路,并借以丰富交际经验,提高交际能力。
二、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学用字词句
一、教学前一部分
1、借助拼音读懂前一部分要求。
(1)读词语
(2)看图并用线条把图与词语连接起来。
2、指导
(1)看图说说自己认识哪些车,叫什么名字。
(2)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自己拼读。
(3)指名读词语。
(4)齐读。
3、练习连线
(1)师述:请小朋友们用线条把词语和相应的车子连起来。
(2)练习连线。
4、反馈矫正学生连线情况。
二、教学后一部分
1、借助拼音读懂后一部分要求。
2、指导。
(1)出示不完整的句子。
(2)让学生读、思、议。
(3)指名说。
3、练习
(1)再出示不完整的句子。
(2)让学生看前面的图来说。
4、延伸
(1)有谁还知道这些车以外的车吗?
(2)可以带学生到马路边看看来来往往的汽车,谈谈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第二课时
教学读读背背
一、教学熟记成语
1、揭示教学内容。
2、复习学生学过的成语。
3、学习本课四个成语。
(1)出示四个成语。这些成语你会读吗?(指名读)你怎么会的?
(2)请小老师带大家读。
(3)老师讲故事。
(4)指导前两个成语。
(5)小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不容易,仍然做,这就叫“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6)读四则成语。
自由读 指名读 由读的好的同学带领班上同学读。
练习背诵
自由读背 指名读背 男女生对抗赛背 师生对抗赛背
(8)老师故意读错,强调指出:成语形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
(9)揭示四个成语的寓意,齐读。
二、教学三字韵语
1、出示三字韵语,讲解题目要求:(1)朗读(2)背诵
2、指导朗读、理解。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渎韵语。
(2)指名试读。
(3)教师正音、范读。
(4)结合插图讲述韵语的`意思。
3、练习朗读背诵
(1)指名朗读,集体练读。
(2)自由练习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4、反馈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写好铅笔字
一、讲清题目要求,本题要进行描红、仿影和临写训练。
二、帮助学生回忆描红、临写的要求。
1、描红:每个笔画要一笔写成,不能有复笔。要按照字的笔顺一笔一画地写。
2、临写: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
一看:认真看字。
二想:对整个字的结构、笔顺及怎样起笔、行笔、收笔、用笔的轻重、提按、快慢、变化等。
三写:书写时要心静、手稳、腕活。
三、指导练习书写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伯”“听”“池”3个字。
2、引导学生读字,了解左右结构和左窄右宽。
3、指导书写“伯”。
4、学生练习写字。
5、反馈学生写字情况。
第四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一、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并指路、板书。
二、指导朗读理解。
1、指导看图说话。
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说说:一位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了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解放军叔叔?他在干什么?那个小学生在干什么?
当有人向你问路时,/article/你应该怎样告诉他?
2、指导朗读对话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读对话中的句子。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表演
1、学生练习,揣摩各自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分角色练习。
3、请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
(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表演。0
四、学生自编内容表演
1、分组表演。
2、指名一组上台表演。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一年级下策练习3教学设计教案,练习3,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