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共11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共11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篇1: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一课时,通过第十单元对盐的定义的初步了解,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俗名和用途;

(2)掌握含碳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电子白板,采用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用途教学图片,学生进行酸和常见的盐反应实验,教师进行常见的碱与盐的演示实验,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五、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本节课仍存在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熟练,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是否理解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让学生真正明白这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才是一节真正的优质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生活中常见的盐》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

使用的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⒈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学手段 电脑、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钠离子燃烧实验

细心的同学可能在做饭是会发现天然气燃烧时有时会有黄色火焰,我们知道天然气燃烧应产生蓝色火焰,想知道是“谁”在燃烧吗?请看实验:

(将食盐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讲解]食盐是我们最熟悉的盐,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有关知识。倾听----引起思考

观看实验

揭开谜底: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是食盐导致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⒈氯化钠的用途 投影图片: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g水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⒊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学生观看资料图片。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妙用。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⒉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而钠离子摄入过少会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聆听讲解让学生了解氯化钠重要的生理作用。

⒊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⒋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① 海水晒盐: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投影图片:盐田

你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制食盐的吗?

②播放录像:工业制食盐的过程。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观看录像、图片,获取新的知识。

观看录像、了解工业制食盐的大概过程。养成看书、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了解食盐的几种制取方法。

⒌盐与食盐

你听说过盐中毒的事情吗?

播放录像:

①用工业盐烹调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资料。

②不法商贩用工业盐腌渍食品的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

亚硝酸钠(NaNO2)硫酸铜(CuSO4)

讨论,交换信息。

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为什么食盐可以食用而有些盐不能食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盐与食盐的区别:食盐不等于盐,食盐是一种物质,而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具体实物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碳酸钙的用途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⑷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小结: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回答问题,交流

展示生活中收集到的含有碳酸钙的实物,介绍实物的用途。(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

思考、联想、大胆猜测

提出结论:

① 石灰石和牙膏没有任何联系。

② 石灰石和牙膏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学生交流课前通过查阅报纸、书刊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所收集到的碳酸钙的用途。

观看图片

聆听讲解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获得新知识。

引导学生猜想、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

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讲解]我们碳酸钙能够与稀盐酸反应制取 CO2,那么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投影]实验探究:

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思考、讨论

观看投影

分组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完成表格

学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

作业:P75 第1题 第2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设计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清楚认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的黄色火焰是食盐造成的,为今后学习颜色反应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篇3: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氯化钠 三、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1.氯化钠的用途

2.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3.氯化钠的分布

4.食盐的制取

5.盐与食盐

二、碳酸钙的用途 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大量用于建筑业

2.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附】

活动与探究:几种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提供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仪器:试管、导气管、试管架等

实验仪器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归纳与小结: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相同的产物

检验碳酸盐(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的方法:

篇4: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的人教版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

那些调味品?

解答小结: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介绍导入: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投影:有关食盐的图片或录象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① 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投影:

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途

3.氯化钠的分布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概念。)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活动与探究]:粗盐食盐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教师适当的引导:(作参考)

1.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

①操作过程中液面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②滤纸被玻璃棒捅破2.产率偏低的原因:

③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④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

⑤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等。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篇5: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徐老师本节课主要设计思路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对碳酸根离子鉴定和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

通过游戏来引入几种常见的盐类物质并同时学习了它们的性质及用途。本人重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钙片来检验碳酸根离子,利用白醋、柠檬来代替稀HCl。同时通过动画展示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的.能力,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探究内容未能有效组织学生汇报总结,而是由教师本人代替,讲述内容教多;复分解反应条件教学时,未能设计有效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着重观察生成物特点,导致学生在总结时过多观察生成物中均含有盐类物质,而忽略了对沉淀、气体和水的重视;最后课堂练习的难度大了,应将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改为初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篇6: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用途;能说出初步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其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学习食盐的用途,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氯化钠的用途及提纯方法,激发好奇心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化钠性质以及用途;粗盐的初步提纯及原理。

【难点】粗盐的初步提纯及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提到盐,大家首先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食盐。

【教师引导】没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指的就是食盐。在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咱们的化学中,所说的盐,指的是一类物质,除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碳酸钠、碳酸钙、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食盐作为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盐,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体的用途有哪些呢?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到食盐的呢?本节课我们来具体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食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化学式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氯化钠,NaCl。

【自主阅读】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70-P71页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氯化钠的用途。

【师生总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教师引导】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分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

【教师提问】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使粗盐得到初步提纯?需要哪些具体步骤?”小组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播放视频】观看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视频,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多次用到玻璃棒,每次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实验室中将粗盐制成精盐的三个步骤溶解、过滤和蒸发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在溶解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加快溶解;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引流溶液;蒸发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加快蒸发。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思考:过滤和蒸发结晶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过滤操作注意的问题:一贴、二低、三靠;蒸发结晶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干。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查阅资料,搜集氯化钠的其他特性。

篇7: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从传授角度出发,会深刻地感觉到内容显得比较散。笔者发现在使用知识体系较清晰的原教材时,每届学生在学习知识错综复杂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物、酸、碱、盐相互转化关系”时,都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书编排的意图――这里不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出知识条理(体系)的极好素材吗?如此设计教学,不正是为学习综合性较强的后续内容,在作极其重要的能力铺垫吗?这里的“乱”与“堵”,是为了后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从综合性内容中整理出系统,从而保持学习的系统和流畅。

为此,教学设计需要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有用;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课中,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是“我讲你听”,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许多问题,从小的方面讲,第一、没有注重学生书写方程式的练习;第二、没有规范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和练习;第三、资料图片等信息较少,如缺少一些胃药图片、溶洞图片和侯德榜照片等。大的方面讲,第一、这节课自认为虽然列碳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认识,可能会出现模糊理解。这是想“求全”思想下导致的教学错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既没有讲精细、讲到位,也没有讲全面。第二、在碳酸盐(含CO3原子团)的检验这个重点上并没有突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出检验的方法,也就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3课时)

这节课对比以往,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本节课主要是对产物的要求)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由这个中心而展开任务分析,可以说自己上课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分析主要受到《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影响,阅读后感觉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将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将是以后一直前行的道路。

以往溶解性规律放在这堂课来教学,感觉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吃力,今年尝试在之前的教学中简单介绍,加以分化,看来还是有好处。学生通过多次使用这个溶解性规律,能够熟练查阅,为这节课节省了不少时间;通过应用也更能体会去记忆这个规律的作用。

早上预上了两节课,感觉主要问题都是时间不够,于是绞尽脑汁压缩几个部分的内容。下午上课时开始还是闲庭信步,“比较自如,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开始显得慌乱了。”(黄老师语)很感谢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放在酸和氧化物的反应后来介绍是非常自然的,那么这节课可能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了。再如龚老师所建议的,几个内容本来都是有文章可做的,因为赶时间可能就一笔带过了。确实是,如果将内容适当整合,这堂课应该会从容很多的啊。

从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来看,课前我比较犹豫不绝的是几个复分解反应实验的处理,为了使现象生动,我增加了硫酸铜。不过按照书上的处理,应该是作为一个验证实验,这样学生还是比较被动,但如果改成上课开始时的探究实验,以此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感觉时间不够……最后还是决定作为验证实验了。作为规则的教学,一般认为是下定义,然后用符合规则的例子来例证,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来简单的归纳规则,下定义,会更好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学年想尝试一下,由一些实验来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但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又如何处理,难道还要提示加指示剂?真是艺无止境啊,不断思考努力吧。

篇8: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使用酸、碱、盐溶解性规律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3.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师:碳酸钠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许多柱子就是用大理石做的。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你们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们的俗称吗?

生: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俗称石灰石。

师:我们知道,纯碱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那我国是不是最早生产纯碱的国家呢?

[投影]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师:侯德榜先生凭借自己对科学的一片赤诚,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我国的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希望大家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为社会做点事情。

师: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生: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师: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

[讨论分析原因]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气泡,由于鸡蛋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边冒气泡边下沉。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O2气体不断地附着在蛋壳表面,于是它们的总体积就比鸡蛋原来的体积大得多,被它排开的水量不断增多,浮力也就逐渐增大,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慢慢上浮。当鸡蛋浮到接近液面时,附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又下沉。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上浮下沉。

师:碳酸钙、碳酸钠及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生: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师: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师: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们就会明白上述问题的。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liuxue86.com

碳酸钠十盐酸

碳酸氢钠十盐酸

现象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内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两次实验反应试管内都出现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

师:这两组物质反应都生成CO2气体。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2HCl===2NaCl+H2CO3

CO2↑+H2O

NaHCO3+HCl===NaCl+H2CO3

CO2↑+H2O

师:通过上述三个反应的学习,你能做何归纳?

生: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师板书)

师:你如何检验某物质里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需要哪些试剂?

[板书]CO32-或HCO的检验

生:取少量未知物,加入少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师:我们再探究一个实验,看有何特殊现象。

【活动与探究】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

师: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如下:

Na2CO3+Ca(OH)2===CaCO3↓+2NaOH

师:分析上述四个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以及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

生:都是化合物间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板书]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师: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生: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这类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例:HCl+NaOH===NaCl+H2O,在这个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Cl-与Na+结合生成NaCl。

师: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生1:气体。

生2:沉淀。

生3:水。

[师归纳,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组内互相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物质溶解性表)

1.硫酸和硝酸钠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3.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4.硝酸和碳酸钾溶液

5.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来轻松一下,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下溶洞。

(投影出示一些溶洞的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或者亲自参观过溶洞后。你是否会想了解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溶洞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CaCO3+CO2↑+H2O。

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盐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总结出了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检验方法,并分析得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

师:熟记[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质。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 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分组按教材P76‘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

【交流讨论】

1. 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及物质的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学会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及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判断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篇9:《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篇10:《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本节重点学习这三种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活中的用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作如下反思。

1、从学生生活中食用馒头这一生活习惯引入,学生既熟悉又兴奋,对馒头中的发酵粉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习这三种盐的的用途时,我选用大量生活中的物品、图片,生动形象的告知学生生活中的盐用途相当广泛。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在落实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我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笔记;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看。我将重点知识设计成几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设计成基本实验,再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引导,把几个基本实验串联起来,巧妙的解决了实验多,时间不够,学生无法完成操作等难题。这正是本节课的亮点。而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验,真正掌握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探究,合作交流。

3、本节课我还添加了趣味实验,用于比较等量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及生成二氧化碳多少,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趣味性还开拓了学生视野。

4、本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多,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掌控时间,过多或过少都是无法完成整节课的流程。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参与面积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合作精神。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已经达到要求。

篇11:《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观课主题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主要亮点

1.教师关注了知识的脉络,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盐的概念巩固盐的组成,为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做铺垫;通过自主学习氯化钠的用途,让学生意识到氯化钠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解制取氯化钠的愿望;再由教师展示、介绍自然界中氯化钠的分布、粗盐的制取方法,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工业制得的粗盐含有各种杂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粗盐提纯的必要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粗盐提纯中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有关知识,巩固了过滤的知识、介绍了蒸发结晶的操作要点、提炼了玻璃棒在每一步骤中用途。整个教学过程过渡自然、衔接得当。

2.教师的教学紧扣教材,注重了引导启发和知识的讲解;板书工整、清晰、有条理。

3.当堂检测的时机恰当、检测题立足基础知识的'落实。检测之后矫正及时。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之后随即进行批改订正,强调巩固记忆。

存在的不足

1.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不够。不能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海水晒盐、粗盐提纯中的蒸发结晶都涉及到氯化钠为什么适合用蒸发结晶,但是整节课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粗盐提纯的溶解操作中教师问到了“水加多了行不行,加少了行不行?”但是没有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行?这样做对实验有何影响?” ,问题没有深度,存在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学生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蒸发结晶这一过程在前面没学过,教师反而未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失去了亲眼目睹溶液中出现晶体这一神奇过程,使本节课错失了让学生达到兴奋点的机会。

2.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只注重了自己的讲解、演示,缺少对学生学的关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重点知识:关键字、词、句没有提醒学生动笔勾画;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没有让学生动笔书写;没有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3、当堂检测题涉及的知识点过细,没有体现分层。

策略建议

1.要进一步研读课标、教材,明确该“教什么”,准确把握该“教到什么程度”。

2.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3.检测题要适当体现分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