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第7课《致大海》教案(精选20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第7课《致大海》教案(精选20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7课《致大海》教案,本文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7课《致大海》教案

篇1:第7课《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写了近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共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一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2.具体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体会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呢?

明确:因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了与大海有关的英雄和诗人,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对他们的感情有何不同?这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谴责。拜伦的死使诗人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诗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此时,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5)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学生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进行诵读训练。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以本课为起点,课下广泛研读普希金的诗,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妙感受,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篇2:八年级下教案第7课

八年级下教案(第7课)

7永远执著的美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通讯”这种新闻文体特点的了解。 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3、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说明: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 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历程。要感受人物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就需要学生多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中品,品中评,真正去体味平实语言背后人物的那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如:“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在对语言的赏折中,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也得到了训练,对“通讯”的写作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同时能学会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2、难点:理解袁隆平真正美丽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  七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人物通讯,还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吗? 2.  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通讯,它有什么特点? 3.  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人物通讯《永远执著的美丽》,文中介绍的对象是另一个领域中的风云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 4.  出示图片,谈谈你眼中的“袁隆平”。 5.  从外形来看,我们始终看不出这位老人的一生会与“美丽”这个词有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永远执著的美丽》这篇课文来解开这个谜团。 《“两弹”元勋邓稼先》,文章报道了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参加研制两弹的过程中,热情讴歌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通讯”是一种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容量大,表现手法多,对人或事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从旧知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又设疑,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笔下袁隆平先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读文章的要求: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睿ruì 智,贫瘠 jí, 浩瀚 hàn 翱áo翔 , 瞩zhǔ目 ,憧chōng憬 八年级学生还是有认字的任务,一般教一篇课文应有目的地让学生去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这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再读课文 搜集资料 圈划品读 1.出示下列句子: ⑴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 ⑵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 ⑶……“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 ⑷……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指名朗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 ①作者这样的`说法是否矛盾,袁隆平究竟“美”不“美”,“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中,你认为最与“美丽”有关的是哪一阶段,请把有关的语句挑选出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袁隆平究竟“美”在哪里? ③请同学分别交流自己挑选出来的语段,说说你认为他美的理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的精神。 再次阅读课文,搜集文中信息,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 少年:对园艺场美丽的憧憬 青年:让“所有人不再挨饿” 老年:培养超级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 2.在学生交流中,抓住课文中几个重复出现的“美丽”一词来体会它不同的内涵及文中出现的一些数字包含的丰富意义,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来体会人物敢为天下先,为解决全世界全人类的吃饭问题,造福全人类而不懈追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者写作的意图,在品读中也就显现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搜集资料,点评词语,是理解人物崇高精神的关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重“追问”,围绕“袁隆平到底美不美”,让学生抓关键语句,发表个人感受,教师步步追问,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较好地把握住作者写作意图.   2.师小结:   通讯是一种新闻题材,能比较具体报道事实,揭示时代精神,偏重写人,讲究时效性,表现手法多,除叙述外还借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更具感染力。 学生结合七年级以及今天学的两篇人物通讯谈体会。 再一次让学生加深对通讯的特点与意义的了解。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10个,每个词语根据个人需要决定抄写遍数。 2.摘录课文中你认为与“美丽”最有关的一段话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你还知道哪些像袁隆平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请写出一、二例。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多元化设计旨在让学生多留意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八年级上教案第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7课)

7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研读体味诗歌的深刻主旨。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2.难点:在品读与赏析中,把握诗歌的主题,在朗读中能体现诗歌涌动的激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吗? 2.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一主题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出示课题) 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详)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等。 由学生所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诵读诗歌 感知节奏       1.教师范读。思考: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有怎样的爱? 2.请大家带着本诗所蕴含的爱的基调自由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 这是首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因此,在朗读时要根据情感抓住句子的停顿和词语的重读与否,来体现诗歌的节奏。 3.初步明确句子的停顿。 1.聆听并思考。准备用一个词概括。(学生可能会说到:“深沉”、“炽热”、“真挚”、“执着”等。 2.自由朗读诗歌,自主确定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3.指名读、齐读。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朗读时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要学生思考“诗人对祖国的爱是怎样的?”目的在于将情感细化,便于学生在朗读中处理停顿、重音。因此学生对诗中爱国情的理解是“深沉”的,还是“炽热”的,则不必强求统一。 品读诗歌 感受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找出你认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怎样读好这两句诗,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提示: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3.本诗主要通过一个什么形象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这两句诗句该怎样读?哪些词应该重读? 5.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6.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提示:关注定语。 1.学生自读。 明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指名读。 3.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4.学生练读、指名读。 5.全班齐读。 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品品,交流阅读感受。 7.全班讨论交流。 (明确:“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仍旧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确定重读的词语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中的用词,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           教师要拿捏好对诗句中词语分析的尺度。对读重音的词语的理解不求太过深入细致,只要学生能理解、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即可。     体味主旨                           1.本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可是当时的祖国是怎样的? 2.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你爱这样的国家吗? 3.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 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4. 教师领读 1.自由回答。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等) 2.自由回答(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的民族等。)   3.全班齐诵。           主旨的揭示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爱的是个怎样的中国。并联系现在的中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布置作业 1.配乐朗诵。下一堂课做表演。 2.自选题:1)课外抄录一首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2)阅读《乡愁四韵》,与《我爱这土地》作比较,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        

篇4:第7课大变革时代教案

(1)请写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谈谈群臣为何反对商鞅变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1)春秋时,我国开始铁农具,战国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2)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出现牛耕。

2.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

4.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

6.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都江堰,成为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既消除了岷江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使靠天吃饭的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变成千里沃野,赢得“天府”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后人认为李冰功过大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 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阻力;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才会有光明前途;改革必须重视法治等。

五、巩固练习

1.A 2.B 3.B 4 5.D

六、中考链接

1.C 2.C 3.D 4.A 5.B 6.A 7.B 8.C 9.A 10.C

11.B 12.B 13.B 14.B 15.C 16.B 17.B 18.D 19.B 20.D

21.(1)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或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

(2)内容是: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原因:商鞅的新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贵族子弟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因此这些贵族反对他。或者简单表述为:因为变法奖励军功这一内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3)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篇5: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6: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

请复习小导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教师作评价。

二、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DD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

3、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战国时期。

〖屏幕显示〗

一、春秋五霸――五霸相继(前770~前476年)

1、著名霸主:

【师】同学们,关于春秋五霸,你知道些什么?

【生】(踊跃发言)

【师】归纳: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本课需要我们识记掌握的主要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首霸原因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以齐桓公的身份)。

【师】归纳:〖屏幕显示〗

①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山海渔盐,经济富裕

【师】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师】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

【师】要实现这个转化过程,最需要什么?(人才)

【师】齐国是否重用人才?重用什么人?(管仲)

②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师】管仲,是齐桓公首霸的关键人物、齐国的改革主要是由他负责实施的、〖屏幕显示〗

【师】何谓“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的注解。)

【生】答略

【师】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师】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生】城濮之战〖屏幕显示〗

【师】对!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生】退避三舍!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师】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卧薪尝胆)

【师】哪一个同学能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由一个学生手持自制卡片“卧薪尝胆”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和思考中,同学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

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

【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过渡〗

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几乎被遗忘,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这样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前475~前2)

1、战国的形成:

【师】⑴以故事形式讲述,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幻灯片展示)

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幻灯片展示)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小字部分,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知道孙膑所起的'作用。

【师】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成语是什么?(纸上谈兵)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纸上谈兵”小话剧(角色有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由教师用卡片展示人物角色)

旁白:长平之战,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挡。我军应当以守为主,耗其士气,以期其自退。

赵括: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你放心,我一定不辱没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颇(连连摇头)

学生自己反思“纸上谈兵”的历史教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事不能眼高手低;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等。

同学们的这场表演非常精彩,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之一。此后赵国力量严重削弱。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师】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一课后,能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生】战争

【师】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全面看待。战争的确造成了很多的破坏,但同时它也加快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三、小结: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幻灯片展示)

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教师指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年代。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从文史的角度看,则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那么,有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架势,是笑得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四、课堂作业:

1、以下史实与齐桓公无关的是

a、任用管仲为相b、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c、与楚国争霸d、首先称霸

2、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有()共3页,当前第2页123

a、围魏救赵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

3、东周分为和时期,分别是我国社会的瓦解时期和社会的形成时期。

4、公元前7世纪后期大战后,成为中原的霸主。百余年后,_____________又成为中原霸主。

5、公元前260年,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的进攻。

6、列举春秋时期的三位霸主和战国七雄

板书设计:

春秋(前776-前476年):五霸四公一王

东周

战国(前475-前221年):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五、课后作业:

请学生用本课出现或涉及的成语串起来,写一篇春秋战国的故事(约500字左右)

篇7: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

篇8: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7课

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7课)

第 10  周 星期  三 年  11 月  3  日     教学内容 第7课《汉语拼音歌》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歌曲《汉语拼音歌》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韵律,辅助提高技艺汉语拼音的能力。 教学目标二:通过音乐与语言、国画的结合,帮助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感的培养。 重  点 能够背唱歌曲《汉语拼音歌》 难  点 巩固已学过的节奏型。 关  键 能背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用“找朋友的游戏”复习汉语拼音,了解学生掌握情况。(10分钟) 1、  教师把写有汉语拼音的卡片发给每个学生,教师请同学们各自将韵母和声母分类。(3分钟) 2、  教师说出各种汉语拼音后,让手持相对应汉语拼音的.学生一一举起,并大声读出来。(4分钟) 3、  全班同学一齐将汉语拼音背诵熟悉。(3分钟) 二、  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汉语拼音歌》(20分钟) 1、  聆听歌曲《汉语拼音歌》,思考:这首歌曲唱的内容是什么?(5分钟) 2、  朗读歌词。(3分钟) 3、  教唱歌曲。(8分钟) 4、  学生背唱歌曲。(4分钟) 5、游戏演唱(10分钟) 1、  第一段:教师唱1-3小节,学生唱4小节;老师唱5小节,学生唱6小节;老师唱7小节,学生唱8小节。 2、  第二段:学生唱。 3、  第三段:老师唱1、3、5、7小节;学生唱2、4、6、8小节。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 学 后 记     第 11  周 星期  一  2010 年  11 月  8日       教学内容 《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歌曲《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韵律,辅助提高技艺汉语拼音的能力。 教学目标二:通过音乐与语言、国画的结合,帮助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和语感的培养。 重  点 能够背唱歌曲《画》 难  点 巩固已学过的节奏型。 关 键 体会歌曲与古诗的结合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歌曲《汉语拼音歌》(10分钟) 二、导入:(10分钟) 1、教师:同学们你们都会背诵什么古诗呀?请2到3名同学背诵会背古诗。 2、教师背诵古诗《画》,让学生听出这是哪一首古诗,并请会背诵的同学背诵。 3、全班同学一齐富有文人气质的朗诵古诗《画》。 二、学唱歌曲《画》(15分钟) 1、教师:同学们,有位音乐人呀,也和我们一样很喜欢这首古诗,就把它配上了音乐,同学们听听,看好不好听。聆听歌曲《画》(4分钟) 2、教唱歌曲。(6分钟) 3、引导学生带有韵味的演唱歌曲。(5分钟) 三、分组表演唱(10分钟) 1、请2到3名同学上来来模仿古人的样子演唱歌曲。(5分钟) 2、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朗诵组,一组为演唱组,分别进行表演后,在交换表演。(5分钟)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 学 后 记      

篇9: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篇10:二年级上册第7课《爱护环境卫生》教案

环境卫生至关重要,本课教育小朋友要爱护环境卫生,从两幅不同的场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愿意待在哪,从而进一步讲述坏的环境是从哪里来的,教育小朋友爱护环境,层层递进,爱护环境作为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以废弃物品回收利用结束。

【知识与能力目标】

观察、认识生活垃圾,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初步了解垃圾分类与回收相关知识,学会减少垃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对比、典型事例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社会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感受身边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了解环境受到污染所产生的危害,激发学生爱清洁、减少垃圾污染的行为动机与欲望,培养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垃圾给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垃圾分类与回收的相关知识,学会减少垃圾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爱清洁、减少垃圾污染的行为动机与欲望,培养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并能主动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之中。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家庭垃圾观察统计表。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自家的垃圾数量和种类。课前通过百度互联网搜索引擎收集垃圾与环境的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

一、导入新课:感受不同的家园

老师:幻灯片出示不干净、环境差的小区图片,学生对两种环境进行观察,体验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得感受,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在这里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学生:我喜欢在下面那张图片中的`环境里生活,因为它的环境整洁、优美,空气清新,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二、环境美丽人人爱

老师:打开课本第36页,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什么乱扔垃圾的现象?当你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老师:乱扔垃圾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污染空气、传染疾病、火灾隐患、污染水体、占地过多

老师: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为了使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拿出一张纸来写一写,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

三、垃圾废品巧利用

老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调查,调查自己家里和学校每天每周会产生多少垃圾,都有哪些种类的垃圾?

学生填写调查表

老师:我们每天都产生那么多的垃圾,那么这么多垃圾是不是可以回收利用呢?

学生回答:可以

老师:具体怎么变废为宝呢?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这几类垃圾都是可循环垃圾,那还有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说烟头、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等我们也要把它放在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内。这些垃圾都需要安全处理。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什么变废为宝的例子。

学生回答:用牙膏盒做成汽车模型,用方便面盒子做花盆,用开心果壳做花瓶和笔筒

小巧手

老师:打开书本42页,根据书中的方法,利用光盘和一些废旧的布料制作杯垫。

篇11:初一语文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荷叶 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篇12:人教版高三上册第7课《陈情表》语文教案

《陈情表》课文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bó)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īng)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语文《陈情表》教学反思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13: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案

古代一位的一位诗人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上堂课为我们学习了希腊的光荣――雅典的民主政治。这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伟大的罗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罗马,来学习一下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首先来学习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板书)关于罗马的起源和兴起,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世代相传;当王位传到努米托尔时发生内讧,努米托尔被其弟推翻,阿木留下令杀死了努米托尔的儿子,并把他的女儿西尔维娅列为侍奉灶神的圣女。依据规定,灶神的女祭司是不能结婚的,但是由于天神的安排,西尔维娅与战神玛斯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叔父阿木留闻知此事大怒,下令把这对双胞胎投入台伯河溺死。出于神意,这兄弟俩被冲上了岸,被一只母狼用奶水养活。后来,这对双胞胎兄弟被路过的牧羊人收养,分别取名为“罗慕路斯”和“雷莫斯”。兄弟俩长大后,重新夺回了王位,并在台伯河边建了一座新城。罗慕路斯将这座城市命名为“罗马”。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罗马建城之初,实行什么制度呢?(君主制)这个时期也叫王政时期。(板书)直到罗马的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时期,由于过往的残暴统治,贵族的实力不断加强,罗马人决定对国王说“不”推翻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开始共和时期。(板书)那么共和制下运用了哪些机构和官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找到答案(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板书)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还记得雅典是哪三个机构吗?共和时期:罗马 共和国时代的政府是由哪些主要机构组成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执政官:执政官有两名,行使最高行政权利,从贵族中选举产生。那他们是不是独裁者?提示:不是。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因此他们不是独裁者,只有在国家面临危机的 ,元老院和两名执政官可以联合任命独裁者指挥 军民抗战。独裁者的权利不受任何限制,但其在位时间不得超过半 。不过在实际运作中,很少发生两名执政官相互否决政令的局面。这重要是因为两名执政官通常都是一文一武,文官管理国家,武将在外征战。

元老院:掌握着哪些职权?提示:决策权。元老院成员是哪些人组成的?提示:贵族,贵族掌握国家的决策权。说明罗马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提示:奴隶制贵族专政。在确保执政官不会 滥用权力和监视独裁者的一举一动都完全依赖于元老院。在决定宣战和官员任命上,元老院更是享有 的特权。没有元老院的 支持,执政官也好,独裁者饿罢,统统寸步难行。有句话道尽了罗马共和制度的全部:“在共和国,权力尽归于元老院。”

公民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平民可参加,主要职权是什么?提示:选举工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但所有的议案都须经元老院批准,公民大会并无裁决的权利。

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也被贵族把持。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有的权利也非常少,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所以说,在罗马的共和制下,贵族垄断了国家的权力。同学们回想一下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什么?(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可见两种制度对比还是雅典的公民享有的权力多一些,罗马的权力只局限在贵族手中。

为了改变贵族自己掌握权力的这种状况,平民与贵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了一切国家权力。迫使贵族不断的让步,最终允许他们选举自己的官员,以监督政府行为,于是平民保民官就出现了,同时为了保护平民的利益不受到贵族的侵犯,在罗马共和国时代还颁布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稍后进一步讲解)。所谓的保民官,指的是罗马平民自己选举出来代表他们利益的人,他们有权否决元老院提出的任何提案,否决元老院的任何政策等等。由于保民官的出现,这样就限制了元老院的权力,使权力不再把持在贵族手中。罗马贵族和平民的利益达到了平衡。(请同学阅读小字部分)

政治稳定的罗马很快就开始了向外扩张,经过几百年的对外征战,最终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霸主。罗马也逐步从共和制走向了帝制。(板书)。

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使得共和制已不再适合古罗马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当罗马发展成为地中海霸主的时候,就需要对它新征服的领地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这些领土是以殖民式的征服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肯定会起冲突。同时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共和国内部矛盾重重,奴隶起义不断(最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最终,屋大维使长期内战和分裂的罗马统一了起来。(板书)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赐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板书)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奥古斯都都掌握着哪些权利?提示: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是不是已经和君主制时的君主差不多。

表面看来屋大维的各种职权都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其实,屋大维刚开始是假借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在当时享受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落奥妙世界的最高主宰者。特别是他掌握者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所以,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啊?(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而元老院的权力也大不如前,权力都在元首手中。)

这种元首制影响如何?提示:这种大权集于一身,确立了教完整的统治秩序,使罗马帝国进入2相对稳定时期,历史上成为“罗马和平”。

但这种打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能确保罗马帝国永远“和平”吗?生:不能。 为什么?提示:这种专制君主制度下,君主没有权力的约束力,残暴凶狠,压制其它势力的发展,控制着元老院,对人民也实行残暴统治,引起各阶层的不满和反抗。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严重危机之中,284年戴克里先登上皇位后,彻底抛弃了共和的外衣,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板书)。最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课文29爷小字)。

古罗马不断实行对外扩张,从台伯河畔小邦发展成跨亚、非、欧三大陆的帝国,并创造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在法律方面有着突出建筑。刚才我们提到过,在共和国时代,罗马颁布了一部宪法,是什么?生:《十二铜表法》。好,那下面我们来讲罗马法。(板书)

二、罗马法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罗马法的产生、完善过程长达1000多年。它最初的形式是《十二铜表法》

(一)《十二铜表法》

1.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前已提过,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成文法是通过立法机关正式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主)公元前452―前451年,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铸造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场。其主要内容仍是维护贵族利益。迫于平民要求,于公元前450年,又增设两表,这就是罗马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2.内容:这些刻于12快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对过去未成为的习惯法的汇编。问:何为习惯法?习惯法通常是由贵族制定的,平民深受其害,有一些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习惯。(甲的胳膊被已砍掉了,按照习惯法甲可以砍掉已得胳膊作为补偿)十分血腥。

举例: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说明)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说明)有维护平民利益。第8表:凡故意上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必须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说明)第8和11表我是身份低微的古罗马奴隶―阿巴斯。今天是我偿还债务的最后一天,但我根本无此能力。偏偏债权人又是一个很有势力的奴隶主巴特斯。巴特斯知道我没钱,竟然强制给我戴上脚镣、手铐,还扬言说再不还钱就要把我卖到国外或者杀死,甚至逼迫我把自己的儿女卖出去做奴隶。对于他的威胁,我十分气愤。不知不觉间,竟然来到刻有法律的十二块铜表前,听说现在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于是我鼓起勇气决定对奴隶主的无理要求提出上诉。判处奴隶主巴特斯无罪

大家好,我是古罗马的奴隶哈达斯,今天终于有机会可以出去逛一逛,好高兴啊!突然,一副触目惊心的情境印入眼帘,一个衣着光鲜的人,用棒子猛打另外一个人,只听“啊”的一声惨叫,那个被打的人肋骨断了,我忙上前阻止,可那个奴隶主竟然连我也打,后来大家决定用法律来解决。

你认为在古罗马是否会这样判决?

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说明有等级划分,不平等仍存在。其仍是维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作用:《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的好处,但相对于习惯法而言,贵族不能再随意曲折并解释法律以触犯平民的权益。平民的权益或多或少得到了保障。《十二铜表法》 的制定是罗马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对后世法律的修订起了重大的作用。

由于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在帝国时期,帝国的统治着开始整理和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了罗马法体系,其中集中代表的就是查士丁尼法典。(板书)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恢复过罗马昔日的那种全胜局面,加强皇权,开始整理和汇编各种法律。查士丁尼在世时,共完成三部法律汇编,有哪些?

1. 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到三部法典颁布后,法学家又把查士丁尼颁布的100多条敕令汇编成集,称为《查士丁尼新敕》,以上四部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为查士丁尼法典。

2.影响:

(1)对罗马而言:《十二铜表法》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而查士丁尼法典则使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2)对罗马的政治而言:罗马法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它实质上是奴隶制的法律,是用来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因此,它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3)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的立法提供了蓝本。为近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罗马法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从中受益。 罗马法的历史地位

二、课堂小结

古代罗马历史上划分为几个分期:王政时代→ 共和时代→ 帝国时代,以及共和时代政府各职权部门的权利是如何分配的,之后学习了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重点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回顾:

①谁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

(屋大维)

②其称号是什么?尊号是什么?

(“元首” “奥古斯都”) 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

(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④元首的权力怎么样?

(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

⑤帝制的最终确立?

(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罗马法的开端 完备 内容

古罗马的政治体制从建城之初到灭亡,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君主制 贵族制 元首制 君主制

1、罗马法是指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制度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屋大维采用“元首”称号,实质是

A民主制 B贵族制 C僭头制 D君主专制

3、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君主统治的罗马皇帝是

A恺撒 B苏拉 C屋大维 D戴克里先

4、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D《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篇14:语文六年级下册第7课《学会聆听》教案

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7课《学会聆听》教案

7 、学会聆听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明白音乐要用心来感受。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把握主要内容,重点是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聆听去召唤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讨论“聆听” 1读题。讨论:你听过音乐吗?在那些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过什么东西吗?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2课文中的“我”是怎么聆听的?聆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教“我”听了哪些歌? 2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 1“我”闭上双眼,凝神遐想,在想什么呢?默读1~10段。 2电闪雷鸣的夜晚给“我”带了恐惧,这恐惧可以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找到这些词句,勾一勾,读一读。 3后来,“我”不再恐惧,安然进入了梦乡,这是为什么?理解“要是……音乐会变成什么样啊!没有节奏,没有深度,没有灵魂。”“它会把你带到一个新奇的世界”等句子,体会作者从电闪雷鸣中如何听到竖琴的声音。 4还有什么声音里也有音乐呢?学习11~12段。讨论:为什么说宇宙的万物中都蕴藏着音乐?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聆听的喜悦。 学习第二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说说作者是怎么帮助小姑娘的。 2读“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这句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2讨论:学习了课文,你对于“学会聆听”有什么新的见解?   板书设计 学会聆听 母亲教我聆听 我教小姑娘聆听  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音乐   作业设计 1、  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  理解词语,并造句; 遨游 驾驭  蕴含 3、课后第二题,抄题回答。   教学后记 学生们对“如何通过聆听去召唤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理解不深刻,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悟。

篇15: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诗三首》课文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诗三首》教学杂谈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漫谈〗

2、选用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主要有 Authorware、方正奥斯、Flash、Powerpoint、Frontpage 等。各种软件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学会多种软件的使用,这样制作课件时才可以自由选择。Authorware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它适合于上练习课。再则 Authorware 能够导入 AVI、MPG、FLASH 等控件,能增添课件的视觉效果。Flash具有很强的动画效果,它适合于诗歌教学。为了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我们选取诗歌意境图片,制作成动画,并配上诗歌的朗读声音和背景简介的声音,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如教读诗歌《短歌行》时,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从而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恰当运用多媒体 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三、能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

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凝炼,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几幅鲜活灵动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单凭教师的语言组合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而依靠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用多媒体把诗歌描绘的画面变成幻灯投影,创设一种直观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投影,进行审美再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归园田居》所描绘的是陶渊明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鸡”“户庭”“虚室”等,都可以到我们安化农村摄到,然后用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既能陶醉在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里,又能体悟到陶渊明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在自然美景之中的高洁傲岸的情操。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设计好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写文章“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讲时首先设计精彩、新颖的导语,就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人入胜,如教《归园田居》,首先一连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1、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陶渊明他所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不愿随顺的什么世俗?

3、在本首诗中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4、他理想之中的生活是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后,让学生要探个究竟,就必须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和现在所要了解的内容,去思考,去理解,并萌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因此好的导语,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能让学生深入古诗文情节和内容,此时循序引入课文,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自觉地去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阅读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陶冶情操。

〖“双主协调 全效教学” 的教学艺术〗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和历代经典作品,教师首先应对这些作品的美点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引领学生去欣赏品味,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可以从作者率性自然、任真自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人格精神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诗的主旨;也可以从作者淳厚真挚、自然亲切、平和冲淡的诗风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描写中欣赏诗人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意境美。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师不但要自己善于发现美,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发现美,进而从生活中发现美,再把这种美糅合到写作中,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学习兴趣的高涨必然会提高。

篇16:汉字宫教案第一册第7课:飞禽走兽2

汉字宫教案第一册第7课:飞禽走兽2

教学内容 汉字宫教案第一册第7课:飞禽走兽2 第12集 梁念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虎、熊、马、能,了解目的汉字的来历,通过视频理解双法造字原理。 2、简单了解一些有老虎的生活习惯和形体特征的知识。 3、培养了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用碟和大小字卡、字族歌、动物图片、幼儿用书。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互动游戏 老师弹琴唱歌曲《我爱小动物》,幼儿接唱,并要求幼儿分唱出相应小动物的叫声及学动作。 二、到汉字宫殿去旅游: 1、老师用情景引入法告诉孩子,听一声大吼,把所有的小动物都吓跑了,我们去看看汉字宫里是谁来了? 2、老师带领孩子一起用咒语打开汉字门进入汉字宫;让孩子们一起观看12集的碟片――放碟(老师在其中巡视,督促孩子们认真观看) 三、我来说汉字: 老师通过提问让孩子回忆视频中已学汉字: 1、师:“你们知道是谁在大声吼叫?”(老虎)老师将“虎”贴在黑板上,带读、说词说句。老师再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出字由。引出:虎是兽中王。 2、师:“接下来谁来了?”(熊)老师将“熊”贴在黑板上,带读、说词说句。老师再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出字由。引出:熊的能力大。 3、师:“什么动物一年四季忙不赢?” 老师将“马”贴在黑板上,带读、说词说句。 四、和字宝宝玩游戏 游戏《学动物,我最行!》:老师出示任意大字卡(可以将新旧字一起),全体幼儿大声识字,并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或是声音来模仿动物。教师表扬: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比一个学得像,表演技能真强啊! 五、分享阅读: 1、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一段大老虎的儿歌; 六、评选识字小神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字宝宝呢?”幼儿回忆新字宝宝,要求幼儿将图与字相贴。 七、活动延伸: 1、园内延伸 ①在语言区放上大字卡和动物图片,供幼儿自主阅读游戏。 2、家庭延伸 ①请家长陪同幼儿阅读“亲子故事”部分,并签字。 ②在家准备一个有关动物的小故事或知识,和我们分享。 ③画一幅《森林之王--大老虎》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汉字宫教案第一册第7课:飞禽走兽2 第13集 梁念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鹿、鼠、兔,了解目的汉字的来历,复习第7课所有的已学汉字,进一步理解象形字的造字原理。 2、简单了解一些有关野兽的知识。 3、培养了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用碟和大小字卡、字族歌、动物图片、幼儿用书。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互动游戏 师生相互模仿小动物的特点让孩子说出动物的名称 二、到汉字宫殿去旅游: 1、师:“今天森林里举行运动会,那里热闹极了!你们想不想去看更多的动物呢?”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2、老师带领孩子一起看汉字宫13集的碟片――放碟(老师在其中巡视,督促孩子们认真观看) 三、我来说汉字: 1、观看后,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回忆已学的和新授汉字 2、老师模仿小狗叫,请幼儿找出犬字字卡,引出:猎犬像只狼。 3、老师模仿老鼠叫,请幼儿找出鼠字字卡。 4、师:“有只动物,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小兔子)老师模仿小兔子跳,请幼儿猜动物。老师将“兔”贴在黑板上,带读、说词说句。老师再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出字由。 5、师:“除了这几种,刚刚我们还看到了哪些动物呢?”(白马、梅花鹿)老师适当模仿,请幼儿回忆。老师将“马、鹿”贴在黑板上,带读、说词说句。老师再出示相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出字由。引出:马鹿都害怕 四、和字宝宝玩游戏 游戏《学动物,我最行!》:老师出示任意大字卡(可以将新旧字一起),全体幼儿大声识字,并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或是声音来模仿动物。教师表扬: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比一个学得像,表演技能真强啊! 五、分享阅读: 1、教师用划读的方法阅读黑板上的字族歌,让幼儿在理解字理得基础上找出不见的字宝宝,并贴到相应的位置,幼儿个别活动; 字族歌 猎( )像只狼, ( )是兽中王。 ( )的能力大, ()都害怕。 2、要求幼儿看黑板同时伸出右手悬空跟着老师划指念儿歌。(老师可以先领读,再慢慢从每句提醒一两个字到完全幼儿统念。) 3、翻开幼儿用书,要求幼儿眼看书划指齐念。 4、用身体任意部位打出节奏来念儿歌。 六、评选识字小神童   师:“小朋友,今天的动物运动会结束了!你们想一想,我们在运动会里又学到了哪些新字宝宝呢?”幼儿回忆新字宝宝,要求幼儿将图与字相贴。 七、活动延伸: 1、园内延伸 ①在语言区放上大字卡和动物图片,供幼儿自主阅读游戏。 ③从字族歌里找出目的字。 2、家庭延伸 ①请家长陪同幼儿阅读“亲子故事”部分,并签字。 ②在家准备一个有关动物的小故事或知识,和我们分享。 ③画一幅《我最爱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篇17:六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7课预习教案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篇18:六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7课预习教案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六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语文,有如下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应该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总要求作为出发点及归宿,以苏教版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十二册课本为主要内容,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复习时,老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其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呵护与培养;要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及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因人施教;要处理好学与考的关系。坚决摒弃单一、机械的题海战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复习要点

(一)汉语拼音(两课时复习,一课时练习)

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复习这部分具体要求有: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正确书写;能具体区分声母、韵母;

2、能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3、认识隔音符号、声调符号;并掌握“ü”的拼写规则;

4、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并能运用音序排列,学会音序查字法;

5、复习“一”、“不”的变调,复习“啊”的变声;

6、认识儿化音;

(二)识字、写字(一课时复习,两课时练习)

识字时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其中蕴含着多种能力与智力的培养,复习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要求有:

1、巩固已认识的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做到会读会写,并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特别是十二册的生字词要熟练掌握;

2、了解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汉字知识。特别时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等,可以参考《十二册语文参考书》后面的附录P310~316;

3、能比较熟练第用音序、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了解数笔画查字法;

4、能借助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词义;

5、能用钢笔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学过的汉字,行款整齐;

6、复习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繁简字等;(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是一个难点,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三)词语(积累分散在早读课中,或平时,复习指导两课时,练习两课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积累是多么重要,而词语的积累则是基础的基础。那么词语的复习要做到:

1、理解、掌握学过的词语,具有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对学过的词语大部分会用;

2、近义词,指导学生会做“用字组词,并填空”的题目;

3、补充成语、成语归类;

4、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大体意思;

5、能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6、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7、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注意词语的搭配,以形成良好的预感,掌握规范的语言;

8、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可作一指导。

(四)句子(复习两课时,练习两课时)

一句一句的话才连成了篇,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习作,我们在句子复习时,应注意:

1、初步认识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并列、选择等简单复句,会使用关联词语;

2、能修改常见类型的病句、病段;

3、根据表达的需要,会变换句型,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第一人称陈述和第三人称转述的互换,把句子改写成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

4、认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5、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表达力求完整;

6、仿写句子。

篇19:选修语文《致大海》教案

选修语文《致大海》教案

1、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了 800 多首抒情诗和 10 多首叙事诗。别林斯基说: “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 1817 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 1823 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隔年 7 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 1820 年至 1823 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 “因为拜伦而发了狂”。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 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 1824 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

(2) 基本解读。 ·

《致大海》整首诗的内在情感,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全诗由 15 组诗节组成。诗人奔腾起伏的情感,形成了《致大海》大致的节奏。在诗的开篇,诗人与大海道别。他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歌颂蓝色的浪头是“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他将大海视为“友人”,视为知己,倾听她“忧郁的絮语”, “喧声呼唤”, “沉郁的吐诉”,与她作着“别离一刻的招呼”。大海的性格与诗人的性格互为映衬,诗人与他所讴歌的大海,已互为一体。

诗人独自徘徊于大海的岸上,领略她的“黄昏时分的幽静”、“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时而庇护渔人时而让渔船覆没的“喜怒无常”——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海的奔放自由性格的写照。在与大海的推心置腹中,诗人还吐露了他“珍爱的愿望”: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愿望。正因为心存这种愿望,大海才成了诗人“渴望的国度”——“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暗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大海旁边令人厌烦的凝固的石岸,这些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儿“被缚住”了,只好“在岸边留下来”。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以实现。

尽管现实的囚禁使诗人无法“奔上坦荡的途径”,但荒凉的岸边仍有一件东西激动着他的心灵,那就是拿破仑和拜伦的墓茔。这一段里,诗人通过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忆,歌颂了这两位非同一般的伟人,尤其是拜伦,为自由而战的精神。他称拜伦: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 ! 他曾经为你歌唱。”这位自由的战士与大海的精神气息息息相通——他由大海的“精气塑成”,是大海形象的反映,他像大海一样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诗人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拜伦而喻己,表达自己对大海般的自由精神的向往。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拜伦的英灵何在 ? 在与大海道别的那一刻,诗人的情绪又陷入消沉、颓丧之中: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聆听大海“黄分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将大海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中,以之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息。

(3) 精华鉴赏。

蓝天,白云,辽阔无际、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沁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一位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致大海》原文阅读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18拿破仑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这里说的“峭岩”,也即指此。一个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和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亡”了,“长眠在苦难之中”。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的谴责。

拜伦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1823年,拜伦乘坐自己出资装备的战舰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受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次年四月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进步人士的震痛。普希金闻讯,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

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作者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这时候,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始低落,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他并不绝望,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的足迹所到的地方。

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诗人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来描写大海,并寄情于大海,使内在情感客观化,凭借外在的形象得到体现;又使客观景物主观化,使大海具有了人的性灵和性格,使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

篇20: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7课差半车麦秸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52―69页。《差半车麦秸》是现代小说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

作。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

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够正确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3.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4.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4.分析本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

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应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

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难点

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突破

1.结合流传甚广的抗战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  本课的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新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并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

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抗战时期历史环境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

课前阅读本文,找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找出一两处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

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搜集抗战时期的小故事。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检查学生掌握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的情况,结合抗战的历史,导入  新课。

2.介绍本文作者和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    2.默读本文;找出本小说的三要素。

生默读本文。

3.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本文人物形

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象的认识及对其代表意义的理解。

4.结合本文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     4.学习和把握本文的细节描写方法,体

节描写的方法。                             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复习巩固。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

情况。

2.结合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介

绍本文作者姚雪垠,导入  新课。

3.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标出

不理解的字词,思考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自己的不足。

2.交流自己了解的抗战故事,感受当时的

历史环境,进入新课学习。

3.快速阅读本文,思考本篇小说的人物、

情节、环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以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