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说课稿(人教版英语高一)(共12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说课稿(人教版英语高一)(共12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说课稿(人教版英语高一),本文共12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说课稿(人教版英语高一)

篇1: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说课稿(人教版英语高一)

Good morning, everyone. I am an English teacher. The title for my lesson plan is 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Today, I will explain my pla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second, analysis of students; third, saying about the teaching aims; fourth, saying about teaching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fifth, saying about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methods; sixth, saying about teaching aids; seventh, saying about teaching procedures; eighth, saying about blackboard design. The following is my details.

Ⅰ.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article is given by our instructor, Miss Jin. It is a story about a chef cook and his daughter. This class is a reading class.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Reading mainly cultivates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enlarge their knowledge area, learning language points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story, the author intends to tell people to be positive and fight against difficulties bravely. This passage makes students receive education towards the chef and his daughter. In the reading, students have to master some language points, which indicate that learning a language can not be out of specific context.

Ⅱ.Analysis of students

They are students coming from Jiangxi International Middle School. They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about 6 years. They can understand many words and some sentences. They have taken a great interest in English now. But they need to know more vocabulary and should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Ⅲ.Saying about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urse curriculum to read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teaching aims are made as:

Language knowledge: To learn the contents of the passage and the usage of language points

Language skills: To master reading skills and writing skills

Emotional attitude: To acquire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Ⅳ.Saying about teaching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For reading, the difficult points are not only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words,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And also,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the writing and the main idea are necessary for a successful reading. What’s more, understanding the indicate meaning of some sentence is also hard for students. The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 in this reading are:

To deal with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words, phrases, sentences

To understand the indicate meaning of some sentences

To learning language points

To find or conclude main ideas and key information

Ⅴ.Saying about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methods

The new course reform requires the teacher to care more about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That means our teacher not only needs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knowledge learning, but also cares more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and moral senses of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 should care not only how to teach, but also make student know how to learn by themselves. For this reason, my design idea is us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Specifically,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use skimming to find main idea and scanning to find key information. Also, students need to read the passage in limited time and finish some tasks for their comprehension. For language points, high students have very strong abilities in receiving and concluding knowledge, I will use deductive methods to teach som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use inductive methods to conclude the usage of some words and phrases. I will compare some similar words, phrases, and make students have a clear distinction about their usage.

Ⅵ.Teaching Aids

For reading, it requires teacher has a very good preparation. So, I first design some tasks on my handouts. Second, I will design a table to conclud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nd main idea of every parts of the passage. Besides, I will prepare some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o answer after they have finished reading. So the teaching aids include handouts, a table for reading, excises for language points, textbook, chalks, and blackboard.

VII. Teaching Procedures

Teaching procedures reflect the teacher’s design for his teaching steps. A good teaching procedure requires teachers to design the teaching process naturally and logically. It needs to design to make students accept it as the most easy and economic ways. For reading, the center is how to organize the reading process and deal with the obstacles students meet in reading.

Step one. Lead-in (5minutes)

Lead-in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a successful reading. In this step, the purpose is mainly to initiat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Different ways can be us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For this passage, firstly I will show students a video about the Backkom. Then I will ask them a question: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face difficulties? The answers may be various. After this I will let students predicate the content through the title. I think it can encourage their cultivate interest.

Step two. Skimming(3minutes)

When we read a passage, firstly, we always deal with the whole passage, which means we make the students have an integrated impression about the passage. So I will make students use skimming to read the whole passage first. In this part, students find the main idea or conclud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nd students know the content roughly. So in this step, students need to fill the table for the structure and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tep three. Scanning (7minutes)

When students have a rough impression about the passage, it is easy for them to find the key information. To scan some key information advances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much better. In this step,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finish a gap-filling task.

Step four. Intensive reading (20minutes)

For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have to learn some usage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context. And also, they will meet some difficult points in this passage such as complex sentences and words. To understand the indicated meaning of the words is also hard for students. So the teacher needs to explain above language points and words discreetly. Teachers need to explain the usage of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nd compare the similar and confused words with them.

Step five. Appreciation of the Passage (5minutes)

New course reform requires that students be cultivated to have integrated abilities,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that, to appreciate a passage is to understand moral education. Writing skills is based on a lot of language material accumulation. So, analyzing the special writing skills advance students abilities to form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Step six. Conclusion and Homework (5minutes)

Conclusion makes students know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lesson. When we design the conclusion, we need to consider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with the easy way. Homework needs to be designed to suit the lesson. For reading, we need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ir education after the lesson.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usage of new language points after class, in case they forget the language points. So I will assign some language points for their exercise.

篇2:unit 1 Friendship Reading 说课稿(人教版英语高一)

Unit 1 Friendship Reading

1.Make a list of reasons why friends are important to you.

知识① 本句是一个祈使句,包含一个由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why=for which, 在从句中做原因状语。

知识② make a list of 相当于list,意为“列单子”。List 作名词,意为“表,目录,名单”;也可作动词,意为“列表”。

You should make a list of things you must do.

The secretary lists her boss's arrangements for the week,

拓展

有许多有make同表示动作的名词搭配所构成的短语,其意义相当于表示动作的动词。如:

make an answer = answer make a change = change

make an arrangement = arrange 安排 make a wish = wish 祝愿

例题追踪

If you can ______ several names of his good friends, we will find out if he gets on well with others.

make B.takeC.listD.change

知识③

reason n.“理由;原因;理性”。先行词为reason时,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不一定用why,这取决于它在从句中所做的成分:若引导词在从句中做主语、宾语或表语,用which或that(做宾语时,关系词可省去);若引导词在从句中做状语,用why 或for which。

We aren't going for the simple the reason that we can't afford it.

I can list a few reasons about why I was late for school.

【注意】reason 做主语时,后面的表语从句只能由that引导,不能用because,即:The reason (why...) is that...【必记】

--- What is the reason for your absence?

--- The reason for my absence is that I was ill.

归纳终结

for some reason.....处于某种原因

He didn't tell me the answer for some reason.

reason for ( doing/ to do) sth 做。。。的原因

She has a good reason for doing it. = She has a good reason to do it.

例题追踪

I don't know the reason _______ you were absent from the meeting, but I am sure it's for some reason ______ you don't want people to know.

A.why; that B.that; why C.that; whichD.which; that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知识① 本句中whom 引导定语从句,whom在从句中做介词to 的宾语,此时也可换成who或that。但若把to 提前,则只能用whom。

I don't know to whom I ought to say the request.

【注意】 ① whom 做宾语,有时可用who 或that代替,通常可以省略。

He is the person who/ whom I lived with for four years in university.

② 在定语从句中,当先行词指人做主语时,关系代词要用who/ that,而且不能省略。【必记】

③ 当定语从句前有介词或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时,who或that都不能用来代替whom。

例题追踪

I've become good friends with several of the students in my school ______ I met in the English speech contest last year.

who B.whereC.when D.which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知识① 本句是主从复合句,第一个or 承接上句表示选择关系,第二个or链接would laugh。。。和would not understand。。。两个并列谓语。That 从句做形容词afraid的宾语,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做understand的宾语。

知识② go through 有很多含义:

“经历,经受”,多指痛苦的事情。

Our parents went through a hard life when they were young.

仔细检查,审查

They went through our luggage at the customs.

通过,穿过

Your suggestion didn't go through.

The rope is too thick to go through the hole.

浏览,翻阅

We spent several days going through all related reference materials.

完成(常与with连用)

I can't go through with this performance, I'm so nervous.

归纳总结

与go 相关的短语

go away 离开go over 复习,检查一遍 go by 逝去,过去

Go on 继续 go after 追赶 go against 违背,对。。不利

例题追踪

My grandfather, who _______ the World War II, likes to talk to us about his experience.

go through B.go out

C.came outD.went through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for nearly twenty-five month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知识① hide away/ out /up 躲藏起来;把。。。藏起来

Where is the birthday gift hidden away?

知识② before 在本句中做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Before在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时,常与时间段连用,且时间段要在主句中出现。Before的主要用法如下:

强调从句动作发生在主句之前,意为“不等。。。就。。。;还没来得及。。。就。。。”。

And before she could speak again, I began to talk.

The war had lasted for two years before the USA took part in.

用在“It +be +时间段+ before 从句”中,意为“过多久就/ 才”;“It+ be 的否定形式+时间段+before从句”意为“用不了多久就....”。

It was a long time before I got to sleep again.

It will be five years before we meet again.

It was not a long time before I offered the bike.

例题追踪

I warned him of the slippery road,but he fell on floor_______ I finished my words.

asB.before C.until D.since

John thinks it won't be long______ he is ready for his new job.

when B.after C.before D.since

She said, “ I don't want 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but I want this dai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知识① 本句是有but 和and 连接的三个并列分句。As引导方式状语从句,表示“和。。。一样”,as 引导状语从句,有时也可以用逗号与句子隔开,类似于一种独立成分。

知识②

1)set down 相当于write down, take down, 意为“记下,登记”。

Set down your feeling to the film and read it at class.

If you set down your promise, we will believe it.

set down 的其他含义:放下,搁下,让某人下车,确定(日期),制定(规则)

The young lady set down a large vase on the table.

Please set me down by the side of the next post office.

Monday has been set down for the next meeting.

归纳总结

与set相关的短语:

set about 开始 set forward 提出 set off / out 动身,出发

set an example 树立榜样set up 成立set out to do出发,着手做

set aside 留下,把。。。置于一边 set about (doing) sth 着手(做)某事

例题追踪

The police asked her to _______ the facts just as she remembered them.

set up B.set off C.set out D.set down

知识③

a series of 意为“一连串的,一系列的,一套”,其后常跟复数名词,series 是一个单复同形的名词。

There will be a series of football games next month.

Two series of lectures are scheduled.

【注意】“a series of + 单数名词”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必记】

例题追

A series of good program are on Channel 10 this week

Anne Frank wanted the first kind, so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知识①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是“make+宾语+宾补(名词)”结构。这一结构中make为使役动词,“make+宾语+宾补(名词)”结构的几种常见的形式:

make+名词/ 代词+省略to的不定式. 记住:该结构用于被动态时,to要还原。

Every day my parents make me have an egg.= Every day I am made to have an egg by my parents.

make +名词/ 代词 + 过去分词。构成过去分词的动词与宾语(名词/代词)之间是被动关系,且该动作已经完成。注意:该结构中不能用现在分词作补语。

His actions made him universally respected.

make + 名词/ 代词+ 形容词。 表示“使某人或某物变得。。。。”。

We must make the rivers clean.

make + 名词/ 代词 +名词。表示“使某人或某物成为。。。”。如果宾补是表示独一无二的职位或头衔的名词,则其前不用冠词。

Make your enemy your friend.

We made Tom captain.

当宾语是不定式或从句时,多用it作形式宾语,把真正的宾语后置,即:make+ it + 宾补 + 真正的宾语。

The heavy rain mad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go out.

例题追踪

My parents have always made me ______ about myself, even when I was twelve.

feeling well B.feeling good

C.feel well D.feel good

The fact that she was foreign made ______ difficult for her to get a job in that country.

so B.muchC.that D.it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知识① 本句是主从复合句,if 引导宾语从句,it's ....that...是强调句结构,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是被强调的部分;to do with nature做后置定语,修饰everything.

知识② it's...that...是强调结构。强调句的结构为“it is /was +被强调成分+ that / who +其他成分”。强调句可以用来强调除谓语的各种成分。

He bought the book in this shop yesterday.

--- It was he that / who bought the book in this shop yesterday.(强调主语he )

--- It was the book that he bought in this shop yesterday.(强调宾语the book

---It was in this shop that he bought the book yesterday.(强调地点状语in this shop)

---It was yesterday that he bought the book in this shop.(强调时间状语yesterday)

【注意】

强调句型中it不能更换;be动词只有时态变化,没有数的变化,不管被强调的部分是单数还是复数均用is或was。【必记】

被强调部分是人时,连接词可用that或who,被强调部分是宾语且指人时,连接词也可以用whom。

It was not until...that...是一种特殊的强调时间状语的句型,后面用肯定句,整个句子翻译成“直到。。。才。。。”。

知识链接 强调句型的特殊形式有:

一般疑问式 Is /Was it + 被强调部分+that/who +其他 Is it Jim that buys the book?

特殊疑问式 特殊疑问词+ is /was it that +其他 What is it that he wants to see?

not until强调形式 It is/ was not until ... That + 其他 It was not until yesterday that I knew it.

例题追踪

It is not how much we do but how much love we put into what we do _____ benefit our work most.

who B.which C.that D.what

Was it on a lonely island _______ he was saved one month after the boat went down?

where B.that C.which D.what

对划线部分进行强调

We went to see him in Wuhan last wee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did you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y did not start until the rain stopp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ave you seen the film Under the Hawthorn Tree?

--- Of course, I have. It was in our village _______ it was made.

that B.where C.when D.which

名师点睛

强调句型用于强调主语时,要注意谓语动词(原句)与该主语在人称或数上的一致性。

强调句型的考点主要集中在用与构成强调句型的基本元素that / who 上,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两个词是不作成分的。

强调句型不用于强调谓语、表语和让步状语从句,强调谓语时要用“do/ does/ did+ 动词原形”,强调表语时可考虑用倒装句型。

注意区分强调句型与结构相似的含有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It is/ was ...that..);区分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it is /was 和 that 是不是在句中作成分,作成分则不是强调句。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e ______ a film in the cinema together as a family.

see B.had seenC.saw D.have seen

知识③ grow crazy about..为固定短语,意为“对。。。十分狂热,十分痴狂”,其中grow可以换位be动词。

She is / grows about beautiful clothes.

知识④ everything / something /anything to do with表示“与。。。有关的一切、某事”,其中do with 也可以单独使用,意为“处理,对付”,常与疑问词搭配,不用于被动态。相关的搭配还有:

have nothing to do with...与。。。无关

have a lot to do with...与。。。有很大关系

拓展

Deal with 作“对待,处理”讲时,常与how连用【必记】;此外,还可意为“与。。。交易:,此时不可用于被动态。

She did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strangers.

People has dealt with the cancer for many years.

例题追踪

The truth is that most of us don't know ______ the waste.

what to do with B.how to with

C.what to deal with D.how deal with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知识① 本句中that引导从句作remember的宾语,该从句中含有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先行词是a time, 而定语从句含有“keep +宾语+ 宾补(形容词)”结构。

知识② “keep + 宾语 + 宾补”结构如下:

Keep + 宾语 + 1)形容词 / 副词/ 名词(表状态)

+2)介词短语(表状态)

+3)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关系和状态的持续)

+4)现在分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I'm sorry that I have kept you waiting for long .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class keep their eyes closed.

Don't keep the door open.

His father kept him away from school.

We must keep our teacher informed of what is going on in our class.

【注意】“keep + 宾语 + 宾补”结构中,宾补不能是不定式。与make +宾语 +宾补 对比:前者不接不定式作宾补,而接现在分词作宾补,后者接不定式(省略to)做宾补,而不接现在分词作宾补。

例题追踪

Michael put up a picture of Yao Ming beside the bed to keep himself______ of his own dreams.

reminding B.to remind C.remind D.remind ed

They use computers to keep the traffic _______ smoothly.

being run B.run C.to run D.running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

知识① stay awake 为系结构,stay“保持”为系动词,后接形容词或名称做表语,表示主语处于某种状态,不能用于被动态和进行时态。

The weather stayed too hot in summer in the city.

归纳总结

系动词的分类:

变化类:become, go, get, grow, fall, turn

感官类:feel, smell, taste, look, sound

显现类:appear, seem, look

状态类:keep, stay, come, run, remain, stand, lie, prove, sit, rest, continue

例题追踪

Emergency operation must always _______calm and make sure that that get al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send help.

growB,可以.appearC.become D.stay

知识② on purpose 是固定短语,在句中常用做状语,可以放在句中或句末,后可接不定式,相当于purposely。

He did it on purpose, knowing it would annoy her.

He went to town on purpose to sell one of his paintings.

归纳总结

与purpose相关的短语:

with the purpose of 以。。。为目的

for the purpose of (doing sth)做某事的目的是。。。

Yi Jianlian joined the NBA with the purpose of further improv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three groups have been combined.

例题追踪

---Look! The telephone is broken. Someone damaged it _______purpose.

--- That may be right. But perhaps it was broken ______ accident.

on; by B.by; by C.on; on D.by; on

知识③ in order to, 后接动词原形,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可放在主句之前或之后,其否定形式为“in order not to...”。

I put my glasses in order to see it clearly = In order to see it clearly, I put on my glasses.

Tom studies very hard in order not to fall behind others.

【注意】in oder to 做目的状语从句,不定式的逻辑主语和句子的主语通常要一致,是同一个人或物。

归纳总结

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其他词组:

so as to也表示“为了。。。”,引导目的状语,可以与in order that 互换,但 so as to 不能用于句首引导目的状语,只能用于句中。【必记】

in order that 引导目的状语时,可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中时,可与 so that 互换。从句中谓语动词前常有may, might, can, could等情态动词。当复合句中主从句的主语一致时,in order that / so that 才能与 in order to 或so as to 互换。

We got up early so that / in order that we could catch the first bus.

= We got up early in order to / so as to catch the first bus.

= In order to catch the first bus, we got up early.

例题追踪

________ meet Mr Wang, chairman of trade union, he waited at the gate of the factory.

In order that B. So thatC. So as to D. In order to

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知识① dare 在本句中做实义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意为“胆敢,敢”,后接to do sth,to 可以省略。

He would never dare ( to) come.

知识② dare 也可以作情态动词,意为“胆敢,敢”,常用在否定句,疑问句或条件状语从句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

妙辩异同:dare 做情态动词和做实义动词的区别:

I dare make friends with him. / I dare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

Dare he speak to her? / Does he dare to speak to her?

He daren't speak to her. / He didn't dare to speak to her.

例题追踪

He dared to climb that tall tree,_______?

daren't he B.did he C.didn't he D.dare he

The dark,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r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 's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知识① entirely adv. = competely 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分词。entire 为其形容词词根。

例题追踪

Broadly speaking, I would agree with Shirley, though not ______.

widely B.thoroughly C.entirely D.extensively

知识② power n. 能力,力量,权利

She lost her power of speech.

Knowledge is power.

【搭配】

be in power执政

come to power 开始掌权/执政

beyond one's power (某人)力所不能及

within one's power 在某人控制范围之内

妙辩异同 power, energy, force 与 strength

单词 用法 例句

power 指做某事需要的能力、功能;人或机器等食物潜在的或所能发挥出来的力量;人所具有的职权、权利等。 The president has the power to veto bills.总统有权否决议案。

energy 指物理学上的功能概念或生理上的精力 They devoted all their energies to the job.

force 主要指自然界的力量或暴力、势力以及法律、道德或感情上的力量、军事力量等。 The robber used force to get into the house.

strength 常指固有的潜力;指人时着重指“力气”;指物体时着重指“强度”。 He hasn't got enough strength to remove that cupboard.

例题追踪

用power,force,strength 或energy填空

Young people usually have more______ than the old.

He opened the window by_______.

Policemen have the ________ to arrest criminals.

The little boy raised the big stone with all his ____________.

知识② 句中包含一个time 常见句型“It is /was the first time + that 从句”:

可换成This / That

that 从句

主句谓语动词用is,从句用现在完成时。

It is/ was the first time

主句谓语动词用was,从句用过去完成时。

可换成second,third等序数词。 that 引导定语从句时,常可以省略。

知识链接

the first time 是名词词组,表示“第一次”,可以用作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The first time I met her, I fell in love with her.

for the first time“第一次”,常在句中作状语。

I have been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 It is (high, about) time + that 从句”意为“该做某事了”。其中,that从句应用虚拟语气,即从句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式或“should + 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It is time that the children went to bed.

It's time (for sb)to do sth 意为(某人)该做某事了。

It is time for us to start out.

例题追踪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e ______ a film in the cinema together as a family.

see B.had seen C.saw D.have seen

完成句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第一次)I met him, he was working as a secretary in a big company.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he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上学迟到}

It's time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打扫)the classroom.

知识③ face to face“面对面地”,相当于副词,常用来修饰动词,在句中作状语,常用with搭配。

拓展

face- to- face 为复合形容词,“面对面的”,在句中作前置定语。

We must have a face- to-face struggle against enemy.

归纳总结

Heart to heart 坦诚地 shoulder to shoulder 肩并肩地

Back to back 背对背地 hand in hand 手拉手地

Arm in arm 胳膊挽着胳膊地 step by step 逐步地

例题追踪

They had a wonderful party last Saturday. First, they danced______ and then they had a ______ talk.

face to face; face- to -faceB.face to face; face to face

C.face- to -face;face- to -face D.face-to-face; face to face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知识① 本句是一个复合句,主句为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其中it 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looking through these ; because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说明no pleasure的原因,原因状语从句还含有一个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用来限定thing。

知识② It is no pleasure doing sth为固定句型,“做某事没有乐趣”。

归纳总结

It做形式主语,表语常用名词的句型有:

It's no use doing....做。。。毫无用处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failing the test.

It's no good doing...做。。。没有好处

It's no good smoking so I would like you to give it up.

It's no point doing...做。。。没有意义

It's no point discussing with him about the problem.

Why did Anne no longer just like looking at nature out of the window?

知识① no longer= not...any long “不在。。。。”,副词短语。

These conditions no longer obtain= These conditions don't obtain any longer.

妙辩异同

no longer / not...any longer 与 no more / not any more

no longer 或not...any longer 强调时间上“不再”,表示状态不再延续。

They no longer live here.= They don't live here any longer.

no more 或 not...any more强调数量、程度上“不再”,或动作不再延续。

There is no more water.= There isn't water any more.

Time lost will return no more.= Time lost will not return any more.

篇3: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酶的作用和本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选自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讨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说教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酶的定义

1、提出疑问: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2、通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第二部分:酶的催化特点

1、为突破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我采用、运用实验与挂图,引导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并清晰的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特点: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知识梳理

五、板书设计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2、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高效催化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3、酶的本质

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篇4: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单元,第章,第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

高中生物说课稿高中生物经典说课稿

分析,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严格的说课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简析教材,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为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该内容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2、阐述教法,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这一部分一般几句话带过

3、指导学法

4、教学过程。这是重点部分,你怎么设计的这堂课,想要怎么对学生讲,都要用简洁的方式把你的教学过程说给老师们听。特别注意在这一点,不是讲课,是说课。这也就意味着一些众所周知的知识性内容没有必要像当时在面对学生一样讲的那么仔细。只需要讲出你的教学思路即可。要不然时间不够的。一般说课的时间是10-15分钟。教学过程要占一大半

5、教学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

篇5:人教版高一历史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来自,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篇6:人教版高一历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_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__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_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__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_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__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不断上演,__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_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人教版高一历史说课稿(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__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 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__、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篇7: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难点:主动运输4.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__,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__,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人教版高一生物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rarr;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rarr;肺内气体排出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

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

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

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

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分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用系统表来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第二大块是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第三大块是用图解来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练习与评价: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则可以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其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篇8:高一英语说课稿

设计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分级总体目标中高一学生在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是

1.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3.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4.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

根据这些要求,本课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谈论漫画的形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2.运用略读,寻读和细读等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归纳中心句和搜寻相关信息;

3.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手段深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辩论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材料是根据一篇题为“The Value of Preparation”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短文改编的。由于现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要理解一些地道的词汇和句型,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先对原版的材料进行了修改和整合,使其符合现有学生的阅读水平。改写后的文章围绕“准备的价值”这一主题开展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文章主要讲述了工作前的准备很重要这一论点及为什么很重要的三点论据。由于我考虑到要训练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推理能力,因此把原文中的最后一段进行删除,改为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推理,文章接下来会写什么内容。这一话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二、学生分析:

由于现有学生的水平,而且教学内容是一篇比较抽象的议论文,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枯燥。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在人的一生中如何做好准备,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现在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知为何而读书,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转变学生的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任务。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 学习一些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式,如:axe, sharpen, essential, efficient, _disibledevent=“blog.eastmoney.com/Billups9o1/blog_110427030.html”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高中英语作文范文英语(English)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大语言,但它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现在就得为自己的将来做好 计划和打算。深化学生的德育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学习策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信息处理、英语思维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课的重点有两点:

1.新课标要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能够深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已有知识谈论如何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介绍杨威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和磨练终于圆奥运金牌梦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要想拥有美好的人生,现在就要做好准备。然后让学生谈论现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2.就一堂高一的阅读课而言,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本堂课中就如何在课堂内容贯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寻找文章段落中心句、细节的相关信息,以及从相关信息做出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是重点之二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三个不同的阅读策略来体现:一是略读寻找文章段落中心句,而是寻读理解文章细节,三是再读推理判断。

3.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组织结构是这一课的难点之一。因为议论文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写作体裁,而且近几年高考的写作也是以议论文为主,既然是“含蓄而充满机智的”,就绝对不是扮猴子装恐龙这么简单。你必须要由心出发,思绪要走的比别人快,用巧思安排布下诱因,让你的听众随着你主导的'思路渐渐且自发性的领悟,而发出会心的一笑。不是会讲笑话就算懂得幽默,要知道笑话只是一条条钓好的鱼,并不能代表你是个钓鱼高手。幽默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养成的,头脑灵活度、思想多元化、笑话库存的累积都会使你更有效的培养幽默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范文,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贯彻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组织结构,然后课后布置一篇议论文的习作进行巩固,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4.本课的难点之二是就“现有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必要读大学”进行辩论,这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检测。而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平时缺少的就是这种口头的语言操练。因此在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将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符合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渗透。

五、说教法

1.教法分析: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活动深入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启发学生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具体教学步骤

(一) 漫画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方式:呈现一副漫画。漫画上一个人正用一把钝的斧子砍树,却是在做无用功。引导学生思考,要砍下这一棵树,必须首先把斧子磨锋利。从而引出“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正是本课的主题??在做事之前做好准备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提高效率。“Preparation is essential.”

设计说明: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活动形式之一:按照新高考的自选模块的命题方式,教师将本文的四个段落的中心句挖掉,然后给学生5个相关的句子。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的过程寻找出本段落的中心句。然后再根据这四个中心句互相之间的关系,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而把握文章的总体篇章结构。

设计说明:新高考的实施出现了很多新的命题形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贯穿一些新高考的题型,不能到了考试之前为了考试而进行纯粹的练习,必须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同时,这一活动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意,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语言教学活动。

活动形式之二:理解型活动

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通过一些理解型练习帮助学生克服词汇障碍,引导学生操练有关的阅读微技能,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理解词汇意义、捕捉相关信息、理解篇章结构和领悟言外之意等。主要是通过几个有关文章细节的问题和几个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的选择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技巧。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入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素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强化,读后活动。

活动形式:在整体感知文章后,nike shox,引导学生参与读后巩固活动。在读后巩固练习中教师将课文内容编制成完型填空,让学生进行训练,使语言形式操练和阅读理解活动有机结合,较好地体现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即有利于学生巩固、深化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设计说明:读后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信息的输出和反馈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而且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air force 1,通过读后活动进行语言的内化和迁移,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左右。随着不列颠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从而使语言技能综合化。

(四)拓展迁移,思想教育。

活动形式:从奥运冠军杨威十年磨一剑,终圆奥运金牌梦引入到“作为中学生,现在我们如何能使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作好准备”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必然会讲到上大学这一点,然后继续拓展到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很多人认为读大学无用,组织学生就“当今到底要不要上大学”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在当今的社会,上大学也许并不是唯一成才的途径,但却是我们融入社会、为人生做出规划的最佳途径。提出“Preparation is essential.”和课堂的开头相呼应。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这个活动的设计,无论是讨论还是辩论,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无论当前社会的就业情况如何,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将来更激烈的竞争。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五):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在讨论和辩论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以“Is studying in college necessary?”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学生用黑板上已经呈现的议论文的组织框架进行写作。

七、课堂板书设计

上课:将黑板划为左右两块,左边是几个重要的词汇,右边板书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中间是学生辩论的得分统计。

引言:在英语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决定。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观,具体到英语学科就是要整合发展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展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有情景创设,学生探究,学生处理问题和巩固训练等环节。

篇9:高一英语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英语第一册上unit12 Art and Literature的reading部分。本单元是高一学生在掌握了本学期语言知识后的一个沉淀,主要讲的是文化与艺术,在扩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而我所要讲的阅读harry potter小说(电影)是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社会上很受欢迎。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知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到英国作家罗琳的系列小说《Harry Potter》的内容,同时学习in trouble, come across, fight against, succeed, share, believe in等短语和单词。

2、情感目标

通过对主人公harry potter的生活,学习,性格和信念的了解,启发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从而最终克服困难。

3、技能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熟练地掌握运用略读与精读的技能,有效地提取信息。

以上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分析used to do, be 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等短语。

2、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Where someone is born 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what he or she grows up to be.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问答方式帮助学生浏览整篇文章。以略读,详读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五、教学手段

教学工具主要以ppt、图片和教科书为主。

六、教学程序

Step1、导入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关于harry potter 的电影海报,再结合pre-reading的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2、略读

让学生首先略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主旨句,并回答一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使得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体裁,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文章,作习题,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Step3、细读

学生详读课文,捕捉细节,并结合post-reading的问题回答一些细节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利用关键词发现细节问题的能力。

Step4、语法讲解

让学生明白课文后,划出他们不明白的词,短语,句子。把重点的词句在大屏幕上展示,并讲解,同时写在黑板上,重点分析以下句子:Where someone is born 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what he or she grows up to be .

以此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Step5、巩固练习

完成书本上的true or false 练习,以及对harry potter的启示,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

step6、作业

为了扩展学生对Harry potter 这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观看Harry potter 的电影。并写一篇影评。

七、板书设计

黑板正上方写题目harry potter,左边写课文的主要结构,中间写一些相关信息,右边写语法知识点。

以上为我的说课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篇10:高一英语说课稿

高一英语说课稿

Interpretatio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s my great honor and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I have been ready to begin this representation with five part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study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procedure.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___ Unit____________________. This unit is about____________________ (topics). By studying of this unit, we’ll enable students to kn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develop the interest in___________________.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____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l items). From this lesson, it star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ructures). (As we all know, reading belongs to the inp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put has great effect on output, such as speak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is unit. If the Ss can master it well,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m to learn the rest of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nd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1.Knowledge objects (语言目标: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1)The Ss can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2)The Ss can use the __________________ (grammar) in the proper situation.

(3)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talk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formation) and get their own idea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ility objects (技能目标:听,说,读,写)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guide Ss to set up effective studying strategies.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4) To train the Ss’ abilit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cooperating .

3.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情感目标:兴趣,自信,合作,爱国,国际视野)

(1)By completing the task, the S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_____and set up self-confidence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

(2)Teach the 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study.

Part 3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yllabus.

The important point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ch as ______________.

The difficult point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example_____________.

Part 4 Teaching Methods

As is known to us all, a goo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Ss develop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achieving these teaching aim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aims,) 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heories(现代社会交际教学理论) .

1.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教学法)

2.  Whole Language Teaching(整体语言教学法)

3.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教学法)

4.  Total Situational Action (情景教学) a “scene —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 it establishes a real scen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s. At the same time, CAI (电脑辅助教学)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with its sound and picture, it can develop the Ss creativity in learning English.

Part 5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 Lead-in. (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catch Ss’ attention about the class/topic/passage.

(2) To set up suspense/develop interest in _______________.

Step 2. Pre-read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Let 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w, let’s see what happened to the_______________/ let’s check whether it is right or not.

Purpose of my design: (1) to ge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_________________.

(2)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3. While-read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kimming: Ss should read the material fast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Para 1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2 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3 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canning: Listen to the tape part by part to fin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3.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canning: Guide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take some important notes,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ask 4.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Scanning: Ask Ss to read the material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correct answers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chart.

Purpose of my desig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given material better by using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And proper competition can arouse the S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Step 4. Post-reading

Task 1.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接task3)Ask Ss to close books and finish the summary according their notes.

(接task4)Retell the story /Sum up the passage in Ss’ own words according to the chart.

Task 2.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_____min)

Discu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and then choose a reporter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the whole class.

Purpose of my design: I think If the Ss can finish this task well, they will benefit a lot in their spoken English. Most Ss can take their parts in the activ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Ss who have trouble in English study.

Step 5. Homework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urpose of my design: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for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 after class. It will check whether the Ss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s.

篇11:高一英语说课稿

一、设计思想

(一)设计思想

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取决于一个优秀的设计思想。高中英语的听说教学是给学生打基础的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说出来,才能促进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景,才能促使学生有话可说,积极主动地说,甚至绘声绘色的用英语表演。

(二)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为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然后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性的探究,让老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在教学应当如何适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中指出: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也就意味着,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三)设计特色:以“我的新教师”为话题,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发现,体验而习得语言,让课堂动起来!

二、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外研版新课标B1M2My New Teachers的Introduction即听说课的一个课时。课本内容包括:学习一些描述人物的形容词;学习用这些形容词描述自己熟悉的人物;讨论并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听一名英国男孩对好老师的理解并与自己的描述比较。考虑到教学内容较少而且比较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听说课的教学目的,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教材整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通过创设多种情景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踊跃地发言,并且惟妙惟肖地表演。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能较好地展开话题讨论,各抒己见。采取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兴趣,希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的状态中,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掌握描述人物特点的形容词。

2、语言技能目标:运用描述人物特点的形容词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学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艰辛,理解并尊重老师。

4、学习策略:在情景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老师;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学生使用新学词汇描述新老师。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胆地说,自主地演。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强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设置任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特意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学习、体会英语语言的特点,使听说活动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七、课前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四个因素持续交互,呈动态发展。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鼓励学生课前认真预习描述人物的新单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上课前,注意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吃透教材,上网查询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电脑的认识,下载新颖的有关教师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在课前估计课堂内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好各种预案,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八、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Preparation(准备阶段)

Enjoy a piece of music

(Before class,let Ss enjoy a piece of music)

设计说明:大家一起唱英文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Step 2 lead—in(导入)

T: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S:About two weeks。

T:Do you feel happy for being here?

S:Yes。

T:How do you think of our school?

S1:It is beautiful。

S2:The teachers are very excellent and friendly。

T:Yes,excellent!So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_____?

SS:My new teachers!

设计说明:鉴于他们是高一新生,学校生活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Step 3 Warming—up(热身活动)

T:We usually 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s。 E.g. I am ___?

Ss:Beautiful。

T:Yes,thank you。 Here I will give you some pictures and you just give me the adjectives that you can think of from it,ok?

S:pretty beautiful handsome amusing…

Make the students try to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Help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using the adjectives they have learnt。

设计说明:运用头脑风暴法,呈现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自己已经学过的描述人物的单词,由此,总结已知词汇,导出新词汇。

Step 4 Exercise(练习巩固)

Com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se adjectives

amusing intelligent nervous patient

popular serious shy strict

1)、Mr。 Wood is a very ________teacher。 He never get angry,even when his student behave badly。

2)、Our history teacher is a very ________man。 He is nice,but he never smiles。

设计说明:对新学单词的含义理解,巩固与运用。

Step 5(描述)

Use the words to describe your classmates

设计说明:从选词填空到运用已知词汇造句,是能力的提升。所设计的环节要求描述自己的同班同学,人物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两个月的相处,和谐的同学关系使他们非常有XX表达对同学的热爱,对友谊的理解与感悟。这一情景可真是触到了学生的“骨髓”里。

Step 6 Guessing Game(猜谜游戏)

Describe your favorite teacher that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know and ask your classmates to guess who he or she is。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让学生重复练习使用adjectives去描绘老师,因为到此为止,学生对这些adjectives已经掌握的相当好了。所以,我结合课本Speaking中的一个环节,把talk about your favorite teacher变成了Guessing game的形式,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描绘一个自己的favorite teacher。为了让其他组的同学猜出来,他们必须不断地把自己的描绘对象描绘地细致,再细致。他们会挖空心思想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并不仅仅是摆在手边的adjectives,而且要连句成篇,是能力的又一次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我把班里其他老师的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他们更加积极主动了,整个课堂形成了一种描绘,赞美自己老师的和谐氛围。

Step 7 Discussion(讨论)

Do you 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设计说明: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发表的淋漓尽致之后,需要的是其他观点的冲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判断这些观点的对错,实质上是要求学生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在比较与判断中,学生获得了另一种交流。

篇12:高一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版《英语》(新标准)高中第三册(必修3)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本模块介绍了亚洲(主要是中国)沙尘暴的情况,并引入了与沙尘暴和环保有关的词汇。要求学生了解沙尘暴方面的知识并掌握相关词汇,培养学生用英语谈论沙尘暴及环保的语言技能。

Introduction部分为此模块的warming up,介绍与“沙尘暴”有关的词汇,并设计了三个练习活动。通过教材设计的这三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初步熟悉这些词的意义,为以后的各项学习活动做好准备。Reading and Vocabulary该部分介绍了“亚洲的沙尘暴”。围绕着课文,编者设计了五个与课文内容和词汇有关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增进对沙尘暴危害性的了解,熟悉有关沙尘暴的词汇。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的描述,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系统化,分别是:语言知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

1.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并能运用下列词汇:

与沙尘暴有关:disaster, dune, citizen, dust, desertification, forecast, strength, cycle, mask

与环保有关:process, mass, campaign

句子:

To have been caught in a sandstorm was a terrible experience.

There was nothing to be done.

To be cycling in a sandstorm is frightening.

2.语言技能目标:

理论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摘录要点

2).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3).能提取、筛选和重组文章中的信息

4).能利用上下文猜测新词汇

3.学习策略目标

词汇归类

在阅读、英语互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有效自我调控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辨别并运用有效资源

3.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亚洲沙尘暴的状况

增强环保意识

4.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沙尘暴;阅读微技能训练

难点:

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及写作

二、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高中的学生注意力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已经初步实现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同时,自我意识增强,拥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更是拥有很强烈的自我展现意识与XX,不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应用的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英语思考和英语表达的基本技能。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把自己作为与学生一起探讨的一员,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以轻松的话题开始,以愉快的交流展开合作,充分创造机会让同学们都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围绕核心问题,设定小任务;围绕文章内容,尽可能提供训练学生技能的机会;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活动,强调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应该是在“做中学”“用中学”。任务设计应该贴近学习者的生活,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语言才能在经意中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

这节课本人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运用阅读技巧,如查读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同时围绕文章设计多种语言活动,以自主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尝试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得以发展,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四、说学法

通过本课教学,我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参与式学习法:培养他们从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设置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并从中品味在活动中的乐趣。

2.知识迁移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多种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与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阅读训练方面旨在: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推测词义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诸如Skimming(扫读)、Scanning(细读)等培养其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课程导入时,我选用部分图片展示,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了铺垫。在介绍亚洲沙尘暴文章的同时,我设置了不同水平的练习题以弥补教材中练习单一的不足,调动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循序渐进的讨论活动中,学生们既对沙尘暴的认识有所提高,又获得了听、说、读、写几方面知识能力的提高。倘若时间充裕,我会进一步加强推测词义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