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精选12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精选12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验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能力,使汉语拼音成为提前读写,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所说的熟练地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是指看到一个音节,不用现拼现想,就能直接读出来;听到或想到一个音节,就能正确地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拼音多功能的作用,使学生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拼音提前阅读和写作,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协调发展。可见,熟练地掌握音节是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

但是,在实验的拼音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偏离拼音教学指导思想中的“掌握音节”和“结合语言”的指导思想。如:一部分教师处理不好指导学生学习字母与训练学生直呼音节、书写音节的关系。具体表现是,教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字母的发音与识记字母形状的指导,而忽略直呼音节与书写音节的训练。再如:一部分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不注意结合语言进行,而是孤立地教学音节,使学生兴趣索然。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构词率较高的音节,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用其组词语或用所组的词语口头造句。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语意有效地识记音节及扩展学生的词语占有量,给下一段的借助拼音提前阅读和写话造成了困难。因此,要教好拼音,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

掌握音节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衡量拼音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充分发挥拼音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声母、韵母音、形和拼音技能做必要的指导外,应着重进行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训练,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那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怎样强化音节教学呢?

1.看图引出音节词后,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准音节词的音,使学生对词的读音和表达的意思有初步的印象。

2.引导学生把音节词分解为音节后,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要学习的音节,为声、韵的连读做准备。

3.教学声母或韵母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声、韵连读的方法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对学习的音节要求学生带调按四种声调的顺序读,逆顺序读,变顺序读。读的形式最好是“开火车”轮读或指名读,齐读的次数尽量少些。在学生熟读音节后还应再次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音节词。熟读音节和词语不仅会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直呼的要领,而且可加深对音节及声母、韵母的识记。

4.对学习的音节和音节词要指导学生书写,书写量可少些。也可采取看图写音节、词语或听写音节及词语等形式提高学生书写音节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要以读写应用为目的

进行“注·提”实验的拼音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拼音是为了应用在提前阅读和写作上,决不是仅用拼音做识字的工具。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设置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语言材料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如教学拼音除了结合教材中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用构词率高的音节组词,用所组的词练习说话等。只有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使其有音、有形、有义,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字母和音节;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质量,避免读破词和单字嘣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学生写作中准确地运用词语,正确地书写音节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要进行大量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硬讲、硬教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也必须经过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已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基本零件和直呼音节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严格的、反复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

1.除教学每课拼音时,侧重对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训练外,教师还要把学过的每课出现的音节、音节词语用卡片或投影片写下来,利用教学拼音新课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性的直呼音节及音节词语的训练。训练时要注意对带有i、“、u的单韵母音节反复强化,为读准声介合母的音节打基矗

2.每学习完一课,也可指导学生利用小卡片把学过的音节和音节词语写下来,以便学生自己练习读或学生之间互相练习读。

3.根据学生直呼音节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部分音节和常用的音节词语,对学生进行直呼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直呼技能的形成,还扩展了知识。

4.适当地补充一部分拼音句子,对学生进行词语连读的训练,为学生阅读拼音短文搭桥铺路。

5.根据学习拼音的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竞赛,以调动学生练习直呼音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拼音教学要切实掌握实验拼音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掌握音节,结合语言,培养能力。强调掌握音节并不是说对组成音节的字母的教学可以淡化,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安排好字母教学和音节教学的程序和时间,使所学的字母在音节训练中得到巩固,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只要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善于抓重点,破难点,教规律,教方法,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使汉语拼音真正成为提前读写,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

篇2: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掌握音节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衡量拼音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充分发挥拼音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声母、韵母音、形和拼音技能做必要的指导外,应着重进行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训练,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那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怎样强化音节教学呢?1.看图引出音节词后,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准音节词的音,使学生对词的读音和表达的意思有初步的印象。2.引导学生把音节词分解为音节后,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要学习的音节,为声、韵的连读做准备。3.教学声母或韵母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声、韵连读的方法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对学习的音节要求学生带调按四种声调的顺序读,逆顺序读,变顺序读。读的形式最好是“开火车”轮读或指名读,齐读的次数尽量少些。在学生熟读音节后还应再次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音节词。熟读音节和词语不仅会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直呼的要领,而且可加深对音节及声母、韵母的识记。4.对学习的音节和音节词要指导学生书写,书写量可少些。也可采取看图写音节、词语或听写音节及词语等形式提高学生书写音节的速度和正确率。

篇3: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进行“注・提”实验的拼音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拼音是为了应用在提前阅读和写作上,决不是仅用拼音做识字的工具。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设置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语言材料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如教学拼音除了结合教材中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用构词率高的音节组词,用所组的词练习说话等。只有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使其有音、有形、有义,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字母和音节;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质量,避免读破词和单字嘣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学生

[1] [2]

篇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赵媛媛

摘 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既是之前所学习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同时是电学中分析各种电路的基本基础和规律之一,运用此定律来分析电路现象和解决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此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个难点、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欧姆定律;教学难点;问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电路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对于思维能力尚不是很完善的高中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换位思考,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此知识点之所以成为难点的重要原因和问题主要为:概念抽象,理解困难;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知识点容易混淆;应试教育,不能活学活用。所以,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突破教学难点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激发兴趣,打破抽象

在本章的教学内容中,对这一定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偏重理论的数学分析和推理,并且缺少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只是一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巧妙有效地向学生导入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的学习情景。

通过简单实验和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为下面对此难点的讲解分析做了良好的开头。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探索中产生学习兴趣,了解物理研究方法,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二、分组实验,总结结论

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规的是先在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推理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再以此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规律。在此,应大胆地打破这种常规,这种方法只是简单的数学演绎推理,无法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物理的规律变化。所以,接下来就要以更为具体、多样的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进行多种不同的实验进行对比,然后组员之间进行自由讨论,

再通过组员代表进行发言,(www.fwsIr.com)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得出结论。在这样的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规

律,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入解析,避免混淆

通过以上的实验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本知识,由于在学习闭合回路欧姆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欧姆定律,这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概念混淆。所以,接下来教师应该对此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学生讲解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等概念,且其核心内容是了解闭合电路与部分电路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实际的理解闭合电路以及分电路、

内电路、外电路等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在有了前面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些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避免了知识点的混淆。

四、领悟思想,学以致用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进行导入,进而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实验、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归纳总结,对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学生基本已经掌握,对课程的难点、重点也得到了直观的分析和解答。在此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展,结合到生活中,在课后作业中尽可能联系到实际生活环境,家庭中常见电路现象,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领悟物理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规律的本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效果。不仅及时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随其变化。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应该让学生主动起来,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和激励,这样自然而然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找到解决问题有效的方法。尽管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教无定法”,怎么教学,怎么上课,也视学习环境和学生情况而定,更在于教师本人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陈锡仓。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新课程学习:中,(01)。

(作者单位 葫芦岛市第一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篇5:试析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试析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要抵制“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冲击,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体育素质,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周小酉 李小敏  作者单位:周小酉(新疆教育学院体育部,乌鲁木齐,830043)

李小敏(新疆兵团二中,乌鲁木齐,83000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807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全体学生   终身体育  

篇6: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小学生对体育游戏是非常渴望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游戏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指出当下在体育游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提出一定的建议,希望对小学的体育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游戏;体育教学;小学生;注意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体育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课更是发挥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所以,教育部规定了体育课为小学课程标准之一。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游戏是广受学生欢迎的形式,为小学生们日益繁重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的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不可避免也出现了一些事故,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在体育课上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应注意的问题,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

一、游戏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能增强学生体质

最近,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近六成小学生有手机,小学生已成为低头族中的一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往往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手机,沉迷手机游戏,熟练应用手机已成为常态。所以在这一方面来看,体育课中做游戏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它能将孩子从虚拟世界中拉回现实,认识到在大自然中玩耍的乐趣;其次,在简单的游戏中,学生通过跑跳能够增强身体体质,拉伸筋骨,避免低头看手机引发的颈椎弯曲、视力下降等问题。增强学生体质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单纯的机械式的教导,比如做操、理论教学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更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而通过游戏,能够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中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游戏能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小学生的文化课程相比之前增加了不少,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专注力往往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在长时间的文化课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疲劳和厌烦,所以游戏就像“兴奋药”一样,能够振奋起学生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专注力,从而更大精力的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游戏能够激发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比如,一名小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家长一味地强调学习很重要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更差。而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能够改观学生对于学校的看法,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擅长做游戏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在游戏中找到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游戏能融洽人际关系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心智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所以游戏是与同学交流的好机会,也是交朋友的一个平台。在平常的文化课中,学生往往听老师讲课,很少有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话题也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然而在体育游戏中,孩子更容易释放自我,解放天性,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好朋友一起玩耍。而且,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往往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容易产生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而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在体育游戏中,增加了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锻炼自我表达,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四)游戏可以巩固教学内容

游戏的形式有很多,所以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来安排游戏,从而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比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了解民风民俗打陀螺。老师就可以安排一场打陀螺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深化课本中的知识。再比如,我们往往单纯教育孩子们团结的重要性,这往往起不到效果,而如果把团结的重要性融入到游戏中,学生就能够更快的接受,感触也会更加深刻。

二、游戏中应注意的问题

游戏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但不可避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是一些游戏存在一定的危险,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孩子的安全,让孩子的家长担心;其次,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情绪发生一些波动;最后,小学生往往天性好动,不受纪律管控,没有规则意识。这都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体育课上设置游戏时,首先要考虑游戏的安全系数,对于一些攀爬、激烈奔跑、投掷等游戏要提前做好安全准备,提前检查好游戏设施,配备专业的校医,解决突发问题。其次,体育老师要接受专业培训,包括课程设置、心理教学,在游戏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输赢。认真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疏导。最后,要加强学生们在游戏中的纪律性与组织性,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同时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总结

游戏能开发学生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游戏中开发自己的潜力,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更加热爱,对生活更有好奇心。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做游戏,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享受到生活的啡ぁ

参考文献:

[1]印丽梅.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4(17):60,62.

[2]林以华.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6(02):68,70.

篇7: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

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

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

掌握音节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衡量拼音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充分发挥拼音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声母、韵母音、形和拼音技能做必要的指导外,应着重进行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训练,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那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怎样强化音节教学呢?1.看图引出音节词后,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准音节词的音,使学生对词的读音和表达的意思有初步的印象。2.引导学生把音节词分解为音节后,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要学习的音节,为声、韵的连读做准备。3.教学声母或韵母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声、韵连读的方法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对学习的音节要求学生带调按四种声调的顺序读,逆顺序读,变顺序读。读的形式最好是“开火车”轮读或指名读,齐读的次数尽量少些。在学生熟读音节后还应再次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音节词。熟读音节和词语不仅会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直呼的要领,而且可加深对音节及声母、韵母的识记。4.对学习的音节和音节词要指导学生书写,书写量可少些。也可采取看图写音节、词语或听写音节及词语等形式提高学生书写音节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要以读写应用为目的

进行“注·提”实验的拼音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拼音是为了应用在提前阅读和写作上,决不是仅用拼音做识字的工具。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设置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语言材料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如教学拼音除了结合教材中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用构词率高的音节组词,用所组的词练习说话等。只有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使其有音、有形、有义,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字母和音节;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质量,避免读破词和单字嘣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学生写作中准确地运用词语,正确地书写音节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要进行大量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硬讲、硬教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也必须经过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已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基本零件和直呼音节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严格的、反复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1.除教学每课拼音时,侧重对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训练外,教师还要把学过的每课出现的音节、音节词语用卡片或投影片写下来,利用教学拼音新课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性的直呼音节及音节词语的训练。训练时要注意对带有i、“、u的.单韵母音节反复强化,为读准声介合母的音节打基矗2.每学习完一课,也可指导学生利用小卡片把学过的音节和音节词语写下来,以便学生自己练习读或学生之间互相练习读。3.根据学生直呼音节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部分音节和常用的音节词语,对学生进行直呼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直呼技能的形成,还扩展了知识。4.适当地补充一部分拼音句子,对学生进行词语连读的训练,为学生阅读拼音短文搭桥铺路。5.根据学习拼音的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竞赛,以调动学生练习直呼音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拼音教学要切实掌握实验拼音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掌握音节,结合语言,培养能力。强调掌握音节并不是说对组成音节的字母的教学可以淡化,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地安排好字母教学和音节教学的程序和时间,使所学的字母在音节训练中得到巩固,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只要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善于抓重点,破难点,教规律,教方法,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使汉语拼音真正成为提前读写,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

篇8: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教学

一、听课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①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四、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用对实验的观察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用有目的思维去指导学生观察,促进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思路去研究化学实验。譬如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在实验前我首先提出:“往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寻求理论解释。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去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讲清观察实验的思路。第一,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第二,涉及哪些化学知识和原理?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促发了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此时,教师还应讲清研究这些现象的关键知识是Al(OH)3的两性,而沉淀的生成及溶解决定溶液的酸碱性。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篇9: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易出错的等等。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集信息,启动问题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办到的,需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中,对数学信息只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特别让学生注意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直观操作,梳理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内容。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篇10: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学文言文 教学

论文摘要:阅读和讲授古代文言文,会遇到一些注释问题与词汇难点,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辉、客观史实等方面。不疏通字词,便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从教材,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人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但现行的教材有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注释和词汇方面,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间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希望能对教授中学文言文者有所启示。

一、是否符合语言规律

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今按,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种树郭豪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陪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既,已经。然,这样。已,(做)完。”今按,作注者把“已”看作这句话的主要动词,那么“然”就是修饰“已”的状语。但这是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律的。“然”作为指示代词总是谓词性的,如“虽然”“既然”“然则”“然而”等,从来不作修饰语用。因此这里的’’然”也应该是谓语,而“已”则是语气词“矣”。

二、是否符合文情语境

所谓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

1.与话题主旨不合。例如: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明确。于是有的教师把它讲成称王、登上王位之类的意思。而实际上“梁惠王”本来已经称王,早就处于王位了,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题;梁惠王问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老百姓没有增多;孟子的观点是,要使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多,就必须实行王道,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呢,为王者必须首先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不饥不寒”,而年长者能“衣帛食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王道,才能让天下的百姓归顺。可见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王道。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

2.与文脉思路不合。例如:

《石钟山记》:苏轼“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嘈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锉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汝识(zhi)之乎〕你记得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住。”今按,前文写苏轼父子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增如钟鼓不绝”,归途中又听到“有坎锉之声,与向之嘈者相应,如乐作焉”,接下来就是苏轼问其子苏迈“汝识之乎”。如果这里的“识之”意为“记得那些典故”,似乎有些衔接不上,前面并没有交代什么典故,这样发问,苏迈能明白其意吗?从行文脉络看,这里所问应该是指对前面听到的各种声音能否辨识,后面的解释“嘈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锉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就正好是对“‘识之乎”的回答。因此,‘“之”是指代前面所听到的各种声音,“‘识”应该注解为“识别”“辨识”。这样,前后思路才能顺畅。“

3.本句的意思讲不顺畅,也是不合语境的。例如: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当〕如果。”今按,依作注者的看法,“当与秦相较”意思是“如果跟秦国相比较”,联系上下文,语意滞涩难通,因为“则”后是两个偏正式短语,若“当与秦相较”另起一个话头,那“则”后的意思就不完整,好象被突然掐断了。其实,这段引文整个是一个条件复句,“向使”领起条件分句,直到“良将犹在”,“则”引起推导结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结果分句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主语部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是谓语部分。因此,“当”是“应当”之义,“相较”是“相当”“差不多”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如果韩魏楚三国……,那么(六国)胜负存亡的机遇,应当跟秦国差不多,也许难以估计谁胜谁负谁存谁亡。”

三、是否符合逻辑事理

思维要符合逻辑,办事得依顺常理。如果注释导致原文思维不合逻辑,事情违背常理,那就值得斟酌,需要改正。例如:

1.苏询《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按,这条注释本身前后矛盾。后面的单字解释把“互”看作“丧”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方式,是副词状语;而前面的句意理解却把“互”换成代词的“彼此”而当作了主语。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对于这个句子来说都不可取。如果“‘互”是代词主语,就会既与原主语“六国”语意重复,又不得不增加“(都)”来串通本来应该有的句意。如果“互”是“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状语,那就会不合逻辑:“消灭”不可能是一种“交互”的行为,“此”已经把“彼”消灭了,“彼”怎么还可能再来消灭“此”呢?说我消灭了你、你消灭了我,这是不合常理的。其实,这里的“互”当解释为俱、全、都,句意言六国(先后)都灭亡了,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互”当“’都”“全”““俱”讲,古文中不乏其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兵马互出”指兵马一齐出动或全部出动,不是一会儿出兵一会儿出马,也不是你出兵我出马。《世说新语·文学》:“时人互有讥昔,思意不惬。”指当时人们都嘲讽左思,左思心里不偷快。《芙渠》:“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莲实和藕一块使人的牙齿和嘴边感到芬芳。”除了把“齿颊”解释为“牙齿和嘴边”比较别扭外(当释为口腔即牙齿和脯颊之间),用“‘一块”来解释“‘互”多少还是揣摩出点意思来了,但如果解释为“都”就更准确。“‘相”跟“互”在代词、副词用法上意义基本相同,“相”也可训“都”,这应该可以当作“互”训“都”的一个旁证。如《史记·吴王澳列传》:“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吴梁相敝”就是吴国梁国都疲困了。

2.《论语·季氏将伐撷臾》:“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今按,说“能(不能)施展其才能”,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他有才能,而能否施展则完全取决于客观因素。如果这样理解,那冉有就没有什么责任了,这不符合孔子批评冉有的意图。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施展其才能”应该是对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已然状况的陈述,这里却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你还没有“就位”,你怎么知道“能施展”还是“不能这样做”呢?就不就位应该是检验能否施展才能的先决条件,而不能反过来依据能否施展才能的条件推出就不就位的结果。这样注释不符合思维逻辑和一般常理。实际上,孔子引用这句古语是针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说的,目的正是要批评冉有主观方面的过错。这种主观过错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就职前,一是就职后。就职之前应该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职位,这就是’‘陈力就列”的意思,跟’‘量力而行”相似,所以“陈力”是指把自己的能力拿出来掂量掂量,而不是指施展才能。就职之后还要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才能是否称职,如果发现不称职,那就赶快停止,退出来,把职位让给别的称职的,这就是“不能者止”的意思,因此“不能”不是指你有才能施展不出来,而是指你的才能不足以干好这分工作;“止”不是指不去就职,而是说要从已经就任的职位上退下来,停止占据这个职位。

四、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语言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虚幻世界,而更多时候反映的是客观世界。当语言在陈述事实的时候,它应该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如果我们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有可能也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这样的解释值得推敲。例如:”

1.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中学语文教材原来注释为:“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试想想,沪水在西南山区的四川境内,又时值盛夏草木繁茂之季,怎么会不长草木呢?即使是现在,四川境内也很难找到一块自然不长草木的地方,何况是自然环境没有怎么遭到破坏的'古代呢?这显然是不合自然现象、不合客观实际的。其实“毛”本指动植物表皮上生长的丝状物或茸状物,引申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有时特指植物当中人工种植的庄稼(含蔬菜等)或野生的草木。“深人不毛”的“毛”应是特指庄稼而言;“不毛”即未经开垦、不长庄稼的原始山区,那里偏僻荒芜、林深草茂,不是不长草木。《甘薯疏序》也是中学教材传统篇目,其中有“丽土之毛,可以活人者多矣”的句子,这个“毛”则应该是泛指植物的,可有的教材注为“草木”,有的教材释为“庄稼”,都失之偏颇。因为草木中虽然有许多“可以活人”的东西,但“甘薯”并非草木;而庄稼都是“可以活人”的,又怎么能说“多矣,’!说“多矣”就意味着“毛”中有些是不能“活人”的,而且‘“可以活人”的东西也不见得都是庄稼,草木的果实也有不少可以吃,因此“丽土之毛”的“毛”只能解释为泛指的‘’植物”,偏指“庄稼”或“草木”都不符合事实。

2.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高中语文第四册注释:“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注释把“蜀”对译为“四川”,不符合历史的实际。秦代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的蜀郡和巴郡都在今天的四川省境内。查《辞源》可知,秦灭古蜀国,置蜀郡。’‘治所在成都,其辖境包有四川成都市及温江地区大部分县境”。又秦惠王灭巴国,置巴郡,治地包括今四川重庆市和南充、达县、秦节、彭水、涪陵等。可见不能将秦代的’‘蜀”跟今天的“四川”对等,原文中的“蜀”还是以指蜀郡为宜。

以上我们从语言规律、文情语境、逻辑事理和客观实际四个方面分析了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其实如果注释结论不正确,导致的问题往往不只表现在一个方面,所以我们有时可以同时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这样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些。例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一革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墩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高中语文第四册注释:“〔墩〕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这样解释虽然有根据(来源于汉代赵歧的《孟子章句》),但其实既不符合语言规律,也不符合逻辑事理,跟文情语境更不协调,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问题。我们认为“跳尔”所表示的应该是“与之”者的一种不情愿的表情。因此“跳尔”应该讲成“盛尔”,皱眉的样子,愁眉苦脸的样子,表示不乐意、不情愿。至于“不屑”,应取《正字通》的解释:“凡遇事物轻视不加意曰不屑。”其实就跟现代“不屑一顾”的“不屑”意思差不多。既然“与之”者不情愿,愁眉苦脸的,“乞人”也就不看重他给的食物了,实际的意思当然是指不接受:这样的食物吃了心里不舒服呀,有损人格尊严呀,宁愿不要,宁愿饿死!这样解释,庶几能合情合理,真正符合孟子的原意。

五、追根刨底,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读懂一篇文言文,不能满足于知道其中的字词句应该怎样解释,还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释。也就是说,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训沽知识,我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和教学中便很难做到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学生问一个为什么,便往往无言以对。比如:

《屈原列传》:“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课本注道:“顾反,回来。顾,还。”我们斟酌注释是讲得通的。“顾”为何有“还反”义呢?这时有必要运用训话学知识加以探索。《说文》:“顾,还视也口”由此可知,顾的还反义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王聚《七哀诗》:“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这些佐证材料说明了“顾反(返)”都是同义复词,顾就是反(返)。现代汉语“义无反顾”“回顾”就是对“顾”的本义的继承。知道了“顾”这个义项的来龙去脉,我们的理解当然也就深刻得多了。

再如:《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训“要”为“适应”,这是对的。“我们认为,准确诊释应该是:要,约也。由“制约”引申出“适应”(正反义)来。考证“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腰。”《康熙字典·西部》:“要,与腰通。”许慎《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段玉裁《说文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要(腰),而自臼持之……人多护其要(腰),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遵此说。因为腰在躯干的中部,所以可以训为“中”、“正”、“适中”。王念孙《广雅疏证》曾有明训:“要,正也。”由此又可引申出“适合”、“适应”、“符合”之类的意思。如《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缀兆,乐队的行列位置)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词语训释的把握也就清楚明白了。

《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注释“飨”同“享”,受。为何“飨”同“享”呢?我们从音义两方面看。音的方面,享飨同音,阳韵。义的方面,《说文》:“享,献也。”《尔雅释话》:“享,献也。”段玉裁曰:“毛诗之例,凡献于上曰享,凡食其献曰飨。”广雅·释话》:“献,进也”。此三字,语音因通转而近,词义围绕进献的动作(献)、对象(享)、和结果(飨)而连系在一起,成为同源。由此得出,享、飨同源词,同义而异形,且各有字源。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善“疑”与善于解“疑”,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字词,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大有裨益。

篇11:新城疫在免疫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城疫在免疫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过去几年里,全世界家禽业生产者都在普遍关注禽流感(AI)的.防疫和研究,而对传播广泛,经济学意义重大的新城疫缺乏足够重视,甚至有所淡漠.

作 者:范建华 徐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刊 名:北方牧业 英文刊名:BEIFANG MUYE 年,卷(期): “”(21) 分类号:S8 关键词: 

篇12: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吴晓丰

(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学校)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感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潜移默化地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首先,应当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言传身教,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比如,八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成幻灯片,使图像、音乐、朗诵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作者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在诗中展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情感,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热情,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做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德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结果从德育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提供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转化成学生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产生应有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