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推荐14篇)

时间: 李欢欢 互汇范文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推荐14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推荐14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本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

篇1: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

篇2: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篇3: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篇4:[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27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附: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与宋庆龄结婚。

19,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故事导入。

・・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      二、学习新课

・・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     &nbs

篇6:三年级语文上册《雨》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     学生可能提出:

・・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      (三)教师导入:

・・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nbs

篇7:三年级语文上册《新年礼物》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新年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

・・      2.读准字音,理解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通顺的。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难点

・・      1.了解作者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方法。

・・      2.理解“她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哇!”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      (二)指名看拼音,读词语,检查自学。

・・      (三)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      2.纠正读音。

・・      “商量”的“量”在课文中应读轻声“liang”,“粘补”的“粘”在课文里应读“zh1n”。

・・      (四)质疑、设疑、解疑。

・・      1.读题质疑。

・・      (1)谁送给谁的新年礼物?

・・      (2)要送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

・・      (3)为什么要送这样的新年礼物?

・・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设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      3.指名回答问题,解疑。

・・      教师可出示填空练习的方法,检查读书情况。

篇8: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  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

教学难点: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  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  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  教师板书:赵州桥 (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  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 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2)、齐读新词 。,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  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1、2小题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

赵州桥

・・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   非常雄伟、坚固

赵州桥・ 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  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讲读课文第1段

1、默读第1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2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3、  “闻名”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  指名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2段

1、  自由读第2段

思考:(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

2、  出示两幅投影,让学生观察、比较。

3、  大桥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

A、减少了冲击力

B、节省了石料

4、  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

5、  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

(1)“设计”是什么意思?

(2)“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

(3)用“设计”说一句话。

(4)你找到了这种设计的优点在哪里吗?能否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6、  齐读第2段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来没有,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7、  师小结: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

・・ 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来?

四、看投影系统地说说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

五、作业

1、  完成作业本第3、4、5小题

2、  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3、4段,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第4自然段,领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自由朗读第三段

1、  思考并讨论:

(1)・ 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 这一句在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

(1)

篇9: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彭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同学们,你们最喜欢、最向往的是哪个城市?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2、 师:确实我们的祖国以地域辽阔、风景迷人矗立于世界的东方。而香港这座城市却是中国这条巨龙头上璀璨的明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欣赏歌曲)伴着悠扬的歌曲,让我们一同走近香港。

二、整体感知

1、 同学们,对香港这座举世瞩目的城市你一定充满好奇。你想知道些什么?

2、 带着你的疑问,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

3、 在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你喜欢香港这座城市吗?为什么喜欢?

三、选择学习主题,上网合作学习

1、 香港有着繁荣的经济,美丽的景色,各地美食云集……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点击进入,去开始你的香港之旅吧!(单机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2、 完成了你的单人旅程了吗?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旅行体会。

3、 谁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旅行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 谁能担任导游的重任带领所有的同学及在座的老师,再去领略一下香港的繁荣和美丽。(主机操作、联机状态)

四、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1、 经过香港之旅,相信大家进一步认识了香港。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同样让你印象深刻吧!同学们把你最喜欢的.语句画下来,那可是作者的心声啊,字字句句中都包藏着作者对“东方之珠”的喜爱之情。

2、 我想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总结: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下,让我不由的感受到香港无愧于“东方之珠”这个美誉。

五、拓展研读

1、 香港的今天是繁荣而美丽的,你可能无法想象它曾经历经百年沧桑,它曾经一度离开祖**亲的怀抱。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了这是一个载入香港历史的重要日子,一个中华民族的盛事,一个体现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胜利的历史时刻。同学们关注今日香港的同时也让我们再去目睹一下97回归时的盛况。大家可以在网上进一步了解香港。

2、 学生利用“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了解97香港回归。 (单机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3、 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它还是世界航运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它映射出的光芒不是几段文字能概括清的,不是小小的网站可包罗下的,但是互联网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学习的平台,希望同学们在网络中尽情遨游,享受网络学习的乐趣。

篇10:三年级语文上册《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三、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自然之秋知人论世法

“悲”人生之秋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情景交融法

篇11: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      教学重难点:

・・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      1.知诗人,解诗题。

・・      2.解词连句知大意。

・・      3.展开想象悟诗情。

・・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      三、学习古诗《鹿柴》。

・・      1.知诗人,解诗题。

・・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     2)解诗题。

・・      “柴”,通“寨”

篇12: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济、匠、砌、雕、抵、智、慧”等7个生字;会写“爪、贵、参、案”等14个生字,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理解总起句和过渡句的形式和作用。

4、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会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既……又”“有的……有的”等关联词造句。

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课前准备:图片、PPT、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利用学生的固有的对桥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你们见过桥没有?见过哪些桥呢?那些桥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介绍中外现代比较有名的桥。

(ppt,图片,简单介绍金门大桥、悉尼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虎门大桥等)

3、设疑,引入文本学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赵州桥》,一座建造在中国古代的石拱桥。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课本不说金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又或者虎门大桥,不介绍精钢做的桥、木头做的桥,而偏偏介绍一座石头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课文不介绍其他桥而介绍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

2、学习生字词。

(1)(过渡)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到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桥吗?如果感觉不到的话,有很大原因是我们的生字词还没有学会。那我们先学习生字词,再深入了解赵州桥。

(2)生字词的教学。

形式:生字卡(板书)所有生字词,学生根据预习记录,自由说他们想说的字的音、形、义,教师正音、强调字型、字义。全班齐读生字词。

重点点拨:“抵”与“底”和“低”区分;

“雕”与“准”和“推”比较识记;

“贵”下面不是“虫”;

“参”字下面三撇的占位;

“案”字的结构分布

“爪”是多音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是石拱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世界闻名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师:具体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这三个特征呢?(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生字卡复习生字词。

2、提问赵州桥的三个特征。指名回答。

二、围绕主题,品读课文。

1、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

师: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就是大概三楼那么宽。同学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1)运用简笔画的方法,直观地表现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①赵州桥的设计到底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先找出说明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②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根据其他同学的朗读,画出赵州桥。

③根据课文内容点评画。

④再朗读设计特点的部分,巩固理解。

(2)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

①对照简笔画或者书中插图,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总结: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②用“既又”造句。

③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种创举。

我们知道了赵州桥设计的这种优点,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课文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种创举呢?你知道创举的意思吗?

(从来没有的,有重大意义的做法。赵州桥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而且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④体会“坚固”。

赵州桥的设计有这样的`优点,它才能存在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它才能经受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多少车辆的重压。你体会到赵州桥的什么特点呢?

⑤朗读,体会。

(3)继续品读,初步认识过渡句。

赵州桥除了有雄伟、坚固的特点,还有美观的特点。

①自由朗读,感悟“美观”。

②理解“美观”。

出示图片。(一人指着图片介绍,组员模仿龙的不同姿态,做动作呈现介绍的内容。)用“有的有的”造句。

③朗读比赛。读出美、有趣、读出赞美之情。

所有的龙都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谁能把这些龙给读活了?

(采用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的方式。)

④初步了解过渡句。

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的特点,课文有一句话,很巧妙地把这两个特点连在一起了,哪位同学能够把它找出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点拨:用一句话把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是过渡句。这个句子是用了“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把坚固和美观连在一起。

造句。“不但而且”

3、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①学完了课文后,你能用一、两句话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说一说吗?可以用课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的感想。

②启发学生:在盛赞赵州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赞美谁呢?(劳动人民)拓展: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点,同样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③读最后一段,读出自豪之情,由衷的赞美之情。

篇13: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重点认识“智、慧”两个字,会写11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县、设、史”3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慧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三、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各种桥的课件图片)在生活中个,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村头,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天桥。车水马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

1400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参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石孔桥。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吧,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雄伟、坚固、美观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座桥的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容,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 板书:(赵州桥)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①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③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3.检查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①展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县 济 匠 砌 横 坚 雕 抵 智 慧

设  参 部 跨 举 击 固 栏 案 爪 贵

②指名学生教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③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辨析字形、字意

④指名认读多音字、组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读音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

横﹛héng(横跨)hèng(蛮横)

爪﹛zhuǎ(鸡爪)zhǎo(爪牙)

干﹛gàn(干部)gān(干净)

⑤检查词语认读,教学

让全班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真棒)

生:精美......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多么深厚的友情啊)

生:宝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更精彩)

生:创举.......北京鸟巢的造型设计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说的多好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选择雄伟、精美、宝贵、创举四个词语,让学生感知这四个词语的美感,并为揭示赵州桥的坚固、美感埋下伏笔。】

⑥请同学们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4.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课文,读出自豪的感情

②指名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文中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史上一颗璀璨的奇葩,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汇报,积极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5.赏析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请同学们品读本段课文。

②引导感悟:

(1)写赵州桥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了桥的哪方面知识?

(2)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好出在哪里?

(4)写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写作,是本段中心句,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生:写“赵州桥的长50多米、宽9米多......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那个方法,具有科学性。

生: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①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②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作用:“减轻流水的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生: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总写——分述”的写法,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交流和汇报方式学习本段,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与坚固,突出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6.指导书写

①教师提示;书写时,坐直,保持身姿的正确,握笔姿势。

②书写规范,注意字结构布局,观察,模仿,写美观。

7.通过课下搜集,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篇14: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有人给你鼓过掌吗?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的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

鼓过掌吗?为什么给别人鼓掌?

2、板书课题,齐读

3、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

思考:掌声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1、指名说。

2、先走进演讲前的小英。指名读一自然段。

理解体会、指导读。板书:忧郁自卑

英子的忧郁还表现在哪儿呢?读2、3小节,画出表现忧郁的词句。

3、交流反馈

过渡:后来,英子变了,她变得怎样了?指名读第4自然段。

板书:开朗自信

是什么原因让忧郁自卑的英子变得开朗自信?板书:掌声

4、出示两次掌声响起的句子

理解“骤然”。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掌声再次响起,此刻小英会说些什么?

指导读句子

5、读英子的来信,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

交流

四、升华

听到掌声响起来,我们的心更明白,珍惜别人送给我们的关爱,同时把鼓励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下面我们就行动起来,写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送给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以上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推荐14篇)的内容,由互汇范文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