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精选14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
理解“之”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wéihúzhuófúyuē
诲惟鸿鹄缴弗若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熟记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指导文言文读法。
3、学生练读。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篇2: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林肯对参议员们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2、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为美国历最有为总统之原因。
教学重、难点:
体会林肯说的三段话,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个伟人,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而且他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课件:头像)
过渡:这位有着贫民血统、出身卑微的总统,在刚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板书后提问:尴尬是什么意思?那些议院们为什么感到尴尬呢?(指名说出尴尬原因:那些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人,自认为高贵,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从未想过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修鞋匠的儿子。当时的美国,等级观念特别严重,参议员无法接受这个修鞋匠的儿子成为他们的总统。)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羞辱)
1、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谁来读一读?
(1)、指导读参议员的话。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分明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傲慢和无礼的态度。语调拖长、声音高而慢条斯理,听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傲慢无礼,你用你的表达使我感受到这位参议员的无礼态度。)
(2)、你们觉得这句话,除有一种傲慢语气,还有怎样的语气?(嘲讽、讥笑、蔑视……)
(3)、这位参议员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羞辱林肯),他何止是在羞辱林肯一个人?(引导体会:他还在羞辱林肯的父亲。)
(4)、这时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引读: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在你听来,这笑声让人感觉如何?(刺耳)你想对林肯说什么?(回击、以牙还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驳他个哑口无言;毫不留情。)
过渡:林肯是如何表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完成得。(师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思维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受益无穷。)
2、品读第一段话。
(课件出示:我非常……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1)指读。
(2)(课件):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重点交流三个“永远”所包含的情感。(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4)激情: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
(5)师述:通过刚才大家的讲述,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位宽容、谦逊的总统。(板书:宽容、谦逊)我想和大家一起品读这段文字,记住这段文字。
(6)启发想像:当林肯说完这番话后,参议院一片静默,当然也包括那位态度傲慢无礼的参议员,此时的他们在想些什么?
(懊悔:自己羞辱林肯,林肯却宽容待人;不问青红皂白去羞辱人,太不尊重人了。)
3、品读第二段话。
过渡: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林肯这样说——(课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女生齐读。
(1)、你们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悟言外之意)
(贵为名门望族,但同样要穿出自一位鞋匠之手的鞋子,平民百姓要穿,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因为父亲已过世,如鞋不合脚,自己乐意效劳,即使贵为总统,仍愿为他人服务;勤劳,是林肯跟父亲相处时得到的财富。)——艺术,这是一种怎样的艺术?(更应该理解为勤劳俭朴、自食其力的做人准则。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2)、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教师评价:如果说,林肯的第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宽容和谦逊的话,那么这段回击则让我们感受到态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
4、品读第三段话。
过渡:对所有的参议员,林肯说...
(课件出示)
(1)齐读。
(2)看了这番话,你又是怎样想的?(谦逊、诠释了伟大的定义)
(3)林肯为什么说父亲伟大呢?能联系前后文说说原因吗?
引导:做鞋的艺术,仅仅是指做鞋子吗?做为一名鞋匠,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高贵的参议员,还是卑微的贫民,父亲都能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个人做出合脚的鞋子,这不仅是他拥有做鞋的艺术,更指的是他还懂得——做人的艺术呀。
正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艺术,所以林肯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说(引读第二段)
正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的艺术,所以林肯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引读第三段)
同学们,父亲在林肯心目中是伟大的,但是林肯仅仅是在赞叹父亲的伟大吗,他还想借赞叹父亲的伟大,告诉参议员们什么呢?(课件出示:伟大与出身无关,即使是鞋匠的儿子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总统。)
【齐读后板书完:伟大的总统】
当那位傲慢的参议员羞辱他时,他是那么镇定;当所有的参议员大声嘲笑他时,他是那么从容,而此刻他为何流泪了?(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和真情的流露)
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省略了什么?(掌声经久不息,参议员激动不已)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那些议员们,现在,听完林肯温和的演讲,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我想现场采访一下(现场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接受采访)
①你们还选林肯当总统吗?
②你们还在意他是鞋匠的儿子吗?
③你们认为这样的人能把美国领导好吗?
三、学第三段。
1、同学们,一位平凡而伟大的鞋匠,给予了自己的儿子真诚坦荡的胸怀,教给了儿子做人的艺术,所以一直以来林肯都是....
于是,这样一位鞋匠的儿子——(引读最后一段)
2、分句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逐句出示)
3、最终,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伟大与出身地位无关,即使是鞋匠的儿子,同样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总统。
【点击课件】也让世人永远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林肯
让我们满怀敬意地齐读课题...
四、总结
1、同学们,美国总统林肯的小故事,它带给你什么启示呢?用一两句简洁的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后展示。
2、《鞋匠的儿子》一文是根据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改编的,看看原文的结尾。
(出示):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阶梯。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齐读)
3、小结:通过本单元“走进名人风采”的主题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名人,有世纪老人巴金爷爷,有导弹之父钱学森,有鞋匠的儿子,让我们记住这个光辉的名字——林肯。
五、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林肯的小故事。(见《补充习题》和《课外补充阅读》
3、回顾本单元名人风采,开展主题活动:课后采访身边的名人,然后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篇3: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篇4: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流程设计】
第一板块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
(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
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恶劣的天气环境;
B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渔夫的忧虑;
E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
1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三板块品“穷”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
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3.创生语境,迁移写作。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
5.播放音乐,读一读关于“善良”的名人名言。
拓展练习
篇5: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桑娜:勤劳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篇6: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搁(板)、帐(子)、(抱)怨、揍(一顿)、掀(起)、寡(妇)、魁(梧)、(倒)霉、熬(过去)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
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统治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
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穷人)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3.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
篇7:小学六年级语文《冬眠》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冬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并了解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掌握本课7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28个词语。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外阅读《动物王国之最》,收集关于动物休眠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质疑问难。
2.初知大意,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
《会说话的灯》、《航天飞机》是什么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
我们学习这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的方法。
齐读“学习提示”。(把握知识要点、琢磨介绍方法)
揭题。说说你对“冬眠”的了解。通过课文学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2.自读。
(1)通读全文,划出问题。
(2)自学生字词。
(3)《冬眠》讲什么什么是冬眠造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质疑问难:哪些问题希望在课堂上研究解决
3.阅读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这段讲什么
指名读,思考课后第1题:“我决定把它带回家,看看它怎样冬眠”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这句,课文应该介绍些什么
(刺猬什么时候冬眠冬眠时怎样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小组议——全班讨论——齐读第一段。
4.分段。
按“准备观察——进入冬眠——观察发现——结束冬眠”的提示分段。
交流分段结果和理由。
5.作业 。
(1)作业 本上第1题。
(2)读书并收集有关动物冬眠的资料。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搞清动物的冬眠及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2.了解科普说明文严谨准确的写作特点和运用数字写法的
好处。
(二)教学过程
1.检查: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阅读。
(1)默读第二大段。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有关知识,制作提纲式的说明卡片。
(2)交流卡片内容。
哪些是作者的观察哪些是他转述书上的知识观察获得的与书上转述的`有什么共同点
(3)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
①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②齐读“一般地说……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研究“一般地说”‘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
(“一般地说”不排除三伏天进冰箱的冬眠。“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4)快速读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冬眠》是作者叙述观察刺猬冬眠情况的,为什么要用第4、5自然段转述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只刺渭的个例,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才得出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结论。)
重读第二段,完成作业 本第4题作业 。
独立做——全班汇报评价——修改订正。
3.练习。
(1)作业 本第2、3题。
(2)有余力的,学习第4自然段的写法,用“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语,把下面的文句连成一段准确严密的说明。
青蛙眼睛能准确判断活动的物体,却看不清静止的动物。
青蛙能用舌头捕捉空中一闪而过的害虫。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虫,它不会吃。
人们把死昆虫用线拴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动,昆虫马上被青蛙吞食了。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段,了解作者的新发现,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学法和写法。
(二)教学过程
1.阅读第三、四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讲什么(刺猬怎样冬眠)
“再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大事了”,这令人兴奋的大事指什么为什么这事让作者兴奋为什么作者能获得这个新发现
(观察细——地上有一小滩水;善分析——足迹,判定是尿,推想刺猬醒过,想进食;勤实验——立刻端来食物,第二天不见食物,而后反复验证。)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观察刺猬冬眠的经过和新发现。
(2)自由读第四段。
这段讲什么“荡然无存”、“野性难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交情会荡然无存,又变得野性难驯的(结束冬眠,恢复了它的生理机能。)
2.研究方法。
(1)重新默读课文,思考;
《冬眠》介绍了几个知识要点研究动物冬眠有什么意义
《冬眠》和《养花》、《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后学《冬眠》一类的科普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哪些学习
(写法不同:知识点正确,表达准确,常举例和数字说明。学科普文要抓:讲述的知识点;说明的写作方法。)
从课文看,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从作者身上学到些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6题。
(2)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篇8:小学六年级语文《学步》精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学步过程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第二人称写作手法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 ,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教学过程:
一、感悟文字魅力,解题导入。
1、学步,是什么意思?(学习走路)
2、出示课件:步字的演变过程。
3、我们一起来看看赵丽宏儿子学步的视频。(出示课件,其实课件中没有视频,一片漆黑)
4、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通过文字再现学步的情境。(出示课件,学步的视频没有找到,但是我们通过“用心灵诵读”就能再现学步的那时那境,更能体会到那情。因为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
在导入部分通过汉字步的演变,让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没有视频而出示一段话既提出了对读书的要求“用心灵诵读”又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了文字的魅力——文字的功能可超越视频。
二、用心灵诵读,再现学步情境。
1、过渡:既然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那我们一起通过文字去再现学步的情境吧!
2、体会初之学步,学习第一自然段。
(1)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儿子会走路了?抽生读,随机指导“用心灵诵读”就是要做到“心随文动”——身临其境。并体会此时儿子的心情。(兴奋、紧张)
(2)父母是怎样的心情呢?从哪句话哪个词看出来的?(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啊呀,小凡走路了!)并指导朗读。
(3)小结:儿子第一次走路时,又 又 ,父母很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灵诵读: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啊呀,小凡走路了!
本段学习主要抓住儿子第一次走路的神态及父母的语言,再现刚学步的情境,体会儿子及父母的心情,做到以文悟情,以情引读,实现“心随文动”“用心灵诵读”。
3、感悟具体描写,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步可不只是笑,还有哭。请找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到了学步中的哭?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学习四、五自然段。
(3)生交流并指导“用心灵诵读”。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学步过程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继续练习“用心灵诵读”的方法。
(4)学步不仅有笑还有泪。我们可以说:哭声、泪水是学步的代价和纪念。你能写写还有什么是学步的代价和纪念吗?(出示课件)
让学生课堂中既要动嘴又要动脑更要动笔、动情,读写结合
4、小结:推开文字的大门,我们“用心灵诵读”果真再现了学步的那时那境那情。
三、用心灵诵读,感悟生命过程。
1、过渡:作者在文中仅仅是想写学步的过程吗?出示句子: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对了,古人早就提出文以载道,文章是以学步写人生呀!你能从文中找到写人生的句子吗?
2、生自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谈论,体会句子的含义。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
(1)从沙发到房门不过四五步路,这几步路对你可是意义不凡,是你人生旅途上最初独立行走的路。引导学生抓住“独立”,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最初独立的行为。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抓住“曲折、坎坷、勇气”进行体会升华。
(3)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有些地方还没有路,有些地方虽然右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抓住“寻路”进行体会。为什么要寻路?寻的仅仅是路吗?
······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联系自己的生活,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四、用心灵诵读,感悟文字魅力。
1、出示课件:步的演变过程。感受“脚踏实地”。
儿子啊,在人生旅途上你不但要 地走,要 地走,更应该 地走。
2、再读父亲的寄语。
再次出示步字的演变,从文字中领悟到学步应当“脚踏实地”,又一次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再次诵读寄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真正体会到“用心灵诵读”。
3、小结:我们这节课,用心灵诵读了一位父亲的寄语,老师也想为大家送上寄语,出示课件:“步已会,学未止。”
4、解释老师送上的寄语并延伸:课已完,探究未止。顺势布置作业,学写寄语。
以学步为内容,送上教师寄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篇9:小学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山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A案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
教案《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教学设计》,来自网!
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B案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K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K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K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K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篇10:小学六年级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泪珠指什么?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师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篇11:小学六年级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化石的形成:2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200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篇13:小学六年级语文骆驼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骆驼教学设计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骆驼
商人 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 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②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③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
出示:仔细观察
④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出示:得出结论
⑤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⑥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⑦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⑧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⑨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⑩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想象说话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篇14: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抱怨、裹住、忧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环境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和环境去品读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这个世界需要爱心,有爱心才会充满温暖。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品质,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阅读法、抓关键句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句子。思考:这是()的穷人。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这是(贫穷但善良)的穷人。
4、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呼啸、抱怨、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魁梧、倒霉、严肃,
(1)各种形式读词语。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5、理解重点词语:汹涌澎湃: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6、学习多音字:作:zuō(作坊)、zuò(作业);强:qiáng(强大)、qiǎng(勉强)、jiàng(倔强)。
7、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俄国文学泰斗”。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三、精读领悟
(一)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想法不谋而合。
(二)了解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一家和邻居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2、了解背景:《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三)品读人物,学习写法。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交流:桑娜和丈夫勤劳、淳朴善良、爱帮助人……
3、师小结: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桑娜夫妇这些品质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从“温暖而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3)其实西蒙也是一个有爱心的母亲,找出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的句子。(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6.交流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桑娜一家生活困难,但桑娜对丈夫和这个家充满了爱。)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么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这样只会给家庭带来更重的负担,但孩子实在可怜。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3)生合理想象省略号处的内容,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7.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生自由说,师总结: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4)同桌再次分角色读。
(5)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6)(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7)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四)拓展延伸。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了解并感受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学习了课文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五、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桑拿(虽然)生活得很贫苦,(但是)还是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桑拿(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放弃收养西蒙的孩子。
(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顾惜——(爱惜)担心——(担忧)
张罗——(料理)倾听——(聆听)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用具体事例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