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训练

关于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整理11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整理11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本文共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篇1:记叙文结尾写作技巧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

1.自然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游笔架山》的结尾:太阳偏西了,我们也有点累了,便一起乘车,带着在笔架山游玩的快乐,踏入归途……

2.总结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总结一下收获,常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比如《记一次有趣的蛋壳实验》的结尾:这次蛋壳实验真是太有趣了!不但锻炼了动手的能力,而且还从中明白了“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道理,收获太大了!所以我喜欢这样的实验!

3.启发式结尾(也称“明理式”)。这种结尾是把经历过某件事之后所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比如《一件小事》的结尾: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我却铭记不忘。事情虽然小,但它给我的启发却很大,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人们面对做错事的人,并不会太苛求他承担后果,而是需要他拿出承认错误的诚恳来。

4.疑问式结尾(也称“反问式”)。事情结束了,作者为了强调自己明白的道理或启示,故意用问句或反问句收尾,既表白了自己的意愿,又激发读者的思考,起到强化中心的作用。比如《真正的友谊》的结尾:我们终于和好了。我松了一口气,难得遇见一个臭味相投的兄弟。其实朋友间的分手,也是很痛苦的。宽容谅解是友谊的基础。朋友,你说是不是这样啊?尾句也可以这样说:“同学们,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5.梦幻式结尾。这种结尾属于想象、寄托型。也就是不直接写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有可能不是一种情况,就用“做梦”的方式,来表现寄托意愿或结果。这种梦幻式很有意思,引人暇想。比如《找妈妈》一文的结尾:这天晚上,男孩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小女孩找到了妈妈,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小鸟呀,也飞回自己的小巢,正和鸟妈妈一起快乐地歌唱呢!

6.引歌引言式结尾。有“引歌引言式”开头,也有“引歌引言式”结尾。根据事情的内容与中心,选择恰当的名言古语或一两句歌词,作为文章的结尾,富有鞭策、指引、激励的作用。如《珍惜时光的分分秒秒》一文的结尾:时间就像机灵的小鱼,从你的手尖穿过,你总觉得快要逮住它了,可总是挽留不住。珍惜时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秒钟可以呼吸,一分钟可以聆听,一小时可以行动,小伙伴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写人记叙文的结尾

1.总结式结尾。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人物的表现、品格进行总结。比如,《我的'榜样》的结尾:这就是王小平,我学习的榜样。他就是这样勤奋向上,乐于助人。现在,他已经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啦!

2.抒情式结尾。在结尾处表达自己对人物的各种情感。比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结尾:啊,敬爱的王老师,我觉得你很远,又很近。远的是,你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天上地下的花鸟虫鱼,你都知道,怎么那么厉害呢?我可怜的小脑袋,连家里养的小鱼都分不清种类……近的是,遇到不懂的事,我总可以问你,而你的微笑,你的可亲,只言片语就解决了我的问题。我真希望,长大后,也能与你一样!

3.篇末扣题式结尾。它主要是将题目或有关题目中的“题眼”写进结尾里。比如《值得我学习的人》一文的结尾: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不止王小刚,很多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是王小刚近在眼前,学起来比较方便。王小刚,我要向你看齐!

篇2:记叙文结尾写作技巧

动物的写法

第一、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写;

第二、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写;

第三、抓住动物鸣叫的声音写;

第四、写出动物与人的关系。

植物的写法:

第一、要着眼于各种植物特征;

第二、注意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及生长变化情况;

第三、要按一定顺序来写;

第四、记叙植物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第五、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或想象等手法作动态描写。

第六、要带着感情去写。

物品的写法

第一、要细心观察,抓住物品的整体、局部、细节和特征;

第二、要写清物品的结构;

第三、要交代清楚物品的来历和用途;

第四、要融进对物品听感情;

篇3: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1、自然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很容易,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

2、总结式结尾

事情记叙完了,总结一下收获,常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3、启发式结尾(也称“明理式”)

这种结尾是把通过某件事之后所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4、疑问式结尾(也称“反问式”)

事情结束了,作者为了强调自己明白的道理或启示,故意用问句或反问句收尾,既表白了自己的意愿,又激发读者的思考,起到强化中心的作用。

5、梦幻式结尾

这种结尾属于想象、寄托型。也就是不直接写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有可能不是一种情况,就用“做梦”的方式,来表现寄托意愿或结果。这种梦幻式很有意思,引人暇想

6、引歌引言式结尾

有“引歌引言式”开头,也有“引歌引言式”结尾。根据事情的内容与中心,选择恰当的名言古语或一两句歌词,做为文章的结尾,富有鞭策、指引、激励的作用。

篇4: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写人记叙文的结尾也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总结式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人物的表现、品格进行总结。

2、赞扬式结尾

在结尾,用歌颂的语句来赞扬人物的品格,突出和点明中心。

3、抒情式结尾

在结尾,反悔自己对人物的赞扬、歌颂、敬佩之情。比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结尾:

啊,敬爱的王老师,您就是这样,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呵护着我们;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无怨无悔地哺育我们成长;您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而骄傲、而自豪!

4、议论式结尾

用议论的语句来阐述自己对所写人物的看法、观点,强化文章的中心。

5、篇末扣题式结尾

这类结尾同总结式结尾一样,是最常见、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所题目或有关题目中的“题眼”写进结尾里。

篇5: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1、篇末点题法。

这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点明题意或者能够引发读者丰富想象力。例如《井》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们村的井。”这个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既简洁明快,又有点题的作用。再如《故乡的榕树》的结尾:“我爱故乡的山山水水,更爱故乡的大榕树。”这句点明了题意,也对自己热爱家乡,喜爱榕树的情感作了一个总结。《小镇的早晨》结尾“小镇的早晨多美呀!”是对“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三段的一个总结。

2、点明中心法。

有些文章,还常紧扣中心来结尾。比如《第一次拖地》一文的结尾看着干净的地面,我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不仅学会了拖地,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前虚心请教,掌握要颔,学会做事就不难了。

3、水到渠成法。

许多人写事、写景、的文章,在叙述事件,介绍人物或描写景物后,文章也就自然结束了,这种结尾的方法就叫“水到渠成法”。像《恩来练字》这篇文章,写的是“恩来练字”的事,结尾写道:“恩来又拿起毛笔,把那两个字认真地重写一遍。”这种结尾,自然,朴实,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

4、直抒胸臆法。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是不能打动读者的,这情感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尤其到了结尾,作者的感情已达到高潮,往往要直接抒发出来,我们称它为“直抒胸臆”。如《在九仙山上看日出》的结尾:“啊,整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景色感染了我,激发了我,我仿佛已经融入到朝阳的光辉中。

5、首尾呼应法。

有的文章首尾呼应,给人结构完整、严谨;上下连贯,逻辑性强;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印象深刻,弥久不忘等效果。如《九寨沟》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是对第三段的总结,“异兽珍禽”是对第四段的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对全文的总结,又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呼应。《白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与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相照应,且变化中又强调。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

1、自然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很容易,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

2、总结式结尾

事情记叙完了,总结一下收获,常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3、启发式结尾(也称“明理式”)

这种结尾是把通过某件事之后所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4、疑问式结尾(也称“反问式”)

事情结束了,作者为了强调自己明白的道理或启示,故意用问句或反问句收尾,既表白了自己的意愿,又激发读者的思考,起到强化中心的作用。

5、梦幻式结尾

这种结尾属于想象、寄托型。也就是不直接写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有可能不是一种情况,就用“做梦”的方式,来表现寄托意愿或结果。这种梦幻式很有意思,引人暇想

6、引歌引言式结尾

有“引歌引言式”开头,也有“引歌引言式”结尾。根据事情的内容与中心,选择恰当的名言古语或一两句歌词,做为文章的结尾,富有鞭策、指引、激励的作用。

写人记叙文的结尾

写人记叙文的结尾也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总结式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对所写人物的表现、品格进行总结。

2、赞扬式结尾

在结尾,用歌颂的语句来赞扬人物的品格,突出和点明中心。

3、抒情式结尾

在结尾,反悔自己对人物的赞扬、歌颂、敬佩之情。比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结尾:

啊,敬爱的王老师,您就是这样,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呵护着我们;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无怨无悔地哺育我们成长;您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而骄傲、而自豪!

4、议论式结尾

用议论的语句来阐述自己对所写人物的看法、观点,强化文章的中心。

5、篇末扣题式结尾

这类结尾同总结式结尾一样,是最常见、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所题目或有关题目中的“题眼”写进结尾里。

高考记叙文作文如何打造漂亮结尾

一、自然收束,总结全文

记叙文在主体部分详尽叙述之后,结尾往往只需简单小结点题即可收束,而不必拖泥带水。如高考一四川考生作文《溯源》一文的结尾:“生命、哲理、爱,它们就好像三个最美好的点,彼此生死相依,永生风雨同舟。是它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美好的世界,五色斑斓的面。面上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而面下,则是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以及每一个人生。”这个结尾,在前文关于生命、哲理和爱三个方面的叙述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加以小结,点明了题意,升华了主旨。

二、富有感染力的抒情

在结尾抒情,往往可以进一步打动或感染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20高考一天津卷考生的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一文的结尾:“通过我的亲人、朋友,我的世界才会有那么多的颜色,才会变得五彩缤纷。纯洁的白,热情的红,暖暖的黄,清澈的蓝……每一种颜色在我的小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角落。

‘爱是什么颜色?’

‘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中都饱含亲人对你的爱。’”这个结尾,通过饱含深情的抒情语言,表达了一个盲人对色彩和爱的真实体验,感悟深,情感浓。

三、引经据典,余味无穷

记叙文的写作不像议论文的写作,在主体部分往往无法引经据典。但是却可以在结尾适当引用。这样,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也可以收到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如年高考一山东考生的作文《光明与阴影构成美丽的花》一文的结尾:“忽然想起张炜说的话:‘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这个结尾,作者引用张炜如诗的语言,既暗含了比较的因素,也巧妙而自然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让读者久久回味。

四、充满哲理,发人深思

在文章的结尾,如果适当地立足主题,加几句充满哲理的语句,就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如2010年高考一辽宁考生的作文《幸福是过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一文的结尾:“俗话说得好,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如果把自己幸福的标准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你的生活中只会充满缺憾和不满足。因为永远会有人比你好,当你和之前比较的人齐头并进了,就会不自觉地跟过得更好的人比,这是残忍的无底洞。智慧的女人,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生活的标准和幸福的定义来自自身对人生的参悟,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就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才是简单真实的。”这个结尾,作者用充满哲理的语言点明了题意,深化了主题。这样的结尾,既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五、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按照行文的规律,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往往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会给阅卷者感觉考生思维的缜密。如2010年高考一江苏考生的作文《绿色生活》一文:(开头:此刻,在我所坐考场的窗外,正有几树青葱的绿叶,一团一团,茂盛盎然。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错落成或深绿或浅绿的绿湖,在微风下,荡起绿色的涟漪。)(结尾)“我期待着我所向往的绿色生活,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笑,世界,真正和平。窗外,绿叶摇晃,似乎在为我加油,鼓掌。”这个结尾,写到了窗外的绿叶,这与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

文无定法。古人早有“文贵变”之说,并有“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

句变,神变、气变、音节变、字句变”的高标准。文章结尾千变万化,方法不一,各显其能,各尽其妙。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考生在写记叙文时,结尾必须要放开,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居易《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考生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从而达到首尾一体。

篇6:记叙文写作技巧开头与结尾

记叙文写作技巧开头与结尾

(一) 怎样写好开头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

这“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它是从构思到形成文章的第一步,并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好的开头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

在中考应试作文中,由于时间较紧,考生不必在开头绕大圈子,最好是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切中题目,引出故事。

如一考生的作文《我有一双闲不住的手》,开头是这样写的:说起我的这双手,要是用闲不住来形容,那真是既形象,又生动。

它总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没有闲的时候。

2、烘托点染法。

这种开头往往从描写入手,渲染出一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如某考生《关怀》一文的开头:望着父亲那黑瘦的脸,一道道皱纹像用刀子刻上似的,那么深那么长,加上过早霜染的白发,看上去已有五十好几了。

殊不知,父亲才45岁。

车来了,接过父亲手中攥得潮乎乎的几张人民币,我眼圈一红,又要哭起来,怕父亲看见了,我急忙掉过头去,说:“爸,我走了。”“啊,走好,别把钱丢了,拿好。

”文章开头先从父亲的肖像写起,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父亲为什么显得如此苍老),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感情铺垫。

3、开宗明义法。

文章一开始便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理性的诠释,点明意义,以此起到点染中心的作用。

如一考生的作文《我经历的一次小挫折》的开头:挫折是一个人一生难以拒绝的伴侣。

它虽然常常给人各种痛苦,却更能让人品尝到痛苦之后的喜悦。

尽管我才迈出人生道路的开端,一次次挫折却早已伴随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而且它们也让我尝到了大大小小的喜悦。

4、回忆往事法。

这种开头法常用在以倒叙为主的文章中。

文章开头便写出“睹物思人(或事)”的情景,当我们看到某人某物时,就自然而然想起与之有关的往事。

其中的“物”是与所写的“人”有关的,且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是与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纪念品,或是自己生日时别人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朋友的一张照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书签, 甚至是朋友用过的小物件。

此“物”最好是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能让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深刻的记忆。

如某考生的《一片枫叶,唤起我美好的回忆》的开头:又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独自倚在窗边,伴着天空飞舞的“金蝴蝶”,我出神地读着书。

忽然,一片叶子从书中滑落,火红火红的。

“枫叶?!”我惊喜地叫着。

这是一片丢了很久的枫叶——是我和一个女孩情谊的见证,蕴涵着我和她在枫林里的故事。

两年前相遇的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二)怎样写好结尾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

好的结尾应该言简意深,余味无穷,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

可以总结全文,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言尽而意无尽,还可以照应开头。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首尾呼应法。

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互相照应,特别是在结尾要回应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因为开头和结尾相距甚远, 而使文章相互脱节, 给人以残缺感。

如一考生的作文《朋友》的结尾是:漫漫人生路,朋友会有好多,而像父亲这样的朋友却只有一个,我将永远记住他——我的朋友——父亲。

2、留有空白法。

作文要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一考生的作文《说句心里话》的结尾:路灯发着暗淡的光,我毫无目的地走在平直的马路上。

说句心里话,我也曾怀疑过他们是否爱我,难道衡量的角度除了分数就没有别的了吗?我默默地走着,渐渐路上的人少了,可能是都回家了,可是今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呢?我不知道……

3、余音袅袅法。

这种结尾既深刻又发人深省,能够让读者在读完你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

如《父亲》一文的结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人天相隔,骨肉永离。

爸爸,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我无语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啊!

4、总结概括法。

在结尾时对全文作简单的总结,揭示事件的意义,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如一考生的《给我教益的一件事》一文的结尾:这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教益。

在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友谊、帮助和理解,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抒情言志法。

结尾用抒情的语句,阐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感人肺腑,表达作者的愿望和志向,并紧扣题旨,往往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如《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一文的结尾:爸爸妈妈,女儿也有自尊,你们别让女儿抬不起头来。

爸爸,请不要浑身酒气地把妈妈打得鼻青脸肿;妈妈请不要让那些盘碟再成为你们大战的牺牲品。

你们的女儿渴望有一个祥和的家,渴望一片宁静的天地。

爸爸妈妈,别再吵了,让我们重建一个美好的新天地吧!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一颗感恩的“心”》

开头概述一个人的成长花费了父母老师等多个人的心血,引出下文“感恩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满怀敬重的、有意义的”三个分论点,结尾再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给个人带来的影响。

”号召大家心存感恩。

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作文,思路清晰,中心突出,在考场作文中最常见。

二、假设式: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从而从无心注意他们两鬓上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打得狼狈不堪,甚至倾家荡产。

而此时,你会说,“这是竞争”,而你可曾想,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也许,你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欺诈行骗,到头来众叛亲离,而你却只管喜滋滋地沉醉于自己苦心得来的“战利品”上。

也许……

也许,在自己心中的舞台上,你一直是一个独舞者。

——《心的舞台》

本文为了表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这一主题,开头运用了发散式思维,设想了生活中存在的几种现象,点其危害——“他将永远生活在‘自我’当中,直至孤独地死去。

”从反面切入正文,摆事实,讲道理,结尾点出中心。

这样贴合生活,使论述集中有力量。

三、特写式:

好大的落地窗户!我看到阳光从窗口射进屋里,微微有些刺眼。

眯起眼睛,我看到了那熟悉的精灵在你额角闪烁光亮,在阳光下那般绚丽……

——《劳动代表“我爱你”》

本文记叙了小时候妈妈为我操劳,长大了我也学着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全文紧紧围绕“劳动代表‘我爱你’”这一中心,开头即用特写镜头,写妈妈额头的汗水晶莹闪烁,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切入了正文。

四、回忆式:

开头:芒果的芳香每每飘入我的鼻子,萦绕在我周围时,我便想起了那最好的奖赏。

此时,奶奶的爱就如芒果的芳香,萦绕在我心中,充盈着我的心房……

结尾:又是一个夏季,芒果又熟了,那一个个金黄的芒果又唤起了我深深的思念。

芒果的香味越来越浓,正如奶奶的爱,那是奶奶给我的最好奖赏。

——《最好的奖赏》

因一件事物引出回忆,中间叙述事情,结尾回扣开头。

这种倒叙式写法在不少课文里能够见到。

往往能起到叙事感人、主题集中的效果。

五、“开门见山”式:

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

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满树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树梢上的毛毛虫。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学会赏识、赞美他人》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并在下文举出因为受到他人赏识而成功的例子。

进而提出:怎样才能做到赏识赞美别人呢?把论证引向深入。

六、欲扬先抑式:

春天是诗意的,美丽的,但我一直不喜欢春天。

——《又见枝头吐新芽》

作者为什么不喜欢春天呢?原因是自己就出生在春天,且被大家公认为是“丑女”。

全文写自己如何用智慧重塑自尊,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学习上争创优秀,演讲比赛第一名。

用“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我不丑。”结尾。

感情跌宕起伏,文章有新意。

七、直抒胸臆式:

从懂事起,我一直觉得爸爸很伟大——不管是“海拔”一米八三的身材,还是在我心中的形象。

在曾经的一段失去半边依靠的日子里,是爸爸天天拉扯着我,他的疼爱、他的教诲让我终于长大懂事,我怎能不感谢他?

——《温馨的爱》

开头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抒发对爸爸的敬仰和爱,饱含感情,语言有感染力。

为下文叙事奠定了感情基调。

八、比兴式:

因为有了重重磨练,幼鹰才能展开双翅飞向广阔的蓝天;因为有了次次磨练,小树才能茁壮成长,追求更高的世界;因为有了番番磨练,梅花才能傲雪凌霜散发出沁人的清香……

——《梅花香自苦寒来》

比兴手法起源于《诗经》,“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在作文中也叫“类比”。

由写物开头,自然过渡到写人。

起到生动新鲜的效果。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一、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技巧点拨: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篇7: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佳作示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篇8:记叙文写作技巧

巧设悬念

记叙文写作中,可以先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①“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②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①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②运用衬托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

②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③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 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拓展阅读:写好记叙文的方法

记叙文层次段落的布置与安排,层次段落的布置与安排,是记叙文在 篇章谋划上一个最为紧要的问题。层次,又称“意义段”、“结构段”或“部分”,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了作者思路开展的步骤。段落,人们也称它为“自然段”,是构成 篇章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一句话,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而段落则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先说层次,层次体现着作者对文章全局和局部、总纲和细目所作的大的布局安排,所以安排文章的层次,首先应考虑文章内容表现的顺序。再说段落,段落在文章布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写文章要讲究节奏,而段落的划分就是表现这种节奏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长的段落舒缓,宜于表现复杂细微的内容;短的段落急促,宜于表现精粹深刻的内容。总之,层次和段落是记叙文结构布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掌握分层分段的艺术是记叙文写作中一个重要的准备。

篇9:记叙文写作技巧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帮衬此人此物此景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产,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下边我们结合典型的例子,来做些品析。

先看看叶君健先生的《看戏》。作者为了写出首都人民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梅兰芳大师的膜拜,从环境和场面上进行着力的描绘:“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的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但不是没有人:“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近效来的农民,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魔力,梅兰芳大师作为国宝的魅力,不著一宇,已全然烘托而出。如此,还嫌不够,再写“穆桂英”出场时:“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彩云托出圆月:“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样,侧面烘托,正面勾画,满场热情的观众和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我们再来看看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又如一条飞蛇在黄山36蜂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唱书艺术家,巍然而立。

再看《口技》写“京中有善口技者”:“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侧面烘托)。“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即而儿醒,大啼……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正面描绘)。接着:“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再从侧面渲染)“忽一人大呼‘火起’,……俄面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正面再度刻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侧面烘托中结束)。正面反复的描摹、刻画,侧面再三的烘托、渲染,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由上边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面描摩与侧面烘托有面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广田在《花潮》中写观花人如潮如疾的情形,只从正面直接描写,也情意动人:“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儿,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有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美女罗敷的容貌之美则主要从侧面突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个令行人,农民都看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便有多美。这就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

概而言之,你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相当成功了。

篇10: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 激活思维,是快速作文的关键

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人为文章精雕细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有人即兴作赋,七步成诗,倚马可待;更有人在大喜、大悲之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

进行精雕细刻的写作是必要的,具有倚马可待的能力也是可能的。据测定,十二岁的小学生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心理发展水平已相当完备,已经具有作出假设,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的能力。中学生在智力发展及心理表现上比小学生更为成熟。中学生的头脑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发,是完全可以承受快速作文训练,以达到奋笔疾书,倚马可待的水平的。

但大多数人总感觉中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素材可供写作,更不要说快速写作了。出现这种感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都是主观原因,决不能归咎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素材可供写作,而是我们的写作欲望未能激发,写作热情未能调动。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读了七八年书,学过几百篇课文,阅读了不知多少篇课外读物,交往结识了数以千计的同学、朋友,经历了无数次的喜怒哀乐。能说我们的生活枯燥、单调吗?古时尚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知识信息密集,传播大大加快的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的见识应该是远超古人的。

但一般学生又确实感觉生活单调、枯燥,无素材可用。尤其在作文题目出得偏、窄、怪时,学生理解题目难,选择材料难。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作文课中都感觉时间紧张,能在规定的90分钟内完成作文已实属不易,想要进一步提高速度似乎是不可能的。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文艺作品,那就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作文也是一种文艺作品,命题之后,我们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题目,就无法使我们的内心产生反响与共鸣。当然,我们也就无法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思维不能活跃,潜能也就不能发挥,行文都很困难,提高速度当然更不可能了。

由此看来,激活思维,是快速作文的关键。

二 如何激活思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遇上了一个“容易”的或者“熟悉”的作文题,写起来就顺手多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行文速度也大大加快。遗憾的是这种机会似乎并不多。

实际上,任何作文题目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变换一下题目,改变一下思维的角度,把这些“偏、窄、怪”的题目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题目也就变得熟悉了,容易了,不成其“偏、窄、怪”了。

所谓换题,即改换思维的角度。中考作文题《伸出友谊的手》,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题目的变换,就可以找出我们熟悉的材料来。如:从人际关系方面,可转换成《同学情》;从社会影响方面,可转换成《路遇》、《乘车记》;还可以转换成诸如《邻里之间》、《运动场上》等等。只要使题目与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选材就有了根据,就可以活跃思维,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

可以说,任何作文题,都是可以通过变换来改换思维角度,激发创作冲动的。例如《小小荒.唐》这一文题,它很容易使人走入死胡同,无从下手。其实,只要了解了“荒.唐”的词义:错误得使人感到奇怪。我们就可以变换这个题目,找出新的角度,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我第一次炒菜》、《童年趣事》;也可以从人际交往中选择:《**》、《一件小事》;甚至从最平常的题目中,也可以找出新的角度:《运动场上》、《野炊》不都可以发生小小的荒.唐事吗?

变换出来的这些题目,比起《小小荒.唐》来,我们会觉得非常熟悉,它所要用的材料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这样,我们的创作冲动就会被激发,思维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写文章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这种变换,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比比皆是:《分马》未必不是《**》?《社戏》难道不是《我的小伙伴》?《驿路梨花》不就是《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因此,只要使题目与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选材就有了根据,就可以活跃思维,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

曾有学生在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将《我们面临中考》这一作文题目转换成《车祸》。在谈构思时,他说,初三时,他就读的某校为了创收,将操场向社会出租,变为夜间停车场。结果,早自习时,司机们出车,马达轰鸣,喇叭声声;晚自习时,司机们回场,又是喇叭声声,马达轰鸣,使学生不能安静地自习。无奈,只好转入一所无操场的学校,满以为这下可以安静了。谁知,一个月后,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收入,改善办学条件,破墙开店,将教室下面的房子改为批发部做生意。每天提货的汽车、摩托车络绎不绝,车声、铃声喧闹不已,连上课都无法安静了。这一“车祸”使他极为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作文中呼吁:给我们一方净土,让我们放下小小的书桌。救救孩子!

《车祸》的构思极为新颖,主题也非常积极,紧扣了我们的生活,又深刻的针贬了时弊。这就是激活思维的功效,这就做到了思维发散。这一更为广义的“车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从熟悉的生活中去选择材料,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由此可见,换题在激活思维,拓宽思路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练习:多角度变换题目

示例1《运动会上》

变换:《他真了不起》 《啦啦队小记》 《伸出友谊的手》

示例2《这场**终于平息了》

变换:《邻里之间》 《记一次大扫除》 《小小荒.唐》

示例3《邻里之间》

变换:《**》 《伸出友谊的手》 《变化》

示例4《放学路上》

变换:《车祸》 《球迷与书迷》 《雨中情》

理解:1.题目之间是可以互为因果,扩展变换的。

2.换题的目的是为了找出角度,拓宽作文的思路,以便更好的选择材料。不能违背原有题目的要求,只能在原有题目的范围内去变换题目。

三 如何选择材料

多角度变换题目,目的是为了激活思维,打开思路,从而去更快的选择材料。快速作文时间短,我们无暇仔细思考,需要倚马可待的功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呢?

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之中,生活中的素材是可以提炼出作文的题材的。小到洗脸刷牙,大到山崩地裂,都可以提炼出作文的题材。生活中的任何素材只要经过恰当的加工,都完全可以使用在我们的作文里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刷牙,这是极为普通的小事例。但就是这种事例,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事件的主题。诸如父母的关心爱护或娇宠溺爱,子女的勤劳朴实或懒惰任性,兄弟姊妹间的矛盾冲突或互谅互解,这些琐碎的凡人小事,只要经过适当的加工,它们都能成为我们作文的题材。如《洗脸》:

你说烦不烦,洗个脸妈妈都要罗嗦。

“擦擦脖子……洗洗耳朵……”她又不厌其烦的开始唠叨了。

每天都这样,我都十五岁了,她还把我当小孩子。还不能不听,如果略有“不轨”,她会亲自动手操作。这不,洗完脸,我把毛巾一搭,还没转身,“你啊……你……”妈妈就过来了。一边拧毛巾,一边又开始数落我,“……这么大的人了,还要……”你说烦不烦?……

再如《刷牙》:

“奶奶,牙刷呢?”

“奶奶,牙膏呢?”

“奶奶,热水呢?”

“奶奶,……”

奶奶真拿她没办法,这小祖宗,什么事也不会做,可就会使唤人。这洗个脸刷个牙,实在不难吧?她偏要喊得惊天动地……

这两个片断,不都有积极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吗?

生活中的素材当然不止是洗脸刷牙,还有更多更多的材料。一天当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我们把它列成提纲,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写作的材料。

设题《我的一天》,使用记流水账的方式列出提纲:

1.早上起床晚了,未吃早饭就匆忙骑车上学。

2.路上车坏了,总也修不好,急死了。后来一个过路人帮忙修好了车。

3.在校门口买了早点,进校又被值勤的老师拦住,吃完早点才能入校。早自习未赶上,被班主任训了一顿。

4.放学回家,父母都不在家。自己煮饭,半生不熟的,只吃了个半饱。又不敢睡午睡,怕迟到,看了一中午的书,头昏脑胀。

5.下午上课打瞌睡,又挨一顿训。

6.课外活动时在走廊上踢球,违反了校规,球被没收了。

7.放学回家,父母回来了,看见夹生饭,数落了好一顿。不过,总算吃了一顿舒服的晚饭。

这是一种流水账式的材料,但稍加提炼加工,就可以化为作文的题材。如:从材料4中,可以提炼出自己动手、不做小皇帝的主题(《我第一次_》);从材料2中,可以提炼出互相关心、乐于助人的主题(《路遇》);从材料3、4、5中,可以提炼出要注意劳逸结合,不然则得不偿失的主题(《有这么一个少年》),从材料7中可以提炼出赞美亲情的主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材料1和6用在《有这么一个少年》中不也可以吗?可见,生活中并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

这仅仅是一天中的部分材料,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天中发生的事例是远远不止这些的。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一天,而是从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中去提取材料;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自己一个人,而是从众多的熟悉的人物中去提取,去发掘材料,那么,材料的来源就更广泛,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我们就会惊喜的发现:材料到处有,只要伸伸手。

篇11:记叙文写作技巧

有时,并不是缺少材料,而是材料太多了。在众多的材料中,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了。例如:《运动会上》,这个题目,可写的材料很多,百米跑啦,接力啦,跳高跳远啦,等等。罗列出来不下十几项,写起来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拖沓、冗长,读来乏味。集中笔墨写一项吧,又觉得材料太少,写不出什么东西。这种困扰,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想必都曾遇到过。

安排选材的线索,是解决这种困扰的很好的方法。

一次百米比赛,时间不过十几秒,这一过程确实很短。如果能以时间、空间的变换作为选材的线索,百米比赛的过程就变长了。从赛前来选择:老师、同学的鼓励,自己临赛的紧张,对手的表现;从赛后来选择:人们的祝贺,自己的兴奋,对手的沮丧等,都可以写入文章。也可以用情绪的变化作为线索,从兴奋到紧张,从自责到自豪,或者从满心沮丧到扬眉吐气,围绕情绪的变化去选材不也可以找出很多材料吗?还可以用人际关系、见闻感触为线索,同样可以很好的解决选材的问题。

文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活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作文时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明白了这一点,“选材”就再也不会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点了。

练习:记录一天的流水账,从中提炼出作文的题材。

1.起床,穿衣,叠被子,洗脸,漱口。

2.吃早餐。

3.上学。

4.早读,上课(语文、数学、物理……)

5.课间休息。

6.课外活动。

示例:题目《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选材料:起床、穿衣、叠被子、洗脸漱口、吃早餐。

题目《上学路上》

可选材料:吃早餐、上学。

题目:《我的老师》《中学生活小记》

可选材料:早读、上课、课间休息、课外活动。

题目:《**》

可选材料:吃早餐、上学、课间休息、课外活动。

理解:1.生活中的材料是原始的素材,是需要进行提炼加工的。

2.提炼加工时要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时要紧扣题目,紧扣生活,紧扣文章主题。

四、如何加快写作速度

找出了角度,提炼了材料,如何快速的写出文章呢?

快速作文最忌拿腔拿调的作文腔。快速作文时间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完整的文章,要用最熟悉的题材,要用最熟悉的语言。口语化的文字流畅通顺,要提倡“我手写我口”,以避免生涩、枯燥、束缚思维的文字出现。切莫端起架子作文,一下笔,只想着:我要开始写文章了,我要写些“好词语”。却忘记了自己也是在向读者叙述生活中的见闻感触,只不过变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结果,人为的割裂了语言和文字的联系,使文字和语言严重的脱节,变得生涩枯燥起来。这样,我们的思维当然不可能活跃,写作的速度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知道,在生活中,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时,语言往往是流畅通顺的。我们经常向别人讲述一件事,谈论某项新闻,这时候,我们是用不着写出发言稿,再来照本宣科的。绝大多数人在进行这样的交往时,表达上绝无晦涩不通的毛病,有时还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平时,我们在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见闻时,我们也往往会说得眉飞色舞,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在我们说得眉飞色舞时,所表达出来的就已经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了。有时,甚至是很成功的记叙文。在这篇口头表达的记叙文中,我们往往还使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描述肯定是生动的,中心肯定是明确的。否则,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具有快速作文的能力。

因此,在写作时避免拿腔拿调的作文腔,注意文字口语化,多使用口语化的文字,有利于思路的流畅。这样做,不但可以加快写作速度,而且,在不经意中往往还会有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出现。

文坛巨匠们在写作中,也是大量使用口语的。我们可以看下面几段文字:

1.面前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去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哪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拿了再到溪边,将这香炉水里浸了,拔起乱草,洗得干净,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再寻旧路,夹七夹八走上岭来。

(施耐庵《水浒传》)

2.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吴敬梓《儒林外史》)

3.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的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素来和儿媳总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吵了架。儿媳四大娘去年就要养洋种的蚕。小儿子跟他嫂嫂是一路,那阿四虽然嘴里不多说,心里也是要洋种的。老通宝拗不过他们。末了只好让步。现在他家里有的五张蚕种,就是土种四张,洋种四张。

(茅盾《春蚕》)

4.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老舍《骆驼祥子》)

5.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

(汪曾祺《鸡鸭名家》)

6. 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 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7.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老孙头不再说话,两只手使劲揪着鬃毛,吓得脸像窗户纸似的煞白。马绕着场子奔跑,几十个人也堵它不住,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的跑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

8.就因为美术课画什么就不像什么,使我的成绩,在这一门上跟数学差不多。美术老师又凶又严肃,总是罚画得不好的同学给他去打扫房间,那一年,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也是常常低着头,吃力的提着半桶水。给老师提水去啦!因为画不像东西……

(台湾:三毛《一生的爱》)

这几段文字均出自名家之手,读起来流畅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具体,绝无生涩枯燥的感觉。究其原因,文字口语化是一个主要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在快速作文中也使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进行写作,不但能准确的反映生活,而且由于使用的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无须咬文嚼字,写来亲切生动,容易引起共鸣。不但易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更有利于思路的流畅。在快速作文中,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切莫“一执笔为文,便摆起架子来,话不由衷,有现成的话不用,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词儿作装饰。”“写这样文章的人总以为把‘众所周知’‘然而所以’一用上便有了文学味道,亲切动人。事实上,好文章不仗着空洞的修辞来支持,而必须有生活气息,亲切动人。我们要丢掉这个架子,这个不好的习气。”(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

老舍先生的这一段话,点明了写作的真谛:“好文章不仗着空洞的修辞来支持,而必须有生活气息,亲切动人。”我们的口语是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因此,这才是亲切的语言。不要去冥思苦想那些所谓的“好词语”,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好词语”。

练习:片断描写《迟到》 《我第一次炒菜》 《童年趣事》 《他真了不起》

示例:《迟到》

呀,都七点二十了。

我掀开被子,一骨碌爬起来。怪了,明明开了闹钟的,它怎么不响?抓过来一看,唉,只怪自己发蠢,昨晚看电视看晕了头,把“8”看成“6”了。

抓起裤子就往身上套,弟弟在一边捂着嘴笑:“哥,穿不进的,那是我的裤子。”我一看,果然不错。气得我一把将裤子套在他头上。他哇哇大叫,我没有理他,来不及了,还要漱口洗脸呢。……

要求:1.运用口语,真实的再现当时的情景。

2.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对话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

3.体会口语化的文字在活跃思维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 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快速作文时间短,文章开头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拘泥于传统的作文要求,要着重训练开门“上”山的写法。所谓“开门上山”,即下笔就进入事件,下笔就进入主体的写法。如《野炊》这一作文题目,一般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从集合开始写,从出发开始写,甚至从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开始写。这样写未尝不可,也符合文题的要求。但要想在30分钟内成文,时间就显得非常紧迫了。铺陈了数百字,文章可能还未进入正题。无疑,这是无法完成快速作文的。因此,要训练快速入题。写起来绝无废话,事件紧凑而集中,一下子切入正题,进入主体,为主体的行文创造良好的开端,进而触发灵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