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时代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共5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网络时代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共5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时代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本文共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网络时代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
网络时代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
良好的纪律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任何公共部门、社会组织乃至个体家庭的有序运行必不可少。学校作为传授和习得知识的场所,拥有一整套作为保障的制度和纪律。立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课堂纪律无疑是学校纪律的重中之重。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课堂教育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将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当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现状、问题、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以促进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
《吕氏春秋》有言:“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任何团体的存在和运行都需必要的规范和准则予以支撑和保障。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特点在于年龄差距较大、职业规划多样、价值取向多元、自主思考和创新较多等,多重因素导致研究生在课堂纪律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
一、纪律是各种组织团体有序运行的必要保障
(一)纪律的内涵、特征界定
对于纪律的研究和论述古已有之。在中国,“纪律”一词最早是分开来使用的。首先来说“纪”,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也提到:“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这里的纪可以理解为理清头绪、整理之意,进而引申为指引、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次来说“律”,最初的“律”是指音律。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律,均布也”。这里的“律”就演化为整齐划一的意思,进而引申为法规等。“纪律”一次合并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后人又不断对其进行解释和补充。
在西方,“纪律一词源于拉丁语‘discipeina’,意为训练和教育,也有规则、规范、戒律、惩戒等引申义”。 1
综合中西方学者对于纪律的论述,我们认为所谓纪律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了保持组织巩固、维护内部秩序、实现组织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而制定的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并且由组织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2
作为一种约束性的行为规则,纪律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1.纪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纪律作为一定组织的行为规则,它是为了保障组织任务和使命的顺利完成而制定的,它要求组织成员必须严格遵守,违反纪律必定会有相应的惩罚。
2.纪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各个组织服务对象、工作内容、目标设定及所处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组织在事关本组织的纪律设定方面存在差异。
3.纪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会随着工作的进度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组织的成员也会有更新和替换,因此,纪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二)纪律的作用概述
纪律作为一定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它对于组织内部的运转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纪律能够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确保组织内部的协调性。社会组织都有不同的个体组成,纪律能够将组织成员集结在组织目标实现的框架中,以统一的尺度来规范成员行为,减少特殊性,保证成员的行动协调一致。
2.纪律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力,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纪律中包含的促进和激励成员完成组织任务和目标的内容。其中的激励性因素有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力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组织的既定任务。
3.能够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是基于前两点而言。组织成员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无缝配合,组织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实现,都是组织能够正常运转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4.能够使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取得协调。一方面,组织内部纪律能够培养组织成员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进而为组织成员在组织以外的活动提供范例。另一方面,各个组织都能依照一定的纪律运行,进而能带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二、网络时代研究生课堂教育需要纪律的规范和约束
当前的信息传播充分借助网络平台。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在我国兴起并逐步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和不断扩展使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概括而言,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特点包括: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
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表达情感和提出诉求成为年轻人群体的新常态。对于当前以年轻人为主的研究生群体来讲,传统的课堂教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通过对S校研究生院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当前的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生主观旷课现象频发
公共学位课为大班授课形式,由于人数较多,专业较多,老师点名需求时间长,且有部分学生在老师点名之后离开,因此存在一定旷课逃课现象。专业学位课为分专业小班授课模式,人数较少,每次上课情况都有专人负责登记和监督。相较于公共学位课而言,专业学位课旷课逃课现象较少。
(二)研究生客观旷课现象频发
一是由于授课教师由于自身原因未能准时授课。
二是教师调课通知未能及时通知到每位研究生。
三是教室授课器材故障且维修不及时。
四是学校活动影响正常的课堂纪律。
(三)研究生“隐形逃课”现象突出
“隐性逃课”,它是指学生虽然准时上课,但思想不专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等、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完成其它个人事情等行为。
(四)研究生消极应对学期考核
一是在文献阅读考核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文献资料和书籍信息易于从网络获得,导致部分研究生未能真正对文献书籍进行梳理,采取网络查阅撰写等方式消极应对文献考核。
二是期末论文撰写和期末考试过程中,由于考查课要求不够严格,通过互联网极易获取相关文献,有些同学甚至可以直接摘抄和复制论文。必修课在期末一般采取现场考试的方式,考试题目比较简答,一般会告知考试范围,许多学生“临时抱佛脚”,也基本都能通过,学生对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当前研究生课堂纪律存在问题是多重因素导致的
通过对S校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得到的资料显示,造成当前课堂纪律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
(一)互联网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影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遵守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所包罗的知识和信息及其丰富,获取也十分便捷,对于知识的垄断已无法实现。获取知识的“金字塔”结构被打破,互联网世界结构日趋扁平化。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利用上课之前的时间上网浏览有关课程主题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即使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接收到,也可以利用课后时上网搜索资料,加以补充,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期待降低,对待课堂教学的热情也减少。
(二)管理制度执行力度的不够彻底,影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遵守
一是管理人员查课难以取得持续的作用。
二是部分任课老师对于相关制度执行不力,这主要是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不细致。
三是学生对于相关制度的遵守不严格,这主要是对于管理制度的不熟悉和不重视。
(三)课堂组织方式单一与不合实际,影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遵守
一是教师单向度讲授,学生单纯接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有精力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影响课堂纪律。
二是学生负责讲解,教师只作点评。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已经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学,课堂的吸引力降低,课堂纪律难以保障。
(四)学生自身观念和态度的多样化,影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遵守
一是读研并非自身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对课堂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是在父母的要求和压力下来读研。有些同学是由于工作及晋升的需要来读研,对课堂缺乏兴趣,逃课成为常有之事。
二是对研究生学习有兴趣,但是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社会实践。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认为,只有多参加课题调研、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更实际、更新颖的知识。因此,将大部分的经历投入实践活动,选择性逃课现象增多。
(五)教师队伍教学及科研层次不齐,影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遵守
一是任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时间分配和协调方面的不足。通过走访发现,各个专业同学都有因任课教师要外出调研或参加会议而调课或间断停课的经历,长期不规律地上课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降低。
二是年轻教师在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通过走访发现,同学们对于年轻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沟通能力认可度较高,但是对年轻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学质量、创新能力的评价参差不齐。
(六)课程设计缺乏创新不合实际,影响研究生课堂纪律的遵守
一是课程设计中理论学习与实务学习的比例不协调。枯燥的理论讲解令人乏味,而学生感兴趣的实务性的、前沿性的方法和案例的讲解较少。
二是课程设计中存在比较滞后、不合实际的因素。各研究所在“跨界学习”方面的尝试不多,课程设计基本只涉及本专业,无法引起对于本专业知识比较熟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化,影响研究生对于课堂纪律的遵守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认为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简单,即使不按时上课也无妨,课程考核的虚化导致课堂纪律不佳。
(八)研究生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等也影响到课堂纪律的遵守
部分已婚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受家庭、孩子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迟到、早退和精力不集中的现象。部分全职工作的学生,由于工作单位请假难、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易发生课堂讲解准备不充分、选择性逃课等现象。
四、研究生课堂纪律的规范需要内外联动、多管齐下
在网络时代下,研究生课堂纪律的提高和改善不仅依赖于研究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和动态结合,更依赖于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进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和更新
1、治理理念的贯彻和运用
网络时代的研究生课堂纪律问题的解决必须将治理理念运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课堂纪律管理相结合。
要摒弃传统方式,通过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主体间的协调和配合进而达到共治的目的,使纪律模式从他律逐渐向自律转变,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必须树立全新的治理理念和协商意识,形成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协商共治的动态平衡关系。
2、他律向自律的转换
应转变思维,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外在强迫式的他律观念,要以新颖的信息和实用的知识,以及多样的课堂组织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研究生建立起独立、理性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时代研究生的角色转换及定位
1、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首先,学校应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增强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文化,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对课堂和学习的兴趣,改变部分学生厌倦课堂、懈怠学习的态度。
再次,发挥榜样同学的带头作用,开展学生间的合作式学习模式,经常开展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兴趣讨论等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
2、提高信息搜集的能力,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建立多元化学习的新模式
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快速的优势。学校和老师应当鼓励研究生借助网络开拓学术视野、训练学术思维,并通过改善院网、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在这方面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知识素养,并将好的信息获取渠道传递给学生。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善
1、创新培养模式,改善教学质量
可以在传统的课程授课模式基础上建立各领域研究中心,例如舆论监测与分析研究中心、廉政研究中心、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等,将研究生按照兴趣分类编入各研究中心,协助中心老师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也逐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使命感和热情,起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改善纪律散漫现状的作用。
2、灵活落实纪律管理制度,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
现有的纪律管理条例仍然应当执行和落实,但也要酌情考虑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理性的进行管理。改善课堂质量、课程设置和课程时间安排,切实考虑研究生群体实际情况
首先,大部分研究生已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因而对授课老师有较高的要求。应该提高部分教师授课质量。学校应建立教师考评和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授课质量。
其次,在课程设置之前,要适当听取和采纳学生的意见,平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教师的特长和时间。尽量减免老旧的、空洞的课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再次,课程时间安排应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时间安排可以适当集中,为学生提供方便,也避免出勤率低的问题。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素养提升
1、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指导者
在网络时代,作为教师,首先应当跟上时代步伐,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能契合网络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建构应当扮演起指导者的角色,应当尊重和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汲取知识,并与学生形成协商互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合作式学习模式。
2、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校应发挥青年教师的独特优势,不断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并定期培训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鼓励青年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展课题等学术活动,使青年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进步,共同促进。
身处网络时代的洪流中,社会结构、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担负着培养知识精英的研究生教育,也要顺势而为,与时前行。尤其在研究生课堂纪律方面,观念的改变是基础,技术的创新是关键,效果的提升是目标。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各个主体要转换自身角色、发挥内在潜力,协调外部环境,共同推动研究生课堂纪律向更新颖、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篇2:探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
探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的“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孩子,可见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根据各种资料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在对湖北、河南两省的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评定中,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江西省的11个地市中进行的心理健康症状的自评中,就发现了有轻度症状反应的人占了总人数的24.2%,中度症状的人数占了11.2%,症状反应偏重的人数占3.6%,反应症状严重的人数占1.8%。以上数据,应当引起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师不是应该活泼、开朗、充满童心的吗?怎么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两方面来寻找原因。
一、外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压力。
尊师重教在我国已被提倡多年,教师在社会已有一定的地位,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却难以令人接受,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普遍认识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让孩子好好吃饭,帮助孩子穿好衣服,不要让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儿教师,就会觉得这是个既简单又轻松的职业,不怎么重要;而有子女正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家长,又会对教师提出很多过高的要求,既希望教师像高级保姆一样,又希望教师像个教育专家。他们都没能真正了解幼儿教师的作用,忽视了现代幼儿教师的独特性、重要性、多样性。
2、工作的负荷重。
幼儿教师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首先:1、班级人数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小班每班人数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但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幼儿班级有超标现象,现在在幼儿园里,中班普遍有30多个幼儿,大班则40多人,有的地方幼儿园人数则还要多,这样班级人数过多,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2、案头工作多,幼儿园除了要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要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外,还有一大堆的任务:课件制作、技能比赛、教育笔记、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册、写各种反思、写论文等等,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这是导致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直接原因。3、教育对象是3到6岁的幼儿,此时幼儿年纪较小,不少地方不能自理,又对于很多事情、问题似懂非懂,好奇心重。这么一来,教师所承受的负担就非常重了,小到吃饭、睡觉、上厕所……,大到户外活动、出门游玩等处处都充满不安全的因素,教师一旦没注意就可能出现问题,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特殊的环境,特别的人际交往。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主要组成的人员是女性教师。女性工作往往很细心,对待小孩子会有一种天生的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女性往往喜欢攀比,争强好胜之心比较强,而在竞争过程中,女性表现往往又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因此大家相互间往往容易产生猜疑、嫉妒的心理,这无形中又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
4、不完善的教师评价。
每个学期都会有评优、评先进、考评的事情,幼儿教师往往都是独门独户的工作,最了解她们的恐怕只有幼儿了,然而参与评选的却是在工作方面相互了解不多的同事,同事评选的时候往往凭的是人情、关系,因此很多时候是不公平的,一些踏踏实实工作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尤其是年终的末尾评选制,就算大家工作都不错,还是要有一个末尾进行流动,实在是一个不公平的对待,忽视了大家的辛勤劳动。
5、劳动报酬低。
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不高,而教师们常常感到自己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同时又要支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使得教师心理感到不满。
二、内部因素:
1、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压力。
测查中表明,“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是普遍存在于该省幼儿教师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同时,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等特点。
幼儿教师的社会角色比较多,一方面是教师,一方面又是一个妻子、母亲、女儿,两者之间的冲突较难处理,极易产生过多的忧虑和自责,这一切使得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剧增。
2、身体压力。
由于工作的压力太大,许多幼儿教师身体状况不良,声带疾病在幼儿教师中非常普遍,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教师的声带得不到休息,声带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才30岁的教师,有的甚至30不到嗓子就变得嘶哑了。与此同时,不少幼儿教师还有听力障碍,因为幼儿园里孩子的喧哗声极大,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发生听力障碍是在所难免的。这些身体上的疾病给幼儿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外部环境:
首先全社会都要为幼儿教师营造重视幼儿教师工作、支持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氛围。全社会通过宣传、制定政策等措施,让所有人来了解、接触幼儿教育工作,知道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为幼儿教师创造一个理解、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荷。根据调查,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幼儿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提高待遇和福利,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确定自己的目标,提供教师学习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平等的幼儿园精神环境。作为领导,要善于看到每位教师的亮点,善于和每位教师沟通,鼓励每位教师进行创新,给每位教师适当的奖励,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并妥善解决教师间的矛盾。
不管是政府还是幼儿园,都应该努力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为教师举办各种关于心理的讲座,让幼儿教师有倾诉、发泄的场所,并能得到适时的指导,帮助教师健全心理。
同时,健全考核制度。幼儿园应抽出一段时间,让教师互相观察、了解其他教师的工作情况。并发放家长问卷,让家长无记名的为老师打分。在考评时,让每个人参加(在编老师、自聘老师、保育员阿姨),而每个人的配班老师和同班的保育员打的分数在总分中占较高的比例。在全园合格的基础上,取消末尾流动制,对于最后两名教师,要对其问题进行分析,让教师更好的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2、教师的心理保健:
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调查发现,热爱幼教工作的教师百分之百的都认为自己能胜任幼儿工作的,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有33%的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有11.5%的人觉得工作很吃力。幼儿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理性的认识,知道幼儿教育这个事业是重要、长远的,不要局限于目前的环境,教师应该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去面对这份工作。
二要改变工作方法 。因为幼儿教师时时面临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的差异和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幼教工作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做,也只有把幼教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工作来做,这项工作才会有吸引力,才会充满乐趣;相反,把日复一日的幼教工作当作单调不变的、机械的重复,一个教案十几年、几十年不变,这当然会使工作变得乏味而无生气。
整合、简化案头工作。幼儿园教师有许多案头工作,其实有些案头工作可以整合和简化,比如教学反思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区域观察与个案观察记录相结合,教养笔记、教学反思等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结合等,这样既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也可以提高工作实效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职业特长。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对工作总是充满热情,并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的幼儿教师,有75.3%是因为她们在幼儿教育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有些教师在语言、计算、美术、音乐等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长;有些教师则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论文经常在园、市、省里获奖,并且时不时还有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特长,在园里园外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工作的自豪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只有形成了职业特长,才会在竞争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起来才会有成就感、优越感;也只有这样,工作中的“苦”才会真正变成乐,工作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努力为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些调查表明,有13.8%的幼儿教师不喜欢幼儿教工作是因为工作单位里人际关系不如意,而喜欢幼教工作的教师中则有64.7%不愿意离开幼教工作岗位是因为舍不得单位的那种融洽的人缘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做好工作,热爱工作,以及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创还得靠自己去开创,比如多和同事、领导沟通交流,多帮助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些宽容,多些接纳等等。
四要学会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心中有积郁,要学会宣泄,及时适度的宣泄会使得我们的日子变得轻松些。跑步游泳、写作阅读、唱歌跳舞、逛街购物……当你不舒服的时候,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法。极度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这更是有益身心。
总而言之,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把不好的心情转换为快乐,这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主要参考文献:
《幼儿园工作规程》
刘宁《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思考》(广西学前教育信息网)
刘爱英《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山东学前教育)
史滋福 张庆林 陈小异《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学前教育研究)
张英琴《幼儿教师需要心理健康》(山东运城幼儿师范)
朱伟萍《减轻压力 体味快乐》(《幼儿教育》.07.08)
莫源秋《幼儿教师应如何避免走进职业的倦怠状态》
篇3:苹果品质低原因分析及问题对策论文
苹果品质低原因分析及问题对策论文
**地区是我国苹果的主要生区之一,苹果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起到重要作用。与世界苹果先进生产国家相比,**地区的苹果生产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品质量差、在国际鲜果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少。特别是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压力大。最近几年,人工、物资和运输价格不断上涨,对果农增收和生产投入造成了影响。据调查,20*年苹果每亩成本比上年增加一倍,加之价格下跌,每亩纯收入分别减少600元和1500元左右,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苹果栽培制度和技术模式落后,致使大多数果园密闭、光照不良、产量低、果品质量差。
1、苹果品质低下的原因
造成苹果质量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砧穗组合不佳,品种结构不合理;
(2)缺肥少水,生育不良;
(3)树形选配不适,通风透光不良;
(4)花果管理不到位;
(5)自然灾害普遍。
1、1砧穗组合不佳,品种结构不合理
苹果采用家苹果籽、怀来海棠、新疆野苹果等乔化砧栽植的面积最大;矮化栽植的面积比较小;晚熟品种偏多,中早熟品种缺少,价格品种发展缓慢。
1、2缺肥少水,生长不良
多数果园肥种单一,施肥量少,施期偏晚,园地清耕,土壤瘠薄,缺素症比较普遍;加之降水不匀,缺少灌溉条件等,使树体生长发育普遍不良。
1、3树形选配不适,通风透光不良
因栽植密度大,树形选配不适,造成树冠过高、过大,行间接头,株间交叠,主次不分,层次不清,导致果园通风透光普遍不良。
1、4花果管理不到位
因授粉树缺少,且分布不匀或选配不合适;疏花疏果不规范、不严格,增色增糖和改善风味措施应用不到位;采收时期不适,采收方法不科学,采后未及时预冷处理。
1、5自然灾害普遍
苹果主要产区的**干旱、冻害、冰雹、连阴雨等灾害天气易发生,影响较大。
2、苹果提质增效配套技术及对策
2、1适地适种适栽
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新发展的.苹果园要求:
(1)根据市场定位和消费趋向与主栽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在最佳适宜区的川塬结合部和塬区建园。
(2)根据果园立地条件,选用符合国家苹果苗木标准的良种壮苗。
(3)根据砧木、品种特性和优质果品生产要求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与方式。
(4)采用“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
2、2加强土肥水管理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采取改土、滴灌、喷灌等措施,着力抓好:
(1)幼树坚持逐年分期深翻熟化土壤。
(2)降氮降磷增钾增有机肥,科学测土培肥,推广种植绿肥、杂草覆盖和建沼气池。
(3)推广沟灌、滴灌、喷灌技术,干旱地区推广“穴贮肥水”和旱作栽培等技术,提高有限的利用率。
2、3改善树冠光照条件
一是依据品种、密度采用相应树形;
二是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提高树冠透光率;三是控制亩留枝量,优化枝类组成。
2、4推行定量生产、苹果管理
一是及时听收天气预报,做好防霜工作;
二是配好授粉树,推广蜜蜂、壁蜂授粉和人工授粉技术;
三是推广花期喷糖、喷硼为主的营养液技术;
四是推广早疏花、早定果技术,按枝果比和果间距留好顶芽果、壮枝果、单果和易下垂果。
2、5普及果实着色技术
一是选用符合标准的育果纸袋;
二是推广摘叶转果、铺反光膜技术;
三是应用秋剪增光技术。
2、6推广适期分批采收
一是根据品种的生育期和市场需求适期采收;
二是按照果实生长部位和成熟度分批采收;
三是做到边采收、边分级,避免受伤污染。
四是短期预冷,及时入库。
2、7加强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是重视病虫害预测预报;
二是农业综合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积极应用生物、物理、机械措施防治;四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和市场准入要求合理控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使用翠生和炳环唑,压低病虫害指数。
篇4: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建议论文
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建议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办学体制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制,研究生教育大多是以导师及课题组为单位,主要是以学业和参与研究为主,而对于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但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来说,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滞后的。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许多研究表明,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研究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被社会及周围的人寄于高的希望,而研究生本身又大多面临着择偶、婚姻、家庭等人生重大的问题,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使这一人群背负着更多的责任与期待,也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现在研究生中连续读上去的人数居多,这部分人从未走进过社会,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又必须面对一些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其心理年龄还不足以承受这巨大的担子,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研究生与成人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等 3 项因子及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等 4 项因子上存在着非常显着差异(P<0.01),这说明,就整体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低于全国成人水平的。
二、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研究生年龄跨度大,集体凝聚力差。研究生的招生年龄范围很大,有本科刚毕业直接读研的;有毕业一二年后考取读研的;有在职或结婚生子后再读研的;有全日制的,也有非全日制的。这些不同年龄的研究生群体在人生观、价值观、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人在一起很难很快融入一个集体。其次,研究生的生活背景不再像本科生那样单纯,研究生有些已婚,未婚者大多也都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业,同学之间在一起交流、娱乐的时间很有限,这也是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差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生都是以导师组为单位在一起学习交流,以班级形式活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少许多,这也是造成研究生班级凝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在校学习时间不足,科研压力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 2 年制、2 年半制及 3 年制,在职硕士研究生是 2~4 年制,博士生则比较灵活,大约是 3~6年。由于研究生个人、家庭各方面的原因,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大多研究生都承受着做科研、发表论文的压力。另外,由于近些年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在许多学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
别说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有的导师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再加上有些导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不懂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即便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也不能引起重视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有些导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文发表和科研能力,不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一些社团或社会活动,不关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致使有些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3.用人单位要求高,研究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难。一是当前研究生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研究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并不是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二是一般用人单位用研究生的成本要高于本科生,一项工作在本科生可以完成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聘请本科生。这也出现了另一个就业难现象:研究生就业不如本专科生。就业的压力给研究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要早,相对比较成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鉴部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首先,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都进入婚育年龄,面临的社会责任也更大。其次,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导师制,学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很少。最后,研究生大多重专业教育,忽视其他的文体活动,使研究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得到释放的途径更少。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湖北大学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方面做了些探索,构建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四级预警机制。
1.一级---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织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评,为每一位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评排查,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对象,对这些对象需要主动干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心”要有应急处理机制,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各学院及心理委员和学生报告的危机个案主动追踪。
2.二级---学院。各学院有心理健康专职辅导员,开展大量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惑,密切关注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成立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应变在研究生群体中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
3.三级---导师。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联系,指导研究生导师如何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怎样去引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个别化的指导模式奠定了导师的权威地位,也提高了导师监控学生心理行为的执行力度。导师会给研究生上课,每周有学术研讨例会,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即使是内向、退缩的学生,导师也能够每周与他们见面。高频率的见面沟通,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纽带。因此导师更容易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困难、心理压力状况,这是发现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得天独厚之处,起到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无法起到的作用。
4.四级---班级。在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开展班级内的心理健康活动,主要任务是能更好地关注班上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报给心理咨询中心或是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从实践效果来看,心理委员发现问题更及时,学生有些问题轻微的心理困惑不愿意到心理咨询中心,而是更愿意找心理委员倾诉。
四、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要做到对每一位研究生的情况都了若指掌,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对危机事件能快速反应,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二是要以预防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三是要丰富研究生的日常生活,鼓励人际交往活动,让研究生的生活也能多姿多彩。
1.要搭建好研究生心理干预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研究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发生危机时能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2.营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开展“525”心理健康日、心理情景剧、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活动主题可以多样,比如“关爱生命”、“学会感恩”、“勇于承担”、“团体辅导”等。也可以贴合研究生的需要开展一些主题为“恋爱与婚姻”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3.形成多方共同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导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与学校研究生处、学工处、团委、社团等多方咨询链接,比如可以在研究生进校前通过问卷或访谈,调查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安排寝室,可有效减少寝室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困扰。可以与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关系,当研究生遇到因就业方法或就业信息不足造成的心理问题时,可以请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帮忙指导;当有学生因就业问题表现出心理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也可以介绍学生到咨询中心咨询。与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系,图书馆多购买一些心理保健读物,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一个专区,学生可以去放松放松,阅读一些心理保健读物等。
4.导师要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心理辅导的责任。作为研究生导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考研、论文及科研等以外,要切实承担起研究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心理辅导的任务。要经常通过面对面交流、QQ 聊天、微信联络、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婚恋家庭情况、职业兴趣意向等,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指导,问题严重的要及时转介,掌控研究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确保不出安全问题。
总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协作,齐抓共管,重点是在大学校园构建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从学生到老师都能关注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预警心理危机事件,为研究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婷。286 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2)。
[2]夏侯雪娇,宋大鹏,薛诚。研究生心理危机成因及预防干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
[3]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心理教育),,(4)。
篇5:当前农村地区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地区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一五”普法到今年开始的“五五”普法,XX县经过十几年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逐步加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目前,农村普法工作的现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就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参加考试,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即使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县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XX常年有20万农民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难体现。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本文转载于本网网--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过程中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对策建议
一是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三是抓住学校教育,辐射普法。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要把普法内容组织编写成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字经、打油诗,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背诵给父母和他人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就能覆盖一个村。这样,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
四是开展多种活动,烘托普法。普法教育是一项社会宣传、社会教育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一方面,要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爱好热闹的特点,广泛组织开展编演法制文艺节目,放映法制题材影片,展出形象生动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等活动,赋予普法一个有效的载体,通过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法制宣传专题或专栏节目,加大普法的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普法活动。另一方面,要以部门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适时组织开展一些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不断掀起一个个普法高潮,烘托出一个浓厚、强烈的普法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