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诗歌鉴赏题目附答案解析(共10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诗歌鉴赏题目附答案解析(共10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诗歌鉴赏题目附答案解析,本文共10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诗歌鉴赏题目附答案解析

篇1:诗歌鉴赏附答案

诗歌鉴赏附答案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⑾。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⑩。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分)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3分)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1分)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1分)

(2)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1分),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1分),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1分)。

(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1分),间接传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韦诗尾联直抒胸臆(1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1分)。

对比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篇2: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皎洁的月光

(法国)魏尔伦

皎洁月光

照亮树林:

树枝摇晃,

发出鸟鸣,

回荡树下……

心上人啊,

好似明镜,

池塘映出

垂柳身影,

幽暗模糊,

风儿饮泣……

入梦之时

一片平静

柔和无边,

仿佛降临

从那苍天,

月泛彩虹……

其乐无穷。

6.这是一幅月下漫步图,它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7.诗人采用了哪两种表现方式?有何艺术效果?

8.全诗三个诗节,写了哪三种声响?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答案:

6.答案:表现出诗人对天籁之音的心灵体验。

7.答案:诗人采用了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以色彩入诗,一是以音响入诗。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之下,那幽暗密林中的斑驳树影在随风摇晃,那映出长长垂柳身姿的池塘里,荡漾着一层层银白的光;而天宇之上,则弥漫着一片柔和,更显得辽阔、宽广。这种美好夜景的描绘,创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气氛,与关于音响的描写相融合,烘托出一种令人遐思的意境。

8.答案:鸟鸣、风鸣与苍穹的宁静。前两种是有声之声,后一种则是无声之声。鸟鸣之声“回荡树下”;风鸣之声似嘤嘤啜泣,给人一种沉郁感;而天宇的“宁静”则使人在沉思中豁然开朗,进入到“在另外的爱情天地里翱翔”的境界。从结构安排方面看,前两种声音的描写与后一种声音的描写之间有着烘托关系,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诗人那种“心灵与自然契合一体的神秘经验”。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9~10题

弗朗西斯亚默

群鹤上了灰暗的天,把一字长队排列,刺心的哀号郁闷,冰冷,

就像阴云和寒雪,天间已到修整坟墓的季节。

悲惨的'盲人将出外乞讨度日,伸出冻得红肿发亮的手指。

待夜幕降临,露着瑟缩作成的笑脸,他们离开人世。

悲牲也要吃苦,我就曾遇见一位老乞丐,眼睛上沾着泥点,正把可怜的老狗虐待。

狗尾巴夹在肚皮下,浑身颤抖地那样厉害。

一条绳索勒住狗的脖子,主人边拖边说:我已经把它扔到水里三次了,

可绳子总是断,它又回来了,这蠢货!

绳索被拉紧,那患难伴侣好像在说话:还是让我留在这土地上吧,

像以前那样紧贴着你吃透灰尘的裤褂。

身为人类的老乞丐似乎比狗还凶恶,蠢货!滚开!看我非把你淹死不可……

只见一人一狗在巨大的青灰色天幕下走着。?

9.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10.本诗述说“老乞丐”与“狗”的故事,为什么以“鹤”为题?

答案:(四)9.答案:本诗主题思想的表现,具有一种双关性:乞丐对狗的虐待是一种深爱,人的凶恶是一种人道,人道必须被迫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透过老乞丐对狗进行虐待这朵“病态的花”,可以看到诗人同情“饥寒交迫”的人的痛苦的心态。

10.答案:答案:为了突出人世间的“饥寒交迫”,诗人在开头紧扣诗题,先描写鹤的哀号,创造了阴郁、悲苦的气氛,然后再写乞丐杀狗的悲剧。这样,自然界中的悲哀与人世间的悲哀相烘托,便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读来震撼人心。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1~12题

致海伦注

爱伦坡

海伦,你的美对于我

犹如尼萨的船舸,在往昔,?

它们滑过芬芳的海波,?

把漂泊者从倦人的旅羁?

载回故国的陆地。?

经历了海风多次的吹拂——?

你那风信子般的美发,?

你典雅的脸庞,?

水仙女的风姿,?

带我回到希腊的熠熠光华?

和古罗马的气魄。?

看!?

在一个华美的窗龛?

你如雕像那样伫立,?

玛瑙明灯擎在手里!?

啊,赛琪,你来自彼岸?

那不可及的圣地!?

注:据说此诗是作者为中学一位同学的母亲斯丹娜夫人而作。?

11.吟诵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觉??????

12.这首诗联想、想象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五)11.答案:在吟诵这首诗时能领略到一种音乐美。诗篇节奏分明,读来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感染力极强。?

12.答案:由现实中的美人斯丹娜夫人,想到荷马史诗中的美人海伦,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水仙女,想到身生双翼、弯弓射箭的爱神丘比特的恋人赛琪(一译普赛克);由现实进入到古老而神奇的境地,进入到象征着至善至美的艺术殿堂。?

二、表达交流?

1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首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诗,请你仿照它的结构,再续写一节。?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14.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为一部微型戏剧,试试看,应该怎样改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试将《三棵树》改写成一篇散文。????

答案:二、13.答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转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14.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5.答案:略

篇3:诗歌鉴赏以及答案解析参考

有关诗歌鉴赏以及答案解析参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 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8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7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分析诗的第一、二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春景?(7分)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赏析。(8分)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1)、开头五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景?(7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8分)

参考答案

7、(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①通过描写“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以声衬“幽”,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8、(1)、分析诗的第一、二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春景?(4分)

答: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1分)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答: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9、(1)、开头五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景?(4分)

答:描绘了一幅南方水乡的清秋美景,秋烟朦胧,波平如镜,小船荡漾,姑娘语柔笑甜。景美、人美、生活美,令人神迷心醉。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答:以乐景衬悲情(反衬)(2分)。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篇4: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

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篇5: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附答案

一、准确把握形象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二、正确理解语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三、鉴赏表达技巧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4、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四、评价思想内容

蟾宫曲(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菊 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6、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1、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祠堂,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2、分析:答案为B。“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

3、分析:答案为D。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而绿的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的。

4、分析:答案为D。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代托咏蝉寄意的名作。诗歌并未写景,哪里来的“寓情于景”“事、景、情、议融为一体”的说法更是完全偏离了本诗的写作手法。

5、分析:答案为C。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该曲的基调。这首曲虽然风格雄健、高昂,但全诗主要是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非要表现什么“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业”。

6、分析: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有别的花了。诗人赞赏的是菊花在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篇6: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

泊秦淮诗歌鉴赏附答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鉴赏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篇7:《孤雁》诗歌鉴赏题目与答案

《孤雁》诗歌鉴赏题目与答案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3.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参考答案:

13.诗眼是孤字。首先大雁因孤而飞鸣念群,颔联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所以说孤是诗眼。

篇8:诗歌鉴赏练习习题及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习题及答案解析

战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②,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答案:

1、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析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此两句诗写景,属借景抒情。

答案: 运用对比(答反衬、映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源荒草遍地,寂廖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2.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 此题已经给出了诗人情感发展的线索:“喜——悲——愤”,结合诗文,对应情感,分析出“喜”“悲”“愤”的缘由即可。

答案 :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曾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每点2分)

篇9:高考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附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附答案

【答题要求】

1、诗歌鉴赏属开放性较强的题目,但应该结合诗歌分析,所有问题均要从诗歌中来,避免离开诗歌进行猜测,或把自己的捕风捉影的看法作片面夸大。要从诗歌中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鉴赏、评论要客观公正。

2、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要立足于历史的角度,要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不以今人的看法来强求古人(除非题目有特殊要求)。

3、看清题目要求,依点作答审清题目要求是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对诗歌的理解再正确也没有作用。如果题目要求有几个问题,则按照题目要求分别作答。不能只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写而分不清条条,要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4、要有观点,有理由答题时先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诗歌中找出根据阐述理由。理由要具体,不能只是说些大而空的话。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答题要有条理。

限时训练(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人闲,倾家事南亩。

[注]①尘垢:尘埃。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⑵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广东)

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⑴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

3、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湖北)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湖南)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

限时训练(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兖州一中1月月考)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疏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⑴词的上片情景交融,为全词营造出怎样的氛围?请作具体分析。

答:

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汕头3月模拟)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清人沈德潜说:“唐人绝句有余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字加以赏析,来印证沈氏的说法。(3分)

答:

⑵对诗的后两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你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写与友人的离别之情的。(5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东淄博2月模拟)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答:

⑵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II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四川)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代指竹杖。

⑴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⑵“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限时训练(一)

1、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2、⑴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⑵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⑴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从生,宫殿荒凉。

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4、⑴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⑵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5、颔联:⑴“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况味。

⑵“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⑶“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⑴“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般悲慨。

⑵“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一层。

⑶“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评分细则: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1分,答对四个及四个以上记5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

限时训练(二)

1、⑴凄清幽冷的氛围。上片写一个春天的清晨,轻寒弥漫小楼,就像萧索的深秋。室内画屏上的淡烟流水静寂地展开一片清幽。(也可理解为淡烟流水如画屏上的图画一样情景交融,营造出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出淡淡的愁情。)

⑵用比喻来形容春愁。将轻柔飘飞的'落花比喻成初醒的残梦,飘洒的丝丝细雨比喻为梦后生出的闲愁。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把具体的意象化为抽象的感情,生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2、⑴选择一字分析得入情入理即可。例如:“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入”字,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凉”字,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里的感受。

⑵后两句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了朋友与自己分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甚至连梦中也无法消除孤寂和愁苦,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与留恋之情。

3、⑴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⑵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用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情。上下联之间的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4、⑴“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⑵①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天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5、⑴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⑵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篇10:诗歌苏武庙鉴赏练习附答案

诗歌苏武庙鉴赏练习附答案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的情感,尽写入“销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