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达则兼济天下议论文(合集3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中达则兼济天下议论文(合集3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达则兼济天下议论文,本文共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成语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详解
成语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详解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得己:即自得。
独善其身:独指唯独;善指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
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后人改“兼善”为“兼济”。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出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篇2: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议论文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议论文
“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说。作为新一代弄潮儿的我们,既要脚踏实地,注重自我的发展,独善其身;也应以己之才担当大义,中流击水,兼济天下。实现人格理想和伦理责任的融合,是时代对我辈的呼唤与要求。
锤炼自身的修养,推动个体的发展,是兼济天下的必由之路。正如熊培云所说,“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不可能只有解构,没有建构。”每一个发展自我的你,都是社会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周国平“让本身成为一块诗意的土壤”,进而思考自我和存在的奥秘;抑或是蒋勋用“全力以赴的专注”,使生命“凝塑成一种雕塑般的美”,都体现了他们与自我发展的'交锋与博弈。正是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构建了社会的有序安定。
而兼济天下更应该是我们发展自我的最终目标。倘若人人皆为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是鲁迅笔下“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的扁平看客,又何来碧波荡漾,水晏河清的时代让我们得以安稳发展?正如孔庆东多说,“学者应当具备人文情怀,把人间情怀压在纸脊,方为第一流的学术。”在遭遇黑色政治旋风席卷却甘愿肝胆相照,抛颅洒血,不放过一个“吃人的魑魅魍魉”的五四先贤身上;在以笔为椽,著《1984》剖开社会极权的阴暗面的乔治·奥威尔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担当与“修之于天下”的人类情怀熠熠闪光,那是对“对无穷的远方和无尽的人们”的关怀,那是叩经问史,朝山谒水,以发展之我兼济天下的担当。
然而,如今却有部分人只为自我的发展不择手段,却毫无兼济天下的伦理责任意识,最终成为钱理群教授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毫不羞愧。我仿佛听到鲁迅在风雨如晦中呐喊“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约翰·多恩疾呼“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又仿佛看到熊培云感慨“真正的慈悲是对人对己的双向成全,是不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注重自我的发展的确无可厚非,当若个体被过分放大,我们终将会如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横态木偶”般,毫无敬畏,毫无热忱,毫无神圣与崇高,以致失去了大先生笔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热血与责任感。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既要有独善其身的清醒修为,更应有兼济天下的大情怀,傲骨铮铮,牢记责任。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篇3:立己达人 兼济天下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翻开史书,在时光隧道中穿梭,时间凋零了多少春花秋月,剥蚀了多少秦砖汉瓦。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一个个高大而清晰的身影;我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照亮着历史前进的方向,那便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追求。正是因为你们立己达人,心怀天下,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的车轮才能不断前进。
我看到仁的化身——孔子。在周制分崩离析的大势下,你倡导“克己复礼”,直道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心中的“大同世界”,为了乱世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你周游列国,拱己以待。你悲悯苍生的襟怀和敢于担当的勇气直令万世景仰。
我见到义的化身——苏武。面对卫律的软硬兼施,你克胜淫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展现“断头今日意如何,脱手斩得小楼兰”的丹心耿耿;处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你宁死不屈,忍辱耐寒,站长羝羊,展现“千磨万厉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铮铮铁骨。
我见到礼的化身——周总理。国难当头,你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万隆会议,你谈笑风生,彬彬有礼;因病去世,举国哀悼,联合国降半旗。面对其他国家的质疑,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心怀国家、兼济天下的高尚品格。中国是礼仪之邦,总理是礼仪之总理,人民也应当是礼仪之人民。
我见到智的化身——鲁迅。你深情地写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满目疮痍中,以笔为枪,以生命为火把,肩扛着“救亡与启蒙”的大旗。你医病医人更医心,用一双犀利的眼睛,看清这波诡云谲的世界的本质,并用心血书写着民族大义。
我见到信的化身——晏殊。宋词人晏殊,内诚于己,外服于人。他“遇人必以诚,得一善,称之如己出”,以致“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尤其庆历三年初甫登相位,招贤进才、起用新人、改造中枢和谏院等重大举措,对促成彪炳青史的庆历新政的发生是有重大贡献的。
总理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有无悲悯情怀、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写道:“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割裂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沉溺于“小我”之中,地震发生时,范美忠“一跑成名”;小悦悦倒地时,18个路人视若无睹;少年落水时,船主不但见死不救,事后还索钱捞尸;那些“神医”“大师”们,打着“仁义”的幌子。招摇撞骗……当社会需要时这些人不能关注他人、不敢挺身而出、不敢担当,只顾及自身的名利、荣宠、安危,缺乏最起码的良知道德,直让人觉得悲哀,甚至面目可憎,更谈不上悲悯情怀与担当精神。
我们是身负重任的一代,也是必须兼济天下的一代!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中国梦”要实现,就把物欲轻轻的放下,把浮躁深深的埋葬,把灵魂高高的托起!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