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集锦10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集锦10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本文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

篇1: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

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每有会意    ▲    (2)性嗜酒    ▲

(3)期在必醉    ▲    (4)既醉而退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3分)

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分)

【答案】

17.(4分)(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欢(3)期望、希望(4)已经

18.(3分)B

19.(3分)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4分)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13.(广东省肇庆市)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分)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

【答案】

9.C

10.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

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1分)。

11.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每点1分)。

陈近妮

篇2:八年级文言文复习《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整理《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整理《五柳先生传》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篇3:《五柳先生传》教案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3.全班齐读课文后,学生翻译课文大意。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叹赏他的高洁志趣,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总结全文:

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 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五.课堂练习:(用文中句子)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写自我

要求:仿照本文写法,用极少的语言介绍自我。

颜永革

篇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

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宴如也-------安贫乐道(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篇5:《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望秋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学习陶渊明的高洁脱俗。

3、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陶诗,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  )。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熟读,依据注释口头翻译一遍。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6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 ) 吝情( ) 短褐( ) 箪( ) 瓢屡( )空

晏( )如 黔( ) 汲汲( ) 俦( ) 衔觞( ) 欤( )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 不详: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会意: 亲旧:

或: 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 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 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远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再读,注意节奏。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一、《五柳先生传》文体介绍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  )。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注音:

辄( ) 吝情( ) 短褐( ) 箪( ) 瓢屡( )空

晏( )如 黔( ) 汲汲( ) 俦( ) 衔觞( ) 欤( )

(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 不详: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会意: 亲旧:

或: 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 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自终: 衔觞赋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远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

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

1、 小测:默写全文  2、学生念自己的译文后,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译文,让学生校对。

二、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写在作业本,完成后全班互动。教师当堂讲解。课件展示答案。

(一)老师给学生问题,学生课堂完成:

1.给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请用简洁词语归纳。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今义: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4.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

生活:

志趣:

形象:

5、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课件给参考答案: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 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课后巩固练习(校本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好读书(   ) 嗜酒(   ) 黔娄(   ) 衔觞(   )

箪(    ) 俦(   ) 吝情(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 (2)造饮辄尽__________

(3)性嗜酒__________ (4)每有会意__________

(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 (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

(7)晏如__________ (8)以乐其志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翻译下列各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_____、不慕____________、安贫____________、忘怀_____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完成第四步骤所有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给学生所有的练习答案

讲评:课堂练习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

志趣: 读书、饮酒、做文章。

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教学反思

老作

篇6:《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明天的天空定有你们翱翔的身姿,明天的大海必有你们的畅游,明天的阳光必有你们灿烂的诗篇!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难点】

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使用说明】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文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独立完成学案中设计的自我检测,注意解题方法的选择。

3.个人先完成“导学”部分,组内讨论确立最佳答案,以待展示。

4、对质疑探究部分,可以提出个人的质疑。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

5、展示完成结束用5分钟完成课堂检测。

6、利用读报堂时间独立完成“课后训练学案”。

课前预习  (早读课30分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

预习检测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名   字    自号     私谥       ,

著名     人。本文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        。

(二) 给加点字注音。

短褐穿结(    )黔娄(    )(    )汲(    ) 俦(    )

衔觞赋诗(    )颇示己志(    )葛天氏(    )

(三) 用原文回答(展示)

1.暗示他是一位隐士的句子:                   ,

2讲述“五柳先生”这个名号来历的句子:                  ,

3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的是:

,               ,            ,

6描述的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的句子是

,               ,            ,              ,

8赞语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               ,

二、课堂导学展示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五柳先生的?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5、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三、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2、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四、拓展提升

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五、课堂检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5.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课后训练学案

1、给加横线字注音。

短褐穿结(    )黔娄(    )(    )汲(    ) 俦(    )

衔觞赋诗(    )颇示己志(    )葛天氏(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2)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4.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我的理解: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6.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我的介绍:

【我的收获与心得】: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收获:

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你将怎样再次提升自己:

课堂检测(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课后训练学案8.(l)知道;(2)休会.领会;(3)期望,希望;(4)辈,同类。(4分,每题1分)

9.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如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0.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2分,意近即可)

11.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饿隐士形象。12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3分,能从生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于美洋

篇7:《五柳先生传》 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          导学案

教师寄语:明天的天空定有你们翱翔的身姿,明天的大海必有你们的畅游,明天的阳光必有你们灿烂的诗篇!

【预习检测】

1、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

2、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嗜(   ) 辄(   ) 吝(   )褐(   ) 箪(   ) 汲(   )俦(     ) 觞(     )黔(     ) 娄(     )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自主学习  互动交流】

1、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⑴亲旧(              )知其如此

⑵期(               )在必醉

⑶环堵(      )萧然(                    )

⑷造(        )饮辄(        )尽

⑸因以为(                          )号

⑹晏如(                    )也

⑺每有会意(                              )

⑻以此自终(                     )

3、用原文回答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神值得提倡吗?

【 拓展提升】

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课堂检测】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衔觞赋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孙赛芝

篇8: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评课稿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 五柳先生传》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种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3、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篇9: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阅读复习题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                           。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很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另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7、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用意是                       。

8、“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

9、“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

10、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                                  。

1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        、        、       。

12、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2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1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答](1)                                (2)

(3)                                 (4)

16、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

17、“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1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

1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21、本文段主要采用               、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22、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3-30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

30、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37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

32、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答]

33、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答]

34、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

35、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             、            、             。

36、“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

37、“正人君子”具体指                    ,它所用的修辞是          ,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3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0、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张培习

篇10: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计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①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②翻译全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四、练习朗读,理清思路

1、设计表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内容,追问下列问题,同学齐答,教师板书,引导背诵。

2、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⑴对读书的态度; 不求甚解

⑵对作客的态度; 曾不吝情去留

⑶对家境的态度; 晏如也

⑷对著文的态度; 自娱,颇示已志

⑸对得失的态度; 忘怀得失

⑹对贫富的态度;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如此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次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为止,速写传神。这是我们今后作文应当学习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背诵(两个同学背)

二、品味细节,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⑴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⑵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⑶不求甚解

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⑷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况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⑸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戚戚于贫财,不汲汲于富贵。

师:这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三、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齐背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

生1:“屡空”“黔娄”

生2:“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1、探究问题:本文“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指哪类人?作者为何自比?

指有学问的人。多写诗文自娱,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指退隐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尘脱俗。

指百姓。希望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不仅写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储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小结】

作者通过文章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率真自然人格个性之美。

熊潇潇

[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