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初三语文试卷(精选8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三语文试卷(精选8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初三语文试卷,本文共8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初三语文试卷

篇1: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一)

一、总体分析

这一份模拟考卷,可以说是命题者花了一定心思,出的非常成功。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初中三学年

第一文库网

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对今后的中考复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虽然难度系数有一定提升,但符合今年中考的命题导向。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在参加的考生中最高分为101分,最低分为6分,其中以80----90分的居多,较往常相比确实有点难度。

二、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了汉字的书写,拼音的正确读法、病句的修改、古诗文名句默写、运用、名著积累、语言的实际运用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本次试卷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1、汉字书写。这一题不是简简单单的规范抄写而是要求学生从多个词语中选择拼音、写法正确的一项综合性较强。

2、病句修改注重与课本接轨,既考查了对文本的熟悉又巧妙的考察了学生的修改病句的知识。

3、名句填空。第1----4题是机械型默写,即给出上句,要求写出下句,或给出下句,要求填出上句。难度较小,除个别的有错别字,其余得分不错。第5题和第6题是理解性填空还是比较简单的,也容易得分。最后一个是考查学生的筛选能力。有新意的是加进了对现代文名篇名段的考察,体现了中考的立足课本,以本为主的思想。

4、名著积累。名著题不是简单的考名著知识而是将语言的运用与其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二得。

5、语言运用题。这道题既联系了实际,又考察了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学生要想选对须仔细思索。

(二)阅读(一)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延续了传统的比较阅读,选择了《爱莲说》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在题型的设计上也是由易到难,由课内的知识识记到课外的理解运用。特别是第7小题前面考文题后面考作者有一定的迷惑性。第10题在文言文中考察了修辞的作用,可谓巧妙。美中不足的是如能在题中加“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就更严密,更完美。例外忽视了文言文的阅读节奏这个知识点。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依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的考查形式。这次与中考全部考课外的命题导向相一致。从题目的考查点上看,重在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仔细推敲,深入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从题目设计上看,无论从设计点上看和获取答案的途径上看都有点高、有点难。特别是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题有点偏难。如继续稳重的22题和24题,对于初中生确实有点难。议论文的16题和19题,16题概括难度较大,19题综合性太强,学生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去答,这个题可删去前半部分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就可以了。说明文出的较好,紧扣山西特色,既考察阅读能力又联系生活实际。总之今次的阅读理解题有点难,学生得分也不高。其实初中学生阅读能做到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能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理解文章就行。

(四)作文

作文形式从以前的话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与当下的作文考试题目类型的大致走向是一致的。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出题者设置文题:第一个题《心中的风景》对于这个作文题目,主要体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真话”的作文命题意图。学生有较深刻的体验,有话可说,感情也较为真挚。第二个题要求学生先读那段提示,从提示中感悟自然,感悟生活。是学生能更深层次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思想。

三、对今后教学的走向

1、强化语文积累及运用训练,尤其强化字词、名句的默写和开放性创新题型训练,以学会运用为目的进行练习。

2、强化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复习及名著阅读的拓展,以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

3、强化阅读训练,包括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和古诗文阅读。

4、强化写作训练,进行作文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二)

选择题

题量六道,东城与西城一样,题型上稍有创新,将关联词替换成了病句。其六种题型中,字音字形与西城海淀一样,都涉及到对新增二十个词语的考察。其他题,病句题不难,而标点、语意衔接及修辞则是非常难为各位考生了。标点所考察的书名号用法及引号与其他符号的位置关系会难倒一批考生;语意衔接考察的是上下文内容及语法结构的严格一致,语感稍差的同学都选不出来;修辞手法中所附的材料可用“不知所云”来评价,材料过于晦涩,且主题太不明显,中考不太会出这样的材料。

填空题

默写题考察了《过零丁洋》《诗经・蒹葭》《岳阳楼记》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四篇都是重点备考的对象,不多说。

名著阅读考察了《孟子》,也是学生需重点注意的名著之一。其考查形式给各位考生的备考提供了一个方向,即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涉及到名著的课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到的重要地点、时间、人物、事件、主题)都应该成为重点记忆的对象。

综合性学习

第一题,整合并概括材料信息。材料形式为“表格+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概括两个要点并不难,表格的概括相对较难,表现在表头不够清晰,能做出的同学需有较好的逻辑思维。 第二题,概括采访记录。思路跟中考一致,基本上需概括的关键词都在各个材料的第一句话中,要概括的自己的理解也只是各个看法的整合,这使得本题很容易。

第三题,考察学生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的能力,比前两题难,但若掌握了方法,本题也容易。仔细审题可知,标题中已知部分对应的是材料最后一段,因此学生需概括的即是一二段的内容,一段写“爱心分队”诞生,二段写“分队用爱心传递温暖”,将这两个意思概括为与标题已知部分格式一致的句子即可。

文言文阅读

从篇目上看,考察的是《陈涉世家》,就预测性来说,不算成功。题型则是一贯的实词解释、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可分析之处不多。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王蒙《新疆的歌》

相对海淀、西城文学类阅读都选择“亲情”主题的文章,东城选取的主题比较晦涩,王蒙的《新疆的歌》,是一篇主题偏向于地域文化的抒情散文,理解上来说,会比《苏醒中的母亲》及《母亲》都难。但地域文化类的抒情散文是北京近几年中考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选文方

向,如曾考过的《又临黄河岸》《西皮流水》等等,都属于偏向于文化的抒情散文。东城的选文方向应得到广大考生的注意。从题型上来说,则非常传统:

第一题,行文思路题,要找作者三次在当地听《黑黑的眼睛》的地点和当时歌声的特点,答案都在原文中,只要能定位好原文,并不难。

第二题,句子含义题,稍有难度。答好这道题必须紧扣两方面:一是句子与全文内容的关系,二是句子与全文主题的关系。从内容看,“她”指《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她与伊犁的联系有二:一是“我”与伊犁人民之间的联系由它作载体;二是她贯穿“我”在伊犁那段岁月(也即见证“我”那段岁月);从主题看,本文主要是通过作者对这首歌的向往与热爱来表现出作者对伊犁丰富深邃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上述四个要点即是本道题的答案。 第三题,全篇赏析题,跟西城的题类似,解题思路也是一致的。本文不多说。 说明文阅读:“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的格局”

选文特点看,与西城、海淀一致,为文化类小品文。非常巧合的是,海淀与东城都关注到了北京城的中轴线,然而从题型设置看,则除材料链接题外,东城与海淀截然不同: 第一题,梳理说明层次。出得比较难,答案都不能从原文找,需自己先梳理说明层次,再加以概括。本题型应得到学生充分重视,因为是否能梳理清楚说明层次能看出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这种题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题,语言准确性题。与海淀西城不同,不是问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而是问“短语”不能删去的理由,考察的是副词性短语“有计划地”,需将本词与原文加以联系,明确副词所表示的文中含义,才能答好本题。

第三题,材料链接题,出得不甚成功。基本上与原文关系不大,只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议论文阅读《匠人与大师》

本文在燕山区的期末考试中考过,东城用了文章,但换了题,题比原来难了。 第一题:概括(提取)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这是一道最基础的题型,按理说应该不难。但很多学生反映找不到中心论点。这只能说明同学们对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还不甚熟悉,需要加强练习。本题答案是第六段第一句话。

第二题:寻找使用比喻论证的句子中各喻体所对应的本体。对应原文即可,不难。 第三题,论据作用题。定位论据,寻找它所证明的分论点即可,不难。

篇2: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作文形式从以前的话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采用二选一的形式,与当下的作文考试题目类型的大致走向是一致的。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出题者设置文题:第一个题《心中的风景》对于这个作文题目,主要体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真话”的作文命题意图。学生有较深刻的体验,有话可说,感情也较为真挚。第二个题要求学生先读那段提示,从提示中感悟自然,感悟生活。是学生能更深层次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思想。

三、对今后教学的走向

1、强化语文积累及运用训练,尤其强化字词、名句的默写和开放性创新题型训练,以学会运用为目的进行练习。

2、强化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复习及名著阅读的拓展,以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

3、强化阅读训练,包括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和古诗文阅读。

4、强化写作训练,进行作文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

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二)

选择题

题量六道,东城与西城一样,题型上稍有创新,将关联词替换成了病句。其六种题型中,字音字形与西城海淀一样,都涉及到对新增二十个词语的考察。其他题,病句题不难,而标点、语意衔接及修辞则是非常难为各位考生了。标点所考察的书名号用法及引号与其他符号的位置关系会难倒一批考生;语意衔接考察的是上下文内容及语法结构的严格一致,语感稍差的同学都选不出来;修辞手法中所附的材料可用“不知所云”来评价,材料过于晦涩,且主题太不明显,中考不太会出这样的材料。

填空题

默写题考察了《过零丁洋》《诗经・蒹葭》《岳阳楼记》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四篇都是重点备考的对象,不多说。

名著阅读考察了《孟子》,也是学生需重点注意的名著之一。其考查形式给各位考生的备考提供了一个方向,即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涉及到名著的课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到的重要地点、时间、人物、事件、主题)都应该成为重点记忆的对象。

综合性学习

第一题,整合并概括材料信息。材料形式为“表格+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概括两个要点并不难,表格的概括相对较难,表现在表头不够清晰,能做出的同学需有较好的逻辑思维。

第二题,概括采访记录。思路跟20中考一致,基本上需概括的关键词都在各个材料的第一句话中,要概括的自己的理解也只是各个看法的整合,这使得本题很容易。

第三题,考察学生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的能力,比前两题难,但若掌握了方法,本题也容易。仔细审题可知,标题中已知部分对应的是材料最后一段,因此学生需概括的即是一二段的内容,一段写“爱心分队”诞生,二段写“分队用爱心传递温暖”,将这两个意思概括为与标题已知部分格式一致的句子即可。

文言文阅读

从篇目上看,考察的是《陈涉世家》,就预测性来说,不算成功。题型则是一贯的实词解释、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可分析之处不多。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王蒙《新疆的歌》

相对海淀、西城文学类阅读都选择“亲情”主题的文章,东城选取的主题比较晦涩,王蒙的《新疆的歌》,是一篇主题偏向于地域文化的抒情散文,理解上来说,会比《苏醒中的母亲》及《母亲》都难。但地域文化类的抒情散文是北京近几年中考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选文方向,如曾考过的《又临黄河岸》《西皮流水》等等,都属于偏向于文化的抒情散文。东城的选文方向应得到广大考生的注意。从题型上来说,则非常传统:

第一题,行文思路题,要找作者三次在当地听《黑黑的眼睛》的地点和当时歌声的特点,答案都在原文中,只要能定位好原文,并不难。

第二题,句子含义题,稍有难度。答好这道题必须紧扣两方面:一是句子与全文内容的关系,二是句子与全文主题的关系。从内容看,“她”指《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她与伊犁的联系有二:一是“我”与伊犁人民之间的联系由它作载体;二是她贯穿“我”在伊犁那段岁月(也即见证“我”那段岁月);从主题看,本文主要是通过作者对这首歌的向往与热爱来表现出作者对伊犁丰富深邃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上述四个要点即是本道题的答案。

第三题,全篇赏析题,跟西城的题类似,解题思路也是一致的。本文不多说。

说明文阅读:“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的格局”

选文特点看,与西城、海淀一致,为文化类小品文。非常巧合的是,海淀与东城都关注到了北京城的中轴线,然而从题型设置看,则除材料链接题外,东城与海淀截然不同:

第一题,梳理说明层次。出得比较难,答案都不能从原文找,需自己先梳理说明层次,再加以概括。本题型应得到学生充分重视,因为是否能梳理清楚说明层次能看出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这种题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题,语言准确性题。与海淀西城不同,不是问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而是问“短语”不能删去的理由,考察的是副词性短语“有计划地”,需将本词与原文加以联系,明确副词所表示的文中含义,才能答好本题。

第三题,材料链接题,出得不甚成功。基本上与原文关系不大,只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议论文阅读《匠人与大师》

本文在20燕山区的期末考试中考过,东城用了文章,但换了题,题比原来难了。

第一题:概括(提取)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这是一道最基础的题型,按理说应该不难。但很多学生反映找不到中心论点。这只能说明同学们对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还不甚熟悉,需要加强练习。本题答案是第六段第一句话。

第二题:寻找使用比喻论证的句子中各喻体所对应的本体。对应原文即可,不难。

第三题,论据作用题。定位论据,寻找它所证明的分论点即可,不难。

篇3:初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初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初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1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倔强 荫蔽 炽热 伎俩 伧俗 克扣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狡黠 玷污 确凿 莫明其妙B.拮据 诘难 船蒿 小心翼翼

C.戳穿 杀戮 惩罚 息息相通D.对称 取谛 蹒跚 大彻大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校长请著名数学家来指教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B、这本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光辉的事迹。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D、沙尘从内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4、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都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狐狸和山羊》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C、《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范进中举》的作者分别是丹麦的安徒生,法国的都德和我国清代的吴敬梓。

D、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6、默写(10分)

①、子曰:“其恕乎!,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 《浣溪沙》)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⑤、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⑦、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⑧、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 , 。”表明了室内主人高雅的交友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屋舍俨然 俨然: (2)具答之 具:

(3)芳草鲜美 鲜美: (4)无论魏晋 无论: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的一项 ( )(2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中轩敞者为舱

C、复前行 不复出焉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翻译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2分)

(二)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释】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用“/”标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限标2处)。(2分)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延 延吾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以 以一置地下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C.而 可朝治而夕如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9分)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卖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⑴、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3分)

⑵、“祸不单行”是针对什么事说的?它与第3自然段的哪个词相照应? (2分)

⑶、当“我”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是为了什么?(2分)

⑷、第2、3自然段与下文写父亲的背影有何关系?删去行不行?为什么?(2分)

(二)凝望一棵开花的树

(1)我在杂乱的、破旧的村庄,寂寞地走过漫长的雨季。将我年少时的眼光,从晦暗的日子里打捞出来的是一棵棵开花的树,它们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亮了我的眼睛,也洗净了我的灵魂。

(2)整个春天我仰望着天空,看一棵棵沉默不语的树正吐露芳香,我常在一棵树下站定,想探访一棵会开花的树的秘密,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洋槐树的树皮,被四季的风雨雕刻成皱巴巴的脸,在这随处丛生,其貌不扬的`树上,当一串串白白的、黄黄的、亮闪闪的花儿挂满枝头的时候,一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因此而变得诗意葱茏。那一串串的花朵上浅下暗,像盛满香料的杯子,清清的花香在春风里一次次掠过纯净,宽广的天空,让一个没有风景的村庄香飘四方。我蓦然发现一棵棵开花的树才是村庄的灵魂,一串串,一朵朵花才是树的灵魂。一棵开花的树多么遵守季节的秩序,每一个春天的到来,就把洁白的灵魂挂在树梢上,它们之所以选择了那样的高度,是为逃避一双肮脏的手掌,或低俗或恶俗的攻击?

(3)和一个村庄一样卑微的洋槐树、苦楝树、椿树、石榴树、梨树,它们和乡村的房屋,农舍,田野的庄稼一样保持着永久的沉默。但它们用芳醇的花香,或苦味的花香,向尘世表达出很智慧,很超脱的喜悦,我在整个春天被这浓郁的香气迷住了。我看见了生活里的大美和大雅。

(4)我在书本垒砌的阶梯上爬行,一棵棵开花树站立成我精神的守望者,我是五月出生,和石榴花同期,我自信在我的生命里流淌着有志者事竟成的力量。也许被那时的贫穷,闭塞,落后,愚昧的乡村生活所苦。或被满地烂泥堆积的土路,破旧不堪的屋舍等杂乱无章的凄凉风景所伤,我逃跑般离开了村庄,一去再也没有回头,仿佛心有余悸对那个村庄再作回忆,我向往富足,自由,浪漫的城市生活。我在一本本书里寻找出路,在一门门学问中学下去,我掌握着先进实用的技术。我从一个单位调换到另一个单位,我认识许多该认识和不该认识的人,我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我认识了被物质欲望燃烧得忘却灵魂存在的男人和女人,看清了争名夺利者的丑陋灵魂,我被虚情假意的友情爱情蒙骗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看见了自己多么孤独的灵魂,心头涌动着无限抑郁的烦闷。我想关掉手机,关上防盗门离开人群过一段净心的生活,在红尘滚滚里这是不可能的,许多莫名其妙的流言将会把人淹死。

(5)远离了故土,远离了那蓊蓊郁郁的开花的树,一个极度困惑,极度迷茫的时间段,我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听到了古筝,在一曲曲琴韵里寻找到了一片片苍苍的森林,梨花或洋槐花灼灼的白光正在阳光里复制我年少的梦。沉默不语的树啊,我蓦然发现万叶吟风的夏夜,一棵开花的树的语言就是古筝琴韵,我从小未曾见到的古筝,我一接触它竟无师自通地和它沟通了,像一见钟情的恋人。仿佛与树相伴的日子我就听懂这种音乐所表达的深沉的感情。在每一个酒醉的夜深人静,一曲曲古筝伴随我,洗涤了我心灵上的尘土。我自认为我是认真地、小心地一路走过来的,我已拥有许多知识和学问,其实我的纯洁的灵魂正不知不觉地被物欲抽走了。

(6)当我开始把目光从城市的名枷利锁里收回,投入大自然的一棵自由开花的树,一棵开花的树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我的目光有了阳光和绿色可以停留,有了自由呼吸的纯净空气,我脱离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灵魂渐渐变得宽广而清澈。

1、文章第(2)段中作者说“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惊奇”的原因是什么?(2分)

题目《凝望一棵会开花的树》中“凝望”一词作和解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4、“一棵开花的树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中的“精神”指什么?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四、作文(50+3)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正处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行走在自然风景内,行走在街头巷道中,行走在艺术长廊里,行走在茫茫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里……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徘徊……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顿悟,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你以“行走在 ”为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体验和感悟。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③字数在600字以上。

3.D(A句“指教”改为“指导”;B句“塑造”与“事迹”不搭配;C句“成败”改为“成功”。)

4、B

5、B

二、1、(1)整齐的样子 (2)详尽(3)鲜艳美丽 (4)不要说,更不用说

2、B 3、C 4、C

5、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⑵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6、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7、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之有理即可

1、(2分)驼者随直 / 亦复随死 / 其子欲鸣诸官。

2、(2分)A

3、(2分)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意思对即可)

三、⑴ 开篇点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 ⑵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惨淡 ⑶ 是为了安慰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 ⑷ 第2、3自然段不能删去,为后文写父亲去车站送我作铺垫,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气氛。

(2分,意思对即给分)使其貌不扬的树变得美丽起来,让杂乱无章的村庄也因此而变得诗意葱茏。(2分,意思对即给分)“凝望”:集中目力远望(目不转睛的看)(1分),表达了作者对开花的树的惊奇、喜爱、赞美和敬重之情(2分,没有“敬重”的意思扣1分)(4分,意思对即给分)“像盛满香料的杯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2分),“掠过”一词突出了花香随风飘散的情态,“一次次”则突出了香气之浓,花期之长(1分),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开花的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4分,意思对即给分)精神:卑微、沉默、其貌不扬,但它们用花香,向尘世表达出很智辉、很超脱的喜悦(2分)。 影响:我脱离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灵魂渐渐变得宽广清澈。(或:擦亮了我的眼睛,也洗净了我的灵魂。我看见了生活中的大美和大雅,洗涤了我心灵上的尘土)(2分)

篇4: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何立晴

一、试题评价:

本次考试紧扣课标,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难易度适中,能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次测试共150分,150分钟,其中知识基础分占26分,古诗文阅读16分,现代文阅读36分,综合性学习12分,写作占60分。总体上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阅读能力比较差,写作水平不够高,书写较乱,测试的优秀率达20%左右,及格率达70%左右。不太令人满意。

二、考试情况分析

试卷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部分,涉及汉字拼音、字形、病句的修改、古诗文默写、名著几个方面。进入九年级以来,太多的教学时间用在了古诗文的学习掌握,对于生字词的积累未用太多时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教学中的失误;在语法病句修改方面平时讲解到位,但训练极少,致使学生未能真正,丢分较多;从古诗文的默写来看,直接添上下句的不丢分,但稍有些转弯、需动脑筋的就无从下手;对于名著自以为都给学生讲到了,但从答题失分看,学生当时的听课效率实在不高,只有50%的学生得满分,还应注意以后的教学做到精讲、重点突出。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分值16分,考查的是课内篇目――《唐雎不辱使命》。学生对它应不陌生:字词解释、解释句子、内容理解,拓展链接。题型没有变化,学生失分应该不会很多,但从评卷结果来看,仍有失分情况。给我触动最深的古文翻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饵。”居然连许多好学生都丢分,学生根本没有形成记忆,说明讲课效果不理想。作为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更应细化了,一定要学生确实掌握,力争拿满分。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中,议论文得分率不高,由于平时训练较少,还未能使学生掌握答题技巧,不会运用说明文语言来回答问题,如第12、13题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回答“主要”一词的效果不会采用说明文来说,也未能紧密结合那句话来分析。

议论文《敬业乐业》,学生在回答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时,未能明确什么是论题,什么是论点,因为一个词的错误使用丢分。16题补写过渡性句子时做不到承上启下,17题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还有一部分同学不知什么样的论据符合要求,做不到事实典型确凿,选取名人名言。

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题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21题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还不能抓住要点。还有待多加训练。现代文阅读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这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且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不能在拘于文体知识答题。通过对阅读题的分析,回想教学,的确有很大的不足第三部分作文,总体上说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写够字数,但部分学生审题不能切中要害,走题跑题;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书写不整洁。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三、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3、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活少;

4、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四、教学建议、措施:

1.认真钻研,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要认真研究《中考指要》和近三年的中考试题,重视学法、考法研究。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资料。

2.立足课堂,边讲边练。复习时学生作业较多,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精讲多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3.变换形式,不断提升。加强复习方法的研究,注意一轮复习与二轮复习的区别,即使复习同一内容也要从不同角度有所侧重,不断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重视写作教学。二轮复习不能忽视作文教学,要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训练,力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篇二:-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5-20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分析者:鲁绪尊

一、试卷概况

本试卷题型为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理解、作文四大板块)。试卷共120分,时间150分钟。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考出真实而满意的成绩,更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敲响了中考的警钟。

二、命题简析、失分原因及对策: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共16分),该部分共6个题。

第1、2题为检查读音字词题,属于低等层级,得分率较高,也有几个学生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为平实积累少。

第3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失分率较高。多数学生对成语“弥留之际”意思弄不清。

第4题: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多数学生对所给的句子模棱两可,不能选对。

第5题:考古诗文名句背默,层级较低,得分一般,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书写错误或不规范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记忆不准确,没有养成良好在背默习惯,只背不写,背而不准,背与写出现了脱节现象。教学仍需加大对学生默写名句的检查与训练力度,注重鼓励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力图引用名句;多提醒学生注意名句中的易

错点;多教育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第6题名著导读,较简单,得分率较高。

第二大题

7题是综合性运用题,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活动拟写主题语,修改对联。得分一般,也有些学生审题不清,造成丢分。

第三大题“阅读与理解”共46分。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共有四篇作品。

(一)《不完满才是人生》,第8――11题,共12分,学生得分一般,较能回答所给的问题,但判别与原文不符的一项对分很多。

(二)《绝版的暮春》,第12――16题,共18分,12题哪些事物让人觉得珍贵而不可复制,很多学生没有答完整。13题问“丝毫”能否删去,但有的学生只答观点,说不清所以然。14题找出文中“适宜”的内涵,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哪找。

15题赏析划线句子的妙处,有些学生不能从修辞、动词的准确运用上去分析,导致丢分。16题如何弘扬传统,重塑雅集,很多学生都能谈上一二,但不很全面。

(三)文言文课内阅读《唐雎不辱使命》(17――20题)共12分。第17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较简单,得分较高。第18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得分一般。第19题考查翻译,得分一般。第20题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因是课内文段,得分率较高。但也有不认真学习,不积累,

导致丢分。

(四)诗词鉴赏。学生得分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对诗词的鉴赏能力的考查,是中考不可缺少的内容,唯有多读多悟、多思多写、多积累一些鉴赏术语,方能富有收获。

第四大题“作文”(共50分)。为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越来越好》,高分不多,中等较多。暴露的问题,很多学生立意不够深刻,题材不够新颖,联系生活表述不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

三、今后教学策略: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要日积月累,做到天天听写。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

(二)要加强阅读训练,既要立足课本,更要面向课外,扩大阅读面。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在中考占比较大的比重,绝大多数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整合知识,适当拓展。现代文阅读教学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加

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要重视赏析,赏析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考虑;要使用一定的术语,要实事求是。积累一些文学鉴赏术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重视探究,探究既要在文本层面上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也要引导学生对设问语境的关键因素进行探究。要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文本中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要让学生具有“尽量答出下一点”的探究意识。文言文阅读更要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并牢固地背记下来。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向课外文言文延伸,力争做到每日一文段训练。

(三)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切实抓好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从本次考试作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今后的作文教学还须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比如,加强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主要着眼记叙文,训练点主要有:文章不走题,开头结尾尽量记叙或描写,主体要多用细节描写,要注意点题,要努力出美文、妙语。在教学中,还应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篇5: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1、本试卷题型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阅读理解题与作文,分值分别为25分、45分、30分。满分100分。试卷总体难度中等,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一定的分数区分度。

2、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题目,直接考察学生对书后生字词的掌握,对古诗文的背诵与记忆,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对文字大意的概括,贴合教材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3、注重考察学生多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本试卷中,分为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文体,在期末考试中有所体现,同时覆盖学生比较熟悉的记叙文,考察的课内文言文也是近年来中考的重点篇目,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4、作文题目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不少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叙事手法多样灵活,高分作文比较多。

二、做得较好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纵观学生的试卷,做得较好地试题为:基础部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以及作文。

2、原因分析如下:

(1)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始终将字词的理解运用和课内文言文背诵作为重点,经常利用早读课给学生听写课后字词,默写课文,利用正课给学生讲解病句,总结积累知识要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字词功底较为扎实。课内文言文也是教学重中之重,让学生反复记忆,并经常以中考原题佐之,使学生如临实景,增加实战经验。

(2)将随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作业中,使学生形成时常动笔的习惯,做到提笔有话说,看到题目之后心里就能有思路。故而此次作文学生整体进步较为明显。

三、做得较差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试卷中做得较差的试题为:古诗文默写以及议论文阅读相关题目。

2、原因分析如下:

(1)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古诗文背诵都被作为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始终如法克服懒惰等学习陋习,无法跟进教学进度,个别学生不细心,造成古诗文默写题失分较高,有学生几乎一字未写,有学生个别字出错。

(2)议论文阅读中有道题目考察论证方法,学生失分较高,普遍学生没有读懂原句,将“比喻论证”的关键字“如”看作是“人名”,导致答非所问,南辕北辙。

四、对策及教学反思

1、端正学生态度。有初三学生在进入复习阶段开始出现怠惰情绪,作业得过且过,不能把所有的心思用到学习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这最后一学年的初中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复习阶段学习方法的过程引导。

2、注重重点,提高能力。针对中考的重点,指定行之有效地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背诵内容一定要熟记,保证会就一定可以写对,同时培养知识的运用能力。

3、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多写,关注周边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开阔眼界,开阔胸怀。

4、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着手,切实指定计划,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质量,克服自我松散、懈怠的不良情绪,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篇6:初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1.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答题。(8分)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华的人,必定是低调的。才华和智慧像悬在精神深处的皎洁明月,早已照chè了他们的心性。他们行走在尘世间,眼神是慈详的,脸色是 的,腰身是

的 ,心底是 的,灵魂是 的□正所谓,大智慧大智若愚,大才华仆实无华。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大智若愚( ) 照chè (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结合语境,将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平和 和蔼 宁静 谦恭 B.谦恭 宁静 和蔼平和

C.宁静平和 谦恭 和蔼 D.和蔼 谦恭平和 宁静

(4)在文段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 (2分)

2.仔细观察右边漫画,说说它的含义。(2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 )(2分)

A.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觋的革命年代。

C.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D.日本文部省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掩盖其战争的罪行。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为了防止酒驾这类事件不再发生,交警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B、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以“忆党恩、感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C、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长沙乡村旅游已逐步上升到一个产业化阶段。

D、从6月1日起,我国所有动车组列车将基本上完全实行实名制购票

5.古诗(词)默写(10分)

①江山如此多娇,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② ,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③鸡声茅店月, 。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无意苦争春, 。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范仲淹《渔家傲》)

⑥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像新奇而生动的句子是: , 。(李清照《武陵春》)

⑦请写出含有“风”字的上下连续的两句诗:, 。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甲.《水浒传》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其中的一个回目。

乙.“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知识就是力量”。

8.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9.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响应这次活动,仿照下面例句,在横线上填上你的想法。(2分)

节约一滴水,滋润干涸的土地; , ; ,。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0—25 题,共35分)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共9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屯大泽乡 屯: (2)等死,死国可乎 等: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译: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

12.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导火线(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13.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景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主要有两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主观因素上说是因为提出了“ ”这一顺应民心、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起义策略。(2分)

(二)阅读《我的叔叔于 勒》选段,回答14—17题(,每小题2分,共8分)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14.为什么“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15.“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运用了 描写,作用是 。

16.“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一句中的“他们”在文中指代哪些人?为什么母亲不让“他们看出来”?

1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三)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8—21题。(共10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8.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9.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分)

20.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2分)

2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之一“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四)阅读《自尊》一文,回答22-25题。(共8分)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22.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3.本文运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2分)

24.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2分)

25.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2分)

四、写作(50分)

26.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 题作文。

文题一:面对成功,有人狂热,有人冷静;面对挫折,有人沮丧,有人振奋。面对善良,有人膜拜,有人蔑视;面对罪恶,有人愤怒,有人漠然……面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展现不同的姿态。梅花傲雪是一种姿态,竹影婆娑是一种姿态,北风卷地也是一种姿态;仰望天空是一种姿态,关注脚下也是一种姿态…… 请以“姿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题材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人名和校 名等信息。④字数在600字左右。

篇7:初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1.(1)yú 彻(2)详改为祥 仆改为朴(3)D (4)。(句号)

2.我们(中小学生)应该远离不安全食品,保护身体健康。

3.D 4.B【解析】A.“防止”和后面的“不再发生”矛盾,犯了逻辑混乱错误,应把“不再”去掉。C.句子没有主语,D.“基本上”不能修饰“完全”,自相矛盾,应去掉“基本上”。

5.①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更深月色半人家 ③人迹板桥霜 ④一任群芳妒⑤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⑦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6.(1)施耐庵 鲁智深 林冲 (2) 英国 培根

三、阅读

(一)10.屯:停驻 等:同样 11.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12.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13.天下苦秦久矣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二)14.因为于勒的穷困击碎了母亲所有的希望,旧怨新恨一齐发作;自私冷酷

15.神态描写 揭示了父亲从热望到失望的狼狈相,暴露了父亲自私虚伪的嘴脸

16.“我”的大姐、二姐及姐夫; 怕他们明白真相,尤其是怕女婿知道于勒是个穷水手,不愿意与二姐结婚,而影响二姐的婚姻大事

17.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三)18.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19.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20.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21.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四)22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2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或对比论证)。

24.不能,因为三个事例之间呈递进关系,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傅雷先生的例子能够证明“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这一观点,是对论点的进一步证明。

评分说明:(2分)答出递进或逻辑关系1分,结合事例答出对论点的作用1分。

25示例一:在考试中,我拒绝了抄袭答案的诱惑,这就是 坚守诚信,是自尊的表现。

示例二:在学习中,我成绩优秀,能力突出,被同学嫉妒了,我能主动与他沟通,解除矛盾,我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实现 了自尊。

示例三:自习课上,老师误以为我与同学说话,严厉地批评了我。当时我没有顶撞老师,课下与老师沟通。我在尊重老师的同时赢得了老师对我的尊重。

评分说明:(2分)结合经历1分,理解1分,能够体现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任意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四、写作表达(第26题,共50分)

篇8: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与反思

填空题

默写题考察了《过零丁洋》《诗经·蒹葭》《岳阳楼记》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四篇都是重点备考的对象,不多说。

名著阅读考察了《孟子》,也是学生需重点注意的名著之一。其考查形式给各位考生的备考供给了一个方向,即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涉及到名著的课文的具体资料(包括提到的重要地点、时间、人物、事件、主题)都应当成为重点记忆的对象。

选择题

题量六道,东城与西城一样,题型上稍有创新,将关联词替换成了病句。其六种题型中,字音字形与西城海淀一样,都涉及到对新增二十个词语的考察。其他题,病句题不难,而标点、语意衔接及修辞则是十分难为各位考生了。标点所考察的书名号用法及引号与其他符号的位置关系会难倒一批考生;语意衔接考察的是上下文资料及语法结构的严格一致,语感稍差的同学都选不出来;修辞手法中所附的材料可用“不知所云”来评价,材料过于晦涩,且主题太不明显,中考不太会出这样的材料。

综合性学习

第一题,整合并概括材料信息。材料形式为“表格+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概括两个要点并不难,表格的概括相对较难,表此刻表头不够清晰,能做出的同学需有较好的逻辑思维。

第二题,概括采访记录。思路跟2011年中考一致,基本上需概括的关键词都在各个材料的第一句话中,要概括的自我的理解也只是各个看法的整合,这使得本题很容易。

第三题,考察学生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的本事,比前两题难,但若掌握了方法,本题也容易。仔细审题可知,标题中已知部分对应的是材料最终一段,所以学生需概括的即是一二段的资料,一段写“爱心分队”诞生,二段写“分队用爱心传递温暖”,将这两个意思概括为与标题已知部分格式一致的句子即可。

文言文阅读

从篇目上看,考察的是《陈涉世家》,就预测性来说,不算成功。题型则是一贯的实词解释、句子翻译与文意理解,可分析之处不多。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王蒙《新疆的歌》

相对海淀、西城文学类阅读都选择“亲情”主题的文章,东城选取的主题比较晦涩,王蒙的《新疆的歌》,是一篇主题偏向于地域文化的抒情散文,理解上来说,会比《苏醒中的母亲》及《母亲》都难。但地域文化类的抒情散文是北京近几年中考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选文方向,如曾考过的《又临黄河岸》《西皮流水》等等,都属于偏向于文化的抒情散文。东城的选文方向应得到广大考生的注意。从题型上来说,则十分传统:

第一题,行文思路题,要找作者三次在当地听《黑黑的眼睛》的地点和当时歌声的特点,答案都在原文中,只要能定位好原文,并不难。

第二题,句子含义题,稍有难度。答好这道题必须紧扣两方面:一是句子与全文资料的关系,二是句子与全文主题的关系。从资料看,“她”指《黑黑的眼睛》这首歌,她与伊犁的联系有二:一是“我”与伊犁人民之间的联系由它作载体;二是她贯穿“我”在伊犁那段岁月(也即见证“我”那段岁月);从主题看,本文主要是经过作者对这首歌的向往与热爱来表现出作者对伊犁丰富深邃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上述四个要点即是本道题的答案。

第三题,全篇赏析题,跟西城的题类似,解题思路也是一致的。本文不多说。

说明文阅读:“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的格局”

选文特点看,与西城、海淀一致,为文化类小品文。十分巧合的是,海淀与东城都关注到了北京城的中轴线,然而从题型设置看,则除材料链接题外,东城与海淀截然不一样:

第一题,梳理说明层次。出得比较难,答案都不能从原文找,需自我先梳理说明层次,再加以概括。本题型应得到学生充分重视,因为是否能梳理清楚说明层次能看出是否真正看懂了文章。这种题型是十分有价值的。

第二题,语言准确性题。与海淀西城不一样,不是问两句不能调换的理由,而是问“短语”不能删去的理由,考察的是副词性短语“有计划地”,需将本词与原文加以联系,明确副词所表示的文中含义,才能答好本题。

第三题,材料链接题,出得不甚成功。基本上与原文关系不大,只需要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议论文阅读《匠人与大师》

本文在2009年燕山区的期末考试中考过,东城用了文章,但换了题,题比原先难了。

第一题:概括(提取)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这是一道最基础的题型,按理说应当不难。但很多学生反映找不到中心论点。这只能说明同学们对议论文的阅读方法还不甚熟悉,需要加强练习。本题答案是第六段第一句话。

第二题:寻找使用比喻论证的句子中各喻体所对应的本体。对应原文即可,不难。

第三题,论据作用题。定位论据,寻找它所证明的分论点即可,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