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观察(集锦8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观察(集锦8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观察,本文共8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为一般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呼吸内科患者制定优质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这对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呼吸内科;效果;满意度
前言
呼吸内科疾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且病程一般较长,并易复发。因此,应十分重视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除了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进行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也尤为重要,这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我院对呼吸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月至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2.6±3.1岁;疾病类型:10例支气管扩张、7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结核病、6例支气管哮喘。对照组44例,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1.5±4.0岁;疾病类型:7例支气管扩张、8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结核病、7例支气管哮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营造人性化的治疗环境
为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可对病区进行人性化改造,如将病区分为双人间、单人间、三人间不等,在每个病房设置空调、电视、独立卫生间等,并安装呼叫器、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等。每天安排专人打扫病室,保持病室通风、整洁、干净和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1.2.2合理安排排班模式
可实施分床到任的组长带班制,组长分配每一名护理人员管理一定数量的患者。并制定护理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护理服务的重点做出明确规定[1]。排班制度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排,保证每一位患者均能得到全程护理服务,并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以免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减少接班的次数,可采用APN排班模式,以能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1.2.3强化基础护理
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很多是老年患者,与其他科室相比护理工作更为繁重。为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妥善的护理方案,如对咳嗽较为严重的患者应注意做好叩背、翻身等工作,并送检痰液。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则应注意做好口腔的清洁和护理工作[2]。
1.2.4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可结合视频、图片、宣传册等进行讲解。对于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我保健的能力,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8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63.6%,对照组中有21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47.7%,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6,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5%,对照组为45.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44 11(25.0) 21(47.7) 12(27.3) 0 33(75) 对照组 44 3(6.8) 17(38.6) 20(45.5) 4(9.1) 20(45.4)
x2值 5.44 0.74 3.14 4.19 8.02
P值 0.02 0.39 0.08 0.04 0.004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医疗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的水平。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因而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成为衡量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3]。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治疗患者时,不单纯依靠药物或手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这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辅助功效。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效果[4]。
我院对呼吸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63.6%,高于实施一般护理的对照组(47.7%),可见,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5%,远高于对照组的45.4%,且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质护理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且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8(21):-.
[2]袁莉丽.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践与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2013,7(10):27-28.
[3]樊跃忠,张兰萍,王小灵,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317-4318.
[4]高正群,胡晓琼.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16(36):4894-4895.
篇2: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以我院1月~20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优质护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2月~2月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呼吸内科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家属陪护率、病情知晓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满意度,有效降低家属陪护率,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呼吸内科;临床护理;满意度
呼吸内科是现代西医中的一个科室,常见病症有肺炎杆菌肺炎、急性肺脓肿、肺炎球菌肺炎、哮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曲菌病、肺念珠菌病、肺泡蛋白质沉积症、疱疹性咽峡炎等与呼吸相关的疾病科室。为相应“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号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月~2013年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优质护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2月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后呼吸内科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血常规检查、胸部X线片等检查确诊。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1~60岁,平均年龄(32.5±9.5)岁;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在3~65岁,平均(33.8±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住院治疗前,由导医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在患者入院前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遵循医嘱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后以及治疗期间大部分会呈现出抑郁、焦躁等消极情绪,所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与患者沟通,以缓解患者心理上的问题[3]。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心跳及生命体征。同时,加强病房的巡视,做好清洁、通风等环境护理工作,以保证良好、舒适的环境。用药指导:针对需要用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作用、治疗注意事项、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机理,提高治疗依从性[4]。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是保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摄入营养的关键,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注意多摄入高蛋白质的食物,降低脂肪等食物,并在此基础上嘱患者行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并发症护理: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针对存在痰液残留的患者要及时行吸痰操作,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行机械通气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便秘、腹泻、尿潴留、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期间家属陪护率、病情知晓率,并由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家属陪护率及病情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68,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一种服务模式。其原则是要建立良好的'互换关系,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感受良好[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家属陪护率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但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8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评分(9.3±0.7)显著高于对照组(8.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呼吸内科临床护理质量得到大大提升,患者的家属陪护率也大大下降,专业性有所提升,通过环境护理、指导用药及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大大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晓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病情知晓率和满意度,有效降低家属陪护率,提高医院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孟世芳.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30(z2):218.
[2]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73.
[3]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7-788.
[4]吕桂云.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1(17):124,封3.
[5]罗艳,杨相梅.案例分析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12):1239-1241.
[6]王学叶,马云臻.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应用整体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13(10):143-145.
篇3: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组织的病变,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据报道,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疗效,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 11 月 ~ 年 12 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 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 例,肺癌患者7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 65. 7 5. 6) 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 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 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 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2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com】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 91. 1% ,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3 讨论
随大气的污染,人口的老年化加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其中,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的严重损伤,而且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较高的特点。据报道,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护理效果,同时提高疗效。李晓艳等人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了护理干预,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护理有效率高达92.5%。本观察,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环境干预、病情干预以及通气干预。通过干预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为患者提供了无毒、舒适、清洁的环境,避免了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患者发生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突变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1.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64. 4% ) ;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果和笔者的预期相符,而且与李晓艳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总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护理有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篇4: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干预;常规护理;重症患者
由于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居民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1]。本文选取10月~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月~20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9.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肺癌8例,支气管扩张43例,将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对患者呼吸困难、恶心以及头晕等临床症状和心率、心律、呼吸节奏和深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可能时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给患者和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对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回答,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要求,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环境护理病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的给予阳光照射杀毒,定期的进行通风,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患者的衣物、床单等也应该时常进行消毒,减少人员的走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刺激,而且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2.3通气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仔细的检查,及时对患者气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进行处理;在吸氧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患者可以正确、合理的进行,避免损伤患者黏膜,湿化处理患者的气道,使气道保持净化。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的肺部、气管和胸腔组织内,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病危的状态,最终导致呼吸系统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临床护理和治疗的有效性[2]。
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质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在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通气护理等方面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让患者以最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在舒适、优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较差感染的发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3]。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3,12(3):427-428.
[2]黑胜楠.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吉林医学,,26(6):1327-1328.
[3]吴秀玲.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35(20):216-217.
篇5: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复杂,且多为危急、重症,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躯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在接受有效的治疗后,还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期间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1]。神经内科护理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很高,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环节,并能够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给予其全面、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恢复,使其获得满意的医疗体验。本研究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患者治疗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2月期间收治的134例患者,分别接受优质护理服务(67例)和常规护理服务(67例),并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38/29,最高龄79岁,最低龄34岁,平均年龄(50.6±5.4)岁。脑血管疾病29例,周围神经系统疾病18例,脊髓疾病12例以及其他类型神经内科疾病8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36/31,最高龄76岁,最低龄35岁,平均年龄(49.5±5.8)岁。脑血管疾病27例,周围神经系统疾病21例,脊髓疾病14例以及其他类型神经内科疾病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的护理,持续进行病情和体征监测,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症处理。观察组则是在此基础上予以改进和补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①护理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神经内科护理服务水平,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讲座,护理人员能够从中了解先进的护理服务理念,并学习到科學、先进的专业技术。护理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其能够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此同时,护理培训还包括工作责任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具有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能够妥善处理神经内科护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精细化护理:结合既往的神经内科护理的经验,合理利用和配置医护资源,实施弹性坐班,既要保障神经内科护理的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在护理工作中更加精细。深入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步骤、环节当中,任何细节都不容忽视,从中找寻问题所在,并快速反应,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该更贴合患者的需要,尊重患者意见,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其想法和态度,并将其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参考。
③心理护理与沟通:在神经内科护理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增进护患沟通,便于随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当患者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开导,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安感。治疗前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知识,讲解其治疗方法,强调治疗方法的优势作用,可以选择治疗成功的患者作为范例,以此来激励和鼓舞患者,增加其对于治疗的信心。
④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及相关治疗方法的认知,了解治疗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并能够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在饮食方面,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坚持低盐、低脂的原则,保证营养均衡。合理安排其日常作息,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保持愉悦的心情,能够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去做
⑤功能恢复训练: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开始需要护理人员及其家属的帮助,然后逐渐恢复自主运动,正常进行站立、行走以及上下楼梯,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X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在67例观察组患者当中,52.24% (35例)的患者对护理感到十分满意,43.28%(29例)的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另外有4.48%(3例)的患者对护理感到不满,护理满意率为95.52%。在67例对照组患者当中,38.81% (26例)的患者对护理感到十分满意,41.79%(28例)的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另外有19.40% (13例)的患者对护理感到不满,护理满意率为80.60%。
2.2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其自我管理能力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89.45±4.25)分,经过(16.62±5.54)d后出院。而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75.44±5.01)分,经过(25.49±6.61)d后出院。
3讨论
发病猝然、病情进展和变化迅速是神经内科疾病的主要特点,危险程度较高,治疗难度较大,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影响因素较多,这就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每一个步骤、环节都应做到规范、严谨,避免出现疏漏和差错。与此同时,还要从人性化的层面出发,紧密贴合患者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强调患者至上,跟踪问题,寻找解决办法。首先,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转变其传统的护理观念,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能够妥善处理任何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排除风险因素,充分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然后实施精细化护理,考虑到一切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2]。深入到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在得到护理人员及其家属的鼓励和支持下,患者对于康复更有信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在饮食、日常作息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要求患者认真遵循医嘱,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做到合理膳食、规律作息,减少延缓患者治疗恢复的相关因素,避免受到其干扰和影响[3]。另外,對于危重症患者、疑难杂症患者以及未知并发症需要重点进行护理,警惕异常征象,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进行预防[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52%,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89.45±4.25)分,住院时间为(16.62±5.54)d。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0.60%,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75.44±5.01)分,住院时间为(25.49±6.61)d。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强,住院时间更短,充分说明了优质护理服务对于神经内科患者治疗恢复的积极影响。
在王燕等人的临床研究当中[5],64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分别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实验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为93.8%(30/32),最长住院时间为25d,而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为78.1%(25/32)最长住院时间为33d,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充分验证本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使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得以显著提升,让患者满意、放心,帮助其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
参考文献
[1]侯西婵.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13):157-158.
[2]陈妹,黄胯胯,林秀孟.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1(11): 158+164.
[3]贺爱霞.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尤其是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3):239-240.
[4]李育珍,陈圆圆,黄哲和,戈玉媚.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实施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9):92-94.
[5]王燕,宋召召.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实施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3):26-27.
篇6: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
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应用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整体护理),每组60例。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急诊优质护理中实施,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是实施急诊优质护理重要切入点,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急诊护理
急诊为医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科室,是医疗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护理风险高,护理工作量大,因此,实施护理服务及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性,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方案。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案,其安全性高,临床适用性较强[1,2]。在本组研究中,将整体护理应用于急诊优质护理中,具有较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月~3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1.5±5.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74h,平均时间(21.5±3.6)h。204月~5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0.6±5.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78h,平均就诊时间(17.6±5.6)h。纳入标准:18~60岁者;语言交流无障碍者;理解能力正常者;排除标准:昏迷者;存在严重生命安全者;精神病患者;严重器官衰竭者。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实施一般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排班制度排班时需要与APN班、白班、弹性班结合。白班为8:00~18:00,A班是早上7:30~13:00;P班15:30~22:00;N班为22:00~8:00。治疗护士与办公室护士等均为白天上班,两种班次更换1次。
1.2.2工作制度责任组长主要负责护理质量安全、专业技术及病房管理,对护士进行治疗,作护理质量的监督及考核,及时予以质量改革及反馈,从而促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建立责任护士制度后,需要责任护士每日查房,加强与医患双方进行交流,促使责任护士能够更加了解患者病情,并掌握护理相关重点,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促进医患配合[2]。考核方式: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考核结果,与评职称及晋升有关,为有效调动护士积极性,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采取多劳多得的制度,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3]。
1.3评价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总分为100分,主要有5个模块,主要内容为病区管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关爱及沟通、主动性、服务态度等方面。护理质量是主要经过急救药品器材、病区管理及分级护理、护理文件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评分观察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49.35±5.60)分,出院患者满意度(22.54±2.65)分、健康教育实施评分(25.65±1.84)分;对照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38.35±3.25)分,出院患者满意度(18.56±1.65)分、健康教育实施评分(18.42±1.63)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分析观察组病区管理(97.82±5.32)分,分级管理(97.54±5.14)分,消毒隔离(96.85±4.65)分,急救药品器材(97.41±5.11)分;护理文件(96.81±5.21)分;对照组病区管理(90.11±4.15)分,分级管理(89.18±4.26)分,消毒隔离(88.75±4.12)分,急救药品器材(90.48±3.11)分;护理文件(86.47±4.36)分。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年2月~20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应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篇8: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观察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病灶。若患儿病情较轻,则临床症状不明显;若病情较严重,则会引发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症状[1]。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本次选取我院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优质护理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医护确认书,均与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拟定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相符合[2]。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6±1.3)岁;病程3~11天,平均病程(5.2±0.7)天;心肌缺血18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8±1.4)岁;病程4~11天,平均病程(5.3±0.8)天;心肌缺血17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9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方法,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密切监测各项体征,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观察组患儿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环境准备
为了保证患儿治疗期间能够享受优质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需控制病房温湿度,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并保持病房空气的.流动,勤洗并更换被褥、床单,张贴童趣海报和图案等,使患儿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及护理,提升患儿的配合度。
1.2.2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需对患儿及家属采取必要的健康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讲解注意的基本事项,得到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并有效控制护患纠纷的发生。
1.2.3 心理护理
患儿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会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需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其沟通并耐心解答疑惑,以和蔼、亲切的态度照顾患儿,使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出院指导
出院前,告知患儿家属让患儿注意保暖,有效避免由感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出院后,应注意个人卫生并注重饮食,按医嘱服药并定期来院复查,促进患儿的恢复。
1.3 判定标准
评估指标包括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中,生活质量评分以“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运动功能”四个维度为依据,每个维度2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较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以及全身乏力等。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还可引发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重症。为了患儿的身心健康,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优质护理主要包括优质环境的准备、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期间,也提到了预防感染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总之,优质护理旨在为患儿提供全面、温馨、优良、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有学者[3]经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行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4]。本次采取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