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共9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共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本文共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摘要〕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与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其特点,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不同操作形式的教学课件,引导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反馈评价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和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巧妙地创设逼真的、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图形乐园》这节活动课时,创设了导游咪咪小姐带领大家乘车到图形乐园旅游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声,很快来到了接待园,接待园里活泼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娃娃出来了,他们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特征。一会儿又来到了知识园,可爱的机器人和拖拉机随着不同的音乐声走了出来,老师让学生到电脑前自己操作点击不同的图形,并数一数有多少个。随着学生的点击,不同的图形闪烁不同的颜色,学生兴趣十足。随着音乐声,大家又来到了游艺园,通过游艺园的电视窗口,欣赏完许多直观美丽的生活实物后,图形娃娃接待员马上说:“亲爱的小朋友,你想用我们拼成什么?请马上试一试。”……一系列生动形象富有变化的画面,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拼摆出一幅幅具有创意的画面。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所以,教师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其特点,设计不同操作形式的课件,引导帮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观演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而利用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表现力强的特点,设计进行“直观演示“的课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将抽象过程中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定理、重点、难点“形象化”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综合比较,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发展。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他们3分钟后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课本中虽有插图和文字叙述的解题思路,但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对为什么要先求“速度和”难以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动态图象,显示例题中相遇问题的情景及数量关系,并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层次有顺序的思维阶梯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应用题涉及的有关数量知识及概念有一个较深刻、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有许的观察分析,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的情景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成抽象问题进而通过数学表达公式反映出。课件演示、分析如下:

点击闪烁甲、乙两地和小东、小英两人,揭示两人出发时所在位置和相向而行的概念:控制电脑中代表两人的图形各前进长短不同的一格,表示每人行的速度;接下来演示第2分钟和第3分钟两人的运动情况,最后,两人在图中线段上的

某一点重合在一起,表示3分钟后相遇。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很快得出第一种解法:

50×3+40×3。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生动的动画图像吸引住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紧接着,抓住时机,继续演示第二种解题“第1分钟小东走了50米,小英走了40米,两人共走了多少米?”老师边提示边

控制代表两人第1分钟走过的路程闪烁着移动下来,排在一起从而导出“速度和”这个概念;后面的演示还没完成,学生已得出第二种解法:(50+40)×3。再由此归纳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接下来,改变这个课件的演示顺序又帮助学生解决了“小东、小英两人同时从同一地方相背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小东、小英两人同时从相距270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等系列问题。

2、模拟操作,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对问题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多种解决的办法,然后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而多媒体计算机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的课件,通过学生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前面《图形乐园》的拼组图形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了大小不同、放置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0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下面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多次的拖曳、组合中经过筛选,在屏幕上拼出了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最后,每个学生还给自己拼出的精美图案取上了富有创意的名字,如:“笑笑鸟”、“智慧屋”、“太空人”、“快乐的家园“狐狸和乌龟赛跑”等等。在学生的自由拼组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现出来。

3、人机交互,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问老师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喜欢标新立异。计算机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设计“个别化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电脑,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自主学习阶段中,课件界面可以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分成了5个模块:“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跳一跳”、“玩一玩”,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自己决定进入哪一模块:可以先学习后练习,也可以先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有针对性的学习。“做一做”“跳一跳”和“玩一玩”可以进行分类教学: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三项;一般能力的完成两项;差一点的可以只完成一项。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生成不同的模块,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学习,培养了其独立自主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在“玩一玩”中,计算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独特?”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得在电脑前操作尝试着,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有一位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创造性地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

4、网络探究,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思维的探索性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固定的思维程序、思维工具和思维途径,在多种可能性中探索、试验,并在多次反复与游移中,将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和现象加以考察,从而找出事物的差异性,进而去伪存真。利用信息技术的超文本性与网络性,教师可以建立模拟网站,将学习的素材、方式与方法等内容纳入其中,创设一种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真理,从而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如:一

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设计了一个数学专题学习《小当家》。在上课之前,教师设计了“小当家”主题学习网页,这个网页创设了一个为母亲过生日到超市买菜的情境,在这张网页中包含的要素: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过程。学生在“为小明妈妈过生日设计买菜方案”的问题驱使下,纷纷进入了以下四个模块:

1、虚拟超市: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出了许多菜的图片,分类出现,包括冷菜、盆菜、鱼类、肉类、蔬菜类。在每个菜下面表明菜的单价。

2、数学小博士:《小当家》开放题学习牵涉到“估算”、“小数的加减法”和“一种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等数学知识点。而“小数加减法”和“一种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两个知识难度相对大一些,因此,在网页的导航栏开辟了数学小博士,超链了两个数学小知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营养小知识:《小当家》开放题学习的要求之一是设计一个营养比较均衡、适合家庭成员口味的菜谱,它牵涉到一些营养小知识,因此,在网页导航栏中开辟了“营养小知识”专栏,超链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料。

4、数学开放题讨论:专门申请开辟了“习客数学开放题讨论”的“小当家讨论”区,供学生在开放题学习中随时发布设想和作品,并发表感受。

在专题学习中,学生为了解决买菜方案又遇到了新问题,于是解决问题的心理又驱使他们超级链接到相关的互联网网站,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研究、利用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讨论,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获取了新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反复不断调整自己的买菜方案,最后选择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案。

三、运用信息技术,反馈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百分之二十 , 最重要的是占了百分之八十的非智力因素——情商。良好的情商使人的创新思维个性品质能够自由的发展,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评价的特点,我们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和自由的心态进行学习,提高对错误和挫折的承受力,从而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情商,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为了巩固“1角=10分”这个教学重点,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了一个情境:小熊胖胖到蓝猫文具店买文具,蓝猫售货员没钱找,想叫大家换1角钱,你会怎样换给他呢?看谁的方法多?在情境的驱使下,学生开始想办法,学生每说对一种,电脑就会马上摆出相应的答案,并表扬说“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献上一束鲜花,这时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如果学生说错了,电脑就会鼓励说“没关系,请再想一想”这些及时的反馈和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反思,启动了创新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探求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全新的、有着广阔前景的科研课题,目前笔者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构思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位研究和总结

篇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个性的小学生,他们的活动容易受兴趣的支配,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地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猴王分饼”的动画故事。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先把第一块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猴丙开心地拿了3块。老师问: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时,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兴趣盎然,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感知知识形成过程,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过程。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必须借助表象进行想象,体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与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精心设计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化圆为方,变曲为直和平移、拼图准确、方便的独特功能,多层次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把分成的若干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呢?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每一份越少,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它们的长(底)宽(高)由曲变直的过程就能充分展示出来。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的过程,数学思维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学生学完新知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大的特点,增加课堂密度,缩短反馈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汇报后,老师课件演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车轮前进时的情形,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衡,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时围绕理解新知、建立认知,变“练知识”为“知识链”,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复习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出示三条等长的线段,动画演示: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如果长方形的长2米,宽1.4米,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哪个图形面积最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有趣的题目,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证明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且沟通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还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画面与抽象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论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顺应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课程资源进行的创新和整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知识、社会经验的结合点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使信息技术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发展的空间,使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论文关键词】贴近生活;培养能力;做法

当今社会是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其今后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我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的制约,他们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才有机会使用一下电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这一目标,这几年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摸索,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创新和整合,利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点我的体会与做法。

1.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才会有求知探索的欲望,才不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是一件枯燥事,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农村里的孩子,平日里很难有机会和电脑频繁接触,有的同学认为电脑很难学,一时半会是学不会的,而且有些偏远的农村学生在小学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学是第一次学电脑。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理论知识较枯燥、抽象。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计算机教师的特长,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同时,对信息技术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则采用打比喻的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和枯燥的计算机语言联系起来,利用两者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学生由此及彼,自然便有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硬盘相当于人的“胃”,是用来存储东西的;主机相当于人的“大脑”,能够记忆,完成各种计算和处理任务;数据线就相当与人体的“血液”,用来输送一些营养物质;而“回收站”相当于家里的垃圾桶,用来存放垃圾,在垃圾没有真正倒掉时,还可以捡回来用。这样的比喻对与农村里的孩子通俗易懂,便于他们的学习掌握,使他们不至于见到专业术语就头疼,无从下手。另外,我还指导学生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flash动画等在校园网上共享,开展兴趣小组,让学生主动上网获取所需信息,并学习flash动画制作,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而在讲powerpoint方面的知识时,我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的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广播给其他同学看,同学之间经过比较,其他同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学用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七年级学生学了word的基本操作后,对于文字编辑、图片插入、简单图形的制作、艺术字的处理都有了一定的水平。在新年来临之际,我布置同学们利用word制作一期“红红火火迎新年”的电子小报,同学们兴致高,上网查找资料,下载图片,设计自己迎新年的版面。版面要如何设计才漂亮,图片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放?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运用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再通过问老师,问同学,这样就学得较牢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单是复习计算机知识,而是在应用信息技术为日常生活服务,并不断地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大大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再比如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法后,对于“5月12日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查找地震的相关信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发生的情况、救灾的情况、地震中自救的方法等等。学生很积极的参与,通过不同网站的信息,分析、探讨、总结、归纳。不仅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一些知识,也学到了抗震救灾的一些相关知识,并深有感受,国难当前,我们虽不能到前线帮助灾民,但我们捐出我们的零用钱帮助灾民,好好学习,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3.体会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提升教学主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信息技术回归课堂,就是指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人为本,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通过实践掌握信息技术,最后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那么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有哪些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电子邮件》时,我选择以“爱心接力”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玉树的的同学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再例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课前我先布置一个任务:整理自己书桌下的各科目的书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购入日期。上课时就用《学习用书登记表》为内容,开展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觉得这个软件真有用,值得一学。而在学习利用excel电子表格创建图表时,学生觉得很枯燥并且学习的难度很大,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调查: “我家三年的收入变化” ,可以是自己家中的变化也可以是周围农民的变化。并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产生的饼图和柱状图,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锻炼了自己,同时增进了跟父母的感情,丰富了生活经验,了解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体现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任务驱动下,就会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

篇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李庆宇   新钢一小

[内容提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对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激发意识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是教育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她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就小学教材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函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拘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

《月光曲》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你对这首钢琴曲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头脑中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会不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象再现。

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为此,上《为烧云》这课时,可以把电视录象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过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网络下载。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你书中所学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为此,教师可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模拟试验。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的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形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老师上这课时单凭讲解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画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英《点燃儿童创新的火花》

2、林崇德《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3、张冠文《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小学电教》、5

篇5: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样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而且,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已面临着如何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地学习的任务。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高三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

1、信息技术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1 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1.2 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 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1.4 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结合信息技术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国家参与?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基因组计划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2、结论与思考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

[1] [2] [3]

篇6: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同样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而且,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已面临着如何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地学习的任务。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高三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

1、信息技术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1 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1.2 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 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1.4 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结合信息技术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国家参与?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基因组计划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2、结论与思考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2.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2.4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同样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而且,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已面临着如何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地学习的任务。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高三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

1、信息技术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1 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1.2 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 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1.4 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结合信息技术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国家参与?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基因组计划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2、结论与思考

2.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2.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2.4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篇7: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努力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一、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优化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因此,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学习化学的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组画面:在一支燃烧着的火炬上方,放一块看似透明的玻璃板(实际由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在板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在自由玩耍。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场景,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学生看到此现象非常惊讶,教师引导学生感叹这一奇特现象时,提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景?”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双方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1.应用网络技术发现探究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中,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课外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科普类网站,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社会问题,从中发现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探究。如学生在网站上了解到全世界每年钢铁因生锈而损失相当严重的情况时,会在学习“铁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提出:钢铁锈蚀的条件、如何预防钢铁锈蚀等问题,从而产生探究欲望。

2.应用动画模拟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酸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演示盐酸、硝酸和硫酸的导电性,然后教师总结说明盐酸、硝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并直接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然后根据电离方程式总结出酸的概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电离过程,知识很难理解,只能机械地去背诵、记忆,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将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制成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象化,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自然会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三种物质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为什么它们的阳离子都只是氢离子?这三种物质在性质上有没有相同之处?这些是否为同一类物质?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总结说明“像硫酸、盐酸、硝酸这样的化合物属于酸”。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在今后探究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创建交流平台,促进合作交流

表达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表达探究成果的质量。信息技术使交流具有更快速、更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之更广泛、更深入,更开放。

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需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以通过腾讯QQ建立QQ班级群,在QQ群里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网校的班级空间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

在交流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探究题目。如“改变PH值的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网上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又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可以直接用文字或声音与教师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一个讨论小组,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探究的经验、方法、成果。

信息技术使建构主义理想中的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成为现实,使每个师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客观的比较、分析、评价,从不同角度改变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学习者群体合作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探究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实现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处理为学习资源,在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中开展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学习水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等问题,这些环保问题难度较低,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网络教室自学完成。

教师先明确探究主题——造成污染原因?如何预防?怎样治理?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中有教师存放的有关环境各方面知识的文件夹,集成了各种有关文章、图片、动画,还提供了相关网站,学生可以自主点击感兴趣的材料资源,还可以随时上因特网查询。学生通过浏览图片、网上查寻相关资料,可以了解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水资源分布情况,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原因,了解其它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等。教师通过教室网络平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深入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将探究结果从计算机上反馈给老师。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设置一些当堂测试问题进行人机交互,学生自己可以及时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期间学生在信息技术平台上体味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更多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辅导者。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8: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归纳:

1、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题,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自己开发的也可以是教师寻找来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这一过程。

3、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把握者,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使自主和协作学习朝小的方向发展。例如,启发和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对于学生,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有个性,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与策略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懈的钻研探索精神,要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善于设疑解疑。要善于把当前的学习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认真思考这其中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有用的知识。

篇9: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启发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引导讨(争)论。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讨(争)论。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或读写结合的需要,让学生分角色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从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能结合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丰富想象。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如教《小音乐家扬科》这一课,讲到杨科爱好音乐,他多么希望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时,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有一把小提琴属于扬科,那么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会高兴得跳起来;有的说:他会抱着小提琴拉个没完,结果监工又会打他;有的说:他会到树林去,边听树林的声音边拉出美好的乐曲……学完这一课后,我再次创设想象的空间:要是小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他会怎样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各自不同的见解,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