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研究马约翰对大学体育的影响论文(整理11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研究马约翰对大学体育的影响论文(整理11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马约翰对大学体育的影响论文,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马约翰对大学体育的影响论文

篇1:研究马约翰对大学体育的影响论文

研究马约翰对大学体育的影响论文

一、马约翰体育思想的科学性

1注重科学理论指导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20世纪初叶,中国青少年还不知道西方体育。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是让学生成为儒生和雅士,激烈和刺激的运动项目和体育竞赛被认为是粗鲁和野蛮的,因而并不为大多数中国学生和教师所接受,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甚至对他们来说是乏味的和讨厌的。因此,中国学生的体格和健康水平与西方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多数人体质健康水平甚至达不到西方人的最低标准。清华大学则是中国最早设立西式体育的学校。从建校之初,就由体育部教师对全校700名学生进行了严格的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处方指导。每个学生每天早晨要做15min的自由体操,下午要有1h的体育比赛或其他体育活动。体育部和医务室共同为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测验工作,每个学生每年都要有1次医学检查、2次体格检查和测验。一次是在学期开始,一次是在期终。体格检查中同时有4种方式:身体测量、体能测验、体格检查和运动处方。对学生进行效力测验,编制总体力表。首先进行身体测量(形态:高度、围度、宽度、厚度),然后进行体力测验(机能:肺活量;力量:握力、背力、腿力、握推、引体向上),身体医学检查(外科、心肺、呼吸、视力、牙齿),对于体格不好的学生开出矫正体操的运动处方,并在监督下进行体操练习。在学期结束前,还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学生体质增进的幅度,同时还可以发现那些由于懒惰而忽视锻炼的学生。这是一种奇妙的“惩罚”,使人相信体育的价值。“卫生、医学、体育三者对于健康都有直接的重要关系,但三者对于健康的关系不同,卫生是在造成合适的生活条件及环境,使我们能较安全地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医学是诊治疾病与医疗损伤,体育是使人发育到真正健康的水平,增加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不但能抵抗病菌的侵袭,并且能抵抗疲劳。”这就是马约翰对运动对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和效果的科学解释。

2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体魄与人格并重马约翰对体育的科学价值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体育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在实践中加以科学地运用。马约翰认为:“教育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一,有高深的知识;第二,身体强健,能做事;第三,健全的人格。造就此三项标准的人才,是教育对社会的责任。体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身体进行训练,有了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才能求高深的学问。运动尤其是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体育对上述3点皆有贡献,故体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马约翰经常在体育课上给学生热心讲解锻炼身体的意义和方法,令学生们记忆深刻。马约翰十分重视体育教师的作用。他倡导:“体育应为建树有能力的人才而做贡献。”他认为:“一个体育指导者对于建树学生的人格和锻炼学生的性格比大学任何部门的机会更多。”

3体育的迁移价值及科学锻炼方法探索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留美预备部、大学部、研究院(国学研究院)。马约翰赴美攻读硕士学位,发表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翌年回国再任体育部主任。此文的完成标志着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思想已经形成,这是一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论文。“体育之所以为人们共同喜爱,不仅是因为它带有明显的消遣和娱乐性质,更主要的是它包含着身体教育、技术教育、心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意识教育等广泛而又相互不可分割的丰富内容。”马约翰认为:“从教育观点看,体育可以使感觉器官更加敏锐,并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品质提供实际的训练。”对于科学的锻炼方法,马约翰先生认为锻炼要有4个原则:第一,经常和持久;第二,有计划、步骤和方法;第三,有科学的根据;第四,生活要配合锻炼。

二、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大学体育实践

伴随着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大学体育实践都产生出了能够昭示后世的标志性成果。有些实践运行上的“视点”,尽管年代久远,在时间空间上与当下没有可比性,但仍会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至今仍然可以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1教学条件建设19清华建成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体育馆,馆内有篮球、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和各种健身、力量练习设施、设备;体育馆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等,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消毒,确保卫生清洁。

2锻炼标准1919年实行“清华学校初等科五项体力试验表”,其标准为:100码(91.44米)14秒,880码(8067m)3min;游泳20码(18.29m),跳高4英尺5英寸(1.346m),射箭环靶10环或熟悉篮球或足球规则,学生必须通过5个项目的规定标准,才能“出洋(留学)”,不及格者留校,直到及格为止。1925年开始的“体育实效实验法”,包括身体测量(23项)、体格检查、体力测验(7项),然后按照计算公式测出总体力,此时体能测试标准为:爬绳离地15英尺(67m),跳远14英尺(27m),100码(91.44m)14s,鱼跃前滚翻或腾跃栏杆(支撑跳跃、高度齐胸),游泳20码等五项。

3群体活动1926年清华大学即成立有学生体育协会。在民国时期清华学生的“铁马”“金刚”“黑桃”“优游”等体育协会的名声颇为响亮。

4体育课程建设1933年,清华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身体获得健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指游泳),掌握自卫技能(指武术),发展1~2项专长和爱好”。体育课为4年必修,每周2学时。体育课的教材按运动分类,均依其难易程度,分为甲(四年级教材)、乙(三年级教材)、丙(二年级教材)、丁(一年级教材),对有慢性病和体弱的学生开设体弱班等。

5体育代表队建设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就培养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旧中国全运会和华北运动会的冠军;1936年,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田径队在清华集训;马约翰先生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6学生培养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1931年入学,是“清华历史上身高不达标的学生(1.49m)”,正是在马约翰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下,不仅热爱体育,刻苦锻炼,还入选了田径队、越野队、足球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语概之:体悟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和其指导下的实践,汲取成功的经验,对推进现代大学体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现实意义。

三、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体育的融合

1在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催化下,形成了优良的大学体育传统强身健体,报效祖国。从“体育强国”理念到“争取为祖国健康的工作50年”人生目标,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与救国、强国和建设祖国联系到一起。运动为载体,人格是追求。体育运动不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是重视人格的塑造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寓德于体,在体育中追求到身心发展的和谐,即有勇气承担风雨、有毅力克服困难、有意志战胜自我、有健康服务国家。面向全员,重视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的全过程。

2马约翰提倡“和睦快乐的大家庭”马约翰师德高尚,凡事以身作则,与人为善,人格和精神深孚众望,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风气正、有活力、有效率的体育教师队伍。对青年人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3马约翰注重“精神、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发展”马约翰指出“体育为教育之重要部分”,具有“建树人格的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包括生活中所有的功能方面――体育的、智育的、社会道德的诸方面。”

4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育人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长期积淀的过程,其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也经历了“体育救国”,“不给中国人丢脸,不让美国人耻笑为‘东亚病夫’”,以及把体育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时期等,经过不断地探索,逐渐汇集到体育的真义,即运动是身体健康之本、是健全人格之重、是体育精神之源。

四、结语

纵观马约翰先生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体育教育家和体育精神的践行者。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马约翰先生的体育教育思想对清华大学乃至全国的体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实践运行上的观点和方法,尽管年代久远,在时间空间上与当下没有可比性,但仍会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学生体质下降”这个热门话题及现行我们的“对策”,让我们感慨和“无言”。深刻领会和学习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和其指导下的实践,汲取成功的经验,对推进现代大学体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学习和领悟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履行体育教师职责,达成教书育人使命的信念激励;提炼和内化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大学体育形成育人特色和优势的必然追索;弘扬和传承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是大学体育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篇2:浅谈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论文

1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关系

1.1大学体育能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服务首先,全民健身运动的范畴很广,大学体育本身就包含在其中,同时,大学生思想先进,知识丰富,他们能很快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丰富的运动知识,可以为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既其次,由于大学生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体育就成了大学体育的延续。大学体育包括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还是体育教学。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主要还是大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因为体育教学能推动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能通过教师的教导来影响一代一代的大学生,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运动知识,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观念,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带到社会中,为全民健身服务。因此,大学体育不仅是塑造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具有传播体育文化和技能的人。

1.2全民健身不仅是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目前,作为社会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居民对全民健身运动扔不甚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盲目和随意的现象,这就影响了锻炼的效果。我国的人口数量多,实行全民健身运动后,如果仅仅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进行体育指导,全民健身运动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通过大学体育培养一批具有先进体育理念和思想的大学生,他们进入社会来影响和鼓励其他人参与体育运动,充实体育指导员的队伍,这将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篇3:浅谈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论文

2.1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开展体育指导活动人才的任务,所以他们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大学体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大学生的各种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都比社会上的人员要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一些体育课程不断开开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他们走向社会必将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开展重视健身、娱乐和休闲,很多单位也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专业的体育人才毕竟很少,为此大学体育应当担当起责任,培养更多的体育爱好者,使他们走向社会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奉献出一份力量。

2.2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实践活动的影响大学是学生集中的.地方,也是开展体育运动最有保障的地方。首先,大学生出于青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运动,这个阶段进行体育教育,有利于其走向社会后继续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巩固大学阶段的体育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价值观,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大学体育主要以体育教学、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等形式开展,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设施相对来说比较齐全,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开放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使得场地设施能为社会服务,提高其利用率,解决群众锻炼难的问题,这也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2.3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为了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很多高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有很多场地设施建设费用较高,很多学校难以支付,这就给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了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此外,很多学校在场地设施的维护上不重视,维护费用低,致使场地设施老化快,这也给全民健身运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结语

大学体育不仅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承担责任。所以,大学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对体育理论知识以及运动健身知识的教学力度,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健身指导的技能,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篇4:浅谈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论文

1、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关系

1.1大学体育能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服务首先,全民健身运动的范畴很广,大学体育本身就包含在其中,同时,大学生思想先进,知识丰富,他们能很快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丰富的运动知识,可以为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既其次,由于大学生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体育就成了大学体育的延续。大学体育包括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还是体育教学。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主要还是大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因为体育教学能推动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能通过教师的教导来影响一代一代的大学生,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运动知识,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观念,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带到社会中,为全民健身服务。因此,大学体育不仅是塑造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具有传播体育文化和技能的人。

1.2全民健身不仅是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目前,作为社会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居民对全民健身运动扔不甚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盲目和随意的现象,这就影响了锻炼的效果。我国的人口数量多,实行全民健身运动后,如果仅仅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进行体育指导,全民健身运动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通过大学体育培养一批具有先进体育理念和思想的大学生,他们进入社会来影响和鼓励其他人参与体育运动,充实体育指导员的队伍,这将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

2.1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开展体育指导活动人才的任务,所以他们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大学体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大学生的各种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都比社会上的人员要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一些体育课程不断开开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他们走向社会必将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开展重视健身、娱乐和休闲,很多单位也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专业的体育人才毕竟很少,为此大学体育应当担当起责任,培养更多的体育爱好者,使他们走向社会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奉献出一份力量。

2.2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实践活动的影响大学是学生集中的地方,也是开展体育运动最有保障的地方。首先,大学生出于青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运动,这个阶段进行体育教育,有利于其走向社会后继续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巩固大学阶段的体育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价值观,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大学体育主要以体育教学、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等形式开展,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设施相对来说比较齐全,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开放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使得场地设施能为社会服务,提高其利用率,解决群众锻炼难的问题,这也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2.3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为了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很多高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有很多场地设施建设费用较高,很多学校难以支付,这就给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了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此外,很多学校在场地设施的维护上不重视,维护费用低,致使场地设施老化快,这也给全民健身运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结语

大学体育不仅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承担责任。所以,大学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对体育理论知识以及运动健身知识的教学力度,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健身指导的技能,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篇5:高校体育对个人今后体育的影响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对个人今后体育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活动产生了好感,就会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深入认识这一运动,全身心的从事这一运动。

1、体育环境的熏陶体育环境对人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相当有作用的。环境包括场馆环境和运动环境,一个学校一定要把体育环境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不管是哪的国家承办。对环境的建设非常看重。北京奥运会,最著名的是奥运鸟巢、水立方等。英国伦敦奥运会,设计的伦敦碗。如果一个学校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草坪的足球场的话,一走上去就会产生想踢足球的欲望,肯定踢足球的人就会超过做其他体育活动的人,因为这个环境能够让人产生想像。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踢足球的运动。再者,为了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观看较高水平的比赛,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很好的机会。

2.因材施教实行专项体育课教学,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以及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作大胆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行体育分项目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的选择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培养长期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很顺利地进入到教学氛围中来。

3.增加体育的快乐感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学到一些体育的美学知识,欣赏到体育之美,运用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探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美学规律,教师要认真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美的发展和规律,以及人如何表现、认识、反映这些规律。教师亲自践行,并向学生做讲解,如何运用优美的身体运动和体态变化等手段,反映人体美、运动形式美。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它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就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要有一定的体育制度保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即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在慎重强调重视体育运动的同时,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起保证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产生爱好体育运动的信心基础上,应该及时的向他们灌输必要的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技巧、锻炼方法,才能巩固已形成的兴趣,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包括体能、技能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在编排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方法和运动方式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际体育运动水平,既要让其学好体育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又不因为运动项目多或运动量太大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情绪。只有合理安排好体育运动量及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全方位的考量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循序渐进,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只有不断有学习和锻炼的欲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运动中来要改变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过去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并且是言听计从、模仿老师的动作、过分依赖,从不提出异议,结果一离开课堂,对所学的动作不能创造性的发挥。要扭转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就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围绕体育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讨、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把对并不生动的体育运动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把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和参与竞赛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加到更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去。体育教师除了交给学生体育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比赛过程中需要的体育竞赛规则,并且还要教给学生做裁判规则。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组织和安排一些课内练习和课外竞赛等,更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组织能力等。以使学生学通过学习能够在实践中去运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要真正的达到长期热爱、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要很好地做到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服务。逐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逐步解决前面提及的问题,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特点,让学生领略到参加体育运动的好处。只有很好的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让其养成习惯,并保持其连续性及延续性,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使全社会充满活力。

篇6: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与否进行研究对比,探索了他们的大脑功能,适应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并剖析影响大脑功能差异程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智力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高级场所,是智力开发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客观的了解和掌握长期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常参加体育的学生的大脑功能是否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是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智力,加速培养人才的可取之路,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和中期,智力正值发展变化之中。学生的智力倾向即与家庭,学校有关,又受体育锻炼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脑功能的效率。它具有使反应速度,注意力,思维能力增强的良好作用,从而获得智力发展高水平的良好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1997―01笔者在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及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分别对该院的男、女运动员及男、女大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取得有效数据的人数共120人(运动员系该院业余训练队)。

2、研究方法:采用日本内田――克列别林精神检查法即加算测定,将此修改为连续做10min后休息5min,再加算10min共需25min,一分钟加算一行,根据统一口令到每分钟结束时换行,要求被试者要准确、迅速地加算该行内的数字,即相邻两数相加,将和数的个位数写在相加两数之间。

根据神经活动的基本特点,作业量m表示神经过程的强度;两极差r表示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表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评定方法为:作业量m,在55以上时大脑工作能力称高水平,47±7为一般,32±7稍不足,工作量m2在60以上时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高水平,52±7为一般、37±7为稍不足,两极差r在7±2以下为稳定,11±1以下为一般,17±2为不够,后期增长率在118以上为效果好,112±6为正常,106以下为不足。

结果:测得120名学生的前期作业量m,后期作业量m2,前期两极差r1,后期两极差r2和后期作业量增减率T,及作业量总数m,按运动员及大学生男女分别统计,结果如表。男大学生m为42.49,男大学生运动员m为57.68,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m为45,女大学生运动员58.77,经丁检验,差异不显著,但有一定影响,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均高于大学生。

1、大学生及运动员能力(大脑功能)的分布特点(见表)。①男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大脑工作能力并不理想:在m2中,大脑适应能力(灵活性)为一般水平,其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再从后期增长率T来看,大脑灵活性大体正常。②男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远离值m中,体现出他们的智力,大脑工作能力相近于高水平;在m2中反应出大脑灵活性较好,适应能力达到高水平;两极差r1r2均为一般,同于大学生;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适应性强。③女大学生: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表现出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为一殷,其两极差r1r2不够理想,后期增长率T大体正常。④女大学生运动员;在作业量均值m1m2中均高于女大学生,表现她们的大脑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均达到良好水平,但两极差r1r2与大学生基本相同,后期增长率T好于大学生,也表现出运动员大脑灵活性较强。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运动员的智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2、影响学生智力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都略高于普通大学生。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本各种机能状况都得到改善,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生理、心理条件。人的智力就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概括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等构成的统一体。体育运动之所以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因为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战术思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必须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智力的核心,所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生等著:体育运动心理学广东省出版社1986

2、张长龙著:体育心理学参考华中师大体育系1985

3、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教育出版社1986

篇7: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

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品位和层次。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高等院校篮球文化构建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篮球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有义务、有能力为篮球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篮球作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入门门槛低,场地易寻,所需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多地方从小学,就有很多的篮球爱好者,这为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的调研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比较系统的篮球文化熏染,很多人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篮球文化,篮球事业所拥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篮球爱好者没有能更好地从篮球爱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在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对篮球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让篮球事业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篮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丰富学生在高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和学校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是如何认识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如何建设合适的篮球文化,国内学界并无定论,本文将就以上几个主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由于篮球运动对于场地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是太高,费用和时间的限制较少,开展篮球运动能锻炼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篮球教学,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这也决定了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篮球场地、提供篮球教学课程,没有对篮球事业进行统籌安排,从建设篮球文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因此时篮球教学显得比较单调,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篮球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发展。

二、营造篮球文化的相关对策

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篮球文化在内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不揣浅陋,作者就发展篮球文化的策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发展篮球文化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篮球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文化,不仅要在宣传上体现出来,还要拨付必要的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在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细节上考虑,重在落实。

(二)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

目前在高等院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手段比较单一,一些学校只是会组织一些篮球比赛或者进行篮球视频教学,这些手段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能进一步丰富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话,积极开发篮球活动的开展形式,提升篮球运动的参与度,效果会更好。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设计要主要考虑参与者的舒适度,进行专家咨询,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吸引不同层次的

(三)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篮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师团体,篮球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篮球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在规划篮球事业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去提升篮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当然篮球教师也要自加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毕竟在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拥有更自信的现在。

三、结语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鉴于大学生年龄阶段与心理阶段,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教育变得十分关键与重要。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篮球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最后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探析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7).

[2]户蕴情,孔维东.发展我国篮球“和谐”文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1).

篇8:试谈体育游戏对幼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

试谈体育游戏对幼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

一、体育游戏对幼儿生理发育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游戏是幼儿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游戏允许幼儿在没有外界评定和压力下,自由的对客体进行探索、观察和试验,进行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象征性思维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幼儿的幻想能力及创造性也同时得到发展。”体育游戏在此基础上以幼儿身体教育和身体发育为目标定向,因此体育游戏对幼儿成长发育有着更广泛的影响作用。

( 一)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对幼儿发育的影响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特点:

( 1)游戏内容主要模仿飞鸟、走兽、游鱼、刮风和下雨等自然事物以及狩猎、畜牧、耕种、建筑、祭祀、骑马和打仗等社会现象,可谓取法自然、悦情健体。

( 2) 游戏时间强调不同时节进行不同游戏,以促进健康和发育,如明朝地方志《帝城景物略》中一童谣所唱: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清,放空种; 杨柳儿发芽,打拨儿; 杨柳儿死,踢毽子”。

( 3) 游戏伙伴关系更多表现为非对抗关系,追求“蛮劲而不粗俗,情溢而含蓄内向”,以多人集体游戏为主,更多体现幼儿之间沟通、协调、配合或对比,区别于现代器械游戏体现幼儿与器材之间的相互关系。

( 4) 游戏成分构成融竞技、娱乐和戏曲为一体,既包含了知识与技能,也包含了态度和品性,以戏曲为特色的元素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其功能同样表现为多样性。不同游戏分别发展幼儿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力量、速度、耐力、协调、反应、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例如,丢手绢、警察抓小偷等发展幼儿奔跑能力;跳皮筋、跳绳等发展幼儿跳跃能力; 掷沙包发展幼儿投掷能力。幼儿身体素质培养是其成长过程中运动能力发育的保障,其中,骑马通过负重发展幼儿下肢动态力量及耐力; 滚轮胎、手推车、抬花轿发展幼儿上肢力量; 拉大锯发展幼儿腰腹肌力量; 警察抓小偷和丢手绢发展幼儿速度素质; 跳绳发展幼儿心肺耐力素质; 拍手背发展幼儿反应素质; 大鱼网、剪子石头布、跳竹竿发展幼儿灵敏素质; 炒黄豆、骑马、荡秋千、两人三足、滚铁环发展幼儿协调性素质; 拉大锯发展幼儿柔韧性素质。在不断探索实践过程中发展出如走平衡( 走花坛边缘、走长城) 等传统游戏的衍生形式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以上游戏大多配有戏曲形式的唱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既发展了身体素质,又激发并培养了音乐艺术兴趣。其群组性加强了幼儿间的沟通,提高了幼儿的协调与合作能力,减少或避免了器械游戏所导致的个别幼儿缺乏与人沟通的兴趣与能力,进而出现孤僻和自闭的风险。

( 二) 田径及球类游戏对幼儿发育的影响

幼儿的田径游戏特点表现为:

( 1) 游戏器材颜色鲜艳、造型独特,具有极强的参与吸引力。

( 2) 器材设施质地由金属改为安全性更高的泡沫或塑料材质,同时以圆角和圆边取代尖或棱角、边以提高幼儿参与的安全性。

( 3) 活动不受场地限制,其便利性和灵活性使其更利于在场地空间较小和条件较差的幼儿园开展。

( 4) 活动方式以“走、跑、跳、投”为主,利于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身体本源素质,为开展其他运动项目奠定较好的身体基础。

( 5) 游戏形式简单,使其具有更大变化空间和衍生形式,幼儿教师易于掌握,同时为幼儿教师再创造提供更大空间。国际田径联合会开发出适合7 - 12岁儿童开展的田径游戏项目,以此为参照依据,根据本地区项目发展的特点与特色开发幼儿田径游戏将成为未来幼儿游戏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幼儿基础身体素质的开发与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球类运动是发展幼儿身体协调性与控制能力以及手眼( 单双手拍球、传接球、滚球、抛球:抛高、抛准、抛远) 、脚眼( 脚传接球、毽球、脚踢皮球: 踢远、踢准) 、身眼( 顶气球: 头身顶球过绳) 、配合( 双人背夹球赛跑) 协调的有效手段,同时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力量。依据项目特点及幼儿身体发育特点确定适合开展的球类项目,定期定量进行游戏对幼儿整体协调能力及小肌肉群力量发展有明显效果。

( 三) 大型器械游戏对幼儿发育的影响

器械游戏器材包括单一内容的独立器械和大型组合器械两种类型。例如: 蹦床、滑梯等为独立器械游戏器材,此类游戏是以培养和树立幼儿的自信与胆识为重点,以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综合身体素质为目标,强调自信心培养的运动项目。将钻、攀、爬、滑、跳、平衡走多项运动能力培养的器材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组成一组游戏器械是大型组合器械,此类游戏能培养与提高幼儿多项运动自信能力,同时发展幼儿的运动持续性和耐力,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以上两种游戏的特点决定其缺乏对幼儿之间沟通、协作、帮助的人与人关系的体现,需要通过具有群组性特点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补偿,以达到体育游戏教育目的。

二、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育的促进

幼儿心理发育健康与否是人们更为关注的课题。幼儿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自发的、不需要目的性的控制情况下,容易认识。设施种类繁多的游戏内容,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及自身探索和动手操作来增长知识和积累经验,促进心理发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幼儿体育游戏作为幼儿心理教育的非主渠道却显现出较好的教育效果。简单易学的走跑跳投等田径及球类游戏能有效树立自信,独立器械游戏在提高走跑跳投难度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自信,进而演化为自信心,同时锻炼幼儿的胆识与魄力。长时间坚持同一种游戏锻炼以及同一种游戏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能有效发展幼儿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在传统体育游戏及现代的多人同时游戏的项目中更多的发展和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相互关注与帮助能力。在一项对大连市HYL 幼儿园的69 名4 - 6 岁幼儿的利他行为促进作用研究中得到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对4 - 6 岁幼儿的帮助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幼儿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为其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为特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增加和促进了幼儿良好情感的体验,减少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三、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

幼儿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步了解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系统而全面和持久的交往关系起源于幼儿园,有目的有方法的幼儿社会适应教育同样源自幼儿园。

幼儿的交往是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体育游戏中包含很强的社会交往成分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集体交流环境,应该说体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之一。体育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性行为的重要契机。体育游戏为幼儿创设既合作竞争,又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环境,体验不同角色的乐趣同时逐渐摆脱早期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进而提升幼儿理智和道德观念并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提升幼儿的小群体适应能力。体育游戏不但促进了幼儿多维度社会适应的能力,而且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存在关键期,因而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实践过程中注意关键期的把握,以及选取有针对性体育游戏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在关键期内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发育、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存在关键期,不同年龄段运动能力优势表现不同,不同年龄段心理发育呈现明显不同趋势。

幼儿园要广泛开展幼儿体育游戏以促进幼儿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发育以及运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发育关键期和不同趋势选取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项目或合理搭配体育游戏项目以更高效的促进幼儿的发育和成长。

篇9:归因训练对大学体育后进生篮球成绩的影响论文

归因训练对大学体育后进生篮球成绩的影响论文

1前言

归因训练借助一定的干预程序,纠正或改善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结果的不适当归因,是其学会使用适当的、积极的归因,增强动机水平,进而达到改善行为和提高绩效水平的目的。体育后进生则指学生不能成功地完成某一项运动技能,或者是体育考试成绩差这一类学生,根据情感、意向和坚持性指标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较轻程度的体育后进生只有情感问题;中等程度体育后进生不仅有情感问题,还有不想进行体育学习的意向;严重体育后进生包括前两者,而且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甚至有些退出体育学习。这些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产生的情感问题、意向和行为问题都是对体育学习的失败情境进行不正确的归因而导致的结果。而归因训练目的是帮助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减少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以提高对成功的期望,改善或增强行为的积极性。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归因训练对行为结果有影响,然而缺乏对体育后进生的深入研究,本文对此作以研究,以期改善体育后进生的行为和体育成绩,更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完成。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自大二公共体育篮球班的体育后进生(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个月的篮球学习),体育后进生指体育成绩为没达到12分和等于或稍大于12分的学生,并对所选定的体育后进生进行分类,以情感、意向和坚持行为三个方面进行测试,从而分为3种情况的体育后进生,较轻体育后进生、中等程度体育后进生和严重的体育后进生。总共选取了60名学生,其中,较轻体育后进生有20人,男,16名,女,4名;中等程度体育后进生有20人,男,14名,女6名;严重体育后进生20名,男,15名,女,5名。60名被试随机分为2组。

2.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3双因素组间实验设计(两因素分别为实验处理和体育后进生程度,实验处理有两个水平,即归因训练和无归因训练;体育后进生程度有三个水平,即较轻程度的.体育后进生,中等程度的体育后进生和严重的体育后进生)。2.3实验材料2.3.1原因维度量表采用Russell编制的原因维度量表(CDS),CDS量表分为起因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量表采用9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0.822。2.3.2失败结果下的情感、意向与坚持性指标这些指标用于划分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情感指标有:自卑、痛苦、内疚;意向指标有:退出体育学习的倾向;坚持性指标有:参与情况、迟到情况、学习过程中听与练习情况,以上指标均以李可特5点计分法。

2.3.3体育成绩

体育成绩包括篮球技评成绩与篮球命中率两部分成绩,分别以10分制计算,体育成绩的总分为20分。

2.4研究步骤

1.理论学学习阶段,历时一周,查阅有关归因及归因训练方面的资料,掌握归因训练方法。2.正式实验阶段,利用课外时间(90分钟)安排一次篮球课,该阶段历时3个月,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前测,选定被试。在选择被试时,经历两个过程,其一为,以体育成绩为低于12分的和等于或稍大于12分的学生为初选被试。其二,以失败结果下的情感、意向与坚持性指标测试,测试结果只有情感分值低的为体育后进生,情感分值低同时意向值也低而坚持性指标高的为中等程度的体育后进生,在前两者分值都低而且坚持性指标也低的为严重程度的体育后进生。并把他们等质为两个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最后对这两个组的进行前测,结果表明这两组在归因方式,体育成绩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看成是等质的。第二步,归因训练,对实验班进行归因训练,对对照班不加以训练,实验过程中都由本人实施,具体情况如下:a.首先在每节课的开始部分讲解归因的理论知识,包括归因概念、理论、重要性、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归因的正确方法。b.言语指导:主要训练学生完成动作有进步或取得好成绩之时归于能力、努力和兴趣,将失败归于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够好等,并组织学生讨论。c.强化反馈:在一节课结束部分,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篮球结果进行归因,对积极归因加以肯定,对消极归因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最终选取正确的归因方式,并选取较典型的个体在课堂上进行归因指导。d.个别辅导:对归因消极的典型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给予更多的鼓励,并把失败作努力和学习方法的归因。

2.5统计分析

分析数据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成功与失败时不同组在归因方式的比较结果

在成功状态下,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起因点(P<0.05),稳定性(P<0.05)和控制性(P<0.05)上达到显著性差异。而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之间在归因方式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组别与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

3.2不同组篮球成绩比较结果

从上表的分析可知,组别在篮球成绩上(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实验组进行归因训练与没进行归因训练同质的控制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归因训练可以提高体育后进生的篮球成绩。

4讨论

4.1归因方式的改变

在成功状态下,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起因点(P<0.01),稳定性(P<0.01)和控制性(P<0.01)上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成功时,实验组比控制组经过3个月时间的学习在归因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组加强了稳定的、内部的和可控的归因。在失败状态下,实验组,控制组在稳定性(P<0.01)、可控性(P<0.05)上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在失败时,实验组比控制组显著倾向于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而且在失败情境中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在稳定性(P<0.05)、可控性(P<0.05)上达到显著性差异。从归因方式的改变可知,通过归因训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归因方式,改变了不正确的归因方式,而且不同程度的体育后进生在归因方式的改变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4.2归因训练对体育后进生成绩提高的分析

体育活动本身具备一些适宜于进行归因训练的特点:能通过测试与练习让学生反馈和强化归因;体育学习项目可以在短期学会,间断性较强的特点,而知识学习的连贯性较强;联系体育学习的归因训练较有趣味,容易收到效果。归因训练就是通过改变归因进行的,根据Weiner的归因效果论,归因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相应情感、期望水平、意向、成就动机等一系列的改变。Seligman认为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和能力时,一种消极弥漫性的无助或抑郁状态就会产生,更严重者则退出或回避此行为的产生。归因训练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归因的变化能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又会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改变了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减少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以提高对成功的期望、改善或增强行为的积极性。本实验中,选取的是体育后进生作为被试,体育后进生的一大特点之一就是他们不断遭遇失败经历,如果期间没有进行正确归因,如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则个体会产生自卑、痛苦情绪,在行为上,可能退出或回避这一行为的产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或对手的情况则个体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同理,在期间他们偶尔成功时,正确的归因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与行为,从而影响到他们体育成绩的提高。基于此对体育后进生进行正确归因训练,即鼓励成功学生归因于能力和兴趣,即稳定的、内部的原因,这将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鼓励失败者选择不稳定的内部归因,即努力或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对成功的期望。这一训练的最终结果提高了被试对成功的期望,改善或增强行为的积极性,使学生即使面对失败仍然继续努力,而体育技能的学习也是要靠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因此,只要体育后进生不放弃自身努力、对成功抱有强烈的期望,则体育成绩一定会改善的。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归因训练可以改善归因方式。同时,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体育后进生的体育成绩。本研究结果可为教师提供以下建议:可以把归因训练作为提高体育后进生篮球成绩的一种重要方法。

篇10: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论文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众多色彩斑斓文化世界里的一种奇异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具有重要作用”。[1](P.191-195)体育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校体育、大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2](P.7-8)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3](P.443-445)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4](P.12-13)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5](P.369)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6](P.79-81)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应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7](P.174-175)二是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内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中积淀和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8](P.494)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服务于体育目标,还服务于教育目标。关于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的讨论也颇多,本文较倾向于“四要素说”:一是物质层面要素,主要有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二是体育行为层面要素,涵盖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竞赛活动等;三是制度层面要素,即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应遵守的规则、章程等;四是精神层面要素,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

二、社会化的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不断学习社会角色知识和内化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9](P.104)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创新社会文化,丰富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究竟怎样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只有当人们正在做的或想要做的是社会所期待的,并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利益的时候,社会化过程才是在有效运作。”[10](P.154)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个人、群体和机构,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之外的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学校一方面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习惯并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儿童至成年人,从幼儿园至大学,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在不同的教育等级上,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体能动性强,务实性鲜明,社会化过程复杂。[11](P.42-46)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责任重大,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为大学生社会化构筑了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勇敢进取、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对大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塑造社会形象、扮演社会角色和养成规范的行为举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将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要创建和搭建这种优良的社会化环境,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大力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组织和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12](P.36-38)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能动关系。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因为高校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所以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下面将着重从社会化内涵的文化角度、个性发展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标准的内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强化,获得社会文化的规范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通俗地讲,价值标准连接着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态度、行为,它告诉人们哪些态度、行为是需要去支持、反对和改变的。价值标准内化有诸多途径,其中与高校教育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遗产的接受、对体育文化的传递和体育生活的延续等方面,这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1.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经过历史的积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完善。虽然各高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略有差异,但其宗旨保持一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为校园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热情大方”的生活态度,及“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氛围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历经岁月洗礼的体育雕塑,传递着永恒的体育精神;简单响亮的体育口号,催人滋生奋进的力量;运动赛场上的你追我赶,彰显永不言败、奋勇拼搏的精神;篮球场上的各居其位,传达着团队的和谐与默契;体育训练场上的互相帮扶,传递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等等。高校体育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在该环境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面临不同情况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任何人类个体,其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无论参与人员多少、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高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这是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内容,是社会制度之一。此外,高校体育文化还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和规范高校成员的态度、行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高校体育文化长期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纪律、体育风俗等,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并自觉遵守的,是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其表现出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有效的约束力和规范性。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章制度,遵守之,将获得支持和鼓励;违背之,将受到一定的谴责和惩罚。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为维系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制度时,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并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P.104)“个性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更多地是由人的生物倾向,生理条件决定的”。[13](P.152)作为高校体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会受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下面就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探讨。

1.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

从古至今,强健的体魄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强健的体魄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高校体育教育,从学校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学到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提高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活泼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沮丧、抑郁、萎靡不振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运动者在身体健康方面有较大差异,通过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经常运动的学生中有36.91%的学生感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在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群体中此比例仅占10.98%。[14](P.116-119)可见,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而现代人又多缺乏安慰自己、化解内心矛盾的能力,由此极易产生个体的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处在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个人身心不和谐的状态,而高校体育能较好发挥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因其本身固有的刺激性、趣味性、群体性等特征,有助于参与者发泄消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协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倡导的体育道德以及大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的体育精神,可以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互帮互助、奋勇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矛盾激增、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培养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认识并掌握在特定阶段和群体中的角色地位,感悟群体所期待的角色地位,并通过学习承担起角色地位的义务。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需要对特定时期的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对以往父母、老师的影响产生思考,对他人关于自己的看法产生思考,如果个人不能较好地将以往所学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统一起来,就难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便容易导致个人的角色混淆。因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尤为重要,而高校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缩影,为大学生角色学习、扮演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最好途径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中普遍性文化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制度,是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15](P.5)高校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有大型综合性的大学生运动会,也有院、系、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既有竞技体育活动,也有业余体育活动;既有课内体育活动,也有课外体育活动等。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不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在一项体育活动中,首先要确定角色,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其次,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所扮演角色的要求,即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和参与者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角色要求表现出来;当参与者较好地将所扮演角色演绎出来,也就完成了所扮演角色的建构过程。将体验体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过程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大学生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因此,高校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这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角色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存在分歧、对立乃至冲突,导致角色冲突时有发生,因而,人们对角色的扮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学习和适应角色以及正确看待角色转换和角色冲突。事实上,发生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争执、对立同样不少见。一个不大的篮球场上就可能出现几种较为严重的对立:球员与球员之间的恶意碰撞、球员与裁判之间的冲突、不同立场啦啦队之间的矛盾等。这些角色冲突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因为各个角色之间意见不统一,利益相对立,或者对他人角色期望值过高,抑或是角色承担者违反了角色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然,产生冲突的角色承担者往往会受到高校规章制度的惩罚。回顾角色冲突产生的整个过程,角色冲突往往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妨碍和破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认识角色冲突,并采取有效行动避免冲突;另外,角色承担者因角色冲突而受到一定的惩罚,将有助于警醒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履行所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遵守角色规范,使自己和他人能在同一环境中共享体育活动提供的一切。将此情境移植到社会,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不管是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看,还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看,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相当显著,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无疑为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秉承塑造人、培养人的宗旨,积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加强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的意识。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现代社会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另外,高校体育文化在对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因受一些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制度不够完善,体育场地不够充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又如一些学生因个人身体素质较差或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再如,在体育发展大环境下,竞技类体育的功利性渐增,使得体育活动偏离了它的良好初衷。对于这些不足和缺陷,高校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总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从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尽量避免并克服因自身不足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为适应和促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陈绍文.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4]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32).

[6]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6).

[7]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

[8]梁新民.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J].科技信息,2009,(5).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欣,祝阳,刘颖.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8).

[12]李晓波.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

[13]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吉灿忠,王崇礼.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

1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1: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作用的研究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作用的研究

运用体育学、保健学、教育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了调查,探讨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提出建议.

作 者:付芳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51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学校体育   大学生   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