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20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20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本文共20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 1题、2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
篇2: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3.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通过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准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透镜能成不同特征的像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渗透一些趣味小实验,进一步拓展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针对以上设计思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分析、交流总结等过程,弄清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情况。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模拟照相机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策略
以照相、看电影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应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凸透镜的实物,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感受到合作成功的乐趣。这样,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放大镜、硬塑料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胶水、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多媒体画面:用照相机拍摄美景、用投影仪进行学习、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等,指出这些光学仪器都用到了凸透镜,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了透镜?
今天就来认识凸透镜都能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观赏并回答。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照相机
大家使用过照相机吗?关于照相机的结构,大家知道多少?
教师对学生提到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投影实物或挂图)。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主要用来成像的。
胶卷主要是为了承接像的,相当于光屏。它的表面涂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胶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便记录下物体的像,将感光后的胶卷进行显影、定影后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底片。
调焦环主要是调节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使我们看到需要的且比较清晰的像。
光圈和快门都是控制镜头进入光线强弱的,胶卷如果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会得到清晰的像。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照相机都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光线强弱以及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近,来自动调节进入镜头的光线以及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所以我们戏称其为“傻瓜”照相机。
指导学生自己制作模型照相机: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窗外的景物,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能在薄膜上观察到景物的像。
结合画图,介绍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思考:与物体进行比较: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实际的照相机的原理与此相似,(结合挂图提问)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光学元件?照相时,物体会在胶片上成像,像与物体相比较,哪一个大一些?你能说出照相机的原理吗?
指出胶片相机的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受到光的照射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现代生活中常使用数码相机,数码照相机用图像传感器替代胶片,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最后再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在电脑中的。
拓展:当照相机靠近景物时,物距减小,则像距会增大,像也会变大。还有一类照相机是可以调节焦距的,不需要改变物距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像。调节焦距时,当焦距变长时,相当于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变短,像变大,像距也变大。
学生交流讨论:照相机主要由镜头、胶卷、调焦环、光圈和快门组成。
学生制作模型照相机并进行实验。
学生:在薄膜上看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学生: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上的像比物体要小;所以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通过熟悉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制模型照相机,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二、投影仪
结合投影思考:投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然后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画出光路图、注意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在实际应用投影仪时,一般屏幕位置固定不变,调节凸透镜(镜头)的位置可使成像清晰;调节整个投影仪的前后位置可以得到所需大小的实像。要想得到正立的像,可以把投影片倒着放,当从投影屏幕观察到物体偏左上时,应向左上移投影片,才能使被观察的物体处于屏幕的中央。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三、放大镜
小实验:把硬塑料片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一滴水滴在硬塑料片上,观察字的大小,描述你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继续实验: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与书的距离,观察书上字的大小是否改变?什么时候字较大?放大镜总是能把字放大吗?
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和像的虚实)。
指出: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再增大距离,通过放大镜会看到倒立缩小的像。
结合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在使用时要将物体放在焦点以内,且越靠近焦点物体成的像越大。
学生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四、实像和虚像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通过凸透镜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比较投影仪与照相机、放大镜成像的异同。
(1)投影仪与照相机成像的相同点是都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的物距小、像距大,成放大的像;照相机的物距大、像距小,成缩小的像。
(2)投影仪与放大镜成像的相同点是都成放大的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成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的虚像。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引导学生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进行作图。通过作图让学生了解,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因此不能像投影仪或电影那样用屏幕去承接,也不能用胶片去感光,只能用眼睛观察。实像是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虚”的,但人眼视网膜上的像却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光线进不了人眼,那人眼也就看不见那个物体了。前面学习过的平面镜成虚像,以及通过光的折射看到水中鱼的虚像,与凸透镜成虚像的道理相似。 学生讨论并总结投影仪与照相机、放大镜成像的异同。 让学生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我第一次先上生活中的透镜在学习透镜成像规律。生活中的透镜知识,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透镜利用研究照相机、投影仪以及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本节课中学生重点掌握生活中的这三类光学仪器成像特点。
学生对照相机比较熟悉,不过对照相机成倒立的像不太容易理解,可以用视频拍摄的照相机工作的过程说明是倒立的。此时利用常识介绍,让学生知道成实像时像距物距变化以及像的变化。
投影仪介绍倒立不容易,利用书上的光路图,去掉平面镜说明较容易,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改变成像位置。幻灯片播放时要倒放。如“F”应该怎么放,让学生体会上下左右都相反。
放大镜的知识时间有点仓促,而且不能用光路图知识,只能下一节课才讲解了。
篇3:生活中透镜教学反思
这一节主要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三种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所以我在上本节课时,主要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以达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教学思路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课课前知识储备,让学生先复习小孔成像、平面镜的成像以及透镜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入时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光学仪器出发,在去使用并探究它们的成像特点,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中,利用纸筒、半透明薄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二、教学的优点
1、物理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教学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接受物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民主的活动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好和力量,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使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成功人生打下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教材原来安排的顺序,把放大镜提到最前面学习,通过使用它看书上的字,并类比前面刚学习的平面镜成像,从而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这样由最简单并且最熟悉的放大镜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学起来也非常轻松。
3、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环节,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在学习投影仪的使用过程,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4、从反馈练习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比较好。
5、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的不足之处
1、作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可能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部分同学没有完成。
2、课堂上老师讲的还是偏多,观察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时,还是没有全部放手给学生。
3、过渡语言不自然,课堂细节处理的不好。
4、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 。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
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篇4:生活中透镜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三点比较成功。
一、引入。能抓住同学们仍然记忆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入,熟悉的场景和画面,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让孩子们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经历如何照相的过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投影仪演示,使孩子们很直观地知道投影仪的成像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三、通过照相的过程和对投影仪演示的观察及自主探究和相关拓展,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
这节课所有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篇5:生活中透镜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用于实际之中。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达到会使会用的目的。
对于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透镜的成像规律有机的融合到照相机、投影和放大镜之中,二是利用光具座让学生来进行调节,体会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现代化的音像设备的介绍来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了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做到了将繁杂的知识用清晰的知道线条展示出来,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2、学生在动手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抽象的知识蕴于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感悟了知识。 但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让人感觉不如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语言多,有许多东西可以让学生讲而教师却代替了;
2、教师的语言有时还有重复现象,必要的重复还是可以的,这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
3、在小结中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讲照相机时提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教师应在板书中体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篇6:生活中透镜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学校举行的汇报课活动中我认真备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课,并在八年二班进行了汇报课讲课活动,《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按照学校的教学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好。现将本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同时也是做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做以铺垫,教育论文《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我在授课伊时,就由本班学生的一张照片导出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的进入了学习情境。
2、板书,在板书的设计中,我有几种方案,但却不知哪一种更,在教学中发现,适合本节课的板书是表格。它即适合学生的思维,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的学习起了一个主导作用,同时也将本节课的重点突出了,难点简化了。
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在教学中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将多种实像和虚像一起用多媒体打出,让学生观察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的难点。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好,能使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并能做到应用。
二、需必改进的方面
1、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对学生的自学放得开。
2、在学回答问题时要加强对学生语言严密性的要求。
3、在演示实验时没有特别强调应观察什么,使学生在观察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4、在学生讨论完结论后,教师应再进一步的完善结论,使学生更加理解结论。
在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会不断的完善,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完美。
[生活中透镜教学反思]
篇7:《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学生对其成像习以为常!利用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大镜成的像,完整的描述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放在讲授《虚像和实像》时再进一步加以小结,所以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这是我第三次录制的微课。本来按计划我应该拍摄《投影仪》这节微课的,但由于实验方面的拍摄我暂时没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先制作了《放大镜》。我坚持,用实验说明的效果,好过用flash动画,更优于图片,毕竟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个人拍摄技术不精,因此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录制实验,今后要在这方面恶补知识。我原以为,这节微课应该是很容易录制的,但还是遭遇了困难重重,何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篇8:《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小组探讨展示环节上,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教学环节上,先让学生从“合作、探讨”入手,在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展示时敢于放手,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只能作为配角,或者只作为幕后的“导演”,不能去抢占“演员”的舞台,要充分相信学生,多鼓励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可以做的更好。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另外,我们物理学习上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物理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探究后找到的规律。
优点:课堂注重实效,形式少,整体框架好,具体体现为:
1、探究问题,整体抛出。四个探究问题同时抛给学生,使学生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分头进行试验,有效的加快了实验进度,使探究富有实效。
2、反思归纳,落到实处。反思归纳就是指学生小结环节,以往都是由学生口头说,往往流于形式,本次课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将所学内容落实到笔头,还利于梳理当堂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以后可让学生归纳自己设计表格或框架进行课堂小结。
3、已经学会,不再重复。在预习中已学会的问题,在探究中不再出现。
不足之处:主要在学案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学案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要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9: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学校举行的汇报课活动中我认真备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课,并在八年二班进行了汇报课讲课活动。本节课我按照学校的教学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好。现将本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同时也是做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做以铺垫。
一、优点:
1、我在授课伊时,就由本班学生的一张照片导出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的进入了学习情境。
2、板书,在板书的设计中,我有几种方案,但却不知哪一种更,在教学中发现,适合本节课的`板书是表格。它即适合学生的思维,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的学习起了一个主导作用,同时也将本节课的重点突出了,难点简化了。
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在教学中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将多种实像和虚像一起用多媒体打出,让学生观察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的难点。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好,能使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并能做到应用。
二、需必改进的方面
1、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对学生的自学放得开。
2、在学回答问题时要加强对学生语言严密性的要求。
3、在演示实验时没有特别强调应观察什么,使学生在观察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4、在学生讨论完结论后,教师应再进一步的完善结论,使学生更加理解结论。
在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会不断的完善,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完美。
篇10:《生活中的透镜》重难点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重难点教学反思
学段:初中学科:物理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册:八年级下目录:生活中的透镜本次作业的主要知识点:如何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由被动变主动重难点:本节的新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和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成像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近视镜与老花镜是生活中的透镜,课堂上增加这个动手实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理解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的应用及其光路图,教学效果良好,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并利用视频简单介绍了哈勃望远镜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在探究照相机成像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 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对于实验交流情况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检测评价:探究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抢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我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问题建议: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来转变学习方式,看起来有些难度。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的不同,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不存在施行翻转课堂的动机和需求。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无法达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性要求了呢?
篇11: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方案
初二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方案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篇12:生活中冷色教学设计
生活中冷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认识冷色,体验冷色给人带来的感受。技能: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冷色的风景画。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领悟艺术作品的情感,学习冷色的表现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冷色带来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运用冷色表现生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冷色的特点,能够正确运用冷色画一幅风景画。 2.教学难点:笔触与色彩搭配的美感。
三、教具准备:
范画、三色树叶(红黄蓝绿)、课件、作业展示纸、水粉颜料、水粉笔。
学具准备:练习单、作业纸、水粉颜料及水粉笔。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对比欣赏,教师展示两幅海景作品。通过看、闻、摸谈谈两幅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受。
(二)形成1.学生第一次尝试笔触,谈实践感受。 2.欣赏中感知冷暖。
3.出示色环,板书“冷色”课题,给出冷色定义。
(三)发展
1.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冷色?补充课题“生活中的”。 2.小组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景物适合用冷色来表现?
3.赏冷色作品,体验冷色情感:忧郁、悲伤、平静、清新······ 3.欣赏东山魁夷《山湖远望》、梵高《星夜》。4.了解色彩冷暖感受的相对性。
=
(四)练习
1.教师示范。强调底色的铺排、笔触、色彩。2.学生实践。
(1)实践内容:用点彩的方法,画一幅冷色的风景画。(2)实践要求:①以冷色为主;
②利用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点,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
③彩点方向顺应物体形态,表现出物体的大致造型。
3.作品展评。
(五)拓展
暖心教育:春去冬来。
五、板书设计
篇13:透镜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教学活动
第1节透镜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透镜
1第一学时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乙是凹透镜。
2、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二)学生活动(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称为发散透镜。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形略)
(五)当堂检测: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篇14: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2f 2f >v>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f v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5.1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 1、显微镜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望远镜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3、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篇15:透镜教学设计
篇16:透镜教学设计
篇17:《透镜》教学设计
篇18:《透镜》教学设计
篇19: 《透镜》教学设计
篇20: 《透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