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崇高与滑稽附答案(精选9篇)
推荐文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崇高与滑稽附答案(精选9篇)对应的作文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崇高与滑稽附答案(精选9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崇高与滑稽附答案,本文共9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崇高与滑稽附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关于崇高与滑稽附答案
作为美学范畴或形态的“悲”与日常语言中的悲,含义大有区别。日常语言中所说的悲剧,一般泛指各种悲惨的、悲哀、不幸的事件或人物。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它的本质不在于是一种悲惨的事实或严重的哀伤;恰好相反,一切悲惨或哀伤在这里都必须可能化作积极的力量。悲剧在本质上,应该与崇高一样,能够使人感奋兴起、提高精神,而引起美感喜悦。
一般来讲,悲剧却又多半是以正面人物的悲惨、不幸、死亡为其题材内容的。为什么艺术中的这种悲惨、不幸、死亡,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喜悦呢?
希腊悲刷中的优秀作品,是以人与命运的斗争构成它的审美实质的。所谓命运,实际上是没有被了解和掌握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希腊的命运悲剧反映了人们当时对客观规律的无知、恐惧和不能控制,所以才有所谓哀怜与畏惧。但是,这些悲剧所以具有巨大的美学力量,恰恰不在于它们宣扬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叫人放弃抵抗、听任安排,而在于它们描写了人们为了自己的合理的生活,要去和命运作抗争,要尽力去避免命运所预定的不幸和祸灾。人在威力巨大的命运面前似乎是渺小的、软弱的、无能为力的,其反抗和斗争似乎也是无用的和徒劳的,但正是这种反抗和斗争提示了人们为自己的生存争发展而坚决奋斗的合理性。尽管在这里会产生畏惧和哀怜的感受,但就在这感受中更激起人们激动、敬佩、严肃、自豪等感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本就是经过了与所谓命运的顽强搏斗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在这搏斗中总要付出不幸、悲惨、死亡的沉重代价,来最后成为命运的主人、恶的征服者和客观规律的掌握者。所以丑对美的压倒或战胜,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中就永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且尽管死暂时压倒了生,而生却在人心中永存不朽;尽管丑暂时压倒了美,而美却在人心中万古长青。
悲剧艺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并广泛流行在各门艺术中。在资本主义时期,就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或内容也经常渲染着一种个人主义的特色,它们经常是通过个人的野心、贪欲、企图、意愿而出现或实现的。个性、心理因素比古代获得了更为自由充分的发展。资产阶级悲剧的得意主题是个人与环境的搏斗、抗争和个人的最终失败。希腊的不可抗拒的“命运”,在这里被变换为同样不可压抑的个人的某种“天性”或情欲,如奥赛罗的嫉妒、麦克佩斯的野心……这些拥有优秀品德或才能的人终于因这种似乎是注定了的个人性格中的致命缺陷而倾覆、死亡,这就是近代美学所讲的“性格悲剧”。在这种“性格悲剧”里,比希腊悲剧更加鲜明地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一定的社会伦理的力量和斗争的特色。无论是直接描写个人与环境的对抗也好,或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也好,近代艺术的悲剧人物和性格典型都是特定时代、阶级的社会斗争的体现。
(选自李泽厚《关于崇高与滑稽》,有删改)
1.下列有关“美学范畴的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美学范畴的悲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悲剧,并不会引人产生悲伤、消沉、颓丧等情绪。
B.美学范畴的悲的实质是必须可能将悲痛转化为力量,能够使人感奋兴起、提高精神。
C.美学范畴的悲往往以正面人物的悲惨遭遇、不幸命运为题材,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美感喜悦。
D.美学范畴的悲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它能鲜明地显示出人与命运或社会伦理的冲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和资本主义时期的性格悲剧,是人类悲剧艺术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两座高峰。
B.命运悲剧的作品都是以人战胜命运作为故事结局,因此人成为命运的主人和客观规律的掌握者。
C.性格悲剧既可描写个人与环境的对抗,也可描写个人内心的冲突,但最终往往似个人的失败告终。
D.命运悲剧常常会宣扬命运的不可抗拒和巨大威力,而性格悲剧则更突显现实生活中社会伦理的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性格中强烈的抗争精神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使这一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B.孔乙己是鲁迅塑造的与命运对抗的典型人物形象,作品蕴含的悲剧元素激发了人们的抗争意识。
C.因自身性格中的狭隘、小心眼,林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走向失败,这也是性格悲剧的典型表现。
D.被称为延宕王子的哈姆 雷特,因个人性格中不可压抑的“犹豫”缺陷,而导致了个人命运的倾覆。
答案:
1.A(“不会引人产生悲伤、消沉、颓丧等”理解绝对化)
2.B(从原文“其反抗和斗争似乎也是无用的和徒劳的”等可看出,“命运悲剧的作品都是以人战胜命运作为故事结局”错)
3.D(A项.“窦娥性格中强烈的抗争精神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错,窦娥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是社会与时代;B项.“孔乙已是鲁迅塑造的与命运对抗的典型人物彤象”错,孔乙己并不是与命运反抗的典型形象;C项
篇2:《礼物》现代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礼物》现代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礼 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惰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
2、①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②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③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委屈。
4、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
篇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好诗附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好诗附答案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介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参考答案:
1.C(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2.D(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
3.D(推断无据。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
篇4:高中语文应用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高中语文应用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后期代表,在审美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个反弹式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心灵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侧重对人生存在意义、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诗意思考和追问。宋代延续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自开国以来国家虽得以升平安宁,但依旧内忧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统治阶级权且力求自保。宋代繁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表象下,隐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荣和武力强盛,宋代的经济与军事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软弱,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社会理 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带给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存在一种对文化、社会淡漠隐忧的精神氛围,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宋人往往选择以诗性隐逸的方式应对。因此,诗意以隐逸安闲、诗性栖居的表现形式成为构成宋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基因和关键内容,也无形中成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基础上,考量现实,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对宋初中隐型仕隐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们在隐逸中畅享自由,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境界,这一切从根本上给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宋代美学带来了巨大变革。
宋代诗人的隐逸审美观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根据隐逸的真实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根据正义原则的隐逸和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根据正义原则隐逸的先导便是孔子提出的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士人隐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的国家无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选择隐逸的最佳时机。其实,孔子一向主张文人入仕,以有机会影响统治阶级来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负,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扬和普及道与仁,施惠于老百姓,实现士人理想与天下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士人不该为外物所累,士人要相时而动,选择明君法国侍奉,故而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处在无道的国家,士人就该隐逸起来以明哲保身。
另一种隐逸是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其典范的确立来源于庄子。庄子提倡的隐逸的核心是自由无为,诚如其言无为国有者所羁的自由原则。同样庄子极力倡导一种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据这一原则,士人应该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做到超然物外,努力达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获得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类士人隐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对社会现实失望带来的精神落寞,因而选择于乱世之中取乐快意。庄子提出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及至宋代阶层而言,宋人的中隐不仅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连,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通过中隐能诗意地栖居着。由此,道家的隐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若斌《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之一,尽管动荡的社会架构稍加安定,但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冲突尖锐。
B.宋代经济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时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C.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军事力量相比于唐王朝表现出的却是软弱与落后。
D.社会现实与自己的家国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充满忧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意作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宋人在隐逸时往往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如隐逸安闲、诗性栖居,来寻求心理慰藉。
B.中隐作为隐逸文化的类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践行,涵养着宋人的精神世界,是宋人内心与社会现实之间获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浓郁的中隐气息,隐逸审美观念根据真实原则可分为两类,分别追溯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种隐逸观。
D.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对隐逸原则进行了划分,前者认为应根据正义原则隐逸,后者则认为应根据自由原则隐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美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注重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关照、对人生的感受和对人生不同方面进行诗意思考和追问。
B.孔子主张无道则隐,即如果国家处于无道的环境时,士人应该暂时放弃通过入仕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选择隐逸来明哲保身。
C.庄子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隐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认可,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
D.庄子主张自由无为的隐逸,提倡士人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超然物外,使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达到高度平衡。
参考答案: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强加因果,原文是说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 。
2.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错,不是儒家与道家认知的差别,而是宋代诗人隐逸审美观念的差别。
3.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错,因为宋人并不是不认可孔子的这种隐逸;另外,两种隐逸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并不是相反。
篇5:课内现代文背影阅读阅读理解附答案
课内现代文背影阅读阅读理解附答案
课内现代文阅读(17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a 走,b 跑,c 跳,d 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选段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小题2: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2分)
小题3:用横线划出具体描绘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d;c
小题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阿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样写的作用是:既表达了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关注。
小题1: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我'无限激动,流泪了。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眼泪又来了。
小题1:学生积累教材中重点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
小题1:比较动词,选择合适的词语。
小题1: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体会动作描写对人物思想性格刻画的作用。
小题1: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述合理即可。
篇6:第一次真好现代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第一次真好现代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第一次真好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侯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1.用一句话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只要你细读课文,抓准关键词,把它们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任务。
2.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叙事方面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里采取不同写法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文中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请你从文中找出几个词语,借以解释“奇妙”词在文中的含义。
4.作者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两句话不矛盾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5,作者看十姊妹的雏鸟和具体而微的幼鸟情感反应不一样。这一情节,对如何看待人的成长过程是否有点启示?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和理由。
《第一次真好》答案
1.第一次看到十姊妹生蛋、孵雏、长成漂亮的小鸟。
2.第一段突出典型事例,叙述具体详尽;第二段广泛罗列,叙事简要概括。这样写,点面结合,既让读者具体感知作者的体验,又引导读者广泛联想,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文章之中,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文章主旨)。
3.奇妙,在文中是“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的意思。
4.“奇妙”,是对事物有新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不一定愉快”,则是对某事物的好恶而引发的情感反应,与新认识的产生无关,因此不矛盾。(这个问题,也可以结合文中实例分析说明,只要能说清为什么感到奇妙,为什么感到不愉快即可。)
5.十姊妹雏鸟很难看,令人厌恶;长成具体而微的幼鸟却又令人十分喜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不要因为人的幼稚、笨拙和无知而轻视或讥笑他。或许有一天,他也会成长为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到那时,我们不必为曾经错看人家而后悔。(回答这一问题,只要能够答出引申联想的内容即可。)
篇7:现代文猫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现代文猫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猫说(8分)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①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 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风猫’。”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②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③?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④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注释】①尚:超过,高过。 ②维:文言助词,可不译。③如……何:把……怎么样?④圮:塌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 ( )
(2)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 ( )
(3)不如名曰‘云猫’。 ( )
(4)维墙虽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小题3:读完这篇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以……为奇、认为……奇特 (2)确实 (3)命名(4) 即使
小题2: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为什么要让它失去本来面目呢?
小题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实事求是,保求人性本真。(或 对人、对事物的评价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恰如其分,不能夸大或缩小。)(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奇”,形容词动用:认为不一般。这类用法,一般在名词代词之前常用见。“诚”,古今异义,古义为“确实”。“名”:名词动用:命名。“虽”,古今异义,古义为“即使”。
小题2:
试题分析:“故”,本来;“耳”,语气词不译,不要望字生义;“胡”:为什么;“本真”:本来面目。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句中“本真”理解,可从“追求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等方面感想。
篇8: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母亲附答案详解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分析文章从那些方面作了描写?(5分)
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行文上有何作用?(6分)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6分)
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尊敬。
B.文章第二段“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体现了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的坚毅品质,让我敬佩。
C.本文教育人们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
D.作者认为许多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E.文章写了爷爷、父亲都“严厉地批评了我”,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只顾用自己的勤劳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我。
答案: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1)结构上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2)内容上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3.(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2)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4.CE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用了很多表色彩的词语“紫红色”“白色”“绿色”;有嗅觉描写“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还有听觉描写“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试题分析:该题先看这句所处的位置,在文章的第三段,属于文章的中间位置,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从几个女子的自杀,体现了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3.试题分析:本文主要是写母亲的伟大人格,而要是单纯只写母亲的话会有些单薄,可以从内容,主旨和人物形象三方面去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4.试题分析:CE(C“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错。E“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无暇顾及我”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篇9: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保罗罗伯逊附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保罗罗伯逊附答案
保罗·罗伯逊 1898年4月9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城的一个黑人牧师家庭。1923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在学生时代他就爱好歌唱,并是校合唱队的成员,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戏剧和电影拍摄活动。1928年因在音乐剧《游览船》中出色地演唱了《老人河》而一举成名,80年来,这首反映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长久不衰,不少中国人正是通过这首歌曲认识罗伯逊的。
保罗·罗伯逊生前虽从未到过中国,却与中国人民有着不解之缘。他了解中国人民,曾经认真地学习中文,能阅读中文书报,会唱许多中文歌曲,特别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用歌声给予了中国人民有力的声援,成为中国人民可靠而忠实的朋友。夏衍曾说过:我是不懂音乐的人,但是一听到他的歌声就会引起一种庄严之感。罗伯逊的歌声里蕴涵着深厚的力量、顽强不屈的精神,宣示着人的尊严。
抗战爆发后,远在大洋彼岸的保罗·罗伯逊就在各种集会上公开声讨日本的侵华战争。1940年夏,在中国组织过抗日群众歌咏活动的爱国青年刘良模赴美求学,在纽约见到了世界歌王保罗·罗伯逊。罗伯逊关心地问起了中国的抗战,并表示:我们黑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是被压迫民族,我们要向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致敬。我要学几支中国歌,要把中国人民的歌曲唱给美国和全世界的人听!他请刘良模把《义勇军进行曲》等几首中国歌曲反复地唱给他听,直到学会为止。
几个月以后,罗伯逊在纽约露天音乐堂举行音乐晚会。晚会即将结束时,他向在场的数千听众宣布:今晚我要唱一首中国歌曲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这支歌叫做《起来》。接着,他就用中文和英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唱毕,全场掌声雷动,听众要求他再唱一遍。从此,《义勇军进行曲》便开始在美国进步人士中流传。
为让更多美国听众都能听到中国人民的抗战歌声,当时一个华侨青年歌咏团计划把一些抗战歌曲灌成唱片,并认定罗伯逊是最合适的演唱人选。他们把想法告诉罗伯逊,罗伯逊高兴地答应下来。于是在1941年春天,由罗伯逊担任独唱、美国华裔工人组成的青年歌咏团担任合唱,灌制了中文演唱的唱片《起来》。唱片封套上,宋庆龄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反抗敌人的力量源泉。我很高兴得知保罗·罗伯逊的唱片将一些最好的歌曲翻唱给美国人,这是所有国家的人民发出的声音愿我们的这些融汇东西方风格的古老民间旋律和新歌曲,成为又一条联系自由人民的纽带。在这段话的下面,保罗·罗伯逊写道:《起来》是一首正在被千百万中国人民传唱的歌曲,一种非正式的国歌。我听说它代表着这个民族无往不胜的精神。能够演唱这首歌的新版本,能够唱一个战斗的民族填了新词的古老民歌,是我的乐事,也是给我的特殊待遇。令人惊奇的是,罗伯逊似乎有先见之明,早在1941年就预言《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国国歌,更让人佩服他对于这首歌曲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也是在1941年,宋庆龄邀请保罗·罗伯逊、埃德加·斯诺和印度的尼赫鲁等担任她所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的荣誉会员。罗伯逊积极参加了保盟在美国的募捐义演。
1949年10月,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罗伯逊立即致电毛泽东主席:我们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因为它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人类自由的一个伟大力量。他还和几位朋友一起走上街头,手挽手用中文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以示庆贺。这一年,他在布拉格遇到中国代表钱俊瑞。钱俊瑞邀请他到中国访问。他说:明年一定去,先到菲律宾,然后去中国。然而翌年,美国政府因罗伯逊积极参加维护民主与自由的进步斗争而吊销了他的'出国护照。
1958年4月,是罗伯逊60寿诞,中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向保罗·罗伯逊表达诚挚的祝贺,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和感谢,他在《致中国人民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你们伟大的国家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当今和未来的伟大国家之一我希望不久将有一天在中国土地上向你们致意,那肯定会成为一个愉快的日子。3个月后,罗伯逊在伦敦欣赏了中国戏剧歌舞团的演出,他向团员们表示:希望不久的一天,会在你们的中国,同时也是我的可爱的中国再看到你们。
1976年1月23日,保罗·罗伯逊走完了他人生78年的历程。今天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歌手,不仅因为他的歌声曾给人以振奋的力量,更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有良知的人们。
9.阅读全文,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文章的最后说今天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歌手,请概括作者特指的今天应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
(2)请用简练的短语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10.文章第二段开头说:保罗·罗伯逊生前虽从未到过中国,却与中国人民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章写了哪些不解之缘。
11.简要概括保罗·罗伯逊的形象。
12.不论是从保罗·罗伯逊的身上,还是从作者在文本中透露出来的观点与态度上,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分条列举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9.答案 (1)4月9日是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诞辰110周年纪念日。(2)忠实的朋友(类似就可以)
10.答案 (1)学习使用中文。(2)公开声讨日本的侵华战争。(3)学唱《义勇军进行曲》。(4)灌制中文唱片《起来》。(5)参加保盟募捐义演。(6)多次表达来华的愿望等。
11.答案 保罗·罗伯逊是一位善于歌颂不屈精神与人的尊严的著名歌唱家,是一位拥有强烈民族情感的艺术家,是一位甘为我国抗日战争事业贡献力量和勇于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国际友人。
12.答案 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角度:(1)要勇于为正义的事业奉献。(2)音乐和真理没有国界。(3)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