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精选7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精选7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carolzoul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
论文关健词:语丈教学主体人格培养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扰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因此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其次是为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搭建平台,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中学语文课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它对中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是写人的,写人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写人的思考和价值,写人生的迷惘和困惑,写人类的探索和追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自然要通过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关照自我,认识社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一、语文课觉教学模式对中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莽出论据去论证教师观点的正确,从而接受其观点,而这个观点恰是教参书上的`定论。这种解读文本的图解式教学,使学生整体上成为被指示和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被抑制了,在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教参是准绳,语文课就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顺着教师的提示去理解文章。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式,被动地接受分析、被动地接受观点,被动地接受课堂模式的安排。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说教,模糊了主体意识,在课堂上他们不敢同教师争辨,或不愿同教师争辨,学生丧失了主体人格。
要培养学生主体人格,首先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帮助学。教师怎样帮助,采用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呢?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采用自我阅读—合作讨论—教师参与的形式。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在每个章节、每篇课文前都有解说和提示,学生根据解说和提示,一般能够大致读懂文章的大意,作品风格,这只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即可;初步学习课文之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心得,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教师适时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去,抛砖引玉,做一个指点迷津的智者。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动探究者,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学友对话,达到习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内心感受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他们的自我认知的信任度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二、为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搭建平台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必须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给学生充分信任,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学生有创新的意识,把课堂时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文章,理解作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和眼睛去分析、去辨别、去认识、去玩味,因为课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翻开自己的生活阅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挥他们的无限想像力,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潜质。
如在教授《人的境界》一课时,让学生先充分阅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心得,互相补充,互相提示,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看法。结果学生阅读十分认真,小组发言积极踊跃;在提问、讨论、辩析之后,各小组形成了本组一致的看法,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讲一点看法或认识:学生们论及“自然境界的无知和愚昧”,谈到了影视镜头中出现的因贫困而不能受教育的偏远山区的儿童那借懂、迷茫的眼神,谈到了放羊一卖钱一娶媳妇一生娃一放羊的无奈故事,谈到了鲁讯笔下麻木的老年润土。也有以“孔繁森一道德境界的典范”为论题,热情赞颂人民公仆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操。还有论题是“摒弃功利,力求道德”、“我们能到达宇宙境界吗”。学生们的发言真是耐人寻味,其中有着思辩的力度和经过了主体再创造的愉悦,这无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特征,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
2.畅所欲言,不拘一格。
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是丰富而且厚重的,也由于学生个体特性的差异,必然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阅读和体验的权力,也就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看法的权力。作为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和认识不要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定论,只要言之有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了《阿Q正传》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评论阿Q精神,有的写《精神胜利法要不得》、《阿Q精神是自欺欺人》、《屈辱、失败的阿Q》、《奴性的阿Q》,也有的写《还是要点阿Q精神》、《不妨自我安慰一下》、《麻醉一下,立刻警醒》,当然他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通过思考、辩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保持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又养成了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的自我表现意识,在此基础上,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创造力,从而形成主体性人格。
3.深人探究,发散思维。
主体性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创造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抓准深人探讨的切人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内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生活,用教科书中的作品去关照自我,关照社会。例如,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师生可共同探究如下问题:
(1)“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你认为什么是套子?
(2)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的规矩是不是“套子”?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怎样认识“套子”?
(4)现实生活中(思想上、习惯上)有没有这样那样的“套子”?
(5)列举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套子”。
(6)怎样才能冲破“套子”,获得开放的眼光和自主的意识?
如此探讨,不单单是就作品中的人物和写法作一番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多层面的剖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教材的讨论、辩析中,加深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篇2:中职语文教学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
中职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教育,而且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联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之施加积极地影响,从而更好地对其性格和气质以及情操与品格等带来影响,从而更好地对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塑造与品格和情操的培养施加积极地影响,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对学生的一生带来积极地影响。而就中职生而言,由于其正处于青春期,作为人生成长关键的阶段,对于学生品行与人格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往往又是学生矛盾的时期,不仅想要自立,有难以离开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有着一定的自觉性,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中职语文又作为整个中职家偶偶的主要内容,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对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有着十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中职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对于人格培养具有较强的递进作用。尤其是中职教育中,能有效的将其在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1]。
2.中职教育工作中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生往往是高考落榜生,由于社会上对此类学生的定义往往倾向于“不学无术”,对其的偏见较多,即便是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很多中职生上学不仅不需要缴纳学会,而且国家还有生活费方面的补贴,这也是增加中职生的举措,所以中职生的生源较为复杂,生源不同,学生的各自基础情况也不同,唯独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最小,但是往往就会因此而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使得其在自控能力上较差,难以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在道德素质上也经常出现自我放松的情况,“三观”的形成缺乏正确认知,这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大都在青少年阶段,不仅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阶段,而且还是学生的叛逆期,所以在这一阶段,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长、教师和社会来对其合理而又正确引导,致力于学生良好健康人格的培养,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缺乏,加上对的健康人格地引导教育不足,将可能导致学生在整个成长中形成诸多缺陷,最终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中职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强烈的必要性。
3.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优势分析
在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必须切实注重学生爱国注意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并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地培养,促进其良好审美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地培养,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实现学生良好得到情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养成,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而语文教学则在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不仅能促进知识的传授和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能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采取疏导和情感培养以及思想灌输与模范带头方式,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教育、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养成,并将其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与熏陶下,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健康人格地养成。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诸多的`优势[2]。
4.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对策
为更好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在这一工作中切实注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4.1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情感熏陶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因为语文教学实际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不仅是实施知识教学的过程,而且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和情感熏陶的过程。更是语文教育的特色所在。情感在整个教学中不仅是主线,更是灵魂所在,对于学生养成健康人格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学生学习中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能给学生性格与习惯的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材中内容十分丰富,且积极正面,这就给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切实加强教材的利用,利用教材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正确树立三观。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首先需要结合教材课文中的有关线索,对作家的作品进行适当地补充,并通过创设的良好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对作者的《落花枝头》的欣赏来补充,并结合作者在表达泉水声音时,掌握作者思考人生哲理的主题,但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人生和自然思考的情感,增加其更加真挚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可以将描写泉水声音的有关语句选出来,并配上相应的乐曲,将多样化的游记体散文的自然气氛引入教室之中,促进学生的情感诱发。其次是要学会从教材中注重有关情感因素的挖掘,将课文的情感因素增强;最后是紧密结合学生就业的需要,在应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应用文来激发情感,比如《感谢信》,就是常见的应用文文体之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用文字来表达感激之情。
4.2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其重点和核心就是晓之以理,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其重点和核心则是动之以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而且有着细腻的情感表达,所以给实施审美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审美教育主要是采取形象化的展示和意境来引导,结合教学的内容,针对性的创设情境,采取范文阅读、高声朗诵、解析意境和排练课本剧以及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品味课文,对作者丰富而又细腻和深刻的思想情感进行充分地理解,帮助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学会辨识假、恶、丑,才能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成对美的标准,促进健康人格的塑造。
4.3通过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强化自我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地评价,不仅自信向上,而且还能扬长避短,正确地认知自我与调节自我。这是因为学生大都希望通过自我了解、认知、发展,所以这一过程中会形成程度不同的自我角色,而学生自身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在未来发展中也有着自己初步设想,形成自我强烈的愿望,所以在中职语文的人格教育中强化自我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仅有着细腻的情感,而且在选材上较为合理,有着丰富的情感,给教学提供巨大的发展平台,教材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伟大品格和高尚情操,这也给人格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以教师在自我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学生从语文素材中体验人格魅力,模仿优秀品格,并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认知自我和评价自我,做到自尊自爱和自立自强,并且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观点,积极向上地进行自我改造,致力于正确人生目标的梳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格[3]。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我们必须切实注重对其实施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自我教育,发挥中职语文课堂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叶会墩.立足三维目标,塑造健康人格———中职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浅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36):171.
[2]朱千红.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学周刊,2017(07):23-24.
[3]石义盛.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中学语文,(33):35-37.
篇3: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
【Abstract】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alm, information technique with dea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school integration, ability stir up a deaf student language expression of interest, deepen a deaf student to the language literalness comprehension, exaltation deaf student usage language literalness abil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Language teaching;Integration;Deaf student’s language
在聋校,当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时候,即当语文以与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形象化、生活化而展现在聋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语言能力。
篇4: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
语文是百科之本,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各学科各种知识要准确、周密地表述出来,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对于审好题,透彻地理解概念,公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语言才可以对语文知识更好地吸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师加强刺激对象强度及背景的对比度和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有效地快速地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如教学第10册第5单元的写物篇《翠鸟》时,可适当地对“红色的小爪”“橄槛色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等部位不停地闪烁来突出翠鸟美丽外形这一特征,使得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学习《翠鸟》第一段鸟的外形之后,学习第2、3自然段,对课文中出现的“疾飞,轻轻地,停,注视,机灵,露,逃脱,蹬开,飞,叼,贴着,摇晃,荡漾”等动词进行认识讲解,通过动词来理解翠鸟的捉鱼本领和飞行技术。教师讲解后,再回到录像中来,让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得到进一步深刻理解。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巧用媒体,再现情景,设置问题,启发分析。那优美的画面、轻柔的古典音乐、饱含深情的朗诵,将学生带进如诗如梦、淡雅静谧的意境。强烈的声像效果、教师的适时诱导,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这特定环境中那种特殊心态,体验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篇5: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学生对字、词、句的熟记,对句子、课文思想的理解,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因此,提高聋学生的语言能力必然会促进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如何提高聋学生的语言能力呢?信息技术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1 利用信息技术,能对句段中的文字,处理出语音的强弱、语句的连贯及停顿。
比如,在连贯的字词下面划线,在重点读的地方用颜色区分等等,这是教师用最简单、最鲜明的手段来帮助聋学生理解句段的意思。语音的强弱,读出了句的重点,语句的连贯和停顿,读出了句的逻辑关系,读出了句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经过长期不懈地这样做,聋学生对句子、课文思想的理解更加正确,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说话意思连贯,表达流畅。
3.2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声音、图像与文字一一对应地呈现。
如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按偏旁部首将汉字归类。对于聋学生来说,教师很难用手语地把字各个偏旁部首准确地表达出来,而用电脑可以把相同的偏旁部首设计为突出的一种颜色,再用慢动作、慢镜头把字的偏旁拆开,组合,重复演示,突出强化,效果明显。使原本用手势难以表达清楚的字的偏旁归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为了有效地达到课内训练学生朗读(背诵)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段MTV式的录像。画面上展现着北京城内:宽阔的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巍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漂亮的马路,飞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汽车,鲜花簇拥的花坛……画面随着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录音)而闪现。学生陶醉在迷人的美景中和动听的配音(部分学生有残余听力或有助听器),思维活跃,教师一边动态地呈现这迷人的美景画面和动听的配音,重复闪现,学生们一边跟着画面的闪现,大声地朗读或背诵课文。在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感情,一个比一个读得流利的情境中,他们毫不费力地就把课文背诵下来。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灵活有效地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心理学》,张楚廷、母庚才,警官教育出版社,
[2] 《聋校教育学》,王效贤、王明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 《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季佩玉、李宏泰,华夏出版社,
[4] 《聋教育入门》,程益基、赵锡安、雪湘明,华夏出版社,1993年
[5] 《现代特殊教育》第4期、第2期
[6] 《特殊教育》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第4期
[7] 《中国特殊教育》第2期、第2期
[8] 《厦门特教》第1、2期
[9] 《人民教育》2002第7、9期
篇6: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培养聋学生语言能力论文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把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的方法、策略和过程。对于聋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环境。 从目前的课堂情况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例如,把语文知识变成动态效果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像在家看动画片一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聋学生而言,他们的听力障碍问题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视觉补偿,在自己喜爱的课堂环境中,也激活了聋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全日制聋校教材语文18册第9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教师采用口语、手语传统教学,所能表达介绍的计算机的功能较粗略,模糊,呆板枯燥,而播放多媒体课件《计算机介绍》,把学生们引到一个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有故事情节的电脑卡通动画情景中。在这直观形象、充满动画乐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那种急于想知道电子计算机更多的功能的心情,诱发了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启发提问:“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呢?”聋学生们争相举手发言,联想介绍计算机的其它功能。
篇7: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
摘 要:现在的中学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又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因此,在许多新事物、新知识上,远远优于教师。在此情况下,我们还用过去信息不对称时的做法,拿着参考书的现成结论来束缚学生,只能压抑学生的求知欲,限制学生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形成惰性,我们的教育结果,只能培养出一群精神侏儒,培养出一批驯服的思想奴隶。为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加强个人素养。
关键词:研讨式 思维方法 知识面 人文底蕴 批判精神 反思感悟
一、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要善于用“我认为”。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内涵最丰富,发挥空间最大,也最需要教师有思想、文化底蕴。对于课文的分析、理解,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也完全适用。既然如此,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分析,那是编者的认识理解,只能做我们教学的参考,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依据。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使用“我认为”,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同时,可把各家各派的观点、看法摊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没有唯一的结论,需要自己去分析、去研究,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引导,让学生人人从独立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怀疑精神就会得到培养。
2、进行“研讨式”教学。所谓“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自主地交换意见,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探讨、争论为手段,宽松和谐,气氛热烈。通过研讨,促成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互相启迪,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也就为培养思想者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必须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不会茫然无措、漫天刷浆。如:形式性发问,即对于一个句子或一个命题或由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和结构针对句子的关键词提出问题;联想式发问,即用近似、相似、相关、相当的词语去替代并作为疑问提出或对相距较远的问题加入想象成分进行提问;异向性发问,即从相反方向,使用“无”、“不”、“反”等词提出问题;反思性发问,即对命题的前提,尤其是对隐性前提的质疑,进而产生问题。
4、激励学生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不断地加深。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多加鼓励: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会学得更积极、主动。读书热情,其质疑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会自然得到培养。
二、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素养
1、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知识渊博,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倘若教师只局限于课本那点东西,学生提出课本以外的问题就茫然无知,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现代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新问题,接触到大量新知识,扩展到许多新学科领域,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会被现代教育边缘化,从而无立足之地。
2、强化自己的人文底蕴。现代的中青年教师都经历过中考、高考,学校读书时,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大量读书,特别是一些经典书籍;踏上工作岗位,忙忙碌碌,更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们又怎样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文明,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培养自我的.批判精神。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实施的也是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自身就严重缺乏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跪着教语文是必然的选择。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师着手,教师首先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到:一是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汲取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二是要深入研究所教内容,绝不囫囵吞枣、照本宣科、拾人牙慧;三是要广泛收集资料,对比研究,特别是观点对立或有分歧的争鸣文章;四是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感悟。别人的思想、观点,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验,通过不断的反思、感悟,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现在,许多教育理论文章呼吁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映的是时代的呼声、教育的呼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反思我们的教育艺术等,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内化,从而不断成长。反思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写教学随笔、教学日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这同时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语文教师应该行动起来,以新的行走方式,诞生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新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