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的发展现状关系的论文(整理7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的发展现状关系的论文(整理7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的发展现状关系的论文,本文共7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的发展现状关系的论文

篇1: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的发展现状关系的论文

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的发展现状关系的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 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其中, 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 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群众文化修养及国民经济水平。本文就赤峰的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进行试论。

关键词:艺术教育; 文化软实力; 关系;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 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中文化是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 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 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 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 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电影影视、媒体、展会、表演艺术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近些年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非常重视, 并加大力度推进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之一———艺术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 如何良好的发展艺术教育, 从而促进和发挥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 “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层面的含义和内容。从广义上讲, 美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把艺术作为媒介, 通过教育的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狭义上来定义“艺术教育”可理解为以专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所进行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 如各类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培养出相关的专业艺术人才。我国90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 全方位提高, 尊重个性, 注重创新和潜能的开发, 在思想上、道德上、文化上、身心上等方面协调统一发展。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提高了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 还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手段, 调动人的兴趣, 积极性, 让人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学习。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我们也通过观看电影、歌剧舞剧, 欣赏画展等方式, 增加对美育的认识。艺术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 使得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相结合结合, 形成健全的思维方式。

在现今社会中, 人的生活与艺术存在着联系, 也可以理解为, 人的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 例如看展览、欣赏音乐会、阅读报纸刊物等等, 这些都反映出了艺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修养, 审美逐步提高, 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因此,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艺术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是衡量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本质是在于文化内涵以及质量的提高。艺术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当下, 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起到了良好的过滤作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原动力在于人才, 而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因此, 艺术教育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在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艺术家几乎都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训练。由此可见艺术人才的培养对于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而要带动这两方面的发展, 则需要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和文化人才共同探索和研究。

三、赤峰市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据不完全统计, 城区有艺术培训中心近百所, 艺术教育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 城区内5-8岁的孩子90%都在接受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培训, 其中音乐以键盘、西洋乐、民乐、合唱为主, 有极少数培训中心开设音乐素养课, 开设音乐素养课的培训中心负责人多数是在高校工作的音乐老师或有海外留学背景。从课程建设上、教学理念上能看出培训中心之间的差距, 从教学效果上也存在差距, 如:上音乐素养课的课学生, 能将乐曲与自身情感相结合, 在乐曲的情感表达上更胜一筹。

2.从年龄结构上看, 幼儿学习艺术教育的占大多数, 在幼儿园里, 会有一些兴趣班, 家长会根据孩子自身情况选择一些进行学习, 从对幼儿园家长的谈话中可以得知: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素质教育, 从兴趣出发, 引导孩子学习艺术教育, 80%的家长都是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 还有部分家长考虑的也很长远, 学习一项艺术特长, 对孩子的将来会有帮助, 有小部分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强迫孩子去学习, 像六一、元旦这些节日里, 幼儿园都会搞一些文艺汇演, 看到自己孩子是观众, 心不甘, 面子上过不去, 就强迫孩子去参加一些短时间能看到效果的艺术班。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还能继续接受艺术教育, 三年级以上家长会根据实际情况放弃部分艺术班的学习, 到了初中能坚持学习的学生也就能达到20%左右。

3.师资和教育机构方面, 我市开设的培训机构有很多家, 规模大小不一, 资历和师资配比更是参差不齐, 其中不乏学过不长时间或者非自己主专业的“老师”出来代课, 有的甚至生源还不错。究其原因, 很多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和老师的时候存在着盲目性, 或者是为了方便接送, 并不仔细了解机构的背景和老师的资历, 盲目信任宣传, 盲目注重短期效果, 使得这种非专业的团体和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这非常不利于艺术培训的良性发展。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发达城市是极少出现的, 在经济发达地区, 培训机构会对老师严挑细选, 不但要求学历更注重能力, 非专业团体和个人在大的环境中或勉强支撑或被淘汰, 因为家长们是不会选择没有能力和不专业的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对于宣传的可信度家长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不会盲目听风。反之, 艺术培训机构和老师也不会为了迎合家长的喜好和判断, 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了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成正比关系, 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印证指标!

4.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能增强自信心, 提高审美修养, 增加枯燥学习中的乐趣, 丰富精神世界, 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里, 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还分布于各种社团的教学和活动中, 学生们在不同的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老师们也认为, 只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社团不但不会耽误学习, 相反还能促进学生们学习热情。但是, 还有部分家长没正确的认知艺术教育的真正含义, 盲目的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甚至不顾孩子的自身条件盲目攀比。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对孩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初衷。从整体上看, 绝大多数家长也肯定了艺术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 竞争压力大, 孩子有“一技之长”是必须的, 艺术教育就是必修课。

四、赤峰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市的经济水平, 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 提升就业率;能够丰富我市的文化生活, 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 我市的文化事业已初有成效, 有以红山文化为主题的“红山文化节”, 草原文化为主的“那达慕大会”“克什克腾草原节”“巴林石节”系列活动, 有微电影系列活动, 有农业博览会以及各种展会等。以第五届红山文化节为例, 红山文化节是以红山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为主, 在保留蒙元文化的同时, 集中表现了蒙古族特有的风情文化、赤峰的风土人情以及赤峰企业的风采。共有4场文艺演出在文化节期间上演,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赤峰学院、乌兰牧骑、机关单位和文艺团体的演员参加了演出。晚会还特别邀请了著名歌唱家韩磊为晚会助阵。内蒙古艺术学院是内蒙古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 韩磊则是国人皆知的著名歌唱家。他们的加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文化节的知名度和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演出策划方案, 也给予了我们珍贵的学习机会, 这有利于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自身修养, 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和展现本地特色文化打下基础。对于观众来说, 艺术学院的歌舞剧演出, 让他们像看电影听故事一样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红山文化, 在赤峰学院专场演出中, 80前的骨笛重新奏响, 让观众们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体验了红山文化。

20XX年9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栏目———《城市1对1》讲述了我市 (中国·赤峰) 与新西兰·奥塔哥。节目中讲述到了赤峰美景、美食与音乐文化。在音乐文化方面讲到了阿鲁科尔沁旗的蒙古“汗廷音乐”。蒙古汗廷音乐盛行于蒙元时期, 由乐声、乐曲和舞蹈三部分组成, 共有80多个曲目, 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舞蹈包括“武舞”和“文舞”, 具有刚劲、强悍、威猛之势和轻柔、幽美、典雅之风。蒙古汗廷乐队始建于太祖元年, 盛行于元代, 是在蒙古金帐殿前表演的音乐队伍, 主要在可汗继位、诸王或外国来朝、册封皇后、皇太子、众臣封尊号以及郊庙礼成、众臣朝贺、大飨宗亲时演出, 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目前, “蒙古汗廷音乐”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央电视台的宣传下, 让国内外人士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了赤峰, 促进了赤峰市的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增强了我市的知名度。这些足以说明, 艺术教育下随之而生的艺术文化产业, 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化意识和修养, 有着更直观, 更受教的效果, 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对策研究

由于我市处于少数民族地区, 具有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区域的优势, 我们可以把这一特性作为突破点, 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 艺术教育作为重点。首先, 以草原文化为基础, 红山文化为特色文化, 发展基础艺术教育, 特色教育, 精品教育, 打造具有代表赤峰文化特色的歌舞剧及其他活动形式, 建立赤峰铭牌效应。歌舞剧的编排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制作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大量人员和物力的投入, 一部成功的歌舞剧的创作, 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是社会教育和综合资源利用整合的重要体现。而我市现有教育以及可利用资源有限, 而且相对独立, 整合性较差, 整体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也有待提高。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可以把“内”与“外”相结合, 以内为主, 以外为辅, 走出去, 引进来的理念, 加强文化交流, 向国内外专家学习, 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念, 文化节目, 提高我市群众的艺术文化修养, 增强软实力建设。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成品质量, 最终服务社会, 反馈社会。例如我们可以借鉴云南大型音乐舞蹈剧《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 广西桂林的《印象漓江》, 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的成功经验, 这些都是结合本地区文化改编而成的大型现代音乐歌舞剧, 配合现代的灯光、音效、3D等现代科技手段, 形成本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产业。同时, 我市有像力王工艺制作公司及赤峰学院美术学院的资源, 可以根据我市文化, 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 发展相关专业建设, 带动艺术产业的成型和发展, 这些都是带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增强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艺术教育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 离不开艺术教育, 发展艺术教育对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郭必恒.试论新世纪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向[J].中国高等教育, , (19) .

[2]杨潇.浅谈艺术教育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J].群文天地, , (18) .

[3]王淑芳.试论音乐教育与涪陵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大众文艺, , (19) .

[4]杨媛.论艺术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系[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01) .

[5]杨宏凌.弘扬民族音乐构建高校特色文化软实力[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 (03) .

[6]孙楠.文化软实力视阈下陕西特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 (08) .

[7]孙凯军, 谭国柱.艺术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 , (03) .

[8]付兰.艺术表演中的文化软实力建构[J].戏剧之家, 20XX, (06) .

[9]齐秀华.赤峰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理论研究, 20XX, (05) .

篇2:试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路论文

试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路论文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特色的教育类型,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正处于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目前,高职教育已经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人文教育打造学生的文化软实力,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目前,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硬实力、轻视文化软实力的倾向非常明显,由此造成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难以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因而,促进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是高职教育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

1.内涵

硬实力是与软实力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主要是指人运用方法和技术去解决专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1]技能经历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2]技能硬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实力体系。技能硬实力主要体现为“怎么办”和“如何做”的多元组合技能实力体系。[3]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技能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技能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技能目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力;专业技能力;综合技能力和创新技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专业教育应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技能硬实力反映了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掌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复杂劳动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部分,是有形物质力,一般可以量化和测量。没有技能硬实力,就无所谓“文化软实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物质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精神生产力”。

2.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和“造就劳动者”的教育。[3]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是打造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区分高职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技能硬实力的提升依赖于高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有形资源的耗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大了专业建设的力度,教学硬实力建设不断增强,不断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贡献力度,学生技能硬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对提升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

1.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人类的灵魂。[4]文化一般是指人的知识、信仰、情感、价值、道德、法律和艺术等有组织的观念系统。[5]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文化实力体系。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多元组合文化实力体系。[6]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文化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文化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文化目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精神文化力、道德文化力、价值文化力、法律文化力和职业文化力。技能硬实力虽然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实际上,决定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建立在“技能硬实力”基础之上的“文化软实力”。[7]以哲学视角来看,技能硬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物质因素,而文化软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精神因素。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是无形精神力,无法量化和测量。

2.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硬实力重外延建设,文化软实力重内涵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可以提升技能硬实力的软内涵实力,为施展技能硬实力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品位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技能硬实力是强硬的,但文化软实力却是致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打造文化软实力须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8]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打造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1.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均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技能硬实力决定和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一技之长”的技能硬实力作为支撑,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作为学生文化软实力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多么优秀,学生也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复杂技能需求。只有以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为强大后盾,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高职教育培养强大技能硬实力的各种物质载体和物质条件,也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相反,弱化培养技能硬实力也必将弱化打造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文化软实力也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提升技能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因为任何技能硬实力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高职教育创造主体自觉自为的创造结果,是通过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9]而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软实力的弱化会制约就业竞争力和技能硬实力的施展。因此,着力打造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和技能硬实力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以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为精神支撑,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才能得以升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一旦形成将对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力,增加技能硬实力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切实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1.制度建设保障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育制度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10]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先进制度的引进和创设,应设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统一指导和监督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机构设置和管理调控把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其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制度。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的同等重要性,积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等领域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评价制度。应依据相关要求,确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标准,合理确定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既兼顾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又兼顾教学数量与教育质量,公开、公平和公正地评价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工作质量。

2.师资素质促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重要资源,是技能的拥有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师资素质是促进高职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当树立师资建设新理念。高职院校既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依赖,同步发展,不可偏废。切实加强教师业务进修、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当赋予双师素质新内涵。高职教育既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双师素质应当是既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稳定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双师素质即兼具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再次,应当建立教师评价新体系。改革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既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技能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也要重视评价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建立鼓励教师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

3.教学改革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环节,又是打造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改革是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人文知识与人文技能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技能硬实力过程中渗透培养文化软实力,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与人文教育双赢的教育平台。其次,应推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改革。树立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既重技能硬实力,又重文化软实力;既重专业课程建设,又重人文课程建设;既重外延建设,又重内涵建设。人文课程建设应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再次,应推进高职教学的生产实践改革。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生产实践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实习和实训之中,在企业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在各生产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将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素质。

4.校园文化推动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氛围。首先,推动外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可以通过校容校貌、校训校风、名人名言、艺术雕塑、宣传橱窗、文化展览等各种形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推动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通过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加强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建设,促进校园专业文化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融合;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报告和人文讲座,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积极建设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朴素、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11]充分利用校园网发展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的综合性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推动外在校园文化与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进而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5.硬件建设助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硬件建设既是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前提。高职院校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前者主要指实验室建设等,后者主要指图书馆、校园网及校园设施建设等。首先,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硬设施”是指为专业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技能硬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软设施”是指为人文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文化软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硬设施”和“软设施”对助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而,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场所既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场所;其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校园“硬设施”和“软设施”的同步建设,必将为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图书馆建设应紧密围绕高职教学和教育发展进行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特色馆藏,兼顾采购专业技能性图书和人文教育类图书,丰富网络馆藏资源;校园设施建设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等需要,也要突出艺术雕塑、宣传橱窗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助力协调发展。

五、结 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有利于矫正高职教育理念错位,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怀康.核心技能体系的开发—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J].

中国考试,,(Z4):21.

[2] 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思想政

治工作导向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67.

[3] 张健.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

路径[J].职教论坛,,(8下):5.

[4] 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62.

[5]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

工学院学报,2009,1(1):111-113.

[6] 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8.

[7] 袁星新.“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J].

职业圈,,(4):134.

[8] 郭丽,朱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J].理论学习,2008,(6):53.

[9] 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

导刊,2009,(5):23-24.

[10] 蒋冀骋,徐超富.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195.

[11] 李高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03,(8):19.

篇3: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

文章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教育事业,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生命、社会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诸多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对舞蹈艺术和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本文结合徐州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状况,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舞蹈艺术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综合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构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此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心灵培育和审美取向等都有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互动的愉悦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问题上,以舞蹈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显优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直接观感,使之更好地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还具有“说理移植”功能,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移植与转化,促进道德内容的抽象灌输转化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从而利于有效唤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与生命认知,促进他们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实现道德知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从艺术实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谐、团队协作的教育形式。在这种强化密切协作的教育模式下,通过激发参与者的表现诉求,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动作协调能力与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责任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体悟和感知,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全面提升与发展自我。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扩大高等教育内涵,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的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训练场所,舞蹈教育覆盖面不大。目前,舞蹈艺术教育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来学习舞蹈作品,多为短期集训形式,没有固定成系统的舞蹈训练,校园普及的软硬件基础都不具备。突出表现在学校舞蹈艺术社团规模较小,只能覆盖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虽然他们内心向往,但缺乏足够的组织容量,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并被纳入到舞蹈艺术社团的更少。据调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有9%的学生喜欢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有5%的学生对舞蹈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接触并学习舞蹈。然而,该校大学生(不包括艺术学院音教系的艺术生)中,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艺术或者曾有过舞蹈学习经历的学生仅占0.1%。虽然该高校已于成立了校大学生舞蹈团,但是至今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学校只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在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体育舞蹈形体课、健美操和舞蹈形体等5门相关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

2.舞蹈艺术的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度不高。目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以舞蹈形体课、健美操课程为主,鲜有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更少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选修体制又以任选课和限选课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徐州某高校从未开设过舞蹈欣赏课程,其所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是体育舞蹈类和其他舞种(国标、瑜伽、肚皮舞等),更没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舞蹈艺术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情感构造、抒发和情感体认的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双方有效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舞蹈艺术的教育应该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融合贯通,综合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丰富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舞蹈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活动组织过于独立,活动实施过于分散,活动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思想上看,对舞蹈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舞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正式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修养的提升。

第二,从条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当前,各应用型高校的现有资源很难满足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现有的文艺团体普遍缺乏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和舞蹈设施。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仅有舞蹈教师1人,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和舞蹈训练器材。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匮乏。

三、高校发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措施选择

1.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宣传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统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思想认知,促进师生同心协力、校社共建,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共同营造舞蹈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舞蹈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讲座与交流融合、活动与演出并举、比赛与学习同步,加强并支持新闻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教育驱动机制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会被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同等的地位,不仅如此,舞蹈艺术课程将从单一的舞蹈教学演变成综合的艺术欣赏课程。为此,需要构建一种以学校管理为前提、以培育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艺术骨干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一是学校领导思想重视。领导重视并给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二是充实舞蹈师资力量。挖掘高校内对舞蹈艺术感兴趣,并有较丰富的舞蹈活动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承担起舞蹈艺术教育的重任,发展舞蹈艺术教师队伍。三是注重骨干培养。在普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选拔并培养有一定舞蹈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开发,培育强劲的学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坚持“三步走”战略

根据徐州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三位一体”的长效驱动机制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家、省、市级高水平的各类舞蹈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普及舞蹈艺术欣赏,将舞蹈艺术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深扎根”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的舞蹈教师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校园内普及舞蹈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把舞蹈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文科学院的全体学生当中,开设舞蹈形体基础必修课程,逐步推广为理科学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体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舞蹈欣赏选修课,尤其是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

第三,“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舞蹈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强舞蹈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教师外送学习和深造。此外,要将爱好舞蹈的学生与有基础的学生糅和在一起,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舞蹈队整体水平。积极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艺术特长,拓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科学出版社,1979.

[4]蒙雅森,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4:声乐艺术教育人才现状与发展论文

声乐艺术教育人才现状与发展论文

摘要::声乐艺术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群众文化中是最广泛、最普通、最基础的艺术门类之一。从声乐发展历史来看,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改革。声乐教育怎样走出专业院校的课堂,走进群众,满足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声乐爱好者对声乐学习的需求,怎样提高专业院校师生从事群众声乐教育的能力,实现最富有“人性”色彩、符合时代、引领潮流的声乐教育,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本文结合社会历史和现状,以新的立足点突破传统声乐教育的认知,从多个角度诠释崭新的声乐艺术教育的出路。

关键词::声乐艺术教育;专业艺术院校;人才;现状和发展

一、声乐艺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由“特定”走向“大众”

在西方,声乐的初期发展史中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人文、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在古希腊前期,虽然声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性单一或不明显,尚属于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缺乏条理性、系统化的教育形态,但却奠定了大众的、广泛的社会基础。西方声乐艺术教育从文艺复兴至今,一直处在艺术行列的前端:一是发展时间长,每个时代无论作品本身还是表现方式、歌唱唱法,都有自身的特点;二是每个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声乐艺术,而相应的声乐艺术也会为统治阶级服务;三是群众基础深厚,社会的顶层、基层、底层都有相应的声乐艺术和声乐艺术教育的体现。中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古老的音乐以社会为团体、在劳作时产生,以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巅峰时期西周为例,这时出现了专为统治者和宗教服务的乐工,并且宗法制度以及相应的礼乐制度均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各种礼仪中音乐的应用都有不同等级而又严格的规定。但是由“风、雅、颂”组成的《诗经》300首,体现了声乐艺术从特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趋势向民间、民俗音乐发展,同时印证了声乐艺术群众化的雏形。由“特定”到“大众”,声乐艺术从面向特定社会阶层的最原始状态向为特定社会群体服务发展的同时,群众化的声乐艺术开始萌生、发展。

二、声乐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高职)教育阶段的现状和需求

(一)学前声乐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和突破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世界各国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数量正成倍增长。尽管我国学前艺术教育起步时间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之人口基数大,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学前艺术教育发展速度极快,目前不仅学前教育适龄人口所占比例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年轻的家长们在早教、儿童兴趣教育等方面也十分重视,由此可看出学前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在学前教育中,艺术特长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部分人会进入中小学、高职学校从事音乐教育,近几年也有一小部分人进入幼儿园从事学前音乐教育,成为幼儿园专职音乐老师,甚至有些幼儿园对师资调整或者增加时,要求应聘者是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如上半年,四川省省直机关幼儿园招聘的师资不再仅仅是幼教专业毕业的师资,音乐类专业的老师在学前教育师资安排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体现出其专业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更能说明学前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突破性。学前的声乐、舞蹈韵律、语言等教育采取的大多是“一对多”的模式,具有特殊性和门类的穿插性,对于从事学前声乐艺术教育的师资来说,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声乐教学能力和表现能力,还要具备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声乐艺术学习的引导能力。而专业艺术院校在现阶段的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中开设的声乐教学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很强调学前声乐艺术教育方法及教学实践,更没有把幼儿教育放在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对此,专业艺术院校在设置相应的有关课程时,应当把学前声乐艺术教学体系提上大纲和教学日程,并与幼儿教育体系相结合。据调查,每个幼儿园都会开设声乐课(唱歌课),有些幼儿园还会开展器乐课,这对于音乐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声乐艺术教育也自然成为学前教育中运用最广泛、最基础的门类之一。学前的声乐启蒙阶段需要健全的教育体系、完备的师资力量,才能体现学前声乐艺术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是改革创新作用。

(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声乐艺术教育的改变和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情操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被定位为素质教育,已从单纯的唱歌课、音乐欣赏课,发展到注重音乐基础的教学、模块式教学、与信息基础相结合的教学或者以课外社团等方式方法展开教学和拓展。据调查,成都市重点中小学校都开展有管乐、民乐或者合唱等团队或者社团形式的艺术团体,这些团体会利用课后时间,邀请艺术院校的专业老师到中小学校给孩子们集中开展学习、培训和比赛,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中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快乐和成就,达到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和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目的。我国在新课改的实行中,众多音乐老师发挥聪明才智,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把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课上好,还结合当地经济能力、社会文化环境不断改革和创新,设计出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旧观念与新理念的矛盾冲突,这和我国的国情有关,和对音乐课认识的传统思想意识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相对比较单一,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引进,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现在的新课改就与这些教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声乐艺术教学在青少年中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的合唱团也逐渐增多。而从事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高校老师,在传统声乐教学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学生独唱能力的培养,在合唱方面的培养虽然有所增加,但专业艺术院校的很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能十分清楚地认识合唱和独唱的区别,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机会也较少。对此,高校在培养即将走出艺术专业院校的声乐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结合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除了师资给予的配置,可让大学四年级学生或者声乐研究生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交流,形成“老”带“新”;大学二年级上下学期可各安排两周时间到不同的中小学校进行有目的的观摩、见习,了解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老师;大学三年级应加强岗前培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听高校专业老师授课,积累上岗前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大学四年级期间见习和学习时间各半,最终以文字形式总结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心得。

(三)高中(高职)教育阶段声乐艺术教育的紧迫性和专业性

青春期到来之前的声乐艺术教育主要以童声声乐教育为主,由于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不一,导致教学对象进入变声期开始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所以我国在高中三年的学习阶段,接受音乐教育的时间只有一年,因为此时段的音乐教育对普通高考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主要以音乐欣赏、增加音乐知识和见识、培养正确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主,歌唱为辅。这个年龄段的教学对象更多的喜欢通俗流行歌曲,部分学生会忽略科学的歌唱方法,而这个时间段恰恰又是为专业艺术院校准备人才的时期,所以对科学的歌唱方法的引导和重视尤其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可多参与和音乐有关的多种活动,在活动中,专业艺术院校师资从多方面(如戏曲、文学或者针对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等)的介入和引导更能直接促进一代人对音乐艺术的正确理解和多元化发展,甚至能启发这个时段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追求。而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或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中学开展见习和工作时,在面临中学生时,往往会忽略寻找正确心理引导和科学声乐艺术教育模式的结合点。事实上,要准确找到这个结合点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声乐艺术教育专业性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诸多问题,所以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师资要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和了解,做到有备无患,认识到对专业性更强的、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需求的紧迫感。

三、声乐艺术教育在普及和提高群众艺术学习能力方面的现状和需求

(一)从“高雅”到“平民”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以社区为主的社会文化的群众普及和推广逐渐增多。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在传承创新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的就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因此各地纷纷以村、社区、乡、县等行政区域为代表展开“文化下乡”活动,“高雅艺术走进社区”“雅艺术走进校园”也逐渐成为常态。为此,要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需要艺术专业院校师生一起努力,到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义务担任艺术宣传者和传播者,让广大群众体会到艺术就在身边,从而更多地体现专业艺术院校师生的社会价值。

(二)声乐艺术教育在群众艺术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声乐艺术教育在群众艺术中主要以合唱的形式展现,和其他音乐艺术相比,声乐艺术的开展没有人数限制,少则一人,多则几十、上百、上千人,都可实现。同时,合唱是群体活动的展现方式之一,有利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艺术文化的传播。声乐本身是一个可以多变的文化艺术,科学的声乐发声对人的身体也是有益无害的,声乐活动不仅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也能促进身心健康,可见其艺术地位之高,在群众艺术活动开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声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群众更需要专业院校师生带来科学的、创新的声乐教育方式和知识,艺术专业院校的师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学以致用、造福民众。

四、声乐艺术教育的展望

(一)“专业”和“大众”互补

艺术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声乐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属于专业人士的,随着我国国力强盛,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提倡让高雅艺术走入群众、进入校园,让专业化的艺术为大众所吸收和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所以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肩负着把艺术的“专业”转化为“大众”,把“高雅”带入“平民”的重任。

(二)师资在岗的再学习

社会在发展,人类的认知在改变,声乐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一直在变革发展。作为走出专业院校课堂的人才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岗位培训和定期的再培训,丰富教学模式,强化自身优点,找准缺点,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和群众的需要。

(三)在学前和中小学教育中加大投入

在我国,无论是声乐艺术教育还是更广泛的艺术教育,在学前时期和中小学时期都并不是受重视的学科,相关单位或管理部门在人力、资金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教师收入也有所区别。要激发声乐艺术教育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的热情,则必须加大投入,稳定声乐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最广泛、最基础的地位,才能以声乐艺术教育为立足点,大力形成艺术教育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篇5: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论文

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论文

一、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喜好来安排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完备的教材,致使教授过程中众多艺术门类之间不能够系统的连贯起来,缺乏相应的教学体系。这一切导致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与国外的一些高校相比,差距很大。国外的一些非艺术院校,同样作为本科学生的培养阶段,他们会把提升人文艺术素养的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推荐给学生,每位学生必须在低年级阶段就修完6至8门、总计30个学分左右的艺术类相关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内容安排不仅仅局限于对艺术的欣赏阶段,有些还安排学生真正参与到艺术活动的创造阶段,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近些年,虽然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之前有了一些改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缺乏特色,多半仍是枯燥的说教;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课外艺术活动,还有些老师上课时仅仅放一些影视资料,只有学生单方面的欣赏,而缺乏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引导环节——老师要贯穿于课堂当中的“析”和“鉴”,学生无法更深入的理解所看到的艺术形式,而仅仅是较低层次的认知。长此以往,虽然高校一直在倡导并坚持着艺术教育,但最终却面临着并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这样一个问题。据调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多数高校普遍达不到配备艺术教师规定的比例(编制数占学生总人数0.15%-0.20%)。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校的艺术教师通常是兼职团委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由于业务素质不强,课堂上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表述不够准确,用词空洞,不能用艺术专业术语来表述其内容,学生听起来晦涩难懂,教学效果较差。师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场所的短缺,导致拓展办学空间出现不少的障碍。

二、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正确把握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艺术教育所体现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艺术教育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早在春秋时期,我们国家的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各种艺术形式均能起到感化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过去高校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可能会引起内心的反感情绪。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要带领欣赏者从视觉上、心理上进入到一个美的领域,使人在欣赏过程中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启迪,从而使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高校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完善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历朝历代的艺术家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反映人世间的真善美,以此来激发人的情感,建立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启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发展的希望。国家的教育部门就更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使当代的大学生接受能丰富情感、培养心智的艺术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感知艺术真善美的特性。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艺术教育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掌管着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右脑则肩负着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对于其它教育方式而言,艺术教育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均衡发展和各种思维能力的和谐平衡发展,对于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功能。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欣赏美、享受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三、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改善措施

艺术教育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各高校情况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目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高校艺术教育应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有序、有度的管理、完善、调控和实施,让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体制中,占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首先,将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的核心基础课,使之与语文、高数、英语等主干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另外,可以改善艺术相关课程的考核方法,如由之前的随堂笔试改为通过课外的艺术参与或艺术创作来评判其优劣,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第三,使艺术课程体系化,不仅使音乐、美术进入课堂,还要将舞蹈、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引人课堂,分别开设若干课程供学生选择。第四,要尽量在低年级阶段就把艺术欣赏课程贯穿进去,比如舞蹈、戏曲、书法、当代影视、民族民间艺术、美学思想等,这些课程可能和理工类学生的专业相去甚远,但一旦接受到这种美的熏陶,学生就可以开阔眼界,触碰心灵,提升文化的积淀,激发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课堂外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艺术兴趣、投入艺术情感,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途经。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经常举办一些高层次的艺术讲座,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客座教授来进行讲学。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举办一些丰富多样的艺术沙龙,比如一些画展、曲艺汇演、影视赏析、名著名作欣赏等高雅的艺术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组织建立各类艺术社团,积极展开各种艺术活动,各高校尤其应该挖掘各地区、各省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窗花、泥塑、编织、戏曲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为这些艺术植根于民间、来源于民间,所以学生更易于接受,致使这些艺术后继有人,能够传承延绵发展下去。另外,还要主动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广播、电视等载体拓展艺术教育的平台,比如,在网络上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学生可以免费登录查阅相关的影视欣赏、动态画展、名作导读、艺术史论等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接触艺术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决定着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高校应设立专门公共艺术课程教研室,而专职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除了要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还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熟知各个艺术流派,掌握各种艺术风格;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精炼的艺术语言,通过生动的绘声绘色的讲授,使学生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发现美、感受美。另外,学校要采取多种渠道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方式的专职教师培训、进修等活动,立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提升高校整体的艺术教育质量。高校应加大艺术教育相关经费、师资的投入力度,为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优良的保障。学校还应在条件所及的情况下尽量美化校园生态环境,整体规划校园建筑,如建立艺术广场、音乐吧,多修建一些园林雕塑等,使学生能在一个优美的、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当中学习,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最高理想就是,通过教化与伦理道德,使人们的心灵得以纯净,情操得以陶冶,德行得以良善,从而得人心,聚民力,以求天下大治大同大善的境界。因此,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完整、和谐的发展,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离不开人文艺术教育,因为这两者之间是和谐相生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而已。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提升审美、提高修养,激发创造力等重要作用,所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必将在加速高校教学模式、教育理念转变和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6: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篇7: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持反对意见者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对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必然会产生一些流弊,这是人的原因,并不代表主流文化,且不可因人故而废其法。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者之间名词、名相虽有异,但理无二致。南怀谨先生把儒家比喻成开粮店的,把道家比喻成开药店的,把佛家比喻成开百货店的。“儒”字即人需要“仁”,就像人需要粮食一样重要;得了病不能不吃药,此病是不懂得爱物的“心病”,物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广一点如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物”与我们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百货店自然无所不包。三家的典集称为“经典”,这些典集并非是某个人的学术观点,所述都是古圣先贤之法,都是真性的流露。真性也叫真心,心、佛、众生不二,否定了经典也就等于否定了我们自己本身。

以传统文化注入艺术教育,并作为其精神内核,“真、善、美、慧”四字足以概括。“真”是真实之理,是人生宇宙的真象;“善”是完善,我们内心深处本来具足无限完美的智慧、德能与才艺(美、慧自然在其中)。“真、善、美、慧”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凭借经典的引导开发出来。

五、传统文化中的修学方式给予艺术教育的启示

从前有成就的读书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博学多闻;另一类是一门专精,众多的“典集”只学一部,一部经通达,部部经都通达。全部心思用于一门,久而久之心就定了,由定能萌生智慧,这种智慧深藏于心灵的深处,不是从外学来的,所以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内学,经典又可称为内典。经典就是心灵深处智慧的外现,形于外的经典又可启发内在本有的智慧。这种本有的智慧也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善是完善,是本有而非从外学来的。这种优良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给我们的艺术教育一种新的启迪。它不但能使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开发、增长智慧,的确是事半功倍。这种教学尤其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效果会更佳。人在少儿期,心灵是较为纯净的,接受外来事物快速。十二三岁以前是“黄金季节”,一旦错过甚为可惜。近现代以来,我们不知有多少代人在重演这样的悲剧 ,然而幸运者也不乏其人,如老舍、矛盾、鲁迅、朱自清等一代有成就的文人,他们的白话文文章写得好,都是从小读古文读出来的。清代的金农,五十岁才开始学画,能名留史册,全凭其深厚的国学基础;潘天寿在黄宾虹先生简介中提到:“先生幼年颖异,笃学好问,曾延宿儒馆于家,弱冠游学金陵扬州,得广交时贤文艺之士。能琴剑,擅诗古文辞治印,兼攻经史与图释老氏及金石文字之学,均深有造诣。”由此可见,黄宾虹先生的艺术成就无不得益于国学渊源。从小受过传统教育的有成就的人不在少数,而从小读白话文长大的敢称大家的又有几人?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不同的时代与人,如果今天的艺术教育能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获取更多的借鉴,对于促进艺术教育的进步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论语》,朱熹注,(济南)齐鲁书社,19XX年版

[2]《论语》,徐志刚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3]蒋金德等主编:《马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南怀谨着:《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5]《四书五经》,管曙光等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XX年版

[6]南怀谨着:《原本大学微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XX年版

[7]南怀谨着:《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8]《十三经》,吴哲楣主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XX年版

[9]《黄宾虹谈艺录》,南羽编着:(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XX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