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锦集16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锦集16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本文共16篇,希望您能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篇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1.1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而,专业课教学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在功能和本质上都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二者应该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1.2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单靠“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几门创新性选修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亟待构建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专业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主体,不能随意删减专业课课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另起炉灶。然而,当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教学的兴趣,并给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专业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契机。另外,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创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支撑,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它们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我们无法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算真正融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篇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2.1理念滞后,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只能进行一些边缘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尚未理解和认同改革的意义,理念滞后,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据调查,当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仍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创办企业。还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只能算作一种“业余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否则会打乱原有专业教育体系,不利于人才培养。这些片面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广泛存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阻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2.2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

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最近的调查,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客中心、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41.1%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心,93.8%的高校超过25万学生参与到了各级别的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然而,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科学安排各项任务,将新设置的机构或活动依照惯例分别交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或团委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而这些职能部门归口不同,缺乏统一领导,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致使各项活动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主要担负学生培养任务的各二级学院几乎无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责权利相一致的基本管理原则,无法调动各二级学院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结构惰性等原因,许多数高校很少出台新的'制度或修订原有的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原来的一套,“旧瓶装新酒”,不仅创新创业教育搞不好,原来的专业教育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难以持续有效运行。

2.3师资薄弱

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教师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来,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一定的创业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这类师资严重缺乏,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只在本专业、本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创业经历,缺乏行业体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再加上理念滞后,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

2.4适用教材匮乏

我国传统专业课教材编排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导向的,一般按知识模块来划分章节,集中了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有些教材也涉及少量应用性内容,但不是重点,主要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当前高校的专业课教材大都是这样编写的,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能力导向的,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使用传统教材,教师不得不靠自己来挖掘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案例和设计作业,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很多教师是难以达到的。

2.5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被动接受,因循守旧,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当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背景下,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显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当前的专业课考核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偏高,一般不低于70%,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考核。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督促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其次,平时考核一般只包含出勤和作业,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第三,期末考试考核形式单一,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3.1加强沟通,增进共识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改变高等教育界广泛存在的单一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位一体、相互促进的新理念。为此,党和政府要充分发动高等教育界有识之士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减少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的支持和检验,因而,要让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先试,培养和树立成功的典型,近两年持续开展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就是一种好的形式。为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认可度,要广泛开展讨论,深入听取基层的呼声和意见。另外,教育部门可以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代表到美欧发达国家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国外著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烈氛围。

3.2科学规划,完善体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完善体制,才能有效推进。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因而,其实施主体是各个院系及教研室,应将责任和权力下放给他们,教务处要做的是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团委、学生处和就业办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各院系教学需要做好服务工作。这样才能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发挥优势,形成合力,顺利运转。其次,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在制度引领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外引内激,不断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首先,采取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积极聘请一些各行各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等担任教学任务;其次,当前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相关体验和经验,应加强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加大对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教师创业的支持力度,多为教师提供去企业调研、带队实习的机会,使教师真正认识创业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第三,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达到相关评价标准的老师提供额外的课时补助或发放奖金,并授予相应荣誉,激发广大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4组织编写适用教材

适用教材的匮乏加大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难度,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因而,必须尽快组织编写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教材。新教材要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有较大的突破,突出知识前沿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政府或高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教材编写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美欧等发达国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有很多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教材,可以从中引进一批优秀教材,以解燃眉之急。

3.5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多样化,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减少使用那些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加大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专业课程内设置实践、实习环节,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考核方式往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要从原来的知识考核为主转到以能力考核为主,从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转到重视形成性评价,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比较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为此,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使其由原来的占总成绩30%提高到50%或以上,并使考核内容多样化,包括:①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课内外创新活动及其它实践活动参与及完成情况;④课程论文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12).

2李涛,张立红,陈吉明.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3冯人綦,熊旭.近八成高校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EB/OL〕.edu.people.com.cn/n1//0625/c1006-29361013.html,2017-06-25.

4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5).

篇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新思路。然而,正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指出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为了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融入专业课教学,才能真正称得上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尽快发现和清除二者融合的障碍,找寻可行路径。

篇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二者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存在诸多障碍:①理念滞后,重视不够;②组织结构混乱,制度建设滞后;③师资薄弱;④适用教材匮乏;⑤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等。为促进二者的融合,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沟通,增进共识;②科学规划,完善体制;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④组织编写适用教材;⑤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篇6:浅析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浅析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层次的、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因而促使高等院校的扩招。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加之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点,提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聘请社会创业的成功者和企业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导师,组织创业生涯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来增强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而在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同时,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也不能动摇。目前中国发展亟需创新性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开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至为重要。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还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本着培养具有独立工作及冒险精神的技术、社交和管理人才的目标,广大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环境认知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讨。为了增强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教育部将创业基础课程纳入本科的必需教材,从而使创新教育以及教育方式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至今已有30 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而中国也在8月1日正式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以创新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形势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自从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大学就担负了以知识报效祖国的使命。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是第一要务。大学生培养以公共课程为基础,通过专业领域的系统学习来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的目的是给祖国的建设需要提供专门型的技术人才。自恢复高考以来,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中国高等院校,为中国各个行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极大地支撑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的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强调培养单一专业素质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与日俱增,单独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院校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两种教育方式融合的价值分析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在功能和本质上基本相同。这种密切联系的关系正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合力的基石。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是和专业教育互补的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模式。片面割裂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将会导致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如果将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比作一艘舰船,专业教育就是舰船的壳体,创业教育就是这艘船的引擎和舵手。没有强有力的壳体,即使方向再正确,也不能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没有动力和方向舰船,即使壳体再坚硬,也终究是原地打转、停滞不前。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始终应该秉承立足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的原则,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保持这种理念。因此,专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基础,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深化。由于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而出现个性化,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充分地结合。唯有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指标,切实在专业教育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改变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仿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在计划经济中,国家根据各个行业的需求开设专业、培养人才,在这种纯粹的专业教育模式下,我国高等院校为祖国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但是时代在改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伴随全球化的不断冲击,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中国高等院校原来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引入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它给中国沿用近半个世纪的专业教育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引入,使原本有些“陈旧”和“老套”的专业教育方式具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和前瞻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探索,这种探索的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改变中国人才教育培养的格局,在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因而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中国面对国际局势、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对于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益探索。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是时代的要求

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突出了创业对于就业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实现优化社会人才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和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推出的全新教育理念。但是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应对就业危机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人才培养观。就大环境而言,中国正在逐步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过渡,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敢为人先、具有首创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21 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的主题,一个有创新的民族才可以在世界信息化的浪潮中拥有话语权。中国正在开启一个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时代,作为知识分子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敢于担当,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以培养就业型人才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

三、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 一) 转换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理念的改变是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要想实现专业教育与高校创业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融为一体。

要想达到协调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改变当前高等院校教育中单一教育理念的现状。和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的教育理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自我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从心理品质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给大学生以启迪。针对由于社会和人的分工细化所产生的专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在满足了人或社会对于工具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之外,赋予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内涵。

其次,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且这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不断融合的。一直以来,人们把高校的创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新内容,但是从创新教育的本质来看,创业教育更像是对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教育的兴趣,并给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具时代要求的一次改革。

(二)实现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

我国高校已经将创新创造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是高等院校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全新尝试。高等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通过增加学分、采用考试和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创业教育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一样重要。同时针对创业教育课程初期较为薄弱的现象,高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育目标,并积极尝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各种实践活动。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重视高等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由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渡到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实践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涉及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既能够增加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优化配置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积极思考,在专业知识中加入创新方法的内容,将创业创新的精神体现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高等院校来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为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团队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者,他们是创新创业理论最直接的传达者。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这与创新创业教育处在发展初期有关。高等院校应该注重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们的技术水平。此外高等院校应该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社会声音,并且应该注重利用社会力量来增加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内容。

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教育是实践,不存在绝对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分,他们都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迎合时代需求的一次探索,它必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7: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论文

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密不可分,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二者应该也可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应是高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国际贸易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国际贸易;高职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及融合的意义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联系

1.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必须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从事外贸业务,必须了解和熟悉进出口流程,掌握进出口各环节,如价格核算、出口报关、退税、商检等,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导致企业损失。外贸行业的创业,在产品选择、产品生产上应与国家政策、国际市场紧密相关,这些都需要以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作为依托。因此,只有接受了扎实的专业教育,才能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没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以荒废专业知识学习为代价的创业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其教学效果必然会被削弱。

2.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融入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能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进步和变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所了解的知识领域的前沿问题,关注该领域是如何进行创新的,从而使创新本身成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运用实训软件进行模拟公司的运营,在其中扮演角色,如模拟业务人员、公司决策人、相关机构等,进行模拟训练;有些实训课程通过鼓励学生在外贸电商平台,如“速卖通”“敦煌”“Ebay”等,进行注册登记,实战演练,实现真正的创业。在创业实践中随着业务的开展,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于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能有效解决以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可见,创业教育可以促进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跨境电商人才。而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和国内电商的“功力”,这些能力在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难以获得,必须通过创业实践课程的训练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让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课程,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使学生真正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首创和企业家精神,就业时就不会完全依赖于现有的企业。如果在求职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学生就会选择自主创业,从而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路径,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能够自主地进行综合分析,完整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而这些正是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向。因此,如何将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的专业教育,是深化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创业素质培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为导向,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和创业成功人士合作开发课程,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兴趣。教师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其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校一年级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商务、大学生创业基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并夯实其专业基础;二年级开设外贸电商、网络营销、网上外贸实务、外贸项目、电子商务法、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商务礼仪、PHOTOSHOP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三年级与敦煌网公司合作开展培训,用敦煌网平台创业,边学边用,边做边学。学生个人或团队选定产品,寻找供应商,落实货源,注册平台账号,完成拍摄产品、翻译信息、上传产品图片、设置运费模板、产品定价、客户开发与产品站内外推广、议价磋商、下单配货、物流发货、买家收货、卖家收款、纠纷处理等全套在线外贸交易流程,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

(二)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国外,担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具有创业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兼有外贸和创业经验的教师较为缺乏。严格地说,高职院校要做到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授课教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拥有多年外贸与创业的实际经验。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拥有外贸实际经验的高职教师相当缺乏,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是研究生一毕业就到高校任教,没有任何外贸工作的经验。再者,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较低,这给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局限。基于这些现状,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校外的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的成功的创业者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创业论坛、指导学生实践等,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挑选一批具有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向学生灌输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与精神,并引导其开展具体实践。事实上,教师能否在专业授课过程中真正融入创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政策和条件的影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创设认可、促进、奖励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机制,促进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融合,如调整规划,使学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任务相结合;提供机会,帮助教师主动参与创业知识的培训;给予资助,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创业流程及运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实践指导;改革评估,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教师下企业实习激励措施,要求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必须下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兼职。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主动实施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软硬环境,多渠道、多方位地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和社团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学校应积极报道在技能大赛、社团建设等实训活动中获得奖励的优秀学生,以鼓励全体学生树立主动创业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开展创业教育论坛,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特别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为在校学生举办讲座,讲述个人的创业经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学生的创业热情,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融合渗透。

(四)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以确保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参加顶岗实践的时间、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与企业合作、学生参与的横向课题的数量等等,这些都应与教师的评聘、报酬等直接联系起来,采取鼓励政策和良性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均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为主,高校各类奖学金也基本以此为依据,对于创业学生并无特殊的优惠政策。随着创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改革,以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如:设立“创业奖”;增加“创新”学分,即通过一定的考核学生的创业实践每个学期可替代2-4门的课程学分;可以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如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对于创业优秀、对身边同学起一定创业带动作用的学生,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推荐,等等。

(五)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企业在创业教育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在资金、企业师资、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联合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导企业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实践平台和实战场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基地,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提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利于促使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方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

三、小结

综上,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立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以优势专业为试点,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从课程体系、创业文化氛围、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将两者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即在外贸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学生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路径,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胜,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10):3-4.

[2]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2):70-72.

[3]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介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46-47.

[4]陈亮,土燕萍,邹建华.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介共生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76-78.

篇8: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法专业课程融合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法专业课程融合论文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国家教育部门便依照国内的社会以及经济情况,在高校之中逐步的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历经了近30年的实践以后,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加的重视。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之前的精英教育逐渐的转变成了大众化的教育,导致非常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市场之中,同时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出现严重的下降。而为了可以更好的应对目前市场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不仅增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同时也开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培养学生具备对知识以及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学生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所以,不仅应当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还要把创新创业课程和其他各学科的课程相互融合,确保学生从思想上树立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薄弱

即使高校大力的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不过很多的学生依然保持着较为保守的思想观念,他们普遍认为上学的主要目是能够获得一份较为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而且,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依然侧重于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个环节,仅仅就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以及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教育与培训,却未能从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方面入手。个别的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开个网店或者经营微商等层面,未能真正的涉及到实质性的创业领域之中。

2.不具备创新创业的配套设施以及氛围

很多的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过程中,主要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并未构建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创新创业条件,导致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行为不能加以引导,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而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还是采用的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不足。

3.缺乏法律法规意识

现阶段,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法规依然不够完善,同时大部分学生自己未能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创业时,未能重视经济法之中的相关法规,在不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将会导致其创业过程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经济法专业课程的融合

1.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更加的突出企业法以及合同法

在市场之中,对各种经济关系加以调节的法律便是经济法。同时经济法也是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会计审计等多个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经济法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其中包含了合伙企业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以及票据法等等多种法律法规,包含的内容极为的广泛。所以,在开始对企业法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带着创新创业的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完课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组,不同的团队依照所学习的法律知识作为指导,构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接下来,教师便会讲解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前期所建立的企业之中互相的签订合同。不同的企业之间还会出现一定的经济纠纷、劳资纠纷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一些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查询资料、求助老师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而当课程涉及到哪一环节时,便针对这一环节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纠纷,处理各种问题。

2.案例化教学贯穿整个过程

通过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由于经济法课程之中包含有非常多的法律法规,所以任何的章节均能找到非常典型的法律问题。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的法律问题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建立一种理性的法律思维方式。

3.创业团队化教学

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应当全面的考虑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所拥有的.精力大小,并且还要和开展创业活动的具体需求更加的契合。进行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初始阶段,便依照自愿的方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创业团队,今后的学习均是围绕着不同的团队进行。每一个团队要求均成立自己的企业,不同的人在所建立的企业之中担任各自的角色。例如,在进行企业的章程拟定过程中,依据建立企业的正规法律程序,团队需要准备所需的工商注册资料。在依照不同创业团队所提供的相关资料,教师加以审核,若是发现问题,向学生提出异议,让学生进行修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以及不同的企业之间无法避免的要出现各种的争端,要让学生能够采用法律的方式来处理纠纷。

三、结语

综上,通过创业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的了解不同专业的需求以及市场的需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让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全面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梦想,强化了自身的创业能力。

篇9: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四、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需要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创新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创新需要语文课堂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换句话说,创新需要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篇10: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研究论文

一、学习生字上

高年级学生的生字越来越少,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字意,分析字形,然后让学生为大家讲解,鼓励讲得好的学生,激发每个学生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看到学生准备得那么充分,讲得那么优秀,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二、分析课文时

我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因为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要尽量尊重学生,不要急于否决他们,即使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心,再继续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学会分析课文,找出重点段,体会作者简单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想象及创造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并且,在这学期我新推出了课本剧教学,因为六年级语文学习内容有许多是名著的节选,需要详细揣摩各个人物的心理及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特点,我把它们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如《将相和》一文,它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我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一个故事,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仔细研究各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了一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和看别人表演,很容易说出其特点,并且表示要向他们学习那种齐心协力保卫国家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中,把自己班级建设得更美好。

三、在作文上

每次作文我都充分准备好一定的素材,因为有了好的素材才能让学生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肺腑。如有关环保的第五次作文,我先编了一个小品,有人随地扔垃圾,然后清洁工来扫,最后两名小学生出来制止这种现象,并且告诉他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学生看了之后各抒己见,看到扔东西非常气愤,并且联想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看到小学生教育他们,觉得很对,自己也该保护环境,向两名小学生学习,共同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这种小品的演绎,使作文得到升华。

篇11: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3).

[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6(17).

[3]廖若宇.探究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4).

篇12: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

摘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型医学人才不仅需掌握完备的医学知识架构,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及积极乐观的品格。传统医学生的培养方式已经明显无法跟上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脚步。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面临诸多挑战,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两者的融合,既是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也可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能还原医学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卓越医生;医学生;医学高等教育;高等医学院校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卫计委于提出的关于如何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指导性文件,该计划已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1]。医学高等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卓越医学生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对两者各自内涵的极大丰富,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一、两者融合的现实意义

1.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我们正处在一个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者也就自然拥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起步早、发展快、经验足,其培养出的创新性“人才红利”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我国高校的光荣历史使命。医学院校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过程也是传承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过程,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医学院校具备天然的学科优势。医学人才属社会高级人才,以医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活力,他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更应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机遇,勇做推进社会进步的弄潮儿,在实现个人梦想和梦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

2.是还原医学教育本原的需要。

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与专业知识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被教育者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侧重创新意识的发掘和责任感培育,强调开发人的能动性。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熏陶,一直存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或者忽视或者短视的弊病,而这一弊病在医学院校尤为明显,和拓展自身素质相比,医学生们更热衷于用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对科目繁多的考试。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在学历水平,而是更侧重对人才本身所具备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迁移能力”的审视,这些能力仅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肯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被有效激发,大学生追求新知识成为自发行为,能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意味着人类对生命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医学创新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医学进步离不开“人”,离不开医学人才,更离不开创新型医学人才[3]。医学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尊重科学,敬畏生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生信仰与职业追求,真正还原医学教育的本来面目。

3.是实现医学生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

如果说医学院校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卓越医学生的标准应被定义为:拥有高尚的品德、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架构、对生命科学的执着和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如果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表达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需求,那么对生命的高度负责和将“塑人类健康之完美”为己任正是承载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永恒不变的信念。古往今来,人类对生命的探索从未也不会停止。抛开人类对生命长度关注的本能,仅从生命的起源来看,每一条螺旋体都凝结着物竞天择的自然魅力。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面对遭受病魔摧残的患者,医生不可能袖手旁观。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要尽早为将来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做好充足准备。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素质的激发,有利于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幸福追求方式。尽管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基层医疗资源依然短缺、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卫生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建功立业,这些胸怀梦想的具体实践都是医学生抒写爱国情怀、彰显医学使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体现。

二、两者融合道路上的存在问题

1.学校“知”与“行”的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尽管国家层面已通过各种方式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来,不少医学院校在落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效率上往往是“只闻雷声,未见下雨”。许多学校领导甚至简单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创业教育针对的只是少数有创业情怀和抱负的学生”等,这些片面的管理思想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画饼充饥的层面上,很难起到积极的影响力。另外,许多医学院校管理者更愿意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申请科研课题上面,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人力、精力、财力、物力投入大、内容虚,短期又收效不明显,索性不愿意将其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规划,结果不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即使有个别高校愿意投入,也只是邀请老师举办几场讲座,安排团委、学工部门开展“创业大赛”和“论文评比”等临时性、应付性安排,很少采取规范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根本不可能覆盖到全体学生,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永远被禁锢在大脑中[4]。

2.医学生自身认知存在偏差。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尤为突出的是,社会整体对待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还相对滞后,功利色彩浓厚,更看重的是盈利与否的结果,却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对人的潜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品格修养的开发作用。在这样一个思想的驱使下,一些被动参加培训或者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学生将锻炼的机会当成了压力和包袱,参加活动被动不说,在遭遇挫折时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难走出失败的阴影。还有一些医学生会认为即使创业也是毕业之后才该考虑的事情,当前努力学习不挂科,顺利毕业或深造,将来找个效益好、待遇高的工作单位才是他们更为现实的目标。事实上,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备一些其他专业学生无法具备的优势。医学生智力基础好,头脑灵活,爱好广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后天培养成才的几率更大。医学生归属感较强,临床医学是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医生职业在社会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职业优越感强,课程理论性强,这就让医学生内心更加稳定。

3.与专业课教育之间存在掣肘。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可循。医学学科理论相对固化,科目多、课程长、重记忆,整体偏“静”。而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动”,强调学生掌握沟通交际、时间的管理、精力的分配、信息的整合等本领。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静一动之间的矛盾,就很难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卓越医生教育的完美融合。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导致创新创业理念在融入医学专业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加上自身缺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导致两者互为掣肘,矛盾凸显。通常情况下,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只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而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就业技能的培训,缺少对创业的关注。医学自身课程繁重,如果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再加上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势必会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在实习期则更难开展。而安排随意和简单的创新创业课程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让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窘境。

4.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教育的成败关键看老师。目前,医学院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不是个例,思政辅导员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充当了教学的主力军,这些教师绝大多数经验有限,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感性认识阶段,如果遇到教师临时有工作上的业务,停课调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教学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甚至成立了相关教研室,开设了专门课程,但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多还停留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技能的宣讲方面。由于缺少经过科学设计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加上缺乏专业权威的教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缺乏吸引力,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流失严重。创新创业教育先天性的羸弱难以催生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这些困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院校里的发展举步维艰[5]。

三、两者融合的必由之路

1.明确定位,理顺体制机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教务、团委、学工、科教、财务、后勤等多个部门,不可能是哪个单一部门就能完全胜任的,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破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医学人才作为医学院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也应该明确各自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职责,实行责任制,下决心着力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特别是实习点、教学医院),形成分工协作、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培养卓越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需要依据自身条件,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用之可靠”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性政策,站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高度真正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尽管医学院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色出彩尚需解决诸多难题,但只要立足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针对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找准切入点,理清难点和重点,着力打造医学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就一定能在医学院校“开花结果”。

2.增强认同感,破除思维定式。

让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开花结果”,真正起到助力卓越医学生培养的作用,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破除了思想的藩篱才能迎来行动的解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深刻影响着医学院校在治校方略和育人理念上的变革,不仅因为医学教育决定着医学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学院校不仅是培养未来职业医生的场所,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器”。随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机遇和挑战中层出不穷,如果继续因循守旧,不但无法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可能会贻误高校和医学生自身发展的良机。医学生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接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要从狭隘的个人主义中解放出来。学医最忌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和知识的僵化记忆,精神懈怠,势必思想懈怠,思想懈怠,行动就会懈怠。医学生要努力克服自身惰性,倡导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理念,创新创业不是标新立异,要学会举一反三,锤炼出常境中不平庸、顺境中不自满、逆境中不屈服的意志品质。对医学院校管理者而言,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避免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式化,更不能弄虚作假,使之成为形象工程。要用包容的眼光和最大的热情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保护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制定出弹性学制的配套方案,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方面给予表现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适当倾斜。社会层面则是用人单位、高校在招聘招生方面增加对创新创业类人才的考量,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并切实监督政策落实。

3.内外联动,建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医学院校中有关创新和创业的课程还是凤毛麟角,除药品营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事法学等文科型专业开展了部分相关课程外,大多数专业涉及创新创业类课程还停留在选修课或者通识课上,这显然远未满足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摆脱对就业指导课的依赖,加强专业课、实验课、通识课、人文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融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快应用型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6]。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院校要依托共青团组织积极打造以创新创业为内涵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锤炼本领,磨练心智,医学生要特别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的学习,尽早接触临床不仅可以巩固专业所学,更能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医学的魅力,真切体悟到医生职业的重大责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关乎卓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医学院校要积极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严格实习生出科考核和管理制度,与医院互联共谋建设出高水平的临床实习基地(教学医院)。要增强和完善与政府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与企业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科研创新项目,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实现学科间的互补,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7]。

4.依托“多元化”,弥补专业师资短板。

破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关键在于,要站在全面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制定出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并辅之以一系列配套制度。比如,创新创业导师培养计划、创新创业教师考评与晋升制度、创新创业教师福利待遇提升计划等。医学院校应配备以专职教师为主、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基石,这就要求专职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功底,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还要划拨专门的经费用于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创新创业类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通过对创新创业过程的观察、学习、体会来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高创新创业的执教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职业经理人、知名学者甚至政府官员等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创新氛围的营造,一个开放、包容、治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医学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力保障。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根植在每位医学生的心中,最终使师生都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8]。

参考文献:

[1]张婕琼.“卓越医生”视域下的医学生服务性学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12):825-827.

[2]刘延东.吹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角———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3]杨一令.创业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8):45-48.

[4]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5]翁锋.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6):36-39.

[6]张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5-06-02(09).

[7]郑少燕.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10-721.

[8]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10):34-36.

篇13: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领域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从创新创业类教育改革举措执行效果、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做了科学预测。旨在探寻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为进一步的研究探明道路,助推高校探索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开发的新型教学体系,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实践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不断推动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从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体成果逐年凸显同时,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平,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教学理念陈旧、师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实践平台建设和实践指导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各界学者立足高校视野,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究。纵观目前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别:其一,从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角度,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提供建议与技术支持。例如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方法、在线开放课程模式、PBL教学法及电子商务网上创业教学法的研究应用等。其二,以具体学科为依托,将专业学科教学和创业教育改革相融合。例如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服装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高职类学校将创业教学与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三,以实践性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当下互联网优势,以创业实训、众创空间等形式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实践教育,力图破除该类课程“教”“学”脱离的传统桎梏。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通过校外导师选聘、多元实践平台建设等举措,积极进行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合肥学院结合学生的年级因素,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并结合会员等级管理办法,实现“应用型专业的爱好者学生群体―俱乐部核心成员―大学生创客空间团队”的逐级沉淀;某些高职类学校和民办类高校通过组建项目工作室,引入创业项目,进行基于具体实践项目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其四,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为切入点立足全局视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模式探索和路径探析。该类研究又具体分为两类:一方面,紧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该类研究主要着眼点为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桥梁,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立足高校全局视野,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构建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体系,进行特色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探索和路径探析。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结合院校特色,创立出“一杯一节一赛一班一实践”的创业实践改革模式,通过建立创业教育联运机制、探索创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三级”互动创业计划竞赛等举措,充分扩展教育受众面,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并在各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现有研究局限

从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现阶段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还停留于定性研究的阶段。这导致了现阶段研究的两大局限:其一,未形成实证分析的工作方法。这直接导致高校各项教学相关政策的'执行缺乏前期的实证调研和科学预估,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早做出调整,这样往往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激发。其二,未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思路。这使得现有的研究出现了极端化格局,要么局限于大的政策层面的探索,要么集中于某一项细分领域内的完善,缺乏系统化架构。并且对于教学相关举措成效性也未进行科学论证,不利于高校整合有限资源,完善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三、研究趋势分析

从教育部将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以来,国家也紧跟变化趋势,积极寻找新的形式,支持高校进一步探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以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从创新创业类教育改革举措执行效果的角度,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向改革执行效果的实证分析方向发展。例如,近年来推行的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效尤为显著,尤其是“创青春”“挑战杯”和“互联网+”三大创新创业赛事,因学生的参与度高、创业实践性强等特点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激发源。一些国内高校,已在尝试依托其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形式。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创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互动创业计划竞赛培训机制,定制特色培训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因此,深入研究各项举措的实效性,可以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思路。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形式角度,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的延伸形式及其对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驱动作用的实效评估。例如,将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大赛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效延伸。但是,如何正确发挥这些新形式课堂的作用,避免学生矫枉过正,也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和各界学者关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角度,该领域的研究势必会扩及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内部的运行模式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当中,系统化思维和定量研究工具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如何借鉴更为先进的定量分析工具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内部的运行模式及作用机制,以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效,必将成为国内学者高度关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饶静.《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获奖作品为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0(2):76-78.

[2]孟晓媛,刘继东.运用PBL教学法创新就业创业指导研究[J].科教文汇,2017,(3下):33-34.

[3]陈d,黄瑞.融入创业教育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101-103.

[4]彭虹.创新创业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19(4):1-4.

[5]王侃,刘志超.创业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以华南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4,37(1):92-94.

[6]陈圣兵,王晓峰,吕刚.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以合肥学院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4(3):118-121.

篇14: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一、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

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主要体现在信念基础、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一)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念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信念本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德育教育的创新本质在于用新理念、新标准、新原则去遴选和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不能与职业教育相分裂,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互融式的关系,德育教育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并督促学生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加强创业意识,为创业活动提供稳定的思想动力。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都集中在某一门或几门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上,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低层次的创新课程,缺少整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模式,缺少创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创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因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构建了“一个核心、二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五位一体”的校本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前沿、创业基础、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逐步开设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包括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教育类、实践实训类课程群,形成全覆盖、分层次、递进式、连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品质。

(三)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完备的人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现今对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把德育教育加入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中。

二、架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管理体系

(一)将德育教育理念根植于创业教育工作中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服务学生;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德育教育的理念所在,将该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优势和良好的品质。通过把德育教育根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融合专业学科培养和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有效弥补创业教育课程中德育内容缺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嵌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这与德育教育所一贯追求的教学效果相契合。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式、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获取观测数据,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及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纠偏、调控,使之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因此,只有实现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式发展,从理念到课程,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进而形成教学一体化,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增强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错位发展的竞争实力,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6(9):73-75.

[2]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5):104-105.

[3]杜斌.创业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和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19-121.

[4]边春生.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

[5]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篇15: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论文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从世界各国的大学改革实践看,很多大学将变革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并培植于师生员工心中,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予以体现。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一是组织变革的视角。伯顿?克拉克通过分析20世纪末英格兰的沃里克大学、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芬兰的纽恩苏大学、瑞典的恰尔莫斯技术大学等的发展总结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要素: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呈现了大学依托组织转型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图景。二是职能变革的视角。埃兹科维茨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创业学术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大学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其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大学一企业一政府”合作互动的三螺旋结构使创业精神成为创业型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和全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创业教育。我国高等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其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将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与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建立必然联系。这是一个误区。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走向未来职场的基础要素。但是,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往往能够通过规模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更多自主创业者的成长。,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解析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突出了“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深远意义,明确了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指向。当前,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必须改善创业教育与环境。建立和完善符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是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同时,以此制度创新为契机,也有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创业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的内涵

1.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

教学型、研究型或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源于大学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所作出的现实回应。教学型大学突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职能:研究型大学强调在教学基础之上开展科学研究,是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为目标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利用它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与传统大学相比,强调企业家精神、注重教学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做法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在正在显露出来的创业型大学的范式当中,一套新的内外部力量正在形成大学的联系机制和支持系统工程.这些正改变着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的目标。”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起点

创业型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主题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全力营造企业家精神文化氛围。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涉及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在创业型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高校领导战略规划、树立创业教育是建设创业型大学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高校领导层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认和新响应,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指向。近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高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广大教师把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中的战略性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将创业教育作为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为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途径。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选择更为开放包容,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培育积极的创业精神,形成全面的创新素质,成长为未来的创业主体。

3.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经验是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吸收和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改变大学将自己禁锢在象牙塔的传统想法。一是在人事政策方面把好入口关,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优化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创业主动性;二是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资源等举措,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本转化,使学校具有类似股份公司的特点和运行模式,从而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和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产业界走进来.促进学校与产业界的全面沟通协作,营造鼓励学术创新与创业发展相结合的文化氛围。 4.政产学合作的制度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运行保障

“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新三螺旋。”政府、大学、产业界都是创新的主体,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制度体系,是创业型大学成功发展的机制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投资是首要的。大学积极投身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致力于服务社会,实现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并逐渐走上特色型发展之路。在充分了解国家、地区、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组织和多种合作方式来培育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各项举措的有效衔接。从创业型大学的内部运作方面来看,“其显著的特征是给予面向国家利益的创业以较高的优先位置。”创业型大学的运行机制创新更强调以“创业精神”为大学使命和制度创新的基点,科学合理设计大学组织结构,建立政府、大学、产业界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平衡。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将新思想的创新转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创新。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策略

1.培育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成员已习惯按照创业文化规范日常行为.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并持续地与政府、产业界开展合作研究,使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创业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学在组织内部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并与学术文化有机结合,包括学校自身与企业联合的创业行动、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师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等。如:高校依托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舆论导向和实践层面维度引导学生激发创业活力;以“立项”方式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一批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创意文化活动进校园、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创业网络。

2.加强创业教育模式。夯实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础

创业教育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是以创业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依托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第一,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开展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其“定性”在应用,“定向”在行业,“定格”在实践,是实用性、行业性、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教育。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将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不同学科的学生可混合学习,相互分享教学成果。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创业意识。与欧美等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㈣因此,重视创业类课程设计,积极培育创业类课程,对于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意义重大。课程体系应涵盖创业理论、创业能力、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创业项目选择等内容的“创业学”、“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创建”等课程。学校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引进业界教育师资,开设创业类课程,如体验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通过组建团队模拟创业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导向明确。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通过专业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科研对接生产、评估对接用人单位等途径,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建设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对教学和教育质量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有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3.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优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循环系统

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需要通过组织的适度变革来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自主创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第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引领和决策作用。第二,依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以及文化创意园、科技园、产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产学研基地,努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实体和开展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第三,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迪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型大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行业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能够给予学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学业辅导。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业绩考核、津贴待遇、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为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五,做好创业课程与企业成功人士、校友代表等外部资源的融合工作,既有助于形成外部师资的长效流动机制,又有助于外部师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更适合学校创业教育的需要。高校从构建创业型大学的长远考虑,使决策者、研究者、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螺旋上升、具有质量反馈机制的创业循环系统。

4.拓展创业教育思路。形成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合力

创业型大学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和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政府部门的协作支持,呈现创业型大学的生机和活力。审视创业型大学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也需要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配合.更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制度合力。

一是立足校内。建立各种中间机构,促进学校与校外部门开展合作共建。例如:设立就业指导处,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社会。加强与政府、行业、社会等的联系与合作,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主动培养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营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发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使董事会、校友会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指导办学、牵线搭桥、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托。

三是面向国际。创业型大学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内地和海外积极推广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从学校在国际方面的品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的多元文化学习机会、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推广,做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组织变革的战略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创新,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高校基于创业教育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并不断优化创业网络和创业循环系统,有助于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的共同发展。

篇16: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论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从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深融合问题,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融入,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引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教育既是创新创业理念宣扬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高校的专业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能力的培育方面起着启蒙的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自身专业技能熟悉掌握,又可以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就业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旅游管理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这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進行系统的设计。在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以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蓝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实施框架,也是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符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适应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其次,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度契合。对于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重合部分,要通过教师的集体配合,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删减,引入新的行业理念,保证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立体化、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企业见习、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根据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入,形成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腿”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理念,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旅游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岗证课训”的“基础层”;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岗证课训”的“核心层”;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岗证课训”的“提升层”;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岗证课训”的“拓展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进来,以期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理念的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独特性,着重强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体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功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课程最新的研究方向及行业发展热点,提高学生对行业的发展认识,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增长眼界夯实基础。旅游行业是一种交叉性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从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具有互补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搭配一些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企业讲座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联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地根据行业发展设置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重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对旅游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实践中加强,注重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社会服务活动、行业社会调研以及专业领域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的实践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提高自身的学校效果,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的职业岗位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课堂的综合实训项目,跨课程的联合教学、考核,使学生可以综合开发企业需要的旅游产品,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同时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落到实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身在校园,意识在社会的教育模式,提升其专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的综合体验。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师资的融合

专业课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兴趣、项目、类型等方面的校内实践项目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以专业、兴趣、实践等开展的校园社团活动,应配备具有专业背景“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团队,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激发学生能力、兴趣和创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旅游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跨专业组建相关团队,基于项目配备相应的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形成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共同开发,使学生可以真实地进入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景中。同时,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积极加强专业师资的外出学习和企业实践,借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师资的力量,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积极引进优秀的企业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形成专业教师、创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以及师资等方面的融合,构建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在专业教育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积极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提高学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