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情境导入语文教学论文(共12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情境导入语文教学论文(共12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境导入语文教学论文,本文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情境导入语文教学论文

篇1:情境导入语文教学论文

情境导入语文教学论文

一、借助现代教具,调动学生兴趣

有效的情境创设,仅仅借助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以及教师的口传身教,很难达到课堂最优化。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于教学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具有现代气息的教学用具出现在教学领域,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具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而且为学生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冲击,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吸引力。因此,进行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现代教具的优势,将文本中的信息制作成授课课件或者利用Flash动画形式形象直观传达文本信息拓展实施范围,激发学生参与情境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的授课效果。

比方说,在讲授《小鹰学飞》的文章时,为了形象地将小鹰跟随鹰妈妈学习翱翔的故事展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选取《动物世界》中雄鹰翱翔的`图片,配以具有草原风情的音乐,将雏鹰一遍遍试飞的flash动画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将内心中永不舍弃、好学谦虚甚至对妈妈的感恩情感在课堂上传达出来,语文课堂笼罩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践行了新课改理念。

二、实施分组探究,挖掘语文内涵

新课改在课堂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有效分组,通过小组互助、分组讨论以及踊跃发言,创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感受文本的信

息。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课蕴含着众多趣味故事、人生真知,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分组探究,不失为一种有效引发语文教学活水的途径。四、结合文本,扮演故事角色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色彩感比较强,能够让其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附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吻合了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引领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境,发挥学生好动、稚真的天性,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水到渠成感受文本内涵。《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感很强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参看文本图画聆听教师朗读,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从而体味狼的狡诈、小羊据理力争的寓意,增强学生们不畏恶势力的正能量,为语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基础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唯有夯实基础,才能为今后学生质的飞跃提供良好的前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道授业的重任,高扬新课改的旗帜,就要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才是导入语文教学活水的有效途径。

篇2:高职语文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几点策略论文

摘要:根据高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高职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 我们认为高职阶段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渗透学习的方法, 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将积累基础知识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 将朗读和交流相结合同, 重视文本的社会背景、人文内涵、现实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突破应试教育的影响、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限制, 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才能相得益彰。而高职语文并非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 高职学生在阅读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确保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篇3:高职语文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几点策略论文

总所周知《礼记之学记》里有这句话的表述:“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刘勰《文心雕龙》所言:“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因而, 善用情境导入法可以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

一、由汉字入题

运用汉字入题开篇, 可以分不同的阶段进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 给学生讲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 借助《说文解字》这本书, 使得学生能完全理解我国的汉字结构和意义, 以及汉字中体现中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意识。然后, 用学生的姓氏作为范例, 引导学生关心自己姓氏的由来, 了解自己的家族变迁, 结合《百家姓》这本书, 使得学生能理解家风传承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意义。再次, 以认识生字为例, 跟学生的好奇心理相结合, 和求职欲望相结合, 比较同一汉字的不同字体, 和学生一起进行审美欣赏。

二、由自我入题

从自我角度入题, 教会学生应用开门见山的方法, 从介绍各自的姓名开始, 姓名由谁起的, 名字的寓意是什么, 它寄予了长辈怎样的期望, 教会学生要关爱本身, 关注自己的独特经历和特定感受。进而引导学生运用辐射式思维的方式, 进一步介绍我的兴趣爱好、业余生活, 我的偶像、老师、同学、家人, 我的家庭、我的学校、家乡等等。交流之前, 建议同学将自己准备介绍的内容写成提示性关键词或提纲, 鼓励学生大方地面对同学, 声音尽量做到明朗清晰, 尊重和善待到讲台交流的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 逐步渗透常见的自我介绍方法, 如释义法、谐音法、联想法、转折法等。

三、由新闻入题

由新闻入题, 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件、热点问题。首先, 可以用讲述新闻事件的方式, 继续练习口语表达中的思维严谨、条理清晰。其次, 可以用分析评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具备自己的看法, 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新闻的评论讲究就事论理、有感而发。对于新闻评论的立意, 力求引导学生做到观点基本正确、基本切合实际, 符合当前法制与政策思想, 既恰如其分, 又合乎情理。例如10月28日10时08分, 重庆市万州区一大巴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 坠入江中。10月29日, 经公安机关走访调查并综合接报警情况, 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 (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 。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 据车内监控视频显示, 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一时间, 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有指责刘某的、有指责公交车司机的, 更有指责乘客的, 而更多的则是来自对公交司机是否存在故意行为的猜疑。课前呈现, 可引导学生关爱生命, 可引导学生学习宽容、忍让、谦恭、谅解、理解……从心理学来讲, 猫踢效应的在于解释一个坏情绪引发的连锁反应,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一个大的悲剧竟然来自于一件很小的情绪发泄。乘客和司机口舌之争的时候, 似乎那个时候他们的情绪都爆到了极点, 而那个时候的情绪的爆点也许来自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四、由疑问入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应当通过对文章的解释, 积极挖掘出文章中所隐藏的相关话题, 务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语训练, 使得他们能交际。运用文本中悬念的设置, 例如我们读过的《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 “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 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应该教导学生猜想德拉数来数去的意图。课文“留白”, 巧设疑问, 深入理解。在很多文本中, 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 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 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教学时, 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 让学生展开想象, 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的促进, 而在思考和交流中, 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项链》一文中, 对项链丢失后的情节发展, 就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 就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试想一下, 如果不按课文中的情节发展, 会有其他的可能性吗?你认为哪种可能更真实?你的合理依据是什么?提出问题后, 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这样, 不但强化了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充分的掌握理解, 还能充分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 使得口语能力大大增强。

总之, 情境的导入可因时、因物、因人、因景而入题, 内容的选取应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巧妙过渡到文本内容。恰当的情境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 会为上好每一节课保驾护航。

篇4: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

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

语文阅读情境创设研究

1.利用导入艺术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因为,良好的导入能够促生出特定的情境,通过情境能多角度地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若有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导入,学生才会有跟着教师往下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用幻灯片、图片等和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一个唯美、适当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教师可用导入语构建一个充满景象感、画面感的情境。“同学们闭上双眼,感受自己站在大雪皑皑的山巅之上,远处一片片苍山翠柏,凛冽的狂风,大雪漫撒,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并为此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世纪伟人如何描绘雪景、抒发情怀和谈论古今。”这样生动、富有画面感的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愉悦感中,渐渐进入课文佳境。再比如,讲授《敬畏自然》时,教师可用三组图片导入:一组展现大自然的美,一组展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另一组则表现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在学生得到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人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这样的导入,是让学生有疑而读,学生对答案好奇,课堂参与也就更积极。

2.运用朗读方式创设情境

朗读,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它是学生体验文本的音韵、感知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情境可以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实现。融入感情的朗读可以完整地再现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主人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通过有声语言的传达,会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朗读还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文本上,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理解并体会文本所写的内容和情感。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是我们课堂上的两种基本的朗读方式。

教师在示范阅读之前,要对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读的风格,力求通过自己的朗读,能够将文章描绘的景色、意境,以及蕴含的情感完全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通过真情感悟独特的阅读情境。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色彩,生活化的气息可以在朗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够融入感情,就能够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五彩缤纷和人们的愉悦之情,同时也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人生趣味,这不但对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有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气质。与此同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3.以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双方是需要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的,如果两者关系无法实现融洽局面,势必会对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利。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文本内容的解读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而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情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些问题,学生表达出不同的理解、看法、或者极个人的感受,教师首先要对其质疑的学习态度加以肯定,至于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和纠正,不能生硬地加以批评、指责,因为轻易的指责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害怕发言,害怕与教师沟通,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想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才会心情舒畅地进行文本阅读,思维活跃地参与互动,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除了课堂上的时间,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写日记、心情记录、小纸条的形式以及深入学生队伍中的行为,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及对他们的关心,使得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如此,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紧跟语文教师的步伐学习,进而在语文上取得优异成绩。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这个道理。

4.借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教学中,运用它可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变为动态,平面的变得立体,枯燥的顿时转化为生动的,它能使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学生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因为它,也就能迎刃而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文中虽然对桃花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语言特点,以及人生阅历较浅等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文本内容。

这时,借助多媒体短片模拟出具体情境,使学生很快理解课文,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学生的学习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必定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意境深远的诗歌朗读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抓意象,通过联想、想象的方法,描绘出诗中的画面,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更好地学习语文阅读。

5.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同时也是他们认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游戏绝对是他们的最爱。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竞赛等游戏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明确学生扮演“范进”“胡屠户”“范进妈”“范进老婆”“报喜人”等角色,要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叙述的情境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舞台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体现,他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在表演中,他们对课文所写的情境产生亲切感,能迅速进入情境,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阅读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和领悟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开展阅读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思考、钻研、探究,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轻松、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阅读教学怪圈,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篇5: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苏国岩 王道娟

摘 要: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与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科学爱之入迷,才使无数科学家取得了成功。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大不一样。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强烈的毅力与自我求索的精神。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联想,激发美感、情感,展开理性感悟,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以此发展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情境,它依赖学生已经拥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教学《雨铃铛》,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丁零当啷”时,以语言描述为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蒙蒙细雨随风飘洒,落在房檐上他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儿,你们听“丁零当啷、丁零当啷”,真是一幅绮丽的图画,动听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学生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春雨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我还通过示范朗读,吸引学生读书的欲望,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朗读,把握好感情基调,与学生共创一种学习场景。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已常用的手段。()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小鸭子回家》一文时,我精心设计、创设意境:天空黑黑的.,一只小鸭子孤独地走在森林里,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多么勇敢的小鸭子呀。他们非常感兴趣地想知道《小鸭子回家》的故事,在教到小鸭子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他们了解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小鸭子仍然勇敢地往前走,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就在学生处在紧张的氛围中时,我又在漆黑的夜晚出示了月亮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紧张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小鸭子一样从紧张又轻松地笑起来,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中心,从而培养了他们勇敢的品质。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模拟教学情境,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创设比赛情境,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性,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以模拟的情境演示田忌赛马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但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

还有一例,让我的感触更深: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这篇和城市孩子生活实际很遥远的课文时,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山沟里孩子求学的艰难,成为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一点,我结合课文内容努力创设情境:在漆黑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天边的云黑黑的,地上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我又运用课件适时播放狼的叫声来增加效果,把学生带到那令人害怕的情境中,让其“亲身”感受条件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领悟山沟里的孩子不怕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对自己的心灵又是一次深层次地触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实物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我在执教二年级课文《龙眼和山里红》时,就给学生带来实物龙眼和山里红,让学生不但从外观上感受龙眼和山里红的诱人,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兴趣。他们内心激动不已,嘴上不停地赞叹和发问。在这种情境之中,我就趁机问孩子们:想了解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吗?运用创设情境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这时候的读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品读、理解课文,孩子们十分乐意地学习。

五、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爱我中华》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56个民族的大团结快乐的场面以及人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爱我中华》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让学生想象欢乐的场面,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学生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再教学生哼唱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并感受欢乐的心情。

教学中利用学生表演也可创设艺术情境。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首先让学生熟悉角色,感知角色,进入课文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仔细领会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创设书中的情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兴趣,当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时,表演更是栩栩如生。通过表演,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只有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揭示的是美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利用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十分注重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创设情境,为儿童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插上“基础”与“发展”的翅膀。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巧妙创设语文情境,既能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又能促进儿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最大限度地发展。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九小学)

篇6: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摘 要: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与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科学爱之入迷,才使无数科学家取得了成功。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大不一样。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强烈的毅力与自我求索的精神。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情境,它依赖学生已经拥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教学《雨铃铛》,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丁零当啷”时,以语言描述为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蒙蒙细雨随风飘洒,落在房檐上他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儿,你们听“丁零当啷、丁零当啷”,真是一幅绮丽的图画,动听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学生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春雨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我还通过示范朗读,吸引学生读书的欲望,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朗读,把握好感情基调,与学生共创一种学习场景。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已常用的手段。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小鸭子回家》一文时,我精心设计、创设意境:天空黑黑的,一只小鸭子孤独地走在森林里,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多么勇敢的小鸭子呀。他们非常感兴趣地想知道《小鸭子回家》的故事,在教到小鸭子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他们了解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小鸭子仍然勇敢地往前走,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就在学生处在紧张的氛围中时,我又在漆黑的夜晚出示了月亮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紧张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小鸭子一样从紧张又轻松地笑起来,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中心,从而培养了他们勇敢的品质。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模拟教学情境,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创设比赛情境,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性,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以模拟的情境演示田忌赛马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但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

还有一例,让我的感触更深: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这篇和城市孩子生活实际很遥远的课文时,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山沟里孩子求学的艰难,成为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一点,我结合课文内容努力创设情境:在漆黑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天边的云黑黑的,地上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我又运用课件适时播放狼的叫声来增加效果,把学生带到那令人害怕的情境中,让其“亲身”感受条件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领悟山沟里的孩子不怕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对自己的心灵又是一次深层次地触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实物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我在执教二年级课文《龙眼和山里红》时,就给学生带来实物龙眼和山里红,让学生不但从外观上感受龙眼和山里红的诱人,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兴趣。他们内心激动不已,嘴上不停地赞叹和发问。在这种情境之中,我就趁机问孩子们:想了解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吗?运用创设情境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这时候的读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品读、理解课文,孩子们十分乐意地学习。

五、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爱我中华》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56个民族的大团结快乐的场面以及人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爱我中华》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让学生想象欢乐的场面,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学生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再教学生哼唱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并感受欢乐的心情。

教学中利用学生表演也可创设艺术情境。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首先让学生熟悉角色,感知角色,进入课文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仔细领会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创设书中的情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兴趣,当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时,表演更是栩栩如生。通过表演,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只有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揭示的是美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利用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十分注重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创设情境,为儿童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插上“基础”与“发展”的翅膀。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巧妙创设语文情境,既能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又能促进儿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最大限度地发展。

篇7: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现行教学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够为我国小学生群体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目标,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践发展现状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果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有效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水平,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积极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情境,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达符号、各种类型的客观实物,以及音乐美术艺术作品等道具,通过人工性组织处理的实践形式,共同创立并且建构形成的模拟化生活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和呈现具备充分生活气息的模拟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小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动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呈现程度显著的改善和优化。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

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综合效能水平的基本条件,而在具体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遵循科学正确的步骤,是顺利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佳效能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一线教学研究资料,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基本步骤:第一,在组织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素材阅读体验学习过程中,渗透性开展情境创设与呈现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语文素材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在实现语言表达知识要素与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相互结合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优美句子和短文段落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面对的作文教学话题,为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开展作文习作构思过程中,提供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背景,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形态多样的连续性思考和想象的主观体验活动过程,形成形态多样且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写作实践活动参与热情,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写作活动能力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要督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引入运用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辅助性教学资料元素,结合具体面对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为学生具体建构和呈现的恰当的.教学体验场景,并在具备充分生活实践体验气息的教学场景中,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实现程度显著地改良提升,要通过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行为过程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改善。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

在具体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综合引入运用类型多样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元素,为学生建构和呈现具备充分生动性、科学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贴合性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性水平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具体择取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以及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01:105-106.

[2]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35:58.

[3]党玉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290.

[4]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09:159.

[5]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5:99.

篇8:巧设教学情境的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巧设教学情境的语文教学论文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地思索、探求,逐步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以《背影》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语文课堂高效之路的探索。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不管教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详细,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思考、讨论,其结果不会理想。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有效做好课前预习

有效的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做好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预习题的设计要适度、适量,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80%以上的习题。要使预习有效,检查必不可少,可以在课前由教师统一批改,以便全面掌握预习情况;也可以在课上由同桌互批,让学生当小老师,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师只需重点纠偏,切忌面面俱到。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参与性、选择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这样不仅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还激发他们深度进入文本的意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背影》,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示的舞台。品味“父亲”爬月台的细节时,学生自荐表演,将讲台当做月台攀爬,演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还有学生在父亲的背影图旁画月台来表现月台的高度,给“攀”组词,极富创见地解读了“攀”这个动作的`艰难。

而对父亲衣着的探究更令人惊喜,学生居然搜集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文中的背影,另一幅图中父亲身穿红色绸缎的华服,红色的热闹喜庆显出黑色的沉重、压抑。华丽的绸缎对比黯淡的布衣,衬托出家境惨淡。两幅图一对比,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创意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又拓宽了教和学的思路,使阅读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创新的火花不断迸溅,课堂自然“高效”起来。

当然,开放自由的语文课堂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指点,引导至关重要。因此,在关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地主动参与,更离不开教师地积极引导,无论教学方式的预设、课堂情境的营造,还是学生思维的点拨、课堂生成的把握……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1. 精心设计,以情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采取合情、合理、合时的课堂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才利于其主动学习新知。(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剖析作品,捕捉文中的情感脉搏,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背影》的导入,摘录了本班班主任微博里丧父的心情记录。朴实真挚的文字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让不少学生流下动情的泪水。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课文,走进文本,很容易激起与作者的共鸣。

2. 以问促学,机智驾驭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课堂流程的科学合理,简洁流畅,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背影》一课以三个问题串起:(1)找出文中感人的细节,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细节的,其作用是什么?(2)作者除了写父子浦口送别外,还写了哪些事?它们和“背影”有无关系?(3)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要写这一变化过程?问题设计由感性到理性,由品味语言到领悟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一步步去阅读、理解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流程的预设只是为上课提供了一条“准绳”,而教师的课堂智慧,则是这根“准绳”上的璀璨明珠,它使整节课熠熠生辉。在本节课上,“学生表演朗读”“表演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给‘攀’组词”等,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把课堂大大方方地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轨。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这种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使学习内容情景交融,合理地运用可以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1. 创设情境,趣味交互

在《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是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但现在的孩子从小备受宠爱,这样的“小”事似乎很难打动他们。于是在课堂上呈现这一段课文的朗读视频,视频中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情景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孩子们潸然泪下,充分感受到了父亲爬月台的不容易,也更深入

地理解了深沉的父爱。可见,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地巧妙运用,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白板的交互性优势在这一课中也充分体现。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感人的细节时,将文本呈现在白板上,学生从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用电子笔进行圈点批注,交流过程中还可以随时点击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感悟文本,师生也更好地实现了互动。

2. 丰富手段,扩大容量

《背影》一课的设计贯串了规律的揭示,解题方法的指导,有大量的板书需要呈现。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移动幕布,向学生一步一步呈现相应的教学板书,既省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电子白板的标注、探照等功能在对重点知识的强调上,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9: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一、创建口语交际的情境,唤起初中生说话兴趣

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口语交际和口语训练,才有具体和目的性,从而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课本设计话题,精心设计与初中生现实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让初中生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任务,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尽情表达出自己思想感情的快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与人沟通和交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老师在设计口语交际情境时,应当注意情境要贴合初中生生活的实际。可以将环境、语言、角色、音乐、图片等等因素融合到情境中。例如: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诉“野外探险”专题中的“模拟招聘”话题时,老师可以将教室布置为招聘场所,提供给学生各种情境,比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夕阳下的沙滩、荒野的大沙漠、寒冷的雪山等等,并且用语言或者图画表达出这一情境,让初中生选择一种情境。这样,学生可以充分的进入角色,展开交际对话。语文老师要善于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实行因材施教。老师应当鼓励那些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多与人沟通交流,激发出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敢说、愿说、会说。老师还应当有效、具体的指导那些大胆、敢说的学生,让学生养成交际的好习惯。

二、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学要选择适当的交际主题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出比较合适的话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交际,通常情况下,情境教学口语交际分为自主情境和话题情境,自主情境的意思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话题展开对话,例如:几个热爱画画的学生可以展开有关画画的对话,也可以根据平常的学习状况进行交流。学生只有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完全投入交流中。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使得学生都愿意进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锻炼,从容易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中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话题性的语文口语交际是指老师定好话题,让学生去训练,老师可以选择教材中延伸的话题,也可以选择当下社会生活中热门的话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识已经逐步在形成,初中生完全可以对社会热门话题说出自己想法。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和房价问题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展开口语交际训练。不论是自主性还是话题性训练,只要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话题的情境中,并且在交际时注意语气的用法和语言的流畅,就可以很好的达到语文口语交际的目的'。

三、口语交际情境教学应当选择不同的方法

口语交际就是说话,说话是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那么应该如何说话,其实不是很难,只要做到有充分的理由和温和委婉的语气就行。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法来让初中生明白文明用语的必要性,提高初中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训练初中生语文口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种,情景教学只是其一,不单单是组织初中生进行对话交流,语文老师还应当研究其他的交际方式供初中生展开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老师应当创建出大量的情境环境,供给学生有更良好的交流平台,有针对的对学生展开训练。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例如:“我的梦想”,让学生可以在演讲比赛中尽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语文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相声表演等等,老师为学生创造情境后,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学生的热烈交流后,老师再总结应当如何进行文明交际。老师还可以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让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例如:让学生扮演记者的身份,其采访周围比较感兴趣的人物,通过跟不同人物的交流,可以更好的锻炼交际水平。因此,语文老师应当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情境。情境教学法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关键的是语文老师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交际情境,老师应当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境展开口语交际训练,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提高初中生整体的语言素质。

篇10: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1.利用导入艺术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因为,良好的导入能够促生出特定的情境,通过情境能多角度地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若有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导入,学生才会有跟着教师往下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用幻灯片、图片等和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一个唯美、适当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教师可用导入语构建一个充满景象感、画面感的情境。“同学们闭上双眼,感受自己站在大雪皑皑的山巅之上,远处一片片苍山翠柏,凛冽的狂风,大雪漫撒,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并为此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世纪伟人如何描绘雪景、抒发情怀和谈论古今。”这样生动、富有画面感的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愉悦感中,渐渐进入课文佳境。再比如,讲授《敬畏自然》时,教师可用三组图片导入:一组展现大自然的美,一组展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另一组则表现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在学生得到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人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这样的导入,是让学生有疑而读,学生对答案好奇,课堂参与也就更积极。

2.运用朗读方式创设情境

朗读,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它是学生体验文本的音韵、感知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情境可以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实现。融入感情的朗读可以完整地再现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主人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通过有声语言的传达,会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朗读还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文本上,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理解并体会文本所写的内容和情感。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是我们课堂上的两种基本的朗读方式。教师在示范阅读之前,要对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读的风格,力求通过自己的朗读,能够将文章描绘的景色、意境,以及蕴含的情感完全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通过真情感悟独特的阅读情境。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色彩,生活化的气息可以在朗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够融入感情,就能够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五彩缤纷和人们的愉悦之情,同时也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人生趣味,这不但对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有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气质。与此同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3.以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双方是需要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的,如果两者关系无法实现融洽局面,势必会对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利。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文本内容的解读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而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情境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些问题,学生表达出不同的理解、看法、或者极个人的感受,教师首先要对其质疑的学习态度加以肯定,至于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和纠正,不能生硬地加以批评、指责,因为轻易的指责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害怕发言,害怕与教师沟通,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想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才会心情舒畅地进行文本阅读,思维活跃地参与互动,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除了课堂上的时间,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写日记、心情记录、小纸条的形式以及深入学生队伍中的行为,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及对他们的关心,使得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如此,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紧跟语文教师的步伐学习,进而在语文上取得优异成绩。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这个道理。

4.借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教学中,运用它可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变为动态,平面的变得立体,枯燥的顿时转化为生动的,它能使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学生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因为它,也就能迎刃而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文中虽然对桃花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语言特点,以及人生阅历较浅等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文本内容。这时,借助多媒体短片模拟出具体情境,使学生很快理解课文,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学生的学习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必定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意境深远的诗歌朗读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抓意象,通过联想、想象的方法,描绘出诗中的画面,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更好地学习语文阅读。

5.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同时也是他们认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游戏绝对是他们的最爱。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竞赛等游戏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明确学生扮演“范进”“胡屠户”“范进妈”“范进老婆”“报喜人”等角色,要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叙述的情境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舞台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体现,他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在表演中,他们对课文所写的情境产生亲切感,能迅速进入情境,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阅读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和领悟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开展阅读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思考、钻研、探究,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轻松、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阅读教学怪圈,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篇11: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教学论文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教学论文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初中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问题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导入:课文题目的“门”是指什么门呢?你们见过这样的“门”吗?怎么样才能这个“门”打开呢?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去探讨课文的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听过这故事的同学来讲一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放音乐版的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学会唱,这样学生学会了唱歌,课文也就能够背出来了,也 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

四、直观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就可以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又同样可以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五、情感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心理学家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古诗歌的时候,我一般的做法是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或先放朗读录音给学生听,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六、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准备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球体。课上,我先叫一学生到讲台上做个实验,让学生把两个球举到同一高度,然后同时放开,并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就此导入了课文。又如《松树金龟子》这一课,根据松树金龟子的发音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我让学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来回摩擦,然后解释说这就是金龟子的叫声,这样就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八、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三峡》中壮丽的景色,放映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时,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这三个地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就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导入,要做得好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我认为导入还必须要注意一定的艺术。

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一些课文,既可用“语感”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多媒体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二、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三,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灵活的掌握,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新课导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新课的导入,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篇12: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论文

写文章开头要“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是关键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教师需要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实际水平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造成认知突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那么,应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呢?下面谈一些浅见。

一、直觉导入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在发展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由表象开始。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地运用实物、图、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从直觉上刺激学生器官,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入,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而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表达特定情境的思想感情的兴趣,把学生课间或课堂上已经分散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教师下一步的讲授作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导入法是一种最为直接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追溯作者的创作生活,感悟语言和语言创作魅力的方式。

二、情感导入

用故事、诗歌、歌曲、表演等多种形式把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或相关内容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描述,引导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作出爱与憎、满意与厌恶的情感肯定或否定的反映性评价,或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示范性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对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比较、调整,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供的“学习场”,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促使学生以高度的兴趣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种导入法的目的是引其入“情”,学生入情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和锻炼。

三、启思导入

紧扣课题布陈设疑,提问题,创设悬念或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出探索新知识的目标,借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想像,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思维活动。教师则可可依靠教材紧扣学生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展开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种导入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及脉络,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断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去品味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目标导入

新课伊始,因时间、环境、对象的改变,学生的反馈信息,课型的需要,教师在特殊的课堂中临时应变,因势利导,用简洁的语言消除陌生感,缩短师生距离或由审题、介绍背景入手,开门见山地提示课时目标,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定向,投入课题内容的探索之中,为教师讲课铺平道路。这样的导入直截了当,便于抓住全文的中心,让学生把握重点=关键,并弄清整个知识体系,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给课堂以宏观的基调。

五、操作导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动手用部件卡有拼成音节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上形象直观地把握课文要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显得轻松多了。这种导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导入新课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诱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新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心扉,吸引学生进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