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初中语文“以问导学”教学策略初探的论文(整理3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初中语文“以问导学”教学策略初探的论文(整理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语文“以问导学”教学策略初探的论文,本文共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以问导学”教学策略初探的论文

篇1:初中语文“以问导学”教学策略初探的论文

关于初中语文“以问导学”教学策略初探的论文

摘 要以问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打破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局面,实现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 设计提问 质疑问难 启发思维 迁移巩固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问导学,是启迪学生思维,进行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构建以生为本、新课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 “以问导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激情入境,引发兴趣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以问导学”教学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前预习问题,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要求。如教学《驿路梨花》一文,可设计这样的四个课前预习问题:(1)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2)你认为文章的主角是谁?还写了哪些人物?(3)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4)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找出文章的美词美句,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和感知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层次将不断得到提高。

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还需注意,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把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预习题推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实际,使学生思维在“最近发展区”中向前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知识之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质疑问难,活跃思维

语文教学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通过高水平的提问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首先,课堂教学提问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抓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在课文理解上扣住重点,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效果事半功倍;抓难点提问,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全文的重难点,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于是,教师可以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课文中的‘路’,说的仅仅只是你们看到的地上的'路吗?”“那么这段话中‘路’和哪个词联系最紧密呢?”“由此你认为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其次,课堂教学提问对学生要有所启发。课堂教学提问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如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在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都是“我”的好朋友之后,紧接着提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问题一出,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的景物都当成了他的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三,课堂教学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到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如教学《变色龙》时,依次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有着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他是善变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善变?”“作者描写的这个变色龙一样的人物对我们有何启发?”这样的课堂提问注意到了难易层次,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更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课堂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助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就标题这样提问:“本文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你觉得原名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起一个《走两步》的标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经过讨论分析,他们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小困难,最终就会战胜大困难。就这样通过讨论及老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第五,课堂教学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坚决杜绝“满堂问”的现象。教师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敢问、多问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所以课堂提问要避免教师满堂提问,要问得有价值,问得有启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三、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巩固知识,迁移提高

课后习题训练是师生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保证,能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继续深化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设计课后训练习题,应立足课文,以学习过的课文为例子,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用比较阅读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课后习题训练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为三个层次:一为基础训练题,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二为综合训练题,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实现知识的内化;三为课外探究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

总之,“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的局面,鼓励学生走出课本,与教师一起展开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

[2]李德藻.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实现有效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1995,(3).

篇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策略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策略论文

一、引言

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逐渐渗透到高校教学体系中,其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人才等方面都起到突出的作用。然而从大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仍可看出,其很难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保持同步,导致毕业学生面临许多就业方面的难题。作为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对广播电视大学以就业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现行广播电视大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多忽视学生时间能力的提高,与计算机实践性特点相背离。许多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仍以理论课为核心,仅有部分教学内容可进行上机操作如Flash动画设计、VB程序设计等,且在日常考核过程中理论内容占据比例极大,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这样在就业过程中便存在与就业单位要求差距过大的现状。因此实际教学中除在课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需在考核环节方面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此为就业奠定基础。[2]第二,计算机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其基础内容仍以较多办公软件、系统设程序等理论基础知识为主,一定程度上难与市场环境下计算机的发展保持同步。计算机技术本身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若教学内容过于滞后,很难使习得的知识在就业中得到应用。以目前大多基础教学内容中的关于“数据库基础应用”为例,市场环境下更注重新的SQLServer版本,而教材中仍停留在SOLServer方面,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数据库的应用便以做到游刃有余,面临被用人单位淘汰的风险。加上许多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不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将当前较为新颖的计算机知识融入其中,很难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1]。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策略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基础知识薄弱以及教学中理论内容过多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就业作为学生发展目标之一,具体优化内容包括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广播电视大学可实施开展校内实训活动,并与社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保证学生能进行知识的感知与实践,这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需注意的是教师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体,也应注重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可适时由专家学者或社会知名企业人士进行关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座,确保师资团队整体素质满足计算机教学要求。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主要针对教学实际现状评价而提出,有利于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学评价分析情况看,涉及就业的内容仍较少,存在极为明显的“为教学而教学”现象,难以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热情,更无从谈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过程中,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当前教学模式是否可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意识、专业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完善[2]。

第三,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优化方面,目前广播电视大学仍明显的青睐于教材内容,而忽视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中落后的计算机知识在就业环境中适用性极差,完全脱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优化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就业理念的树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应注重做好市场对人才要求对分析工作。同时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网络信息知识在教学中渗透,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就业信息的获取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以教学中关于office、flash等内容为例,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需将市场环境下动画制作要求、软件应用等实践性内容融入其中,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市场需求。

第四,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广播电视大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极低,学生知识的习得更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即使部分院校适时开展实践性教学课堂,但教师的严格监督指导仍是学生实践学习以机械性操作为主,难以使学生整体能力得到提高。对此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引导式的方法取代以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或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聘用用人单位一线员工作为辅导教师,这样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发展[3]。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大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现行教学存在的弊病,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从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此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篇3:反思初中语文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的论文

反思初中语文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的论文

【摘 要】“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适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方案。它是当前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我校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方向。在广泛使用语文导学案的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上存在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忽略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导学内容繁杂等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目前,许多中学都在广泛使用导学案。语文导学案是由教师课前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方案”和教师课堂教学的“简案”,因此,它是师生共用探究活动的载体,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由此可知,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尤其重要,可是,随着导学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被大量使用的同时,导学案的设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教师认真反思。

一、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导学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些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没有立足课标、课本,往往贪多求全,一课时动辄四五个目标完不成。如《春》导学案设计中的教学目标:①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②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③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④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事实上,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达到“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和“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目标。

二、设计导学内容繁杂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有许多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文本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语文教师编写导学案中发现,导学案显示的内容繁杂,有“习题集”倾向。看看每份导学案,从“预习”到“拓展”全部是填空题、问答题,不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原本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成了“试卷讲评课”。一份导学案就演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教学起来耗时费力,不论是课堂内外,都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加上一些本来就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来说,会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就是做作业”的错误认识,逐渐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抄袭导学案的现象。

三、忽略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而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设计没有梯度,不少学困生在完成导学案时,不是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而是一头扎进教辅资料里,寻找问题答案,不知其所以然,一抄了事,结果,学生根本没有达到提前预习,自主阅读的效果。

事实上,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上和知识积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需求。

四、忽略语文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导学案使用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有不少语文教师虽然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识,但是感到很茫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指导没有落实在导学案上,所以,学生成为了简单的知识容器,即使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所学,只能说明有一定基础,却往往不能灵活运用。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因为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心理不成熟,认识问题片面,如果能够在导学案编写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指导中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联系、比较、想象和质疑。将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语文课堂综合化的方法体系。

五、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教师通常在导学案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教学反思,包括教师课后反思和学生学后反思,目的既是让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以便改进教学,也是让学生再重新梳理自己预习的问题和课堂中解决的问题,整合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好必要的.记录、错题的整理,以便以后进行复习。可是,当导学案涉及教材内容探究结束后,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不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主要原因也是教学反思设计形式过于单一、空泛。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设计具体,比如学后反思设计:“我做错的题;错题原因;改进措施;我的收获”等。学后反思一旦能够设计的具体规范,学生就能够在使用中重视,如果长期坚持一课一反思,最终它会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写教后反思也同样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老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凡善于反思的教师,其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的步伐就会加快。

总之,有关导学案设计的探讨是一次教学探索,发现的一些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语文导学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它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吴春燕.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