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获奖教学论文(共13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获奖教学论文(共1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获奖教学论文,本文共13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信息技术获奖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有的用词准确规范、表达简明扼要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几种转变: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由评判式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评价的多元化,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计算机操作娴熟,制作教学课件也是一流的。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被学生认同。究其原因教学语言的表达是其中之一。教师不能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更不会用富有感染力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接受。学生当然不愿意听老师讲课,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从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及管理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由原来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获取的参与者。所以,教师的语言在原有的用词准确规范、表达简明扼要基础上还要变得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要能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培养的总体目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命令式的语言转变为商讨式的语言,体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利用教学软件演示操作步骤,然后,请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教师命令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使有不同的方法时,教师也不允许学生随意更改操作步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常用的语言就是“单击某某菜单或命令、右击某某选择命令”不管学生是否有其他方法都要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同样是要求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现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这么说:“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操作?”“谁能想一想还有什么操作方法”“谁是计算机高手,你想来展示一下自己吗?”虽说仍然是进行操作训练,但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一样了,教师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让学生觉得不是教师让他学习,而是自己要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由评判式的语言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的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走进现今的课堂,再也听不见教师说:“你这种操作方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对”等等之类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你把鼠标点在这儿看一下,你这种方法是对的,要是你再开动脑筋使用其他命令去尝试会更好的,来,试试看”“你操作的真熟练,你能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一下吗?那你就更棒了”。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由灌输式语言转变为引导式语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往的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对学生一直都采用灌输、填鸭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都是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操作步骤,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观看和模仿,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做就可以了。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更累,收到的效果也不好。而现在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究和发现知识。在教学中就随之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一类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了。
四、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由于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同时,又担心学生会随意更改计算机设置和破坏计算机,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统一打开计算机、统一使用某一个软件、统一操作步骤,若某一位学生随意操作计算机,轻则被老师批评一顿,重则可能被老师罚不准用计算机的。学生到了机房只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命令,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根本就得不到尝试与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更不可能有创新。现在的课堂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教师创造性的用了“喜欢”,“你喜欢怎么尝试操作你就怎么操作,你喜欢学习用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有学习的空间,学生还有不学习的理由吗,还愁学生没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吗?
五、由单一的评价语言转变为评价语言多元化,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以往的课堂评价总是一种声音,那就是教师的评价,而且评价也很单调,常会说:“你的操作是对的”“你的操作是不对的”。而今的课堂评价语言是那样的丰富“你是计算机操作高手啊”“你的动手能力真强”“你的操作方法真多”“你真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实践操作得到了肯定,受到老师的赞扬,从而不断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课堂评价中也多出了学生评价的声音,那就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评价共同进步,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也找到自身的不足,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用我们丰富而有魅力的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篇2:信息技术获奖教学论文
本文主要就当今社会、家庭、学校意识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谈“网”色变,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因噎废食”,采用创建班级博客、校园博客的方法,因势利导,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起生生、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的桥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了。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1/3(36.7%),所以规范青少年学生网络应用,显得很迫切。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
众所周知,网络闯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关调查显示,网络拓展了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通过网络查阅、下载、剪辑、重组资料都很容易。然而,毋庸讳言,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尖锐。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并存。缺乏判断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内容,沉溺于虚幻世界,导致学生道德、行为发生变化,不少学生为此出现说谎、厌学、逃学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扰乱社会秩序,给今后的人生历程留下难以抹掉的阴影,从而贻误一生。因此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声音不绝于耳,而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却被淹没其中。我们都明白“因噎废食”的道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对待,采取导、禁有机结合的手段,正确引导他们,使其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与重担,把中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方向正确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将计就计”,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适时建立起班级博客,校园博客,利用博客为学生们构建起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的班集体建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由于博客具备“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Blog,都是一颗跳动着的生命,都是一束闪烁着的火花。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
1.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有人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笑,有泪,有酸楚,也有甜蜜,如此刻骨铭心的生活怎能不留下点点痕迹呢?它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同时又值得我们去细细地体味、咀嚼。当我们回忆起童年的一幕幕,是那么的幸福。为此,通过博客,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的足迹,让他们在这些足迹中不断成长。相信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回首时,他们一定会无比地快乐,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瞬间精彩一掠,哪怕是一个成长的小脚印……
2.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
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需要适当的倾诉。虽然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同样是个富有情感的人,他们同样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就是缺少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感受的成功与快乐,需要人来分享;生活、学习中的不快与困惑,同样需要对象来倾诉;尤其是伤伤感时,更需要来倾泄。班级博客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倾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博客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3.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生活是绚烂多彩、波翻云卷的,当孩子们记录下每一天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的智慧在博客上得到闪现。长此以往,学生的生活感受就会得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得以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健康成长。
4.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水平低,是现在学生的通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多练是一条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博客,在大量的练笔中,思路得以开阔,文笔更为流畅,写作水平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提高。
5.加强师生间真诚的交流
现在的学生懂得的事情很多,同时,碰到的困惑也不少。再加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又不强,很需要我们大人给他们指导。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不愿面对面地对老师、长辈倾吐诉说。博客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真言不尽。通过博客,孩子们与老师交流,倾诉自己的情感与迷惑。通过博客,我们老师也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共同探讨,为他们排忧解难、指导行为,让他们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6.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经常性的交流、反馈。可以说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真正的教育。而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家访活动、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而博客跨时空的优势给传统家校沟通提供了便利。
学生班级博客这个平台是心灵独白的港湾,是展示风采的舞台。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拿起手中的笔,倾吐激荡的心声,描绘斑斓的生活。在键盘上弹指,击出充满朝气的火花,在荧屏前留眸,解读生命的真谛。让我们用网络载起心灵的小舟,用激情扬起远航的风帆,遨游在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网络世界吧!
篇3:科学教学获奖论文
科学教学获奖论文
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总结了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重导入,引学生生发探究兴趣。
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很多教师不讲究课始的激趣导入,要么是直奔研究主题,要么是说一些听起来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导语,直白无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没有被充分调动,一开始就打了一个大折扣。学生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魔术、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笔者在上三年级《纸的秘密》一课时,开始问学生带了哪些纸,平时见过哪些纸,学生说了很多,但对纸产生的好奇疑惑不强。后来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设计成让学生撕几种纸,让学生说一说感受,猜一猜纸类,学生对纸构造和质地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也营造的更浓厚。
二、重质疑,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激趣导入后教师就应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但时间很有限,控制很严,学生质疑的教学流程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做一是生怕学生提出问题漫无边际;二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其实不然,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教师要耐心倾听,适当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学会不断自我矫正提问,决不能操之过急,自以为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位教师在《研究纸的秘密》一课探究质疑时,问学生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两三个学生刚一说,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研究纸的渗水性、光滑和软硬程度三方面板书出来,学生想说的也就不没有什么可说了,只好低声议论着纸的透明和透气等内容。就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老师一带而过的轻描淡写式提问给抹杀了。相反,一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下册《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时出示纸蛇,让一位学生上台玩给大家看,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学生说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位学生说放在火上纸蛇也会转,教师问:“真的吗?”试一试,果然转了。于是,学生的问题也出来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重交流,为学生创造共同探究提高的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想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实验完毕后,组与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探讨,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得出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并不完美,可是这个交流探讨的过程却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四、重评价,促学生形成探究志向。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五、重延伸,领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讲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篇4:科学教学获奖论文
科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科学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大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话题。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总结了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重导入,引学生生发探究兴趣。
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很多教师不讲究课始的激趣导入,要么是直奔研究主题,要么是说一些听起来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导语,直白无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没有被充分调动,一开始就打了一个大折扣。学生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小魔术、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笔者在上三年级《纸的秘密》一课时,开始问学生带了哪些纸,平时见过哪些纸,学生说了很多,但对纸产生的好奇疑惑不强。后来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设计成让学生撕几种纸,让学生说一说感受,猜一猜纸类,学生对纸构造和质地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也营造的更浓厚。
二、重质疑,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激趣导入后教师就应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但时间很有限,控制很严,学生质疑的教学流程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做一是生怕学生提出问题漫无边际;二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其实不然,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教师要耐心倾听,适当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学会不断自我矫正提问,决不能操之过急,自以为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位教师在《研究纸的秘密》一课探究质疑时,问学生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两三个学生刚一说,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研究纸的渗水性、光滑和软硬程度三方面板书出来,学生想说的也就不没有什么可说了,只好低声议论着纸的透明和透气等内容。就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老师一带而过的轻描淡写式提问给抹杀了。相反,一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下册《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时出示纸蛇,让一位学生上台玩给大家看,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学生说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位学生说放在火上纸蛇也会转,教师问:“真的吗?”试一试,果然转了。于是,学生的问题也出来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重交流,为学生创造共同探究提高的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想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实验完毕后,组与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探讨,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得出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并不完美,可是这个交流探讨的过程却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四、重评价,促学生形成探究志向。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五、重延伸,领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讲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篇5:小学语文获奖教学论文
“高效课堂”给我们提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让教师教得高效、让学生学得高效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要着力在课前准备、课堂施教、课后拓展“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俗话讲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打造高效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
(一)教师在自身素养上要有准备。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思维敏捷、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理论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也是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多研习教育专著,熟悉新课标和教材教法;多学习名师的教育随笔,观看他(她)们的课堂实录,领悟他(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要勤练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等教师基本功,以提升我们的教学素养。
(二)教师在授课教案上要有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要有准备。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要落实预习环节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以预习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家谈对预习的认识;在课堂上多表扬认真预习的同学,让这些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预习对学习的帮助,引导大家认清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开学初,教师应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要落实预习的检查环节。可制一张预习检查登记表,由组长根据预习要求逐项对照检查,由语文课代表和老师临时抽查,负责人对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在表上登记,使每位同学每一课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对预习完成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完成不认真或未预习的同学要提出严肃的批评,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自觉性。
二、课堂精巧务实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台上一分钟,高效见真功”,要实现高效课堂,精巧务实的驾驭课堂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注重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教师语言条理清楚、准确精炼、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课堂效果。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评价。学生渴望获得成功,当自己在课堂上的某一次表现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时,会从内心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学习古诗,要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插图、背景资料来弄懂诗意、体会诗情的方法;学习课文,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学习,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将学会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自读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品读文本,感悟思考。高效的课堂必然是一节思考的课堂,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固定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人员按好、中、差均衡搭配,安排一名负责、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共同学习小组合作要求,即组员必须在组长的安排下有序交流,人人参与,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对他人发言做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前不久听了一节习作课──把过程写具体,这位老师巧妙的以“做美味拉面”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贯穿整节课,将乏味的习作课堂生活化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被激活了,个个积极参与,个个兴致盎然,轻松地学会了老师传授的“五感四动写具体”的习作方法。开展辩论会,学习《乌塔》这篇课文时,学生针对乌塔独自一人出国旅游这做种法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对乌塔的做法表示赞同,还有部分同学从安全考虑表示不赞成。教师此时便可以借机召开一次辩论会,让学生充分地阐述自己的理由,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通过大家的交流,增强自己的安全独立意识。除此之外,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朗读擂台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开火车、猜谜语、做游戏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着眼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三)要有效整合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将这四个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实现高效课堂。去年听过一节阅读课《慈母情深》,课堂上,老师十分关注学生听的习惯,不仅反复要求学生注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而且自己也给学生做出了榜样,听后还适时要求学生来进行点评,一方面是对听的效果的一个反馈,同时也是给学生营造更多的说的机会。整节课抓住一个核心问题,找出文中使自己鼻子一酸、想哭的词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与思考,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谈自己的感受,并适时让学生参与点评,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再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当读到最后,学生已深深地被母爱所感动时,有了浓浓的情感作铺垫,再让学生写一写:你此时最想对母亲说什么?这时的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渲泄。我认为这节课有效地将听说读写进行了整合,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课后持续发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延伸
“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的拓展是高效课堂的延伸。
(一)学生课后的可持续发展。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学完《卡罗纳》这篇课文后,学生便对《爱的教育》这本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课后产生了读《爱的教育》流行风,教师可以专门利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开展读书交流会,促进了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又如学完《蟋蟀的住宅》一课,学生对蟋蟀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就可以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继续研究学习,可以亲自体验一下观察蟋蟀的乐趣,寻找蟋蟀的更多秘密,写观察日记,做好观察记录,也可以读《昆虫记》,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知识。
(二)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学习是伴随教学进行的,课后的回顾、思考、总结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善于回顾、总结课堂授课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写出课堂教学反思。想想哪些环节设计得比较精妙?哪些环节是无效的可以省去?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候?一个问题问完后没什么人举手回答是什么原因?我们还可以将课后反思及时地发到教育论坛里,与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实现同伴互助。通过及时的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持之以恒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必然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最终达到实现课堂高效的目的。
篇6:初中获奖美术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一、美术是情感教育的沃土
自然科学注重研究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方面。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也关注人的知、情、意、人格。
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沃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微笑神秘、永恒、无法猜度,同时那笑意里也融入了画家的倾慕爱恋之心;齐白石画中的瓜果鱼虫,生动、稚拙、朴实,是画家性情恬淡、喜爱生活、童稚未泯的情感流露;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又悲伤、躁动又孤寂,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情感的沟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便于促成学生的情感思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蔼可亲的情感因素,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作用,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成的视觉与造型艺术视而不见的学生,谈何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情感教育了。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独特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情感体验,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情感教育的内容。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能会有点滴的情感感悟,但绝不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依托。美术课程充满了创造性的情感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丰富的想象是丰富的情感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还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篇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获奖阐述
所谓的“技巧”,指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纪律评比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课题的实践意义
(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十分具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一)美学原理
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
(二)《语文课程标准》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
1.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2.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4.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
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5.发挥美感的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三)。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导入应当针对的教教学实际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入就设计得很精到。
2.启发性原则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新颖性
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4.趣味性原则
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这样导入是极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中,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5.简洁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四)。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1.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
。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篇8:语文优秀教学论文获奖篇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学生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 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三、体会创新,加工信息
学会自主搜集,学会组合迁移,还应该学会创新。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感悟,意会,或是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引起思考,这时会情动心动,欲有感而发,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思维,想法灵感加工,创造,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是更深层次的交流。用眼、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行动去体验,去回报。比如写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过生日时与父母时的对比。然后结辑成文,再来交流再来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篇9:班主任获奖论文
班主任获奖论文
【摘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分析,是学生对教育方式和内容在心理和思想的认可和同化。渗透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学生常用的手法。按其形式分,有语言渗透、表情渗透和行为渗透三类;按其内容分,包括思想渗透,品德渗透,情感渗透,知识渗透和能力渗透等。本文就其形式作如下浅析。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渗透”技巧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分析,是学生对教育方式和内容在心理和思想的认可和同化。这种机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尖锐的、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所引发的顿悟;另一类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所产生的心理同化。前者应慎用,后者则应用较普遍、效果较理想。
“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随着时间推移,能产生累积效应,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思想,熏陶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教育学生。分析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班主任将正确的观念、思想和行动传授给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渗透。渗透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学生常用的手法。按其形式分,有语言渗透、表情渗透和行为渗透三类;按其内容分,包括思想渗透,品德渗透,情感渗透,知识渗透和能力渗透等。现就其形式作如下浅析。
1.语言渗透
我国古代教育家倡导的“言传身教”,其“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教育教导人。语言教育,可以正面进行,造成一个大气候,产生强大的舆论导向,促进学生领悟正确的东西。也可以苦口婆心,循循善诱,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和人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诲人不倦就是这方面的概括。
学生有着敏感的思想,又有积极上进的心理,对国内国际大事,急于发表见解,更急于发表正确的见解。班主任若能平等的、同志式的与学生交谈,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交换看法,这种谈话给学生的好处不仅是内容本身,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学生感到自己能与老师谈论政治大事,且有了一定的高度,这就保护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调查表明:班主任以导师、权威的身份站在学生面前时,由于巨大的“威慑”作用,使学生的认识系统关闭,出现短时的认知混乱,从而产生排斥、厌恶情绪,不利于正确意见的接受和内化,对错误难以心平气和地认识;班主任以友好和善的神态与学生交往,会唤起学生认识的渴望,易于接受和同化新思想,更易省察错误,校正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在语言渗透时,多用商讨交换的语气,少用“应该”和“不应该”。因为班主任和学生站在同一世界面前,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有偏差是正常现象,应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指责。
语言渗透是将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以各种活生生事例为载体,以语言做媒介,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并同化为学生世界观的一部分。
2.表情渗透
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以丰富的表情,输送各种信息,处理许多事情。正确运用表情渗透,会对工作效果起放大作用。
学生经过拼搏,取得了某项成功,或出色完成某项任务,班主任露出满意舒心的微笑,是对学生的赞许和肯定。与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相撞击,产生共鸣。表情的流露诱发了感情的流通,理解增加了,信任增强了。体育比赛之中,队员在竞技场上奋力拼搏,班主任投去关怀的目光,做一个助威、加油的表情,对学生的成功报以掌声。这不单是对其成就的赞许,而且也传递着信任的信号。学生从班主任的掌声、笑容和点头中,感受到的将是更多更富情感的内容。这种及时的恰当的表情渗透,比一个呆板的庆贺会,比一个公开的表扬更有作用(当然并不否认庆贺和表扬)。
公众集会,学生不专心听讲;班主任讲话,学生做小动作。班主任不是点名批评,而是送去一个责备的目光。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有责备,也有关怀。班主任既不容忍错误,又尊重犯错误者的'人格,通过特殊的眼神,使犯错误者读懂了,犯错误者感受到的,不仅有内疚,也有感激。
表情渗透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使得令人尴尬的局面,令人生畏的批评,变得自然、柔和了。有情有理,易于接受。以表情为载体,以情感交流为媒介,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乐意敞开心扉,让善意的东西流入。这种交流,既有教师的心理活动,又有学生的心理活动,双边的心理活动,互相沟通,达成谅解,产生同心同德之效果,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3.行为渗透
我们的教育思想更重视“身教”,倡导教师以行动教导学生。教师以行动证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破译和辨别正确与错误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行为渗透。
班主任对学生除进行正面教育外,更多的是要在处理日常事务和集体活动中渗透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一件事。强调教室里不能打闹,讲话要文明,要爱护公物,但却效果甚微。班主任若能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做出榜样,学生会仿而效之。班主任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规范,不需要共同商讨,班主任良好的行为就会渗透到学生思想之中,体现在学生行动之中。
我们随处可见的事实是:班主任要求学生尊重他的人格,自己却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批评学生时冷嘲热讽,学生称之为“心理迫害”。班主任的言行不一,或者是将自己游离于班级之外,或将自己凌驾于班级之上,没有带来正导向作用,只能产生负导向,甚或是恶果。
班主任工作的渗透技巧,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一个懂心理学,懂教育学,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班主任,一定会利用渗透技巧,教育和培养祖国的建设者。
篇10:小学教师获奖论文
小学教师获奖论文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教育更是源远流长,不管是封建统治,还是现代化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下文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育教学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的论文,一起来阅读吧!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体制在不断变革。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国家对于小学教育非常重视,但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以及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使得小学教育出现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问题;发展方向
小学教育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小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于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养成教育。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中,部分老师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则,导致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改革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家长对此也非常重视,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更需要快速解决,所以改革小学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理论内容的教育多于实践的教育,要本着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严重失衡,使得教育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比例为基础,对课程以及课时设置进行改进,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建设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从学科建设出发的课程建设、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并开发一些潜在的活动课程等。
2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片面化: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现有对于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过于片面化[1],仅仅从学生的成绩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单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发的,导致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学生过分追求成绩所带来的荣耀,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2.2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在管理中出现的失误: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程度不够,过分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学生一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或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将这种情况及时告知老师,使得老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完全是正确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面对。
3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的探索
3.1以课堂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怎样的`课堂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2]?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就是学生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速度;其次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则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体验程度。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把握,比如在进行杨万里的《小池》的学习时,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并分析“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一诗句。教师: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状态是什么样的?学生:细细的,静静地。教师:那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惜”这一词语呢?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将组员的想法进行综合,选出最能说服大家的一个原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就被调动起来,四个人或者两个人一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诗人使用这一词语的真正含义,使用“惜”字,使得无情的泉眼变得有感情的事物,好像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缓缓流动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写作过程中,使用这种表达手法,并让他们提升对于学习的兴趣。
3.2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习惯:课堂上如果气氛很严肃,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在这个氛围中,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真正性格,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轻松,感觉到民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肯定会展示活泼的一面,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3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并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学生教育方面也渐渐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教育。由于现在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成熟的也比较早,考虑问题也较极端,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加强学生精神方面的建设,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与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使得教学设施良好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比如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专门的读书角,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籍或者漫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4同时注重教师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素质建设: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加强教师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素质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引导老师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比如,使用文明用语等。专业素质建设方面,要不断让老师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可以请一些教育界权威的专家或教学能手对本校的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也可以选择一些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学校,让老师去进行交流学习,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与方法,然后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4结语
本文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提出了以课堂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并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注重教师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素质建设四项举措。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可以合理改革小学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卢华清.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问题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
[2]申小杰.小学教师教科研素质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
[3]张香艳.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篇11:教学获奖感言
教学获奖感言
一:
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代表公共基础课赛课教师发言,回忆一个多月的参赛历程感慨万分,仿佛有许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但我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感谢,感谢学校领导组织了这届“龙华杯”课堂教学大赛,为我们中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在比赛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师德、师术和师艺,感谢同行们在参赛教师最困难时给予的无私关心和帮助,使我们能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回顾自己的参赛过程,我也曾有过犹豫和抱怨:自己在学工办从事学生工作,同时兼任09机电(1)班的班主任,每周还有14节课,平时的时间就很紧了,自己还有精力去认真准备吗?如果没上好会不会难看,会不会给部门抹黑?就在这时部门领导和同仁适时的给予了我许多鼓励和开导,让我懂得了,赛课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
思想上没有了顾虑,我便全身心投入其中。按照教学进度我上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来哲学原理就深奥晦涩,加上又是新课改第一年使用这本教材,可借鉴的东西非常有限,如何上好这节课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我不愿轻言放弃。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苦苦寻找教学素材,,耐心准备学生探究活动,细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哪怕是每个细小的过渡环节都经过反复斟酌思量。整节课我尝试着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来作为课堂的精髓贯穿其中,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游戏以及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的小创新小发明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小组探究活动归纳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把每年的省级创新大赛紧密的融入到了教学当中,尽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也让公共基础课中饱含着许多专业知识,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更生动、更贴近专业。课堂上的我在快乐的教,学生在快乐的学。教育原本就该是快乐的,快乐是课堂永远的主题,我希望把我的快乐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能健康、自信、向上,不断地进步,当他们进入社会时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此刻的我心中总有一份不安,虽说这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但我深深明白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行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需要自己不断的去在业务上刻苦钻研,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
经历过这届教学大赛,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视线延伸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教育视点也由此提升了。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的生活是忙碌的但绝不枯燥,工作是紧张的但绝不乏味。只有在努力进取中才能发展,成功其实就是自己在打磨自己,自己在超越自己。我深深的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氛围的重要性,只有在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和谐团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
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老师。”希望能和众多的年轻教师一起借助学校搭建的这个赛课平台,使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份志向、多一份精神、多一份素养、多一份品性,向“完美老师”拼搏努力。同时也祝愿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能获得这个殊荣,我很高兴,也很激动。我想用三个词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第一个词是“感谢”。感谢区教委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以及家人对我们的信任、支持与鼓励。
第二个词是“成长”,
众所周知,一颗幼芽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离不开阳光的照耀,离不开雨露的滋养。从自身的经历中,我想说,一个教师的成长,尤其是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思想引领,离不开团队的行动支持,离不开与教育主体——学生的心灵碰撞。
第三个词是“行动”。今后,我将把这份荣誉化作更加饱满的教育热情,更加严谨求实的态度投入到教学教研中,勤学善思、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者!
二:
每参加一次比赛,对自己都是一种锻炼和磨砺。在锻炼中进步、成长。而获奖,对自己而言,则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题记
这次我有幸获得了景洪市一小举办的“首届课堂教学竞赛语文组”一等奖,我是激动的,也是开心的,总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付出有了回报。欣喜的同时,还是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宝贵的展示自己、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感谢评委们这几天以来的辛勤工作。感谢我的搭档陆迎坤老师及本组的语文教师在我准备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在此,除表达我对学校及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外。我还想说的是,获得了奖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我们的目标而可以停滞不前。在人生旅途中,获奖只是一种助推器,而不是最根本的动力器。我们要如何前进?答案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所以,获奖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我们前进路途中的一股动力。我们应正确看待这种奖励和荣誉。不能因为一时取得好的成绩而骄傲,也不能因为成绩一时不理想而气馁。
与其说这是一场竞赛,倒不如说这是一个锻炼的契机,是一种鞭策我们进步的动力。从收集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到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整个过程都让我收获颇多。倾听其它选手的讲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景洪市一小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讲课水平和课件制作都各有千秋,非常出色,我从中也收获的不少。如: 罗忠琴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韩东书老师亲切的教态,马娟老师精美的教学设计,李瑞老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受益匪浅。这对我在今后教学中如何提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很多的思路。所以,希望参与此次语文课竞赛的经历能促使我在教学方面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于本次的竞赛课,我的态度可以用十六个字来说“重视—真心、准备—精心,体验—用心,操作—细心”,因为我认为“能上好学校的优质课,是能上好市级、省级乃至更高级别优质课的一个必要条件”, 虽说只有一天的时间来准备,但我很努力的设计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当我抽到要上的课题时,我就开始了全身心的准备阶段,首先是尽快把思路理清楚,把握好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随后在制作具有辅助作用的课件,一天的准备都是紧凑的,就在要上课的前几分钟里,我的准备工作都没有丝毫的松懈过。当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不由得紧张起来,因为我看到了许多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望着我,看到了听课教师用信任的目光望着我,我害怕我给不了他们那么多,更多的害怕是带给他们失望。还好这复杂的心理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因为我又把它化作鞭策我的动力。课堂中我又莫名的兴奋着,兴奋着孩子们带给我那一次次精彩的表现。面对这么一群活泼可爱和有着极强表现欲望的孩子,我突然什么也不害怕了,因为一直以来,在教学上,我喜欢与学生共同成长,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课堂和开展教学,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来创造奇迹。这堂课,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中我看到,他们已经在我设计的舞台上尽情的发挥着,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孩子们美美的读书声,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是孩子给了我力量,所以当时的我只是想着要尽我所能上好这堂课。也许它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至少我是努力的。上完这次竞赛课我还有更多的意外收获,那就是—自信,这种收获在平常是很难体验到的,它会让我在后面的路走起来更加有信心,所以我想说:追求着也并快乐着!同时我也悄悄都告诫自己:“注视、观察、思索、行动...... 做更好的自己,给学生更多的欣喜与收获。”
篇12:教学获奖感言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其外显的造型、色彩、线条、构图及材质等不同方面所呈现的美术元素,而且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内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心灵震撼的人文内涵。初中美术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更应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兴趣,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我有几点感悟:
一、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对美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接受美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一美术课程安排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在美术的世界中遨游》。这是一节欣赏、评述课,课本列举了各种图片,并且每张图片都配有一个编号,画种较多,内容较多。怎样上好这一堂课,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为此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呢?我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深入领会每幅画的含义,当我面对学生讲解时,注意难易程度,抓住重点,深入讲解评述,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作品,详细介绍了有关背景,作品的规模、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以及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等,进而由秦俑联想到以兵马俑为题材的其他艺术形象,如电影、舞蹈等等。我适时地把美术概念、不同的门类艺术特征介绍给学生。而对一些作品,也可以是课外美术作品,让学生从美术材料角度自己去分辨,去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多次欣赏,逐渐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博大胸怀。
二、必须严格严格执行美术学段教育的标准,不断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层次上,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素质和年龄等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做到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体现美术教学的多维性、多极性,以适应不同层次、个性、能力的学生,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发展美术的构思和创作能力,传递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创作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
让学生有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自然绘画的空间。如在绘画或做手工时,我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自由的画,站着或坐着都可以。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无拘无束,不停地变换姿势。有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激情,我还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有助于绘画的音乐,宽松学生的创作氛围,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使他们能有一个自由的绘画心态,因此,画出的画大多很有灵气,很有创意。通过让他们观赏美术作品和自由讨论美术作品的形、色和质感,描绘其特色,以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溶入大自然,溶入生活,让他们从心态和视觉上有所感悟,同时让他们再仔细用脑子想一想,大自然是如何的绮丽多姿,生活又是如何的丰富多彩,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兴趣地拿趣画笔去勾勒自然,描绘生活。
四、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确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作为美术老师,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也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在课堂不要一味板起“老虎脸”,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善待学生的各种问题,注意把“问题情景”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美术与其它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问题情景”故事化,增强生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关系,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要的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构建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以达到完美人格的更好塑造。
篇13:教学获奖感言
算起来,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至今也有17年了,算是基础美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了。回顾自己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内心不免有点想法,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想来想去只好就我想到的几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只当个人教学中的一点感悟和体会吧!
话题一 让人羡慕让人鄙视的美术课
从我读书起,课表上都有美术课了,到今天,小学至高中,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中,美术始终嵌入课表。
说到让人羡慕,是因为美术课在其他老师眼中历来被视为“豆芽”课,没有什么升学压力,上美术课的教师一定很轻松;另一方面,美术课是学生喜欢的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故而令人羡慕。
为什么说美术棵又是让人鄙视的呢?从我记事至今,美术没有被任何部门以任何方式统一检测过,没有哪一个部门制订过美术检测方案,检测试题,更没有什么检测目标。故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豆芽”课。自然与升学考试的科目不在一个档次,当然,教授“豆芽”课的老师也就不那么入流了。在家长、领导、同行的心目中,自然是怀着鄙视的心情,故而,美术课让人鄙视也就不那么大惊小怪了。
对于以上两种态度,总的看来,美术课在学校教学中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的两难境地。作为美术教师的教学地位也就大打折扣了。由于有这种认识观点,美术教师激情显得不高,有的将课堂也教给了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课程,美术课有和无也就无关紧要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犹为突出,这种现象到今天好象也没办法解决。
这让人羡慕,让人鄙视的美术课,何时才是你扬眉吐气的日子,作为我这个美术教师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看到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吗?我时刻盼望着,盼望着……
话题二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美术课
美术课,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它,有时侯,上其它课时,我还偷偷地在书本上乱涂乱抹。可见兴致之高远甚于语、数、外。在我当美术老师以来,我发现:只要是我的美术课,学生一定会很高兴,特别是我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以来,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程度让其他老师羡慕。
学生为什么会喜欢美术课?特别喜欢我的美术课呢?冷静思考之后,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对直观事物特别感兴趣。自有人类以来,人们记事的方法先是实物图形,包括人类的文字都是从象形开始。可见图画是人类文化启蒙的先驱。长期以来,人类对图的印象远远大于抽象的其它东西。故喜欢美术课应该算是人们的本能反应了。其次,美术课没有什么升学压力,教师对学生的压力减少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自然轻装上阵,故而学生喜欢。何况无拘无束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语、数课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又怎能激起学生强大的兴趣呢?三是美术课要让学生喜欢,还需要一个他们喜欢的老师,任何课的老师都影响着他的学生,美术课虽说从本能上学生喜欢程度高,但要是遇到一个没有激情,没有能耐的美术教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大打折扣的。对于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从我刚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到现在十七年的磨砺,使我就象一个歌星一样,从无人问津到“粉丝”追捧的阶段,当然,我的“粉丝”是那些活泼可爱的学生。
什么样的美术课,学生喜欢呢?根据我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每节课必须有每节课的内容,不能漫无目标;二是教师要有过硬的美术功底,美术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作铺垫。一句话,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必须要让学生信服你、佩服你、崇拜你才行。无能的教师,学生是会看不起你的,是会贬低你的,美术课堂教学你自然是不能驾驭好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你和你的美术课产生厌恶感;三是要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具备根据不同学生年龄阶段授课的能力。例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应以故事、儿歌等形式授课,教授绘画、手工制作以示范带动为主要形式,教师要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步骤、方法,要既简要、又直观;对于小学高年级,则需加大教学难度,在一定的难度中启迪学生思维,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应比一年级学生要多得多,更多的是要展示老师的基本功,让深厚的基本功去说服学生,哪怕是一张自认为简单的示范作品都要老师精心准备,一点也不要马虎;四是美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因为只有朋友才能做到无话不谈,做学生真诚的朋友,是拉拢、团结学生的最好方式,让学生解除对老师的恐惧感,有利于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但是,朋友之间也要体现老师的位置,老祖宗留下的尊师重教传统不能丢,这需要老师拿捏得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美术课堂教学任务,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美术知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五是要经常展示学生美术成果,让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展示自我才能,让荣誉激发起不断学习美术的热情。教师要利用课堂展示学生习作,多用鼓励的话语评价学生习作,尽可能多的发现学生闪光点,尽量不去伤害学生的任何想法,美术作业评价与语文、数学不一样,它没有统一的标准,精确的答案,只是教师个人主观臆断,好与差只在老师的心目中存在,故美术习作评判最好不用“好”与“差”等字眼去衡量。用“我建议”、“我认为”、“如果这样就会更好些”等委婉的语言去评议,另外,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在比较中他们自然会去进行自我衡量,自然会调整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地方。在这种不间断的展示、比较、评议、参观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就会持续下去,就不会出现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学习美术的劲头由热变冷的情况发生。
这就是我认为学生喜欢美术课的原因,也是我认为什么样的美术课学生才喜欢的经验小结。
话题三 如何进行绘画创作
美术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形成自我创作的能力。创作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项目工程,作为一个画家,要达到真正的创作,是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当然,学生美术课堂中的创作虽无法与画家们相提并论,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创作能力呢?根据我长期实践,发现有以下规律可循,现在说出来,不妨与大家共商榷。
半临摹半创作是最终进行创作的必经之路,任何学画者都有师古人、师老师、师他人的过程,这也是学画者最初经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画者就有创作的冲动,但一提起笔,却又无从下手,这时候的办法就是半临摹半创作了。半临摹半创作就是一边临摹前人、他人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而且是逐渐增加自己的想法,这样慢慢培养自己的创作灵感。
半临摹半创作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叛逆思想,就会试着独立创作。不过,这时的独立创作往往有别人的影子在里面,而且这种影子就象着魔一样很不容易摆脱,如果你能摆脱这个魔,也许你真正的创作才算开始。
真正的创作开始了,往往不易被人接受,如果这一阶段你挺不过去,这一阶段的痛你不能承受,也许你永远不会成为什么画家了。 以上是我针对专业画家的创作历程感受而谈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来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很重要,不要把美术课全部上成临摹课,若教师只让学生抄写课本上的范画,抄写自己的示范作品是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最起码要达到半临摹半创作的水平才行。学生的想象力其实非常丰富,就看教师怎样去引导、去启发了。
当然,要创作。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功底并不需要太厚。让我们坚信,学生的创作力是无限的,学生是能进行自我创作的。
话题四 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是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美术教学中,特别是手工制作课,最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如果不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将会一事无成,反而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要熟悉了解学生。熟悉了解学生就要从方方面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这些 之后,在分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分配协调一致,人员搭配合理,这才能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能力。例如:每一个小组要有一个善于组织者,善于汇报者,善于协调者,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要协调分配,不能让小组成员显得某一方面特别强,某一方面又特别弱。同时,我反对在课堂中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
二是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的成立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对小组进行分工。一般说来,要有一个小组长,一个汇报人员,一个材料工具保管员……最好是每人负责一项,达到互相牵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