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精选13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精选1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
关于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
一直以来,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成人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我们国家科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成人教育的大力支持,它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然而,教育管理体制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核心载体,为成人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能够让教育管理体制在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它自身最大的贡献。因此,对关于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做了如下探讨研究。只有摆脱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并且能适应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管理新制度,已经成为现今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首要任务。
成人教育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教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成人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成人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体制显得非常的重要。现今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要摆脱传统、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模式,按照社会经济人才的'需求只有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才会有助于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一直以来,在成人教育发展中,教育管理体制占有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人教育要想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就离不开教育管理体制的帮助。但在目前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仍然有一些因素一直影响着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为了找出根源,因此,本文对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做了如下探讨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也针对存在的瓶颈问题给出了几点解决的建议。
一、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分析
1.师资队伍管理不完善
在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对教师的考核不能以教学质量的高低为考核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考核要通过多方面来体现,通过对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来评出优秀的教师。由于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成绩不理想,但这并代表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因此也不能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
2.法制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确重视成人教育,在下发的文件中不管是从中央还是到地方对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提到了很多,但是在实际中与颁布的政策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有些成人教育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如同机关部门一样,后勤人员多,从教人员少,在管理上比较注重新式,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内容,这样直接导致教学管理质量差,在社会中失去了信誉保证。
3.政府掌管权力不合理
在过去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所有权力基本上都由政府掌管。可以说,政府的参政完全包揽了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权力,不论是从招收学员、办学规划甚至包括学科专业设置来讲,都由政府所决定,对于招收来的学生所发放的文凭都是政府发放。正是由于政府管理的范围太宽,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很多方面不能有效的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削弱了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4.成人教育结果考评方法单一
在当今的成人教育结果考评中,方法非常单一。学生只是通过一次考试就拿到了证书。这就相当于通过一次笔试测试一样。只是片面地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了测验和了解。这只能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有些实践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这样的结果考评对学生所考的知识范围很狭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传授知识,根本就忽视了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发展和需求。
二、针对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几点解决方法
1.加强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理顺办学体制,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成人教育工作。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籍、学历证书发放、收费等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成人学校必须解放思想,在保持原来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向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并大量借鉴运用国外社会办学的经验。同时,加大内部的革新挖掘,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人事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弘扬优势,取长补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给自己重新定位。一定要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切实建设起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真实情况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这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显得特别重要。
2.加快职能转变,政府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各级政府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就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就是要由过去的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向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来进行管理;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等级关系和权威管理方式转向主要依靠教育投入等财政手段来进行管理;要由过去事无巨细的管理向加强成人教育的统一规划,引导整个成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转变;要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向加强对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转变。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明确地知道,成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当今社会成人教育的一名工作者,我们要高度的认清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然后理清头绪,才会对其存在的瓶颈问题给出正确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在今后的成人教育发展中,教育管理体制能够真正的发挥它自身更好的作用。如果在本文的研究分析中,有的地方阐述得不够完善,希望同行帮助改正。同时也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人士踊跃的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和认真研究,把这项工作做好。
篇2:中外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外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分析外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旨在探索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之路.
作 者:张娴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72 关键词:中外 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比较篇3:管理体制论文
管理体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
论文提要:本文介绍了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和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分析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优点,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财政部于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称新准则),该新准则已经在1月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第33号准则全面推行后,将取代以《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为主体构成的合并财务报表规范。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及其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以下称国际准则)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将企业集团视为单一企业编制的集团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应该包括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业。我国新准则中的表述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新准则强调控制,并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这与国际准则的表述基本趋同。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的对象是通常由若干个法人(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或者编制主体是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以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的。
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合并财务报表有利于避免一些母公司利用控制关系,人为地粉饰财务报表情况的发生。
二、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范围是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对象,主要明确哪些成员企业应包括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哪些成员企业应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外。正确界定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而要界定合并范围,必须首先明确界定合并范围的标准,才能合理地规范企业的合并范围,有效地防止母公司通过任意变更合并范围来操纵利润的行为,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为企业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已经注意到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变动对于报表信息的影响,对报告期内子公司的添增、处置事项做出了具体规定。
新准则明确指出应以控制为标准来界定合并范围,因此在具体实施新会计准则时应从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方面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控制。
三、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复杂持股合并的问题。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由于新会计准则没有就如何计算间接拥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确规定,选用的方法既可以依据加法原则也可以依据乘法原则,因而容易造成对于同一持股关系的合并业务会因不同会计人员的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并处理,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最后提供的合并财务信息不一致。
实际上,由乘法原则得出的实际持股比例体现的是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比例,比加法原则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所以建议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乘法原则来计算母公司对“间接拥有”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但是,由于加法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实质性控制。因此,在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建议采用加法原则计算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资本数。
(三)实质控制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明确。新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并且列举了母公司虽然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半数以下的表决权,却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从而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四种情况。但是,新会计准则并未给出在会计实务中应如何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标准。因此,建议完善准则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有关合并范围的实务操作。
(四)完善“控制”的定义。新会计准则将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控制”的内涵,建议借鉴美国会计准则中对于“控制”的有关规定,补充“主要受益方”原则,即“控制”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限制自身的损失。“主要受益方”原则是对“控制”概念的补充。主要受益方可能为向可变权益实体转移资产的一方,也可能为设立可变权益实体的一方(即发起人),或者是根据法律文件能够替可变权益实体做出投资决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担了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风险或者损失,或者有权收取可变权益实体的多数剩余报酬,那么就应该要求主要受益方合并该可变权益实体。
(五)非营利性组织是否纳入合并范围。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规范的是营利性组织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而没有涉及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范围问题。但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很大比重。在这种大环境下,公有制企业控制非营利性组织的背后往往有各级政府的操纵,这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与控制它的公有制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很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或公有制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规范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问题,如果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从事盈利活动,则应该纳入合并范围,并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六)提供分部报告。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涉足不同的行业,跨越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其不同行业、不同分部的盈利水平可能差距较大,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可能复杂多样,潜在的成长机会也会有很大不同,而一张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只是反映该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难以提供从事不同行业子公司经营状况的信息,以致给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带来许多困难。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都制定了分部报告准则。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首次对分部报告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地规范,这既适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多元化经营披露分类信息的需要,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建议将分布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与合并财务报表一起提供给报表使用者。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跨国公司,因为汇总合并的过程会掩盖一些重要信息,以致合并财务报表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分部报告可以使报表使用者清楚地了解企业集团下独立法人实体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揭示出一些业绩欠佳的投资结果,提供分部信息还有利于评价企业集团的风险或预计它将来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情况。
篇4: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决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既能转变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也能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快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一、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以现代科技为主要支撑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市场岗位需求的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动力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兴技术产业崛起,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中职教师已有的知识能力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在岗培训,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从而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技术和专业动态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使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学中职业性的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职学校要依靠市场经济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来调整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职业学校在信息资源的更新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达到与市场的变化发展相协调。
所以,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以促进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和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把握所设专业的发展趋势,引领当代职教事业的动态升级。
(三)中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权利,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障。教师有权利通过在职培训,参加继续教育,提升理论水平,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
中国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满足于粗加工,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已达50%以上,而先发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从技术工人的结构看,在我国有7.1亿劳动人口,其中,企业职工1.2亿,这1.2亿职工中约有7000万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约占45%、中级工约占40%、高级工以上仅占3.5%,而发达国家的初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高级工以上占35%。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高级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缺少具有创造力和能够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加强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当前科技前沿的发展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整合最佳技术型人力资源优势,内化现代科技知识,提升中职学校学生市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校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培训目标不明确
我国职业院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960万人,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潜在力量。但是教师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欠缺,多数中职学校急于扩大招生规模,对于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中职学校仅认为继续教育就是教师对自身学历的补偿,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却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中职学校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反应迟钝,表现为教学工作的滞后性,中职教育与市场驱动缺乏良好互动机制,且与当前的区域经济结构相脱节。
(二)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相对滞后,忽视教师在职发展的不同需求
大部分中职学校开展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完全服从于指令性政策,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培训内容相对刻板,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忽视了教师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的差异性。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仅限于基础理论的学习、优秀教师经验的讲授,缺少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探究。培训讲师也限于学校的优秀讲师、相关专业的学者和专家,没有紧密联系相关企业和工厂的优秀员工。培训形式仅仅限制于课堂、讲座、参观,没有真正地走进企业和工厂,进行亲身实践,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三)师资力量不足,工学矛盾突出
近年来,虽然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大部分地区的教师编制没有增加,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有些中职学校通过外聘教师来弥补师资不足,然而外聘教师流动性大、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教师素质差异显著,使教师整体的在职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师不仅承担了大量课程教学的压力,同时还被安排了招生、学生管理等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参加教师培训,致使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佳。
(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难以落实
中职学校经费不足是制约教师继续教育难以落实的主要因素。由于职业教育技能性和操作性的特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因此,多数中职学校会将财政经费主要用于场地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对于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的可利用经费依然受限。而且许多职业学校不能合理支配有限的政府教育经费,盲目用于院校规模的扩建上,导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难以落实,从而使得很多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五)缺乏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管理
目前,由于没有形成对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有效科学的管理机构,由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上随意性比较大。许多中职学校没有详细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在培训时间、参加人员、培训内容上随意性较大,导致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学习进展缓慢,也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教师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教学任务缺乏监督和指导,教学质量严重受损。
三、加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中职学校和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
转变中职学校继续教育的观念,是教师更为高效地参加继续教育的前提。我们应加深中职学校和教师对于开展继续教育意义的理解,转变观念,直面市场发展需求,紧盯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现实意义。中职学校要认真落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让教师享受到在职继续学习的权利,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方面要紧密结合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引领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对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际教学质量为目标;在课程结构上,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要突破基础学科课程门类的界限,将时代科技和相关学科领域融合为综合课程体系。
确立“专业服务于市场、教师服务于专业、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教育目标,打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刻板、封闭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富于创造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素质化、能力化发展
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基础不牢,而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可以吸引大批优秀教师、企业优秀技术员工投身于中职教育发展事业,而且中职学校倾向于向能够在本校长期任教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条件。中职学校要严格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对聘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企业工作经验要求,努力构建复合式教师队伍,可以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更快地接受新的技术知识,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机制,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但可以吸引企业和科研单位高技能型人员融入职业教师队伍,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式发展。
(四)探索适合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
面对当前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中职学校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需要探求适合教师自身成长、提升能力的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提高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率,需要开拓多元化、多类型的培训模式: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模式主要是由学校自主开发,以中职学校为基地,能够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培训课程。校本课程对于满足教师不同的知识储备差异、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市场条件下新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突出特点是:针对性较强,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需要;适应性较强,能够很好地适合于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性;独特性较高,校本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结合市场导向和本校特色自主开发,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地方和学校特色,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让学校教师直接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基地,使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和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和管理优势,直面市场,自办企业或合办企业,由学校的教师从事管理、生产和经营,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和高级技能的员工到学校兼职,定期开办专项课程教授实践经验、讲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参与培训课程的评价。校企合作模式对培养职业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加大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经费渠道
经费不足是制约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瓶颈,学校经费短缺势必会影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首先,政府部门要在中职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扶持方面发挥着保障作用,政府应制订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计划,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各项事业的财政投入比重。其次,企业和社会投入是职业教育事业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可以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相结合,学校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学校为企业培养对口专业人才来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事业投资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应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的格局,合理分配中职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六)加强管理,促进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中职学校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监督和管理。首先,政府要完善中职教师继续教育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手段,建立健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确保中职学校持续、有效、规范地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其次,政府部门和相关的科研机构要为中职学校提供最新的科技发展形势和市场导向信息,为教师继续教育做好规划工作,保证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手段、方法和形式的科学化、高效化,紧随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再次,政府应成立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机构和评估体系,多角度、多方面评估中职学校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状况,改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周艳红.职业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与探讨[J].继续教育,(6):48-50.
[2]张玲.职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及保障机制[J].继续教育,2007(12):55-56.
[3]庞春虎,许新芳,谢峰.从课程体系变革谈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12):78-79.
[4]陈慧.职业技能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支持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72-73.
[5]王萍,杨雪冬.浅议职业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79-80.
[6]许正中,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5: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浅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旅游体制并不是全部一样的,每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旅游业的现状,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这些管理体制主要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干预型三种。
国家旅游局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由地方旅游局和地方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将旅游监督力量加入到每一个游客每一个团队中,使得每一个游客每一个团队都变成了行政管理制度的监督者。
将来自于旅游一线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从而更好地完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行政管理制度通过颁布各项规则,在大方向上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企业进行规范化地指导,达到管理的目的[1]。
1 我国旅游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旅游业中除了对景物的欣赏,人文的体会,还有对吃住条件的要求。
吃的食物不好、住的条件不好会大大影响旅游人的心情,增加旅游的疲惫感。
为了使游客的旅游更加舒适,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大旅游景点渐渐将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饭店和一些娱乐设施上。
但是,“过犹不及”,一些景区只顾着追求奢华的享受,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饭店的建设中,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交通设施建设,使产业结构失调。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旅游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项明确指出工作在第一线的中低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
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涉及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就会有很多企业私自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将国家的规定置于一旁不去理会,更有甚者,钻旅游规则的空子来为企业谋取利益。
所以,即使有中下级旅游局在监督旅游的服务质量,但是依然难以制止这些行为。
第三,不良竞争现象严重。
一些旅游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价格降低,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还有一些服务不到位,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白白遭受损失,在这些恶劣地影响之下,旅游管理无法正常发展。
这些情况都是我国旅游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彻底造成的,既影响了同行业其他旅游产业的利益,影响自身的发展,还无法完成消费者旅游的初衷。
2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不完整,地方旅游局权力较大,瓜分国家旅游局的权力,使得国家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现,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集权和分权都是必要的,但是要适度,掌握好这个度,集权需要集中多少,分权要分到什么地步,这些才是难点。
集权,国家应该将决策权集权到中央。
例如对旅游策略、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决策,国家旅游局统一制定政策,并由国家旅游局决策。
分权,国家应该将发展策略的权力下发给地方旅游局,因为地方旅游局对和管理部门处于旅游业的第一线,相比于中央,地方旅游局和管理部门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当地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也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宏观上,中央负责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向准确;微观上,地方负责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促进旅游业在正确的道路上,无碍地发展[2]。
2.加强行政监督力度
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共同协作,一个负责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一个负责服务管理和行政监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旅游业繁荣昌盛的局面,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改善我国现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地方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督功能必不可少。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管理策略,地方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定期对旅游行业进行整顿,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适当增加监督部门的权力,将监督的力度深入到游客中,监督基层的不良竞争现象。
将每个游客和每个团队发展成为旅游管理中的监督者,从每个景点每条线路中进行监督,能更好的发现旅游业中的存在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良乱象,从而收到成效。
3.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旅游的行政管理是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路线,依据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管理制度,而旅游的企业管理制度则是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旅游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营利为主。
有时候,行政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会有相悖的现象。
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管理政策,应该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旅游企业管理措施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行政规定,在满足这一点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管理措施,企业管理负责管理旅游体制方面的细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效果。
行政管理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使行政管理更为贴近游客,对行政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补充了行政管理中不全的部分,更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经济收益。
3 结论
旅游管理体制已经深刻地渗透到旅游管理的各个层次,包含了旅游管理中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旅游管理的重要部分,为旅游经济地运行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
【2】试论新时期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创新
畜牧兽医工作是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现行的政策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就如何做好畜牧兽医管理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
1 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多数畜牧兽医管理站是全民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一部分站是差额拨款单位。
县站是全县范围内几个、甚至几十个乡站的业务领导和管理部门,担负着全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动物疫情的诊断和扑灭、疫病普查和新病诊断,课题研究和新技术推广,以及对乡站的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重任。
县站是政府农牧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实施机构,其人员组成中除少数为行政管理干部外,大部分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干部。
建国60多年来,县站为祖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應有贡献。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县站的工作已发生很大变化,农牧民养殖户心目中依赖的“金字塔”正在发生倾斜,许多县站工作正陷入误区,肩上担负的职责已被架空,招牌依旧在,却无力挑重担。
目前,多数畜牧兽医站存在机构不全、职责不明、队伍不稳、防疫人员缺乏、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兽医工作的健康发展。
2 目前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运行的困境
主体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程度不够:目前在我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很多领导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程度,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的领导没有意识和了解到畜牧兽医事业的重要性。
一是不健全的管理机构,不顺畅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的畜牧兽医体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还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的现象,有些根本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有些是将其他单位或部门暂且作为管理机构,这样过度的分散将会出现一些有名无实、职责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运行机制的不顺畅。
二是更新知识不及时,技术应用不到位。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畜牧兽医的技术人员方面;很多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大多都是中老年群体,这样接受新知识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大部分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都是较低的学历,具备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十分缺乏;
对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度达不到要求,这样就不能十分有效的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更新,并且不能很好的应用新技能;还有就是畜牧兽医工作十分的艰苦,工资福利也没有什么优势,并且在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这样就难以吸收到优秀的专业人才。
三是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篇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主要探讨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管理体制是为了对其所要采取的行动和决策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单位进行制度规划和管理。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变了高等教育在长期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支配者高等教育的全部管理工作,涉及到了政府、社会、高校等三方,带有高等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的制度,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能够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能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投资效益。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投入了大力的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创新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但是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整体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受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和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效果不佳。并且由于受到一些政府单位的限制与影响,制约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导致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高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体系。如果高校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不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改革理念,不集中精力提高教学管理积极主动性,势必就会影响到高鞥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和改革效果。
2.缺乏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管理体制改革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国际教育改革具有了新的形势,在此形势下,为了调整教育管理体制,我国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各种方针政策。同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在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国家越来越重视。
但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一些制度与体系得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不同条件的影响,导致制度与体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造成的,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低。在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规章政策虽然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对已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缺乏描述吗,导致在具体的问题处理过程中,使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有效参考标准,影响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过渡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等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过渡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高校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管辖领域得不到拓展,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内部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学校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推动各个高校的管理体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管理范围等细节性的东西,从一定的规范标准出发,进行管理体系全面的调控和调整。同时,为了确保他可以不断协调花、规模化,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保障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不断地加强联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从而保证国内高校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确保三者之间各项功能完善。
另外,在进行教育管理体系调整的时候,为了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院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就要全面构建一个可以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因此,为了真正构建起高校的管理体系,各大院校就要全面提升学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建立去完善的管理部门,促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明确内部的管理责任制度。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各大高校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确保后勤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途径
1.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不断的加快,国内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好的标准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了去报国内高校形成更加有利的社会竞争趋势,就要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意识,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明确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同时,要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为了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要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提高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的政府部门干预力度过大造成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造成的。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使高等院校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因此,为了使劲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就鼻血要及时地转换管理模式,更加全面有具体的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配合,并且相互促进、融合;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服务,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3.完善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升高校的教育实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改革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努力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首先,为了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责任进行深入的明确,高等院校要将其内部各个管理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根据其实际职能作用个,掌握其分工。其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实际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要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理念,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要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篇7: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研究
周文根
[摘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普通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中出现了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文章重点对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特点、组织结构、运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探讨,希冀对构建合理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篇8: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研究
[作者简介]周文根(1955-),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学。(江苏苏州 215124)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66-03
在终身教育的国际大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是普通高校依托学校高等教育资源对成人实施的专门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成教管理模式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对高校成教职责的履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驭型二级成教管理体制的提出
我国普通高校的成教管理主要有两种体制:一种是综合实体型的管理体制,也称一级管理体制,又分为独置型和依托型两类;另一种是行政职能型的管理体制,也称二级管理体制,又分为分立型和统驭型两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成教规模不大,高校多采用一级管理体制,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领导放权的情况下独立运作,具有独立的教育资源,既有成教管理人员,又有专职教师队伍;既有利益上的分配权,也有对干部、教师的任免和聘任权。在一级直接管理体制下,学校各院、系(部)事实上被解除了对成教办学的直接责任和直接参与权。在成教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一级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力量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尤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质量保证、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产生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成教发展快、规模大、教育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分离型二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成教学院(处)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管理部门,统管全校的成教工作。但最基本的教学过程则主要是由学校各教学院系完成的,成教学院(处)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管理职能,并从不同方面对管理对象共同实施管理,可以说是利大弊小。但变革之初,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各院、系(部)在成教工作中会发生各行其是的不协调现象,甚至互相掣肘,而整个学校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监管常显不足,顾此失彼,其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办学管理主体分块,垂直多层管理,出现多重招生宣传和学生人数统计重叠或遗漏等现象。
一些大型的地方高校提出了采用统驭型的二级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于更直接地依托学校普教的办学优势,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各院、系(部)分别组织和管理,但学校的一切成教工作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统一扎口管理,各院、系(部)在成教学院的统一管理和部署下,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在工作部署和步调上也会更加统一和一致,减少了分离型的二级管理体制下各行其是、相互扯皮的情况。
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地方大专院校。以后,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紧密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按照教育部成教司构建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均应贯彻统筹、归口管理和质量、效益、活力相统一的原则,开始了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路。
二、统驭型二级成教管理体制建构
1.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第一,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含义。“统驭”即统筹驾驭。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是一种学校成教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各院、系(部)分别组织和管理,但学校的成教工作的办学指导思想、规章制度、评价标准以及运作进程等均在代表学校成教的职能管理部门――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统筹驾驭下进行的.成教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主要由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划分三个要素所构成。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成教由包括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和相关的院、系(部)两个并行的管理主体,两者共同接受学校的领导。其中,相关院、系(部)主要负责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对学校的成教办学工作进行统驭管理。因此,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校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与各院、系(部)的关系更加密切,工作上的协作、交流更多更频繁,学校的成教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运转。
第二,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特点。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为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化,使学校成教工作有序、高效、优质运行,以确保教学质量。各院、系(部)在成教办学的总体管理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十个统一”:统一开学(含新生开学典礼)和学期结束(含期末考试)时间;统一排定总课程表以及教室、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的使用安排;统一学生的学籍(含转.退、休、复学等)管理;统一审定和上报学生申请免修免考的课程;统一组织省统考课程的报名和考试(含补考);统一成教的基本规章制度;统一评定学生的年度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及优秀毕业生;统一公布奖惩决定;统一安排毕业班学生的各项工作进程;统一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要求、程序和格式以及计划和大纲的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纪律要求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
2.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职能。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职能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各院、系(部)对成教的方针、政策、办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指导职能;在学校领导下,对各院、系(部)成教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进行全面监督的职能;对各院、系(部)在办学和教学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有效协调的职能;为提高成教工作效率,帮助各院、系(部)解决困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职能。
三、统驭型二级成教管理体制的运行实践
针对当前成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成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处理好学校、成教管理部门和办学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与权利,处理好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关系。为此,学校在“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思想理念指导下,以育人为根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健全成教管理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利。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机构是体制的保证。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各院、系(部)除有一名负责人主管成教工作外,还须建立成教管理办公室(其工作人员的职数由办学规模而定),具体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要配备相应数量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各院、系(部)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同样应向成教学生开放。至于成教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繁的计算机房和各种电教设备,可由学校教学设备处负责管理;也可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派专人管理,教学设备处则发挥指导作用,并协助安装、调试和设备维护。
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中枢,在院长领导下,全面履行各种职能。此外,还应成立全校性的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院、系、部、处、室有关负责人和教授、专家、学者组成,作为权威性的咨询机构,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参与指导、监督成教教学工作;同时,可另设成教督学组或巡视组,具体实施成教的教学指导、检查和监督。
为保障二级管理有效运行,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与办学的各院、系(部)都应在学校领导的主持下签订《联合办学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作为今后成教办学的依据。当然,在责任书上,不可能将整个办学过程中的职责分工情况详尽地罗列出来,因此有必要另外制定一个《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作为协议的补充或附件。这个《工作流程》应从学生入学一直到毕业,对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以及职责范围和工作时限等作出具体规定,作为双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工作准绳。
2.建立以各院、系(部)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在明确了各自的职能和职责之后,必须建立起一个以各院、系(部)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工作的实现主体是直接办学的各院、系(部),因此,各院、系(部)对每一个与保证教学质量有关的环节,都必须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加以落实,这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部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审定、实施、检查、整改等方面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的完善和规范;考试的组织和成绩评定;毕业课题的选定、指导、检查和考核;教师的聘任、评价和考核等。
对于教学质量保障来说,监督是主观重要的一环。在学校领导下,成立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最后审批专业教学计划,委托有关专家、教授审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定期召开会议对各院、系(部)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具有权威性的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秩序、考试纪律、毕业实践、成绩评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监督,进行调查研究并定期向教学指导委员会报告。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部(或教育管理科)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监督组织的办事机构,配合做好监督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在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下,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需要对院、系(部)之间进行协调管理,使各院、系(部)在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面加强管理,实现统驭型二级管理在人员聘任、任务安排、工作质量检查、考核奖惩及酬金支付等方面的一致性特点。
首先,强调课程要求和教学管理的一致性。各院、系(部)对专业相近、课程名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课程,应执行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期末考试使用统一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各院、系(部)按照成教教师开课资格规定负责聘任教师,下发授课任务书,提出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周内上交学期授课计划表,其中一份交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教学部保存。在授课过程中,如出现迟到、早退、无故缺课、擅自换课等现象,或发生其他教学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协同相关院、系(部)按相关规定统一处理并公布。其次,实现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聘任、评价、考核标准和待遇的统一。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成教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制定全校统一的成教教师开课资格规定,经学校成教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交各院、系(部)实施,并负责监督和检查。制定全校统一的成教教师工作条例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条例,并作为各院、系(部)在期末或年终对成教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评价、考核的依据。各院、系(部)依据工作条例对成教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汇总并发文公布。各院、系(部)教师授课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报酬的基本统一,各院、系(部)之间互派教师兼课的补偿金,由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合理的统一发放标准,供各院、系(部)参照执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酬金也应参照以上办法处理。
4.扎实做好成教生的毕业课题工作。高校成教生的毕业课题质量是体现高校成教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毕业课题的形式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具体安排时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但为有效确保毕业课题的质量,学校对毕业课题的基本教学、实施步骤、工作进度和考核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尤其对校外教学点毕业课题的教学要求与校内保持一致。
首先,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建立健全关于实施毕业课题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毕业课题工作条例,印制统一的毕业课题任务书和成绩考核表,印发毕业课题计划报告表等,以规范全校的毕业课题工作,并及时掌控各院、系(部)及校外教学点的毕业课题进展情况和工作动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并协同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对各院、系(部)和校外教学点开展毕业课题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按照毕业课题工作条例的要求和毕业课题工作计划报告表的进度,进行中期检查(或抽查),以确保全校的毕业课题工作按时、有序地顺利开展。其次,明确毕业课题的考核方式。根据专业性质,可采用答辩、质疑、交叉考评等不同的毕业课题考核方式,且具体要求须在毕业课题工作条例中就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考核评分工作必须严格进行,并认真填写格式相同的考核表。学院对各院、系(部)包括校外教学点要加强检查和监督,严防毕业课题的考核工作走过场。再次,做好成教生的毕业课题成果存档工作。在适当时间举办优秀毕业课题成果展示会,既可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还可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5.为各院、系(部)提供交流机会与平台,提高成教的整体水平。每学年,在各院、系(部)自行总结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应牵头组织一两次有充分准备、规范较大的成教工作交流会,就教师和学生管理、毕业课题等工作交流情况、介绍经验、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群策群力,使成教工作的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日趋规范。
成人教育是高校的三大基本任务之一。在当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成教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通过统驭型二级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以教学质量为先,下大力气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了更多更好的多层次、多品种、多规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红瑞.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刍议[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2]崔立国,胡凤卓.21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7).
[3]周文根,对完善我校成教二级管理体制的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1).
[4]屈家安,刘菲,郭胜利.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0(5).
篇9: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探讨论文
新经济时代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需求也与之提升,要求跟随时代步伐,加强与国际接轨,使其财务管理走向国际舞台。在此形势下,就要求现代化企业要充分分析当前财务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打造出适应市场经济行情,适应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便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如何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当前各企业所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经济形势的要求
近几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才不断培养,我国众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仍有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准确划分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将财务作为企业会计的附属并不重视财务管理体制的存在意义,在工作内容上也只局限于成本控制。而在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强烈要求现代化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并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潮流。
(二)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
在整个企业活动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其基础,这也意味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进行企业资金活动、价值形态等方面的管理时,往往是以资金成本为主要核心,并在有效的价值形态管理基础上,实现对实物形态的管理。所以,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尤其重要,更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一)理念陈旧,内控不足
现代化企业中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资产使用都掌握在经营者的手里,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更是集中于家族中,缺乏对人才的信任,很少会让更有才能的人来进行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更好发展。大多数的个体企业及私营企业大都是靠自己投资,慢慢累积经验才得以发展起来,对于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认知并不大懂得,也不够重视,部分经营者甚至认为设置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反而会阻碍企业经济收益,致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流于形式化。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种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显然弊端愈发明显,难以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独立化。此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过于重视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极为忽视,在财会方面很少从企业的整体性和经营性来进行综合考虑。部分企业对于内部财务审核不够重视,虽然有的企业有加强审核制度,但也没有依据实际规范进行,缺乏有效完整的审核制度。缺乏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会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的制度等等,都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难以正常运行。
(二)规章制度不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大多数的企业缺乏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也相对不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很难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企业在资金投资分配上没有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资金投资回报率无法提高。同时,大多数企业只将眼光局限于科研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却极为忽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相对落后,理财知识尤为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财务核心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三)风险意识不高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风险也愈来愈高。在实际的投资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项目很少单一化,大都是趋于多个项目共同经营,但却缺乏统筹兼顾,没有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考量和分析,只是盲目的添加设备设施,对于资金成本投入、实际运作效率的控制,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财务风险皆缺乏重视。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时代,产品更新速度快,企业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风险也逐渐增加。
三、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措施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市场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的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打造。
(一)强化内控制度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础就是建立起科学、系统、严谨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效保障了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法律性,所以说,加强财务内控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鉴定财务内控的关键点,保障内控措施的合理进行,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职务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使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合法,财务人员素质切实提高,且经济活动稳序进行,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为此,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还必须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打造科学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组织机构对于打造企业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有其积极性作用,对于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要切实重视,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横向间联系,坚持制衡原则,以便形成企业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对财务人员工作的监督,保障企业资产安全、经营合法;二是对于财务内控制度要不断细化,对于管理权限要不断量化。细化内控制度主要是以企业的总体实施要求原则为主,辅之以操作指引的基本思路,与此同时构建起以“内控制度———内控办法———相关内控细则”的基本实施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管理状况,在财务会计相关法律准则的要求下进行财务控制岗位、流程及其稽核监督的设立。在实际内控过程中,有效的对人员控制管理权限进行量化,以便内控制度措施更好的实施操作。
(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
财务管理中的各项价值指标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以加强企业经营收益,节省支出,推动企业各个部门的增产节约对于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对于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应当逐步加强投资管理体制的建设;其次,在存货管理上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合理的存货储备;再次,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完善往来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最后,企业还应进行定期检查财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独立的审计制度。通过上述的几个管理制度,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活动都能有效的进行,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而提供有效依据,更使资金使用率得以有效提升,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创建。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人员也有着相对较高的标准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加强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熟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积极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屏除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方式,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财务管理的财务框架,而是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使其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在保障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有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为此,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财务人员培养,定期组织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或是聘请外部专业人士开办讲座,在不影响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的前提下,开阔员工的视野,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企业应当逐渐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以此来带动财务人员,使其由纯粹的业务核算型不断朝着业务管理型和风险防范型发展。
四、结语
打造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体制是企业稳序发展、有效规范财务行为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当积极转变建设理念,摒除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提出科学决策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率,逐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使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朝着制度化和规范法前进。
参考文献:
[1]尚素萍,基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11).
[2]丁蕊,浅谈如何构建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J].进出口经理人,2014(08).
篇10: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探讨论文
[4]孟祥虎.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04).
[5]李云松.对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17).
篇11:工程经济管理体制论文
工程经济管理体制论文
一、如何组建高效、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
根据公司的统一安排项目部需要结合实际的工程特点和合同要求.组建管理型项目经理部进行项目管理。管理型项目管理模式的根本在于: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了看到项目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实际工程中,也就是说能够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目标。项目部可以根据项目工程特点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行一体一级。组织机构设置为“三部一室”:工程技术部、合同部、安质部、办公室。应尽力避免一体多级管理模式。某工程项目部前期设置局指挥部、公司指挥部、工区(南岸一工区、北岸二工区),项目部职工200多人,每一级都有完整的“三部一室”。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效果并不理想,工作多有互相推诿。经公司整合管理机构后,实行一体一级.人员减少近三分之二,经保守测算,组织机构整合后该项目职工工资节约近千万元.不仅工资成本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以前的2倍以上。现场施工主要采用劳务分包方式,由各协力队伍组建施工作业队。项目部主要起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
二、实施制度化,完善管理化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工程经济管理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保证。任何一项制度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公司制订了《项目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变更索赔管理办法》、《项目管理考评办法》等办法,现已发布实施。办法涉及现场管理、物资管理、机械管理、周转材料管理、劳务分包管理、财务管理、非生产性同定资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调概变更索赔管理、党群工作管理等共十三项内容。这些办法的出台,理顺了公司与项目部的关系,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权力、义务,规范了项目管理.能起到有效促进项目生产经营的作用。
三、成本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工作精细化
1、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测算
为进一步加强在建工程项日的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承包机制,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公司应统一承接项目的责任成本编制方法及计费标准。依据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施工设计图,项目招投标文件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等资料进行测算,编制过程中务求做到科学合理,相对先进可操作性强。
2、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后,为了确保成本发生在可控状态下,取得施工成本管理的理想成果。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实施管理,通常可以将这些措施归纳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四个方面。
(1)组织措施
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属于组织措施的范围,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要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费用,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技术措施
从投标时技术方案的设计、项目开工前施组设计到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同方案的比较等.技术措施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这样就要求不同职能部门发挥各自所长.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定方案而忽视对其经济效果的`分析认证。例如,桥梁上部结构连续梁常用施工方案主要有挂篮悬浇施工法、支架现浇法等。如果仅从技术方面考虑。两种方案均能满足要求。但从施工期、成本等角度考虑。以上两种方法未必是最佳方案。如将现浇连续梁方案变更为小箱粱预制、架设方案,因预制时间不占用关键线路时间.工期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固定支出可以大幅度降低,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施工方案经济比选,选择相对最佳方案,做到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节约工程成本。
(3)经济措施
在众多的措施中最易被人接受和采取的措施是经济措施。管理人员应对施工成本管理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①经济杠杆措施。在项目实施阶段,安全、质量、工期对项目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一项工程只有在安全、质量、工期都保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如何运用经济措施来确保安全、质量、工期呢?这就需要项目部建立严格、系统的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让全体职工都负有一定的责任,相应地让职工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例如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可以专门对成桩质量没立一套奖惩措施,被评定为I类桩的奖多少,被评定为Ⅱ类桩的可以不奖不罚,杜绝出现Ⅲ、Ⅳ类桩,如果出现,也一样要严格兑现罚款。这样质量事故风险与具体施工管理人员有了直接的利益关系.施工:管理人员就对各自责任有了正确的认识,职工主动性自然会得到充分调动,给项目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②另一层面的经济措施是指管理人员应通过计划统计手段对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成本偏差原因分析和未完工程施工成本测算,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可能引起未完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4)合同措施
以合同为根本的依据进行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合同措施是由为重要的。合同措施不仅是指参加合同谈判、修订合同条款。合同措施的运用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加以考虑:①对内劳务分包合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责权利.项目部应尽可能合理地将工程风险转嫁给乙方,约束乙方使之在合同执行中尽心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对与业主的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合同条款,包括投标文件、招标文件、招标补遗书等,认真划分承包商与业主的责权利关系,寻找变更索赔点。加大变更索赔力度,以此来增加收入,为项目创造更多效益。
3、工程项目考核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目前公司制定的《项目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变更索赔管理办法》、《项目管理考评办法》等考核办法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建议加大执行力度,个人认为应该加强过程考核工作,避免事后算账,避免算后无人承担或无力承担的现象发生。
四、正确理解成本与安全、质量、进度的关系
个人认为,项目施工成本与安全、质量、进度的关系是不对立,但统一的关系。搞好安全、质量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投产出的过程,投入的是比例很少的措施费,但产出的足较大的社会效益,安全质量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个方面,安全、质量出了问题,就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代价。甚或是产生较坏的社会影响。在当前的桥梁施工外部环境下,进度往往提到政治高度来看待,对业主来说,进度上去了,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时间。对承包商来说,进度快。大多数情况下,成本可以大幅度减少。但是一畏的赶进度,也可能导致过高的成本,比如支架、模板、赶工奖励等投入,是否根据工程特点,进行了最合理的优化配置。赶进度增加的如模板、支架等投入很有可能超出节约的间接费成本,这样就得不偿失,因此,要经过经济方案分析比选。当能有时是为了社会效益而进行赶工,就另当别论。
五、合理调配、利用各类生产要素
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控制目标实现的保证,必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与技术。经过对控制指标及生产要素的过程控制与动态管理,促进了责任成本管理相关制度的贯彻与落实。不断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操作性。同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长足提高。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项目经理和一只能干会算的经营性职工队伍。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增添了后劲。
六、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是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工程经济人员既要懂技术、会管理,还要厂解法律、涉猎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应此,公司应建谚定期培训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既要多组织公司内部培训,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更高层次的学习。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试想.如果职员业务素质或责任心达不到要求,那么。公司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都是一纸空文,执行起来必然失败。
七、结束语
篇12:管理体制创新的论文
管理体制创新的论文
一、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使用效率低。
事业单位没有对资产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出现了资产随意使用、长期闲置、低价出售,没有进行资源共享等问题,造成了资产的极大浪费,耗费了事业单位一定的资金成本。
资产的不科学利用,资产的使用成果不明显,资产使用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事业单位的管理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工作效率低下,这极大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2.资源配置不科学。
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单位内部的重点部门可能分配的资源非常多,但是其部门的业绩却没有与资源的分配形成正比,反而出现占据闲置的资源、花费大量成本购进资源的情况。
而其他部门却没有足够的资源开展现阶段的工作,出现员工懈怠,懒散的问题。
各部门的资源分配不科学、不合理,根本上是由于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中,内部预算管理实际配置不相符,并没有对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及拥有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定,缺乏一定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内部控制管理不全面。
3.管理不合理。
在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应是基于专业的项目评定,基于实际需要开展的经济活动为出发点,根据市场的行情及历史数据模型为依据进行操作管理。
然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上不合理,出现了个人利益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现象,即资产管理责任的主体不明确、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收益逐渐被工作人员进行内部消化,极大抑制了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与发展,进一步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有效改革与发展的措施
1.事业单位需要重视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及反省,加强编制预算的管理,降低成本的支出及改善内部管理工作的方法。
事业单位可聘请专业人士对开展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制作出较符合实际工作的预算方案。
同时,对预算开支、员工福利等制定详细的标准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及汇总,避免盲目支出的情况出现,也是加强对员工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2.完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
事业单位每年都需要在基本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包括基本建设及设施的维护、维修等等。
因此,为了避免基本建设的极大浪费,事业单位应对后勤保障部门进行规范的管理,提高后勤人员监督管理、维修及检查等工作能力,加强对基本设施的监督使用管理,延长设施的使用年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问题的积累形成一个大问题而需耗费更多的成本支出,逐步完善基本建设的管理,节约购买设备设施的费用。
3.事业单位应加强日常的经营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有时候必然会触及融资等经济活动。
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严格的风险把控措施,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及偿还资金的能力进行适当、合理的融资。
风险预防过程中,建立起系统的风险预防管理,预测市场的走向及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避免因为外界因素的突然改变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日常的经营管理,对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工作执行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减少风险的发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把控,及时消除风险。
4.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财务管理体系分为管理层及财务的执行操作过程。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建全财务管理体系,规范员工操作的流程及将工作的流程进行标准化,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度。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尽可能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增强其专业财务知识的储备及提高财务操作技能。
如提高财务核算的能力等等,可以独立自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内部之间具有合作意识的同时,还应具备竞争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也是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目标是将市场经济管理职能与自我调节职能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在发展中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事业单位积极应对及进行稳定发展,必然可以解决。
在市场环境压力之大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及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成本资金的浪费。
同时,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有利的整合,这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完善的组织、中介机构进行解决,并逐渐强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建设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以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型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探讨
文物博物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场所。
随着博物馆的开放和博物馆文物文化产品的开发,文物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创新迫在眉睫。
从目前来看,博物馆在拓展职能和藏品体系上获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从宏观来讲,现今的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依然薄弱,要求管理体制的创新归于实践。
一、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文物博物馆珍藏着大批历史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构成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是我国文学和文化教育的来源,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灯塔。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对文物类的管理统计显示,我国大部地区的中小型博物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漏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藏品保护硬件差
由于文物收藏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但作为一般的文物博物馆又无法承担费用,维修不及时,致使藏品损毁严重;监控设施不到位,致使文物失窃。
博物馆文物受地域限制,以往的摆放比较拥挤。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尤其是空气中的硫,使得文物氧化损毁,文物藏品“安全”堪忧。
2、技防力量弱
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修缮技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在实践工作中练就扎实的修缮基本功。
安保巡防制度不科学、技防力量薄弱,成为文物博物馆被盗的主要原因。
除了安全巡防不到位外,电子防盗器材未及时更新换代,也是导致文物丢失或损毁的重要原因。
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后,要坚决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建立文物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各项防范设施。
技防部门要依据制度法规,严格预防和杜绝各类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除技防工作中玩忽职守的工作状态。
3、藏品保护资金投放力度不足,地域经济差异明显
国家对县市级的文物博物馆资金投放明显比村镇多,而从文明水平讲却与之相反。
文化价值与当地百姓密切关联,文物修缮需要财力做为后盾,但博物馆是非盈利性机构,过度开发并不能发挥其教育功效,相反却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
4、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
尽管我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文物博物馆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但是很多中小型文物博物馆人员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
因利益驱使,在实际生活中不按规程办事,法律意识淡薄。
发生在博物馆中的不文明参观行为仍然难禁,参观者的不文明举动,已经成为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顽疾。
“参观者触摸文物”“摸死海星”,在禁止拍照的地方拍照,在长城上刻下“到此一游”等文字的行为,屡有发生,这些行为映射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
5、过度开发
文物博物馆大多是免费开放的,这也是其作为教育文化资源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不加控制,参观者过多、过于密集,往往会超出该馆的实际承受能力,致使文物呈现慢性损毁。
篇13: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论文
一、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新特性
高速公路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发展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息息相关。顺应新时期的发展,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也出现新的特性: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速公路不仅要面对国内相关企业的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相关企业的压力,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是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使得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具有竞争性,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建筑水平和成本支出上都要都全面提高,要树立合理的新的管理理念,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需求的提高,其需要运用的区域越来越多,需要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也要运用先进的信息监控技术,使得高速公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畅通性。
二、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对策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体现和代表,其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完善经济体制的管理有利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其完善高速公路的对策在有法律上出台新交通法,在经济上与企业进行合作,在建设上要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等方法。
(一)法律对策
立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就国际上的发展起步时间来说,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许多高速公路法律法规的已不适用于现在的发展步伐,由此要出台新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律,使得高速公路的工作有法可依,高速公路的运行更加顺畅。新时期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应当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取缔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原来的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模仿了普通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不利于高速公路发挥其速度快,通行量大的特点等现象。在法律的设立时,应该细化高速公路的各项条文,明确高速公路的管理条款;针对高速公路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立法方面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也应当借鉴外国的法律法规,使得法律更加完善。守法方面:要使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行之有效,不仅需要新法律的出台,也需要严格执行法律的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将法律落实到高速公路的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才能使高速公路得以发展。同时也要分工明确,执法分明避免重复交费的现象的发生。对于执法人员也要明确责任,增强法律意识,明确执法,不乱收费,保证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使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经济对策
高速公路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建设时间长,施工水平要求高,花费巨大等问题一直困扰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若单靠政府因为财政收入的'高低会影响高速公路的发展,因而政府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就是政府将高速公路的建设经营权给予某企业,允许企业在高速公路建成之后收取部分费用,也需承担部分政府的公共治理的责任。然而高速公路的经营方式应该是与营利性组织相反的经营机构,其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由政府授权合作,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许经营方式。并且政府与企业之前需签订合作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将高速公路建设,完成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
(三)控制建设成本
1、对高速公路成本的评估
在高速公路施工之前,要制定工程成本评估。工程的预算代表着高速公路在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单位成本水平。工作项目也要提前计算好施工过程中所有的支出,例如人工费,建筑材料费用,设备租赁费用,管理人员管理费用等等,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在有效率的完成施工任务的同时将成本降至最低,使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对高速公路成本的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对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确定工程方案时,必须确定目标成本,将成本的控制实行到施工过程中各方面,主要包括人员费用,施工材料费用,租赁设备费用,现场管理费用等。按照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偏差,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的环节进行监控,对各个方面进行查漏补缺,找出最合适的施工方法,最科学的施工人员配备,最经济的施工设备租赁,将施工成本合理控制到最低,达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对高速公路进行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高速公路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管理人员,在人工费方面花费巨大,为了解决此种情况,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收费岗位换成自动化缴费,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为政府和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工费用,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推出电子交通,可以方便人们查询交通知识和了解高速公路的信息,为交通扣费进行缴费等,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快捷,在高速公路上更加安全顺畅地通行。
三、结束语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要支持,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如何完善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实现高速公路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是现在主要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增加高速公路的数量,也要在施工质量上做好监控,在施工成本上做好控制,尽可能的采取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使得高速公路运行更加顺畅,实现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