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锦集13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锦集1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本文共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篇1:五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向学生开启了一个完全不周年审美世界,抽象绘画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升华,其表现方式抛弃了客观情景再现的.羁绊,表达的内涵更加广阔、自由。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绘画作品,欣赏不同美术元素释放出的魅力,用身心感受抽象绘画中的节奏、韵律等各种关系带来的整体美感。

二、学生情况

从学习基础上看,学生在前期的美术课中曾不习过点、线、面、色彩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美术语言进行过创作,能够感受其美感。学生也曾欣赏、接触过一些野兽派、立体派画家的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欣赏评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抽象绘画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风格的代表画家,简单了解抽象画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

能够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表达自己对抽象绘画作品中情感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搜集资料对比观察,聆听讨论等过程和方法,任导学生了解抽象绘画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学会用美术语言多角度分析,欣赏抽象画作品,通过交流评价,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和文字写作等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导入新课

互动导入:我想用几条线来表现轻松愉快的心情,你觉得适合画什么线条?现加上点色彩,你觉得用什么颜色能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情绪?我想再添加些形状,哪种形状适合?

根据学生的发言添加。

这是一幅抽象风格的作品。

出示课题:认识抽象画

(二)、感知与体验

1、出示《昼夜平分点》《元题》提出问题:在这些抽象画中运用了哪些美术元素?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了点、线、面、色彩、等)

三幅有什么特点:分别是以涂抹色块、用几何形、以粗放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的。

2、体验创作抽象画

播放几段不同特点的音乐,请学生根据不同旋律,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进行创作体验。

提问:这样的创作体验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兴奋、尽兴、自由、可以表现更多的内容)

(三)、欣赏、分析与评述

学生根据作品及相关资料,结合问题进行小组欣赏与讨论。小组汇报:《光之间》作品中点、面丰富,相互呼应;色彩柔和、愉快,使人感受到宁静、浪漫的美感和情绪。

《有红、黄、蓝、黑色块的构图》

小组汇报:作品的画面组织和分割均衡理性,造型简洁,富于节奏,秩序和庄重的美感。

《沧桑之变》《坐着的妇人第一号》两幅各有什么特点,表现怎么的情感。

(四)、思考与总结

1、抽象画有什么艺术特点?

2、出示作品请学生挑一挑如些作品是冷抽象,哪些作品是热抽象。

篇2: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认识抽象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认识抽象画》,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向学生开启了一个完全不周年审美世界,抽象绘画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升华,其表现方式抛弃了客观情景再现的羁绊,表达的内涵更加广阔、自由。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绘画作品,欣赏不同美术元素释放出的魅力,用身心感受抽象绘画中的节奏、韵律等各种关系带来的整体美感。

二、学生情况

从学习基础上看,学生在前期的美术课中曾不习过点、线、面、色彩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美术语言进行过创作,能够感受其美感。学生也曾欣赏、接触过一些野兽派、立体派画家的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美术形式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欣赏评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抽象绘画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风格的代表画家,简单了解抽象画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

能够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表达自己对抽象绘画作品中情感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搜集资料对比观察,聆听讨论等过程和方法,任导学生了解抽象绘画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学会用美术语言多角度分析,欣赏抽象画作品,通过交流评价,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和文字写作等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导入新课

互动导入:我想用几条线来表现轻松愉快的心情,你觉得适合画什么线条?现加上点色彩,你觉得用什么颜色能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情绪?我想再添加些形状,哪种形状适合?

根据学生的发言添加。

这是一幅抽象风格的作品。

出示课题:认识抽象画

(二)、感知与体验

1、出示《昼夜平分点》《元题》提出问题:在这些抽象画中运用了哪些美术元素?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了点、线、面、色彩、等)

三幅有什么特点:分别是以涂抹色块、用几何形、以粗放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的。

2、体验创作抽象画

播放几段不同特点的音乐,请学生根据不同旋律,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进行创作体验。

提问:这样的创作体验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兴奋、尽兴、自由、可以表现更多的内容)

(三)、欣赏、分析与评述

学生根据作品及相关资料,结合问题进行小组欣赏与讨论。小组汇报:《光之间》作品中点、面丰富,相互呼应;色彩柔和、愉快,使人感受到宁静、浪漫的美感和情绪。

《有红、黄、蓝、黑色块的构图》

小组汇报:作品的画面组织和分割均衡理性,造型简洁,富于节奏,秩序和庄重的美感。

《沧桑之变》《坐着的妇人第一号》两幅各有什么特点,表现怎么的情感。

(四)、思考与总结

1、抽象画有什么艺术特点?

2、出示作品请学生挑一挑如些作品是冷抽象,哪些作品是热抽象。

(五)、小结:同一幅抽象绘画作品,在每个人心中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当你和画家产生了共鸣,你就会感受到抽象绘画的独特魅力,进而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

篇3:认识抽象画教学反思

《认识抽象画》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抽象画,在一些学生看来,抽象画就是胡乱画的,是一种不美观的事物,其实这种观点很片面,是不正确的理解。

学生不喜欢也不懂抽象画是有原因的。第一,思维定势,长期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第二,审美单一,学生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第三,教师引导不足。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甚至有老师自己也不懂抽象画,把意象的绘画说成抽象的。第四,家长排斥。如果看到孩子画了一幅“抽象画”,很多家长则嗤之以鼻,严重打击孩子对抽象画的接纳。第五,重视不够。基本看不到有关方面重视发展抽象画的举动,各种绘画比赛展览也很难看到抽象画的影子。

在本课学习中,我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把欣赏评述的教学模式讲成了造型表现课程,而且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太少,没有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自己在单一的灌输抽象画的教学思想,应该以学生的思想为主,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其次,重难点的把握也没有精准,稍微有一些偏离教学主题。上课的语言有一些零碎,容易让学生不知所然,不能很形象生动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我总结出了在本节课中需要改正的一些教学方案,现实生活中,抽象画虽然少见,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同学接受抽象画是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平时教学中可以积累学生容易混淆成抽象画的作品,再展开对抽象画的学习了解。

篇4:认识抽象画教学反思

绘画是门视觉艺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具象的,写实的作品容易理解,而对抽象的作品则表现出更多的疑惑。看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有同学会说 “乱七八糟的”、“太抽象了看不懂”等等,像这样的作品还包括吴冠中的.《山村》、《吴家作坊》、马蒂斯的《舞》等等。在一些人看来,抽象画就等于胡乱画的,或是太难无法理解。

五年级《认识抽象画》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和认识抽象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一课。但由于不少学生对于抽象画有片面的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并不顺利。

我通过比较2幅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抽象画的特别之处。思考同样表现的是音乐,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样(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以此来使学生逐渐明白抽象画也有丰富的表现力。

接着从抽象画的定义、内涵、价值等方面分析一下。抽象画(抽象艺术)定义: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纯粹视觉形式。并结合有关作品来展开讨论。因为生活中也有不少实例(如:街头雕塑,装饰品等不少也是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学生也能理解。

但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自己的情绪)仍有不少学生显得对抽象绘画理解不够。有的丝毫没有章法,随意在作业本上乱画,也有的很拘谨:照着书本的图例临摹,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可能的原因。一,思维定势,一直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二,审美单一,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三,老师引导不足。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

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但抽象艺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创新思维是所有艺术中最活跃的,因此,要从艺术中领悟创新精神,抽象艺术无疑应该是首选。当代抽象画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之中,无论是抽象画家还是善于欣赏抽象画的人,思想行为都是比较超前的。

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抽象画知识,明白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抽象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学生才会有感而发,真正走入抽象画的世界。教师要积极发现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疑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接受甚至喜欢抽象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受益良多。

篇5:五年美术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第4课《学画抽象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抽象画组品,并能够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与理解。运用喜欢的方式用适当的方法创作抽象画。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四、[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春如线》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 《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欣赏提示

1. 画面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画面纵横交错的线条和色块让你联想到什么?

3.怎样表现音乐的旋律和美感?(从点、线、面、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欣赏:吴冠中的《春如线》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什么是抽象画?

抽象画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这种绘画忽略生活中具体、真实的形象和内容,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的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

艺术特点: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1.以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 2.注重表达情感和审美。 3.表现的内容更自由、更广阔。 4.充满创新和变化。 艺术实践

请围绕“秋之韵律”这一主题,用滴、洒、甩、吹等方法完成一幅由点、线、面组成的变化丰富的抽象作品

评一评:

1、哪一个画面带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得恰当?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拓展: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抽象绘画深深影响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反思

本课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尝试,抽象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绘画类型,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比较有趣的,随意,自由,更能体会到绘画的快乐,对色彩的要求会比较高,但对同学们来说更注重的是绘画的过程及体会到的快乐。

抽象画让教学灵活,它有很多含义,虽然它没有现成的套路去教学。但我认为正是这样,才更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灵活性,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挑选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理解的观点去进行教学。例如本节课中我挑选了创作观点一:“抽象画主张异想天开,强调我作主的意识,即画布是我的,怎么画我说了算”,鼓励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抽象画还可以引发更多的联想,它不要求具体的造型,画者能超越规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基础教育中的美术不是培养人人变成艺术大师为目的,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抽象画也能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因此,抽象画课程的探索值得我们教师去尝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 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美术的学习更是 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篇6:五年美术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抽象绘画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风格的代表画家,简单了解抽象画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2、学会从点、线、面、色彩等方面,多角度地欣赏抽象绘画作品,并能够运用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和理解,提高美术欣赏与评述的能力。

3、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多元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从美术语言、画面组织、画家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与理解抽象画作品,并能够运用美术术语,表达对抽象画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美术术语大胆表达自己对抽象绘画作品中情感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你对抽象画有什么印象和感受?

2、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二、初识抽象画

(一)感受抽象画

1、课件出示以秋为题的两幅作品:《秋之韵律》(抽象)和《金秋》(具象),同时播放音乐《秋意浓》。

2、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你在两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秋之韵》在黄色的背景上有杂乱无章的黄色、白色和黑色的线条;《金秋》中有被染成金色、橙色、红色的树木等。)

3、对比两幅作品,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主题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秋之韵律》画面中没有具体的景物,却有金色秋天的氛围,感觉抽象画能表达的东西更多,表现的更新颖、更耐人寻味。)

(二)明确概念,了解背景

1、教师运用课件介绍抽象画产生的背景。

2、出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光之间,第559号》。提问: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色彩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受?

3、总结抽象画概念。

三、感知不同风格

1、感受冷抽象

欣赏、分析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有红、黄、蓝、黑色块的构图》。提问: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用了哪些颜色?给你什么感受?

2、探索活动

教师运用课件改变作品的构图和色彩。提问: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抽象画是随便涂抹的吗?为什么?

小结提升: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是画家经过深思熟虑、推敲演练的结果。

3、对比分析冷、热抽象风格的作品

出示热抽象风格的作品,与蒙德里安的作品进行对比。提问:同是抽象画,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热抽象情感热烈而明显,画面自由洒脱;冷抽象理智冷静,情感不明显,追求画面的审美。)

4、小结:冷抽象和热抽象的分类

四、分析抽象画

1、分析美术元素

出示三幅作品:霍夫曼的《昼夜平分点》、罗德琴科的《无题》、德.库宁的《无题》。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三幅作品主要运用了哪些你认识的美术语言? (2)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方式构成画面? (3)你最喜欢哪副作品?为什么?

2、分析画面组织,感受画家情感。

(1)分析画面。欣赏《沧桑之变》和《坐着的女人第一号》 提问:这两幅作品在画面组织和材料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2)理解情感。

提问:你觉得画家这样组织画面表现了什么?他想表达怎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小结:这就是抽象画的魅力所在,它可以表现我们的内心感受、审美、幻想、梦境、旋律等,表达的宽泛而自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与总结

1、总结艺术特点

(1)挑一挑,下面哪副作品是抽象画?为什么? (2)想一想,抽象画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抽象风格的物品有哪些?(课件展示生活中具有抽象风格的物品)

二、评述活动

1、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抽象画的理解和感受。

2、对比思考:抽象绘画与写实绘画相比,有什么不同美感?

3、教师总结提升:写实绘画形象逼真,我们仿佛可以走进画面;抽象绘画充满创新和变化,让我们走进画家的内心。

三、艺术拓展

展示画家进行抽象画创作的场景。

篇7:五年美术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辨具象及抽象的差异 2.欣赏、认识抽象化的创作原理 3.运用线条表现不同心情

4.认识及运用色彩表达内心感受 5.欣赏同学创作

学生经验 1.学生在前面的单元已学会色相环-色相、对比色、类似色的部份 2.在中年级水彩滚珠线条单元中已对线条的联想已经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流程 (一)引起动机:大家来找碴(从委拉斯奎兹及毕加索的「侍女」作品中,找出相同与相异之处。) (二)发展活动:

一、抽象画飨宴

1. 教师介绍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利、蒙德里安的作品 2. 引导孩子说出对画作的感受及构图方式 3. 分辨抽象画及随手涂鸦作品的不同之处

二、线条的表情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线条

2.引导学生对不同线条说出不同感受

三、线条情绪猜一猜

1.请孩子将八开图画纸折成四等分

2.引导孩子使用蜡笔将四种不同的心情(喜、怒、哀、乐)以四种不同的线条表现 3.请几位孩子上台将自己的心情线条展示给同学 并请同学试着猜出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四、颜色会说话

1.复习色相环,并说出正确的调色方式

2.引导孩子说出对色彩的感受,例如:开心、忧伤 3.将色彩填入刚才创作的情绪四格画中 (三)创作活动 教学分析

本堂课学习重点:

1.比较委拉斯奎兹及毕加索的「侍女」让孩子分辨具象及抽象画的分别。 2.欣赏抽象派艺术家-康丁斯基、蒙德里安、克利的作品。 3.引导孩子以线条及颜色表达内心的感受。

4.藉由欣赏同学作品,提升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及素养。 评量方式 1.发表 2.实作

观察工具 教学观察纪录表详版(可辅以轶事记录)

篇8:五年美术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初步了解抽象画,感受抽象画。

能够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 能够运用抽象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

同学们对抽象绘画中线性造型要素的运用;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线性造型要素,结合色彩语言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旋律。 学具准备:图画纸,色彩颜料,色彩笔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美国一则报道: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一幅作品《1948年,第五号》(No.5,1948)卖出了1.4亿美元(近10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同学们听过抽象画吗?看过吗?你们怎么理解呢?引入课题——抽象画。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波洛克作画图片及简介波洛克: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后期的绘画是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用棍棒浇上油漆,随着自己的走动,任其在画布上滴流成混乱的点、线、画面,因此也被称为“行动派绘画”。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此大师作品《秋的节奏》,同学们看到什么?(提问个别同学)

2、插入一则小笑话: 向美术教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 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

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么?”

3、什么是抽象画呢?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

(1﹞抒情抽象﹝或称热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2﹞几何抽象﹝或称冷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 ....,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作品有一种冷静的秩序感,哲理性很强。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 (Mondrian) 为代表。

4、大师作品欣赏,学习

(1)康丁斯基作品赏析,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幅抽象画作者是俄国的康定斯基(19),被誉为抽象表现艺术之父 。引导同学们体会色彩、造型的节奏与旋律。

(2)蒙德里安作品赏析,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Stijl)的主将。 对比热抽象风格,体会秩序美。

(3)克利作品,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德裔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 。(同学们尝试感受作品,畅所欲言)

(4)毕加索曾说过:“变化不是进化,在艺术中没有进化。”这句话似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使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沟通的大门。因此,当我们看到原始人简单概括的线条,关良

的戏画,卢梭的原始主义作品、儿童的天真稚拙的艺术形式而感到惊喜。出示作品《格尔尼卡》简介背景。

5、学生作业欣赏 (1)儿童画欣赏 (2)抽象画欣赏

三、谈谈通过本课学习你对抽象画的进一步认识

四、小结

布置下节课需带的材料: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等

第二课时

一、欣赏音乐

听动听的音乐,感受旋律,渲染心情

二、学生实践创作抽象画

同学们用色彩表达情感,创作抽象画,可以同桌两人合作。注意色调及点,线,面,色的巧妙运用

三、选出优秀作品同学代表展示本组创意,给予同学们自评,互评的平台。

五、课堂小结

对同学们的课堂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快乐表现!

六、反思

篇9:五年美术认识抽象画教学设计

课 时:1课时

课 型:美术欣赏课

教学目的:通过自然中抽象因素的分析、认识,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抽象形式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感受及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艺术中的抽象形式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评价抽象艺术

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机、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自然中的抽象:

图片:《雪山与湖泊》、《山与云》、《河流》、《雪松》、《树》、《倒影》、《沙漠》、《农田》、《水面》、《水珠》、《云》、《晚霞》、《野花》、《草》、《贝壳》、《树叶》、《咖啡豆》、《玉米》、《干裂的土地》、《大理石》、《木材》、《火》、《闪电》、

2、生活中的抽象:

图片:《建筑》、《礼花》、《铁轨》、《光纤》、《齿轮》、《电路板》、《钢筋》、《钉》、《碎纸》、《纸》、《玻璃》、《彩带》、《布》

3、艺术中的抽象:

图片:

(1)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波洛克(1912—1956年),美国画家,行为绘画(又名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初对雕塑感兴趣,后跟本顿等学画,1945年,开始了他的行动绘画的创作。波洛克的作品反映了美国民族不墨守成规、勇于进取、不断发掘宏观世界和内在意识深处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忧虑、焦灼和不安。

(2) 德库宁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德库宁(1904—),荷兰画家,是与波洛克齐名的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与波洛克相比,两人的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波洛克注重创作过程的精神体验,轻视创作活动的物化结果;而德库宁不仅注重行为,更不放弃结果,他追求人类表达方式的最大容量,即“行动”与“绘画”的双重效果。

(3) 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艺术:

康定斯基(1866—1944年),俄国抽象主义画家,“抽象艺术之父”,其艺术被称为“热抽象艺术”、或“抒情抽象”。康定斯基擅长油画、水彩画和版画。早期作品采取印象主义技法,1910年开始采用音乐名称,形象几乎是用色彩的块面和线条图案暗示出来,如《即兴曲》等。以后则是纯抽象的绘画,后又转向几何的抽象,其画风充满着幻想、幽默的趣味。

(4) 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艺术: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抽象主义画家,其艺术被称为“冷抽象艺术”、或“几何抽象”。19后的绘画以几何性符号式的绘画为主,他在平面上把横线与竖线相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及灰色。这些新造型主义的抽象艺术及其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抽象绘画和雕塑,还对现代广告、家具、服装设计、印刷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米罗的抽象超现实主义绘画:

米罗(1918—1922年),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其盛期的作品画人、动物、象征性的物体,都采用了单纯的线,色彩干净、明亮,他似乎用没有受到任何生活尘埃污染过的、天真无邪的眼睛看世界,但不时对这混乱的世界发出嘲讽的笑,他作画随意、自由,充满着装饰的趣味。

(6) 克利的抽象艺术:

克利(1879—1940年),瑞士画家。他认为:绘画或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以表现本质的真实。

(7) 夏加尔的抽象艺术:

夏加尔(1887—1984年),犹太人,俄裔法国画家。从小受到俄国和犹太人民间、民俗艺术的熏陶,后又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他善于把立体构成的因素,自由地融化在富于幽默感和抒情味的表现语言中。

(8) 亨利-摩尔的超现实主义雕塑:

亨利-摩尔(1898—1986年),英国现代雕塑家。在他的创作中,既没有实际目标,也不具备具体内容的形象。亨利-摩尔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这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9) 马蒂斯的艺术:

马蒂斯(1969—1954年),法国野兽派画家。他善于以强烈的原色对比和粗犷的线条去体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透视和明暗手段全被抛弃,可是构图仍是有秩序的生活境界。同时他吸收了非洲艺术的表现风格,对于东方艺术如日本的版画或阿拉伯装饰图案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10)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达利(1904—1989年),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他声称艺术的源泉是幻觉,将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诞、怪异加入和替代外在的客观世界,创作时陷入疯狂的状态。他在绘画中用分解、综合、重叠、交错的方式,来反映潜意识的过程。

4、艺术中的具象形式与抽象形式:

具象形式抽象形式内容具体内容不具体再现客观形象表现主观情感刻划真实美反映形式美(线条、形体、色彩)

三、课堂小结:

自然、生活和艺术中有很多抽象的形式,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抽象化的点、线、面、色彩等因素的组合,它们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篇10:《认识“>”和“<”》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于小于这些字眼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和“<”这两个符号看起来却很抽象。

“>”和“<”是两个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和多少是数学领域中常用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但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数的认识,而且这种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虽说数学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认识“>”“<”,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符合我们大班孩子的发展和现有需求。

二、说活动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的了解,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知道数字大小的相对性,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我把目标1作为重点,在挖掘和理解不等式含义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和“<”。从一开始的说说做做“>”和“<”,由摆放两袋海洋球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到比较第一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大小,并在个人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和“<”,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目标2(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知道数字大小的相对性)则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决定通过小步递增、尝试操作法、自由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的方法来突破。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开展好本次教学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正确理解10以内数字的含义,有初步的集合概念

2、教学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大转盘;两袋不相等的海洋球;

操作题板、记号笔和1-10的'数卡每组一份;“>”或“<”人手一份。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成我的活动目标:

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巩固认识“>”和“<”,理解数字大小的相对性。--感知“>”和“<”一个数的集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大转盘游戏:《礼物大放送》,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锻炼思维的可逆性。

1、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方向的符号,幼儿感知其形状,接着通过身体姿势来形象地区分“>”和“<”的开口方向。

2、摆放两袋不相等的海洋球过程中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幼儿的认知总是从具象的物体转化到抽象的逻辑,因此,本环节中我请孩子们先来比较两袋海洋球量的多少、形的大小,讨论把两袋海洋球分别放到“>”和“<”两边,该怎么放?请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3、通过比较《小熊10元超市》第一个货柜的商品价格,学会正确使用“>”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每人一份的“>”或“<”,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使用后,进一步理解“>”和“<”的含义,并进行经验归纳,通过讨论纠错的过程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大部分幼儿第一反应是变化符号方向,对其表示肯定后就要引导幼儿去发现,变化符号两边数字也能使不等式成立,并共同小结出:当符号发生变化时,两边的数字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采用策略:

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比较法、操作法等多种方法,鼓励幼儿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发现“>”和“<”的特征,以及符号两边数量的关系,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二)巩固认识“>”和“<”,理解数字大小的相对性。

1、通过猜第二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加强对“>”和“<”的操作使用。

出示不等式1<?<32<?<4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三个数字不等式的含义,并讨论出?处的正确数字,为接下来的小组操作打好基础。

2、通过小组讨论猜出其余商品价格3<?<54<?<65<?<7引出两组不等式:3<4<5、5<6<7;通过发现5在不同的不等式中分别成为大数和小数的矛盾,理解数字的相对性。知道数字没有绝对的大和小,只有经过比较之后,数字才有大小之分。

3、再由“<”变“>”,引导幼儿交换两边数字,进一步巩固练习,锻炼思维的可逆性。

采用策略:

小组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三个数字不等式的含义后,幼儿开始了小组交流讨论,猜出第二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3<?<5、4<?<6、5<?<7;

(三)感知“>”和“<”一个数的集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在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操作的基础上讨论第三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5>?、5<?、3>?、9>?、,感知数的集合。通过讨论第三个货柜上的商品价格,感知一组数的集合,3>(1、2)/5>(1、2、3、4)/9>(1、2、3、4、5、6、7、8)引导幼儿发现:数字越大,比她小的数字也就越多。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采用策略: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仔细观察,探索发现数字的规律,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四)大转盘游戏:《礼物大放送》,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礼物大放送”的大转盘游戏,进一步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幼儿通过小组表决的游戏方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篇11:《认识“>”“<”和“=”》说课稿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和=》 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认数的一个知识点。教材在认识数1~5和0之后,穿插认识><和= 这三个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能加深对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其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它是数学领域中常用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但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这种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为让学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适当调整了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认识同样多,比多、比少,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知识与技能上,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及符号感,

(2)在情感与态度上,要让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及能力培养上,要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并从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主动探索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和=来表示。

难点是:正确运用><表示两数的关系。

一、选择教法 指导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为此,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新、活、实。

所谓新,是理念新,教法新。本课改变了原教材中知识先认识同样多,再认识=,先认识比多,再认识>等等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以小动物们将要举行的拔河比赛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比较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把这些经验理性化、数学化、符号化。使知识、能力同步发展,智育、德育融于一体。

所谓活,是通过教师教得活,使学生学得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诙谐幽默的动画、形式各异的练习让教室里充满了掌声、笑声和抢答题声,学生始终在愉快兴奋的状态中学习。一段形象、生动的儿歌,更是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所谓实,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扎实。新课的进行,从学生的主动探究到尝试写符号,运用媒体演示、验证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知识的内化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重视过程 落实目标

(一)童话激趣,诱发参与

1、师:小动物们听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在中国的北京举行,可高兴啦,这不,他们也忙活着,准备召开森林运动会呢。(媒体出示:一只小鸟在天空中奔走相告森林运动会要召开的好消息。)以妇孺皆知的在中国北京举行20奥运会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不但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小动物们即将举行的森林运动会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师:你们愿意去看看小动物们的森林运动会吗?在学生欢呼声中,小动物们出场了。(媒体出示:小动物们闪亮登场)。

3、师:你能说说有哪些小动物们参加了比赛,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

通过让学生数小动物的只数,不但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认数的知识,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主动探究 交流验证

1、认识同样多。

(1)师:小动物们将要举行的第一个项目是拔河比赛,你们能帮裁判员大象出出主意,让哪两队先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说法不一。

(2)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小兔队和小猴队进行比赛。(媒体演示)同时提问:你们为什么想让这两队先比呢?这样设问,能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数量多少的比较,且能联系生活中小朋友拔河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3)师:小兔队和小猴队的只数一样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能够把一个对一个这种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将小猴和小兔一个对一个的比较。(板书)

2、认识比多,比少

(1)师:小兔队和小猴队的实力都很强,但由于小兔队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战胜了小猴队,让我们看看下场拔河比赛是谁吧?原来是松鼠队和小熊队!大象这个安排合理吗?老师话音未落,班里引起了争议。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因为松鼠队的只数比小熊队多,小熊队会吃亏的。还有一种同意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因为小松鼠力气小,小熊力气大,就算小熊队的只数比松鼠队少,它们也一定会赢的.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了竞争意识,但同情弱者也是人之常情啊!对富有同情心的同学,我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2)趁势问到: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根据学生地回答,我请他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较松鼠和小熊的多少。

(在黑板上贴出小松鼠和小熊)

(4)(指板书)继续问到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引导学生说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小熊比松鼠少;5比3大,也就是3比5小,体会比较的标准不同,对比较的结果描述也不一样,初步感受两种说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生活知识数学化。

3、><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和“=”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和“=”说课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就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了。这一教学环节我采用的教学流程为:在提出问题中启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展示交流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

总结验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联想记忆中进一步发挥创造才能。

(1)提出问题。师指板书,4和4同样多, 5比3多,3比5少,你们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吗?(4○4 5○3 3○5)

(2)自主探索。请学生在练习本上把自己想法表示出来,教师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写。

(让学生尝试写符号,这一环节设计意在:1、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符号感。)

(3)展示交流。对于学生写出的结果,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在班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体验创造的乐趣。

(4)总结验证。教师指出,为了方便,我们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下面请电脑博士来帮忙,看看你写对了没有。(由媒体自动演示><和=的读法及写法。

同时教师介绍:有了这三个符号的帮助(出示课题),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便一目了然,数学是多么奇妙啊!你们能学好吗?(教师充满激情地介绍,意在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受这三个式子的简洁美.

然后请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和=,教师强调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示范、描红、独立写等教师在学习常规方面的严格规范、细致指导,使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联想记忆。请学生用手势做出> <的样子。

在这里,学生的创造才能又一次得到了发挥:他们有的用两根手指头搭在一起做出>,有的用两只铅笔搭在一起,真是聪明之极。对于学生的创造才能,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请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和<。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同学们来帮小动物们分组进行拔河比赛为契机,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比较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发现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从而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学习的主动权被学生掌握在手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三)、巩固深化 拓展思维

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开放题,

1、基本题:(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再在○里填上>,<,这样,数的含义、对应的思想,比较大小的方法都得到了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摘智慧果)

当学生做对时,苹果从智慧树上掉下来,当学生做错时,电脑提示学生,你再想想,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在学生做完此题后,我把这几道题摆放成学生容易观察的形式,(媒体演示)

并设问,在选用>,<的时候,你有什么好方法保证不出错?在这里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讨论交流。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后,(教师出示儿歌):

大于号,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尖对着小数笑,两边相等画等号。

这首形象的儿歌,揭示了大于号、小于号在运用中的相同之处,使学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层次。同时跟着儿歌一起说,一起做手势表演,更使已显疲惫地学生犹如注入一支兴奋剂,此时的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3、开放题:(想想做做第3 题)。

对于这道开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输入到电脑中,拓宽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上所说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提高认识 渗透德育

通过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来结束新课,不但回顾了全课,还培养了低年级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及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使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优点得到了发扬,不足得到了改进。

篇12:线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运用看、说、画、读、猜和体位法,小组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

三、说学法

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爱猜谜语、玩游戏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线、猜谜语、做手势等活动来进行体验、记忆,从而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第一环节:(导入)先用线字入手,抓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教授新课)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在课题导

入之后,我会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思考、取发现异同,从而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线段、射线、直线。(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我将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3:认识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 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三、同时我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用学具来代替摆一摆)。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解决完小朋友坐缆车的事情以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小朋友打算坐缆车干什么去?可能有的学生说去了这里,有的`说去了那里,最后师进行揭秘:原来小朋友们打算去熊宝宝乐园,正巧赶上熊妈妈在给小熊们分苹果了。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熊妈妈打算给宝宝们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小熊分几个?分给多少只小熊?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算式。将个别学生的算式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对做正确的同学给与奖,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集体订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这里,我充分利用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提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两次解决问题,使学生们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这时,应该继续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这会更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只是学习的积极性。

师:既然你们已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现在也来替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这里有六枝铅笔,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几个小老师代替老师来平均分铅笔,在分的 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给小老师进行嘉奖。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有的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很 可能会说出他们的名称。“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这些小朋友在这里分铅笔,那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情境图,“原来他们来参加劳动来了”(这里要渗透一些让学生有热爱劳动的意识),

新课标中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把学生的答案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提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讲到这里,除法的两种含义已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示出来了,现在我要通过这两道教学例题进行比对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老师分铅笔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

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四)、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我将课后想想做做1、2题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  快,最后集体进行订正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