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第4节《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9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第4节《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9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4节《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本文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4节《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第4节《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进一步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 教学难点: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3×3= 42+56= 48×0.3= 0.54×3=    5×0.8=

48÷2= 7810= 7×4.2= 600×0.03= 4×5.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袋核桃的重量是一袋红枣的2倍。这袋核桃重0.8千克,这袋核桃重多

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 谈话导入,引出例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

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小结】因为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这时候四舍五入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是0,小于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按要求保留小数。

(1)保留一位小数:

0.5964≈    1.025≈      1.9937≈

(2)保留两位小数:

12.038≈     12.3045≈

2. 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3. 课本第10页做一做。

【提高练习】

4.课本第13页第2题。

5.课本第13页第3题。

6.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 0.2 8 6 3.2 7

×     0.3 2 ×      1.5

2 0 5 7 2 1 6 3 5

3 0 8 5 8 0  3 2 7

3.2 9 1 5 2 4.9 0 5

【拓展练习】

7. 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全课总结

求积的近似数,先按法则算出积,保留位数多一位,四舍五入得出近似数。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课本第13页第1题。

篇2:第3节《商的近似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按题意求出商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数。

3、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近似值的意义

2、掌握“四舍五入”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难点:1、能正确按题意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0.4÷0.5= 6.4÷1.6= 0.12÷0.6= 0.38÷0.02=

10÷4= 0.72÷0.8=  8÷0.5= 1÷1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9.36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机多少千米?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出示例题:

(1)看情境图,思考计算器中给出的价格应该是多少钱?

(2)出示保留的结果:

2.小数除法与小数乘法近似值有什么区别?

(1)小数乘法求近似值必须算出全部结果才能取近似值。

(2)小数除法则是在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3、介绍取商的近似值的简便的方法: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要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

【小结】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书P23做一做

2、书P26第10题

3、妈妈买22千克大米一共花了31元,每千克大米多少元?(保留两位小数)

4、近似值8.3是由一个精确到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取得的,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提高练习】

5、书P26第12题

6、书P26第11题

没有给出保留的数位,如何去保留呢?

7、书P26第13题

【拓展练习】

8、书P26聪明题

(四)全课总结

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

1.55÷3.9= 4.2÷4.5=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2、王师傅2.6小时铺地砖35块,李师傅2.8小时铺地砖40块,谁铺得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运用比较熟练,但有学生对于商的位数的理解还不够,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的保留商的位数。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教学反思: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的填写。

感觉计算仍旧是“瓶颈”。觉见错误主要是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以及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这两条。

篇3:第4节《循环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6×0.5= 60÷0.5= 0.9×0.4= 1.8÷0.2÷0.3=

0.94×100= 0.5÷0.2=  6.4÷0.4= 4.1×0.5×0.1=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图书馆新购进1500本书摆在书架上,每个书架最多摆280本,一共要摆多少个书架?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出示例8:

(1) 根据情境图,请列式计算。

(2) 计算时你有什么发现?

2.学习例9:

(1)自主列竖式计算

(2)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

3、介绍循环节:

4、讨论:

自主计算结果。

小结:

【小结】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什么是循环节?

(1)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

(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提高练习】

5、书P30第6题:比较大小:

6、书P30第5题

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807 0.807 0.807 0.807

【拓展练习】

8、(1)在下面的小数中,加上循环节的第一个圆点和末位的圆点,使产生的循环小数尽可能大。

5.916261 0.482825

(2)在下面的小数中,加上循环节的第一个圆点和末位的圆点,使产生的循环小数尽可能小。

3.300601023.6568569

(四)全课总结

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什么是循环节?

(1)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

(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是循环小数的用简便形式表示。

3÷1.1 3.38÷1.8= 13.32÷15=

2、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行驶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教学反思: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篇4:商的近似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 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 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五、总结: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3.81÷7≈0.54       32÷42≈0.76     246.4÷13≈18.95

0.5 4 4               0.7 6 1            1 8.9 5 3

7 ) 3.8 1          42 ) 3 2.0         13 ) 2 4 6.4

3 5                 2 9 4              1 3

3 1                 2 6 0            1 1 6

2 8                 2 5 2            1 0 4

3 0                   8 0            1 2 4

2 8                   4 2            1 1 7

2                   3 8                7 0

6 5

5 0

3 9

1 1

5、小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P25-26练习四第6-9、12、13题。

教学目的:

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沟通整、小数的除法,进一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并会根据要求求商的近似数。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指导练习

1、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

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

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2、P26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P26 思考题

先解释停车收费的规定,再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作业:P25第9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的练习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篇5: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邓细琴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阅读例6的主题图及题目,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P.10页的“做一做”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3、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 正确求出积的近似值。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一、自主学习

预习(课前)任务: 用“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数

1、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2、阅读教材第10页主题图,理解图意,并把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3、练一练:P.10页的“做一做”。

4、想一想:要保留一、两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数?

5、思考发现: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是看( )

任务:探究积的近似数方法(课内):

1、按要求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435.5 (整数) 14.53 (一位小数) 4.537(两位小数)

2、阅读教材第10页例6。理解: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计算狗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积是2.205亿个,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尾数是0和5,关键看尾数最高位上0比5小,所以舍去尾数后约是2.2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求积的近似数方法:先根据 ,再按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关键是看 。

2、按要求保留积的小数位数(依次分别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7.5×2.3 1.56 ×0.17

3、“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数关键是看 .是否满五.

过关检测:

1、1.61×1.5的积有( )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0059×1.7的积有( )小数。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

2、《小小科学》(月刊)每本5.80元,小华打算订一年的,要花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三位小数准确值最小是( ),最大是( ).

篇6:第3课:数字编码(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知识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 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课堂练习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课后追记

开始正式编写编码,我认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1)编码什么地方要突出不同(唯一性),什么地方要相同(同一批编码里面有共同的地方)比如五年三班的学号可以是53××,××是每个人的班级学号(从00~99,一般一个班级50人左右),53是这个班相同但又区别于其它班级的地方(2)有序性,一般人的认识是从大类到小类认识的(3)简洁好记也是很重要,第一好记,第二不容易记错。

篇7:第2节《小数乘小数》(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初步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 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 进一步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三、预计教学时间:2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4.2×8= 1.7×9= 0.12×4= 0.11×3=

1.5×4= 5.6×0= 2.4×3= 1.25×3= 1.5×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瓶能装6杯桔汁,一桶能装4瓶桔汁。一桶能装多少杯桔汁?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学习例3。

1、出示例3图: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

(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3、小结计算方法:先把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把小数当成整数来计算,得出结果后,再根据因数小数位数,给积点小数点。

二、学习例4。

1、板书出示  6.7×3,

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想一想,这题小数乘法是怎么计算的?

2、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

板书:0.56×0.04。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小结】本节课出现了积的位数不够小数点缩小左移所需的位数,这时候要看一共需要向左移动几位,用向左移动的位数扣去积的位数所得的差数,就是要在积的左边补上几个0,再点小数点,在小数点左边再写一个0。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 0.013

×    0.14 ×  0.026

96 78

24  26

0.036 0.000338

3.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4.课本第5页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提高练习】

5. 课本第8页第5题。

6. 填一填。

把1.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扩大(    )倍;把0.019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扩大(    )倍。

【拓展练习】

7列式计算:3.05的7.3倍是多少?

8.判断。

(1)小数一定比整数大。………………………………………………………………(  )

(2)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是3,积的小数位数也一定是3。…………………(  )

9. 课本第8页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2)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3)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2. 一台碾米机每小时可碾米0.8吨,4台同样的碾米机8.5小时可碾米多少吨?

篇8:第3节《小数乘小数》(二)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初步学会通过验算检查小数乘法计算的准确性。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验算方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9.6×6= 8.4×7= 30×0.3= 1.5×4= 0.18×0.3=

12-0.9= 36÷9= 84+7.8= 8.5×100= 0.04×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人步行每小时4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的3倍,摩托车的速度是自

行车的4倍。摩托车每小时行多少米?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主题图引入。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小结】在倍比关系中,倍数也可以是小数。

2.学习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独立尝试验算。

(2)汇报交流,典型方法板书。

【小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6页做一做。

2.课本第8页第7题。

3. 课本第8页第8题。

4.课本第8页第9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第9页第10题。

6. 课本第9页第11题。

7. 课本第9页第12题。

8. 课本第9页第13题。

【拓展练习】

9. 课本第9页第14题。

(四)全课总结

在乘法中,一个数(0除外)乘比1大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比1小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不计算,判断下面各算式中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9.8×0.7……………(    ) 4.9×0.18……………(    )

90×0.05……………(    ) 0.32×0.85……………(    )

2.一个皮球的价钱是2元,一个小足球的价钱是皮球的9.6倍。一个小足球的价钱是多少元?

篇9:《积的近似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责任学校:浦贝乡中心小学    责任教师:费贵苹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能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二、复习铺垫

请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486

2.903

4.765

三、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11页的例6,思考填空。

(1)、根据题意列式为(                       ),用竖式计算得出结果为(      )。

(2)、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是(   )位,题目要求我们得数要保留(     )位小数,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面的(      )位,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    ),是否满5?(     ),(        )。

(3)、所以0.049×45≈(          )。

2、小结:

①、保留一位小数,要看小数的第(     )位。

②、根据需要按(           )保留小数的位数。

③、积的近似值要用(          )号

四、巩固测评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 ≈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解决问题。

(1)、一幢大楼有21层,每层2.94米,这幢大楼约高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种大米的价格是每千克3.85元,买2.5千克应付多少钱?

五、学习收获

通过探究学习,我的收获是

篇10:《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1、创设情境,出示数据。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24个数据)

2、 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学   习   卡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下列统计表:

身高(米)

人数(人)

3、小组汇报交流。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1、提取数据。 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2、125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附板书:

众      数

平均数        整体水平      所有

中位数        一般水平      位置

众  数        集中情况      次数

篇11:《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天河区骏景小学  李素云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并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循环节的意义,正确读写循环小数。

2.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里的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观察比较能力。

4、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师: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现象。

问: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像这样的一种循环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

二、新课

1、小组交流小研究

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去做一个小研究,让大家回去把这些小数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以及有什么发现。大家做了没有?现在请你们拿出小研究,在小组里跟同学说说你的研究结果怎样?

2、汇报

(1)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分类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问:仔细观察这些无限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像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循环小数吗?

问: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反过来说“无限小数是不是都是循环小数”对吗?

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循环小数?

(2)你能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3)介绍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问:一个循环小数有几个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写法

问: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像上面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谁知道循环小数还能怎样写?哪种写法更简便?

3、研究循环小数的产生。

(1)猜想:根据你自己已有的知识,你觉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哪种运算的结果会产生循环小数?根据你们的猜测,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计算:

①1÷3 =  ②58.6÷11=

(3)小结:由于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所以商才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于是就产生了循环小数。只要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如果商是循环小数,一般情况下除到商的两个循环节就可以了。

三、自读课本,质疑问难,谈谈收获。

四、强化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1、判断。

(1)9.63666……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6。         (  )

(2)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

(3) 32.7272是循环小数。(  )

2、拓展练习。

(1)8.736736……小数部分第17位上的数字是几?(3)

(2)5.23434……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字是几?(3)

老师讲两遍后问:你们能接下去讲这个故事吗?(能)学生齐讲三遍.

中断后师又提问:你能讲完吗?为什么?

生:重复地讲,怎么能讲完呢?

(师板书:不断重复)

再问:像这样不断地重复能讲完吗?(不能)

师:刚才怎么能那么整齐地讲?

生:按要求有顺序地讲。

师:按顺序在数学中也有一个词是“依次”,(板书:依次)

生:一年有1-12月、春夏秋冬、星期一-日等等。也有生说:心跳、地球自转。抓住学生资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等关键词。

生: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生1:分成两类:一类是数字有规律的,一类是没有规律的.

生2:分成两类:一类位数是无限的,一类位数是有限的

师追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省略不写?

生:小数部分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

问:哪些小数部分是有规律的?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以例子说明)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循环小数的概念。

生举例说明。

板书: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随着生的回答划出重点字眼。

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错例分析。

生每人写两个同位检查。

生举例说明循环节。

师:在小研究中选3个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3名学生上台写。如:0.55……

5.646646……8.41616……的简便写法,并介绍表示什么意思?

生:只有在除法运算中会出现循环小数。

要求:算一算,比一比哪位同学最先知道哪道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并讨论:商的小数部分为什么会出现循环?除到哪一位就可以知道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生出现:除到余数跟被除数一样就行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对比两道竖式的余数,从而发现规律:除到余数中的数字重复出现就行了。

1、阅读课本第48---49页,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交流: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相反无限小数是不是一定是循环小数。

师:要使32.7272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

学生独立分析,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辩论。

篇12: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万江实验小学   黎耀通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4-46页的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懂得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2)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意义。

(3)学会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2.过程与方法: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比较,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教学难点:

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教具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各1个、CAI课件。

学具准备:

卡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眼力大比拼。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扑克游戏呢?

生:有。

师:现在,我们一齐来做个游戏,看看谁的眼力最好?准备好,你看到什么?

……

2.畅谈生活中的字母。

师:很好。在扑克中,用字母J、Q、K分别表示数11、12、13。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字母。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作调查,谁来汇报一下呢?

(生汇报生活中的字母:1.广州地铁的出口写着A、B、C、D、E、F、G等字母,用字母表示第几出口的意思。2.小汽车的车牌写着粤S0F295,这里的F表示一个数。3.衣服的衣领上写S,它表示小码的意思。4.立交桥上写着4.5m,这里表示限高4.5米的意思。5.商品房里每一层贴着1F、2F、3F……,表示第几层的意思。6.公路上写着30t,表示限重30吨的意思……)

3.引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字母在数学中的应用之一: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师:老师,用字母a、b、c、d、e、f把同学们分成6组,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二、发现交流,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P44-46页的内容。在预习中,你读懂了什么?什么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呢?在小组里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

小组交流

师:通过小组交流,你们组读懂了什么?

汇报

2.接受考验,学习例1。

师:同学们,你们预习得很仔细,很多知识都看懂了。是不是真得读懂呢?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请看(例1)

下面每行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1)

=______        =______

a=_______   x=_______

n×5=15

n=_______

(3) 2  4  6  m  10  12

m=_______

师:这里有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看看谁最快地发现他们有什么规律?并说一说它们等于多少?

学生解答。

师: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不用老师讲,你们已经学会了。现在,请你们观察上面几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师:你真是个小发现家。字母除了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什么?(板书:具体的数)

生:还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板书: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3.设计运算定律,学习例2。

师:我们学过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小组交流,商议用什么表示运算定律,然后在卡纸上表示出来。做完的在黑板上展示。(在另一块黑板上展示)

(有的学生是用文字、字母、符号、图形、物体等)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 用字母表示比较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 乘号可以用“”或省略乘号不写。

4.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师:我们看看其他省略乘号写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或a(b+c)=ab+ac

5.小组竞赛。

(1)教师出题。

省略乘号的写法

a×b=(      )      c×d=(      )

(2)小组对抗赛:小组互相出题目,让另一个小组做。

6.自学例3。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的数、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一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板书:正方形,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和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已经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了,那么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呢?请同学们阅读P46,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S=aa,还可以写成S=a2。,C=a4可以写成C=4a。(让学生在黑板写),并让学生读。

特别强调: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师:同学们太出色了!如果a=6cm,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出示(2)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故事激趣,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令老师太满意了!现在奖励同学们,请同学们看看<睡美人>!

CAI课件显示:播放《睡美人》片断中恶魔向公主施魔咒的情景,然后出现皇上的圣旨:谁能帮帮公主呢?于是,进行过四关的活动。每一关出现一些练习题,共4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x=      x×x=      b×8=      b×1=

2.说出它的意义,并计算结果。

32= 52=62= 82=

3.判断题。

(1)a2和2a意义一样。( )

(2)a+3可以写成3a。( )

(3)a×4可以写成4a。( )

4.根据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a+(2+c)=(        +         )+

ab4=        (                  )

3x+5x=(         +         )

最后,经过同学们的帮助,公主得救了,与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CAI课件显示:播放公主与王子的幸福生活片断。

拓展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板书设计:

篇13:第6节《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3.2÷1.6= 0.46÷0.2= 19×0.8= 2.8÷0.07=

2.4÷30= 0.36÷0.3= 0.7×1.4= 5÷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红星食品厂3个车间九月份共加工月饼9495千克,平均每个车间加工月饼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学习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审题,理解理意。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3)独立解题

(4)汇报做题方法

(5)小结解题方法:

分析应用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2.学习例12:

(1)出示第(1)题:

(2)学生独立解题。

(3)2.5÷0.4=6.25(个),需要6.25个瓶子,但瓶子数应当是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个瓶子?(6个)

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要往整数部分进一。

【小结】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书P32做一做

2. 书P33做一做

3. 书P34第1题

4. 书P35第6题

【提高练习】

5. 书P34第2题

6. 书P34第3题

7. 书P35第7题

8. 书P35第8题

【拓展练习】

9.书P35第9题

10.书P35第10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书P34第4题

2书P34第5题

教学反思: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了8月有31天这个条件。如果问题改为“平均每个月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约多少吨”时则可用第一种解法,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确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还有可能是30、31天,但无论有多少天,一个月都大约有4周。

篇14:用字母表示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2)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意义。

(3)学会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2.过程与方法: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掌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比较,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电脑播放:英文字母歌)

2、畅谈字母在生活中的用处。

3、新课引入:不仅生活中我们要用到字母,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还经常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用符号、字母表示特定的数。

1、出示例1:下面每行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教师:这里有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看看谁最快地发现他们有什么规律?并说一说它们等于多少?

2、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并交流发现的规律和算法。

3、教师: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教师:请同学看下面的等式,你知道这些等式分别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用文字叙述一下它们的含义吗?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

18+34=34+18       (357+55)+45=357+(55+45)

53×63=63×53  47×25×4=47×(25×4)

(38+92)×20=38×20+92×20

1000-436-564=1000-(436=564)

1200÷25÷4=1200÷(25×4)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连减的性质:a-b-c=a-(b+c)

连除的性质:a÷b÷c=a÷(b×c)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什么优点?

引导学生得出: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叙述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4、认识乘号的简写书写习惯。

(1)教师示范讲解乘法交换律: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板书:ab=ba     或   ab=ba

(2)要求学生将其它的乘法运算定律简写一下。请动作快的同学上台板演,集体检查核对。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引入和出示例3(1)。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3、反馈学生的尝试完成和交流结果,板示完成。

S=aa               C=a4

还可以写成S=a2         可以写成C=4a

4、强调:a2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5、比较:“ a2”与2 a 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6、引入和出示例3(2):

让学生自学并完成,师强调书写格式:计算时等号要对齐。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

要求: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代入数据计算。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x=         x×x=         b×8=

a的5倍      6个х        两个b相乘。

3、判断题。

(1)6÷a=6a;6×a=6a。   (   )

(2)25×4和C×4的乘号都可以省略不写。   (   )

(3)a×8简写作a8     (    )

(4)72 =7×2          (   )

4、口算。

32= 52=62=        82=

72 =           22=            102=             0.52=

5、说出下面各组中的两个式子的意义,并说出哪组中的两个式子结果相同。

62和6×2               xx和x2

2.5×2.5和2.52         a×2和a2

6、当 b=6时,b2 =(  ), 2b =(  );

当b =(  )时,b2 =  2b 。

7、拓展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用 字 母 表 示 数

(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连减的性质:a-b-c=a-(b+c)

连除的性质:a÷b÷c=a÷(b×c)

计算公式:

S=a×a     C=a×4              S=a×b     C=(a+b)×2

=a2                  =4a                =ab         =2(a+b)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学得比较好,因为之前的学习中有部分知识已掌握,如用字母表示定律等,这也对学生学习之后的知识有所帮助。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和交流。

②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在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思想方法。

②培养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并根据所学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3、把结果相同的式子用线连接起来。

72           2a         7×2      a2

a﹢a        a×a        7×7       7﹢7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那字母还能表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接下去研究这个问题。

(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二、探究新知:

探究例4(1):

1、出示例4(1):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填表,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小红的年龄 爸爸的年龄

1 1+30

2 2+30

3 3+30

…… ……

a

3、启发讨论: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4、讨论反馈。

方法一: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方法二:(请字母帮忙,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 a+30

5、教师:①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②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③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正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字母a在这里所取的数值也是有限的。)

6、把数值代入式子计算。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a+30=            =

7、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探究例4(2):

1、引入和出示例4(2)。

教师:的9月25日21时10分,是全中国人值得骄傲、自豪的时刻,中国航天领域,又发生了一件什么大喜事?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飞跃。)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2、学生填表,列式计算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

在地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kg) 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kg)

1 6×1=6

2

3

……

X

3、写一写: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质的质量吗?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举起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因此x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

算一算: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6x=6×15=90(kg))

三、练习巩固:

1、做一做: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怎样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

你能用它算出你爸爸的标准体重应是多少吗?

2、填一填:

3、冬冬去超市购物:

食品 牛奶 面包 巧克力

单价 a 元 3元 b 元

⑴一瓶牛奶和一块巧克力(         )元。

⑵一块巧克力比一只面包多(        )元。

⑶买10瓶牛奶(        )元。

⑷80元可以买巧克力(         )块。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式子。

(1) 四年级一班有学生42人,其中女生a人,男生有(  )人。

(2) 一份《中国少年报》的价钱是0.5元,买x份应付(     )元。

(3)王师傅t小时加工零件106个,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     )个。

(4)王华身高1.3米,李小明的身高比王华高b米,李小明的身高是(     )米

5、判断并说明理由。

(1)a除20的商用式子表示是a÷20。    (     )

(2)5+x=20与5+x中的x表示的数相同。 (    )

(3) 买20个足球共花去x元,足球的单价是x÷20元。(   )

6、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比2.5多a的数;                 (2)比a少0.2的数;

(3)b除以8的商;                    (4)x与2.4的积;

(5)28减去x的1.2倍;               (6)比a的5倍少3.6;

7、综合运用。

小明从家出发,带了20元钱,走了180米经过学校,又向前走了c米,到了新世纪文具店,买了x枝铅笔,每枝铅笔0.5元,又买了做手工用的彩带m米,每米0.15元,回校做手工时把它剪成了b段……

根据其中的关系,你能写出一些含有字母的式子吗?它表示什么?小组讨论后,回答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例4(1):                                  例4(2):

方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方法2: 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关键是书写的格式要强调,当数字与字母放在一起的时候,学生有时不能很好的进行表达。

篇1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彭楚福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44--46,例1--例3

教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知道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略写方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3、 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初步了解抽象概括的思考方法,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感受符号化思想。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代入求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教学设计流程设计:

一、由仆克牌引入新课

1、学生观察按顺序排列的扑克牌,A、1、2、3、4、5、6、7、8、9、10、J、Q、K,这里的A,J,Q,K,代表什么?

学生发言,A表示1,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

2、教师小结:看来,字母还能表示具体的数。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1(用课件出示)

9

3

14

8

6

5

10

13

7

让生观察:3、12、9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8、6、14这三个数在这行图中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

提问:想一想前面两个三角形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该等于多少?

师:把□和△换成英文字母,你会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30

5

6

56

7

8

a

4

9

21

x

3

学生二人一组,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2、出示例1第(2)小题(课件出示)

○+○+○=12   ○=?

n×5=15       n=?

3、出示课件

2、4、6、m、10、12

m=?

师: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学生很自然就找到了规律。)

师小结:在数学上,可以用符号和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特定的数,想一想,我们以前还用字母表示什么?(运算定律)

4、教学P45例题2

①   师:在数学知道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绛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那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吗?

生回答师板书:a×b=b×a

师:有什么优越性?

(生:简明、易懂、易记,也便于应用)

②   师:大家想记的更简便吗?自学x45小精灵下面一自然段。

师:学到了什乘?

师小结:在含朋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师板书:ab=ba或ab=ba

③   师:用a、b、c刦别表笺三个数,写出其他述算定律〢

学生交流<师板书:

a+b+c=a+(b+c)

a+b=b+a

abc=a(bc)

a(b+c)=ab+ac

师:a、b、c可以表示哪些数?(生:我们已学的任何数)

师小结: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其它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④   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师:为了书写方便,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P45,你知道吗?

5、教学P46例3(1)

课件出示例3(1),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a

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

S=aa

师:aa可以写成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C=a4=4a

师:a4是字母与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写在字母前面。

练习:课件出示

bb=    7×7=   tt=   b7=   9a=    s5=

三、练习巩固

1、练习P46第1题

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a

b

S=_____    c=______

2、判断题

①a×b写作ab    (    )

②a×1.2写作a1.2(    )

③a×a写作2a    (    )

④2×3=23        (    )

⑤s÷12=12s      (    )

3、省略乘号写出下列各式

X×3=    a×a=   2×a=    a×4×b=

4、P49第2小题,

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      2.5×2.5   xx    62

x2      6×2       2.52       a×2

四、小结

篇16:小数乘法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小数乘法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⑴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

×3×3

10.5元缩小到它的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

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计算

7×425×7

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判断

13.5

×2

2.70

3、P2做一做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P7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中板演:

方法一:1.2米=12分米0.8米=8分米12*8=96(平方分米)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0.8扩大到它的10倍×8

0.96缩小到它的1/1009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P4做一做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

2426

0.3360.00033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P5做一做

3、P8页5题: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第7、9题,P9第13题

第三课时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

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

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

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可以发现答案是7.28是错的.

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第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第四课时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1.3+0.741.25×8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0.2863.272.04

×0.32×1.5×28

2057216351632

30858327408

3.291524.905571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3.5783.5743.583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P8第1题。

第五课时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1例7、做一做,P14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0.45×0.60.8×0.1250.759×0

0.25×0.40.067×0.10.1×0.08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100块不够)

追问:0。9*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2)0.81×10+81

=0.81×110=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出示:50.4×1.95-1.83.76×0.25+25.8

=50.4×0.1=0.094+25.8

=5.04=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3.25×4.76-7.8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P14第6、8题。

第六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12课文、例8、做一做,P13-15练习二第4、5、11-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

长、宽各缩小1000倍画出的。求这0.025米

个操场的实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13页4题。

篇17:循环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  1.08÷3.3  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       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       3.27676……    301415926……

40.03666……    100.7878       0.06262……

3.203203……    70.2641        0.2142857142857……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 :P30第4、5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的练习

有限小数

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篇18:《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瓯北五小  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0-8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自制长方形框架、方格纸、CAI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教具,如下图)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教师演示,如下图

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

师:(对认为面积不变的同学质疑)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

师:究竟这个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师: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2、探讨联系

师:同学们真能干,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请大家认真观察,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从中得出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相等。)

师:(结合黑板上的图形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这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公式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

4、验证公式

师:究竟这个公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把导入时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的面积。(先让学生明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列式计算。)

师:计算出来的结果和我们数方格得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师:这证明我们所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正确的。

5、提问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80-81页,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学生阅读课本和质疑)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1、算一算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算一算停车场里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2、选一选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几个选择,你选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3、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面积是24 cm2的平行四边形,看谁画得又对又快。(先向学生说明这个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cm,要求学生想清楚该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4、想一想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学校里有一块草地,想在草地的一边修一条小路通向另一边,下面的有三种设计方案,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的面积最小?为什么?(先小组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思考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边的乘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瓯北五小  陈安娜  学号:702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

的特点。

2. 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利用方格纸画出折线统计图。

3.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一定的推测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现在到我们温州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很多外地的游客在出发前总是想了解我们温州的交通、天气、特产等信息。为了方便游客了解温州一年的气温情况,旅游网站上公布了温州一年12个月的平均气温数据。老师将这些数据整理成了一个统计表。

展示统计表:温州市平均气温变化统计表    -5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平均气温(℃) 3 6 10 15 18 25 28.5 28 27 21 11 5

师:这个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

生:统计图。展示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条形统计图,那这个是什么统计图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二 新课学习

1. 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说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标题、时间、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

师:你能读懂这个统计图吗?同桌互相读一读。

师:这张统计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生: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数据。

生:1~7月气温逐渐上升,7~12月气温逐渐下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折线从下往上的就是上升,从上往下就是下降。

生:我知道了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

生:我发现五、六月份温差大,还有十、十一月份温差最大。

师:温差大是什么意思?

生:在这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很大,如十月是21摄氏度,而十一月只有11摄氏度了。

师: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可以从具体的数据看,还可以从线段的斜度上看。斜度大,就是变化大。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们真善于发现,从这张气温统计图上不仅知道了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还看出了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觉得折线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 联系实际,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其实一年的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用电量、用水量,羽绒

衣的销售量、空调的销售量等等。去年我们温州苏宁电器空调销售最多的月是700台,最少

的月份是40台。结合我们的气温变化统计图,请你制作出一个大概的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阐述你这样画的理由。(你把700台的月份定在哪个月,40台定

哪个月,为什么?)

生:我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来画折线统计图的,1月气温最低,空调销售最少,7月气

最高,所以空调销售最多。

生:我也是按照气温的变化来画折线统计图的,1月和12月气温很低,很冷的,空

销售应该比较好,7、8月份很热,销售也是很好的。最低的是4、5月和10、11月。

生:我最高的月是12月,接下来的1月很冷,人们早做准备,而且12月要年底了,

新家的人也比较多。最低的是1月,因为上个月12月已经买过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做出大概的判断。

老师收集了20苏宁电器1~12月的销售统计表,请你再根据这个统计表画出真正的

线统计表。

温州苏宁电器年1~12空调销售情况统计表  2007-5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数量(台) 440 280 60 40 200 320 700 600 350 250 110 475

交流画统计图的步骤,结合所画的统计图,你给销售经理提点意见。

三 运用中感知特点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今天认识了折线统计图。那什么情况下选择条形统

图,什么情况下选择折线统计图呢?我们来看两个统计表:

2班5位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姓名 张伟 王东 方林 俞凯 李明

身高/厘米 135 138 140 136 145

某同学一~五年级身高统计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身高/厘米 128 134 139 143 150

生:第一个统计表选择条形统计图,因为几个人比身高,用条形一下子可以看出谁高

矮了。

生:第二个统计表用折线统计图,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身高变化,折线可以很明显地显

他的身高变化。

师:所以要反映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话,最好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折线统计图的最

大优势就是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想象一下,第二张统计表画成折线统计图的话,

个折线是怎样的?如果他以后每年的身高一直统计下去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生:几年之后,这个折线就平了,因为他成年之后,身高不变了。

生:老师,有可能他老了身高会变矮。这样折线还会下降的。同学们都笑了。

四 小结并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师:其实统计图有很多种,除了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还有扇形、复式条形等(老师一一

展示常见的几种统计图)。Excel表格中有很多种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一看。

篇19:526《统计》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天河区华颖中学 欧桂珍执笔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3. 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众数》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众数》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1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

合     计 5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  《众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第2节  《众数练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 1 1 1 3 5 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 12 13 14 15 l6 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