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稿(集锦13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稿(集锦13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稿,本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 春夏秋
百草园 乐闻 美女蛇的故事 快乐
乐事 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 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课文节选(第二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描写了怎样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说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生字词;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
2.过程方法:理解课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重点]
理解本文写景的方法;
[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交流法。
[学法]
1、圈点批注。
2、诵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回忆童年最有趣的事,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百草园中哪些景、物很有乐趣?乐趣体现在哪些词语上?画出这些词语;②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景、物?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从低到高、从静到动、由动物到植物
2、默读课文3至6段,思考:①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②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7、8段,思考: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画出写捕鸟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如:能把“便罩住了”的“罩”换成“盖”吗?
4、齐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一段的三个“也许是因为……”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5、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如何呢?
6、分角色读课文第13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读叙述部分)读完后概括:①这几节写了在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②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8、讨论主题:课后练习一3
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写景?
篇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说程序
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
二、品读文本:
(一)走进百草园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欣赏图片。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短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里的捕鸟
“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问题遭拒绝
全心习字对课
忙里偷闲寻乐
有口无心念书
瞄准时机画画
“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篇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篇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以下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欢迎借鉴!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篇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乐景 春夏秋
百草园 乐闻 美女蛇的故事 快乐
乐事 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 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课文节选(第二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描写了怎样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篇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习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 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习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五、课业布置:
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六、课后题处理: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问题: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篇10:初中语文说课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初中语文说课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篇11: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钟xx,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篇12: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案点评: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篇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本课的步骤分为七个方面: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的教材里,整个初中鲁迅的文章总共有九篇,它包含了散文、散文诗、小说、杂文。虽然中考时直接的考点不多,但是重要的考点基本上是以他的文章为蓝本。所以要想让学生具备中考的应考能力,鲁迅的文章是不容忽视的。
1、课时安排:三课时
(1)第一课时:好文初采风。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决文学常识、生字词、内容结构。
(2)第二课时:玩转百草园。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剖作者在百草园的童年之乐。
(3)第三课时:探秘三味书屋。在这一节课主要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玩转百草园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体会写景的方法。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体会少年鲁迅的童真童趣,感受他热爱自然、自由的感情。
(二)说学情
1、作品认识方面
由于小学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少年闰土》,所以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学他的文章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2、对写景方面的积累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他们对于写景的角度是不陌生的。
3、学生心理方面
迷恋大自然,好奇神秘传说,渴望自由,也是现在学生的特点,他们与少年鲁迅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学习起来完全能体会到“乐园”的实际意义。
(三)说模式
1、设计教学模式有六个板块:激趣导入、确定目标、整体感知、研读品析、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四)说设计
1、激趣导入:用音乐伴奏来进行听觉感染,用图片欣赏来达到视觉吸引的目的。
2、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写景的内容、优美的语言、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教师作概括性的点拨。
3、整体感知:快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为研读百草园做铺垫。
4、研读品析
(1)春夏秋的百草园:多钟感官写美景,层次井然写美景,重点句式说最爱。
(2)神秘的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
(3)冬天的百草园:利用设想、对照、游戏再现雪地捕鸟的过程。
5、练习反馈:利用“成长中印象深刻之景色”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6、拓展延伸:利用《春》进行写景方法的延伸,利用《思,在百草园》进行题材延伸。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在了解学生的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说板书
根据百草园的文眼“乐园”设计板书。
(六)说评价
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群体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的评价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七)课程资源开发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使教学目标完成的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