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整理16篇)大全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整理16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本文共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觉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准备::彩笔、钢笔、剪刀、胶水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秦陵兵马俑
二、观察分析 ,丰富表象
1、课件欣赏秦俑兵阵图片,整体感知兵阵庞大的壮观气势。
图1—概况:秦始皇陵兵马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图2—一号坑:有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排成方阵。
图3—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
图4—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
2、课件欣赏,观察分析陶俑、陶马、陶车的结构及其形态特点,为俑阵的细节设计做准备。
图5—神态各异的陶俑:将军俑、军吏俑、跪射俑、骑士俑、跪坐俑、立射俑、军士俑等,它们有的呈站姿,有的呈跪姿,还有骑射、驾车等不同姿态。
图6—陶马、套车赏析。
三、小组创作
1、在两张硬纸板上用线条分别绘制兵马俑的正面和背面,用剪刀将兵马俑的轮廓剪下来,将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空白纸作为支撑。
2、与小组同学共同制作一个简单的兵马俑阵。
四、展示评价
篇2:秦陵兵马俑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惟妙惟肖”、“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等词语。
2、体会用想象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3、默读课文,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他的“惟妙惟肖”。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加强默读课文的训练。
2、感受秦陵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你所了解的兵马俑。
2、出示句子: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3、自读句子思考:“举世无双”和“享誉世界”是不是重复了?
4、交流:“举世无双”和“享誉世界”在具体的语言里并不重复,前者突出了兵马俑的独特性,后者强调了它的“知名度”。
5、齐读句子。
6、用“举世无双”和“享誉世界”说一句话。
二、整体感知。
1、举世无双并且享誉世界的兵马俑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说说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兵马俑。
2、学生交流,师板书。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神态各异、形态逼真、规模宏大、……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兵马俑的这些特点,并划出相关词句。
2、交流。
第2小节。
(1)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2) 交流。
(3) 师列出数据:19120平方米、50多个篮球场、7000个、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
(4) 理解:鸟瞰、军阵,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5) 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复习过渡句的作用,继续交流。
4-9小节。
(1) 自读4-9小节,课文例举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2) 板书: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车兵俑 弓弩手 马俑
(3) 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兵马俑,为什么?
(4) 交流,指导朗读。
(5) 学做小导游,选一种类型的兵马俑向游客介绍。
(6) 交流。
第10小节。
(1)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吗?
(2) 自读第2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3) 朗读排比句,读出语气。
(4) 走近它们身旁究竟能不能听到呼吸声呢?那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呢?
(5) 齐读这一节,再次感受一下。
第11小节。
(1) 这样精美的雕塑,真是艺术珍品,难怪作者会用上“惟妙惟肖”“绝无仅有”这些词语。
(2) 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说写双通道。
你觉得世界上还有哪些历史古迹可以和秦陵兵马俑相媲美的,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www.bmy.com.cn/zhanlan.asp?classid=37&id=236
[秦陵兵马俑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小学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陵兵马俑的产生时间及相关背景,理解秦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能用语言分析品评兵马俑的雕塑风格及艺术特色。
2、通过赏析、讨论和探究,领悟兵马俑雕塑的特点,逐步提高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3、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拓宽视野,感悟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养成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审美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能用语言进行品评鉴赏。
【难点】
学生对秦陵兵马俑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文化的艺术感受理解程度。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示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铅笔、素描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3分钟《古今大战秦俑情》片段,激发学生兴趣,放映结束提出问题:秦陵兵马俑给大家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总结发言:兵马俑体现出威严的、英勇的武士形象。顺势引出课题——《秦陵兵马俑》。
(二)直观感知
教师展示秦陵兵马俑普通士兵和军官以及车兵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普通士兵和官员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通过什么特征进行区分的?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予以鼓励。总结出:普通士兵衣饰较简洁,官员衣饰较华丽,通过头饰和铠甲来体现的。教师引申补充车兵因为要驾车所以没有护肩的知识点。
(三)具体分析
教师继续展示车兵、普通士兵、军官的头部和铠甲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将其一一对应连线。安排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资料围绕:秦陵兵马俑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出于什么目的被制造?进行讨论。
讨论完毕总结并发言:兵马俑出现于秦朝,是秦始皇死后随葬的人形俑,为了歌颂秦始皇的个人功绩。真实的兵马俑与真人等高,极其壮观。
(四)巩固提高
教师布置练习任务,明确创作要求。
同桌两人为一组,用陶泥选择一个身份塑造一个兵马俑。塑造结束后倡议全班把制作的兵马俑按照秦陵俑坑排列方式排列在讲桌上。
鼓励学生自愿担当秦陵兵马俑导游,为大家讲解兵马俑的知识。
(五)小结作业
教师以提问形式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重点。提出问题:秦陵兵马俑如果上颜色应该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激发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上课时给制作的陶俑上色,并提醒收拾卫生。
篇4:小学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觉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准备:笔、钢笔、剪、胶水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秦陵兵马俑
二、观察分析,丰富表象
1、课件欣赏秦俑兵阵图片,整体感知兵阵庞大的壮观气势。
图1—概况:秦始皇陵兵马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队的缩影。
图2—一号坑:有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排成方阵。
图3—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
图4—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
2、课件欣赏,观察分析陶俑、陶马、陶车的结构及其形态特点,为俑阵的细节设计做准备。
三、小组创作
1、在两张硬纸板上用线条分别绘制兵马俑的正面和背面,用剪*将兵马俑的轮廓剪下来,将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空白纸作为支撑。
2、与小组同学共同制作一个简单的兵马俑阵。
四、展示评价
篇5:小学美术第6课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第6课秦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觉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
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准备:
彩笔、钢笔、剪刀、胶水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话
师:有谁认识这个字——“俑”?它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秦陵兵马俑
二、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
(3)课件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介绍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学生观察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陶俑分为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三、创造表现
学生作业:用线描的方法绘制一个兵俑。
篇6: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并预习兵马俑的相关资料,在导入课题后,向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规模多大等,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基本上能够把问题回答准确,但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接着,通过录像欣赏,让学生分析兵马俑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手法,学会用语言表达写实的具体体现,如气势磅礴的军阵、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形态逼真的陶马等,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欣赏秦俑雕塑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好的欣赏效果,我有意识地把秦俑的细部刻画分成发式、胡须、脸部表情、姿势、装束等几大块,分发图片和模型让各小组有重点地欣赏、讨论、分析,教师融入其中一起探讨学习。在小组汇报中,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通过人物的表情、胡须刻画,你认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从人物的发式、装束和姿势的刻画上,你认为他的职位、职能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凭借学生的回答适时解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巧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会辨认将军俑、军吏俑和士卒俑,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
篇7: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在教学4、5小节时,我则运用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这两节,并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而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随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他们有的(动作、神态),好像 (干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学着作者的样子把兵马俑的样子写具体。学生通过寻找、思考与重组,将作者的表达化为了自己的表达。
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8: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陵兵马俑》一课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陵兵马俑。虽然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它毕竟离学生遥远,怎样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潜心阅读呢?怎样在一教时内抓住重点,有效完成课文的阅读呢?我寻找引入点。我发现,世界几大奇迹,学生都不熟悉。而秦始皇,学生有的知道。于是,我从出示秦始皇画像,引入简介秦始皇开始了课文的教学。
然后,我设计了过渡语: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的笔墨走进那千年传奇。突出“千年传奇”的音量。学生似乎一下子有了兴趣。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精心剪接了关于秦陵兵马俑的媒体,配上激昂、震撼的鼓点,声情并茂的画外音。采用这样一种导入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说说秦陵兵马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于预习过课文,学生大都能运用文中的许多词语,如“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惟妙惟肖”等,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也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技巧的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秦陵兵马俑的?找到这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从文中找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有关小节,继而进行教学。这样,围绕过渡句进行教学,条理十分清晰,又抓住了重点。
课文4―9小节,我又紧紧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加上作者的合理想像,再一次渗透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强调:作者正是抓住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将这些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描写得活灵活现。提示学生在描写人物时,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
在进行第十小节的教学时,我在引读的基础上,以文中的省略号作为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促进情感体验的抓手,设计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激发民族自豪感。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学习和积累,此时让学生对文中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进行补白、模仿训练,并且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6―9小节中的.有关语句,这时即使是写作困难的学生也有话可写。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深入解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特点,适时为学生创设感悟与训练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才能真正落实有效教学的理念!
篇9: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并预习兵马俑的相关资料,在导入课题后,向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规模多大等,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基本上能够把问题回答准确,但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接着,通过录像欣赏,让学生分析兵马俑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手法,学会用语言表达写实的具体体现,如气势磅礴的军阵、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形态逼真的陶马等,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欣赏秦俑雕塑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好的欣赏效果,我有意识地把秦俑的细部刻画分成发式、胡须、脸部表情、姿势、装束等几大块,分发图片和模型让各小组有重点地欣赏、讨论、分析,教师融入其中一起探讨学习。在小组汇报中,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通过人物的表情、胡须刻画,你认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
从人物的发式、装束和姿势的刻画上,你认为他的职位、职能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凭借学生的回答适时解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巧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会辨认将军俑、军吏俑和士卒俑,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品德教学反思拼音复习四教学反思
篇10: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陵兵马俑》的课已经上过了,需要回过头来回味、反思一下这节课的教学。
个人认为,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一个是理解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个是学习“形态+联想”的写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兵马俑产生于中国的自豪感和想去参观兵马俑的兴趣。本节课中,问了很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是有帮助的。但就具体的教学实施来说,也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规模宏大”部分的推进与不足
在理解“规模宏大”部分对学生有两方面的推进。
一是推进了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作用的认识。这三种方法,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回答出来,但当问到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好处时,学生基本上回答不出来。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这三种方法的作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然,这三种方法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只是针对这一篇课文而言的,如果换作其他课文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作用,那时可以再作新的学习。
二是推进了对“规模宏大”中“宏大”的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知道“规模宏大”,但是在文中是怎样表现这种宏大的,却未必能够清晰,即后文中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围绕这个“规模宏大”而写的。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列数字之外,两个“巨大”、“气势恢弘”、“一行行、一列列”等词语都是在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就把本段开始的概括句“规模宏大”与后文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这些“词语”“串联”起来了。这样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后文都是在写首句的“规模宏大”。
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应该在全面打开之“规模宏大”之后,由教师或学生再总结、或重述一下,哪些词语体现了规模宏大。如果再有这个最后的“串联”,就更到位了。这是教学中“差一口气”的地方。因此,以后要特别注意提起“最后一口气”,把它说完整了、说圆满了,这样教学就到位了。
二、“形态+联想”部分的推进与不足
在文章写法上“形态+联想”的方法是学生不知道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学到了这种方法。这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很多教师在后来评课中认为是亮点的地方。
然而,就是在这个点上,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不到位。虽然,教了“形态+联想”的方法,并且不论是解读这篇课文,还是指导以后的写作都指明了一种方向,但是再具体化程度不够。
比如,“形态”这部分,不能只笼统地教“形态”就结束,还应该再往往挖掘:“怎么表现形态的?”通过课文内容可以再细化出:通过衣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表现形态。如果可能还可以再细化一步:如何来进行这些描写的,比如衣着描写是通过“上身、下身、足部”这种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如果这样教学,就会更到位。由于教学时间关系,没有能够细致到如此程度。对教师而言,要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掌握这些知识。
再比如,“联想”这部分,不能只是教到“联想”就结束,还应该再往下挖掘:怎样的“联想”才是合宜的?因为“形态+联想”中间有个“+”号,这个“+”号,就是两部分的联结处。这就要教“有根据的联想”、“合理的联想”。此外,如果进一步往下走,还应该区别“联想”与“想象”的关系。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这些也未能一一实现。
其次,教学方式的层次性不到位。
在教学第10自然段,练习“形态+联想”部分时,可以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区分出这部分哪些是“形态”,哪些是“联想”。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初步辨识“形态+联想”。
第二个层次,就是隐去课文中的“形态”部分,或者“联想”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还原出来。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巩固上一层次的学习内容。
第三个层次,是把课文中“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去掉,请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形态”部分,自己展开“联想”。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了。因为有了前面两个层次的铺垫,而且有课文“形态”部分的支撑,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出来。
第四个层次,出示课文描述中没有出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者模型),请学生先描述兵马俑的形态,再据此展开联想。这个层次的教学显然比第三个层次更提高了一层,不仅要求学生观察兵马俑图片,并据此描述形态,还要求展开联想。这样“形态+联想”两部分都练习了,而且是迁移性练习。
第五个层次,抓住课文中“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人亲人……”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根据“形态+联想”的方法,自己想象出一个兵马俑的形象,进行形态描述,并所此展开联想。这个层次的教学中,原来给学生联想的支架“课文中的形态描写”、“图片”等都抽离了,此时,不论是“形态”,还是“联想”,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来“想象+联想”了,这就到了创造性联想的阶段了。
由于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后面的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没有实施。如果时间允许,进行一下后两个层次的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学时间把握上的不足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态+联想”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在理清结构、理解规模宏大上用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留给“形态+联想”部分的时间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学问题设计存在指向性不具体的情况。比如,“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个方面”这个问题的指向性还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学在回答时从一些细部回答。从改进的角度看,可以问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并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全文结构。
其次,非重点问题提问学生数量略多。从改进的角度看,在非重点问题上,不要让太多学生起来回答,点到即止,迅速转换到更重要的内容上。
再次,非重点问题上追问太多。追问太多,会浪费时间。比如,在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已经落入具体内容,而没有及时收起来,还在继续追问“还写了什么”,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在教学的及时调整上做得不够。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见,出现教学时间把握不准,都与教学提问有关,要么是问题设计指向不明晰,要么是提问学生数量过多,要么是不当追问太多。如果能够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那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进一步提升。
四、教师教学介入的思考
本节课中,教师介入的时间还是太多,在教师“隐身的存在”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教师肯定是要发挥作用的。如果教师不发挥作用,要教师做什么?虽然,教学中教师的“导”是很重要的,但关键在于怎么“导”。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何时发挥作用。从教学介入力度的角度,可把教师的教学介入分为不介绍、弱介入和强介入三种。
不介入,就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予干预。
弱介入,就是在适当地时机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引导。
强介入,就是直接讲解,直接示范,直接教给学生。
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强调“倾听”、“串联”和“反刍”。把教师的介入与之关联,可以发现,教师的“倾听”是“不介入”,教师根据倾听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串联”,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串联”,是“弱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刍”也是一种“弱介入”。而当教师直接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直接讲解或告之某些内容时,则是“强介入”。虽然,教学中需要“强介入”,但最好是能不强介入时,就不要强介入,要尽量把“强介入”的问题转化为“弱介入”的问题,把“弱介入”的问题转化为“不介入”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强介入”的情况,即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或讲解,还是存在的。今后教学中,应该大力思考并努力实践如何弱化“强介入”,适当“弱介入”,尽量“不介入”。
从改进的角度看,以下两方面应该考虑。
一是设计高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这方面,本节课的设计是较弱的。设计了高水平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就可以带动具体的小问题的解决,并由学生来解决问题。
二是学生能够做的交给学生去做。比如,最后教师读某部分,学生读另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读的部分,其实也可以请一个或一组同学来代劳。这样教师抽身出来了,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了。
篇11:《秦陵兵马俑》教学片断及课后反思
《秦陵兵马俑》教学片断及课后反思
【研究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把课文内容写具体?
【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策略】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练准确,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透过文本,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第二节,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品读 4~7节,体味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品读第8节,体味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加上联想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艺术珍品,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运用文中学到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较为简单概括的 第7节写具体。
【教学叙事】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听!和着隆隆的战鼓声,在悲壮的古曲中,老师要写下这几个字看着它,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板书:
秦陵兵马俑
(指名交流)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生:我眼前出现了许多极为精美的兵马俑。
生:我眼前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师点评:真好,这说明课前你们用心地读了课文、走进了秦陵兵马俑,用心地在感受。让我们满怀豪情,呼唤它的名字──
(齐读课题)
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这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观看一段有关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影音录像。)
(出示要求)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秦陵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会怎样来评价兵马俑?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地说说。
(指名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过渡:是啊!那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就让我们靠得更近些,近距离地去欣赏它们。
请同学来读第4第5小节。
(指名读课文后,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图片,请大家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
(学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
(学生对照图片以及文中有关陶俑外貌、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进行交流。)
师总结:课文在描述两种俑时,抓住了那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学生交流,师出示板书:
外貌 动作 神态
师:是不是这样呢?
(媒体:外貌、动作、神态分别用不同颜色出示)
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种写作方法
(引读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你喜欢哪个陶俑?为什么?
(师点拨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你来读读看,读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师:喜欢将军俑(或武士俑)的一起读。
师过渡: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
(出示语句)
引读排比句
师:同学们,70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0多种神态啊,作者还根据不同的神态,自己进行了想象。
板书:
想象
(出示相应的图片)
再引读: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兵马俑。
师:是啊!还有许许多多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课文不再一一叙述了,但此时此刻,你们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兵马俑形象呢?能不能也来描绘一下呢?
(出示四种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几种兵马俑的图片,他们分别是:骑兵俑、车兵俑、马俑。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4~7小节。
师: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作者没有对这四种兵马俑作非常详尽的描述,有的写了外貌、动作,没有写神态和想象,有的写了动作,没有写神态,有的则写了外貌、想象,没有写动作、神态,现在老师就要请大家来当一回小作者。
出示说话训练要求:
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第4、5节的写作方法把这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 8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学生小组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话。
【教学反思】
1、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 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3、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 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 8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提前学习第8节,可以为下面的写段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作的难点。
4、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4~7小节中的某个陶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 8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在选用句子时,必须根据图意选择相应的句子来描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对 4~7小节的内容作一定分析,或是请学生分别就某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练习说话,再连起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12:课文秦陵兵马俑教案设计
课文秦陵兵马俑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惟妙惟肖”、“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用想象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3、默读课文,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它的“惟妙惟肖”。
教学重点:
理解“惟妙惟肖”、“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等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用想象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课题渗透:课前查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通过默读课文,学习课文,感受它的“惟妙惟肖”。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示题
1、师:1974年的春天,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当西阳村的农民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层时,一支沉睡了几千年的军队醒来了,它震撼了世界。它就是——秦陵兵马俑(齐读课题)。
二、感知梳理
1、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请大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指名交流。(【媒体】: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总结:由此可见,这句话可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概括了上文的主要内容,又概括了下文的重要内容,从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齐读)
三、研读积淀
(一)学习第2小节
1、自己读一读第2小节,想想该怎样读出兵马俑的宏大规模?
2、在这里,作者列出了这些数字和词语,清晰地再现了兵马俑地恢宏气势。 (媒体:关键字词变红)(男生来读)
3、师生合作读并【媒体】:一号坑最大,东西长——,南北宽——,总面积有——。坑里的马俑也最多,共有——,。一号坑的上面,现在已盖起了——。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排成了——。
4、按照这个示意图,大声地读读课文,把最大的一号坑牢牢地记在心中。(自由练习背诵)
5、谁愿意来当一个小解说员,为大家介绍这最具代表性的一号坑?(指名2人)
(二)学习第4——10小节
1、指名读4——9小节。(随时纠正读音:铠、髻、擎、着、执、驭。)我们边听边圈一下,文中描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想想,你对哪种兵马俑最感兴趣?
2、指名交流,师点拨将军俑:(师生合作读)【媒体】你觉得这位将军怎么样啊?(视死如归、胸有成竹……)这不禁使作者联想到——。武士俑: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师生合作读)【媒体】你对武士俑感觉怎么样啊?(威武凝重、刚烈豪爽)这次,我请女孩子来读——不禁让人们觉得——(一场大战就在眼前。)骑兵俑:【媒体】车兵俑:【媒体】分清驭手和军士。弓手:【媒体】跪射俑、立射俑。马俑:【媒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参观的时候,曾经摸着马俑说:‘我真担心他会不会踢我一脚!’”制作工艺如此高超、逼真,这就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巨大魅力呀!(齐读)
3、现在谁能够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兵俑、马俑?【媒体】:_________俑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在你们的口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的交谈声,听到了历史的`脚步声。我仿佛看到了一尊尊活生生的兵马俑,还带着浓郁的秦朝气息。
4、学习第10小节(1)过渡:兵马俑不仅类型众多,而且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媒体】(师生合作读)(2)这回我们换一换来读,你们读它们不同的神态,老师读后面的内容。
(3)7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多种神态,还有的……
四、情感升华
1、过渡: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检阅这支蓄势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吧!【媒体】
2、师:站在秦俑坑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仿佛感受到那一个个威猛的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们带到了那战马嘶鸣,战鼓擂动的古战场,把我们带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烟尘中……难怪人们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秦陵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还可以说——。
3、至今为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经接待了游客5000多万人次,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100多个国家元首,他们曾这样说——【媒体】(开火车读)
4、我们也情不自禁地要说——(指名说)
5、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秦陵兵马俑,它——规模宏大,它——类型众多,它——个性鲜明。它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秦陵兵马俑!
篇13: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沪教版《秦陵兵马俑》教学反思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还有点难度。因为,秦陵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陵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不但在前一个案例中让学生欣赏了秦陵兵马俑的全景视频录像,还上网搜集了大量的秦陵兵马俑图片,多次进行筛选。在教学中,我巧用媒体或单幅,或整组地出示图片:面对气势恢弘的一号坑俯瞰图,学生惊讶其规模宏大;面对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鸟瞰”兵马俑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词语,并马上想到了它的近义词“俯视”;而最后一组图片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陵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面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学生不禁啧啧赞叹古代雕刻家的精湛工艺……无疑,这一切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秦陵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
篇14: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通过对常见生活用品的欣赏评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生活用品的设计,掌握实用和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3)能力:能自觉地以艺术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生活用品,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课堂教学:
一、游戏导入
课件展示几组质地不同(不锈钢、塑料、再生纸、陶瓷),造型不一的餐具。游戏规则:同学都是采购员,根据特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餐具并说出理由。二、欣赏评述
(课件展示几组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师生共同分析)
1、果盘:枝条交缠,鸡冠花纹,构图大方简洁,红、蓝、白三色搭配古朴典雅,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枝、叶、花、果实在内容上形成一种统一的美感,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
2、坐椅:
A、木椅:金字塔的造型给人稳固、安全的感觉,使人可以放心的坐下休息,原始的木纹和色彩缤纷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B、折椅:铝合金的椅架,造型简洁大方,可以折叠打包,携带方便。帆布面料比较耐磨,深蓝的色彩又较耐脏,真不失为现代人旅游的好伙伴。
C、椅子一组:单纯的颜色,简洁的造型,给人舒适的感觉,看到了就忍不住想坐一坐。同时,不用时要尽可能节省空间的问题设计者也为你想到了,看,几把椅子叠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三、合作交流
(一)想一想、谈一谈
1、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应如何进行选择?
2、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
(课件逐一展示问题,分别请同学发言)
(二)看一看、比一比
手机:(分组训练,相互讲解)
A款:外形方正规整,蓝色的屏幕和银色的机壳形成色彩的差异,喜欢它的人应该是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人。
B款:精致小巧的外形,机盖上镶嵌着璀璨的宝石,更显得高雅尊贵,是很多女士的掌中爱物。
C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活泼的式样加上多种富有青春气息的色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录音讲解,学生对照。)
(三)写一写、讲一讲
1、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用几句话写出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好在哪里?你对于这件生活用品的设计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2、小组交流。
3、请勇于展示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试一试、摆一摆
四、课外拓展
课件展示几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生浏览欣赏的过程中提出要求:
1、做个有心人。在平常能针对各种常见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2、人小点子多。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篇15: 教学设计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术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生物技术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教学建议
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
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情境二通过投影仪展示水华和赤潮等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
通过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在微生物培养中保持培养过程纯净的重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夯实理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这一课题,就当前普通高中学生学情和各学校实验条件而言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要保证该课题的有效展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个概念:培养基、菌落和无菌技术。
关于培养基,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制备一个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课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对培养基有个初步的形象认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培养基的类型及分类依据,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培养基分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设置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
而菌落是实验室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教师可实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肠杆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细菌的菌落、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并让学生比较菌落形态、颜色、光泽等方面的不同,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①科学研究为什么常用菌落作为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主要依据?②菌落形成常在什么培养基表面?液体培养基可以产生菌落吗?③为什么说获得单个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纯化”?④菌落的观察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至于无菌技术,是本课题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操作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P15小字部分“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录4,然后归纳出消毒灭菌的适用对象,并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3.实验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体会无菌技术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该培养基的配置细节较多,但是并不是完全要记住的,只要抓住关键的环节(牛肉膏和蛋白胨的称量与熔化方法、先调pH后灭菌等),然后建立以下简单的流程图即可:
计算→称量→融化→调pH→灭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图还可简化为六个字:“算、称、融、调、灭、倒”。为了更好的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①皿底和皿盖的大小关系?培养基是倒在那个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该如何理解?③培养基和培养皿的灭菌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种前还是接种后,还是都要?
(2)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
微生物的纯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绍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过连续划线或系列稀释,降低大肠杆菌浓度,得到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划线法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关于两种接种方法有详细的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自己看,然后由学生谈谈哪些
细节体现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在实验室应从哪几大方面确保无菌操作的实现。(3
)实验室操作
本课题大体可按以下实验流程操作:
本课题的具体流程可由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提示自行设计,鼓励创新,但必须以遵循接种的基本原理和无菌操作为前提,以获得纯化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目标,以安全为第一保障。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帮助。
下面结合实际操作提出几个注意点或建议:①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本实验最好选择非致病菌种,如本课题教材中的大肠杆菌等,这样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实验用到的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紫外灯等仪器设备都要先培训、后使用,并填好使用记录,强化安全意识。②以无菌操为关键要领。由于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该实验稍不留意就会失败,所以无菌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细节很多,我们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实验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将每一个应该注意的无菌操作环节都做好标
注;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每组至少要安排两位同学监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严格的无菌,并做好记录,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便于查找实验失败的具体环节和原因。③体现对照原则和重复原则。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的恒温箱培养,未接种的作为空白对照,只有上面培养基完好且无菌落产生,才能说明培养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肠杆菌单菌落,否则实验只有重做。为了确保实验成功的概率,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的数目,避免由于偶然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延长了实验周期。④以获得标准的大肠杆菌单菌落为主要目标。由于学生不清楚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教师最好事先提供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可以是培养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图片。引导学生从菌落颜色、形状、大小、光泽等方面来描述大肠杆菌菌落的特征。一般选择12h和24h为观察基点比较合适,因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点,如果培养时间太长,菌落也会连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单个菌落了。
三、教后反思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16: 教学设计
(1)课时:一课时(40分钟)
(2)课型:新授课
(3)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
(4)按照教材教法要求撰写,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要求及板书设计等,力求体现教学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用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知道从日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优秀的日用产品设计作品,了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分析产品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学习愿望,能积极思考,具有求新求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从功能、材质、造型、色彩四个方面欣赏、评述日用产品。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新颖奇特的日用品;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切苹果的神器,让学生猜这有什么好处?学生猜,讨论。从而引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引出今天的课题《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活动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设计,处处有奇思妙想,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德国厨房里工具的巧妙设计的图片。
提问:这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你觉得怎样设计才能更完美。并要求学生欣赏图片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例如:德国厨房中的厨具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人性化,用起来更贴心。青花瓷盘在考虑到实用的基础上,把全世界闻名的青花瓷以最美的感受展示给大家,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看看古代哪些生活用品中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例如:红漆花形洗子,你能看出它造型上的优美和实用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漆型洗子是利用自然界的花瓣的形状作为创作的原型,利用中国红在色彩上很鲜艳,非常美观。)
教师提问: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活用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考虑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有实用性,其次要有艺术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最佳设计)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屏的方式让同学感受旧物改造的好处以及方式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二)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设计作品可以在造型、色彩、及实用性上多加考虑,设计体现个性的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用我们学过的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让同学做小小鉴赏员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一小组的形式派出代表发言,评价主要围绕着造型色彩和实用性展开。
教师请作者谈一下自己设计或改造的旧物的创作灵感
最后教师总结评议,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活动五,小结,作业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下中央二台的《交换空间》这个栏目,里面有许多设计师将他们优秀的设计,展示给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一下,你会变得更加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意设计,我们离不开设计,同学们让我们都打开脑洞,把身边已经过时的生活用品来一次大改造,或者作为设计者,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设计出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中,为生活服务、装点生活。
六、板书设计
美观又实用的日用产品
设计特点:实用性,艺术性,
设计要素:造型、色彩、实用性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