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推荐15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推荐15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1: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行,为此,我对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地理新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其目的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至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城市的区位因素时,我指导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专题调查:运用所学的城市区位因素知识,分析襄樊市的城市区位因素。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研究性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选择专题

向学生征集专题,开始我给学生出了一些备选专题,启发学生自由提出专题,由我筛选后反馈给学生,供学生选择,最后学生提出了“襄樊与西部开发”、“襄樊与南水北调”、“襄樊与旅游开发”等,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决定进行“襄樊与西部开发”的专题研究。

2、指导方法

在专题确定后,组织学生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并进行培训:(1)如何查找资料。(2)如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3)如何做数理统计,并结合案例进行指导,围绕襄樊的区位优势和劣势正确全面地认识西部大开发对襄樊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设计方案

我指导学生依据本专题的目的,提出了活动方案,汇总和印制《襄樊与西部开发》的提纲并发给学生。

4、分工负责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多个人加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互相沟通和合作,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五组,选定组长,并培训组长。组长将调查任务安排给组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5、收集资料

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调查活动,各组分别负责采访、收集襄樊交通、工农业、科技、旅游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6、分析信息,交流成果

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报告会的形式交流所收集的信息。

地理位置优越襄樊,湖北省西北部,长江最长支流--汉水中游,东西长220公里,南北宽154公里,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的大城市。位于我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得“中”独厚,区位优势明显,“东瞰吴越、南遮湖广、西带秦蜀、北通宛洛”。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襄樊自古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汉丹、襄渝、焦柳三条铁路在襄樊交汇,襄樊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城市;汉水全年可通航,通长江到东海。316、207国道穿境而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多公里,汉十、襄荆、许樊、孝襄四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使襄樊的高速公路达到276公里,密度不仅居全国第一,而且超过美国的高速公路密度。“一条汉江、二座机场、三条铁路、四通八达公路”是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

工业农业,基础雄厚襄樊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经济强市,处在十堰至武汉汽车工业带的中心,是东风汽车公司发展重型车、轻型车和小轿车的重要基地,建有全国唯一以汽车冠名的汽车产业开展区及亚洲最大试车场。现已与日本日产、法国标志-雪铁龙等国际著名汽车企业合资,正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内陆的“汽车城”。

襄樊市的农业基础好,全市现有耕地416万公顷,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10大夏粮生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科技实力,优势明显襄樊是全国“三线”军工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境内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是全国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全市共有科研院所291家,其中国家级研究所4个;高新技术企业78家。

旅游经济,前景广阔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汉光武帝刘秀就诞生在这里;汉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在襄阳隆中寓居,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30多回发生在襄樊境内;还有卞和献玉、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张自忠殉国等历史故事千古流传。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养育了宋玉、孟浩然、张继、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市内有古隆中、广德寺、米公祠等7大风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经过全班讨论、交流,大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襄樊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承东启西,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中西部结合部,铁路、公路、电力、水运、通讯等基础设施贯通南北、承东连西,优势明显。二是产业比较优势。与西部大部分省、区、市相比,具有工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与东部省、市相比,具有资源开发成本低的优势。三是科教实力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发挥襄樊市科教优势,在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大有作为。四是资源潜力优势。襄樊市水能、林特、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与相邻的西部省、市相比,具有离东部地区更近、交通运输更便捷的开发优势。

7、评价分析

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在专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主动学习”与“会学习”的真正含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追寻答案;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启示二: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所以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刻的领悟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意识到环境、生态破坏带的负面影响,并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在班上提倡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木筷、节约用水、不随地吐痰、重复利用塑料袋、手娟替代纸巾......

启示三:研究性学习中全员参与,成绩差的同学往往在探究和实践方面找到感觉,提高了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的评价,重视过程,关注体验。

总之,在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研究学习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学习活动,由于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从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 者:罗莉  作者单位:惠州市华侨中学,广东,惠州,516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初中   乡土地理教学   运用  

篇3: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了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它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步融入学生的成长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不必追求形式的完整性,只要达到探索的目的,能科学地解决问题就行。本文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习探讨运用,才会真正起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最终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4: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 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了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它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步融入学生的成长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不必追求形式的完整性,只要达到探索的目的,能科学地解决问题就行。本文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习探讨运用,才会真正起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最终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5: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伴随着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技术的进展,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所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信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没有获取和发现的快乐,通常会产生“厌学”倾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对知识问题“灌进头脑”的方法变为把知识问题作为“主动研究”,既改变过去的“单一传道”为“导航”。其实,这种变化既是把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课题上师生角色的转换

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在教材知识的传授,在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定式,既教师讲学生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此定式。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生中发现问题,然后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合作着与关心着,比如,在学习“向性运动”这节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解释此种现象的原因。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教师――学生的单向型”,即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操练来获取知识;有“教师――学生双向型”,即教师传授、提问、答疑、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学生主动的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研中的'发现、发明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对学生“渔”的培养,同时克服了“予鱼”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假设、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加强和提高,生物科学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是比较受欢迎的。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进展

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生物教师应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教学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

2.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

这种方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的系统性的同进,在生物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在普通高中新大纲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学生在选题、立题、捕捉问题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

那么,在具体选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在选定课题时以教材的大纲为依据

教材是对基体原理、概念和规律这些基体知识的阐述,虽然已被人类知,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所以在选定小课题时,要充分与课本和大纲内容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过程,掌握其原理、概念和定律,有的放矢的直接利用课本内容选做研究项目,如与“细胞”有关的可选形形色色的细胞,胞内的膜结构,细胞内化学反应,细胞分裂与基因活动、癌细胞等。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教材有关的问题

大多的时候,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和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性学习当中。选课题应关注社会热点和人类生存,问题要以小见大,如农业生产中的“烧苗”现象,义务献血与血型、种子公司的种子、电视广告中的生物学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实验、社会调查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知识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它学科知识,需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性学习课题关键在于把握好三个定位

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课题应以学生已获得和掌握的知识为背景;二是在校学生时间和空间相对受到局限,实施过程中需要寻求科学有效的的方法;三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技术支持和大量可供查寻的资料,所以需要家庭和社会积极创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

当今,生物学发展已经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注重知识横向联系和有效迁移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因而有必要加大各学科的合作力度三个研究性课题可以有多个教师辅导,这样便于学生多分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问题。

3.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已被广大教所重视,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新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地钻研学习科学,既要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弥补其它学科知识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设备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资源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如果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得需要几节课的时间,这样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只有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4.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识都不得适应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体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会使生物教学迈入一个新天地,真真正正地使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篇6: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篇7:谈目标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一. 地理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地理学科,是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知识目标:包括地理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传授好地理基础知识,将为发展学生的智能智力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常用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即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

4.情感态度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趣等。

二. 地理导标五曲

地理教学中的新棵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象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

新课的导语,可结合授课的内容,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等具体情况,采用多变的形式。例如:

1.开宗明义,直接导入。这是一种常用的新课导入形式,它具有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枪直入,切入主题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节这样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这值得我们骄傲;现代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更新,我们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交通事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公路与铁路的发展和成就。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这种导入方式,要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语成为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起上挂下联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1)讨论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还有那些重要特征;(2)讨论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一月),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3)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4)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巧用诗歌,激发兴趣。这种导入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形成教学的高潮。例如:讲授中国地理《林业.牧业.渔业》一节时,先提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三青水秀”的标志是什麽?想一想什麽可以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你想美味佳肴吗?它从何处来?这里所提的两个问题,其一是从林业角度发问,让学生思考林业的意义和作用;其二是从牧业和渔业的角度提问,让学生去体会牧业和渔业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和意义。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措施。用诗歌创设意境,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先给学生朗诵北朝民歌《敕勒歌》,然后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什麽地方?这为学生创设了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5.运用谚语,通俗易懂。谚语,往往是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它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以谚语导入新课,也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授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时,就这样引入新课:(1)问同学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麽?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见解。(2)在学生梢讨论后,教师指出:这句俗语强调了粮食的重要,粮食生产属于种植业,它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他不仅为人们提供吃.穿.用的生活资料,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它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个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农业分解图进入新授内容。

以上几种新课导入法,都有利于传授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三.组织达标的基本方法

教学工作,不仅是一项科学事业,而且是一项艺术事业,方法的好坏至关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产生一种艺术魅力 ,可以给学生一种艺术感受。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成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同时完成应有的能力训练。

地理教学的组织达标,可采用下列一些基本方法。

1.自学达标法。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对于这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学课文,获取这些知识。在组织学生自学是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学生自学课文,独立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很多,并且形式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哦途径。例如:

(1)通过一个地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获得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可知道这个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还可以通过读图,知道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结合地形特点得出此地区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根据此地区的气候.资源条件,得出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学会图读这种图,就可以形成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2)气温分布曲线,降水分布直方图,是学习气候知识的一种直方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降水的季节分配等知识,总结出该地的气候特征。学生会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能力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3.对比达标法。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运用对比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比较相关的概念.相关.四区相关的地理事物的异同,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学生较透切地理解某些地理知识。例如:

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雨季比北方地区长,因而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是鱼米之乡,得出南方地区能源矿产比北方少,但水资源丰富,以电补充能源不足;同时南方地区耕地比北方少,多水田,因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与北方有所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也不一样等。通过比较,既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又便于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分析世界地理气候类型特征时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进行比较,对照两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异同,达到理解两种气候特点的目的。

4.活动练习达标法。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有大量的活动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手段。如果加上适量.恰当的练习作补充,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5.纵向迁移达标法。进行地理教学,一是要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知识,即从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知识学到新知识,反过来又通过新知识的理解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要由原有能力迁移扩展到新的能力。

(1)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根据一条线索归纳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例如:由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及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气候的成因。这些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讲授每一项知识都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迁移联系。

(2)对学生的读图训练,也可以根据一条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迁移展开。如由等高线特点的认识-----学会看等高线地形图------看懂分层设色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形地势特征。以上就是一个地理能力训练体系。

四.检测补救

在地理教学中,完成了地理知识的传授以后,并不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评,考察教学效果,效果差的还要进行矫正和补救。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的测评和补救,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测评读图。抽学生说出需要识记的地理事物,简答表示的地理现象及地理现象存在的原因。

2.重点知识的测评。重点识记的地理事物,重点知识及原理等,应以选测题..提问简答形式进行测评。

3.从运用知识的角度进行检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练习和反馈,有利于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8: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过程性和自主性等五原则。它彻底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

为配合我校开展的“创新式教育”实验研究,笔者大胆地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新的特征:

(1)开放课堂,教师重组。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常规教室三位一体,同时构成课堂。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三地多人展开教学。

(2)“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又是参谋、助手、顾问和咨询者;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实践性”和“书本性”密切联系。实践的核心必须是课本的重难点,实践的过程必须是用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或解释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4)“过程”与“结果”必须兼得。强调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在过程中有所“悟”的知识或原理,都必须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5)“双基性”和“创新性”相互倚重。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创新的天空中。

(6)必须注意实效性。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课本精心挖掘出来,确实是值得学生探究并有能力探究的内容,不可滥用,必须考虑时间和效率的比值。

2.新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近化学和探索化学问题的体验,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的模式: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化学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会合作与分享。

二、实践和探索

以高一新教材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为内容,以笔者所教的本校级1班和2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1班按传统授课,2班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初步实践。

1、开题阶段

时间为第一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整一章书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介绍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分布。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节氧族元素

(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元素周期律)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3)了解单质硫的化学性质;

(4)常识性了解臭氧和过氧化氢,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重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第二节二氧化硫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与氧气反应、漂白性);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硫酸

(1)掌握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脱水性、吸水性、强氧化性);

(2)了解硫酸的用途;

(3)掌握检验硫酸根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第四节环境保护

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一些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针对重点和难点,笔者给出建议研究的问题。然后,全班按事先分好的9个小组,以竞标的形式争抢问题或自己提问;

建议项目如下:

(1)氧族元素与碱金属、卤素的比较研究;

(2)臭氧和过氧化氢的介绍;

(3)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除漂白性以外);

(4)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研究;

(5)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情况和对策;

(6)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7)鉴别硫酸根时,某些离子的干扰和对策;

(8)硫酸的用途;

(9)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符合新大纲、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但研究的问题不宜太深、太广,也不要每一节课都研究,每一个问题都研究。我们认为,学生既要发现式学习,又要有意义地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并不排斥其它的教学模式,只有与其它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和实践。

篇9:浅谈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浅谈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摒弃传统教法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积极探索新型教法,更好地实践新课程。但是,近些年来,冷静观察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课改表象下,有一股浊流在滋生、涌动,致使课程标准的实施或流于形式,或走向极端,并使一些体育教学走向岔道、步入误区。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上常看到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好象没有小组学习讨论似乎就没了课改。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无谓地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避免形式主义和表演化,是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注定其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他学科主要通过思想交流及语言上的沟通,最后达到某种共识;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的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是体育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作”不等于单纯的小组讨论,也不等于简单的互助式学习,教师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除了合作前的分组对合作的评价外,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少不了教师的适时引导。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利用器材做各种创编活动,搭造型、拼图型等教学时,除让学生积极构思和发挥想象外,教师应根据备课时想到的、适合儿童特点的而学生还没有发现的各种造型或图形进行启发引导,最终达到使学生恍然大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要注意介入的时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的“点拨”是合作学习的“养分”,没有“养分”,合作学习将失去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情况集中解决或个别进行辅导。比如在“抢运伤员”的合作接力游戏中,有的组为了追求速度,到达终点时不是将“伤员”轻放在地上,有的“伤员”甚至被摔在地上成了真“伤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应符合“最近发展区”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有时候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学生自己去发现更为有效。例如,对于刚刚接触篮球的同学,学习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时,需要大量的单独练习的.时间,这时候就不适合运用双人或多人的合作练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 比如,在学习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之前,双人合作用胸部、背部等部位顶住球做横向或纵向移动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具体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进行应来源于学生知识、体能、技能的“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在低年级阶段设置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情境,内容要简单、具体和生动。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少为宜,没有明显的界定,要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一般涉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而简单的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如篮球双人传接球、排球垫球或传球等,教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可以直接进行双人或多人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如果要通过练习来获得新知,就要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如通过传接球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起码要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体验和思考的时间,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决。如果涉及的内容或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可提出要求,待下次课再解决,或者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和掌握了兔子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不同形式变化的集体兔子舞的组合练习,如果没有利用多媒体方式或课前的提示,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很快完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下次课或以后的考核评价中再展示,让学生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空。

四、合作学习的人数,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

合作学习不只局限在两人之间,也可以是较多的人群组合,3~5人、7~8人均可,甚至整个班级也可,但要明确个人的责任和分工,防止责任分散和“免费搭车”的现象。例如,在多人多足的游戏中,通过让学生进行二人和多人的合作运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最后能完成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人数较多的合作学习中,协同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且由于具有三人以上的人数优势,因此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特别是创新意识可以在小组“头脑风暴”中得到启发。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多给予激励

合作学习需要有一个目标评价体系做保障,否则,合作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生对合作的吸引力就会减退,使小组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小组展示进行比较分析,使大家共同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多给予表扬鼓励。比如在“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有的小组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取得了胜利,自然要受到教师的表扬。然而在比赛中,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碰倒障碍后又返回来将障碍摆好,有的小组的学生还主动跑去帮别的组放置碰倒的障碍,结果落在了后面。对于这种严肃认真、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与品德,也应当给予大力表彰。对于在小组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可从正面提出希望和要求,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另外,教师的评价要力求明确、具体,使学生听后心明眼亮,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和不应当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科学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目标。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运用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与评价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的,但也必须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自的分工,避免“少数干,多数看”的现象发生等等。只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加强对合作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并能够在实践中大胆应用,必将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篇10:乡土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论文

乡土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论文

一、利用乡土地理材料的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很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认为地理就是简单的背背,所以,对地理中一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讲授“季风气候”这一课时,对于初中生来讲,“季风”根本就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重庆当地冬季吹的西北风和夏季吹的东南风进行解释,西北风又叫冬季风,东南风又叫夏季风。冬夏季节改变风向也发生改变,那就是季风。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生在感受乡土内容的同时也吸收了地理知识,而且,也减轻了教师讲课的负担。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其间,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适时恰当的选择乡土地理材料加以举例说明,则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应用乡土地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虽然对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但往往是一知半解,互不联系的,理解起来也不深刻。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二分省地理的第一站“祖国心脏---北京市”的环境问题时,北京市的自然环境问题之一的水资源缺乏问题。通过学生看书,学生讨论,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了解到北京缺水的原因:降水少,属于半湿润地区;过度的开采地下水;北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激增,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增;再加上污染加剧。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试着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湿润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重庆缺水吗?原因何在?学生们联系实际,重庆尽管位于湿润地区,两江交汇处,可在降水不正常的年份,部分农村村民的`生活用水都相当困难,前不久綦江上万的村民生活用水困难。因此,为了缓解缺水问题,我们提出了节约用水,防止和治理水污染。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发现独具特色、且被他们漠视的乡土,发现乡土新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高他们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应用这些乡土材料,促使学生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乡土材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地理教学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过程。在教学中,如能恰当的应用乡土地理材料把智育、德育融为一体,寓爱国主义与教学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在讲授中国地理时,黄河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进行了充分而合理的梯级开发。这时,老师提出我们重庆境内的长江支流龙溪河是我国第一条实现梯级开发的河流。因为从学生接受的角度上讲,乡土地理材料更具体、更亲切,因而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那些空洞的概念化得说教所无法达到的。在学习和考察乡土地理材料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家乡在生产建设等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地理自然资源一章中的土地资源时,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类型多样,草地比重较大,耕地和林地比重不足。再进一步联系重庆的土地资源,我市的土地资源也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地6类。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其中水田占52%,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坝、丘间平坝和谷地;旱地占48%,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坪的山坡地面。耕地分布较广,并且与水热条件的结合较好。耕地经劳动人民长期垦殖,质量较高。耕地是全市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近些年数量较大且肥沃的耕地被城市的建设所占有,人均耕地早已不足1亩。因此,我们应该切实保护耕地。通过应用摆在学生眼前的、活生生的乡土地理材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乡土地理材料与传统单一,严肃的地理课本相比,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来源广泛和学生能亲自参与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应用乡土地理材料,使乡土地理资料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才能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学习对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篇11: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地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法则性、概括性、地理信息载体和用符号表现等。首先,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地图通常必须把地球曲面上的事物和现象转换为平面状态加以表示,因而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其次,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地图上所表示的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现实的地理环境概括到具体的专业地图,要经过对所要表现例如地形河流等要素进行概括。从地形到河流,从建筑物到矿产资源等等不同的地理要素,都具有自己所对应的地图符号语言,只有完整的准确的地理符号才能准确的表示地理事物。地图因为容纳和展现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因此它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二)地图的分类

按照制作地图的比例尺、地图展现的内容、地图的用途和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等方向把地图进行分类。

1.比例尺是地图重要的参数:按照地图的比例尺可以分成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地图等。大比例尺地图所表现的区域比较小、但是所表现的内容微观、详细。而小比例尺地图所表现的区域空间范围大,但是表现内容是宏观、粗略的。

2.按照地图展现的内容:可将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普通地图在教学过程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宏观的展现绘图区域的何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特征。例如表现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和重要城市、矿产资源等信息为主的世界行政区划地图。表现一个区域的地形、和河流等为主的地形图。普通地图内容比较概略,且地理信息量密集可以表现很多的地理要素。专题地图是以普通地图作为底图基础的,重点反映某一种或几种专门的要素,依内容要素可分为:自然地理图、社会经济地图和工程技术图。

3.按照地图的用途:参考图、教学图、地形图、航空图、海图、海岸图、天文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4.按照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地图是客观存在地理事物的模拟和展示,地图要表现的区域可以宏观到整个地球也可以微观到几平方公里的区域。例如表现中国交通线路的中国交通线路分布图,还有省级交通线路分布图,两者的差异就是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差异。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日常地理教学和中高考考察侧重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念。将地图应用与地理教学过程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并且地图教学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图可以使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

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是复杂、宏观的,并且其分布规律并不是轻易到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和发掘的。因此将宏观复杂的地理事物简化和图表化展示的地图能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地图图文结合,利于学生高效掌握

如前段所言,客观存在的复杂宏观的地理区域,被形象化、针对性的展示在地图上,使学生将地图和文字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图文结合知识链。我们可以利用地图的图文结合的作用应用于地理教学中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观察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说出中国的地形分布和山脉之间的关联,以及主要的河流分水岭和气候分界。也可以在讲中国地形分布的知识时,让学生自己绘制简单的中国地形分布图。

(三)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巧用地图,使抽象宏观复杂的地理事物变为具体和直观,减轻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学习难度。地理教学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学生需要掌握中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和走向。水系的分水岭和气候分界等。地图将有用的地理信息展现在图像上。

(四)善于利用地图背后的奥秘,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兴趣的潘多拉魔盒开启后,地理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

三、怎么样使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利用地图针对性强调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

地图准确的、科学的指示出了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例如,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要针对性的掌握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埃及、美国、巴西、中国等国家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而对一个区域或国家进行正确定位是进行地理认识和分析的第一步。地图上准确的利用经纬度对区域进行标示。教师充分利用地图的这一特性,使学生善于观察、记忆和掌握地图,培养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快速定位的能力。很多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态也被直观的展现在地图纸上,比如将黄河的形状想象成“几”字,将长江想象成英文字母“W”。

(二)应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的本质为地理事物原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是由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来。例如,我国降水量总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原因是西北内陆距海遥远、地形阻挡、雨期较短导致降水量少。

篇12:高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论文

1。1含义

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地理领域或者现实生活环境为主要依托,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经验,经过同化和组合探究,主动获取地理的知识和规律,通过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1。2特点

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努力适应社会生活。研究性学习主要把师生共同探究变成学习的主要过程,具有主体性强、实践能力好、探究活动灵活、实践性有效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选定课题,参与研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学习体验,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主要学习主体和合作者。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2。1选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究实践活动,因而选题要有一定的可信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相关课题。选择过程中有几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注意选题的问题性,这样便于让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第二、科学性,这样研究的选题将具备意义以及价值;第三、趣味性,要求选题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情,研究对象适宜,可操作性强;第四、问题要有实质内容,研究的问题不需要过大或者复杂,要便于操作,比如在选题过程中有位同学选择的题目是《论澄城县经济发展方向》,这个题目方向比较广,内容大,涉及的部门以及范围都广,所以容易受到时间、资金、资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容易在短期内完成。

2。2实施

研究性学习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了解其过程和体验。因而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实施的重要过程。比如有位同学选择《浅议白水县尧禾镇苹果种植业发展前景》的相关课题,因而要针对研究课题做出一系列的调查工作,比如该镇的自然条件等相关因素,并且了解该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因素也十分重要,然后探索思维,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让学生可以把学习大搜的农业区位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2。3总结

当研究性学习实践结束会,要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最终做出实践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协助学生处理调查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述研究结果,另外需要注意结果的理论性研究过程,总结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比如调查的步骤和方法、知识总结和思想总结等。在总结和调查步骤方法的时候,探索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出现的事物和不足,因而,在知识总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思维、探索得出相关结论。比如在实践中有位学生写《试论黄洛渭三角地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文章,因而在认清当地资源土地特点的时候,了解库区的河水泛滥与季节规律的特点,寻找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方案已经途径。开发利用的时要适应沙性土壤特性,更要避免夏秋的洪涝灾害,因而可以发展西瓜、黄花菜和大枣等产业,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2。4交流

交流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功,无论是撰写的小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制作的相关图表都要通过集体交流,让学生间提出一些可以修补的意见,这样才能让结果更趋向于完善,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切磋,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可以共同发展以及提高,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提供合作、沟通的良好发展空间,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和其他人分享创意、成果,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3。1激发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兴趣,主要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生动、愉快的开展学习,最终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以及主动精神。

3。2有利于学生定位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选题、调查、处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完成调查报告以及撰写论文,这些探索环境都让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在此不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教师定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者、合作者以及促进者。因而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指导题目开展的可行性,让师生之间探讨表达方法和讨论提纲,虽然有些问题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其实高职学生需要摒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模式,需要探讨,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这是教学开展的核心。虽然冲击教师传统核心地位,但这将对教师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已经转变传统“教书匠”的地位。3。4探究过程的持久和层次性探究作为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不是简单验证某个结论或者某项事物,需要以客观事物为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和讨论运用多种活动发现事实,获取地理事物中蕴含的意义。这一复杂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就能完成,需要长期探索。因而也培养学生学习专注性,锻炼学生科学的研究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立体思维结构,真正的给学生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

4结语

通过研究了解活动中很多成功的地方,但也要改进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多数情况下受到教学目标、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等影响因素,教师为了教学过程简洁就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研究前先辅导学生,实行先指导后探究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过早的进行指导会给学生养成单一的思维方式,这与探究本质产生分歧,因而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牛志英,杨兰仓。高职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09):12~32。

[2]郝丽霞。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04):23~56。

作者:王晓萍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篇13: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主体地位,提倡素质教育所尊崇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其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除了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还以科学探究的形式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为题,谈及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在地理教学领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实施途径;探究性学习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运用的学习方式,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却处处碰壁,摆在我们面前种种的问题。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成功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付出换来今天的成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人文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5.地理学科情景交融、情智结合、可拓展性强、开发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和人文品质。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其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一样有其限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初中的课程教学当中提倡研究性学习,为了彰显该学习方式的稳固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元化的特性、特点,当然,初中的地理学科同样不例外的选择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方式,旨在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发挥研究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现他独有的优越性。实际上,新课程改革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充分体现它在初中教学工作展开中的地位。此时,初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又积聚出很多新问题。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的开展,当前的班级授课规模来看无法实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中,这也是其学习方式的局限性所在;⑵传统的地理课程安排时间上还受限制,因此又出现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部分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实际上只需要花费课堂上十几分钟时间,而采用研究性学习就比较费时间,如“气温”课题等等,会花费比课堂讲解更多的时间;⑶注重过程而忽略了知识点的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所在,难以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部分知识点学习;⑷如大陆、岛屿、半岛的知识点学习就不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性学习上,这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概念性知识仅靠听讲、阅读就能掌握,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内容探究都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⑸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对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有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看来,特别问题体现在农村中学,各种教学设备和资源都很欠缺,甚至有的学校仅仅只是用挂图和地图来完成地理教学,连地球仪也没有,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天方夜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和学校方面在这方面做足努力;⑹现用的地理教材其教学内容和相对应的教学条件变化还没有太大差池,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1.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从培养学生思考品质和问题处理能力出发展开研究性学习,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的目的。2.发挥教师指导性作用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集合,展开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出发,加以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3.地理教学形式活泼多样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拓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展现多元化教学形式,用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欲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⑴教师的教学观念体现“新”;⑵有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提高他们的耐挫意识;⑶把握好时间分配规律;⑷学生的研究课题选择体现以小见大,易小不宜大。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方式无论在学生学习中还是教师教学中,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依然是结合学科特点成为发展的趋势所在,而合理、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来将其特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李玉顺.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管理,(增刊),261.

[2]宋美侠.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史地政论坛,,(1),86.

[3]黄春丰.初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教学时空,,(5),55.

篇14: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并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作出了阐述.

作 者:周安毅 杨娟  作者单位:周安毅(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3)

杨娟(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9) 分类号:H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运用  

篇15:乡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乡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国土,民族文化丰富,区域特色鲜明,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必须要和这些自然资源相结合,教师需要努力地进行挖掘和借鉴,以期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激发,能够自主、主动的进行学习,人文主义素质和美学思想同时得到熏陶,而且也恰恰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若想丰富小学美术课堂,就必须要深入、科学、有效的对于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

1乡土文化教育的概念

所谓乡土文化,简而言之,即一个特定地域内各种文化的总称,其中包括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地名、地区历史、社会情况、民间风情、名人特产、民间传说、方言美食等内容。乡土小学,具体而言,即富有乡土文化,极具地区特点的小学产品,其诞生和特点和所处地位人们的生活、意识息息相关,具有小学美术教学和使用双重价值。本地区历史丰富,文化久远,有着极为鲜明的民俗特色,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教学,如剪纸、刺绣、泥塑等,而以方言、传说等无具体载体的乡土文化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具备了进行乡土小学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条件。

2进行乡土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以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意识到,若想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乡土小学美术教学服务,就必须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巧妙地设计将小学美术教学和环境结合为一体,并且大胆创新,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创作亦不应受过多的约束,这些也都是小学美术发展史和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如果有效的进行乡土教育,不仅可以宣传本地区域文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学校、学生、教师和本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合理、科学的选择、改变和创造教学内容,使得小学美术教学和乡土文化、自然产生紧密、和谐的共鸣。

3小学美术教学的载体应当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得教学和生活之间产生有效的联合。因此,在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和课程时,应当充分的对于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例如,在素描教学时,应提前嘱咐学生带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陶器制品,如罐、瓶、壶等,以及玉米、萝卜、土豆等常见的土产品。这种方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而且可以极大的刺激其学习积极性,利用常见的日用品和土产品来作为素描的教学,从而画出富有美感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植物秸秆、粘土、树根、玉米皮等极为常见,但是从小学美术教学的角度而言,却是非常特色而又贴近生活的材料,值得进行开发和创造。因此,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较为特殊,却又非常特殊的材料,进行创新和创造。在进行《树枝创意造型》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对于美的眼光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勇于创新的品质。此外,应当注意对于学生艺术修养和生活品味的培养,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小学美术教学应当以优秀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为载体

在我们身边,有着极为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小学文化有着极大的共同点,并且特点鲜明,生命力极强,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正因如此,作为一种艺术魅力和个性特点相结合,并且需要落于实践的课程,乡土小学必须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传承本地文化,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乡土小学美术教学绝对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应当走入社会,发掘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实践中,笔者组织学生来到本地古文化街,进行写生课的学习,这就可以确保学生可以直观的进行感知和观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对小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不仅教学效率极高,而且可以为学校的小学教育加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途径。

5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

5.1乡土文化要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在促进小学美术课的学习时,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极大地促进,可以为学生美学思维的确立打下基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载体,乡土文化绝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将龙灯、旱船、狮舞、二人转等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小学美术知识的同时,扩展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5.2结合社会实际,以实践来促进小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在课内外对于相应素材进行收集,加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也可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5.3对于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以德育来丰富内涵:乡土文化资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乡土文化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此要进行有效的挖掘,寻找其中可以被小学教育利用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开展多样的活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道德觉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深入、科学、有效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海燕.漫谈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亚非.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J].教育研究,2008,(07).

[3]曲阳路.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2012年第10期.

[4]李剑梅.小学美术课教学要符合生的年龄特点[J].贵州教育,200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