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设计

关于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共9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共9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本文共9篇,方便大家学习。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篇1: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_____(2分)

2、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_____”、“______”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 (6分)

3、“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4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⑴______ ⑵ ______ ⑶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答案:

1、历史

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3、C

4、(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5、C

篇2:筷子春秋阅读原文及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原文及答案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⑹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⑻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小题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小题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参考答案:

小题1:历史

小题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小题3:(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小题4:C

小题1:

试题分析:从本文介绍筷子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不能判断“春秋”即指“历史”。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将全文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概括中间两层的意思。根据本题所填空内容即可了解本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小题3:

试题分析:先从文中了解“匕”,很像今天的羹匙,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从使用和制作等方面来概括筷子的好处。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各句信息点,与文段中相关文字一一比照。用反选排除法,A错,文中说的是“先秦”,是在秦朝以前,B错误,文中说“可能有关”,并非一定有关系,D句,文中并没有说明此内容,故C正确。

篇3:筷子春秋的阅读答案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篇4:筷子春秋的阅读答案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_____(2分)

2.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_____”、“______”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 (6分)

3.“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4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⑴______ ⑵ ______ ⑶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篇5:筷子春秋的阅读答案

1.历史

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3.C

4.(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5.C

篇6:《春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12分)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②。”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③也;不听,又爱④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公遂废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弦章:齐国大夫。 ②章赐死:即“赐章死”。③臣为制:即“制于臣”。 ④爱:吝惜,舍不得。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

(2)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

(3)晏子入见入见:_______

(4)公遂废酒遂: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乙]文中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分)

小题4:[甲][乙]两文都阐述的一个道理是:____(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刺:指责。 (2)间:偶尔。 (3)入见:进宫拜见(或朝见)。 (4)遂:于是,就。(共4分)

小题2:(1)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2)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共4分)

小题3:把景公与桀、纣两位暴君进行比较,暗示景公不要像他们一样。(2分)

小题4:当政者应虚心纳谏(或从善如流)(2分)

篇7:《春秋》阅读答案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小题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小题2】(2分)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

【小题3】(6分)(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小题4】(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

解析

篇8:《春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 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译文: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参考答案:

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10.(2分)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

11.(6分)

(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12.(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

篇9:《春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21~23题(12分)

准①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④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⑤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⑥,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⑦,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⑧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⑨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⑩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11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③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④或:有人。⑤知:做……知州。

⑥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⑦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⑧迁:提拔。⑨擢:提拔。⑩引:拉。11魏徵: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年少者往往罢去( ) ②事决乃退( )

③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21、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③曾经 ④最终、终于

22、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②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2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