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关于有关陕西宝塔山的导游词(合集8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有关陕西宝塔山的导游词(合集8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陕西宝塔山的导游词,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陕西宝塔山的导游词

篇1:关于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篇2:关于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海拨1135.5米。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周等老一辈革命家,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视察革命圣地的变迁。

篇3:关于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篇4:关于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篇5:陕西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

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又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修仿古式山门、上山踏步道,整修了摘星楼、烽火台、新添置了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 喻名“平安钟”、“太平鼓”,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一击则身体健康,喜气满庭;二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山上还修建了休闲观光设施和风味小吃,游人在游览之余还可。装饰了大量的泛光和霓虹灯具,一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道满山绿树相映在各色灯影中,恍若仙境,映照得山城延安更加秀美壮丽。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观圣地全貌。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宝塔山占地面积三十六公顷,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署的好去处。

宝塔山的人文景观也独树一帜。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近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而闻名于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旅游圣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热线,累计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周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视察革命圣地的变迁。

宝塔山上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宝塔外,尚有宋代摩崖石刻、明代大铁钟、清代“重修嘉岭书院记”石碑、范公井、烽火台、古城墙及望寇台等文物古迹,还有日本工农党校旧址,古今名人诗词碑刻等景观。

地址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

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

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

篇6:有关陕西宝塔山的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篇7:陕西宝塔山风景导游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篇8:陕西宝塔山导游词介绍

说到延安,随即想起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到延安,不可不去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一佳句,满怀深情,颇为感人。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山顶上的那座宝塔,始建于唐代,现为明代建筑,高44米,共九层,为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北宋时,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众多古迹。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洞察世界风云,创建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据导游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派飞机来轰炸宝塔山,结果误炸别处,宝塔山完好无损。“此乃天意!”闻者无不感慨。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配得上“巍巍”二字。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登上山顶,凉风拂面,暑气顿消。山顶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枣园优美的风景衬映着高大的伟人雕像,杨家岭红旗飘飘,王家坪绿树行行,一处处红色遗址流动着人潮,全城风光尽收眼底。宝塔山下,滨河花园旁的闹市街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宝塔山犹如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延安沧桑巨变,与祖国同步发展,日新月异,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