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关于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整理8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整理8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

篇1: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四川西北部。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所以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紧跟团队,注意安全,保护景区环境,不要乱刻乱画。今天我们将依次游览们将依次参观张飞庙、贡院,锦屏山等景点。希望大家游览愉快。

阆中古城在周朝时期是巴国别都,于公元前3置县,汉时为巴郡,隋朝时期改称为阆内县,宋代以后才称为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了。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很多文人墨客为阆中留下了众多赞美的诗篇。诗圣“杜甫”为阆中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除此之外,阆中还被誉为中国最大的“风水古城”。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古城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修建的一座城市,四面环山,水绕三方。在这里山、水、城融为一体。

朋友们,一路说说看看,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闻名遐迩的张飞庙了。张飞庙也就是汉桓侯祠。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木牌坊、大殿、后殿、墓亭及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 走过山门。穿过敌万楼。现在来到的是张飞庙大殿,大家请看,中间正壁那尊竖眉瞠目,不怒而威的塑像便是张飞了,张飞,字翼德,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刘备称帝后,被封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长达七年之久。这尊塑像2米多高。头戴王冠,身着锦袍,手捧玉笏。大多数人都疑问说张飞不是武将吗?为什么会塑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呢?。原来啊!是因为:在清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所以这里塑了他冠冕文身的塑像。这旁边的是张飞生前使用过的兵器——铁鞭和铁矛,。这个铁鞭有一米余长,共有29节,重约20公斤,由此可见要想将这个铁鞭挥舞自如,得需要多大力气。从这里我们就能想象得到张飞是多么力大无比了。这个铁矛上端的刀刃曲折如蛇,这就是传说中张飞在战场上使用的“丈八蛇矛了”!。

大殿后实为墓亭,墓亭古雅简朴,肃然卓立。亭柱一副对联:

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

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

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怀千古不衰。

关于无头之躯,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张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他们乘船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张飞的头抛入江中,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为什么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了。大家请看,张飞墓,高约6米,方圆100多平方米,全用黄土垒成,宛如一个椭圆形的小山峦,岁月沧桑,墓穴仍安然无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丛生,似乎印证出千百年来无数后人对这位勇猛刚强、嫉恶如仇的“张三爷”的敬爱。墓亭下 的拱穴内,端坐着张飞的武身像。墓像前 ,盘龙石斗窝 叫“长明灯”。千百年来,后人为张飞墓添油点灯,这盏长明灯灯火不灭。

好了,朋友们,关于张飞庙我们就聊到这儿了,下一站,我们一起去品——贡院吧!

篇2: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旅游目的地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从成都到阆中古城,全程360多千米,沿途经过了大英、遂宁、南充、西充、南部等地,再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能到达阆中了。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330年阆中就已经成为古巴国首都,在巴语中“山谷”一词即为阆,“阆中”就是巴语“山谷中的城”的意思。它东枕大巴山,西依剑门雄关,浩浩荡荡的嘉陵江水横贯南北,因而,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川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它没有云南丽江的秀美,没有山西平遥的大气,没有安徽歙县的热度,但阆中古城却是四大古城中唯一一座积淀着三国文化的历史名城。之所以说阆中是一座三国文化名城,这便与蜀汉大将张飞密不可分了。桃源三结义的故事流传千古,张飞的忠诚仗义早已深入人心,而到了阆中,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张飞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达7年。张飞初到阆中时,山川秀美,乡风淳朴,但人们日子过得艰苦,他亲自教当地人栽桑养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直到现在,阆中的丝绸业都很著名,古城中有许多蚕丝手工作坊,蚕丝被更是享誉中外。张飞不但是一个带兵打仗的英雄、猛将;而且粗中有细,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阆中人曾从嘉陵江打捞起一块石碑,上有“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就是张飞的书法真迹,尤其是他能用丈八蛇矛书写出当时十分流行的“汉八分”隶书;张飞更是一个亲民爱民的地方官,特别是在发展蚕桑业,修建水利,除暴安良等方面有很多功绩。张飞深受阆中人民爱戴,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公元2,张飞为急于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逼迫部下赶制白盔白甲,被部下杀死,割下头颅投奔东吴请赏,但途中闻听吴蜀讲和,便将头颅抛入江中。后被一打鱼人发现,将他的头颅捞起葬于云阳。此后,阆中人民感念张飞的忠诚、仁义和爱心,在其墓前建祠祭祀。位于古城西街的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为一组四合庭院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六千六百多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千多年来,到阆中桓侯祠来祭祀张飞的人络绎不绝,一直香火鼎盛。

也许一路上,大家已经透过车窗看到了一排排的张飞牛肉广告牌了,那么请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叫“张飞牛肉”呢?张飞牛肉,原名“保宁干牛肉”,外黑内红,是当地人为纪念黑面张飞的赤心而改名,其肉干润柔韧,鲜亮晶莹,味道纯美,食之而口齿生香。早在乾隆年间便远近驰名,一般牛肉难免塞牙夹齿,而张飞牛肉却入口化渣,可谓是老少皆宜,古往今来,凡是来到阆中作客的人们,都会尝尝张飞牛肉。

除了张飞牛肉,阆中还有另外两种特产,一个松软绵白,一个乌黑幽香,那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待会儿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吧。 前面马上就要到阆中古城了,请大家稍作休息,再随我下车参观。

篇3:成都到阆中途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首先代表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呢是你们的导游小,希望此行我和王师傅会让大家舒舒服服的玩好、吃好、睡好,给大家带来一个难忘的古城之旅!

从成都出发,经5个多小时320多公里的车程,沿途我们经过了遂宁,南充,西充、南部等县市,这一路旅游资源丰富,有观音故里、丝绸之城,红色老区、三国重镇。现在我们离今天的目的地-----阆中,越来越近了。

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秦巴山南麓。,阆中被评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别名“阆苑”,本是传说中西王母的居住处,唐代时封滕王李元婴在此,大肆修建离宫别苑,故而得名,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塞”之美誉。自古以来便以“人祖之光,风水之趣,山水之幽,文化之博,醋韵之美,古城之奇”名扬天下。各位,我们的车现在已经行驶在了这座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了。

看看大家脸上的表情,我猜想一定是被这里的山,水,城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折服吧,阆中,真是一幅景致奇秀多姿,恰似“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画卷。好啦,我现在想请大家使劲的闻一闻、嗅一嗅,闻到了什么?对,酸味,或者说是醋味,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重点讲解的内容——保宁醋。

说到醋,相传始于杜康的儿子杜杼。传说是杜康发明了酒,他的儿子杜杼有一次在酿酒时发酵过头了,至第21天酉时开缸时,发现酒液已变酸,但却香气扑鼻,且酸中带甜,颇为可口。杜杼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给这种“升级换代”的新酒重新命名,以“廿一日”加“酉”字,给这种酸水取名为“醋”。想想“醋”字是怎么写的。

阆中古代称为保宁府,保宁醋由此而得名,它现在已经成了阆中的代名词。保宁醋始创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近4的历史,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它以粮食,麸皮为主要原料,以名贵中药材制曲,取观音寺内唐代古松井中的泉水精酿而成。保宁醋色泽红棕,酸味柔和,醇香回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平血压的功能。保宁醋还是中国唯一的“药醋”,有防癌抑病的功能,保宁醋厂的职工数十年来无一人患感冒。醋是一味最古老的调味品,甚至毫不夸张的说“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它既是“酸甜苦辣咸”五大口感之首,也是人生百味之一。

另外,我还教给大家几个生活中醋的妙用:把醋勾兑的淡一点,将使用过的发硬的毛巾浸泡15分钟,然后洗净,毛巾就如同新的一般柔软;还可以将有水垢的水壶、杯子浸泡后煮沸,反复几次后,达到除垢的目的;冬季来临为了预防感冒,还可以在房间里熏醋,达到防病治病之效。总之, 醋在生活中就是我们的百宝,而咱们阆中的保宁醋以其悠久的酿造历史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全国。 (四川话发音)“来到阆中不买醋,就像跑了冤枉路”。好了,各位亲爱的游客,前面是阆中古街了,请大家跟我一起下车,“吃醋”去吧。

篇4:成都到雅安途中导游词

成都到雅安途中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早上从成都出发,经历1个半小时的成雅高速的行驶,先后经过双流新津浦江,现在窗外已经飘起了绵绵细雨,这意味着什么呢?没错,我们已经来到了有““西蜀漏天”之称的魅力雨城——雅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之前还是一马平川的川西平原,现在已经是山脉绵延起伏了, 咱们雅安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是四川唯一一个三面被民族自治州环抱的城市,素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雅安的名字由来便是从藏语牦牛的尾巴音译而来的。雅安下辖雨城区名山区等2区6县,其中的名山区则是刚刚设立的,是目前四川最年轻的市辖区呢,而雅安的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人口153万,算下来刚好100人每平方公里,这可谓是地广人稀的宜居城市。

说起雅安啊,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这窗外缠绵的雅雨了,似乎全国各地只有咱们雅安的雨称得上是雅,因为咱们雅安的雨缠柔细密,如梦似幻,最关键的是,这雅雨啊带来了大量对人身心有益的氧负离子,闻之心情舒畅神清气爽,大家可以打开车上的透气窗感受一下,咱们雅安的空气是不是格外的清新呢,要知道,仅仅是在咱们雅安市区,空气中氧负离子含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000个每立方厘米,而世卫组织关于空气清新的定义才是氧负离子1000个每立方厘米,所以说,咱们雅安处处是氧吧,想要在这里延年益寿非常的简单,您只要大口的深呼吸就可以了。咱们雅安为什么这么爱下雨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当年女娲娘娘炼七彩石补天,怎料补到雅安这片天的时候体力不支倒下了,于是雅安的这片天就成了天漏,雨水自然淅沥沥的下个不停,呵呵,不过这是传说,科学的说法是因为雅安三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不过雅安爱下雨倒是真的,一年可是有200多天是在下雨哦。不过您也不用过分担心,咱们雅安的降雨啊,一半以上都是发生在夜晚,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便是雅雨了。

雅安

雅雨也给雅安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所以咱们雅安河流纵横,水系发达,而在这水里,则孕育出了咱们雅安独有的一种珍馐美食,那便是水里游的雅鱼了,雅鱼学名齐口裂腹鱼,又名丙穴鱼,在其头盖骨里有一把形似宝剑的骨刺,相传是当年女娲娘娘的宝剑坠入周公河所化,雅鱼肉质细嫩,非常美味,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说的便是雅鱼,而慈禧太后当年吃了雅鱼后盛赞其为龙凤肉,虽然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足以证明雅鱼的美味了。我就不在这里诱惑大家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广州才知道钱少,到了四川才后悔结婚太早,呵呵,四川出美女是全国闻名的,而咱们四川美女的重要产地便是雅安了,大家可以观察下在路边行走的女孩子,是不是皮肤很白皙,很清新秀丽呢,这便是雅雨的浪漫,雅鱼的营养,空气的湿润所创造的雅安女孩子了,于是,天上下的雅雨、水里游的雅鱼、路上走的雅女,便成就了使雅安闻名中外的“三雅”了。沐雅雨,品雅鱼,赏雅女,雅安的生活好不惬意啊。。。

其实,雅安除了三雅,还有举世闻名的大熊猫,刚才我们看到的广告语:熊猫首都生态天堂说的便是,大家先欣赏下雅安的风景,等会咱们到了天全县的时候小林再给您说说熊猫的故事。

篇5:阆中途中讲解导游词

阆中途中讲解导游词

阆中途中讲解导游词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阆中古城的讲解词,来看下面: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

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

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阆中古城一览(20张) 阆中古城

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阆中的历史城区,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

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春节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

公元前3,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

汉唐时期,阆中是我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并于伐吴前夕在阆中被刺身亡;南宋抗金名将张宪为岳飞女婿,出生于锦屏山麓张家湾;张飞与张宪,并称“二张”,一为“武圣”之弟,一为“武穆”女婿,一个生于阆中,一个死于阆中,都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驰骋无敌,最后都因意外原因被杀,是两个重量级的悲剧人物;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市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正式命名为“世界千年古县”。

在“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阆中被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荣誉称号。

阆中再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阆中古城全景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

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

阆苑仙境

“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

这幅对联完整地概括了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

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

阆中滕王阁和杜甫《滕王亭子诗》,可以跟南昌的滕王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映成趣。

“状元洞”“状元街”“三陈街”“状元牌坊”“魁星楼”等遗迹,又让阆中拥有了完备而丰富的科举文化旅游遗迹。

“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天宫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天主堂”等遗迹,涵盖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

其中,道观的历史在两千年以上,佛寺历史有一千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超过5,天主教历史也有百余年。

目前,以古城为中心,已经形成“古城南区”“张飞庙旅游区”“东山园林”“锦屏山旅游区”“滕王阁旅游区”“古城科举文化旅游区”“天宫院旅游区”等多处成片的旅游区。

篇6:成都到都江堰导游词

都江堰市(Dujiangyan Shi)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1988,国务院同意撤销灌县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辖,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辖县级市,同年四川省确定由原上级行政单位省会成都市代管,享受副厅级待遇(降格至局级),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

正作为距离“5.12”地震震中距离最近的城市,四川省都江堰全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伤,140人失踪,城区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30多亿元。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多年,经受住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重灾地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建,二王庙已经垮塌。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的青城山属于道教胜地。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有数座道观出现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观寺庙,也出现墙体裂缝等多处受损迹象.

都江堰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距都江堰景区24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

很荣幸今天可以和三位老师一起前往都江堰观光游览,这样的交流机会一生只有一次,真心希望我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都江堰源远流长,万古长存,在历史上,它孕育了古蜀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1982年,国务院将其更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什么四A级风景名胜区等等头衔,都太多太多,我都记得不太清了,这根本不算什么,只是虚名,更不是我们游览它的目的。

都江堰由于开发很早,使川西平原的物产极为丰富,加上航运的发达,经平原的城镇带来商业的繁荣。因此,早在汉唐时代就开始名声远扬了。古往今来,都江堰以它宏伟的工程,和他周围壮丽的山川,优美的村园,动人的传说,以及伏龙观、二王庙和安澜索桥等的建筑艺术,招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溯自汉、唐以来,都江堰早就成为了文人学士的旅游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的秋天,司马迁利用从长安出使四川,云南的机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都江堰。这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是古堰的第一位旅游者。后来,他根据自身的见闻,在《史记~河渠书》里,对战国时杰出的水利专家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丰功伟绩,作了热枕的歌颂,并描绘了都江堰梓柏大竹,随水漂流,风帆往来,灌溉万倾良田,年丰人寿,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东晋时期,四川崇庆县的常璩,是一位西南地方史的开创者,他曾几度游览都江堰。后来,他撰写《华阳国志》的时候,不仅赞扬了李冰治水的万世之功,还对都江堰在防洪、航运、漂木、灌溉等四者兼备的综合效益方面,也作了真实的记载。诗圣杜甫游览都江堰后,写下了“锦江暮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历代诗人贾岛、岑参、苏轼、陆游、范成大、杨升庵等,曾在这里把酒临风,笔走龙蛇,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漫游都江堰,他回国以后,在《东方见闻》中回述说:都江水系,川流甚广,不类河流,竟似一海,号称“陆海”。船舶往来甚多;稻香鱼肥,民多殷实。在清代,德国地理学家李霍芬慕名而来,在参观期中,赞不绝口。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经伦比,他还发表了著名论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随着四川旅游事业的大发展,都江堰宾至如归。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络绎不绝。许多国际友人来到这里,或一日游或二日游。他们到文物商店购买徐悲鸿的奔马、天马,当然是复制品。张大千的仕女、王母、麻姑和花蕊夫人等的拓片画像,经及灌县精致的玉器。他们夜宿江油,畅饮茅梨酒,饱餐白果鸡,白果就是银杏果,所饨的鸡鲜香四溢,令人垂涎。____到此视查工作,品得此鸡,泼墨提下“天下第一鸡”破折号____。由此可见一般。他们得到了一个共同的感爱“古堰好,灌县美,川味浓,醇酒醉。

当然,我们也别把话题扯远了,回过头再来说说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秦郡太守李冰率师修建的,225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被誉为“千古奇功”“镇川之宝”。它是治理岷江的巨大水利工程。引岷江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岷江自上而下,由于山高坡陡,夹带大量泥沙流入平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灌县正处在岷江出山口涌入平原的过度地区,于是蜀郡太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利,从前人治水的经验中选择利用灌县城西的地形特点资源条件,于岷江就地取沙石修筑“分水堤”将来热凶狠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了内、外两江。它的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部份组成,三个部分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互相制约,构成了一座完善的无坝引水工程。这座工程在修建时,还巧妙运用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使其能够科学地解决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的施工,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措施,使都江堰的灌区由以前的12个县200余万亩,扩大到今天40余县近400万余亩。

在蜀国的土地上,最值得千秋万代纪念的治水英雄是李冰,四川有了李冰,真是天大的幸运。当我们看到咆哮而来的狂野不拘的岷江水,乖乖地听从堤堰的驯导,按照指挥各得其通,从此改恶从良,造福百姓。你不得不对李冰佩服崇敬。怎么也难想象,在2000多年前,竟然想出了这么科学的方法,让以后2000多年人们的所有聪明才智都无法企及。李冰超人的智慧来自哪里?看到都江堰,有时真的宁愿相信有神的力量存在。

也许,对于大多数的游客朋友来说,站在都江堰上,没什么可以让他激动的,因为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堤坝而已。与其说花费时间和脑力去追寻那些遥远的历史,倒不如坐在茶馆里面自我娱乐一番来得逍遥自在。确实,人文景观对人的要求太高,站在它的面前去追问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苦差事。相比之下,自然景观是直观的,它的美是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可是能够值得回味的东西却并不多。

李冰只是战国时期由秦国派往蜀国的郡守,是典型的北方人,可以说他们开始对蜀国的情况并不了解。到了成都以后,为了治理都江堰,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然后选择了最佳的科学方案。其实,李冰的聪明之处就是在地大量吸取了蜀国人千百年来治理洪水的经验。从鱼凫、大禹、鳖灵以来,蜀国人长期与水抗争,特别是氐羌民族几千年来有一整套对付洪水的办法,这些都为李冰治水的成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去看一下蜀国人因洪水所受的共苦难,你就理解为什么在2000多年前,在都江堰会诞生一项这么伟大的工程。 ? ? 刚才提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是鱼嘴分水、飞沙堰分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灌溉。那么这三大工程都是李冰系统完成的。至今为止,虽历代有所整修,但其治水的要旨一直没变。比如鱼嘴的位置几经变迁,鱼嘴工程从竹笼到铁牛,再到钢筋,材料越来越现代化,但治水的原理却自古未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这建立起了一个分洪、排沙、引水、防洪的科学体系,在世界科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至今你在发挥着效益的、治水的科学原理一直沿袭到今天的水利工程。中国三大古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西门渠”只有都江堰冲破了历史的重围,沿伸至未来,旁者,都被历史大浪所淹埋。其实原于都江堰合理的解决了排沙,原于都江堰的六字要诀!李冰将他治理都江堰的经验浓缩成六字要诀“深淘滩、低作堰”并告诉人们这是整治都江堰的最高准则,要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所谓“深淘滩”就是每年都要淘淤积在飞沙堰坝前的沙石,以保证宝瓶口正常进水灌溉成都平原,但淘

滩深度又不能过低,在飞沙堰远坝对面的凤栖山脚下的河床边,李冰当年在此埋有石马作标记,岁修前,淘见石马就行了。但是,石马早已消专声匿迹了。同在淘滩的标准,是依照明、清时代埋下的三根卧铁,每年淘见卧铁就行了。

而“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维修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低到什么程度呢?这要根据宝瓶口的“水则”与“灌区的用水量来决定。现在堰顶平于水则十五划,每划等于一尺,就够了。如果水量高出”水则“十五划。灌区就要闹水灾,低于十五划,灌区就要缺水,这就是六字雇最珍贵的科学性。把握了这个准则,都江堰水利工程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

一个完美的、科学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这样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以它孜孜不倦的灌溉滋润着成都平原。本来“天府之国“的美誉属于关中平原,自从有了都江堰,这一美名不得不让位给成都平原。故有句俗语道“天府美自古堰来”。

好了,我们也到此走完了这条全长40公里的成灌高速,源于1926年建成的成都到灌县的成灌马路,也是行至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青城山等世界大腕景区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四川旅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象都江堰的水一样。回过头去,百感交积,若有所思--这,就是我的路。

篇7:成都到九寨沟导游词

各位游客,离开都江堰市,我们就要进入川西北高原地区,来到山青水秀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了。

我们眼前这条大名鼎鼎的岷江,就发源于阿坝州的松潘县北弓杠岭南麓隆板沟,自北向南流经松潘、茂县、汶川三县,折东入都江堰市后,经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为数条河流流往各个灌区,主流在乐山与青衣江、大渡河汇合后,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36公里。

在阿坝州境内长341公里。

也许坐在车窗边的朋友已经发现波涛汹涌的岷江河边,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有没有朋友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工地吗?不知道吧,那让我来告诉你们。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环保水库” 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这是全国今年开工的十大重点的工程之一、四川省一号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该工程不仅具有灌溉、供水、防洪、发电、环保、养殖及旅游等综合功能,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府南河的治污、防洪等能力,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

六年后当该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库,比杭州西湖要大 100倍,将像一座规模空前的“空气净化器”屹立在距成都60 公里的上风地带,不仅可以为污染严重的府南河“洗胃”,还可以随时为身居闹市的成都人带来洁净的空气和水源。

前面大家看到的就是阿坝州的界牌,我们现在己经进了阿坝州的地界了,也许大家对阿坝州的九寨、黄龙己经有所了解,但对阿坝州的了解还不多,现在我把阿坝州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阿坝州,全称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的第二大藏区。

辖13县,州府设在马尔康县。

全州面积8.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省,但人口仅 80万,每平方公里不到10人,可以称得上地广人稀。

在这块土地上,雪山耸列,江河纵横,沟谷交错,草地无垠,融气势磅礴与俊秀幽深于一体。

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构成独特的地理环境,从而保留下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保留了许多在内地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

也正是依赖于这样的地理环境,才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民风和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阿坝州的民族以藏、羌、回、汉四大民族为主体,其中藏族约占全州人口的48.29%,羌族占16.87%,汉族占 31.5%,回族占3.1%。

今天我着重介绍阿坝州的民族情况,阿坝州的其他情况在今后的几天里我陆续向大家作介绍,我现在首先介绍藏族:大家都知道,藏族来自西藏,但他们又是如何来到阿坝州并在这里定居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当吐蕃王朝在西藏强盛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为扩大版图的东征。

唐贞观年间,吐蕃军队征服了吐谷浑王国,也就是现在的川西北地区。

为长期统治这片地区,吐蕃王朝不仅派驻大量军队,而且还从西藏阿里地区大量移民于此。

这些移民在这里世代繁衍,成为州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

虽然他们已远离自己的家园,但一直?quot;阿里哇“自称,藏语意为”阿里人居住的地区“或”阿里人开发的地区“,后简称为”阿哇“,汉文写成 ”阿坝“这就是我们阿坝州地名的来历。

大家看看窗外,我们已经来到阿坝州的第一镇——汶川县漩口镇,漩口是阿坝州的门户,又是阿坝州的工业区,州水泥厂、华西电冶厂、州电解锰厂、州电解铝厂等都设在这里,这些工厂为漩口地区增添了一些繁华,但是也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大家刚才看到滚滚浓烟的地方就是州水泥厂。

大家向右边看,在寿溪河左岸和岷江右岸的汇合处台地上,耸立着一座九层石塔,高约20米,名叫回澜塔。

此名得来是因为岷江在这里急转了一个大弯,并同寿溪河汇合后,激起层层波澜而取名回澜塔。

另有一个说法,说人们认为这里二江斗水,易生水患,因此建塔镇水,以定波回澜,故名回澜塔。

我看都有道理,或许正是一语双关吧。

据《灌县志》记载,此塔系”大清道光24年,处士姚清澜建。

“回澜塔历经170多年的风霜雨雪,仍然巍然耸立,不偏不倚,可见其建筑工艺的高超。

每当夕阳西下时,塔影横江而过,因此,此塔又称为锁江塔。

游口茶是此地的特产,其特点是雾气重、叶芽大、回味重、清香味浓、深受四川人的喜爱,素来与名山蒙顶茶,峨眉毛蕊茶、乐山竹叶青、青城雪芽茶齐名。

游口茶距今己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有8000多亩茶园,每年产茶500担左右,同时生产藏区所需的方包茶和砖茶。

还有一点要告诉大家当紫坪铺水库建成后,这里将成一片宁静的人工海。

大家眼前的这个小镇以及小有历史的回澜塔都将不复存在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藏族在我州的形成过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羌族的情况: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最早生活在我们祖国的大西北,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羌族自?quot;尔玛”羌,《说文·羊部》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后汉书·西羌传》、《史记·补湟本记》等古代文献都说羌族是发祥于祖国西部的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特色的一个古老民族。

那么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为什么现在仅仅在我州聚居、人数又如此之少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追溯到公元前4的春秋战国时期,当秦国强盛之后,一面向西拓展疆土,一面向东进人中原,先后征服了其它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征服西北少数民族部落时,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在秦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攻击下,土崩瓦解,绝大多数的羌族部落也未能幸免,但生性顽强的羌人不愿意受制于秦王朝,于是扶老携幼,集体逃离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开始向四方逃难,逃难到其他方向的羌人,以后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唯有向南来到岷江上游河谷的一支羌族部落,顽强地生存下来,至今还保留着自己民族所独有的生活习俗。

这里我们必须要暂停一下话题,因为我们又来到了汶川县的第二个镇——映秀镇。

映秀镇是我州的重要电力基地,在这里有许多的大电站,如映秀湾电站、太平驿电站等,由于阿坝州境内的河流除黄河干支流外,其余均河床陡峻,水流湍急,天然落差大,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且主要分布在岷江水系和大渡河水系。

州境内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近七百万千瓦,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能基地。

在众多的电站中,太平驿电站是最大的一个,它是由中国华能公司、阿坝州人民的政府、国家能源开发投资公司合资建设,总装机26万千瓦,现有固定资产10亿元,每天的电量收入近150多万元,是阿坝州重要的财政收入大户。

映秀镇又是通往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和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的路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车辆往来不断,商业、服务业也发展很快。

走过映秀镇,我们继续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羌族那神秘的历史传说。

当我们遥望山腰那一处处的羌寨,就会发现羌族村寨的房顶边沿都立着一块块的白石。

这些白石是做什么用的呢?有没有哪位朋友知道,请告诉我。

这位朋友说的对,这的确是羌族供奉的神灵,但羌族供奉的白石实际上就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石英石。

羌族又为何奉这种白石为神灵呢?这里有一个传说,虽说是传说,可正好可以验证出羌族远途迁徒的历史真实性。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羌人从西北高原南迁,来到岷江上游,当他们看到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便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然而他们受到了当地土著居民戈基人的攻击,于是导致一场残酷的战争。

远道而来的羌人屡战屡败,面临着灭族绝后的危险。

就在这紧急关头,所有的羌人都在同一天夜里做了同样一个梦,梦中有老人指点打败戈基人的办法:用鸡、狗鲜血淋红白石头,再用这石头打戈基人。

第二天醒来,大家就照梦中老人的指点准备起来,等戈基人前来攻打时,羌人们就把准备好的白石头象雨点般投向戈基人,打得戈基人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羌人终于彻底战胜了戈基人,并在岷江上游扎下根,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因为是这种白百拯救了几近灭亡的羌民族,因此羌族就把白石当作神灵供奉起来,这一习俗直到今天仍盛行不衰。

故事讲完了,大家对生活在阿坝州的羌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现在又来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飞沙关。

关后大山称为石纽山,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之所以有名,这是与夏禹王有关的缘故,百纽山上有一台地,名叫到儿坪,相传这是治水英雄大禹降生的地方。

也许大家不信,不过我可是有书为证,《汶川县志》中记载:“飞沙关岭上里许,地平衍,为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禹王庙,又称为启云圣祠”。

《路史》记载:石纽在波山西界龙家山之源。

鲧,波山广袤人也,纳有莘氏女岁有二月,于六月六日生禹于道之石纽山,所谓到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

我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寓居成都期间亦曾云游此地,并有《禹庙》一诗为证,诗曰:“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剩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只可惜禹王庙毁于十年浩劫,只有遗址可寻了。

但人们常来此烧香,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纬绩。

说到这里,各位可能要问,我前面说这里的羌族是被秦国赶跑南迁而来。

这里又说大禹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

前后不是矛盾吗?说对了,前面是民间通行的说法。

其实羌族在川西北一带生息,应该是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

按正史记载,在远古时间,我国的黄河上游就主要是羌民族的活动范围,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称?quot;所居无常“,远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也就是在有文字记事的时代以前,他们就不断沿着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向南迁徒,一部分住在低地河谷和平原的羌人逐渐改变了游牧习惯,开始定居从事农业,成为我们所说的氏族,氏就是低,氏羌就是低地的羌人,他们还是蜀族的祖先呢。

史实说明羌族早就生息在川西,但也并不排斥秦国扩张地盘,使一支羌族部落被迫南迁到阿坝的说法,只是这支羌人南迁之前,这里早已是羌族的天下了。

现在我们终于来到汶川县城,汶川是阿坝州的门户,集中了阿坝州的工业厂矿,在阿坝州13县中人口第一,工业产值居第一,税收居第一。

1985年就已成为全国首批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

全县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

人口 96054的人,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也算得上历史悠久了。

大家看到对面山坡上的古城墙没有,这就是姜维城。

据《元和志》载:”蜀将姜维、马忠等征伐波山羌夷,此其地也。

今姜维城,即维所筑“《旧唐书》载:”蜀到禅时,蜀将姜维、马忠征伐汶川羌夷,即此也。

今州城即姜维故垒也,武德七年,白苟羌酋邓贤佑归蜀,乃于姜维城置维?quot;。

按此史实,姜维征西至汶川一带,修城筑垒,习兵练武,当有此事。

离开汶川县,我们上行似公里,就到达茂县县城风仪镇了,茂县古称茂州,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

1958年曾名茂汶羌族自治县,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藏族羌族自治州后,复改称茂县。

全县幅员面积4064.33平方公里,人口 90956人,羌族占 88.92%。

大家感觉到岷江河谷有什么变化没有,(河变宽了)对了,岷江河谷素以山势陡峭、河谷深切著称,偏偏凤仪镇这一段平坦宽敞,本来气势汹汹直贯而来的山脉,到了凤仪镇后变得温柔起来,窄窄的峡谷突然成了宽谷的盆地。

这里盛产苹果,大家看到的公路两边的树木大都是苹果树,在全国苹果大赛中曾一举夺魁的“黄冠”“红星”苹果献出产在这里。

由于气候的原因,这里的苹果大味甜,久放不变。

尤其到了秋天,茫茫绿烟下,苹果树上硕果累累,金黄黄、红艳艳、令人陶醉,只是近几年品种有些退化,正在下功夫改良。

除苹果外,这里还盛产川菜烹调中不可缺少的调料——花椒,茂县的大红袍花椒,品种十分优良,销路很好。

大家看到的对面山上细小的树木,这就是花椒树。

每到八、九月,到处都散溢着花椒的芳香。

茂县是开展羌族风情之旅的主要目的地。

旅游者在这里参观羌寨,拜访羌氏家庭,参观羌族歌舞,欣赏羌族服饰艺术,很受欢迎。

今天因为赶路,只能安排大家到羌族风味的餐厅午餐时,稍微领略一点他们的民族风情了。

(从茂县凤仪镇上行至叠溪60公里,沿途没有太多有价值的景观,加之午餐后,游客大都比较疲倦,可让游客适当休息)游客朋友们,我们在经过1个多小时的休息后,我不得不打断大家的美梦了,因为我们又来到了一处非常有名的地方了,这里是茂县的较场。

较场,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一定会想到这是个士兵练武之地,的确如此,此处为通往松潘草地的交通咽喉,加之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唐代女将军樊梨花曾屯兵于此,故名为较场。

不过星移斗转,现在这里只是一个羌族村寨,而没有一兵一卒了。

现在大家向左下方看,大家可以看到两个波平浪静的高山湖泊,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叠溪地震遗址。

1933 年8月25日,这里曾发生了7.5级的大地震,一个本来还热热闹闹的小镇,顷刻之间使不复存在了,被崩塌的山体深深地埋在地下,垮塌的土石还堵塞了整个岷江河道,形成了大家眼前的这两个高山堰寨湖泊。

叠溪地震废墟保持十分完好,有人称其为 “东方的庞贝”。

因此它本身又是研究、探索地震规律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一批一批的中外学者前来考察和研究。

走过叠溪海子再往上,我们就要进入松潘地界了,大家再向窗外看看,一直陪伴我们而行的岷江现在己经变得非常的温顺,再也不象我们刚看 当然,传说归传说,而且多属牵强附会,今人大概谁也不会当真,但它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寄托了先民们主宰世界的理想,并且丰富了民间文学。

也许大家注意到了,我们今天的行程全部是上行。

到这里我们已经接近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山势也没有刚进阿坝州那么陡峭,整个地势的落差也没有汶川、茂县一带大,水流平缓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

各位朋友,说着说着,我们就快进入松潘县城了,松州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也就是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松潘县志》记载:“城周九里七分三,高丈五,深一丈九尺,广三丈,开五门。

”可见刚建成时规模之大。

即便是现在,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使人们无幸观瞻整个全貌,但仅从残存的城墙。

城门洞上那巧夺天工的龙凤狮鹏石雕,你也不得不对松州人的聪明智慧和气魄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由于当时生产技术条件所限,整个松州城从开工到完工整整花费了 60年的时间。

负责建城的官员不知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多少能工巧匠,但其中绝大多数人是从西北地区征集而来,这些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修城时间如此长,这些人也就完全失去了返回自己家园的可能性,于是只好在松州定居下来。

前边我已经讲到阿坝州是由藏、羌、回、汉四大主体民族构成。

那么大家也一定猜出了回族是如何来到我们阿坝州的了。

的确,他们很多都是修筑松州城的工匠的后裔,这是回族第一次大规模迁居阿坝州。

虽然以后又陆陆续续有数批回族进州,但从规模上都无法与此次相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阿坝州的回族,大都集中在松潘及周边地区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回族是一个极善经商的民族,因而松州亦以商业繁荣而饮誉海内,旧时城里就有大小商号、座商百余户,商家达数千人之众。

这在现在也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数量,但在当时一个不大的古城里有如此多人经商,的确不是一个小数了。

走过松州城,我们现在经过的集镇叫川主寺,这是四川省的 100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现在已是宾馆林立,热闹非凡了。

川主寺镇是九环线上的交通枢纽地,由此向西,便进了川西北高原,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了。

向北便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九寨沟、向东便是我州的另一个重要风景区,我们后天要去的黄龙风景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碑是“红军长征纪念碑”,山脚下是“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其碑园园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题。

这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国唯一的叙述整个长征过程的碑园,其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紧密团结,坚不可催。

24米高的碑顶巍然矗立着14米高的红军战士像,双手高举成“V”字形,一手持鲜花、一手持枪,象征长征的胜利。

山下的碑园由园墙、群雕和红军长征陈列馆组成。

“告别苏区”、“艰苦历程”两组群雕,充分表现了苏区人民和子弟兵的鱼水深情以及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英勇向前、历尽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整个雕塑群像气势恢宏地再现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悲壮。

最令人激动的是在晴空万里时,每当夕阳斜照在用亚金铜贴面的碑塔上时,整个纪念碑闪闪发光,远远地看去,象一团火球,使碑顶的红军战士更加清晰可见?quot;金碑夕照“ 亦成为人们竞相观看的难得一景。

这也许是连设计者都未曾料到的意外效果。

现在我们看到的村寨叫漳腊,而眼前这条小溪流就是一直伴随我们到此的`岷江,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同我们在都江堰市所看见的岷江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己经快到了岷江的源头。

现在的岷江虽然不起眼,但却依然倍受人们关注。

因为举世闻名的漳金就产自这里。

漳金的成色非常好,一般都为9.999,小数点后面3个 9,而且藏量大、品位高、颗粒粗、熔耗低。

在这里,打水时桶里沉着金子,挖泥烧砖,砖里镶着金子,刨土时冷不丁闪出几粒沙金,早在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政府己对这里的藏金情况作了详细的勘察,探明的矿点有29处,总面积达28.5平方公里,漳金从19正式开采以来,至今已开采黄金100万两,约33 吨。

1985年有位农民在淘金时,曾挖到一块卵形大的金块,重达 224.65克,含金量高达98%,大家现在向右看,这片农田有个名字叫飞机坝。

为什么叫飞机坝呢?原来在解放前,国民政府曾在这里修过一个军用机场,还建了油库,抗日战争期,日本侵略军为了炸毁漳腊机场和油库,曾派飞机前来轰炸,结果误将松潘当作漳腊狂轰滥炸了一遍。

漳腊却得以幸免。

现机场已开垦为农田,而油库却至今都未发现,据说设在某座山里,曾有好事者到附近诸山探寻,结果一无所获而归。

随着九寨沟、黄龙的知名度提高,来阿坝州旅游的人数成倍增长,为此,政府准备在漳腊山坡上修建一个中型的旅游机场。

届时,去九寨沟就再也不会象我们现在这样乘整天的车了。

现在我们终于来到了岷江的源头——弓杠岭,这里又被称为小西天,小西天在藏区可以说是闻名遐迩,之所以闻名遐迩,全在于她的神秘,据说从古至今,四面八方的鸟类到了垂暮之际都要积蓄力量,然后千里迢迢飞到此山安息归西,所以藏族称此山?quot;夏德”意即“乌的墓地”“小西天”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藏文古籍《夏德嘎恰》中有此山“鸟羽禽骨累累”之说。

各方鸟儿为什么非要葬身此地,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在这里还有一个嘉绒藏区闻名遐迩的苯波教寺庙——尕米寺。

据载,元至正十五年 (1355年),西藏穷波地由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但见地势开阔,呈凹形,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西临岷江,东面所靠山岩中,有天然本教教徽,当地人称之为“雍忠岩”。

喇嘛心动,遂发愿于此建寺院,取名尔米寺。

“尕”意为高兴,“米”意为安静的处所。

又因此处称为小西天,连起来故?quot;小西天尕米寺“。

走过尕米寺、弓杠岭,我们就进入南坪县,也就是现在的九寨沟县。

九寨沟县古时隶属松州,1953年建县,全县面积5290平方公里,人口51366人。

由于九寨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年将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

我们现在已经离今天的目的地——九寨沟近在咫尺了。

经过一天的旅行,我想大家也有点疲劳了,现在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以便明天我们有一个充沛的体力来欣赏我们美丽的人间仙景——九寨沟,我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篇8:成都到华蓥山导游词

冬季的海螺沟是孕育神秘、诱惑、温馨的季节。冬天,海螺沟的雪山、冰川、森林、温泉俨然一幕白雪皑皑的纯洁丽景。当您倘佯于壮丽圣洁的雪山脚下;当您漫步于晶莹剔透的冰川之间;当您穿行在郁郁葱葱的森林小路;当您陶醉在冰雪捧出的一池温泉;当您凝神仰望漫山的树挂、冰凌。

地理位置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东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海螺沟位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晶莹的现代冰川从高峻的山谷铺泻而下。飞起三百万,将寂静的山谷装点成玉洁冰清的琼楼玉宇;巨大的冰洞、险峻的冰桥,使人如入神话中的水晶宫。特别是举世无双的大冰瀑布,高达1000多米,宽约1100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出十余倍,瑰丽非凡。晴天月夜,景象万千,令人一见之后,终生不忘。

外形

海螺沟风景区是亚洲东部海拔最低;离大城市最近的、最容易进入的低海拔现代海洋性冰川,生态完整的原始森林和高山沸、热、温、冷泉为一体构成的综合型旅游风景区。 海螺沟冰川又称一号冰川,全长14.7公里,是贡嘎山71条冰川中最长的一条,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仅2850米,沿纵向呈三级台阶:粒雪盆,冰川的孕育地;大冰瀑布,宽500—1100米,高1080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高大、最壮观的冰川瀑布;冰川舌,伸入原始森林达6公里,形成冰川与森林共存的奇绝景观。海螺沟冰川活动性最强,在冰川的运动中,形成晶莹如翡翠、水晶的冰川弧拱、冰洞、冰阶梯、冰门、冰湖、冰峰。

气候

海螺沟有”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冬暖夏凉,云雾多日照少,年降水量2000mm。海螺沟四季可游,不受气候和景观条件的限制,是理想的旅游、度假、疗养、登山、科考、探险的好去处。

海螺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特殊,山下长春无夏,植被茂盛,绿荫苍翠,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山顶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在-9°C左右。

气候:海螺沟地区因垂直高差大、气候类型特殊,山下长春无夏,植被丰富,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在15摄氏度左右。山顶则终年积雪,年平均温度为-9°C。游客若要领略海螺沟特有的低海拔现代冰川(海拔2850米)的风采,宜早作御寒准备。

冰川

海螺沟冰川是贡嘎山东坡众多冰川中的一条,尾端伸入到原始森林区达6千米,海拔只有2850米,是地球上同纬度的冰川中海拔最低的。冰川的雪粒盆是整个冰川的源泉,盆内冰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翻越盆沿形成巨大雪崩,故雪粒盆虽美丽神秘,却只可远观不可靠近。盆的边缘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冰瀑布,高1080米,宽500-1100米,晶莹剔透,雄奇无比。

在海拔2850米的地段上,长5700米的冰舌紧舔大地。冰面上分布着冰面湖、冰面河、冰裂缝、冰蘑菇、冰洞、冰桥......令人叫绝的冰川弧拱晶莹透明,蓝中透绿。而从冰川”城门洞"进出的游人,探访的是冰下河的出口,观赏到的却是水晶宫。

动植物

海螺沟地处中高山、高山、极高山地区,落差6000米以上,形成了自然界独特的七个植被带、七个土壤带,荟萃了我国大多数的植物种类。拥有大量珍稀保护动植物,如杜鹃,木兰,红杉,红豆杉,麦吊杉、大熊猫,牛羚,猕猴太阳鸟,红腹血雉等,春夏季节,花卉繁多,芬芳艳丽。

海螺沟的由来

历史上后藏香巴噶居派大成就者唐东杰布法王云游印度,汉土及康藏各地。知识渊博、先知聪慧,巧夺天工。在西藏、甘孜、青海藏区修佛塔128座,建桥128座。唐东杰布法王在西藏创建药王庙,编写创作多种歌舞剧演唱历史故事,是藏戏创始人。在医药方面造诣极深,发明能治内科百病藏药白丸和能治流行瘟疫藏药红丸之决窍。后卒于康区,享年125岁,是藏族中最长寿老人。他是杰出的和有影响的建筑家、佛学家、戏剧家、藏医学创史人和桥梁大师。一生功绩显赫,功名成就,造福于后人的神圣佛教人物。唐东杰布法王在海螺沟、燕子沟、大渡河谷留下跋涉足迹和他修建寺庙、玛尼堆、佛塔旧址。公元1705年仲夏一天,唐东杰布法王来到泸定桥建桥工地,见工匠们正为架铁索渡河一筹莫展,他指点工匠们用竹索穿短节竹筒,筒上用竹绳系上铁索迅雷慢溜吊渡。工匠们照他的办法将长40余丈、重2000多斤铁索悬空溜吊,唐东杰布法王见工匠们拉不动索键时便取出随身宝物海螺吹三声,神奇海螺声鬼使神差般让筒溜索走,安全地渡完13根铁索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