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锦集5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锦集5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本文共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北疆卫士在内蒙古八千里边关,像腾飞的骏马,横亘在祖国的正北方。观看完北疆卫士的生活,深深感悟到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的心弦一次次被拨动。下面是我观看了《北疆卫士》之后的心得体会,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样的体会!

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看完《北疆卫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北疆边防军人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北疆草原,这片热土孕育、滋养、凝结着他们包容豁达、志存高远、质朴纯洁、忠诚可靠的品格,生生不息,不断升华。

第一天,冰雪笼罩着北疆边防线,一条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八千里边防线传递:某边防团中士鲁建华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喜讯传开,远在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鲁建华通过长途电话向战友们报告:“是北疆草原培育了我,我要加倍努力回报!”

一个从大凉山走出的彝族汉子,如何成长为一名草原雄鹰般的优秀边防战士?

某边防连指导员李磊提起鲁建华的成长轨迹如数家珍:鲁建华参军入伍时,北疆一线正是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克服气候的巨大落差,是他迈过军旅人生的第一道坎。,当团党委研究决定推荐他为士兵提干对象时,却因年龄偏大失去机会。但失败并没有把他击倒,经过短暂的调整,他重新精神焕发地投入工作,这是他迈过的第二道坎。去年,得知部队担负国际维和任务,鲁建华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层层选拔后,成为中国第17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大队的一员,随队前往埃博拉疫情肆虐的西非地区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他勇敢地迈过了第三道坎。

在某边防团荣誉室看到一位烈士的名字——骆超强,为救落水渔民而英勇牺牲的年轻士兵,他被北京军区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为了实现边关梦,他继承先辈遗愿携笔从戎,用参军报国的价值追求锁定卫国戍边的人生坐标。为了救渔民兄弟,他舍生忘死、纵身一跃,用北疆卫士的英雄壮举定格了人生的长度和意义。”

团卫生队军医周金成刚刚被驻地政府评为 “十佳青年”并荣立二等功。不想,周金成却说:“我的事儿微不足道,这是我们边防军医的传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团的军医王新民就被军区授予了‘戍边爱民雷锋式好军医’荣誉称号。”

看完《北疆卫士》,我最深的感触是: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战马雄风……这些极具地域、边防、部队特色的比喻,正是“北疆卫士”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北疆官兵卫国戍边的“精神名片”。

推荐:解读北疆卫士的“精神密码”

北疆卫士的胡杨意志

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

像胡杨一样坚忍不拔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余晖下的沙海美得像一幅油画。

随清河口一连执勤官兵登上巡逻车,实地体验边境巡逻。执勤小组共7人,最吸引人的有2个。副政委陈宝,这位在一连当了整整5年指导员的老兵,调机关工作后下连当兵,主动申请再到清河口一连。一排长张琳,军校毕业后强烈要求到最艰苦地区锻炼,美滋滋地来到一连。

让人不禁奇怪:一方面,来到一连的官兵,像进了蜜罐一样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一连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周边荒芜寂寞,人迹罕至,“天上不过鸟,沙石随风跑,四季一个色,人烟无处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两者之间,似乎很难找到某种内在联系。

正当陷入沉思之际,一阵狂风卷着黄沙呼啸扑来。浑黄的沙尘如遮天的幔帐,铺天盖地。巡逻车仿佛汪洋中的一叶船,在颠簸中摇来晃去,车身与沙石撞击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请大家下车,瞻仰张良烈士!”听到连长石旭峰下达的命令,官兵们鱼贯跳下车。

巡逻小组却已整齐地肃立在一块简易的墓碑前,庄严地举起了右手。石旭峰戴上洁白的手套,小心地擦掉浮尘,直到“张良烈士墓”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官兵们把舍不得喝的矿泉水打开,一滴滴地洒在烈士墓前……

巡逻车迎着风沙继续前进,车厢内的气氛变得凝重,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个人身上——5月14日,18岁的战士张良,巡逻途中突遇极热天气,他把仅有的半壶救命水让给了中暑的战友,自己最终长眠在大漠戈壁。

是什么让他做出生死抉择?是“胡杨哨兵”精神,陈宝说。军分区每年评选“胡杨哨兵”,一代代官兵传承着“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的胡杨精神。那种“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的特殊秉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清河口连虽小,却先后涌现出“戈壁红柳”何卫平、“白发军医”赵俊飞等10多名闻名全军的杰出代表。

返回连队,天色渐黑。回望漫漫边防巡逻路,有一棵胡杨在风沙中英姿勃发,傲然挺立,忠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北疆卫士的骆驼品格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像骆驼一样执著坚守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歌里唱到,骆驼是山;诗里写道,骆驼是舟;边防军人眼里,骆驼就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在阿拉善某边防连,能看到了一座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种植员李世雷对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记得一清二楚。正在连队蹲点的团政治处副主任刘柏林说,这个兵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利用休假时间学习种植技术,又自费到北京育种公司购买了种子,现在已经成为连队的种植专家。

说到菜,刘柏林讲起了“一个西红杮”的故事。那年春节,上级给连队送了一车蔬菜,因路远颠簸,车辆趴窝,到达连队时所有的菜都被颠碎了,只剩下一个完整的西红柿。最后,熬了一锅西红柿鸡蛋汤,全连官兵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

吃菜难是边防官兵的一块心病,但他们不服输,一代代戍边官兵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没有土,他们从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拉;缺少水,大家洗脸不打香皂,一盆水洗了脸洗脚,洗了脚浇地;风沙大,就筑起挡风墙、栽上防沙柳;菜苗枯死,他们栽了一茬又一茬,硬是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创造了“千里戈壁,十亩江南”的奇迹。

顽强生存,吃苦奉献,执著坚守,官兵们像大漠骆驼,昂首行走边关。

在祖国版图鸡冠顶上的伊木河边防连,每一名官兵都知道“布娃娃”的故事。那年春天,连长张国臣的妻子带着4岁女儿来部队探亲,坐汽车、倒火车,辗转几千公里,好不容易来到距连队50公里的山脚下。可是一场大雪封住了上山的道路,两地长相思,咫尺难相见,一年一次的探亲机会就这样失去了。天真的女儿把心爱的布娃娃放在冰河边,哭着说:“雪化了,你一定要替我去看看爸爸!”

被授予“模范边防营长”荣誉称号的刘成,如今已经任职兴安军分区副参谋长。说起自己的经历,他十分感慨:“当兵,天天守边关;任职3个连,全在边防连;后来当营长,还在边防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打骨子里喜欢边防,身体里流着边防的血,我选择,我无悔。”

后 记

在内蒙古边防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的三角山哨所。

那里,“相思树”的故事无人不知。带领战士巡逻的连长李相恩,为救战友白乙拉被汹涌的哈拉哈河卷走,妻子郭凤荣亲手在哨所前栽下一棵树,取名“相思树”。此后,每年丈夫的祭日,她都会带着儿子来到哨所,在“相思树”前寄托哀思,30年从未间断。弥留之际,郭凤荣请求把她的骨灰撒进界河,撒在她丈夫失踪的地方,永远陪伴他。

去年春节前夕,主席到三角山哨所视察,连队官兵列队“相思树”下举手敬礼。指导员王磊动情地说:“主席来到哨所和我们一起站岗,指示我们要扎根边关、安心边关、创业边关、立功边关。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像‘相思树’一样,把根扎在哨位上,做祖国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这,就是新一代北疆卫士的豪迈誓言。

篇2:关于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在内蒙古军区第八次党代会上,军区党委首次提出了以“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战马雄风”为主要内容的“北疆卫士”精神。“北疆卫士”精神,源自于内蒙古军区历代戍边将士在长期戍边实践中的文化积淀,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内蒙古军区部队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草原”、“胡杨”、“骆驼”、“战马”这四种意象,是内蒙古八千里边防上最具代表性的风物,特色鲜明、寓意深远,戍边官兵易于感受领会。深入解析这四种意象所具有的特点,还能挖掘出“北疆卫士”精神所蕴含的更多内容,激励官兵斗志,升华北疆境界。

“北疆卫士”拥有草原胸怀,也拥有青草的平凡。“草原胸怀”,是指“北疆卫士”像草原一样开放包容、宁静淡然,拥有豁达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这也是草原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当人们真正走进草原时,看到的其实是无数细小平凡的青草。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平凡青草,才汇聚成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青草所具有的平凡,也正是“北疆卫士”所具有的平凡。“北疆卫士”来自八千里边防线上的普通官兵,肩负着神圣的戍边使命。每一个单独的“北疆卫士”是平凡的,然而他们一茬茬、一代代汇聚成整体,就铸起了八千里边防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保卫着祖国边疆的安宁稳定。

“北疆卫士”拥有胡杨意志,也拥有胡杨的美丽。“胡杨意志”,是指“北疆卫士”像胡杨一样,以超常的意志力和生命力扎根在边防线上,顶着住冰雪、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胡杨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就是它动人心魄的美丽。胡杨树形高大,枝叶细密,在维吾尔语中称为托克拉克,意思就是“最美丽的树”,尤其到了秋季,灿烂如金的胡杨林更成为沙漠中不可多得的风景。即便是枯死的胡杨,“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又是另一种震天动地的美。而胡杨这种内在和外在散发来的美,也正是“北疆卫士”所蕴含的美。“北疆卫士”着军装飒爽英姿,履使命戍边卫国,无处不透露着青春的美、神圣的美;而一茬茬老边防为边疆安宁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光辉事迹和至美精神更像胡杨一样千年不灭、万古流芳。

“北疆卫士”拥有骆驼品格,也拥有骆驼的顽强。“骆驼品格”,是指“北疆卫士”像“沙漠之舟”骆驼一样,在边防线上默默无闻,忠诚履行自己的使命。老实、踏实,是骆驼给人的一贯印象,但骆驼的秉性中也有顽强的一面。沙漠是生命的禁区,要么干旱似火、酷热无比,要么冷若冰霜、狂风肆虐。动物中的所谓强者,诸如老虎、狮子、猎豹等在这里只能望而却步,骆驼却能够顽强的繁衍生息,这是骆驼敢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精神体现。“北疆卫士”身上也具有这种敢于向一切艰难困苦挑战的顽强精神。广袤的八千里边防线,从西部黄沙遍野的不毛之地,到东部蚊虫密布的原始森林,处处都有不畏艰险的“北疆卫士”,他们挑战着各种极端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顽强的适应环境,努力的改造环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坚守的奇迹。

“北疆卫士”拥有战马雄风,也拥有战马的忠诚。“战马雄风”,是指“北疆卫士”像战马一样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而在雄风之外,战马还有一种超越本性的忠诚。马的本性是温顺和胆小的,但经过训练的战马,却能够在危险中勇敢的救出自己的主人,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正是这种超越本性的忠诚让将士们对待战马像对待战友一样,可以生死相依、生死相托。而这也是“北疆卫士”所拥有的绝对忠诚。在思想多元、意识形态战争严峻的边防线,忠诚是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大的考验。“北疆卫士”守的是边境线,过的政治关,从守卫国门的那一刻起,就誓言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忠诚,如此,“北疆卫士”才能够担负起守卫祖国北大门的光荣使命,让党放心,让人民放心。

篇3:关于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在内蒙古、甘肃两省区与蒙古国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清河口。光听水灵灵的地名,会让人浮想联翩。真的来到清河口,你会失望地发现,这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水,有的只是寸草不生的黑山头、茫茫无际的戈壁和从春刮到冬的沙暴。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名称,是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水的一种期盼、一种憧憬。

在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生命禁区”里,驻守着阿拉善军分区清河口边防连的官兵们。他们用忠诚和信念弘扬“北疆卫士”精神,顽强撑起一片精神高地。记者越接近这些青年官兵,越能感受并理解他们骨子里透出的“永不辜负党和人民、永不丢弃艰苦奋斗、永不畏惧生死考验”的气质和劲头。

“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

尽管已是入夏,但顶着风沙一路前行,视野所及不见半点绿色,只有黑山、戈壁、荒漠……在这个连胡杨都很难存活的地方,连队又是如何扎根的呢?

前不久,排长李巍达相恋3年的女友专门抽时间来队。搭车走在戈壁滩“搓板路”上,一路颠簸一路呕吐一路心凉。10多个小时后又遇上沙暴,差点被飞沙走石卷走。好不容易踏进营门,看到日夜思念的李巍达又黑又瘦,女友心痛得直掉眼泪。

第二天,李巍达女友主动提出为官兵表演一支舞蹈《秋雁》。舞跳到一半,眼泪再次止不住流下来,她向全连官兵深深鞠了一躬后说:“来之前知道这里很苦,可没想到这么苦。”

是啊,清河口很苦,可连队官兵的根,早就如那骆驼刺,深深扎在这里了。连队营院中,伫立着一块树化石,上面镌刻着一个“根”字,这个字有着太多的含义。

连队官兵的吃水问题始终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这些年为了找水生存,连队周围打了几十眼井,几乎全是干窟窿,唯一一口有水的井,里面也是矿物质严重超标的苦咸水。建连之初,周恩来曾批示派直升机为断水的连队官兵送水;后来,上级为连队配发了水车拉水;如今,官兵用上了净化水装置。这些年,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多次到连队,为官兵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体会着戍边条件的日益变化,感受到党无微不至的关怀,新一代戍边官兵对党的感情早已深深植入灵魂。官兵们说,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安宁,我甘愿在这里喝苦水、斗风沙、受煎熬。

5年前,连队百般动员,终于“赶”走了扎根清河口16载,由于长期喝苦咸水,不到40岁就满头华发的“白发军医”赵俊飞。临行前,赵俊飞反复嘱咐新军医宋晓宁,千万不要辜负组织的重托,守护好官兵的健康。前年冬天,连队给养车在暴风雪中抛了锚,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威胁着战友的生命。宋晓宁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跋涉两个多小时,找到了即将被冻僵的两名战士。等两人脱离危险时,宋晓宁才感到裆部阵阵剧痛。由于长时间在驼背上颠簸,他的裆部被磨出大片血泡,皮肤、鲜血与衣服粘在一起。

5年来,宋晓宁埋头工作,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探亲假。现在,他两岁多的女儿一见到穿军装、戴眼镜的叔叔,就会大声叫“爸爸”。尽管有时心酸,但宋晓宁没有动过半分离开的念头。

清河口,天地寥寂辽远,官兵心灵的世界却纯洁丰富。它的色彩,来自信念的坚定;它的辉煌,在于使命的神圣。

带队干部带头喝下又腥又臊的骆驼尿,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清河口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但平均蒸发量却高达4200毫米!在这里,水就意味着生命,官兵与水的故事数不胜数。

夏,接到上级通报,可能有人在连队防区偷渡过境,连队立即按照预案设卡潜伏。盛夏的戈壁大漠,天蒸地烤。潜伏4天后,4名犯罪嫌疑人终于被抓获。此时,官兵每个人都脱了几层皮,连胶鞋都被烫得变形。

返回途中,在把仅剩的一点救命水留给犯罪嫌疑人后,官兵陷入了困境。危急关头,带队干部果断决定,喝骆驼尿!又腥又臊的骆驼尿接出来,闻着就想吐。带队干部带头喝,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边防就是特殊的战场。为了维护边境安宁稳固,连队官兵献出的不止是青春和健康,甚至还有宝贵生命。一次巡逻,戈壁气温突然飙升,入伍不满200天的战士张良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半壶水留给中暑的战友,自己却因脱水中暑倒在大漠深处,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与其说张良的行为让青年官兵懂得了牺牲的意义,不如说张良的境界让青年官兵们懂得了军人的价值。忠诚、勇敢、牺牲、奉献,不朽的品质,锻造着新时代戍边军人的内外筋骨。

有一次,排长马秉烽带领3名战士在某执勤点执行潜伏任务,一位军分区领导到边境巡查时前去看望他们。马秉烽带领战士从潜伏点钻出,远看一个个满脸漆黑。领导以为是官兵风吹日晒,加上长时间没洗脸的缘故。可随着官兵举手行礼,铺在脸上的一层黑蝇轰然散开,露出了官兵年轻淳朴的脸庞……

这样的官兵,谁说他们不可敬,谁说他们不坚强。

去年底,班长严冬带队夜巡。半夜时分车辆突然熄火,指南针也因为受铁矿磁场干扰难以判明方向。战士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手拉手肩并肩徒步跋涉了40多公里,直到早上8点多才返回营区。来连队探亲的严冬的妻子一夜没合眼,看到风沙满脸、一嘴尘泥的战士们出现在山坳,她不顾一切冲上去,哭倒在丈夫怀里。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清河口边防连总会出现“奇怪”现象:来了的不愿走、没来的争着来

夜幕降临,随连队官兵执行夜间巡逻任务时,记者在颠簸中猛然惊呼:“车灯未开!”再看司机班长刘文亮,他脑子里就像装着一幅地图,哪里有坑、何处需要避让,驾轻就熟。

精湛的技术,来自对岗位的坚守,来自艰苦环境的磨砺。一个冬夜,气温骤降。担心巡逻车受冻后无法发动,耽误第二天的任务,刘文亮披着几层大衣在车库一夜没睡,每隔两个小时就把车发动一次进行加热。当温度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时,刘文亮干脆把大衣盖在发动机上保暖。

每次执行巡逻任务回来,刘文亮第一件事就是清洗车辆、维护保养。时间长了,他对车身零件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

在连队,几乎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硬功。大家说:“在清河口当兵,生铁也能变成好钢。”

“渴饮孤独当美酒,笑听风沙作壮歌”,艰苦环境俨然成为连队官兵锻炼成长的“炼钢炉”。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清河口边防连总会出现“奇怪”现象:来了的不愿走、没来的争着来。连队历任主官在清河口工作满5年以上的就有18人;近5年先后有6名干部、15名战士主动要求调入。

考验连队官兵的,除了艰苦环境,还有各式各样的外部诱惑。俗话说,地上不长草,地下必有宝。连队驻防的100多公里边防线,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想要悄悄开矿或是“借道”走私。一年春天,排长孙建文的一个亲戚来连队探亲,聊天中说打算在连队管段内开个矿,并说:“现在采矿证难办,你疏通疏通,能不能先让我私开一个。”说着拿出10万元,并许诺每年再给连队资助20万元。

孙建文当场黑了脸:“我守的是祖国大门,哪能开谋私的小门?徇私枉法的事咱不能干!”他的亲戚百般劝说无效,只能沮丧返回。近些年,连队先后拒收贿赂100多万元,拦截进入边境管段人员数百人次,没有发生一次违法违纪案件。

离开清河口前,记者对连队90后官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题目是:假如战争来临,你愿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吗?结果,100%的官兵都选择了“愿意”。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已经赋予了“清河口”这个名字独特的意义。大漠无言,哨塔无语。日夜驻守在这里的连队官兵,最懂得其中真谛。告别了住地窝子、喝苦咸水、啃干馍馍、点“日月灯”的艰苦岁月,沐浴着改革春风、执勤条件日新月异的新一代戍边官兵,正不负众望地接过钢枪,把忠诚融入血脉,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篇4:关于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情洒北疆,爱注哨卡,讴歌伟大时代,放飞强军梦想,兵演兵事儿,兵唱兵事儿,紧贴基层生活接地气,是内蒙古军区《北疆卫士之歌》晚会的创作追求。博采众长,一专多能,则是这台晚会的显著特点。一专多能,人们的普遍理解就是在“专”上要重点要求,而“能”似乎可以放低标准。然而,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演职员们却不这么认为,面对多元化的时代,面对愈来愈“挑剔“的观众,如何在”专“与”能“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做到不但专要到极致,能也要达到专,而且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这台晚会就是一次尝试与探索。

大幕徐徐拉开,当歌舞节目《守护草原的雄鹰》的音乐响起,绷足了劲儿的演员精彩亮相时,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台上的演员们都在心里听到了一个声音:“这一仗,我们胜利了。”

内蒙古历来被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故此,歌舞类节目必然是这台晚会的重头戏。《守护草原的雄鹰》是开场节目,虽然是开场,可在节目创意和编排上却没有一丝的另眼相看,“年轻的翅膀守护着牧场,天地间挥洒高飞的梦想,俯瞰着草原警惕的目光,风雨中练就利爪的锋芒”,茫茫的草原上,一群身着新式迷彩雨衣的戍边战士搏击风雨,跨过泥泞,目光犀利,精神抖擞,仿佛蒙古族无比崇敬的草原雄鹰坚守在自己的领地,寸土必争。尤其是雨衣的巧妙运用更凸显出创作者的大胆与智慧。与之巧妙衔接的是《强边歌曲组唱》,三首歌曲《飞翔的哨位》《极地雪狼》《界河水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将边防的新装备、新变化、陆地空天,草原界河尽收其中,三位歌者既各自独唱又互为伴唱,三首歌曲融为一体,给人极强的艺术享受。擂起战鼓,生龙活虎的边防兵集合在训练场;整装待发,纵马驰骋的骑兵腾跃在草原上。

练为战,士兵们在训练中成长;打得赢,隆隆的鼓声催我决胜疆场。鼓乐舞表演《生龙活虎边防兵》囊括了歌乐队、舞蹈队、曲艺队所有的小伙子们,几个月的艰苦磨练,大都没有摸过鼓槌的手竟然也将鼓点儿打得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将北疆哨兵的战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呼麦演唱《十八岁的哈日呼》用内蒙古特有的发声方式,将一名草原上入伍的小伙子精彩的从军之路演绎得精彩绝伦。舞蹈《胡杨记忆》展现了胡杨士兵记忆深处对军营的眷恋,对北疆热土的挚爱,就像胡杨林中的落叶一片片飘落在心里,深情回眸,无限风景,演员的真情演绎令观众无比动容。 舞蹈《蒙古舞韵》是团长何燕敏经过反复构思创作的一个作品,身着高贵华丽服装的舞者一亮相就赢得了一阵欢呼,温婉端庄的舞步和高雅低垂的眼眸正是舞蹈家对这份优雅心境的诠释,舞台上流动盘旋的裙裾和翩跹婀娜的身姿向大家展示的是一种流淌出来的舞韵和内心的平和满足,舞蹈音乐也极具特色,令现场的专家不免也为之啧啧称奇,拍案叫绝。男高音独唱《草原母亲》、男中音独唱《大漠风骨》、女声独唱《草原梦想》、男高音独唱《战士的守望》,时而把观众带到宽广辽阔的草原,时而又把目光转向巍然屹立的哨岗,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感受到身为北疆戍边人的无上荣光。

随着无伴奏合唱《幸福一家亲》优美的旋律响起,北疆边防军民融合、幸福和谐的画面仿佛尽收眼底。这个节目是倾全团之力精心打造的,所有的演员全部上阵,历经三个多月的艰苦磨练,那些曾经不知无伴奏合唱为何物的舞蹈演员、曲艺演员们居然也驾轻就熟,将一个颇为宏大的作品奇迹般地搬上了舞台,并赢得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并连连惊呼“没想到,想不到”,事实证明,一专多能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曲艺和小品历来是晚会上令人期待的节目。快板书《较劲儿》以独特的角度、诙谐的表演,形象地披露了当前部队军事训练中存在的“训风、考风”不严,“练不为战只为看”的“短板”,通过一个战士一匹马的情感交流,折射出“要想战胜敌人就要先战胜自己”的深刻主题,加之王文水的精彩表演,更使现场笑声连连,掌声不断。小品《天边那座毡房》通过发生在一个蒙古包里的小误会,表现了草原上军民团结强边固防,共筑北疆钢铁长城的动人故事。几名演员的精彩演绎不时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

惟一的一个器乐节目是马头琴二重奏《戈壁兄弟》,表现的是两个蒙古族的亲兄弟一起来当兵,并肩巡逻在戈壁大漠,共同成长在绿色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将到来的离别让他们想起了那么多美好的曾经。那优美的旋律,马头琴独特的音色,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享受与感动,值得一提的是,演奏者正是一对刚入伍的蒙古族亲兄弟。

晚会的压轴节目是合唱《北疆卫士精神之歌》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表达了北疆戍边将士能打仗、打胜仗,弘扬“北疆卫士”精神,构筑北疆“钢铁长城”的强大决心,强调了晚会的主题,将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综艺晚会《北疆卫士之歌》在制作上讲究质朴简洁。从布景到美工做足了“功课”,使其简而不陋,动静相宜,色彩与节目内容相得益彰。演出中,冷色光的静谧,暖色光的辉煌,意境光的含蓄,让观众不仅能感受到灯光本身的绚烂,更能烘托演员的表演,许多动场景的灯光如同画家潇洒挥笔,静场景的灯光好似摄影家凝神取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场景都鲜活、生动而富有层次。

篇5:观看电教片忠诚卫士群英谱心得体会

观看电教片忠诚卫士群英谱心得体会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畏艰险、鞠躬尽瘁,在2010年夏秋的抗洪救灾中挺身而出、勇战灾害,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和老百姓在一起”,《忠诚卫士群英谱》展示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纪检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付出,用真情和热血谱写的一曲曲时代赞歌。

忠诚卫士英模廉洁勤政的一言一行,工作中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态度和作风以及日常生活中表漏出的亲民、爱民、为民的点点滴滴,无不令人感动。了解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后,首先是令人感动,感动得是在这个纷繁复杂、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本那颗善良的心,真实,不做作;其次是叫人敬佩,敬佩的是在这个处处讲究潜规则,处处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里,他们面对腐败坚决惩处和决不留情的勇气和正气,毫不畏惧,铁面无私,更是难能可贵;第三是使人鼓舞,鼓舞的是通过纪检系统干部职工的感人事迹,表明了党中央对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和坚强的决心。

时代需要一种恒久的英模精神,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人物,能够带动一批人,影响一大片,一个重大典型,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先进英模身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就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应该是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党员必备的素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做到实现好、坚持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这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满怀热情地对待工作,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化为责任和爱岗敬业的动力,用创新的思路、常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也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大爱无私是不为亲情、友情所动的一个准则。大爱是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爱,也是对家庭、对亲属、对同学、对朋友的爱。如果爱搀杂了私心,就会被亲情、友情束缚住手脚。

我们要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要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自觉从思想上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同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名利上不计得失,生活上不盲目攀比,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二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打铁首先要自身硬,要揽瓷器活,必得金刚钻。为做好本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钻研,掌握过硬的工作本领。三要勤奋工作,积极奉献。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忘我工作、发奋进取、开拓创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忠于职守,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释放自己的光彩和能量。

学习英模,就要有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要学习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热爱;学习他们坚持原则、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服务群众的为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