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共17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共17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本文共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篇2: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4年前,也就是1992年,在他离开宁德两年以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彼时习近平同志才35到37岁,这些思想和观点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对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摆脱贫困》一书中所体现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朴素文风。
这次到党校来学习,一个多月来系统重学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在经典读书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又重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在认识上有了更深的领悟。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科学阐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摆脱贫困》则是一部集中反映青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展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专著。正如他在书后《跋》中所述:“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说:“《摆脱贫困》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篇3: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在习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摆脱贫困》一书除了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外,更具有含金量的却是诸多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这对于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身居高位、根系基层
很多人都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时过境迁、随着成长的变化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当时的诸多抱负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往往被淡忘。但作为当今大国元首的习总书记为当今世人做了亲身示范,他年青时的政治抱负和治世情怀依旧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超前认识、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在当前仍然推动全国、引领世界,身在高位,却根系疾苦群众,这是值得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当前,一些人在未出人头地的时候低调、谦卑、踏实和忧国忧民,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尾巴高高翘起,当初的理想、追求和抱负渐渐远去,慢慢脱离了群众,说话“假、大、空”,贪图安逸、消极怠慢,上班喝茶看报,遇事能拖就拖,办事效率低下。通过《摆脱贫困》一书,结合当前事实,总书记是当今世界初心常在、坚守始终的最好例证。
二、大爱无声、身体力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真正能上山抓虎、打虎和杀虎,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的人,可以说,总书记是历史上的唯一。他没有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官二代”,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
篇4: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六合区马头山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篇5: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篇6:《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作者,书的名字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该著作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内容丰富,该著作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主旋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通读《摆脱贫困》一书,总书记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的水平和效益。比如他提出“弱鸟可以先飞”的论断。他指出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一品一村”产品。如在文章巜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指出,畲族经济的发展,即需要外力的帮助和推动,更需要内在的活力的启动,要让畲族这个特色的民族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时俱进,理论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习总书记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二,政治建设不可缺。政治建设是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习总书记在《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的一文中指出:“闽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工作”,的确人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呼声。
要想把地区发展起来,必须提高对人大的认识,必须处理好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关系。)充分发挥出人大的职能作用,同时人大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议事水平,进一步发挥全国权力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在《干部的基本功一一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实事求是,联系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条件,总结出发展的最根本是:依靠党的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坚持的优良传统作风。《把心贴近人民一一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指出: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在清廉从政中则要求党政机关要保持廉洁,因为这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只有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书中的每一篇都包含着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赤诚的爱。
第三,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习总书记在《闽东之光一一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指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还要联系实际,闽东主要是畲族文化,要挖掘出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还要通过现代的传播工具来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文明建设的方向,搞好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书记在巜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指出:一是正确认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二是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可见,只有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也可以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认真研读《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任职宁德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他还前瞻性的强调,脱贫致富即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这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
第四、哲学思维贯穿全书。巜摆脱贫困》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丰富历程。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性的哲学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搞好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是不行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这个整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就是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裕。
总之,《摆脱贫困》一书所倡导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而闪乐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长期坚守,整本书都闪着哲学理性的光辉,使得摆脱贫困有了哲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了习近平同志理论的真实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读巜摆脱贫困》一书,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并加以理论实践。以时俱进,才能开拓创新。
篇7:《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
通读习近平主席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使我感触颇多。习近平主席以其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方方面面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共产党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的画面。让我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有思想,而是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推动而成。下面我分四个部分来总结一下我从这本书中所汲取的思想精华。
一、讲创新,燃激情
习近平主席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强调,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枷锁,要时刻谨记不畏艰难,发扬“首创”精神。物质贫乏只是暂时的,“思想贫乏”却是最致命的。作为单位年轻职工中的一员,应力戒形式主义,杜绝盲目跟风。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细节,发现亮点,以实事求是为基石,观察和总结为方法,搭建别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框架;坚守理想,保持信念,燃烧激情,以青年人特有的干劲闯劲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
二、讲奉献、谈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属于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能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改革的实践者,即使是处于平凡的岗位,也要给自己立规矩,定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要让每一个被服务的对象感受到改革的进步,服务的完善。要把平时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要以患者的笑容作为一种荣耀。
三、讲配合、重实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改革的最前沿,在这里距离群众最近,听见群众的声音最清。这就便于我深入收集群众之想,了解群众之忧,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自己宝贵的意见。跟紧中央的发展步伐,立足自己岗位具体职能,竭尽所能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还不能蛮干,乱干,必要时需要求助同事集体,让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加入到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中。
四、讲宣传、警思想
充分使用微信等现代化宣传平台紧密联系群众,树立好的榜样,好的事例,利用社区团队广泛在社区居民中宣传。同时也应把国家关于卫生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传播到群众中去,让群众了解认识到卫生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不断需要改进的,充满未知困难的,需要不断为之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党性培养,要时刻警示自己,不忘根本,保持与党的一致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习近平主席在《摆脱贫困》中的29篇文章,运用亲切朴实的语言阐释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参考的地方。今后我在工作学习中一定会把它作为奋斗的目标,行事的指南。
篇8:《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网络、刊物等各种平台上看到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的评论或者读后感,单看这些评论和读后感的内容就让本人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拜读后,才知这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的一版,最早出版的时间是在__年前,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下面结合本人作为中学团干和教师的工作谈几点《摆脱贫困》一书的读后感。
首先,《摆脱贫困》一书传递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当时宁德地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的观点、看法、理论极富高度、全面性、前瞻性,总书记给宁德留下的这笔可贵精神财富,宁德市也不断地传承、发展。当下宁德市的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走进每个乡村都能感受到整洁的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的景象,这些都极大地契合了当时习总书记对地方发展、如何摆脱贫困的观点。
其次,总书记当时针对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提出的“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观点,就是要求我们闽东地区人民要发扬脚踏实地精神的同时在观念、想法上也要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作为宁德一所百年老校的教师,本人觉得学校近几年开展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倡的是在保留传统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比较大的创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传统教学的观念思想、打破机械化教学的禁锢,这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机械化,解决了学校教育中存在“贫困性”,符合《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的敢想敢做、富于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留给宁德的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经过20多年各行各业的实践检验,极大地促进了宁德地区的发展。本人坚信,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宁德地区将会继续坚定地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敢想敢做的精神,全面建成六新大宁德!
篇9: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最近,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关注。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广泛涉及闽东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内容,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理论品格。针对当时宁德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习近平同志极力倡导解放思想,强调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重要性。正是在他的大声疾呼和大力推动下,宁德的干部群众逐步打破传统保守观念,开始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个“总开关”,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无止境。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放思想作为一种常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
遵循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大力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实践证明,他提出的思路和举措,符合宁德的实际情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2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宁德和福建全省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情况变了,发展的路子也应该有所改变。但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不能变。
贯穿了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习近平同志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身上洋溢着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锐气。他把改革开放作为宁德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指出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推进改革开放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把握内在规律。这些关于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给人以深刻启迪。当前,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坚持和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彰显了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倡导和推行干部“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当年他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与群众一道商讨解决发展难题,令当地老百姓感念至今。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特别注重学习习近平同志亲民为民爱民的崇高风范,继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更加自觉地把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的具体行动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展现了锲而不舍的实干作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强调“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他在宁德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指出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他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也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我们要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要学习和弘扬习近平同志艰苦奋斗、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学习和弘扬他“滴水穿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扑下身子,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留给福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书中蕴含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我们要把学习《摆脱贫困》这本著作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篇10: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关键是摆脱思想的贫困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周熙明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过了1/4世纪,时代巨变,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思想的不朽。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作者针对宁德的实际所做的思考,无疑也是对近现代中国问题的把脉,至今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近代中国为何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灵的闭塞、思想的禁锢、精神的懈怠。诚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发轫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得益于不断的思想解放。今天,在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我们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的极为繁重的任务,也要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与20多年前的思考一脉相承。
篇11: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扶贫开发的指南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郑文凯
《摆脱贫困》一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笔清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战略思想,充满了真知灼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研读此书,对于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中增动力。习近平同志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治贫先治愚”,“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些思想与他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扶贫先要扶志”,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论述一脉相承。他在《摆脱贫困》一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上壮实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他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些重要论述,既阐明了贫困地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蕴含着科学扶贫的丰富内涵。
贫困地区发展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生内力。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一书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书中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机理和方法途径,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经典之谈。
贫困地区发展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耐力。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形象地阐明了欠发达地区发展要经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这些论述都入情入理地告诉我们,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
篇12: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在变革中摆脱贫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洪大用
《摆脱贫困》一书立足宁德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而是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
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还源于作者对现代社会大生产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例如,作者从闽东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发展大农业的整体脱贫路子。传统的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化必然涉及到观念、行为、体制等等方面的系统转变,必然要求建设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社会服务体系,由此也就意味着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
伟大的理论源于鲜活的实践,反过来又有效地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摆脱贫困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会误入歧途。通观全书,作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跃然纸上。
篇13:《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期间四下基层、谋划发展、践行马列主义思想的记录,凝聚着习总书记的实践感悟和智慧心得,是留给闽东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旨,静心潜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部著作,对于我县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开创“四个古田”跨越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迪。
启示一:提倡“扶贫先扶志”意识。脱贫先脱愚,治贫先治教。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强调了教育之重要性,如“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也强调了教育之紧迫性,如“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现在不是议论闽东要不要办好教育,而是要动手解决怎样办好教育的问题”。“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通过教育上的马太效应,来强调“地方虽贫,但观念不能‘贫困’”和“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启示二:增强“泥土味十足”扫盲意识。习近平同志对扫盲工作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大量文盲的存在,不但使农民缺少文化,少技术,不善经营,致富门路少。我们扫盲的方针是:把扫盲教育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结合起来------这是立竿见影的方针------只有在文盲感到学文化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时,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作出强调“要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一文中又指出“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科技教育,要把科技教育作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发展更加科学的人才结构,服务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摆脱贫困》一书中对闽东教育的思考和论述,到党的__届__全会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重读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深受启迪。古田六中学作为普通一所中学,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阶段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教育阶段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快学校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更好地服务“四个古田”建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教育有关决定的精神,以创建示范性艺术学校为目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抓龙头,促升学率。形成符合“四个古田”需求,加强古田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二是树品牌,历史赋予我们深化改革,创建六中美好未来的庄严使命,让我们传承六中的办学思想,发展艺术名校育人特色,抓住古田城西新区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索中变革,在奋进中自强,励精图治,合力兴校。
篇14:《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摆脱贫困》一本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29篇重要讲话、文章的书籍。书刚拿在手,我心里嘀咕:“一本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书籍,一位领导人的讲话,读起来会不会难懂?”轻启书扉,目录中的几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弱鸟先飞、滴水石穿、从政杂谈……“似乎是本平实易懂、形象生动的书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起来。书里语言贴近生活,比喻让人容易理解,数据来自实地调研,篇篇文章值得精读,值得反思。
一思“弱鸟先飞”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1988年处于十分贫困的闽东,如何让这只“弱鸟”先飞,在调查闽东九县后习总书记有了:树立“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反思现今的自己,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入队才满1年、接触现在的专业工作才近半年的统计人,才浅尝统计的博大精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急需提高的业务能力也有很多。做改变、促进步,首先正视自己的这些“贫”。明确自己的不足有哪些,如何改正、提高的措施方法才能被恰当地对准方向、摆对位置。快速补上业务上的落差是当务之急,练好业务能力就如“飞洋过海”的本领。平时积极地与对应处室、同级地市、县级队专业人员请教、沟通是一副特效药,它能在我疑惑不解时,在我混沌迷糊时给我清晰地指引。怎样能羽翼丰满呢?这不单需要时间的磨砺,还需要平时实践的积累以及反复研读制度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书籍的收获。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能力提升了,才能熟练掌握业务,更好地指导开展工作,更好地与企业沟通,更好地让统计服务于社会。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者的鸿鹄之志,在我看来,就是让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怀揣着坚定的用数字尊重社会的信念,恪守统计职业道德,才能确保我们大家统计事业更好地、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因为我相信: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二思“滴水穿石”
“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这些都是小学时候便已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这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不单局限于恒,还道出了其他的道理:“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通篇对我最大触动的是“敢”字,因为性格原因,很多时候,面对陌生人、领导自己表现得非常拘谨,给人的印象要么是过于冷漠、要么是呆头呆脑。几次和同事、领导的谈话,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统计调查需要与企业人员、调查户、社会公众、等各行各业广大的调查对象沟通,如果自己不“敢”,工作开展会遇到阻力。在单位日常的工作中,免不了与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沟通,这些不“敢”自然不会带来畅通地沟通和满意的结果。打破不“敢”的心魔,就如《重返地球》中父亲告诉儿子的那句话:“恐惧只是你的选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唯有首先相信自己、逐渐改变自己,凡事“敢”想、“敢”说、“敢”做,才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思“从政杂谈”
这篇文章里从“‘芝麻官’千钧担、青年干部四忌、为官四要、念好‘人才经’、领导者的修养”5个方面谈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有些内容虽写领导用人、为官及修养,但其中道理,值得品味。此间道理相互贯通,可由彼及此,对照促进。“芝麻官”千钧担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为人光明磊落,是做人基本原则之一,凡事有担当是一名青年应当担负的。“芝麻官”还道出了基层工作的复杂,基层是与百姓接触最多的,也是锻炼培养人的地方,对于经验的积累、个人的锻炼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照自己在平时的工作检查、访厂工作以及统计宣传等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的是统计的形象,要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在与基层人员、调查对象沟通要注重方式方法,才能使工作有序开展,不断获得收获。
青年干部四忌中提到了:“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在现今快速信息时代是许多人的通病。“急躁、烦躁、焦躁”似乎充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与别人的沟通中,如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灌输给别人,不但得不到认同,反而适得其反。还记得刚接手现在从事的专业时,因为急着要一份报告,在与县里专业人员的沟通上产生了些摩擦,双方都有些不愉快。一天我和科长谈起此事,他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在要求县里做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这项工作是不是临时要求做的,如果是,人家做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才导致无法提供。县里的专业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个专业,一时兼顾不上是正常的。另外还有个沟通小‘技巧’:别一大早,一开口就谈工作,就像闽南茶文化一样,坐下来先泡茶,你先跟别人问个好,再谈工作的事,不是能更好么?”按照科长传授的经验,此后与县里的专业人员沟通,再没有出现双方不愉快的现象。通过此次事情,我告诉自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心平气和,工作就能开展得更加顺利,自己和他人的心情也能够更愉悦。
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是说要让我们养成做事前谨慎思考,再做事的习惯。而我认为不单单做事前,在做事后也应该多反思自身;不止于“三”思,应该多思。此书在通熟易懂的语言文字中道出那些我们虽然熟知却时常忽视的道理,反复品茗,犹如茶香环绕,滋养思想,促人奋进。
篇15:《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近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__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文字不多,册子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这份“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也对教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我们要找准的路子,就是坚持加强理念科学化,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强化监管的行为和成果。以深入推进“五化”建设,引领广大教职工走出一条富裕发展的路子。
篇16: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精选
近期重读22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思绪万千。全书共11万字,收录了他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论述精辟,思想深刻鲜明。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尤其是通篇围绕的“摆脱贫困”主题,恰是当前我县面临的关键课题。静心潜读的这部著作,对于我县实现“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力争全省二十强”有重要启迪。
大力消除贫困意识。《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即探讨“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贫困县意识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比如怨天尤人、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等靠要”等意识,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党组织与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初省委、省政府确定古田作为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面对这一落后局面,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的大力推动下,倡导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作风,推行“五加二”、“白加黑”和“一线工作法”,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实现快发展。当前,高速、高铁建设全面推进,古田已经具备了后发赶超、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大干一番,正当其时。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倍加珍惜这宝贵的历史机遇,倍加呵护这难得的发展氛围,振奋精神,大胆突破,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实行“下指标、压任务,上电视、作表态”制度,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工作有落实,比学赶超抓落实。要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选派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交流、到项目(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到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大“慵懒散浮”、“中梗阻”惩治力度,转变干部作风。
大力增强机遇意识。同志对机遇高度重视,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对闽东面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刻分析,引导大家要运用好现有机遇。这种高度重视机遇的精神,对新交通格局下推动古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京台高速、合福高铁的陆续开通,古田经济发展必将进入大飞跃大提升的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如何从显性的效应入手,挖掘蕴藏的效应,谋求“两高”效应的倍加和几何效果,实现助推古田大发展,这正是古田人民在思考和要努力去实现的任务。(1)要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要立足陈靖姑文化、“湖城一体”、圆瑛文化等旅游资源、生态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县间的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合作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旅游系统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坚定实施“融入环三核心区、打造省会后花园”的发展战略,以高速、高铁开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和疗养旅游。(2)要抓好园区经济建设,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促进有竞争力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向大甲工业园区、黄田库区工业集中区等园区聚集,依托特色产业,真正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互助互动的“块状经济”带。要依托高速、高铁,大力发展道口经济。(3)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强“湖城一体”建设,构建“城在湖边、湖在城中”和谐宜居的新县城。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快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不断推进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大力突出特色意识。“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凤生从虎’,我们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这些具有具体操作意义的产业调整论断正是同志在宁工作期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体现了同志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的决心。我县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这些比较资源优势将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大农业的观念抓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不仅是古田工业的突破方向,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要“立足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导(支柱)产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物产丰富、品种繁多,是著名的水果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都”.要将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继续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好物质基础。同志在20多年前就指出“古田的食用菌深加工,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对这些原料充足、市场销路看好的产业,要采取有力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批量,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我县要不断在政策扶持、标准制定、品牌培育和科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开展产学研合作 ,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推广。要充分发挥好“古田银耳”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与宣传,加大品牌授权力度,加强银耳品质标准化管理。完善提升食用菌批发市场体系,依托渤海商品交易所强大的网络平台优势,推动古田银耳产业转型升级。
篇17: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精选
《摆脱贫困》一书是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 闽东 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