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关于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精选18篇)大全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精选18篇)大全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政大课心得体会,本文共1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篇1:《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授课项目附后),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再一次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从小时候起,我便向往宇宙的无穷、星河的璀璨。那时我不禁怀疑,辽阔的宇宙是人类所能入其探索的吗?但通过知识的增长,我了解到了神舟浩荡游于天际,知道了嫦娥飘摇浮于星海。得知了这些,我便对航天员产生了深深的敬仰。我想,或许有一天我也能加入他们,去探索宇宙的奥妙。

当我急匆匆的查找成为宇航员所具备的条件时,我看到了航天员训练的过程。当宇航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水槽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理论学习…………感悟的同时,我又急于想了解视频中帅气的女航天员是谁?通过搜索查询,原来她是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王亚平。王亚平是我们山东人,为此我感到无比自豪与荣耀。20--年王亚平阿姨入选了“神十”任务乘组,成为中国“80后”飞向太空首位女性。没想到8年之后再次飞向太空,向我们展示了超能力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天宫课堂。

在浩瀚的宇宙中,航天员们乘坐着美丽的宇宙飞船,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围绕着蓝色的地球,遨游在太空中。为中国航天赢得了胜利,为祖**亲赢得了骄傲,也永久地成为了我们心中一颗闪亮的星辰。

“神州13号”飞船发射成功是继“神州六号”圆了中国人的航天梦后,又一次实现了多人、多天的飞天,太空漫步等梦想,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航天员们飞行在太空中,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数据。你们像一颗璀璨的星,又一次让祖**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也使我们国家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但是,我们都清醒地意识到,“神州13号”的成功发射成功,仅仅是中国航天的一个新起点,我们期待着航天员们下一次航天飞得更高,飞得更快;我们更期待着中国的空间站新的超越!……

篇2:《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航天人用航天精神支撑并推动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要领悟航天精神中“三重境界”,做到吃苦耐劳、锐意进取、默默奉献,用突出的工作实绩在新征程上创佳绩、建新功。

第一、做能吃苦耐劳之人。我们要学习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在岗位上愿吃苦、乐吃苦,沉心静气、对组织工作迷恋至深地工作。敢于啃“最硬的骨头”、碰“最硬的钉子”,敢于直面问题不躲闪、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干出成效,驶向人生的“星辰大海”。

第二、做能锐意进取之人。真正的失败是面临困难裹足不前、面对挫折一蹶不振。航天人面对风险和挑战,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科学制定航天“三步走”规划,实现了“嫦娥奔月”“祝融访火星”的划时代壮举。要门今后要对经手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文件、每一件事情,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推进落实的质量,真正干出风采、干出成绩。

第三、做能默默奉献之人。“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景海鹏说“使命重于生命,即使我们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选择航天事业就是选择奉献,同样地身为组工干部,熬夜加班多、陪伴家人少、忙于干部考察、“为他人做嫁衣”是工作常态。只有弘扬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才能放下个人进退留转,淡薄名利得失,才会“甘当绿叶、甘做配角”。我们要一心想着如何干好工作,做到推陈出新,保持一颗平常心、进取心,做一个讲政治、讲奉献、业务精的新时代人。

篇3:《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20--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书记高度肯定广大航天人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我们当学习“三过硬”的“航天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探索“星辰大海”。

永葆“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子之心,做“思想过硬”的信仰者。东风航天城建设初期,10万大军挺进戈壁,在人烟稀少的茫茫大漠中隐姓埋名,在十分有限的科研条件中攻克难关,在经年累月的演练冲锋中以苦为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他们秉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用一心为国的大爱铸就航天梦想,用无怨无悔的忠诚谱写时代赞歌。党员干部应当学习航天情怀,心怀国之大者,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最高位置,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个人利益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计个人得失,不较名利地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树好为国为民的信仰旗帜。

锤炼“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拼搏之姿,做“技术过硬”的开拓者。航天员需要经历八个大类、上百个课目的高风险高负荷训练,在脑部缺血、呼吸困难、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重力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状态下完美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以逃逸系统为代表的多项世界难题,研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航天技术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党员干部应当锤炼工作技术本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常怀“空杯心态”,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干事创业中时常总结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优化方法。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深入基层一线,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用人单位应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干部的专业化需求,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培训,增强专业化培训的次数和深度,更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铸就“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之魂,做“作风过硬”的践行者。没有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曾四次入选任务备份梯队,他“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甘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不求回报,执着坚守。目前世界上500多名航天员中有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每一次飞天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立下“生死状”,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当锻造工作作风,基层没有聚光灯和华丽舞台,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静气,日复一日地无私奉献,年复一年地为民服务,发挥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培养攻坚克难、担当重任的能力,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在基层一线和关键时刻能靠得住、顶得住压力,在平凡岗位上贡献“不凡”之力。

篇4:《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不少人儿时的梦想是“等我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如今一代接一代的祖国花朵已渐渐长大,他们其中有些人的梦想虽未能如愿,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前行。

科技强国复兴中华,需有“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逐梦苍穹,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从明初万户自制火箭想要踏足太空,到今日组建完备的北斗系统,我们用600余年的时光,完成的不仅是探索太空、逐梦苍穹的心愿,还有我们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北斗问天,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劳汗水的结晶,是近年来我国在高精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成果体现,也是迈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的缩影。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一代代航天人高举爱国奋斗旗帜,在夺取胜利的同时,培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以及“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斗转星移间,“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天问一号”逐鹿火星,这归功于几代科研者接续秉承“探月精神”的伟大引领。“探月精神”星光熠熠,其荣耀背后委实折射出我党在科技强国道路上的坚定与力量。太空之路,无比广阔;航天征程,无限壮美。伴随着“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嘹亮号角,中国航天必将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科技强国复兴中华,需有“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擦亮“奋斗”底色,永葆“奉献”情怀,鲁迅先生曾谈到,“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科学的研究从“进食”到“消化”再到“产出”是个漫长的过程,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愿,更要有为国为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断刷新亩产纪录阐释了“让大家吃饱又吃好”的毕生追求。“胜利往往产生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有志者应脚踏实地、着眼于小、努力进取。高水平的研究结果离不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良好的科学作风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苦心人,天不负”,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东带领团队20多年呕心沥血做研究,让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成为看得最远的国家。这些为了“强国梦”而努力追逐“科技梦”的伟大开拓者,用生命讲述了科技人的勇敢和坚持。

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盛、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大家都是战士,“号角”吹响时,冲锋是对青春最好的献礼。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代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持“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信念,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解开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在追逐“强国梦”的战场上,继续怀揣“科技梦”,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努力!

篇5:《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坚定创新自信,为探索未知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蓄积底气、增长志气、涵养豪气。而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人最有理由自信,也最应该自信。

党的坚强领导是坚定创新自信的政治保证。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等等。书记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准确把握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精准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亲自决策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亲自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部署了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迎来又一个春天:“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五号”月球车、“国和一号”核电机组等一个个大国重器,从一个立面生动诠释着党领导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专心创新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证。

新型举国体制是坚定创新自信的制度保障。“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传统举国体制的创新发展,强调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持续加大对我科技领域围堵遏压,在“瓦森纳协定”基础上,把我国一批高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列入实体清单,甚至不惜祭出非法扣押孟晚舟、强制遣返留学生等卑劣手段妄图逼我就范,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极度恶化。加之科技创新的复杂性成指数级增长,跨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组织协调已经成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这都呼唤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聚力打造中央主导、上下贯通、部门合力、分工合作的自主创新链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人才支撑、项目支柱。

灿烂科技历史是坚定创新自信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是注重创新的民族,自主创新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优秀基因。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诞生了以“四大发明”为突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农学、天文学、数学、中医学等领域成就尤为突出,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推选出85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就包括了100前的水稻栽培、8000年前的酿酒、5000年前养蚕缫丝、商代的“干支纪日”、公元前4世纪的“小孔成像”、13世纪的火铳、16世纪的人痘接种,等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科技发展进入一个短暂的低潮。但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在国防科工等领域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伟大精神,为我们持续推进自主创新、打破西方科技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和不竭精神动力。

篇6:《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近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光荣而又艰辛的征程。星辰大海,征途在前。基层选调生要学会从伟大航天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阔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焕发绚丽的选调风采。

永葆“闯”的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的韧劲,探索“奋进”之星。“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57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7年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让五星红旗在浩瀚的宇宙中熠熠发光。历经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要想获得成功,航天人必须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他们甘愿“吃苦”,日复一日接受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魔鬼训练”。实践反复证明,干事创业,没有安逸享乐的温室,只有艰苦奋斗的战场。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下的基层选调生,想要服务好人民、建设好国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而是做扎进大地的“根须”,在吃劲岗位里“蹲苗”磨练,涵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激励“胜”的斗志,以“特别能战斗”的拼劲,探索“梦想”之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他们自强不息、勤恳耕耘、昼夜攻关、精益求精,以对梦想的笃定与坚守,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诠释了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航天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点点”的背后,是一种顽强和坚韧,更是每一名航天员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姿态。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的各种新旧矛盾必然会反映到工作中来。广大基层选调生要像中国航天人一样发扬斗争精神,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不走“绕道路”,愈挫愈勇、越-越强,在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让“理想之花”在基层绽放。

铆足“创”的劲头,以“特别能攻关”的遒劲,探索“勤学”之星。“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实际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一步步突破技术封锁,一步步闯关夺隘,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奔向浩瀚宇宙的步伐愈发坚定豪迈,一枚枚“东方红”拔地而起,一颗颗“中国星”闪耀苍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出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在铸造世界一流航天工程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展示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特殊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在未来探索的路上,也要继续秉承这种克难奋进、锐意进取的航天的精神,一方面要有创新的意识,勤于探索,勇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敢于打头阵、攻难关、争一流,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另一方面更要有创新的本领,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升对新事物、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用“创”的韧劲展现新力量、新气象、新作为。

赓续“实”的作风,以“特别能奉献”的干劲,探索“实战”之星。“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扑救的神圣事业。”航天人每一次孜孜以求的攻关、每一次锲而不舍的演练、每一次矢志不渝的冲锋,背后都是一颗对党绝对忠诚、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从古代嫦娥奔月,到今天神舟圆梦,中国航天人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和重托,满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扬鞭奋蹄、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叹全球的丰功伟绩。实干兴邦、实干创造业绩,这是载人航天事业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对基层选调生而言,应该努力学习航天人舍己为国、孜孜奉献的爱国精神,扎根基层、奔赴一线,坚持以“实”字打底、“干”字当先,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提高解决基层复杂问题能力,把工作抓到位、把实绩干出彩,在“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实干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篇7:《航天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12月9日12:00起,央视新闻新媒体将推出6小时不间断直播,开设多个特色太空小课堂,全程见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直播节目将邀请多位航天系统重量级嘉宾以及网友喜爱的物理老师、科普达人等参与,一起观看浩瀚太空,品尝太空食品,揭秘航天员训练日常、通过趣味物理小实验学习感受神奇的太空现象等等。

栉风沐沙路,砥砺前行。回首当年方恍然。前,杨利伟那一句“神舟五号报告”还在耳边,举国欢腾的那一日仿佛就是昨天,18年后,短短一年内,银河畔又将两度度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如此成就引得世界瞩目,但又谈何容易?中国航天人在缺条件、乏设备的艰苦环境下,用中国智慧、中国担当绘就飞天梦想。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刘纪原的记忆里,在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时,科研人员吃的是馒头就咸菜,试验一去一天,回来满身是土。执行此次“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则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让她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生命。在问天之路上,中国航天人守得晨星、吹得寒风、坐得冷板凳,行得崎岖路。肃州风急,逼不退中国人的问天之心;漠北沙粝,却磨出了航天人的求真之质。

神舟乘风起,扶摇直上。千余载飞天梦酣。迈入载人航天时代的第18个年头,作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此次飞行意义非凡,可谓为“天宫”放上最后一块奠基石,之后“天宫”即进入建造阶段。“天宫”一名寄托着中国人千年来对未知世界的绮丽幻想,先行者屈原执笔发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如今,中国人搭乘“神舟”上天一探“天宫”究竟,终圆了华夏千年绮梦,为上古天问求得答案。中国人独有的诗意浪漫在航天逐梦路上不会缺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神舟”应势而出、乘风而起,恰似鹏鸟气贯长虹、势不可挡,赋予混沌长夜以“北京时间”,带去“北京明白”问候清寂寰宇,红旗在天宫招展,“中国梦”正光耀宇宙。

东风送神舟,揽月逐星。中国问天正在其时。当前,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步履不停,在各科研领域掀起经久未息的科技创新热潮。在航天领域,“神十三”凭借“径向交会对接”和“6个月长期在轨”两项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再度打响中国航天品牌。创新不只是灵光一闪,更是厚积薄发。一位火箭设计师曾说过,“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对中国航天人而言,成功总是在下一次。待“神十三”归来,新的探索又将出发,“天宫”的开放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前路迢迢难测。但中国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更没有“畏难”,他们坚信只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厚积一定迎来薄发,前路总有光明。

天梯亦为人造,有何不可摘星辰?中国航天揽月逐星之路还在继续,千千万万的航天工作者赓续航天精神,攀登科研高峰,奔赴星辰大海,他们的问天之志激励着我们所有人,爱祖国、追梦想的模样多么美好,践初心、担使命的精神多么可贵。有他们,有你有我,“中国号”飞船行稳致远,一往无前。

篇8: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我看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我从上一堂课的防疫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到了很多。新型冠状病毒是中国的骄傲和骄傲。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和掌握了预防措施。万民团结如一人,我们的意志团结如堡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

我们不能去主战场。在战争中,我们可以坚持我们的信心,而不是韶华。首先,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大的病毒家族。因为表面的凸起就像国王头上的皇冠,这叫做冠状病毒。它是已知的第七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感染者一般有咳嗽、发热、头痛、胸闷等症状。其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具有威胁性,但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是的,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以这次疫情为学习机会,学习先辈勇于冒险、尽力而为的精神。

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采取防护措施:一是尽量不出门,如果要去公共场所,记得戴口单;二是洗手;三是不要过度疲劳,这样会降低免疫力。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有力的传播,使世界关注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相信中国采取了“勇敢、灵活和积极的”,有效遏制疫情,为世界公共卫生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战争“流行病”的速度、决心和力量是世界的楷模,我们应该学习中国的应对措施。我国基础设施和体制非常完善,迅速组织人力实施大型工程,建立“发热门诊”,迅速隔离感染者,鼓励网上就医,关闭学校,为家庭孤寡人员发放药品和食品等,科技成为先锋队在防疫方面,救援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都用于防疫。”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中国部署了灭菌器、人体机器人、智能头盔、配备热成像仪和先进面部识别软件的无人机。一些外卖平台使用机器人将食物从餐厅送到送货代理和顾客手中。中国的学校关闭了,每天有数百万学生通过实时软件上课。在这种流行病的影响下,许多行业依然繁荣,包括健身、烹饪和音乐的在线课程。疫情,责任就像一座山。在这场团结和共同仇恨的斗争中,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责任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过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已经理解了年轻国家强大和独立的事实,以及爱国主义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教训,也是我们生活的指南。通过观看全国大学生防疫思想政治课,关注疫情,增强防意义识。虽然我们不能“走近战场”,但我们永远是国家、武汉等地的后勤力量。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加油,钟校长!我希望疫情很快结束,我可以尽快回学校,我可以尽快回我们学校。最后,为逆行的勇士祈祷,平安归来!武汉!中国!加油

篇9: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刚刚看完了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让我有了很大收获,各个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老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让我加深对这场疫情的认识,了解了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手段。

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难做出了封城的决定,进行了艰苦卓绝,不畏牺牲的伟大斗争,很极限地将病毒压缩中国境内,受到了联合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包括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致赞赏。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这段时间也一直密切关注新闻动态,并且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传谣不信谣,咬紧牙关,严格遵守疫情指挥总部署,拒绝聚集性活动,服从社区管理,按天登记出入小区购置食材,超市里什么都不缺,党和政府很好地保障了我们的民生所需。

这场灾难,有数不清的英雄牺牲,他们的牺牲让我们热泪盈眶,同时暴露了中国现存的许多制度问题,但我也相信,我们会一步步改正,这些英雄之名也将永存不朽!

此番疫情,如同寒冬一样寒冷,但是温暖的春天就快要来了,让我们一起为武汉加油,只要我们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坚持保证经济平稳向好发展,打赢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战役。

让我们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这世界上任何困难,便不可能击溃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无畏艰险,正是这样,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篇10: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一开始,我们就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疫情,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更是能提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一场战争。

虽然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一些短板与不足,出现一些漏洞和弱项,但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正积极向好,我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这为世界防疫赢得了时间,积累了经验。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先后遭遇过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有句话说的好,多难兴邦,危机本身就包含着危险与机遇,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磨难考验中艰难前行,在应对一次又一次灾难的伟大斗争中奋起,从而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一幕。医护人员自愿前往一线抗议,各地区各国对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人人在为武汉加油,为抗疫加油。相信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一定能更加团结一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篇11: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为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将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清华大学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秦宣、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四位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教学内容,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生物学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篇12: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全国上下一盘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专家学者、医务人员、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为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而努力。在思政大课上,冯秀军教授提到,在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中,90后、00后共计1.2万人,占整个支援队伍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成长为国家的骄傲和希望,为他们点赞!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育人工作者,更应立足本岗,用行动诠释使命与担当。全力贯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守好疫情防控安全防线,为学生提供不竭的抗疫精神动力。

篇13:冰雪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真正的热爱,源自于坚持。冬奥会期间的武大靖再一次频繁的出现在热搜榜上,然而这次与以往不同,他的脚“火”了!一双28岁的脚,却如同50岁的脚。因常年的高强度训练,使他的脚早已变形和布满伤疤。但为何还要坚持呢?只因心中有所爱!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无论前方是荆棘从生,还是千滩万险,武大靖也曾不退缩,勇登高山。“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追梦的人,光芒万丈。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小栓子”苏翊鸣,在他18岁时收到了来自自己最好的礼物。但成功的背后从来都不是偶然,他在一周之内滑断4块雪板,为练习高难度的动作,一次次地摔倒在雪地上:甚至因为受伤,差点断送职业生涯,但他永远保持初心。“一个人使劲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他的阳光。”拼搏是单板精神的苏式定义,时光的打磨未让他黯然失色,而是大放光彩。在追梦的路上,你所受的伤,便是黎明前的光。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学生更应该秉承奥运精神,奋发向上,不断前进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篇14:冰雪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观看此次冰雪思政大课,让我再一次回顾了比赛期间各个精彩的瞬间:从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在比赛中,看武大靖“你先走一步”的团队精神,看谷爱凌“1620跳”挑战极限的突破精神,看四朝元老徐梦桃的追梦精神;从王濛激情投入的解说中,体会金句“我的眼睛就是尺”的背后是日日夜夜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疫情下的冬奥缓解了社会压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纵深了中华文化,同时表现了我国在疫情下依然良性发展的现状。

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中华民族崇尚开放包容,崇尚敦睦和谐,崇尚天下大同,我们秉持决心和热情举办冬奥会,是为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这份精神不应该仅仅存在体育中,我们更应该在人生的路上做一个行者,今夜的凄风楚雨,今夜的惆怅迷惘,只是沿途路上的绝妙风景,只是为了明日的星光坦途。

篇15:冰雪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回望奥运期间许许多多的奥运健儿努力拼搏,他们的拼搏精神,坚韧精神令人动容,奥运健儿们的坚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借鉴,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是一种坚韧,赛场上稳健的心态是一种坚韧,永远有一颗奥运的心也是一种坚韧,“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勇于在社会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本领,炼就品德修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闪光点”。中国奥运精神,显出巨的凝聚,伟的创造,它已深到每个炎黄孙的心中,奥运就是种追求,种类挑战我的过程,种不屈的精神,种不服输的量。这种量激励着我们每个,舞着我们每个,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国奥运精神,努拼搏,私奉献,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篇16:冰雪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华灯璀璨,大幕开启。冰雪思政课让我有机会再一次回顾北京冬奥会的壮观。寒假期间,我在家中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北京冬奥会这场奥运盛会。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各运动员都在为这次为国争光的机会做着准备。我也领略到冬季项目是一项多么充满魅力的运动:短道速滑如风驰电擎,在短短几百米的赛道内爆发出令人震撼的速度;花样滑冰犹如冰上盛开的花朵,美得令人惊心动魄……

奥运是健儿们的舞台,也是我们了解冰雪运动的机会。健儿们在舞台上坚强的意志、优美的姿态和灵活的技巧也令我动容,为他们喝彩。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学生,无论是否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在学习上努力奋进,在生活上自律进取,从现在做起,成长为一个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篇17: 粮食安全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从未过时,在米粒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个人踏入小学阶段学的第一首诗便是《悯农》,字里行间都在告诉人们不能浪费粮食。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到宋代朱柏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到明代薛瑄的“节俭朴素,人之美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节俭”二字一以贯之,代代相传,从未过时。

居安思危,在米粒里。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饿得啃树叶树皮,哪里还有粮食可浪费呢?一粒米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怎么能浪费呢?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愁温饱的情况下很多人渐渐忘却了粮食的珍贵。据央视报道,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作为人口大国,任何个人小事乘以14亿,都是关乎安危的国之大事。“饱时不忘饿时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对于粮食安全我们更应该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仓廪足也应居安思危。

达成共识,在米粒里。节约粮食绝不是一句标语,一句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除了需要广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外,还应该从法制层面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应不断完善立法,强化监管,扎紧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笼子,让人们从“不敢浪费”“不能浪费”,逐步形成“不想浪费”的良好风尚,真正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国民共识。

米粒虽小,却关乎文明,关乎安危,关乎发展。珍重每一粒米,从这一刻开始。

篇18: 粮食安全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转机,早稻和小麦增产幅度较大。但即使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产需之间还存在缺口,品种和地区分布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因此认为,全面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全局意识、统筹观点、长远考虑和世界眼光。

陈锡文近日在江西省举办的粮食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一年的增产就能够解决的,必须坚持四个观点全面看待中国的粮食问题。

陈锡文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如果受到威胁,波及的后果每个人都逃不掉。如果各地自顾自,中国的粮食问题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在粮食问题上树立全局意识。粮食主产区应尽可能多产粮,产好粮,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市场整体平衡。粮食主销区内的粮食主产市、县,也要有全局观念,尽可能多生产粮食。由于过去几年粮食供过于求,一些地方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感不如对水资源、能源安全的危机感强。从中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普遍进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但从去年底开始,中国开始突出强调粮食生产,一些地方错误地认为增加粮食生产将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陈锡文对此表示,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播种面积、作物品种的调整,而是要在结构调整中使整个农业的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上一个台阶。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最快的是畜禽、水产等产业,但没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基础,结构就无法调整。各地必须对粮食在统筹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把强调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度性受到极大挫伤。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国庆节后粮食价格上涨。

陈锡文综合分析认为,市场价格反弹结合国家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中国今年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粮食播种面积还只回升了几千万亩。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今年粮食的恢复性增产就能解决的,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要有地、水、科技等方面的长远考虑。

陈锡文介绍说,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2.2亿至2.3亿吨,我们即使全部购买下来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5%。所以中国粮食问题必须以国内解决为主。如果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采购量接近10%,对国际粮市的影响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因此,中国进口粮食必须考虑到能利用的国际市场有多大、增加进口会对国际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在全球背景下考虑中国的粮食问题,从世界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