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写作练习(精选7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议论性散文写作练习(精选7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议论性散文写作练习,本文共7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议论性散文写作练习
【训练项目】围绕一个分论点,列举大量的细节材料展开论证。
【典范例段】对于我的朋友,我很重要。
相处多年,知面知心,有时言语都显得多余。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一眼呆呆的凝望,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一个眼神,让彼此宁静;一句问候,让彼此感怀;一次紧握,能给我信心;一声歌唱,能给她感动。我会因她的感动而鼓舞;她会因我重拾信心而雀跃。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贺卡。轮到写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胶卷里翻出了一张没有图像的底片,她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然后,她一个人恍如走入茫茫沙漠……面对这般友情,能说我不重要吗?(《我很重要》)
【简要评析】有时用来证明分论点的材料不必惊天动地,列举身边的琐屑小事即可。这些“小事”宛如散落一地的珍珠,主旨句(分论点)就是一条彩线,只要能够发挥彩线的作用,就能串成精美的项链。“彩线串珠法”就是围绕一个分论点,恰当地组织大量的琐碎的细节材料来展开论证的方法。关键是如何组织,使材料有情,有理,有序。
上面的例段,材料非常丰富,它是怎样展开并组织的呢?首先明确分论点“对于我们的朋友,我很重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我”对于朋友来说很重要呢?从最细微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说起,列举我们相知的程度,说明我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我。这里全部用的是整句,句式整齐对称,有时还有对比。接下来用散句,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后面的“假如我不在了”和“许久之后”是作者用想象中的情景来拓展充实。这些琐屑的材料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本段文字,在评卷教师看来不仅是理性的感受,也是对他自己生活的一种体悟。怎么不会给高分呢?文段收到这样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情动人。
【参考阅读】行走在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的碎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让我们读出无尽的感怀。
春风吹化了冬雪,时间黯淡了日月。行走在历史文化长廊,让人目不暇接,百感交集。也许是一幢宫殿,一角飞檐,一道画廊,诉说着颤悠悠的往事;也许是一方壁画,一块残碑,一幅法帖,浸润了苦辣辣的岁月;也许是一枚古钱,一砾陶片,一条竹简,凝结成一片桑田沧海;也许是一句唐诗,一曲羌笛,一声琵琶,幻化成一段离合悲欢……尽管你所见者不过是一些文化碎片,可正是握着这些碎片,我们读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成了宽阔的河流,我们就被这样的河流裹挟着,驾一叶小舟,凭一枝瘦桨,追逐着远去的时光,仰望天边的彩霞。
【练习设计】对生活感觉很乏味有很多原因,其中没有感恩之心是重要的原因。请以“学会感恩”为题,使用彩线串珠法,写一个语段。
篇2:议论性散文写作练习
【训练项目】反复对比,剖析事理。
【典范例段】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让乐观的旗帜高高飘扬》)
【简要评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不少同学在选择论证方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例证法,有的同学甚至除了例证法,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展开一个段落。例证法固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有时我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事例,或者即使能找到,但篇篇如此,段段如此,每次作文,都是一段举一个例子了事,也难以改变平庸单调的作文面貌。只有熟练掌握引证、喻证、假设、对比等常用技法,并且具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的强烈意识,才能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上面这个例段,分论点是提倡乐观的生活态度,作者没有列举苏轼屡遭贬谪,依然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事例,而是把乐观和悲观联系起来,正反对比,双管齐下,反复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鲜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抽象说理的方法运用得当,不但没有空泛议论的毛病,反而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机智,以精彩的警句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参考阅读】
宽容、理解是人间最好的“润滑剂”。宽容是长者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宽容的出发点是无私,刻薄的出发点是自私。宽容的人宽容的总是别人,对自己却从不宽容,他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薄的人只是对别人刻薄,对自己却很宽容,他们是宽以律己,严于待人。宽容和刻薄都是缘于一种爱,刻薄的人爱的仅是自己,宽容的人爱自己时也爱别人。总是宽容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迁就,使其无法成熟。总是刻薄自己的人,是对自己的不满,使其走向完善。在宽容和刻薄二者之间,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练习设计】请以“言而有信”为话题,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不用具体事例、纯粹剖析事理的语段。
篇3:议论性散文写作练习
【训练项目】古诗文在作文中的引用与化用
【典范例段】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时,看到的却往往是自己。
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简要评析】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体现作者的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文章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而化用古诗文除了以上的作用外,更具有一种朦胧美与含蓄美,更能引发人的遐思联想。
在例段中,作者运用“化用法”把曹操的《短歌行》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自己的论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哪一句都没有直接引用,但每一句都可引起我们对某一句诗词和某个诗人的联想,眼前浮现出某种诗情的意境,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作者又运用排比的手法直接引用诗句,进一步论证“看风景就是看自己”。引用和化用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开拓与深化、突出与升华、锦上添花的妙用。
【参考阅读】
1、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化用)
篇4:议论性散文写作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顷,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当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篇5: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
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与散文和议论文相比,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异性,这主要表现在:
1、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趣味性和怡人的书卷气,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
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表达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语言的功夫,展示自己的文采。
4、结构的'灵活性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结构灵活,能散得开,能收得拢,跌宕起伏,绝对不至于陷入呆板的结构形式之中,能体现灵活自由的思维特点。
5、强烈的抒情性
抒情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在议论性散文中,也必须重视抒情。在以理服人的时候,还要以情感人。强烈的抒情性是议论性散文的突出特点。议论性散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情理交融。
二、写好高考议论性散文的方法
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
有同学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了,不必顾及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些,因此好作文必须“中心突出”。如高考山东考生的《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文章围绕“奥斯威辛”这一特定地点,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始终凸显“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的底层!”这一中心,议论性散文的特征极为明显。
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
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考场作文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智慧和思想—我的选择》,作者开头先写出自己的设想:“我收到了三所大学的招生简章,我必须做出一种选择”。然后分为三个部分写对三所大学的态度和认识,三部分内容单独成段,每段又分别设置了“财富大学”“权力大学”“智慧大学”的小标题,结构安排巧妙、美观。文章最后又进行了归纳:“我选择了智慧大学,……我的灵魂终于有了最佳的归属,我会勤勤恳恳地打造我的思想,但愿有一天,我可以如我的校友,亚里士多德、缪塞、黑格尔一样,将思想的飞鸟送到宇宙的尽头……”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开合自如,形式美观,而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既扣题意,又简洁明了。又如高考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有一篇文章结构看似普通,然匠心独运,读来令人爽心悦目。它以“踮起脚尖,就能更接近阳光”的题记导入,新颖夺目,下笔引人;在论点的指引下,用“踮起脚尖,就是这样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增加了自己的高度”三个分论点自然串起,可谓观点突出,脉络清晰;开篇“生活中时常踮起脚尖,我们会过得犹如高贵典雅的芭蕾舞演员一般唯美”的比喻与结尾时对林清玄文章的分析,笔墨优美,呼应成趣。考场作文,能够在整体与细节的安排上处理得如此巧妙,自然高人一等。
3、巧用事例进行说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运用事例构成排比句,是很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是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确也是有讲究的。如20河南一位考生在《生命的高度》中这样演绎排比:
简爱放弃了自卑,选择了幸福;卡秋莎放弃了堕落,选择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放弃了自傲,选择了苔丝;斐迪南放弃了富贵,选择了爱情;保尔放弃了苟全,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
这段文字说理与举例同时进行,选例典型,内容充实而不芜杂,语言简洁,很有说服力。
4、选用合理的句式进行说理
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句式,能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摇曳生姿。如20新疆高考优秀作文《魂兮,归来》中这样写到: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收获爱,付出爱,生命才有价值。魂兮,归来吧,归来爱的浪潮中,共同托起一轮爱的月亮。”“爱的魂,高贵而神圣。学会对别人的爱,无私无求,让爱魂永驻!这个时代缺少真正的爱人者。魂兮,归来吧,归来爱的原野。”
这两段文字长短结合、整散相间,灵活自如地运用了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句式,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
5、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说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对偶、反复、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文采飞扬,特别是巧妙引用古诗文名句、歌词等,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使文章富含哲理,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哲理性,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给文章带来强烈的抒情色彩,实现了真正的情理交融,很好地体现了文学性的特点。如年高考江西考生《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一文:语文,是观察人生百态、抚慰心灵的鸡汤。语文中有太多的愁,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语文中有太多的无奈,正如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语文中有太多的情,正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引用诗词歌赋,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散发着深远的意蕴,飞扬的文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篇6: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分析论文
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分析论文
“自我感发类”的议论性散文,指的是以作者鲜明的情感变化、思考感悟为写作线索的散文。在考场中,该种文章因文风独特、思路清晰、情感丰富、思考深刻而备受阅卷者推崇。
一、“自我感发类”作文的基本特征
“自我感发类”作文的最大特征就是“我”的感发贯穿全文,并且感发的过程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这些感发主要由写作者的情感和哲思构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1.感发所涉及的情感应丰富曲折,波澜不断写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某件事件、某种言论的看法时,常常借助“震撼、讶然、钦佩、明了、释然”等情感类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些情感需要精心安排才能呈现出来。这些情感跌宕起伏,是自然的,往往随着感发的推进而合理变换。情感炽热真诚的,唯有炽热,方显情感的波涛汹涌;唯有真诚,方能激发写作者最质朴本真的写作意识,在寥寥百字中唤起读者的共鸣。2.感发所涉及的思考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写作者在进行思考时,常借助“不解、思绪万千、渐渐明白、思及今日、豁然懂得”等思考类的词语来引出哲思。同样这些思考应紧紧围绕中心话题有序展开,或思考现象、意义、原因、策略,或联系现实、反面思考、辩证思考。在思考中,写作者进行着咀嚼、回味、沉淀、提炼,实现抽象的深化;在思考中,写作者分享个人的生活感受与人生体悟,串成一篇具有生命张力的',有理性、有分量、有深度的好文章,给予读者以无穷的回味与启迪。3.感发的具体过程应当是张弛有度,巧妙布设感发要在快慢节奏上应时调整。比如,开头的感发应该立即吸引阅读者,让他忍不住想一览全貌。中间部分的感发要精心剪裁,充分延缓感发的过程,让感发以一种清晰而舒缓的形式呈现出来。关键时刻,感发要慢慢地推进,让读者看到感发的具体状态和丰富内容。当然,有些地方的感发也需要快起来,用一种快进快出的方式调动人的阅读情绪,影响读者的思维。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感发要赶紧有力收束。
二、“自我感发类”作文的写作借鉴
初学者在学习自我感发类作文之始,可通过“名家引领、佳作借鉴”的过程,逐步接触、感知、训练、修改,体悟该种写法的精妙,感受该种写法的神韵。1.“名家引领”时,学习者可阅读当代名家的散文,借此来感受这种文体的基本形式。如阅读张丽钧的《执虚如盈》,品悟作家对“执虚器,如执盈”一句的人生感悟过程的曲折变化;阅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顺着作家对“福楼拜按时看日出”一事的感发而思潮澎湃;阅读王宏哲的《草像是村庄的主人》,思考作家对村庄的草是如何由起初感性的排斥,到后来理性的接纳,再到最后对生命本质的反思。初学者在鉴赏阅读时,可画出体现作家感发的标志性词句,梳理成连贯的线索,并借此划分层次,明晰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写作的认知素养和审美能力。2.“佳作借鉴”时,可挑选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来模仿学习。如南通三模作文刘奕轩的《归宿》,作者以站在鲁迅先生的雕像前怀想开头,引出五次感发。第一次感发由“常常在先生的雕像前默默怀想”引出“归宿”的话题;第二次感发由“心中不由一阵战栗”,引发对“永恒归宿”的思考;第三次感发由“不由思绪万千”引出对草婴、勃拉姆斯的正面举例;第四次感发思考“对每个人来说,归宿,有不同的意义”;第五次感发收尾,以“心中已是一片了然”和“我读懂了他的目光”两句,完美收尾。这些考场作文大多结构紧凑,感发精致,思路清晰,容易模仿,值得借鉴。
三、“自我感发类”作文的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主要立足于“片段训练”的环节来操作。“片段训练”阶段时,要重点致力于作文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训练。每一部分的训练都要精心谋划,既能文脉畅通,又要精彩纷呈,如此方能成就佳作。1.开头要布局出彩感发应有一个巧妙的由头:可以是一次读书经历,如:接触一句名言,阅读一篇史传,欣赏一篇美文、看一则时鲜新闻。也可以是一次参观游览。如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参观一次画展,路遇一家餐馆,与友人结伴登山等。还可以是听一次讲座、看一场电影。总之,生活万象皆可以成为感发的触点。开头的感发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般而言,开头须如爆竹,形成激荡汹涌的气势。2.主体要处理大气感发的主体部分是文章血肉、精气聚集的地方。一般而言,主体的感发是多元的,可就事论事,可关联自然、人生、文学、艺术等领域,可阐发自我体悟。主体感发的过程应该是曲折,每一次的感发都须前挂后连,可以是对上一次感发的承接、递进,如由“欣喜”到“满足”,由“惶惑不解”到“愈发地痛苦纠结”;还可以是转折,由“沮丧”到“振奋”,由“骄傲”到“羞赧”。主体部分的感发可以呈“波浪式”前进,也可以是“螺旋式”深入,亦可以是“树桠式”生长。3.结尾要力压全篇结尾的感发在结构上要水到渠成,和开头的感发、主体的感发浑然一体,圆融相通;感发的形式可采用直抒胸臆式结尾,抒发饱满真挚的情感,亦可采取典型场景式的结尾,借助具体画面的定格,以景结情蕴藉含蓄;感发的效果要给人以思考,把阅读者的思绪引向远方,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韵味。结尾的感发在思想内容上要拓展深化、升华飞翔,要有鲜明的独立思考,能够“点石成金”,让人有“更上层楼”的阅读感受。感发要有纵深挖掘,在脱胎换骨中显现出写作者的自我脱变,或情感上的更加成熟,或思考上的更加理性,呈现出一个历经了痛苦纠结、反复震荡后的崭新自我。总之,作文片段训练时要牢记三句话:开头训练要凸显真我性情,过程训练要表现大我境界,结尾训练要完成新我蜕变。能够在开头、主体、结尾训练时分别围绕“真我、大我、新我”的要旨展开训练,就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
一、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在写作上较为自由,它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步步为营,循规蹈矩,它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能在形象中传达道理,在抒情中渗透观点;它具有议论性,所以观点明朗,态度鲜明,不像一般散文那样含蓄蕴藉,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便于阅卷者快速领会作文的内容和目的。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
比较一:在结构和语言方面,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有明显不同。
先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把握人生的弯道》片段:
开头部分:弯道是赛车运动中的必经路段,而“弯道超越”则是每位一流赛车手的必备技术。一些车手注重车行中的弯道,于是他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而一些车手却轻视弯道,于是他们注定要失败……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些人成功了,因为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越”;而相反,一些人则将自己的前途断送在了弯道上。
结尾部分:面对弯道,我们无法避免;面对弯道,我们只有向前。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勇敢面对,把握人生的弯道,超越对手,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腾飞。
高考议论性散文《让弯道一马平川》片段:
开头部分:当“挑战无处不在”的竞争口号在现代人身上已得到切肤刻骨的体现时,当“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求胜意志已渗透芸芸人心时,我们在哪里攀援、超越、享受胜利之后的生命大欢欣?我们在哪里获得失败后修复生命的回天之术?
李敖给出了漂亮的答案:“若是生命没有弯曲的荆棘之原,创造会终结,信念会熄灭。”他的神来之语让答案昭然若揭――在弯道处超越,弯道便将一马平川。
结尾部分:苍山不语,尚倚红日傲风云;流水不止,犹作清泓向碧心。弯道,不仅要迎接,更要超越。迈出坚定的双脚,弯道也将一马平川。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结尾旗帜鲜明地解决问题,行文过程着眼于概念的阐释和问题的分析,语言理性、冷静、严密;而议论性散文不管是开头的入题,还是结尾的总结,似乎把理性的目的收在身后,而在身前举出感性的大旗,摇动大旗鼓动人心,语言鲜活,充满感情甚至是激情,指引人走向既定的目标。
比较二:在内容的展开方面,议论性散文、议论文、一般性散文,也各有不同。
来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熟悉》(其一)片段:“一个崇高的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成为壮举”,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积极地改造熟悉的世界。瓦特面对熟悉的部件,改造出工业革命的龙头――蒸汽机;居里夫人面对熟悉的反应堆,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富兰克林面对熟悉的风筝,证实了雷电的本质;西门子面对熟悉的电磁理论,制造出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面对熟悉的事物,人类需要动手实践,给它带来新的动力。(阅读提示:关注“理―事―理”的内容层次)
高考一般性散文《熟悉》(其二)片段:熟悉的家乡,有清凌凌的水与蓝盈盈的天。爷爷的渔网在这长歌短诗般的山水之中,日复一日地收缩。我时常怀念那一场景:爷爷站在小木船头,划动着双桨,哼着农家小曲儿“清凌凌的水啊,蓝盈盈的天……”我将小手放进清凉的河水中,随着船的前行划出优美的曲线……我熟悉的家乡,我多想投入你的怀抱,洗涤我心灵的尘埃,回到熟悉的山水中。(阅读提示:体会画面感、情感性)
高考议论性散文《熟悉》(其三)片段:我们熟悉的,只是天才的成功。“八金”的荣耀环抱了菲尔普斯,我们以为凭他的体质和条件,这是自然而然、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却忽略了他从小每天被母亲逼入泳池进行训练,忽略了他大学每天近10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而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苦痛,才成就了游泳史上的奇迹啊!(阅读提示:有事,有理,有情,三者浑然一体)
高考议论性散文《熟悉》(其四)片段:
我时常独自思考:最熟悉的人――自己,可我是否足够了解真实的自己,是否曾经违背自己的心智?最熟悉的物――太阳,可我是否深知它四季的变化,是否曾经在阴天忽视它的光芒?最熟悉的事――生活,可我是否认真过好了每一天,是否曾经误解了生活的蕴涵?(阅读提示:自由自在的表达,而自由的表达更容易创造个性)
再如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下面的几个句子就分别是2―6段的分论点,文章的几个段落就是围绕他们展开的。但这些论点就与一般议论文的论点有所不同。 (2)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诚信是我们人生的根本,失去诚信,我们将一无所有) (3)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句没有明显的区别,说的是我们应如何讲诚信) (4)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将如何如何) (5)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将会怎么样) (6)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舍弃诚信的严重后果) 说明:括号内的文字就是这句话在传统议论文中作为论点一般会如何陈述。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三种文体在内容的展开上使用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议论文的内容展开,从整篇着眼,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从局部看,主体部分的一个单元内容也要分为“说理―举例―再说理”三个层次,开头的说理提出观点,接着进行举例论证,其后再进行议论,深化主旨。
一般性散文的内容展开,首先是带着感情寻找相应的对象,在叙写对象时重视画面感、情境感,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展开,重目的而不拘泥于形式。它首先有说理的内在目的,然后或在叙事中寄托这种目的,或在抒情中点化这种目的。有时候,还可以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打比方说,如果把写议论文比作火车沿论证的轨道前行,把写散文比作水流沿情感的河床跳跃,那么,写议论性散文则像天马于空中只管方向而不拘形式地飞翔。
二、如何写出美丽的“凤头”?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睿智。
三、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简洁,却分量十足。
四、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DD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五、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DD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六、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底蕴说白了就是积累,走上考场的时候,你该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而你所积累的东西该不只是为了那道仅值4分的名句填空题吧。
七、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 理智价更高》)
感情既是能化苦涩为甘润的“善变的药”,又是可以带来累累伤痕的“双刃剑”。精致的比喻将情感的两重性揭示出来,构成巧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八、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江西考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是啊,假如遇到这种情景,我们该怎么办?是从感情亲疏的角度出发,对所认识的人相信多一点,对所不认识的人相信少一点,还是反过来?假如其他类似的情景,又该怎么办?很自然地,我们便顺着作者的思路追思下去,去看看作者预设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九、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湖北考生《我爱唐装》)
直接以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先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DD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话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是不是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十、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
“人生活在世上,是在无数的感情里度过。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从笑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这一笑一哭,莫不饱含着浓浓的人情,浸透了感情的一生,使生命有了支柱、目标、希望,使生命真正饱满、充实,使人性有了耀眼的光华。
人们重感情,人类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在一头饥饿的雄狮面前,它的孩子与猎物没有区别的那种无情。然而深深浅浅的感情织成的云却又常常成为一种遮蔽,让人们原本智慧的眼眸无法看到青天。”(湖北考生《莫把情云遮慧眼》)
由现实人生入题的文章大多能发人深省。这样的开头紧扣住人生在世“一哭一笑总关情”的角度来立意,自然引出了对情感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入题不可谓不快,立意不可谓不高。
[议论性散文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