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3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散步》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3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步》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散步》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二十二散 步
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曲设计思路
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培养学生
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进入课文,寻找
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幸福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
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l。),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
3.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 、
明确:(①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②中年人的责任感。③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④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⑤互敬互爱的家人。……)
(让学生从感情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强求答
案的一致性。)
2.自由表述文中的人物给你的印象。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感受人物形象。)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
明确:(此题在于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品的写作内容,并能够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研读赏析 ’
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1.理解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为什么这
样说?
明确:(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
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
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
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
从他高大的父亲。”如何理解加点的词?
明确:(“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习惯”:说
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2.回忆生活,叙述你们一家人的和美温馨的场面。
明确:(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间交流本堂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我 母亲
尊老
爱
爱幼
[《散步》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马说》((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
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请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名马的故事,并说出这些马成名的原因。如果它们没有落在名将或伯乐手中,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学生交流资料,展开联想
2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 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 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 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 组织评价 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 《马说》(二)
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复习导入 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 特点。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
3 问题设计:(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思考、交流 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思考、交流
2 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相互评价
3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思考、交流 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
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马说》((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古诗四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诵)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五.课外延伸
1. 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首,写下自己的感受。 2.收集其他各个时期的爱国诗篇,加以背诵。
六.板书设计
《春望》 《泊秦淮》唐 杜甫 唐 杜牧触景伤怀 忧国思家 对世风时局的忧愤爱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宋 陆游 宋 文天祥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 宁死不屈 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
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教学流程:
一. 检复导入 1. 抽查四首诗的背诵情况。 2. 概括四首诗的共同主题: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 品诗中深情 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提示:可以从重点的字词、有名的诗句入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新意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 语文活动--爱国诗歌赛诗会全班分成四组,以积分的形式展开比赛。赛前确定评委。 1.读诗每小组推选代表,有感情地朗诵四首诗中的任一首。
2.背诗以抢答形式进行内容为同学课前收集的诗歌。主持人出诗题,先背出者得分。
3.赏诗在自己所收集的诗中,选择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评点。
4、习诗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爱我们的祖国,请作诗一首,抒发你内心的爱国情怀。
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四、课外延伸各小组出一期“爱国诗歌”的手抄报,在班级中加以展示。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4:苏教语文教案散步(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语文教案散步(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 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 刘霞
一、导入新课
你家有散步的习惯吗?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一定会很温馨,很甜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做一次心灵的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巧换题目
请同学们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并思考这个问题: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为文章另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三、品赏亲情美
同学们的题目各式各样,可是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请同学们再细读这篇散文,谈谈你眼中的这一家是这样的?品赏亲请美。
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不管是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称许,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在他们出现分歧的时候,“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 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四、品读语言美
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做好点评。
(1)含蓄美:(找出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2)对称美:(找出前后对称,形式整齐匀称的语句)
(3)景物的烘托美:(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赏析)
老师做一个示范,我选择一句具有“对称美”特点的句子进行赏析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赏析: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五、寻找亲情美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饱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的弦。我们也来寻找身边的亲情,再次感受亲情美。可任选以下的任务完成:
(1) 谈谈自己家里与亲情有关的真实、具体的小事,并告诉大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以亲情为主题,发一条短信,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3)你觉得作为孩子,能为父母尽孝心的方式有哪些?
六、教师小结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篇5:《紫藤箩瀑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8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语言。。
课前学习:1、查字典,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这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为什么会引起作者宗璞的关注呢?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令人感动的,《紫藤箩瀑布》正飞动着闪光的瀑布,拥着张帆的船舱,引领我们去感受生命,执著于生命。 自由谈论
2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3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体悟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一株藤萝的盛开用“瀑布”来形容,你觉得合适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在分析藤萝生命力旺盛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在分析生命长河的伟大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关键句的理解。 交流、评价
3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朗读
三、对比阅读,拓展思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紫藤箩瀑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散步》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都江堰市玉垒中学 蒲小川
(该课为学校讲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后又为全校老师上的一堂示范课的教案)
设想:只感悟亲情,淡化传统的“中年人责任说”。
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1、语言难点:文中有许多对称的语句,这种句式很美,请找出来细细品读,想想有什么好
2、情感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二、导入
上一次上公开课,有些同学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下来后我问他们,他们说有一点儿紧张。今天来的老师更多了,大家紧张吗?
(不紧张/紧张)。
师:有同学说不紧张(声音成颤抖状)。我们来想个办法减轻一下压力好吗?我现在教你们一个方法--深呼吸。我们一起来。我说一你们大口吸气,我说二你们大口呼气。
开始,1----2---1---2
师:你还是有点儿紧张。那老师今天先不忙上课,和你们来一段实话实说,(出示投影)认识这个人吗?那这个小品看过吗?(出示投影)对,崔永元的实话实说。你们看我像崔永元吗?(不像)
师:嗯,我没他帅,是吧?今天我们聊一个话题,我问同学们关于家里的事。你们家几口人?
你家谁说了算?
举个例子。
师:你们家休息的时候一般做什么?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是呀,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一家四口浓浓的亲情,去感受他们祖孙三代之间的相亲相爱。(出示投影)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亲爱的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听老师来范读这篇课文。(出示投影)
第一问题: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
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第三个问题:最后结果是看样解决的?
第四个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谁的权力最大?
大家边听边勾划,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如果你愿意小声的跟读也是可以的。
师配乐朗读(配乐:神秘园)(出示投影)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出示投影)
师:我相信在座的还有很多同学比蒲老师读得精彩,而且我看到刚才同学们听得都非常仔细,圈点勾画也非常主动,那现在谁来告诉我第一个问题?为何出去散步?也就是说,我们出去散步是出于什么考虑?
有同学答是为了母亲,她老了,多出去走走,那我想做一个假设好不好?我觉得,老人嘛,出去走,不方便的,多劳累呀,我就带着老婆、儿子出去就行了吧,让母亲就在家里休息,多好啊!这样好不好?
(生答)
有同学说,老人需要关爱,散步还可以增进我们和母亲的感情,我也在想就把母亲 丢在家里,母亲真的是“我老啦,走不动啦,你们去吧,”母亲真的是这种想法吗?其实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单、凄惨、寒心。文中我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受良心的谴责,书上不是说了:“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也更有理由不去招呼了,对吧?
(生答: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
外边的景色美吗?文中有描述吗?生齐读
这段文字你喜欢吗?说说理由。我也特别喜欢这段文字,却找不出更多的理由,你喜欢吗?帮老师找找
(生答,)
师:那么你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全班同学乃至听课的老师感受到:那春天太美了,应该带着母亲去散步?(生读)
大家来给她的朗读作个简单的点评,看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点评,然后再指定一个同学读或女生齐读。
刚才大家也读了也点评了朗读,那么这一段写景的文字在文中仅只是表现景色的美吗?还有没有其它的深意在里面呢?
(这一段写的很美,写了初春的美景,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联想到了生命。)
师:通过景物的美,要人想起人的生命。老师要问你为什么由景物的美能想到生命。
(生:初春的田野生机勃勃。)
师:很好,春天的万物就是那样的充满着生机,就像我们的生命。老母亲熬过一个冬天,看到满目春光时,怎能不让人想起生命的可贵。这么美的景色,我硬是要妈妈跟着出去散步,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我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所以文中的我就总是劝母亲一句话“正因为如此,也该多出去走走啦”
(出示投影)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请结合课文以儿子的口吻说说。注意进入角色,你就是儿子,你要劝说母亲出去散步(生答,如“生命在于运动”“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呀,不出去走走多可惜呀,你该出去走走啦”师评价:多懂事的儿子!很会劝人的!)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你看,在你们这个当儿子的劝说下,妈还是忍不住跟你们一起出去散步了,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出去了,可是,这个时候,分歧出现了,出现了什么分歧?谁来告诉我?(出示投影)
(生答: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母亲要走大路)
好,我们看原文,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生齐读)
(出示投影)小路有意思,真的有意思吗?文章中写没写?怎么写的?
(生答第七段)
对,真的有意思,你看多美呀,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顺从儿子走小路,可是文中的我有没有这么草率?
一加思索之后便依从母亲走大路。你觉得作者作这个决定容易吗?结合课文说说。
(生答: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选择哪个决定都会伤害一个人)
文中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的为难?我们来读一读,看大家能不能把那种为难的心情读出来。
(出示投影)大家来看这两句,句式上有没有相同点?读一读
(生答:形式整齐均一,对称,和谐流畅。读起来有音韵感,用词很准确)
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没有,大家来找找看。并且品味一下(师评:找得也很准确,读得很有感情,品得很有味道)
句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句子朗读一遍,(出示投影)但是我们要一个人来领读,谁来?大家调整一下,把你们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
(生读)
大家讨论一下,这种对称句究竟好在哪儿?
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即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写作中大家也可以借鉴,这样可以为你的文章增添不少的亮点。好啦,我们再次进入课文。
(三)解决第三个问题
(出示投影)我顺从了母亲走大路,但是问题是不是就此就得到解决了呢?最后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母亲怎么样处理的?有一个细节描写大家找出来。哪句话?哪个词语?尝试做这个动作。来,读一读。感觉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生读)
你感觉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吗?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慈祥的、和蔼的)好,再来读一下试试
(四)、解决第四个问题
(出示投影)到底走哪儿,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谁的权力最大?
(生可能答儿子、母亲、我)
看来意见很不统一,我的脑袋都被搅糊涂了,哪个同学来帮我清理一下,到底谁的权力最大?(一样的)
这是一种循环关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亲情链,它始终是链在一起的,确确实实。一个家庭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才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课文最后一段就是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出示投影)只要我们带着情感去读,或许我们会感动得流泪,我希望大家在读这段的时候去想想你和家人的点点滴滴。
(生读)
其实,孝顺父母是古来有之,(出示投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英国学者培根也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大家读一遍(生读)
我听出来了,大家在读最后一句的时候,是充满了一种自豪感!一个外国人,如此地欣赏我们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把“尊老爱幼”的美德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课堂练习:话说亲情
其实,当我们慢慢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出很多很多感人的画面,到底是谁在日落昏黄的时候倚在窗前焦急的盼望我们归家呢?又是谁在我们离家远行的时候仔细地叮咛我们呢?当然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对我们的亲情是无价的,好了,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来抒写对亲情的感悟。(出示投影)
师:对亲情的扩句:亲情是一杯清冽的酒,因岁月的历练而醇香。请同学们仿照这样一个句式:亲情像( ),因( ),而( )。我们造几句话,大家试一试。再把大家的句子凑成一篇,就是一篇很好的诗。用了什么方法?对了,比喻。
生:亲情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因困难的磨练而飞翔。
生:亲情是一颗幼小的树苗,因细心的浇灌而高大。
生: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赞歌,因时间的消逝而充满韵味。
生:……
师:每个人至少写一个,如果我们把全班同学的句子组合,一定是一首美丽的诗。老师这也写了几个:(出示投影)
亲情像一杯氤氲的茶,因心的呵护而唇齿留香。
亲情像一棵高大而茂盛的树,因雨露的`滋润,而叶茂枝繁。
亲情更像无际的大海,因宽阔的胸怀,而博大精深。
大家想,散步本就是一件极其微小的家庭小事,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散步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爱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出示投影)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你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你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篇7:散步(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品位揣摩精美语句。
2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自主合作与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
尊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体现着人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亲情?(学生举例回答)。对,一家人,其实从很小的事里就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散步》一样,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件小事,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词新义,掌握字音。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文中描绘的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四口人中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可以用文中一个词“分歧”来概括。
(三)自主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思考: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重大?
3分歧的结果怎样?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起母亲和儿子的?为什么说我们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我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处于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庭中的浓浓亲情,因此“我”感到责任重大,分歧的结果是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让我们体会到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亲情。
“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四)品味语言
教师导学:本文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意蕴深刻。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语言进行美点追寻,学会圈点、摘录、批注。
学生自主研读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1写景的句子(课文第四、七段中春景的描写)
2精美的.遣词造句(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3两两对称的句子使文章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趣味。
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儿子和妻子走在后面
……
(五)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文章中的“我”,在解决分歧时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你觉得母亲会怎么想?
2假如你和爷爷、爸爸一同看电视,在对于看哪个台发生了冲突,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给予表扬肯定。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一家人散步,加以渲染,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展现了人间的真善美。
(七)布置作业:
1把课文里语言的美点摘抄在笔记本上。
2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幼小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儿童-“我”的儿子) (老年人-母亲)
虬护 善待
-------------------
责蚴
任蛎
感蚋
成熟的生命
(中年人-“我”和妻子)
篇8:《散步》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提高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细心体会渗透于全文的孝敬之心,亲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 --“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一、感受亲情
1、激趣入题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板书题目)
2、整体感知(已预习)
(1)听文入境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了解了作者,也扫清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听一听老师的配乐朗读,去感受文中一家四口的浓浓亲情。
(PPT播放配乐朗读)
(2)回答问题:
同学们,听完了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被这篇优美的散文深深地感动,现在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想一想:PPT如果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浓缩(概括)为一个字,可以用什么字呢?并简单说一下原因。(板书:爱)
二.感悟亲情
1、内容感知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而本文就是一曲爱的赞歌。而这曲爱的赞歌是①a、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的呢?(散步)散步的有哪些人?(板书: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文中表示人物关系的还有哪些句子?(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女生读--男生读)
c、“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是谁说的?(儿子)
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概括力,我们可以看出儿子是怎样一个孩子?(板书:聪明)
可是,就在这和美的四口之家,在这曲爱的赞歌中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也就是说,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的一个词回答(分歧,顺便注意“歧”字的写法)
③是怎样的分歧呢?(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为什么?
④发生分歧后,谁来当裁判做决定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我, 这一切都取决于我)
⑤a、为什么取决于我呢?(见书) b“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说明在外面妻子很给我什么?(面子)
那言外之意是说,在家里可就不一定了,在家里夫妻之间要互相体贴、和谐的平等地相处。
c、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贤惠)
⑥我是怎样决定的?(委屈儿子,走大路) 为什么?(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因为母亲身体不好)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什么?(板书:孝顺)
⑦可母亲作出了什么决定?(走小路)你从文中的'那个地方发现的?(7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同学们尝试这做一下这是一个什么动作啊?是母亲对孙儿的很细腻的爱,融入到这个动作当中,那这说明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慈爱)
2、读文入境,合作讨论:
现在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看下面两个问题:
(1)在散步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
(2)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组,快速展开讨论,我们看一下,哪一个小组的见解最精彩、最独到?
(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师深入一个小组讨论)
下面请来发表一下你小组的观点是什么?
(1)、力图欣赏到每一个人
(2)一个家庭是不存在权利的大小的,他们互相关爱、互相体贴,营造了一个充满孝心、爱心的大家庭(完成“心”形板书)
这颗“心”的图画老师画得不好,但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把你的爱心行动做到最好的!不但在自己的家庭中充满爱心,在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用你的爱心去关心、体贴每一个人,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让我们渠中成为和谐社会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3、品味探究
同学们,有人说,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忘俗.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绚丽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为什么我们的语文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下面请同学们
(1)佳句品析: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
(生找--说)
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也说明了自己喜欢的理由,老师也很喜欢文中的句子,尤其是写景的句子。下面请同学们找一下哪些地方有写景的句子?找出来就举手回答。
(4、7两段 )(生答,若没说完,找生补充 第7段主意“粼粼”的写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有很多地方写景,但最集中的是在第4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片段。(PPT出示第四段)
下面我想请女生一起读一下第4段,在读这个片段的时候,不但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还要主意节奏、重音。(女生读)
①同学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季节?
②描写了初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③从这些景物可以感受到春天的什么气息?
PPT(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2)难句探究:
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了自己喜欢的句子,那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句子:
PPT“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你能说一说吗?
(生回答)
这句话有点难以理解,品析这句话,我们先从一些简单问题着手,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够回答!同学们想一想:
(1)“我”背上背的是谁?(母亲) 母亲从年龄上看属于什么人?(PPT老年人)
(2)妻子背上背的是谁?(儿子) 儿子从年龄上看属于什么人?(PPT小孩)
(3)我和妻子从年龄上看又属于什么人?(PPT中年人)
对了,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有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使命(PPT责任、使命)
我们一个家庭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小孩组成的,那我们的社会也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小孩组成的,那推而广之,整个世界又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所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PPT
三、感念亲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沉浸在这一家人浓浓的亲情中,那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富有浓浓亲情的家庭中呢?下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把你的亲情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让我们一起感念亲情。谁来说一下?(生自由发言)
四、感恩亲情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感人的亲情故事,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这么好,你准备怎样去回报他们呢?回家之后,你准备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说)
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可不能光说不做哦,回家之后,一定要你所说的付之于行动!相信你一定能做的很好!
2、抒写亲情,发送心愿。
学了这一课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
下面,就请同学们放飞你的心灵,在准备好的心愿卡片上写下自己对家人的祝愿,好吗?相信你的心愿一定会实现!(PPT播放或《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同学们,家,是快乐的载体;家是幸福的摇篮;家,更是爱的港湾。只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曲对待每一个人,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温馨快乐的、充满爱的家!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温馨快乐的、充满爱的家庭,让爱住我家,让爱住你家,让爱住进我们所有人的家。 (PPT播放动漫《让爱住我家》)
篇9:《散步》教学方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方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方案
学段:初中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单元: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感知大意;反复诵读,体会亲情。
2、勾画批注,品味语言;读写结合,体验深情。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老师出镜同学们,正式上课前,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经常和家人一起散步的吗?你和家人一起散步时,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吗?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再一起来谈谈。
PPT1家人散步图
围绕散步,大家很有话说。的确,散步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PPT2课题与作者
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PPT3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感知大意;反复诵读,体会亲情。
2、勾画批注,品味语言;读写结合,体验深情。
模块二: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2:听读课文,感知大意
PPT4作家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
PPT4听读课文,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听录音,谈感受,时间约4分钟)
PPT5刚才同学们的感触非常真切,正如大家所说的,这是--
PPT5一个尊老爱幼、相互体谅、祖孙三代和睦相处的幸福之家。
教学板块3:重拟文题,理解文意
PPT6
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学习建议:首先--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
试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拟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提示:要抓住三代同行的关键词。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时间约4分钟)
PPT7同学们的思维火花迸射,一定拟出了不少精彩的文题,这里老师也提供几个大家参考。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
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PPT7当然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老师让大家拟标题,意思是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进一步体会标题的妙处。
本文的标题
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模块三:体会感情
教学板块4:反复诵读,体会亲情
PPT8这是篇美文,很值得美美地读。老师也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时间3分钟)
PPT9刚才大家读得认真,下面我们再选部分内容来读。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PPT10刚才很多同学练读时声情并茂,值得表扬。
建议你再这样朗读课文:(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时间3分钟)
PPT11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同学们听后要展开评价。
课题图片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时间3分钟)
模块四:品味语言
教学板块5:美点追踪
PPT12好的语言不仅要好好读,更要好好地品。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先读句子,再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朗读并作批注。时间10分钟)
PPT13同学们的点评很精彩,在内容方面,老师把它们分成几类供大家参考。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PPT14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PPT15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PPT16在句式方面,还有一些对称的句式,互相映衬,富有情趣,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找对称句。时间2分钟)
PPT17这些对称的句子大家找到了吗?
第四、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PPT18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品味句子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按要求朗读。时间2分钟)
模块五:体验深情
教学板块7:明确作业(时间约1分钟)
PPT19优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读,道出了人世间的至美亲情,同学们,
课后习作: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 的爱》
老师出镜《散步》一课我们就学到这了,愿祖孙三代散步的美好画面永驻我们心间,愿与家人一起散步成为大家一种经常的生活方式。同学们,再见!
篇10:苏州园林(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本课新词,并能掌握和运用。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艺术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说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照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2、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您欣赏苏州园林,简介苏州园林。
[展示课件(一)1、2] [展示课件(一)3--8]
2、作者及相关资料简介。
(1)简介叶圣陶;[展示课件(二)] [展示课件(三)]
(2)导语设计:
叶圣陶是苏州人,青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苏州。当年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们跟随叶老的笔迹,一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播放录音。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3、用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4、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课文内容研讨
1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 、课文第 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这四个方面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用文中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1)生互相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3)多媒体课件展示。
3、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4、文章采用了那种说明顺序?
四、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用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简要说明。
五、研讨探究
1、本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即“寄托深切的怀念”,你从文中亦没有体会到这种感情,请找出来作简单的评议。
2、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请你对本校的建筑布局等做些评价或提出建议。
六、欣赏音乐图片
篇11:人琴俱亡教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课时数:一课时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1、音乐缓起,播放中国古曲《高山流水》。伴随着音乐询问学生关于这首古曲的相关背景知识。
2、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谈起,回忆前面的父爱,导入今天的手足之情
板书:人琴俱亡二、落实常规 展示预习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三、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四、研读课文 体会感情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五、作业 布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板书:俱病笃 子敬先亡人亡问左右 奔丧不哭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取琴弹 不调掷地琴亡恸绝久 月余亦卒
篇12:《错过》教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错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错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简介作者: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刘心武对编辑,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三)学情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贻误(yí) 憬悟(jǐng) 渊薮(sǒu)斑斓 (lán ) 颟顸 (mān hān)
咀嚼(jǔ jué) 情愫(sù) 滞涩(zhì )惆怅(chóu c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绝对不会出差错。 (万无一失)
(2)、比喻生活的灿烂多彩,意味深远。 (斑斓多味)
(3)、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 (一念之差)
(4)、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失之交臂)
(5)、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力挽狂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1).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第1段,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第2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所举事例,一为购物,二为跳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所以具有典型性。
(2). 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3)三. 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p品味)
(4)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2、作者如何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
第3段是一个疑问句,第4段是个反问句,在文中紧相连用,后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前面的困惑和不解,否定了一般人内心存在的没有“错过”的希望,语意明确肯定。第5段是正面回答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的问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合作交流:
1、文章开头用对话的口吻,说过去一年,又错过许多,并在第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举例说明“错过”的事真不少,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得失本是“人生的常态”,人有“错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2、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哪几种“错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正确对待“错过”?
两种:一种是暂时的错过,还有机会再次相遇;一种是永远的错过,时不复返,机不再来。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即对待错过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懊悔和失望,要能从错过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经验。
五、明辨是非: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 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 却被 老师发现了, 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3、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对待错过。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2)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六.合作探究:
文中说“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乎过错”句中的“错过”与“过错”是逆序词,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请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过错”或“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七、赏析品味: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品评。
要求:1、想一想你所品评的这一段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找出你所品评段落中用的较为准确、精炼、生动的字、词、句进行评价、分析。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品评的段落,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观点。
(1)、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生活。
“抓住”“溜走”两两对照,相得益彰,更加突出了“没错过”与“错过”的常见性。作者以“人生的经纬线”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没错过”与“错过”的屡见不鲜,并把“经纬线”拟人化,说它“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2)、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3)、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八、各抒己见:
小东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小东听说初二学习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 如果你是小东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九、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错过,曾使我们深深的懊悔;错过,曾带给我们沮丧。可是人生怎会万无一失,错过也是人生的常态。错过,让我们在懊悔中醒悟;错过,让我们在沮丧中奋起。错过之后我们不再错过,我们珍惜现在,我们创造未来,作家刘心武说过:“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的格外明艳”。
篇13:《蜡烛》教学设计(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情感朗读,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抓住细节描写,感受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的精神品质
3. 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学习的重难点
1. 重点:分析人物细节,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和品质。
2. 难点:“蜡烛”的特殊含义
三、学习准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读音和意思。
2.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启发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读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并请学生进行配乐朗读相关语段。
2.探究老妇人的形象。
Ⅰ动作描写 ①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② 学生自己找一句或两句进行赏析③
Ⅱ心理揣摩 ① 幻灯片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揣摩 ② 全班交流。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Ⅲ环境描写 ① 找到相应的环境描写,理解体会作用。② 播放相关影片
(三)深入研究 ,理解主题。
1.思考:课题可以改成“老妇人”吗?为什么?
2.出示文章最后一段,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3.升华主题:呼唤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质疑
1.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2.互动释疑
(五)推荐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