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推荐9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推荐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本文共9篇,希望大家喜欢。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

篇1: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全诗注释赏析

庐山东林寺夜怀

李白

我寻青莲宇⑵,独往谢城阙⑶。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⑷。

宴坐寂不动⑸,大千入毫发⑹。

湛然冥真心⑺,旷劫断出没⑻。

注释:

⑴《江西通志》:东林寺,在庐山之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建。此山仪形九叠,峻竦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云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慎蒙《名山记》: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师送客至虎溪而止。常与陶渊明、陆修静谈,不觉过溪,共笑而反。今三门内,屋于桥上,水淹塞,去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莲数本,即莲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桥,或云此为虎溪。

⑵陈子昂诗:“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杨齐贤曰:青莲宇,梵宫也。

⑶《楚辞章句》:“谢,去也。”

⑷《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⑸《维摩诘经》:舍利弗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

⑹李善《文选注》:大千者,谓一三千界,下至阿毗地狱.上非想天,为一世界。千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中世界为大千世界。《法苑珠林》:须菩提答阿难曰:“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

⑺《南史》: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韵会》:梵书以一世为一劫。谢灵运《山居赋》:“析旷劫之微言,说象法之遗旨。”[2]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①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②虎溪:在东林寺前,自南向西回流。

这两句描写东林寺月夜的景色——霜落清静,寺内钟声阵阵;月光映在虎溪之上,水白如练,潺潺淌流。写景逼真、形象。

赏析:

五言古诗《庐山东林寺夜怀》当写于诗人隐居庐山时。

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给他提供精神庇护,他就往哪家靠。在这首诗里李白说:“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青莲宇”就是佛殿。他晚年自号“青莲居士”,就是明白地宣布他同时奉信佛教。他为了求得佛给予的精神慰籍,离开浔阳城,又来到庐山西麓的东林寺,夜宿于此,更表达了一番再也不参与政治,一心隐居的决心:“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维摩诘经》说,人生彼岸,常作“天乐”。他十分向往:“天香生虚空,天乐呜不歇。”佛经又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回忆说他自己曾经于林中,安息地坐树下修炼。“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李白说,他也宴坐树下修炼,佛教中概念中的.“大千世界”就进入了他的心身。“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此诗的“真心”也是个佛教术语。《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佛教的“劫”说的是人的寿命的长短。“旷劫”,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叹难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阻隔、疏薄的人生。他这首诗,通篇浸润着佛教的观念,感慨自己对命运的悲观与无奈了。

篇2:李白《夜下征虏亭》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李白《夜下征虏亭》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注释:

①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郊。

②广陵:郡名,在今江苏扬州市一带。

③绣颊(jiá):涂过丹脂的女子面颊。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④江火:江船上的灯火。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译文:

坐船从广陵顺水而下,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就到征虏亭了。山上的野花像女子涂了丹脂一样娇艳,江船上的灯火像飞动的萤火虫一样隐隐约约闪烁。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在金陵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夜下征虏亭》是一首五言绝句。这两句是说,征虏亭畔的丛丛鲜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依依送别;那江上的渔火和倒映江中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语言如话,意境如画,简洁明快,近乎速写。

赏析: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夜景。全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象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炼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篇3:庐山东林寺夜怀,庐山东林寺夜怀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的意思,庐山东林寺夜怀

庐山东林寺夜怀,庐山东林寺夜怀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的意思,庐山东林寺夜怀赏析 -诗词大全

庐山东林寺夜怀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篇4:《天末怀李白》全诗及赏析

【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意思1】

有文才的人总是命运坎坷,山精水怪最喜欢人从跟前经过。

【意思2】

文章憎恶命运显达的人,山神水怪喜欢人经过,以便吞食。文章:古人所说的“文章”常包括诗或词,有时单指诗或词。达:显达。

【赏析】

文章:文辞,指诗文创作。憎:恨;厌恶。命达:官运通达。魑魅: 古代传说山中的鬼怪。

此联的意思是:文章写得好,仕途就必然坎坷(因文才本 身就厌恶文人的官运亨通);山泽的妖怪乐于等待失意的行人从偏 僻之地经过(以便攫而食之)。后用来形容文人多半命运不好;也用 来斥责摧残人才(屈原、李白等)的黑暗社会。

《唐宋诗举要》 卷四引明邵宝曰: “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又引清朱鹤龄曰: “上句言文章穷而益工,反似憎命之达者。下句言小人争害君子,犹魑魅喜得人而食之,即《招魂》‘雄虺九首吞人以益其心’意也。”

【全诗】

篇5:《天末怀李白》全诗及赏析

[唐]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赏析】

这是一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全诗感情诚挚,千回百转,表达出对友人李白的同情及对其遭遇的不平。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本诗罩上一片愤愁气氛。凉风阵阵、世路凶险、友人心境的悲凉,在此氛围内已融成一片,正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有某些相通之处。第二联中“江湖秋水多”表面写自然界江湖多水多险 ,实则将仕途险阻、诗人心中的茫然与惆怅已尽含其中。第三联又由怀念转入对友人遭遇的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为李白鸣不平,也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尾联系想象之词。李白向冤魂屈原倾诉心曲,不仅可表现李白满腔的愤懑无处诉说,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理解,对其伟大人格的赞赏。

本诗无一字言怀念,但又句句抒怀人之情。这种感情通过景物的渲染和丰富的想象写得深厚沉挚。全诗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心灵的相通,读来感人至深。

试从诗的一、二两联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此种写法是否艺术感染力更强? 试作分析。

篇6:李白《从军行》全诗注释赏析

李白《从军行》全诗注释赏析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题解:

1、玉门:古关名。汉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故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

2、金微山:即今之阿尔泰山,秦汉时称金微山,隋唐时称金山。

3、《梅花曲》:即《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乐府诗集·横吹曲四·梅花落》郭茂倩题解:《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4、海:指边地的大湖或大池。

5、兵气:即士气。

6、单于:即匈奴天子。《史记·匈奴传》:匈奴单于曰头曼。集解引《汉书音义》: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广大然。

7、铁关:即铁门关,在新疆焉耆西,见《新唐书·地理志》。这里泛指遥远的边境。

简析:

此诗颂扬从军将士躯虏靖边,建功立业。

全诗分两段。前四句写从军。首二句为互文,概括从军逐虏于边境。玉门道、金微山,泛指西北边境。三四句具体写军旅生活。“笛奏《梅花曲》”表现战士在荒凉环境中的乐观情绪。“刀开”句写战士操练,抽刀出鞘,刀环如月。后四句写逐虏。“鼓声”二句写战争声势之大,全军士气之高。末二句写战胜成果,对外,斩单于之首,对内,安靖边疆,消除边患。“从军”、“躯虏”为全诗之眼。

篇7: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赏析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赏析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瀑布挂前川⒁。

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

【注释】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白话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赏析】

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南傍鄱阳湖,古称南障山,相传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庐居此山,因而得名,瀑布,指香炉峰附近的开先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圆,状如博山香炉,加上峰顶终年云雾如香烟缭绕,颇具香炉之神。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香炉峰上之山石多为紫褐色,兼有云母页岩,山头常年云雾升腾,·949·《唐诗鉴赏大典》

在阳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因此远远望去会有“紫烟”缭绕之感。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显示出“谪仙人”李白那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遥看瀑布挂前川”,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 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在这突如其来的气势面前,第四句妙笔的生发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它在青玉峡之上游约二华里处,位于香炉峰之左前侧,其正后方没有峰峦遮挡,瀑流自开先峰脊直泻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来”的感觉。

李白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大师,这首诗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精神、激奋的爱国热情和横空飘逸的才气。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苏东坡对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诗推崇备至,评赞曰:

帝谴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篇8:天末怀李白全诗、意思及赏析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

篇9:天末怀李白全诗、意思及赏析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