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推荐13篇)精选

时间: kaka003 互汇语录网

小编给大家分享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推荐13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篇1: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

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二)、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②“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

如: ①日削月割。(《六国论》)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⑵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天”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

如: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备考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①“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②“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四)、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如: 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 ①“昂”是使动用法,使...昂贵,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

的形式对译。

如: ①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 ①“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作主将”。

(五)、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时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的形式对译。

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 ①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①“宝”是意动用法,“宝珠玉”就是把珠玉看成宝物。

(六)、思路导析及小结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二、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从内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考查大家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词词义的能力。包括实词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虚词的一般用法等。

二是考查大家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包括句式辩识,句译选择等。

三是考查大家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也就是整体阅读能力。这些情况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不很协调的。

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在高中起始阶段认真读熟读透课文,注重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其中尤以词义积累为基础,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篇2: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篇3:文言文语法教学方法

文言文语法教学方法

首先,要辨析词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和代词现象经常出现,要仔细探讨,辨析词义,掌握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首先要辨析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如“走”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译作“跑”、“逃”、“走向”、“赶走”等,但它的基本含义是“跑”。事实上一个词往往有若干义项,我们如果记住词的基本含义,并掌握词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能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文内容确定词的引申意义。其次要辨析词义变化。“畏”和“惧”都有“怕”的意思,是动词,“畏”多用作他动词,如不带宾语,也有被动的意思。“惧”多用作自动词,如带了宾语,就成了使动用法了。最后,还要辨析词义的称代。文言文中的代词很多,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如“吾”和“我”大多用于对话处,而“余”和“予”多用于自叙处。在语法功能上,物称代词也有差别,“其”可作宾语,也可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可放在句首。“之”作代词时只能作宾语,不能放在句首。“之”能提宾,“其”则不能。

其次,要讲清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如果只讲活用,不究其缘由,学生获得的只是“死”知识。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进行类比,既从语法的角度讲清为什么这样用,又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样用的必要性。如形容词通常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动词可作谓语,但不及物动动词则不能带宾。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鉴别,学生便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再次,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使用很广的词语,学生难掌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找出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如“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出现代汉语词,从而总结出“之”的几种常见用法:①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定语的标记;②用在形容词词后,是音节助词;③用在处所名词前,译作“到”;④用在动词后,是代词,充当宾语;⑸用在动词后,有的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在意义,有的起提宾作用。

最后,要掌握常见句式。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很多,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等。

通过讲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喜好文言文的兴趣是大有好处和帮助的。

篇4: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

文言语法: 常见实词、常见虚词、文言句式

一、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通假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a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与” 通“举” (jǔ)

2、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检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布衣  古义:平民。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池  古义:护城河。

汤  古义:热水。

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所以  古义: 用来……的

但  古义:只,只不过。

3、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作状语4、意动用法5、使动用法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三)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向。“向、在、往……”等。

如: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用……”等。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像……一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在……”等。

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四)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复前行,欲穷其林。

斗折蛇行。

皆若空游无所依。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穿丧服。名为动。

走完。形为动。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在空中。名为状。

使……凄凉。使动

4、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检测     许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⑤吾头颅如许。

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①(答应)

②(赞许、赞同)

③(表约数)

④(拟声词)

⑤(这样)

⑥(语气词)

二、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之(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 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如(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余) 录毕, (余) 走送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宅边有五(棵)柳树。

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与俱来

何陋之有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宾语前置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堂小结: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篇5:高一人教版文言文语法知识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篇6:高一人教版文言文语法知识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篇7:高一人教版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篇8:高一人教版文言文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篇9:文言文语法知识归类复习例举

文言文语法知识归类复习例举

摘要:初中生学习一定篇目的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而较完整地了解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学好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以文言句式为例,系统、全面地归类复习,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词:文言语法;归类复习;必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古汉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不要求初中学生对古汉语语法知识有系统的掌握,也不作为语法概念纳入中考范围,但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对分散在整个初中阶段六册语文课本里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归类,初步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古汉语语法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古汉语,鉴赏古汉语,提高古汉语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归类教学,进入高中、大学学习的学生反馈的信息都是比较积极的。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实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对文言句式归类复习例举。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组织学生复习时,可以按照上述四种句式逐一归类复习。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有时用“则”“乃”“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句中“则”表示判断。“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二章》)这是一组双重否定的判断句,加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语气更强。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断句的格式,在阅读文言判断句时就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判断句语气和语义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后省略和对话省略(语境省略)等。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省略了某个词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时要联系前后句,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如:停数日,(渔人)辞去。(《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刿论战》)(5)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6)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论文范文 )(《桃花源记》)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从。(《狼》)了解了省略句的特点,学生在翻译时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否则句意就不准确,句子也就不顺畅了。

三、倒装句

句子成分中某个成分没有出现在他固有的位置,出于表达的需要,被提前或移后了,这样的句子就叫倒装句。倒装句常见的有: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修饰语后置(分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突出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前,以增强表达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将谓语“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强调谓语的作用。(2)宾语前置:①代词宾语前置。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依靠“之”字前置,在这里“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修饰语后置有两种情况:①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表达效果,有时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是做中心词“马”的定语,后置在“马”的后面,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领。②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都是放置在中心词前面的,如果放在中心词后面,就叫做补语。古汉语中,处在中心词后面的补语必须要按照状语加以理解,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状语后置。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做“战”的状语,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应是“于长勺战”,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修饰语,可以将状语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这就有了“战于长勺”。了解了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法现象,在理解、翻译句子意思时,就要按照状语来理解、翻译,绝不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把它理解成补语。(4)被动句。主语是接受谓语动作行为的.,即主语是受事者。例如:小树被风吹倒了。“风”是施动者,主语“小树”是受动者。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①语义上的被动句,就是不使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中的动词本身带有被动意味,理解时需联系上下文,翻译时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帝感其诚”中主语“帝”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因此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②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初中阶段常见的有:①用“于”字表被动的,如:“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二章》)“举于”即“在……被举荐”。②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

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即“为……所用”,其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古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必将对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文言被动句有很大帮助。

通过较为系统地归类,学生对文言句式会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初步形成完整的文言句式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篇10: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浅析文言文学习中的语法分析法

抓住文言文的.筋和骨,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语境,运用语法分析法,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地学习文言文.

作 者:高永业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七中学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H1 关键词:授之以鱼   授之以渔   语法掌握   语境分析  

篇11: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分析研究

关于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分析研究

一、文言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难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难的模块不是阅读,也不是写作,而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最难的是语法教学。那么,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难点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困难的是学生语法知识薄弱,教师难以进行深度教学。初中阶段,很多教师对于语法知识并未重视,学生更是难以主动学习语法知识。因此,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法知识的薄弱使得文言文的语法学习难以为继。即便是比较简单的语法知识,学生也十分陌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地回顾、反思、举例,深层次的语法教学更是难以进行,阻碍了文言文的教学。同时当前语法教学形式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这些困难是语法教学需要克服的。即便是教师下大力气进行语法教学,也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高中生多为90后,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对于文言文不感兴趣,对语法知识更是不愿学习。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更喜欢新鲜的、时尚的、前沿的,而对陈旧的、死板的语法知识持有一种排斥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讲到语法,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心不在焉,或是低头遐思,或是在纸上胡乱写写画画,注意力十分不集中。

二、语法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汉语讲究语法,但是由于现代人对于现代汉语了解较多,即便是不遵从语法也能推知大致意思。但是文言文不同,它来自古代,博大精深,涵盖面广,文化常识繁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阅读量不够、语感未到,学生对文言文有畏惧心理、阅读障碍;但教师如果能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加以点拨,适当迁移,则可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笔者试从判断词类活用、文言断句、文言翻译三个角度引入,探究语言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词类活用的判断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如果只讲活用,不究其缘由,学生获得的只是死板的知识。在这方面,我们可将文言实词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之句子成分对应来讲,既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然,又从语法的角度讲解其所以然。如形容词通常在句中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动词可作谓语,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鉴别,便可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快速判断词类活用。比如,现代汉语中,名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文言文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种名词带宾语的文言文语句中,名词是活用为动词的,掌握这个语法知识,学生就会很快判断名词的词类活用。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鸿门宴》中的“沛公欲王关中”“,王”是名词,但它在谓语的位置,句中的谓语功能可由动词或形容词承担,由此可以判断出“王”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举一反三“: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给……登记造册”。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便可据此判断词类的活用,了解词语的意思。

(二)对文言断句的妙用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文的断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就难在学生掌握不住规律,无从下手。但是,如果熟谙语法,则可以轻松自如,恰当准确地进行断句。其中,我们将用句子成分断句的方法称为“主谓判断法”。一个句子有完整的结构———主谓宾,定状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意义单位。以此入手,结合句子中的成分省略、虚词、固定结构等语法现象,断句的难题即可迎刃而解。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一句(《鸿门宴》)。这里到底是“以撞卫士,仆地”还是“以撞,卫士仆地”呢?联系前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撞”的宾语在这里承前省略了,可补“之”代卫士。若断成“以撞卫士,仆地”,则“仆地”的`人到底是谁?樊哙还是卫士?很难搞清,容易造成歧义。掌握了句子省略的知识和主谓定位的语法知识,学生就可以准确地断好此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的纠错功能

很多时候,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语句时不知道自己翻译得是否正确,或者在遇到判断题时难以判断正误。而利用语法知识,则可以根据语法规律轻松地获知文言文翻译的正误。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赤壁赋》中,对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有人这样翻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对于这句翻译的判断,需要把握的点是“困于”,究竟是困,还是被困?细看此句,不难发现,“困”这个动作不是主语“孟德”发出的,主语“孟德”只是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所以,可以判断出,此处的“于”表被动关系,学生只要从句子成分的角度分析,就能检验自己的翻译是否正确。同时,对于“西“”东”二字的翻译,只需要看看后面“望”这个动作能不能由“西”和“东”发出,就可以判断出这两个名词在动词前不能做主语,那就只能活用为状语,翻译为“向西“”向东”了。

三、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策略

(一)活学活用,巩固学生语法知识基础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通过将所学语法知识活学活用,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夯实语法知识基础。比如虚词的掌握难度较大,教师不可寄希望于简单几次的虚词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句子,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有信心地大胆判断。如“之”,①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定语的标记;②用在形容词后,是音节助词;③用在处所名词前,译作“到”;④用在动词后,是代词,充当宾语;⑤用在主谓之间,有的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等。教师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利用语法知识去检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知。

(二)改革方法,激发学生语法学习兴趣

文言文语法知识学习是比较沉闷、无趣的,让90后的学生去学习几百、几千年前死板的语法知识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法学习兴趣。多一点趣味语法的训练,多一点学习语法的成就感,就多了一分语法学习的兴趣。四、结语针对当前高中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不仅要使学生巩固语法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法知识对词类活用加以判断、对文言断句进行妙用、在文言文翻译中进行纠错,从而轻松地掌握文言文知识,并通过对文言文的掌握阅读更多的经典著作,提高文学素养。

篇12:大一语法知识点总结

主语和谓语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它们之间有两种语序:一是主语在谓语之前称为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二是主语在谓语之后则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而倒装语序中又有全部倒装(Full Inversion)和部分倒装(Partial Inversion)两种情况。

首先,在全部倒装的句子中,要把整个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去而构成倒装语序。

例如: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students in the lecture hall.

(在There be…的句式中,There只是个引导词而不是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作表语的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因此,There be…的句式都是全部倒装的句子。)演讲厅里有大量的学生。

When he ran to the door, there stood a mid-aged man with a lantern in his hand .

(此句是为了“描述情节的需要”,把倒装当着修辞的手段而写成了全部倒装句。句子的主语是a mid-aged man,谓语是stood 。)当他向房门跑去时,那儿正立着一位手里拿着一盏灯笼的中年男人。

另外,在部分倒装的句子中,只把谓语的一部分(如情态动词、助动词、或是系动词be)放到主语的前面去,构成倒装语序。例如:

Are you going to take part in the football match against Accounting Department on Friday afternoon? (句子的谓语是are going to take part,are是句子的谓语的一部分;句子的主语是you 。所以,此句是部分倒装的句子。疑问句都是部分倒装句。)你打算去参加星期五与会计系进行的足球赛吗?

Hardly could he finish his test paper when the school bell rang .(由于语法要求的原因,本句写成了部分倒装的句子。它的自然语序应该是:When the bell rang, he could hardly finish his test paper.)他还未做完试卷,下课铃就响了。

了解了倒装语序的构成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倒装语序在各种不同类句子中的使用情况:

A. 在疑问句中

各种疑问句一般地说都是倒装语序。例如:

Will they come to see us this weekend ? 这个周末他们将来看我们吗?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 film you saw last Monday ?

你们是在谈论你们上周一看的那部电影吗?

Can you speak another foreign language except English?

除开英语,你还能说另一种外语吗?

Where did you buy the dictionary, in the book store nearby or in Xinhua bookstore?

你在哪儿买的这本词典,是在附近的书店还是在新华书店?

She is not a student, isn‘t she ? 她不是个学生,对吗?

B. 在感叹句中

某些感叹句也用倒装语序。例如:

Isn‘t it a beautiful garden ! 多么美丽的`花园啊!

What a beautiful garden it is ! 多么美丽的花园啊!(在这种句式中,主语在谓语之前,属于自然语序。对于主语和谓语而言,语序没有倒装。)

Have you ever seen such a naughty kid like him !

你见过那个孩子像他这么调皮!

多个形容词

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其顺序为:

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 --出处--材料性质,类别--名词

a small round table

a tall gray building

a dirty old brown shirt

a famous German medical school

an expensive Japanese sports car

典型例题:

1) Tony is going camping with ___ boys.

A. little two other B. two little other  C. two other little  D. little other two

答案:C。由“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 --性质--名词”的公式可知数词,描绘词,性质依次顺序,只有C符合答案。

2) One day they crossed the ____bridge behind the palace.

A. old Chinese stone   B. Chinese old stone  C. old stone Chinese  D. Chinese stone old

答案A. 几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他们的排列顺序是:年龄,形状,大小+颜色+来源+质地+用途+国家+名词。

3) ---- How was your recent visit to Qingdao?

---- It was great. We visited some friends,and spent the ___days at the seaside.

A. few last sunny  B. last few sunny  C. last sunny few  D. few sunny lastB。本题考查多个形容词的排序问题。一般与被修饰形容词关系密切的形容词靠近名词;如果几个形容词的重要性差不多,音节少的形容词在前,音节多的方在后,在不能确定时,可参照下表:

限定词+数量词(序数词在前,基数词在后)+性状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等形体+

those + three + beautiful + large + square

新旧+颜色+国籍+材料+名词

old + brown + wood + table

否定句

在汉语中,我们要表达否定的含义时要加入不、毋、勿、未、否、非等等这样的否定词来表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在英语中,我们也需要有相应的否定表达,作为英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定句却并不像汉语 那样简单易懂,它分类比较多,知识点比较琐碎,需要考生仔细分辨每种用法的不同之处,下面是四六级老师为各位考生准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否定句的语法知识,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否定句分类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句共分为:一般否定句、特指否定句、部分否定句、全体否定句、延续否定句、半否定句、双重否定句、排除否定句、加强否定句。有些属于基本的用法,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今天我们重点讲述部分否定、全体否定、双重否定和加强否定。

全部否定:英语中常用not, none, nobody, nothing, nowhere, neither, never等表示全部否定的概念。

例如:

1、None of my friends smoke。

2、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

部分否定:通常代词或副词如all, both,every,everybody, every day, everyone, everything, everywhere等与not搭配使用时,表示部分否定,意思为“并非……都是"的含义常用于部分否定句当中。

例如:

1、Both of them are not right。

2、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双重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含义

例如:

1、I can't help /keep/ laughing whenever I hear it。

2、No gain without pains。

加强否定:在否定表达句中常用at all、any more、no longer等副词强调否定含义。

例如:I can't see it any more。

篇13:初一英语作文语法总结

初一英语作文语法总结

一、词法

1、名词

A)、名词的数

我们知道名词可以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而不可数名词它没有复数形式,但可数名词却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构成如下:

一)在后面加s。如:fathers, books, Americans, Germans, apples, bananas

二)x, sh, ch, s, tch后加es。如:boxes, glasses, dresses, watches, wishes, faxes

三)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s 如:baby-babies, family-families, duty-duties, comedy-comedies, documentary-documentaries, story-stories

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的直接加s。如:day-days, boy-boys, toy-toys, key-keys, ways

四)以o结尾加s(外来词)。如:radios, photos, 但如是辅音加o的加es:如: tomatoes西红柿, potatoes马铃薯

五)以f或fe结尾的变f为v再加es(s)。如:knife-knives, wife-wives, half-halves, shelf-shelves, leaf-leaves, yourself-yourselves

六)单复数相同(不变的)有:fish, sheep, deer鹿子, Chinese, Japanese

七)一般只有复数,没有单数的`有:people,pants, shorts, shoes, glasses, gloves, clothes, socks

八)单词形式不变,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的有:police警察局,警察, class班,同学, family家,家庭成员

九)合成的复数一般只加主要名词,多数为后一个单词。如:action movie-action movies, pen pal-pen pals; 但如果是由man或woman所组成的合成词的复数则同时为复数。如:man doctor-men doctors, woman teacher-women teachers

十)有的单复数意思不同。如:fish鱼 fishes鱼的种类, paper纸 papers报纸,卷子,论文, work工作 works作品,工厂, glass玻璃 glasses玻璃杯,眼镜, orange桔子水 oranges橙子, light光线 lights灯, people人 peoples民族, time时间 times时代, 次数, chicken 鸡肉 chickens 小鸡

十一) 单个字母的复数可以有两种形式直接加s或’s。如:Is (I’s), Ks (K’s)。但如是缩略词则只加s。如:IDs, VCDs, SARs

十二) 特殊形式的有:child-children, 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mouse-mice, policeman-policemen, Englishman-Englishmen

B)名词的格

当我们要表示某人的什么东西或人时,我们就要使用所有格形式。构成如下:

一)单数在后面加’s。如:brother’s, Mike’s, teacher’s

二)复数以s结尾的直接在s后加’,如果不是之s结尾的与单数一样处理。如:Teachers’ Day教师节, classmates’; Children’s Day六一节, Women’s Day三八节

三)由and并列的名词所有时,如果是共同所有同一人或物时,只加最后一个’s,但分别拥有时却分别按单数形式处理。如:Mike and Ben’s room迈克和本的房间(共住一间),Mike’s and Ben’s rooms迈克和本的房间(各自的房间)

2、代词

项目:人称代词 物主代词 指示代词 反身代词

人称 主格 宾格 形容词 名词性

第一人称

单数 I me my mine myself

复数 we us our ours ourselves

第二人称

单数 you you your yours yourself

复数 you you your yours yourselves

第三人称

单数 she her her hers herself he him his his himself it it its its this that itself

复数 they them their theirs these those themselves

3、动词

A) 第三人称单数

当动词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应该像名词的单数变动词那样加s,如下:

一)一般在词后加s。如:comes, spells, waits, talks, sees, dances, trains

二)在x, sh, ch, s, tch后加es。如:watches, washes, wishes, finishes

三)1)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s。如:study-studies, hurry-hurries, try-tries

2)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的直接加s。如:plays, says, stays, enjoys, buys

四)以o结尾加es。如:does, goes

五)特殊的有:are-is, have-has

B) 现在分词

当我们说某人正在做什么事时,动词要使用分词形式,不能用原形,构成如下:

一)一般在后加ing。如:spell-spelling, sing-singing, see-seeing, train-training, play-playing, hurry-hurrying, watch-watching, go-going, do-doing

二)以不发音e的结尾的去掉e再加ing。如:dance-dancing, wake-waking, take-taking, practice-practicing, write-writing, have-having

三)以重读闭音节结尾且一个元音字母+一个辅音字母(注意除开字母组合如show –showing, draw-drawing)要双写最后的辅音字母再加ing。如:put-putting, run-running, get-getting, let-letting, begin-beginning

四)以ie结尾的变ie为y再加ing。如:tie-tying系 die-dying死 lie-lying 位于

4、形容词的级

我们在对两个或以上的人或物进行对比时,则要使用比较或最高级形式。构成如下:

一) 一般在词后加er或est(如果是以e结尾则直接加r或st)。如:greater-greatest, shorter –shortest, taller –tallest, longer –longest, nicer- nicest, larger -largest

二)以重读闭音节结尾且1个元音字母+1个辅音字母(字母组合除外,如few-fewer fewest)结尾的双写结尾的辅音再加er /est。如:big-bigger biggest, red-redder reddest, hot-hotter hottest

三)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变y为i加er/est。如:happy-happier happiest, sorry-sorrier sorriest, friendly-friendlier friendliest(more friendly most friendly), busy-busier busiest, easy-easier easiest

四)特殊情况:(两好多坏,一少老远)

good/well - better best many/much - more most bad/ill – worse worst

little- less least old- older/elder oldest/eldest far- farther/further farthest/furthest

5、数词(基变序,有规则;一、二、三,自己背;五、八、九、十二;其它后接th;y结尾,变为i, eth跟上去。) first, second, third; fifth, eighth, ninth, twelfth; seventh, tenth, thirteenth, hundredth; twenty-twentieth, forty-fortieth, ninety-ninetieth

二、句式

1.陈述句

肯定陈述句

a) This is a book. (be动词)

b) He looks very young. (连系动词)

c) I want a sweat like this. (实义动词)

d) I can bring some things to school. (情态动词)

e) There’s a computer on my desk. (There be结构)

否定陈述句

a) These aren’t their books. b) They don’t look nice.

c) Kate doesn’t go to No. 4 Middle School. d) Kate can’t find her doll.

e) There isn’t a cat here. (=There’s no cat here.)

2. 祈使句

肯定祈使句

a) Please go and ask the man.

b) Let’s learn English!

c) Come in, please.

否定祈使句

a) Don’t be late.

b) Don’t hurry.

3. 疑问句

1) 一般疑问句

a) Is Jim a student?

b) Can I help you?

c) Does she like salad?

d) Do they watch TV? e) Is she reading?

肯定回答:

a) Yes, he is.

b) Yes, you can.

c) Yes, she does.

d) Yes, they do.

e) Yes, she is.

否定回答:

a) No, he isn’t.

b) No, you can’t.

c) No, she doesn’t.

d) No, they don’t.

e) No, she isn’t.

2) 选择疑问句

Is the table big or small?

回答 It’s big./ It’s small.

3) 特殊疑问句

① 问年龄 How old is Lucy? She is twelve.

② 问种类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I like action movies and comedies.

③ 问身体状况 How is your uncle? He is well/fine.

④ 问方式 How do/can you spell it? L-double O-K.

How do we contact you? My e-mail address is president@xueersi.com.

⑤ 问原因 Why do you want to join the club?

⑥ 问时间 What’s the time? (=What time is it?) It’s a quarter to ten a.m..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Rick? At five o’clock.

When do you want to go? Let’s go at 7:00.

⑦ 问地方 Where’s my backpack? It’s under the table.

⑧ 问颜色 What color are they? They are light blue.

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r? It’s black.

⑨ 问人物 Who’s that? It’s my sister.

Who is the boy in blue? My brother.

Who isn’t at school? Peter and Emma.

Who are Lisa and Tim talking to?

⑩ 问东西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It’s a pencil case.

What else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I can see some broccoli, strawberries and hamburgers.

11问姓名 What’s your aunt’s name? Her name is Helen./She’s Helen.

What’s your first name? My first name’s Ben.

What’s your family name? My family name’s Smith.

12 问哪一个 Which do you like? I like one in the box.

13 问字母 What letter is it? It’s big D/small f.

14 问价格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They’re 15 dollars.

15 问电话号码 What’s your phone number? It’s 576-8349.

16 问谓语(动作) What’s he doing? He’s watching TV.

17 问职业(身份) What do you do? I’m a teacher.

What’s your father? He’s a doctor.

三、时态

1、一般现在时

表示普遍、经常性的或长期性的动作时使用一般现在时,它有:

Be 动词:

She’s a worker. Is she a worker? She isn’t a worker.

情态动词:

I can play the piano. Can you play the piano? I can’t play the piano.

行为动词:

They want to eat some tomatoes. Do they want to eat any tomatoes? They don’t want to eat any tomatoes.

Gina has a nice watch. Does Gina have a nice watch? Gina doesn’t have a watch.

2、现在进行时

表示动词在此时正在发生或进行就使用进行时态,结构为sb be v-ing sth + 其它.

I’m playing baseball. Are you playing baseball? I’m not playing baseball.

Nancy is writing a letter. Is Nancy writing a letter? Nancy isn’t writing a letter.

They’re listening to the pop music. Are they listening the pop music? They aren’t listening to the pop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