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论文(通用9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小编给大家分享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论文(通用9篇)精选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论文,本文共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论文
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论文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状况及社会支持与其关系。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工具包括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 8.1%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其中男生6.63%,女生9.42%;理工类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最高,为14.29%,医学类学生最低,为4.55%;2检验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有负相关性。结论 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发生有影响,应帮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学生; 社交焦虑; 问卷调查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juan1, fan jialu1, pan heping2.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2.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basic situation of social anxie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nxiety. methods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s, 357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as our sample. anonymous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social phobia inventory (spin),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sad),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results the rate of social anxiety among our sample was 8.1% (in male 6.63%, in female 9.42%);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social anxiety (14.29%), while those from medical school the lowest (4.55%); it was shown that statistically social anxiety was not sign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nd the like factors by 2 test. social support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pocial anxiety by t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conclusions social anxiety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support, and students should be helped to establish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an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it.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s
1 问题提出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说话等,由此造成孤独、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功能。WWw.133229.CoM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心理卫生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其中女孩多于男孩[1]。
自从人们开始重视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肯定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然而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是不同组成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支持最受关注。近期研究发现[2],社会支持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影响不尽相同,不能脱离事件类型泛泛考察其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对象 根据专业把安徽省属高校分为文科(s1)、理工(s2)、医学(s3)、师范(s4)和农业(s5)五类从每类抽取一所高校。抽取在校大学生一至四年级共375人,收回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达95.2%。文科66人:男26人,女40人;理工77人:男60人,女17人;医学78人:男24人,女54人;师表1 被试对象情况一览表范69人:男25人,女44人;农业67人:男31人,女36人。其他情况见表1。
2.2 工具
2.2.1 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 是kathryn m. connor等人在发表的,采用五点计分方法(0~4),共17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联合西化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均达到了满意的水平[3]。
2.2.2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含有28项,其中14项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项用于评定社交焦虑,采用“是―否”评分方式。
2.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1987)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的。包括12个项目,将“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每个项目采用1~7七级计分法。总分由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得分相加而成,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2.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 ①主观支持度;②客观支持度;③支持的利用度。在本研究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文字项目进行了修订,将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妻”改为“恋人”, 同时删去了“儿女”一栏;第6、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增加“父母”一项。
2.3 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2检验、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 被调查者中有29人存在社交焦虑,占总数的8.1%,其中男生11人(6.63%),女生18人(9.42%)。2检验结果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来源、是否独生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专业看医学类是社交焦虑的保护因素(or=0.41,95% ci:0.25~0.60),而理工类则是危险因素(or=1.64,95% ci:1.20~2.18),其他专业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2 社交焦虑和逃避的比较 分别比较社交焦虑学生和无社交焦虑学生在焦虑和逃避上的得分情况发现,社交焦虑的学生在焦虑分量表和回避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无社交焦虑的学生,其中无社交焦虑的逃避得分为正态分布。见表3。表2 不同专业学生社交焦虑的比较表3 社交焦虑和逃避的比
3.3 领悟社会支持程度、来源及社会支持利用度的比较 无社交焦虑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程度高于社交焦虑个体;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分别与有无社交焦虑和焦虑与回避进行比较发现,家庭内部支持对有无社交焦虑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家庭外部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个体在主、客观支持方面也与无社交焦虑个体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4。表4 领悟社会支持程度、来源及社会支持利用度的比较
3.4 社交焦虑和社会支持的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检测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把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作为因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社会支持影响着社交焦虑。
3.5 家庭内外支持与焦虑和回避的相关分析 家庭内部和外部支持与焦虑和回避呈负相关(表6)。表5 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专业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理工类学生社交焦虑的检出率最高,这反映了他们在社交过程中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产生焦虑情绪和逃避行为。医学类学生社交焦虑的检出率最低。这些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4.2 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研究表明[4],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提供建议和帮助等。对大学生而言,家人、亲戚和朋友不仅能够为其提供爱,关心他(她)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从而改善社交焦虑和减少社交逃避行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个体进入大学后,不仅所处的社会关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来源随之变化,而且面临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任务。社会支持存在由纵向、家庭内支持为主,向横向、外部化发展的趋势。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社交焦虑个体没有处理好这一转变,很多同学仍然依赖家庭给予的支持,没有意识到同学、朋友之间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当前领悟社会支持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交焦虑的水平。领悟社会支持程度比较高的学生更容易把来自家庭外部的支持作为人际交往的动力,与他人交往时更多地表现出积极、乐观等情绪体验;而领悟社会支持低的学生则将相同的交往视为消极的,由此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和逃避行为。
4.3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启示 通过分析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应引导大学生构建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社交焦虑[5]。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的同学其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较低,而对另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未能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离开家庭以后,人际关系淡漠,社交活动是最令他们感到苦恼的事件之一,尤其是和陌生人的交往,并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其次,许多大学生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际关系资源,较少利用或主动寻求支持。不少大学生存在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6],既渴望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又不肯轻易坦露自我。
最后,过高与过低的自我评价、不良个性、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社交活动的开展。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将寻求社会支持视为自己无能的表现,或者主观上认为他人不愿意帮助自己,改变这些消极认知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彭纯子,燕良轼,马晓虹,等.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2(2):225226.
[2] 张雯,齐光辉,郑日昌. 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5(2):8182.
[3] 肖融,吴薇莉,张伟. 中文版社交恐怖症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j]. 华西医学, ,22(3):477479.
[4] chavira da, stein mb.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phobia [j]. curr psychiatry rep, ,2(4):347352.
[5] 陶沙.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3,26(5):908909.
篇2: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归因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
有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归因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
一、引言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历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吕峰、朱孔香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焦虑状态检出率为38.52%;社交焦虑受到性别、年级、文理科、生源地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彭纯子、燕良轼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 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彭纯子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城镇大学生更为突出, 城乡大学生在社交焦虑方面没有区别。
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海德认为,人们对过去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情境的原因和个性倾向的原因。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已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者总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在社会交往中他们往往关注寻找社交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威胁性的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消极地归因。如他们趋向于将别人皱眉头、打哈欠等中性的信号进行消极的认知,即认为这是他人对自己的讲话方式或谈论主题感到厌倦、烦躁的表现,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归因,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虽然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一些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已有对社交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多关注性格、社交技能、自尊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个体认知因素尤其是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归因的方式不同将直接导致积极、消极认知方式的出现, 而个体的消极认知与社交焦虑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归因倾向对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
二、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山东师范大学459 名学生, 其中男生212 人, 女生247 人,平均年龄22.5 岁(SD=1.372);其中文科214 人、理科245 人;301人来自农村,157 人来自城镇。
(二)材料与工具
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试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共15 项,5 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IAS 克隆巴赫=0.811(分半信度系数),信度良好。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共24 项,六点计分(-3=很不同意,3=很同意),含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3 个分量表。本研究IPC 克隆巴赫=0.745,信度较高。
(三)程序
对462 名大学生进行小团体统一施测。共发放问卷462 份,有效问卷459 份,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三、结果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分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一般特点, 进行性别、学生来源、文理科等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4.09,P<0.05,=0.05;女大学生(M=45.67,SD=8.61)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男生(M=44.27,SD=9.19)。来源的主效应显著F=4.33,P<0.05,=0.05;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M=45.63,SD=8.92)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M=43.88,SD=8.78)。性别、来源与文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分析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来源、文理科的影响之后,探查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对社交焦虑的预测系数R2 为0.138,即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8%的变异。在进一步控制了内控性、机遇与有势力他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后(调整后的预测系数为0.134)仍然可以解释社交焦虑13.4%的变异。
四、讨论
研究发现,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更严重的社交焦虑情绪,这一特点不因年级和文理科的影响而改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社交技巧更多些,交际范围更广, 男生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在人际交际过程中更主动; 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女生的交际圈子更小, 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深,对外的排他性更强;相比较而言,男生的交际圈子更广,人际互动的情感卷入程度更浅,群体对外的排他性更低, 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生社交焦虑水平相对更高的现象。此外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由于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生活环境有所变化,原来生活环境中交际圈相对稳定、狭小,封闭,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交际圈的扩大要求更多的社交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挑战。
相关分析显示, 内控性与机遇(有势力他人)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如果个体认为生活主要由自己控制则机遇(有势力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较小; 机遇与有势力他人高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认为有势力他人往往与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有势力他人帮助个体时,则机遇较多。
回归分析显示, 内控性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即大学生内控性得分越高,其社交焦虑越低; 那些认为生活更多地受自己控制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更少的社交焦虑;而与之相反,那些认为生活自己无法控制,有势力他人或者像机遇、运气这类不确定因素更能够影响事情成败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这与已有研究也是一致的。
篇3: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方法: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和(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7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和分析.结果:(1)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焦虑与领悟家庭内支持及领悟家庭外支持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作 者:寇宇 Kou Yu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河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年,卷(期): 23(6)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心理健康 领悟社会支持 焦虑篇4:师范类大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论文
师范类大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测量工具《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76名师范类本科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性,但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及文理科差异。
关键词:自尊;社会支持;师范类大学生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别人的赞同、外表、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等。本研究从社会支持角度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
从国内外有关自尊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取样范围多仅限制在某个城市内,如彭欣、马绍斌等人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某综合性院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梁书生、王璐对鞍山某大学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水平关系的研究。然而自尊和社会支持都会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所以,针对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从吉林省3所师范大学抽取被试,探讨在不同性别及学科性质下大学生自尊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一、样本选取概况
选取吉林省3所师范大学中历史、中文、地理科学、数学、小学教育五个专业的'本科生176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取有效问卷165份(男:72,女:93;文科:65,理科:100)。
采用由M.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肖水源等人于1993年设计编制的,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将第3题中的“邻居”改为“朋友”,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妻”改为“恋人”;第6题和第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以班级和寝室为单位集体施测被试,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
根据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师范类大学生自尊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男生的自尊平均分略高于女生的自尊平均分,但是男女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并且在自尊水平上也不存在学科(文理科)差异。
三、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根据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师范类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对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生;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不存在学科(文理)差异。
四、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根据对师范类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情况调查显示:自尊与社会支持中的利用度无显著正相关,但自尊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上有非常显著正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笔者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选取29分作为划分自尊的高低标准,以大于29分为高自尊组,以小于或等于2g为低自尊组。以自尊高低分组为自变量,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4所示结果: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显著的自尊等级差异;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不存在自尊等级差异。根据对自尊高低分组被试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上得分的比较显示:低自尊与社会支持及其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都相关;而高自尊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无显著相关,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有非常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高低自尊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显著有关。如下图:
五、关于自尊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自尊与性别上,虽然男生的自尊平均分略高于女生的自尊平均分,但是男女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与钱铭怡,陈仲庚、李虹、王建平的研究结果均一致。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这与李虹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与肖惠敏等人的研究不一致,他认为在大学阶段自尊水平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高于低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在自尊水平上也不存在学科(文理科)差异。彭欣、马绍斌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本结论。
六、关于社会支持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不存在性别差异,但男女大学生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差异,女生对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生。这与丁锦红、崔小梅、黄万琪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在学科(文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不存在差异。这和崔小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文理科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不存在专业差异,但在主观支持度上存在差异。
七、关于师范类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尊与社会支持中的利用度无显著正相关,但自尊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上有非常显著正相关。这更进一步地说明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 自尊的水平就越高,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显著的自尊等级差异;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不存在自尊等级差异。低自尊与社会支持及其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都相关:而高自尊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无显著相关,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有非常显著正相关。这个研究结果与彭欣等的研究发现有差别,另外他们的研究还显示,自尊与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没有显著相关。
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师范大学特有的教学特点及校园文化氛围等客观现实条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差异产生的原因,关于这方面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篇5:大学生安全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论文
大学生安全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安全感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某大学的300名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主要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且男生的安全感高于女生。
(2)大学生安全感在年级上也存在差异,大一学生安全感最高,大四最低。
(3)安全感及其各因子与社会支持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感;社会支持
一、引言
安全感(Security)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其概念是指个体在感觉到受保护时或逃避躲避危险情况时内心所体验到的情感感受,在社会生存环境中对于维持个体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安全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国外很早就已经受到了关注。卡伦霍妮、沙利文、埃里克森等都已经对安全感的获得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1945年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与自己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对安全感进行研究,并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这几年来,我国部分学者也逐渐开始有关安全感的研究,丛中和安丽娟总结并编制出《安全感量表》,主要是想通过用安全感来衡量个体的心理健康标准,这项研究为后续我国相关学者以此来研究安全感提供了便利。陈顺森等研究者认为对情景的风险预感、面对风险时的主观体验以及解决危险的能力评估是安全感主要的三个方面因素。姚本先等人主要从心理特质和社会状态这两种取向,来将安全感定义为一种情绪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内部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其中有一项指标显示,中国民众的社会安全感指数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大学生虽然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社会当中,但是由于网络的便捷促使信息的普及程度增加,使得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情景中影响其自身的社会安全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马加爵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案例。针对该事件李玫瑾教授指出:“如果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一个很好的心理指导,或者如果他大姐在他身边,他可能不会犯罪。”因此,大学生如果想要提升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养成自身健全的性格素养,不单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来自社会外部各界因素的支持。如果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那么这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早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来探讨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大小,同时也为后期的部分研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当个人获得与别人付出不等或者个人付出和他人所得不等时,就会容易出现种种的不适应感,也即安全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体也就相应的会体验的一些不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如果要想青少年们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体验,就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给予一定量的需求,而这种支持也必须要是及时的,才能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支持需求,这也才会使得青少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良好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为适合样本,按性别和年级比例发放问卷,共抽取四个年级3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所有被试者全部匿名,并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3份,有效率77.66%。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安全感的测量采用的是丛中(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安莉娟(河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于编制。此量表主要包括16道题目,采用一至五分的5点计分法,包括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两个因子。人际安全感因子,主要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安全感体验;确定控制感因子,主要是指个体在自身的社会生活中自己能够预测、控制以及确定的能力。
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测量采用的'是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由Zimet等编制,姜乾金修订,包含12个条目。采用极不同意~极同意1~7七级记分法,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次测量全量表信度系数为:0.90。
(三)施测过程及其结果处理
本次测评采用班级团体施测,所有测评学生按照统一指导语完成施测后由研究者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1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相关、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考察性别、年级、城乡等因素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探讨大学生安全感现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安全感现状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安全感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运用差异比较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分别从性别、年级、生源地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1.大学生安全感的特点
大学生安全感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人机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
2.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人际安全感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确定控制感因子上,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安全感总体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3.生源地差异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安全感上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人H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上,城镇和农村大学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确定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安全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做事后多种比较发现,在安全感上,大一学生的安全感最高,大二、大三次之,大四学生的安全感最低。
(二)大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对大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四、讨论
(一)大学生安全感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安全感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得出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经历了较长的知识熏陶,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其理解和处理很多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就会比较理性化,因此,相应的心理安全感水平就比较高。
(二)大学生安全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性别上,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安全感上存在差异,且男生的安全感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男女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不同。相对于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男大学生可能更愿意去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以获得一种刺激感和成就感。
(三)大学生安全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在年级上,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安全感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下降,四个年级中大一学生的安全感得分最高,而大四学生的安全感得分最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升入初中,部分学生同时来到了新的城市,对新学校、新生活都充满了期待和新鲜感,而上了大二、大三,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问题也会慢慢展现出来,直至大四会面临就业择业的压力。因此安全感得分就会相应低一些。
(四)大学生安全感现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孟海燕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安全感。在本研究中,安全感及其各因子c社会支持均呈正相关,表面安全感的获得离不开社会支持。因此,
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引导大学生选择积极的态度应对困难是帮助大学生获取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对某大学的300名大学生的安全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有差异,男大学生的安全感比女大学生高。
(3)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安全感上也有差异,大一学生安全感最高,大四最低。
(4)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对信息的横断面进行了研究,这样就无法考察所研究变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所以,今后还要做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更加科学地考察变量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研究因素比较单一,只侧重安全感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研究以及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未能考察社会支持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分别对安全感的影响作用,且本研究取样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广泛地研究大学生安全感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探讨安全感的心理成因及其干预策略。
篇6:师范新生养育方式社会期望社交焦虑关系论文
师范新生养育方式社会期望社交焦虑关系论文
【摘要】对师范类大学的617名新生进行社交焦虑、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期望三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期望、父母养育方式均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有显著影响。社会期望对社交焦虑起正向作用,父母消极养育方式对社交焦虑起正向作用,积极养育方式则起负向作用。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新生 社交焦虑 父母养育方式 社会期望
1 引言
关于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界的热点之一。钱铭怡、肖广兰的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与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有关。郭晓薇()、高文凤等(2000)、陈春锋()等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社交焦虑与自我评价、自我接纳程度有关。研究者还发现社交焦虑的产生与自我和谐程度、理性情感分离、主观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关,与羞耻感、人格中的精神质、内外向、个人的应对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关。社交焦虑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大难题。师范类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类大学生相比综合类学校的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情况,比如多来自于农村,且女生的比例一般大于男生。本研究选取师范类大学的新生为调查对象。首要考察师范类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的状况。
另外,目前关于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个别因素的考察,难免有所局限。根据前人的研究,本研究中选取新生社交焦虑、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期待这三个变量。试图考察师范类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期望三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期望会对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的影响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650名大一新生为被试,分专业集体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617份有效问卷。
2.2 研究工具
2.2.1 交往焦虑量表
Leary1983年编制,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翻译后被收入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文版对原量表未作修订。20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使用ISA对1439名大学生、58名精神科神经症住院病人以及24名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施测,发现ISA的信度、效度指标均良好,可作为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的有效工具。
2.2.2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
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rris等人1980年编制,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中国医科大学岳东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EMBU,用于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量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实证效度各项指标均良好。该量表将父母养育方式分成父亲方面的情感温暖(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偏爱(F4)、拒绝否认(F5)、过度保护(F6)六个因素,母亲方面的情感温暖理解(M1)、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2)、拒绝否认(M3)、惩罚严厉(M4)、偏爱(M5)五个因素。
2.2.3 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
由Marlowe和Crowne编制,该量表在测试中a系数在0.73―0.88之间。1个月的间隔重测相关为0.88。
2.3 统计软件及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被试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男生181人,女生436,女生明显多于男生,符合师范类大学的基本情况。其中独生子女116人,非独生子女501人;农村246人,城镇201人,城市170人;文科专业 359人,理科专业258人。
3.2 社交焦虑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结果,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均值为 39.47分(SD=8.17)。对617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评分的进行K-S检验,结果Asymp.Sig.(双尾)值为0.012,拒绝正态性假设,高分段人数较多。将大学新生的平均分与原量表的美国常模M=38.9(SD=9.7)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本次调查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平均分显著大于美国常模平均分。这与李朝霞()[5]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一致。表明师范类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状况较为严重。
差异检验发现男女生、文理科新生的社交焦虑的状况均不存在差异。担任学生干部新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明显低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新生。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分要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农村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城市、乡镇的.大学新生。
3.3 大学新生父母养育方式的基本状况
对男女生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大学新生在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方面的得分、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大学新生。
对独生、非独生新生的养育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独生大学新生在父亲的惩罚、严厉,父亲的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四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以及偏爱三个因子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的得分也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以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检验大学新生父母养育方式的城乡差异,得知: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父母养育方式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F1、M1)、父亲过分干涉(F3)、父母亲的偏爱(F4、M5)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M4),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城市大学新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新生。
对各专业新生以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文科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1)因子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理科生。
3.4 大学新生社会期望基本状况
差异检验发现大学新生的社会期望水平在性别、独生非独生、生源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是文科生的自评社会期望水平要显著高于理科生的自评分数。这一点也与李义安等()的研究结果相同。
3.5 社交焦虑的各个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分数进行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期望、文理科、生源、性别等各个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期望、父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因子6(过度保护)、母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六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最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社交焦虑分=49.7281+0.477*社会期望分―0.223*F1+0.865*F6―0.189*M1―0.377*F2+0.346*F5
Durbin-Watson检验结果,DW=1.853,介于-2与2之间,残差没有序列相关。回归方程基本上反映了社交焦虑分与社会期望、父母的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虽然回归系数的检验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是该回归方程的平方复相关系数R2仅为0.498,用这几个变量得分来预测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得分的误差可能性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的本研究未考察到的因素在起作用,如前文所提到的研究者考察的人格等各个方面的其他因素。但是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社会期望和父母养育方式中的几个因素都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4 对回归方程的讨论
首先,社会期望分对社交焦虑起到正向的作用。原因可能是,社会期望分数高的人希望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得最佳,可能会对自己的某些方面的特质进行伪装。同时社会期望自评也是对被试的认可依赖的一种测量。分数越高者在社交过程中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也会对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造成压力,限制了沟通的流畅性。
而父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因子1(情感温暖、理解)都起到负向作用。父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习惯,能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对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非常重要的,和父母的沟通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
父亲因子6(过度保护)为第四个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如果父亲对子女一味的宠爱,过度保护,儿童就丧失了早期的规则学习,容易表现出任性、自我中心等。这在人际交往方面是很容易因此出现问题,从而在以后产生社交焦虑。
而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则是第五个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惩罚、严厉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起到负向的作用。可解释为:父亲中等程度合理的惩罚和严厉反而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管教得越严格,孩子越容易接受到社会规则的教育,在社交活动中就更能掌握好方法,不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最后进入回归方程,对社交焦虑自评分起到正向的作用。按照罗杰斯的理论受到父亲拒绝否认的孩子的自尊很可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关注,刻板地去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在社交过程中无法合理地理解他人的观点。社交活动失败后也很容易就表现出退缩、胆怯等,出现社交焦虑。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对他们的社交焦虑都产生影响。具有良性的父母养育方式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倾向于较低,而具有不良父母养育方式的大学生倾向于有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而社会期望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也倾向于有更高的社交焦虑程度。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06).
[2] 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01).
[3] 高文凤,丛中.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03).
[4] 陈春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 李朝霞.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 曹晖,曹聘,孙淑晶,王鹏,王大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09).
[7] 武成莉.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8] 高蕾.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篇7: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乐观的中介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乐观的中介的论文
摘要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并探讨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乐观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2)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完全中 []介作用,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3)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支持等环境因素,更应该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入手。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乐观 中介作用 调节作用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生命意义是指人们领会、理解自己生命的含义,并意识到自己活着的目标、任务或使命。生命意义感的确立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诸多方面,不仅可以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希望感、积极情绪、心理健康等积极心理状态,还可以负向预测抑郁、自我认同危机和自杀意念等消极心理状态。
伴随生命意义研究的深入,生命意义来源的研究得到了青睐。虽然研究结果尚未统一,但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来说,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生命意义来源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为生命意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是影响生命意义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适应状况、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但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生命意义的实证研究却极少,特别是其中的内在机制尚未揭示出来。
人格能够较好地预测生命意义,且在社会支持及生命意义之间发挥着驱动力的作用。乐观作为人格中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被定义为个体在总体上对未来积极结果的期待,能帮助个体从危机中发现益处,保持和恢复个体对生命目的和价值的看法。一方面,当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时,个体倾向于消极地评价事情发展趋势与结果,形成负面认知图式,从而降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甚至失去生命意义感,乐观在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可能发挥着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高乐观者能够高度感知环境中的社会支持,对自身及将来形成正向积极的感知,产生高生命意义体验,乐观也可能调节着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问关系的强度大小。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拟考察社会支持、乐观和生命意义感三者的关系,试图探索其中的中介和调节效应。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四川省3所高校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480名大学生参加测试,获得有效问卷458名,有效回收率95.42%。年龄范围18-23岁;男生258人,女生200人;农村275人,城镇183人;地震非灾区345人,地震灾区113人;理工科268人,文科145人,艺体45人;大一210人,大二159人,大三89人。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将“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亲戚、同学”。量表共12个条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他人支持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各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社会支持总分由各量表的得分累计而成,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量表效度较好: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介于0.51-0.81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标x2/df=3.42,NFI=0.93,TLI=0.92,CFI=0.95,IF1=0.95,RMSEA=0.07,符合模型拟合标准。
2.2.2乐观量表
采用美国Scheier和Carver(1994)编制《生活取向测验修订》。量表共6个条目,包括3个正向描述和3个负向描述,采用5点计分法。把负向描述的题目反向计分,然后所有题目相加求出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越乐观。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2,量表效度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标x2/df=1.04(<5),NFI=0.94,TLI=0.99,CFI=0.99,IFI=0.99,RMSEA=0.01(<0.08),符合模型拟合标准。
2.2.3生命意义量表
采用王孟成、戴晓阳等人(2008)修订的《中文人生意义问卷》。量表共10个条目,由生命意义体验与生命意义追寻两个分量表组成,每个量表含5个条目,各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强。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4,量表效度较好: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介于0.66-0.83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标x2/df=3.40,NFI=0.93,TLI=0.93,CFI=0.95,IFI=0.95,RMSEA=0.07,符合模型拟合标准。
2.3施测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匿名作答,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将所有数据录入后,运用spss16.0和Amos18.0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均分为47.55,标准差为7.19。按照“得分在38分以下的个体表示具有低水平的.生命意义,得分介于38分与51分之间的个体表示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得分在51分以上的个体表示其生活具有明确的意义”标准,本次调查显示,有29.3%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意义,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
3.2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的相关分析
对研究中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由表1可知,本研究中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乐观、生命意义两两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说明各变量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分析。 3.3乐观在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之间中介作用分析
如果自变量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本研究以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三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乐观为中介变量,以生命意义为因变量,建立完全中介的假设模型1。考察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输出结果显示,家庭支持乐观这一路径关系的CR值小于1.96(p>0.05),故删除该路径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模型2(见图1)。模型1和模型2的验证结果见表2所示。
一般情况下,RMSEA小于0.08,RFI等指标在0.90以上,所拟合的模型是个好模型。由表2可知,模型1的x2/df大于2,未达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标准,故放弃。模型2所呈现的各项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明可依据模型2的路径来对社会支持和乐观对生命意义的影响进行解释。其标准化路径图见图1。
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值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的直接效应量为0.13,乐观不起中介作用;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间起中介作用,效应量为0.027;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间起中介作用,效应量为0.021。
3.4乐观在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为了考察乐观是否影响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的关系,根据温忠麟等人建议的方法,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对乐观在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之间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查。(1)将研究中各变量取z值进行去中心化,从而避免共线性的问题;(2)以生命意义为因变量将各变量依次纳入回归方程中:第一步将自变量(各社会支持维度)纳入分析,第二步将乐观纳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构成的调节项(社会支持×乐观)纳入回归方程中。考察两者的交互作用,如果该项的效应显著,则表明调节效应显著。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以他人支持为自变量,他人支持×乐观为交互作用项时,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这说明,乐观可以调节他人支持下的生命意义感,交互作用项可增加解释9.3%的变异。而以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为自变量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说明,乐观不能调节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下的生命意义。
为进一步分析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间的具体调节作用,将乐观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的被试界定为高乐观组,乐观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的被试界定为低乐观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发现,在低乐观组中,他人支持不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09,(t=0.737,p=0.465>0.05);而在高乐观组中,他人支持则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17,(t=5.166,p=0.000<0.001)。这说明,与低乐观的被试相比,高乐观的被试生命意义感更容易受到他人支持的影响。
4 讨论
4.1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
本研究显示有61.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0%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这与李旭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调查得到有明确生命意义的大学生比例稍高,可能是因为所用研究工具不同所致。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生命意义感,表现为无主动寻找生活目的的意愿,生活空虚、无意义。当今大学生常感到精神疲惫、生活乏味,以至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怀疑。这样的生命态度可能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重大隐忧,反映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4.2乐观在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本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乐观与生命意义感各变量之间两两相关均非常显著,表明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生命意义感,乐观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社会支持对个体的适应状况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适应状况越好,生活的幸福感越高,从社会环境中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也越高。同时,乐观者倾向于做积极正向的预测,能努力从事件中寻求收获和成长,看到生活的积极面,从而获得更高的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为后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检验奠定了基础。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通过乐观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而家庭支持可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可见,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作用机制不同。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能提高大学生的乐观水平,进而影响生命意义感。对于大学生而言,长期住校使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局限在学校,更容易受朋友及学校层面社会支持的影响。一方面,当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朋友及他人支持(如朋友的关心、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帮助)时,会增强其对自身及未来的积极正向的感知,他们会以更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珍惜并感悟他人的关怀,进而提高生命意义感。另一方面,生命意义是个人主观建构,个体会按照自己的人格特质有选择地对事件进行认知加工。乐观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因其积极的认知,能高度感知社会支持,更愿意接受来自朋友、学校及同学的支持,并且他们能正确地对这些支持进行评价,同时伴随着一定的生命情感体验。而家庭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一环,则不通过乐观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这与高正亮等人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虽然乐观形成于儿童期,受父母乐观榜样及提供的应对策略影响,但大学生与中学生群体有所差异。大学生自我意识及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他们更容易受朋辈关系影响,从朋辈处学习乐观的认知重建策略及积极的应对策略,使乐观品质在大学期间得以完善,但不愿受制于父母权威的影响。因此,家庭支持对大学生乐观有影响,但却无法直接预测。然而,本研究显示家庭支持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环境不仅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有紧密联系。良好的家庭支持,不仅能使子女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找寻自己的生活目标,还能使子女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更愿意自主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反之,成长在父母忽视环境中的大学生,时常感到焦虑、恐惧、带有挫折感,对待生活缺少成就感,对于生活目标缺少自己的主见。本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家庭是大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来源这一观点。 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显示,乐观在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中不起调节作用,在他人支持和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在乐观水平较低的大学生中,他人支持不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而在乐观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他人支持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这可能是因为,高乐观水平者对社会支持高度敏感,且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正性的信息,当能从老师、同学处获得良好关系时,就能迅速提高其生命意义感。而低乐观水平者通常压抑关于事件的想法,采用回避和否认的应对策略,当他人关心支持时,不愿与他人交流,甚至可能会拒绝他人,因此难以提高生命意义感。但乐观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量不高,可增加解释9.3%的变异,这也可能是统计误差所致,这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
同一变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当某个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同时具有中介和调节效应时,意味着自变量既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因变量,同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取决于中介变量。在本文中,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社会支持通过提高个体的乐观水平进而影响个体生命意义;调节效应模型则区分出不同乐观条件下,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的不同影响。综上所述,乐观是社会支持影响生命意义的一个桥梁,且会改变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的方向和强度,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资源。
4.3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欠缺的现状,探讨了乐观在不同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作用。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既受个体所处社会环境(如社会支持)影响,也受个人素质影响。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在环境与 []行为后果之间承担着重要的心理保护机制。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一方面应该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的直接预测作用反映出通过家庭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工作者应引导父母增强对子女的情感支持与鼓励,使子女在家庭中体验更多的亲情和责任,进而激发他们的生命信念,提升生命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探索和培养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积极的潜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乐观的认知策略,以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5 结论
(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有70.8%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甚至缺乏生命意义感。
(2)乐观在朋友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问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3)乐观在他人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起调节作用。
篇8: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大学论文
摘 要 :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①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②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③手机
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投稿
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①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②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③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负相关;④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并受到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关键词:
篇9: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大学论文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手机技术的日益精进,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然而,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会出现焦虑烦躁、心神不定、无所适从等不良反应状态,也有很多大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的场合如上课或参加活动时频繁使用手机,这些都是手机成瘾的表现。 手机成瘾又称为手机依赖、手机滥用综合症、手机问题使用等,国内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界定,但概括来说手机成瘾者主要会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在手机上花费的大量时间而无法自控、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的工作或学习效率。 手机成瘾不仅会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对其人际关系、学习效率、心理健康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如黄海、周春燕等(2013)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意识、强迫、偏执、恐怖、精神病性以及焦虑和抑郁等[1]。
目前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机成瘾的症状、成因、危害以及对策等理论或定性分析,而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最新状况,并系统探讨孤独感、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省两所高校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回收率为93.6%。 (二)方法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2]。该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研制, 共17个项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说明手机成瘾状况越严重。该量表参考杨格(Young)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受试者在17个项目中对8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测量中国大陆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2.孤独感量表[3]。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孤独感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 3.社会支持量表[3]。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三)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中,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得分在17-81分之间,均分为43.12±10.51,显著高于其他人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的测量结果(36.54、39.82)[2、4]。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手机成瘾者为81人,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且不同性别、专业及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孤独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分别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四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但客观支持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见表1。 表1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孤独感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手机依赖总分 .246** -.089 -.161* -.207** 失控性 .250** -.097 -.189** -.136* 戒断性 .203** -.033 -.102* -.218** 逃避性 .217** -.051 -.174** -.250** 低效性 .228** -.095 -.132* -.113* 注:*P < 0.05;**P < 0.01 (三)孤独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测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都与手机成瘾都显著相关,可能都是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为了说明不同因素对手机成瘾影响作用的大小,以手机成瘾总分为因变量,以孤独感、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孤独感、对支持利用度和主观支持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都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三者可以解释手机成瘾10.7%的方差变异。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孤独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 模型 R2 △R2 F P 孤独感 0.063 0.063 24.361 .000 社会支持 0.107 0.044 14.985 .000 预测变量 B Beta t P 孤独感 .360 .279